第一篇:浅谈棍棒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
浅谈棍棒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
浅谈棍棒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
一、棍棒式家庭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桑树条从就抻,对孩子做出的某些行为用棍棒教育,如:实在太生气了,忍无可忍,折腾得我实在没有耐心了、当众无理取闹、不打一下收不了场、怎么说都不听、不打管不了,不打不长记性,犯了错误就要打,不打没规矩、做事拖拉、调皮捣蛋、撒谎、偷东西、争强好胜、成绩差、在校惹麻烦、沉迷于看电脑和上网玩游戏等。所以,不少家长信奉棍棒教育,认为打骂孩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大多父母都有过打骂孩子的经历。先看下面几个案例:
1.甲孩母亲:“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只短凳朝我扔来,险些砸在我的头上。他还恨恨地说,‘走着瞧吧,过几年再算账!’想想儿子的话,我的心都凉了。”
2.乙孩父亲:“孩子是我们生的,打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外人”没权干涉;打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我们没有过错。”
3.丙孩家长:“你这孩子真废物;家里生活困难都怨你,该死的东西!”
二、棍棒式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实际上,这种非打即骂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有着很大的危害,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父母打骂孩子的危害是巨大的,孩子躯体的伤痛是一方面,心灵的受伤则严重危害孩子的成长。用这种态度对待孩子,有时虽是开玩笑也会出问题。家长对孩子憎恨和厌恶时,会使孩子到处招惹是非,或者使孩子悲观厌世,增强反抗精神和敌对心理,从而不能真诚相爱。
究其原因,是这些家长认为子女是自己辛苦生养的,所以家长有权利对孩子进行各种体罚。这种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造成了家长随心所欲对其子女进行体罚,缺乏应有的鼓励。家长任意体罚孩子的身体、贬损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缺少鼓励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受到损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遇事往往先不究原因就谩骂和贬低子女,很少给予鼓励。家长对孩子非打即骂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罚和强制会使孩子丧失信心。使他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或者使他强烈要求别人尊重他。因为他的抵触情绪很大和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孩子就会持消极态度。对孩子要求严,有可能会使孩子成为高尚的人,也有可能会使孩子成为顽固不化的人,或者使孩子感到自己是犯了罪,成了罪人,自己看不起自己。
2.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虽然幼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损伤。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3.迫使孩子说谎。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的不良性格。
4.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经常挨打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在行为上也是给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浪迹社会、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甚至产生厌世念头与父母的打骂不无关系。
5.使父母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个5岁的孩子挨了父亲的打之后,指着父亲说:“你有什么本事?就会欺负小孩!”父亲说:“我打孩子反而让他瞧不起我,当时真有点无地自容”。很多家长都知道“打人犯法”,但是打自己的孩子是两回事„„这些认识都是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思、所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他们眼里,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大人们的附属物,所谓“为了孩子好”,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青春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渴求理解和沟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逆反阶段,这时就需要父母循循善诱的疏导,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不能一味指责,那样只会激起更加顽强的反抗.孩子在兴趣.爱好和发展上想怎么做就让他怎么做,应该给他们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现在的无形就是将来的有形.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要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耐力,这样孩子不管在任何困境和磨砺中都能闪耀他的光辉和高尚情操,应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兴趣爱好。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兴趣是将来走向成功最好的攀岩基。孩子浓厚的兴趣能挖掘出他们思维空间的潜力和想象力,兴趣会给人带来喜悦和追求的快感,在这种兴奋之中同时也进行着人生的积淀.伴随成功的是汗水和付出,宽松的环境是成功的沃土,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从小知道关心别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道德品质的体现,要学会尊重别人,告诉他们要珍惜时间,会利用时间,善于利用今天就是为了努力创造明天。
三、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很重要
为了子女的前途和未来,在实施家庭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1.父母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便于和孩子沟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学习和生活的榜样;若本身有错或教育不当而委曲了孩子,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规范家长行为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要措施。为人父母者,首先要自尊、自律、学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能有犯罪行为。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不做有背人伦道德的事,不酗酒、不赌博和不健康、不正常的性生活,以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畸形、生理上的反常和错误的认识。第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言谈举止要文明。
2.善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不直接数落孩子的短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遇事要听听孩子的意见。平常要多关注子女的学习,多与子女交流、沟通,发现子女有不正常状态要及时帮助其解决。但要防止关爱过头变成溺爱。
3.对孩子的教育尽量采用讨论式、谈话式和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情”是打开青少年心灵的钥匙。家庭教育应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父母对子女,尤其是对犯了错误、失足的子女的教育要忌粗暴,忌一味的打骂,亲近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同孩子一道找出他们的病根,再针对孩子的个性和思想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被情打动的孩子,定会敞开心扉,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以回报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谊。
4.给孩子营造一份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要孝顺长辈;父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份体贴,少一些斥责;多一分爱护,少一分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些专横;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亲密、鼓励、支持的氛围对培养孩子乐观、向上、自信的性格非常重要。
教育学家埃里克森就认为,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信任感就源于她在婴儿阶段是否得到父母的关爱。一个婴儿在出生后最迫切的需要是父母爱他、照顾他。如果他们能得到合理的照顾、哺育、关切与爱抚,就会感到世界是个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因而发展起对他人信任的人格。反之,如果父母对婴儿照顾不周,环境多变,哺喂习惯欠缺,对他态度卑劣等,就会使他们对周围环境产生猜疑,因而形成不信赖他人的人格。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离异家庭青少年犯罪率高的一个原因吧。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应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良心健康、品德高尚、学业优异的新世纪的接班人。
第二篇:抗生素滥用对孩子的危害(范文)
抗生素滥用对孩子的危害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由于其生理结构和功能发育的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环境中抗生素的不良影响。抗生素滥用对孩子的危害远远大于成人。
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套完美的防御系统,那就是免疫力,帮助人体抵抗外来的入侵者。如果为了“预防感染”而给孩子过多使用抗生素,反而会弄巧成拙,可能改变免疫功能和神经系统。
易致肝肾受损
很多抗生素都是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的,在其代谢过程中已经对肝、肾器官产生损害,而孩子体内的各种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更容易遭到抗生素的残害或潜在的残害,首当其冲就是肝、肾两个器官。
另外,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等容易造成儿童耳聋,环丙沙星等对孩子软骨有潜在损害,氯霉素则可导致骨髓抑制和儿童灰色综合征。
造成二重感染
如果在病毒感染早期,大量应用抗生素也可使体内菌群失调,有利于病毒繁殖,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加重患儿病情。
还会增加小孩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导致小孩二重感染、真菌感染以及湿疹、哮喘等疾病。
过早用抗生素会增加幼儿患哮喘风险
许多研究证实,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应用抗生素可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增加哮喘的发病风险。2011年1月,挪威科技大学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如果孩子在胎儿时期接触过抗生素,或者在出生后不久接受过抗生素治疗,那么他们日后患哮喘的风险可能增加。
研究人员指出,孩子过早接触抗生素有可能造成其肠道有益菌群被破坏,导致形成“不成熟”的免疫系统,引发过敏反应,从而提高患哮喘的风险。
2012年3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儿童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增加他们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研究人员在新生和成年小鼠身上分别使用链霉素和万古霉素这两种抗生素。他们观察后发现,链霉素对新生小鼠没有太大的副作用,但万古霉素却导致它们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并患上严重的哮喘。相比而言,成年小鼠没有出现任何症状。
出现耐药性
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原先并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并大量繁衍。
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如果细菌出现耐药性,一旦生病,就会用更多的抗生素对抗致病菌,致病菌为了抵抗抗生素就会加速基因变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加儿童哮喘和超重风险
2016年1月,《自然-通讯》上发布的一项研究,芬兰、荷兰和德国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42名2岁至7岁芬兰儿童的抗生素使用记录,并检测他们粪便样本中的肠道菌群。
结果发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会影响这些儿童的肠道菌群,扰乱儿童免疫系统,使其患哮喘等疾病的风险升高。另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总体使用量越大,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就越大,体重超重的风险也就越大。
可致营养不良
抗生素会影响肠道菌群,导致肠道内益生菌减少,会导致一些肠道疾病,影响营养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
缺乏维生素K
因为维生素K是人体肠道益生菌合成,受抗生素的影响肠道内益生菌减少,所以维生素K也就随之减少。
维生素K是凝血因子,其缺乏会导致易出血以及出血不止情况出现。早期过度使用抗生素,增加儿童1型糖尿病风险
抗菌药物在婴幼儿人群中的使用相当普遍,有研究显示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增加了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肠道菌群失调和菌群多样性的破坏也与T1DM的发生有关。
破坏儿童免疫力
抗生素杀死细菌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模仿细菌所需营养成分的结构,让细菌“吃掉”抗生素,使其不能再获得其他营养,最后把细菌“饿死”。
2岁前抗生素的使用会增加儿童肥胖风险
2016年7月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对2岁前抗生素暴露和4岁时肥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评估。
这项研究的最终的结论是,2岁之前接受3个或更多疗程的抗生素治疗与早期儿童肥胖的风险增加有关。
来源:合理用药百科
第三篇:让孩子健康成长
让孩子健康成长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教育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其中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并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正文: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校开展了‚说悄悄话‛活动。通过“悄悄话,悄悄说,悄悄话,悄悄听”,走进孩子心灵,巧解心结,寓德于心,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乐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1、设立‚悄悄话信箱‛,上面描绘出精美的图案,迎合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使学生能科学地对待这一产物,乐于接受这一新事物。
2、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学校大会这些形式进行宣传,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孩子们有说出心里话的欲望,从而积极踊跃的参与进来。
3、精心布置谈心室,门口贴上知心姐姐的温馨邀请,室内摆放沙发、茶几,墙壁上是‚倾吐心声 温馨对话‛的卡通文字及图画,配以粉红色的窗帘,给学生以亲切感,使学生心理放松,便于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
二、多管齐下,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
每周五下午由校长亲自打开信箱,学校领导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按照学生的意愿与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处理,采取个别辅导、课堂渗透、主题活动三种方式分类进行:属于个别特殊现象的,采取个别辅导交流,由‚知心姐姐‛或班主任与其面对面谈心、网上聊天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认识误区,排除成长的烦恼;属于普遍性现象的,通过班主任及科任教师通过课堂渗透、主题班会等方式解决。
三、初见成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自从本学期‚悄悄话信箱‛设立以来,每周都收到很多封信,有的指出身边的不良现象,揭发违纪行为的,有的坦诚说出自己的‚小秘密‛,希望与你分担或分享的;有的是为班级、为学校出谋划策,争当班级、学校小主人的;有的是同学间的矛盾、瓜葛以及内心的郁
闷……
三年级的一个女孩子张倩写道:‚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我?没有人跟我玩,没人跟我做朋友,我很苦恼。‛学校把这一情况反馈给班主任曹老师,曹老师经过考虑,决定开主题班会:‚夸夸我的同学‛,让同学们发现张倩的闪光点,进而改变对她的看法,于是让同学们提前都想一想,你想夸夸谁呢?只许写被夸的同学的名字,自己不署名,咱们看一看,哪个同学得到的夸奖多。同学们一致响应,立刻就热烈讨论起来。当时,曹老师发现张倩表现得很消沉,猜想她正在担心没有人夸奖她吧。下午的班会上,气氛异常热烈,曹老师一个个念着同学们的纸条,那些得到夸奖的同学红光满面神采飞扬。曹老师悄悄拿出事先自己写好的纸条,大声念道:‚我喜欢张倩同学,她学习努力,乐于助人,能歌善舞,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我愿意和她成为好朋友。‛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孩子们的目光一齐投向张倩,这个孩子脸上洋溢着激动和喜悦,我趁机鼓起了掌,孩子们也使劲鼓起了掌,好像重新认识了她一样。曹老师说:‚我也喜欢和你做朋友呢!还有谁也喜欢和张倩作朋友呢?‛‚我!‛回答得异口同声,张倩笑了,我也笑了。课下由辅导老师多次与其单独谈话,帮助其找到自身缺陷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一学期下来,我们发现,张倩变得开朗活泼了,成了班里的积极分子,周围总是有一群小伙伴。
我们发现信箱里有一封这样的信‚李子建天天上网玩游戏‛,老师们也说李子建一直是个勤奋好学的同学,内向而又懂事,可这段时间发现他的学习明显不如以前认真,作业完成潦草,上课注意力不集
中。语文老师针对这种情况,悄悄对他展开了攻势。课间判作业得时候,耿老师指着他的作业,装作漫不经心地说:‚哎呀,这作业怎么写的,太乱了,不是你的风格呀。我听说你妈给你买电脑了,你妈可舍不得给你花钱了,这回是怎么了?‛他说:‚因为我考了第一,奖励我的。‛‚你看,你妈多重视你的学习呀!买电脑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你的学习更好吗?现在有了电脑,觉得对学习有帮助吗?‛他不吱声了,‚子建,你可是个懂事得孩子啊!父母多不容易,电脑是咱们学习的工具,可不能成为玩物丧志得玩具呀!‛他低着头,不说话,老师也不再说什么。只是在课上课下继续观察他、敲打他。后来,他的注意力又回到学习上来了。通过‚悄悄话信箱‛我们了解到还有不少学生沉湎于网上游戏,老师们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谈话,与家长沟通交流,利用品德课进行思想渗透,还有的班主任表示正让学生们搜集材料,元旦准备开一个关于上网的益处与害处的辩论会。这些工作一一落到实处,我相信从整体上情况会有改观。
四年级一个女同学写道‚我是班里最矮的,同学们都笑我,说我是‘小萝卜头’这个外号使我很烦恼,老师,我不想要这个外号,请您帮帮我。‛针对这个问题,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可以给别人取善意的、富有激励性的雅号,不能取带讽刺性、伤别人自尊的绰号,也让同学们换位思考:别人给你取不好听的外号,你愿意吗?同时,引导当事人正确对待别人起的外号,也许别人并不恶意。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叫别人外号的现象明显减少。
经常有学生写‚XX与XX闹别扭了,请老师帮忙让他们和好‛
班主任会向当事人了解具体情况,耐心细致的做工作,让他们言归于好。
我们的音乐打铃仪经常播放一些校园歌曲、爱国歌曲,‚悄悄话信箱‛里有许多学生要求换流行歌曲,刚开始德育主任很犹豫,觉得流行歌曲很多都是爱情歌曲,不适合在学校播放,后来我们思考: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肯定有他的道理,流行歌曲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易于学会,容易传唱,连老人孩子都喜欢,表现出比传统歌曲的优势,我们也应该打破传统观念,流行歌曲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侵蚀孩子的毒草,相反,还能让学生接受多元文化,扩展音乐视野,热爱音乐、喜欢音乐,有很多适宜学生唱的流行歌曲,爱的涵义也是广义的,不仅包括爱情,也包括亲情、朋友、同学之情。后来,我们经常播放一些同学们建议的歌曲,如:我的未来不是梦、星空物语……同学们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对于学生的来信,我们争取做到有问必答、有难题必解决、有建议或意见必回复并有选择性去实施,争取不让每一个走近悄悄话信箱的同学失望,使学生能够相信、依赖‚悄悄话信箱‛。
‚悄悄话信箱‛充满温馨,它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倾诉的平台,缓解了他们心头的压力,释放了他们内心的郁闷,使学生情感得到宣泄、心灵得到抚慰,同时通过‚悄悄话信箱‛,班主任、科任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更有针对性教育与引导,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
当然,光靠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与开展活动相结合,我们按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了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把‚悄悄话信箱‛工作同经常性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使每个学生天天都有好心情。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探索的勇气,但更需要有行动的决心,在行动中不断创新、改善。对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途径、内容与模式,我们还将在学校支持、专家引导下进一步摸索和研究,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搞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实现的实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家长怎么做 ——谈谈“落实指南 科学育儿”
詹可唯家长
*** 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是我们生命的延续,精神的寄托。因此,我们对孩子寄予厚望,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学问,更优的待遇,更好的声望,将来更幸福。我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孩子身上,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他会按照生命的发展规律成长。但很多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育儿方法,仅凭个人的直觉和一些传统经验来教育孩子,这就出现了许多问题,甚至会干扰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成就一个幸福的人生呢?我们要在幼儿园老师的帮助下,认真学习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转变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建立科学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学习科学的的育儿知识和方法,让孩子受到科学的家庭教育。
一、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
1、我们怎样看待孩子。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我们任意描绘色彩吗? 孩子是待雕刻的石材,不琢不成器吗?孩子是赛道上的跑车,一加油就能直奔目标而去吗?实际并不是这样。《指南》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我们:每孩子的体质健康和心理特征都是各不相同的,孩子又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对外在的信息是有选择性的,而且他的学习是从已有的现实去主动建构的。所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有自己的成长方式,我们不能把他当做一张白纸随意描画,不能不注意孩子的个性按家长的意愿去雕琢,不能不注意孩子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要及时点拨。
2、理解什么是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孩子获得很多知识,孩子被寄予厚望,和别人家孩子攀比,什么都跑在别人前面等等是不正确不科学的发展观。因为孩子是要长大成人的,作为生命的个体,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才能幸福。世界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的知识可能明天会淘汰,盲目攀比学这学那并不能发展孩子特长甚至会消磨掉孩子的个性。所以我们要保护孩子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要让孩子按他的身心发展规律成长还能对变化的环境有主动适应的能力,以至于改变环境甚至创造新的环境。
3、改正错误的教育观。我们不要把老师当做幼儿知识的传授者技能的教练员还有孩子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自己也不要这样做。我们只要也只能给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充满爱的、有营养的、符合敏感期需求、跟上孩子节奏的、吸引孩子注意的、有秩序的环境,做孩子成长的指引者、守望者,陪伴和见证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学习理解《指南》的核心价值。
1、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我们要关注孩子发展上的“短板”,并调整教育重点,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例如,孩子在数学、语言等方面已经发展得很好了就不要报名去上园外的各种幼小衔接班。孩子在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薄弱却没能意识到是不可取的。我们家长回到家里多观察孩子,尤其要把孩子放到同伴群体中去观察,可以根据《指南》中的各领域目标对孩子各方面发展情况作个诊断。发现自己孩子的“短板”在哪里。
2、领会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我们要正确认识《指南》的作用,不是将《指南》中列出的目标一条一条地对照着去考核孩子,一旦发现孩子达不到“标准"就异常焦虑是不对的。因为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孩子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是一致匀速前进、全面开花的。有的孩子可能动作能力发展好于其他孩子,有的孩子可能语言能力发展得更好,我们应该给他一点时间,耐心等待他成长,而不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有的家长看到文本怎样写就依样画葫芦,照搬照做,不会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发展水平作灵活的调整。这样在做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有的孩子很害羞,让他在很多人面前单独表演节目会让他招架不住,效果适得其反。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我们要长远地来看待孩子的发展,重视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例如,有家长看了《指南》艺术领域的一条教育建议“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后就给孩子买了一架钢琴让孩子练习。可是孩子练了几天就没兴趣了特别是不按学琴的要求练指法和曲目,家长却要孩子非练不可。实际小孩的注意力兴趣持续时间短除非特别入迷,家长这样做往往会削弱孩子的艺术兴趣甚至扼杀它。
三、把“落实指南,科学育儿”贯彻到实践中去。
家长在对照《指南》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或许是理解有偏差,或许是没有具体、有效的策略,又或许是看不到自身理念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怎么办呢?一是和老师交流发现其中的问题,二是实践中贯彻以下几个原则: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三是经常学习交流实践经验。
我们看看幼教专家尹建莉给我们的建议吧:
1、做独立的妈妈(家长)。妈妈(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以成为孩子独立做事的榜样。妈妈(家长)要善于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学会自立。、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手能力是孩子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妈妈(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因为孩子最终会离开妈妈(家长),走向社会。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会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3、适时表扬孩子的自立行为。如果妈妈(家长)事事包办,孩子就会懒于动手动脑。妈妈(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即使遇到困难,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4、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年龄小,社会阅历有限,无法具备得心应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妈妈(家长)有意识地教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妈妈(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勇敢地面对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直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孩子,而是用心听孩子的想法,再给孩子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不断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切实转变育儿观念,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科学的教育孩子,这样,孩子的身心才能和谐全面的发展,将会获得一生的幸福。
第五篇:让孩子健康成长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健康地成长,这大概是每一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同时也知道要实现这个期望,家长们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来培养孩子。我认为,孩子健康成长包括智力的健康成长,道德的健康成长和身体的健康成长。三者都应具备,才是全面的。
让孩子智力健康成长。这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家长要配合老师的教育方法合力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因为教育方法是教育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经过考察再根据教学进度而编制的,目的在于易记、易掌握,识运用,且寓教于生活中,好象我小孩上单元学习人民币,因为孩子小,从未试过独自拿钱去买东西,对人民币的换算和找赎不熟悉,老师就建议家长常带孩子到超市或市场,认识人民币的交易行为,从而深化该单元的知识,孩子既学习了新知识又乐得津津有味,这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家长还应配合老师每天监督孩子完成作业,检查作业的对错,有错的及时辅导改正,做好复习和预习。更要经常跟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堂上纪律,上课是否集中精神,和同学们的交往是否融洽等情况。上学期复习考试的时候,跟老师沟通知道孩子堂上跟同学讲话、上课不集中、少举手发言,马上采取行动每天跟她讲道理:“堂上讲话是对老师不尊敬;跟同学说话的同时老师说着重要的知识,但不会重复说的,你精神一不集中没听到,就永远不懂;少举手发言也是精神不集中的表现,那是因为心、眼、脑没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试一下积极发言,同学们就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老师给予肯定的眼神,你心里特别开心,这时就会集中精神上课争取下一次的发言的”。我鼓励孩子试一下,那天回家她跟我说今天老师请了她五次,并请同学们鼓掌,我知道老师也在配合家长,在此我很感谢孩子的班主任,上学期的考试孩子拿了双100分,更让她知道只有努力学习才会有好成绩。家长和老师都没骗她。
成绩是过去的,还要不懈的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为人父母,还要清醒的地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实事求是地分析孩子的性格、能力和兴趣,为孩子制定明确的努力目标。我的孩子性格温和,从小在我们的教导下能尊老爱幼,为人大方,这些优点我们经常表扬她,让她再接再厉。缺点就是胆小、怕困难、不肯尝试,但经过鼓励按好的方法不继尝试就会成功,所以每次遇到难题我都找她成功的例子鼓励她,例如踩两轮单车,开始老是摔倒不敢踩,后来练习多了自己掌握了平衡,现在是很熟练了。又例如背字母表,刚开始读都不流利,经过多次朗读,现在背得很流利了。提起她自己实践过成功的例子,再加上我们为她加油,慢慢的就会去尝试克服其他的困难。小孩子的自信心都是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作为父母要有足够的宽容,悉心的引导,加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励,孩子听话或取得成功了,要多表扬,为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真心喝彩,使其更加有信心取得下一次成功。
父母还要为孩子营造一个祥和,安静的家庭环境。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不要成为工作的奴隶,尽量多抽时间陪伴孩子。懂奉献,每个家庭成员在孩子学习的时候都不要做干扰她的事情。
让孩子德育健康成长同样重要。“万事德为先”,要教育,作为父母首先就要以身作则,让自己去作孩子的榜样,让孩子相信其真实性,不是光口里说大道理。要教育,更要从小做起,从少做起。从小就教导孩子“五讲四美”心存感恩,怎样待人接物。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都要遵循道德规范,走在正确的人生大道上。在孩子面前要放下天然权威的架子,宣扬平等,家长错了,也应该主动及时认错、道歉,不能只要求孩子去做而自己做不到。
让孩子身体健康成长更是不可轻视。“生命在于运动”。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父母恨不得把所有最好吃的、穿的、用的都掏出来塞到孩子身上。但我们不能放任自由,要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让孩子有机会参加周围小朋友的集体活动,增强体质,锻炼体魄。让孩子身体健康、性格开朗。
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道德,还要有优异的学习成绩,才是一个全面健康成长的孩子。我们的孩子象小鸟一样,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和培养下正长着丰满的羽毛,在天空中自由翱翔,飞向他们的理想,成为社会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