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与人生心得体会
月25日,我有幸在图书馆五楼听了我校师范学院中文系毕教授的关于读书与人生的报告,听后很是感慨。我也不禁想到读书与我的人生。
在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人生有涯知无涯,读书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从人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开始,书就已经走进人的生活,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阳光、雨露、物质、精神,读书的质量与人生的幸福指数成正比。当我们走进有着巨大藏书数量的图书馆,就犹如走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知识殿堂。书籍作为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未来,无所不涉无所不包
星光隐退在浩瀚的天际里,此刻已是夜深人寂之时,白日的喧嚣嘈杂倏然退去,心灵静谧得如一泉清水。若在此时,独坐在书桌前,拾一本书,再慢慢地品着书中的韵味,这或许也是一种境界、一种享受吧!
我的快乐从读书开始。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快乐,因为我读书。我经常徜徉在书中看落霞和白云,体会生命的灿烂和寂寞。我在灿烂中放歌,我在寂寞里低吟,生活中我不会忽视爱的残缺,但我愿意在灵魂中固守书中浪漫。我了解生命的脆弱,但我愿意在劣境中细品苦中读书的意境,探索人生也就开始了忧患和幸福的感觉。开始对身边事物的思考,思考自己不明白的许多小问题和大问题。当遇到烦恼并且不能释怀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书,回忆自己读过书的。但是,现在想想,当时尽管内心有无数的困惑,但往往是看了些书就得以解决了,心情也开朗了。
读书的感觉真好,人坐书窗,神游物外,世界因此奇妙无穷。面对尴尬的生活,我依旧可以坦然。不如意的时候,书籍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记得困境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其中关于人性的坚强,如何塑造美好的人生,和书中主人公保儿的铿锵名言都使我受益匪浅。可以说,当我面对人生各种困难时,书籍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使我从字里行间看出一个光明的方向,那个光明的方向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庆幸我找准了方向,我走上了一条属于我的道路。
伟大的导师列宁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三项任务:学习、学习、再学习。”细细地想想,人生好比一次长长的跋涉,在走过的每一段历程中,我们都会有欢乐、有困苦;也会有所思、有所想。这苦、乐、思、想的源头便是我们从书中受到的启示。
如果说人生如画,书就是那多彩的颜色; 如果说人生如海,书就是那奔泻的江河; 如果说人生如山,书就是那绵延的山峰。灯光如豆,一卷在握,可以和屈子同愤,跟李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的短暂从志多慷慨的曹操口中娓娓道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价值从范仲淹笔端流露;“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人生的无奈从杜甫对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的叹息中表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的伟绩从英勇无畏的文天祥的悲歌中流传!
书中有二十四桥下无声的冷月,有月光下静谧的荷塘,有秦皇岛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有“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之水,有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有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有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书带给我们的,是美的洗礼!当你寂寞时,捧读小说,那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情节、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会为你的寂寞无聊画上句号。体验景阳冈青石上的惊险,品味大观园里林黛玉的盈盈粉泪,感受玛蒂尔德人生的拐弯,接近简•爱倔强的个性。他们有着人生的辛酸和甘甜,有泪,也还带着笑。
当你失意时,浸泡在优美的诗词氛围中,洗净你人生的忧郁和浮躁。屈原给你“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的执着;杜甫给你“穷年忧黎元”的胸怀,陶渊明给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苏东坡给你“羽化而登山”的超脱。他们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豁达,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气概……功利在他们眼中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感悟与思考,一种经受洗礼的凤凰涅。
读书,便是在读人生,读祖先的人生,读作者的人生,读自己的人生。读书,更如赏花,每一种花都有各自的美丽之处;每本书,也都有各自的精妙之处。当孤独、寂寞时,我们读书;当失意、困惑时,我们读书;当成功、喜悦时,我们也读书。读到悲伤处,我们为之流泪;读到高兴处,我们为之兴奋。好如酷夏之凉风,更似寒冬之暖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催人奋进,贯穿了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人生拥有了迷人的色彩和温馨的梦想。当我们读着那满页的文字,再透过那文字背后的栅栏时,我们会看到那人世的沧桑、历史的变迁,还有那祖辈的身影。是书充实了我们的生活,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也是书给了我们人生的起点,扬起了我们生命长河的风帆。
读书,充实了生活,拓宽了视野。从书中懂得了知识,从书中了解了如何全面的评价历史,如何客观认识自我。从书中能够吸收丰富的营养,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可以使我受益非浅。这使我深深感悟到:书多么繁华,是多少敏感的心灵在喜怒哀乐中碰撞出来的火花,书是多少深思的头脑对社会,对人生反复思索的结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我相信:不论我将面对什么,也不管我在那里,只要有书,我就不会孤独。
第二篇:读书与人生
读书与人生 人累了,喜欢独坐一室,让疲惫之身得以安宁;心累了,喜欢捧起一书,让浮躁之心得以 慰藉。还记得认识他是在初夏,从我看到他的第一眼起,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 感觉 : “他 与我有缘。”以后的日子里,我便千方百计地接近他,试图了解他,时间不长,渐渐发觉,我已深深地“爱”上了他。我一次又一次地约“他”出来,从他那泛着阳光和干草气息的扉页中,走向一个陌生 而又新鲜刺激的世界。也许是我生活过于孤寂枯燥让我至此便迷醉在他的身边。他的眼眸如大海般深邃却又带着淡淡的邪气,他的肩膀很宽厚足以让我放心的依靠,他 的双手如女人般那样的修长温柔,好像能抚平人世间所有的伤口。当我因失败而痛苦迷惘想要放弃时,他总这样对我说: “梦想,是永远也不可能被实现 的,如果只需要努力,便可将其成为现实,那就不叫做梦想了。人,可以无限的接近梦想,却无法实现,但那已经足够了。去体会自己为梦想而努力的过程,去感受其中的快乐,这样 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仅仅为梦想太遥远不能被实现而放弃梦想,那他只是懦弱的人,他的人生注定是失败的。真正的光明并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远不被黑暗所掩蔽 罢了;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不为卑下的情操所左右罢了;当你要战 胜外来敌人时,首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当我因小小的成功 而手舞足蹈时,他总这样对我说: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 有强中手,真正的强者,不但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还要经得起成功后糖衣炮弹的洗礼,当 你沉浸在 幸福 的甜蜜里赏花赏月时,只怕别人已到了峰巅了。这一切也将随着时间化为泡 影!再辉煌的过去终究还是过去,人们不会记得,也不会去注意。人们在意的是你现在的成 就,实力代表一切,实力代表着绝对权利!你要时刻拼搏” 当我因“微微的困惑”而不能自拔时,他总这样对我说: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有的是流星,有的是恒星。流星是美的,可它终究是一颗流星,流星的意义在于瞬间即逝,流星的美也只源于刹那间。流星毕竟是流星,若追寻长久,只能 等待属于自己的那颗恒星,死死地抓住这瞬间的美,痛苦只能是自己。” 当我畏首畏尾踌躇不前时,他总这样说: “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 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 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他也会送来这
样的诗句: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 当水击三千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 ; ; 仑”…… 是啊!这就是他,不管是树荫之外喧嚣着浮躁的热浪,还是窗外肆虐着凛冽的寒 风,只要和他在一起,他就会在热浪之中营造一片清凉,在严寒之中托出一份温暖。他就是书,这就是我和书的故事。我眼中他的爱情便是:出生时我握紧着拳头 那是因为上帝告诉我这一生的追求 是伊甸圆里掉落人间的那个素苹果 人类叫它——爱情 她总是无声无息的来临 我徒劳的像聆听她的足音 月亮掉进了枯井 黑暗蒙上了我苦苦寻觅的眼睛 题诗的红叶被夹进书籍
思念是躲在土壤深处的蚯蚓 一刀两段 换来双倍的煎熬 爱情是一枝出墙闹起春意的红杏 只想知道墙外的风景 却被插入花瓶 爱情是一个没有掩饰的陷阱 我在坠入的一刻看到了它眼中的怜悯 檐下的紫色风铃 还在等待昨日为她歌唱的黄莺 小院片千上再无伊人的身影 你的楚楚动人像是罂粟花 我知觉就上了瘾 前世三生石畔的玩伴 忘了菩提树下的约定 你可曾记得 我说过在今生我要穿上丧服 为你出殡 我愿替你接受惩罚让我的双手枯萎 不再为你弹琴 让我的舌头僵硬 不再为你歌吟 拼今生 对花对酒 去忘却你的嫣然一笑笑扑流萤 蓦然回首这一路的风景 年少时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憧憬 使我沿着崎岖的小径 走入了桃花源的绝境 白发时黄卷青灯间孤独的品茗 忘了去在乎输赢 假如爱情有暂停 我不再试图去看清她的脚印 假如爱情有死亡 我双手虔诚的奉上一丈白绫 假如爱情有轮回 我宁愿在荒冢中长眠不醒 我眼中他的生活便是:为了梦想,我可以燃烧自己的生命。当骄阳渐渐远去半月高玄,当霓虹点点闪起昏夜降临。能证明自己在这个城市的存在。我眼中他的友情便是: 友情是人类情感中最为理性与高贵的情感,它没有亲情那种与生 俱来的无法选择,也不会像爱情一样参杂着占有和虚荣等种种杂质。友情是理性的热情,人 们希望从中获得的,是信赖,共享、美好与希望。所有的情感中,唯有友情是让人只有欢乐,没有悲伤,只有分享,没有负担的。江山对于我来说不重要,如果有一天我们真有了一片自 己的江山,如果有一天你真想要,只要开口,我会毫不犹豫的送给你。因为,你是能成大事
的人,更因为,你是我的兄弟。这便是他教给我我的人生,一种我想要化作一道海风,吹过海面留下道道波澜,刻上属 于我自己的痕迹,哪怕时间有多短暂,我这一生已不会再有所遗憾!读书吧,找属于你的人生。康复 904135 陈展翼
第三篇:读书与人生
读书与人生
作者:skx 浏览量:77 最后编辑时间:2009-1-6 22:36:05 杨玉圣: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副主编。主要从事美利坚合众国史、美国宪政史、中美社区自治比较研究。著有《中国人的美国观》《史学评论》《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等,2005年7月起,创办并主持美国政治与法律网,2007年6月起,创办并主持社区自治研究网。
我记得去年在人大法学院作讲座是人最少的一次,说人大的门槛最高,我批评人大最多,那天作讲座人的确很少,他们给我解释原因,说因为那天是光棍节,所以我是非常适应听众少的环境。这一点我有点感慨,就像贺卫方贺教授作讲座,得发票,领票得凭关系,每次讲座是激情洋溢,我呢,是第一次到咱们学校来,北京林业大学,我是85年到北京来进修,经常从咱们学校门口经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排大杨树,我最喜欢的树,在北方,就是白杨树,在北京据我观察,最好的白杨树是在中央党校,几个人都抱不过来,参天白杨,很像北方南人的性格。另外我特别喜欢南方的竹子。所以去年买了若干竹子种在院子里,我儿子说好,为什么呢,因为“宁可食无肉,不可房无竹。”结果发现,种了二十棵,死了少说有六棵,活了的也是面黄肌瘦,根本没有南方竹子的翠绿和那种气质。这可能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竹子。然后我想林业大学应该到处都是参天的大树,还有竹林,不过近来以后满失望,没有大树,50年校史的大学,没有大楼可以理解,没有大师也可以理解,但没有大树有点费解,你们学校还好,我们政法大学连小树都没有。好不容易种了二十年的树,领导说要迎接教学评估,把树都砍了,换了新树。当初我就说,到时候你们的师兄师姐故地重游得多伤感,当初可能就在这树底下定了终身,砍了以后,找定情物找不着了,刚才和林业大学的同学聊天,他们就讲因为是林业大学,所以人文的底蕴要差一点,我说不光是林业大学,包括我现在服务的政法大学也没有什么人文底蕴,我们是法科类、文科类大学,你们可以算是理科类大学,如果今天更多的是研究生的话,我就准备讲原来原定的题目,原定的题目是学术腐败问题,可后来我觉得和本科生讲学术腐败还太早了,因为你们还没到腐败的时候,因为这个打针预防要有苗头,一个健康人打针干什么啊。
我觉得大家可能有个误导,我最近刚跟中国改革报的一个记者又一个对话,原由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关系政治学院的张铭教授,张铭教授是国内研究政治学非常有名的一个教授,他在国际关系学院评职称得会上,为肖严忠仗义执言,肖严忠是研究中共党史,毛泽东的第一人,就是因为89年的时候是青年教师的带头人,不让他出国,评职称也没过。张铭这人也是性情中人,拍案而起。大家年龄还小,不知道评教授,副教授十多大的难题,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学15年,永远看不到评教授的希望,所以只好到了政法大学。我这么说大家不要笑,因为在做很多是学法的同学,因为在你们心目中政法大学是老大,但我是学历史的,我从81年在山东师大学历史,85年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还是学历史,88年到北师大教书,一直教到03年。你们不知道当一个人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一个学科的时候,要他改行会有多痛苦,所以,我是被迫离开北师大,就是因为没评上教授,有人会说是教授重要,还是学生重要,我认为都很重要,大家知道我们都是俗人,你想想,如果我的学生都要当上教授了,你作何感受。我做讲师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第一年是讲师,第二年是副教授,第三年就要评教授,论年龄辈分,他还喊我杨老师,你说我还有何面目见他们。我儿子8岁的时候问我:“爸,你不想当教授吗?” 我说:“儿子,谁不想当教授,可不是相当就能当的阿。”所以儿子也没有办法,上周末回来,说班主任叫他写一篇文章,说是采访我,为什么呢,因为我是搞学术批评的。我就和我儿子说,你太小了,等你大了我再和你说。他说我看不起他,我说不是,你又不是记者,记者才采访我啊。后来他找了我的几本方谈书,连抄带蒙凑出了一篇文章出来。
我觉得挺好,他就说我老爸如何不务正业,接受错误,他错了,因为我是他儿子,所以我也错了。这一点满重要的。我再和中国改革报的记者的访谈中,我也提到了一点,就是张铭教授的问题。高效行政化,官员教授化,教授官员化。我不知道林业大学的状况,政法大学我们现在180个教授,165个是副处长以上的干部,也就是说当了教授还没有带个“长”字的,也就像杨某这样的只有极个别。你想想,什么是大学,有人说:大学就是大师。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但是,教授作惯了,每坐一块我有两个感慨。第一个坐一块是差不多年龄的,都带一个长字,最起码是副处长。第二个坐一块,一般我的年龄都偏上。就觉得自己老了,原来总觉得自己是小孩。我现在有两个参照,一个是我儿子,慢慢长大了,另外一个是大家吃饭喝茶坐一块,一定是中偏上,要不然就是我最大。都喊我大哥,我就想以后别喊我大哥,直接喊大叔得了。
我这次在改革报中提出的问题就是:高校教师本来就是专业教师,所谓专业教师就是以教学、专研为本职工作。为了保证教学科研,有一部分人要服务,就是所谓的教务处,科研处等等。为了保证教学、科研、日常生活的进行,还有后勤,食堂等,但现在的问题,整个大学校园,有头有脸的人物,有名分的人物,人摸狗样的,都有一个“长”字。大家知道学者和官员完全是两种选择,官员是什么,官员是官高一级压死人,自从胡锦涛当上国家主席之后,什么都是一把手说得算,二把手连一点权利都没有,在市里,是市委书记说得算,市长一点权利都没有,在大学里,是大学校长说得算还是大学书记说得算,就得看哪个人跟牛。在中国的大学里,经常是书记和校长顶的鱼死网破。那么,在官场上,官高一级压死人,这是一个规则,还有一个就是只能往上走,不能往下降。你要下了,别人就会以为你是不是犯错误了,比如贪污了等等,总而言之,不光彩。只能上不能下,这就是官场上的规则。由此形成了一个官场文化,比如说领导在场的时候,都敬领导,规规矩矩,不敢乱说话,能喝酒的也不喝酒了,能抽烟的也不敢抽烟了,放荡不羁的也显得跟个正人君子一样。那么在官场上就的送往礼来,上传下达,领导放个屁也是香的,谁敢说领导的屁是臭的,这就是官场。大家想一想,学者是这么,教师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者,是对思想、知识、文化独立自由的追求。他应该是两种格格不入的名词。就像一个唱美声的,一个唱流行歌曲的,比如说刘欢唱天上一个星星,地上一个月亮,可叫他常梅兰芳的京剧他就玩不转了。角色错位,就使得学者不像学者了,官员不像官员,成了教授,博导,学术带头人,不伦不类。所以我再发表记者谈话的时候就说,我主张大学里面政学分离,政是你的行政,学识你的教学科研。大家知道,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就应该是角色明确,分工具体,效率高,在前线的社会,一个人是多面兽,什么都不谈,而现代社会就不一样了,工、儒、民、学、商要非常清楚,角色不能混乱,这就像过去,我们看运动会,进入十项,就是全能冠军,你看奥运会,有十项全能冠军吗?没有。刘翔只能跑,短跑,要他去马拉松,也不行。打篮球打得很好,打排球不一定打得好。
再说乔丹,乔丹是现在为止美国黑人中知名度最高的。他是打篮球创造了奇迹。他后来突然去玩橄榄球,玩得不行了又回来了。乔丹一个英雄仅如此,更不用说我们芸芸众生了。哪有三头六臂,又搞行政,又搞科研。所以我说,凡是大学里面当到副校长,副书记以上的,专心致志座校务党务,不要再做教授了,不要再搞教学了,不要再搞科研了。有的校长书记就不高兴了,他们说: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熬到副校长,校长,就把那些东西都抛弃了。他们不可能抛弃,为什么,这些人现在是高校里头已经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他们这些极少数人掌握着高校最多的资源,从人事资源到学术资源,到教学,全部掌握在九到十五个人之间,一般大学的党委,常委,就是这么多人。吉林大学大,我相信也超不过25个人。这些既得利益者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利益,那为什么我明知不可为,还说这个话呢,因为我是个学者,我不是个官员,假如我是个副处长,那我的校长一定会找我谈话,说我瞎胡闹,跟他过不去。可他找不到我,因为我是个普通的教授。我还有个提议,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应该明文规定国家公务员一律不得到大学当兼职教授,兼职院长,尤其是国家高级公务员,要起模仿带头作用。立即辞掉现任的的、兼职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和院长。大家知道全国人大有个副委员长,是个民主党派的主席,除了在北师大兼任一个对外汉语学院的院长,至少我知道在四所大学兼任博士生导师,北师大,中国社科研究生院,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至少在搞三个博士生点。大家想想,作为副总理级的所谓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成天要处理那么多大事,还要出国考察,还要体察民情,还要处理自己党内的事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哪有时间从事教学科研带头人。这还不重要,重要的事,这四所大学,对于我们的徐副委员长,名正言顺的去拜访他。从他那获取资源,我们可以设想,合法合理地给他送若干万元的人民币。我要在林业大学做教授,他送我五万、十万是正常的。这就是腐败,腐败是什么,就是用不正当资源换取正当的利益。在座的还不够资格,想腐败也没有机会。所以我后来和跟我联系的同学说我们不讲学术腐败,我们说一些别的腐败,不搞研究挂名字,不写文章挂名字,不学无术,还当权威,所以我现在定了个规矩,不和本科生谈学术腐败,研究生,博士生可以谈一谈,要谈学术腐败要和领导谈,不过领导不会找我谈,后来我就和同学商量,谈一个读书与大学生活的题目。后来可能使我的山东话不标准,同学听成了大学与人生,题目又放大了,读书与人生题目太大了。这个题目我讲不来,我只能讲读书与大学生活。大家在座有些是研究生,实际上还是在大学,那么,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大家知道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陈平原教授,北大中文系的,去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叫做,读书:作为一种和好的生活方式,后来发表在报纸上,大家有兴趣地可以看一下,那么秦教授讲过的,原则上我就不重复了,我就想从我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观察谈一谈。我是81年读的大学,我想你们很多人81年还没有来到这个可爱的世界,我大概与你们的父辈基本上是一样的,我小时候的小学同学的孩子现在也有读大学的了。更早结婚的,孙子都很大了。所以回去之后,很多人都喊我爷爷。
那么现在我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读书与大学生活,我经常说20年前,25年前我不如在座的,因为那时候我在济南,济南不如北京,在山东师大,山东师大不如北京林业大学,25年之后,你们是不是能比我更优秀,应该是。那到底是不是,还有很多未知因素。但是,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对于读书,对于大学生活,还是有些体验的,就是因为多吃了25年的饭。我相信在座的就是十八岁到二十四五岁,那么读书与大学生活,如果你再读研究生的话,大学生活就读完了,有的可能在外地读的,有的是在北京读的。大学生活有很多让我们留下很美好的回忆。
去年是我大学毕业二十五周年,我回济南了一次,我们班四十个同学,回去了三十八个,有一个是出国了,有一个是生病了没来,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家见了面,无论是男的女的,先搂了抱了再说。那种同学同窗之间的感情,只有二十年之后你们才能体会。有的头发没了,有的变得很富态,但是更多的男同学比大学更帅了,更多的女同学比大学更漂亮了。后来大家发言的时候不约而同一个主题,尤其是女同学,说早知道他们这么有出息,我们何苦跑到外面去找啊。找了还离婚的离婚,闹别扭的闹别扭,肥水怎么可以流外人田呢。但那时候我们都年轻,都还不懂得爱情。那个时候读大学是不准谈恋爱的,如果要谈朋友,一定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约好了,写个纸条,在哪个地方见面。那像你们现在,公开到搂搂抱抱的,现在时代是不一样了。我们那时候读书,因为读的是师范大学,每个月有18块钱的生活补贴,吃饭不是问题,但仅够吃饭,买书那时候是几毛钱到几块钱,最贵得也就一两块钱。那一个月也就买一两本书,我真正的读书是从大学开始的。发现啊,那个时候的生活真的是很清苦,你们在座的太幸福了,生下来就吃得好,穿得好,想象不到读大学是那么的清寒。那时候我们最羡慕的一个同学是从山东的胶东来的,这哥们隔两天就吃顿排骨,结果自己瘦的和排骨似的。那个时候我们改善生活就是吃根油条,我记得大学四年级快毕业的时候,在济南喝了散的啤酒,就是没有钱没有条件喝的啤酒。那时候的物质生活清寒无比。所以不可能有丰富的感情生活,虽然那个时候我们山东师大也招了不少人,一共招3000多人,在校生,四个年级,一共3000多人。所以我们这个班四十个人,死了一个,从高年级又留下来一个,还是四十个,我们四年就一个教室,所以我说那时候我们不像读大学,因为那时候我们是高中读两年,所以就像读了高三高四高五。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然后吃了饭就回教室,不用抢座,下了课铃声一响就回宿舍,非常简单,没有你们现在丰富多彩。我真正读书是从北大开始的,北大的环境真的很适合读书,所以在座的各位,我建议大家读研究生到北大去读。我要是考不上研究生,我现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学历史老师,考研究生了,浪得虚名,其实一点用也没有。如果大家要考研究生,我建议第一志愿填北大,你在林业大学读了本科,再到北大去读研究生,你的各个方面肯定完全不一样。我当时到北大的第一印象就是自行车多,为什么,因为没有自行车,根本赶不上下一次课。现在校园更大了,所以我觉得北大是中国最好的校园。有人说清华好,出了总书记,出了总理,那么下一任总书记有可能就是北大的。
现在的书记总理主要是科技类大学的,但民主党派的主席一般都是北大的。这就反映了北大自称是民主自由,其实就是散漫。北大最好的,给我一生受益的,作为教师的感受。教师对学生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对学生不管不稳,学生说这老师好,给他的评价很高。但有的学生认为是讲不好,说浪费了我们四年的青春年华。还有一种是现代版,今天把我领过去骂一顿,明天又找我谈话。后来我比较中庸,把所有老师总结了一下,我即不是现代版,不是太管学生,对学生比较客气,我也不是简爱版,因此我要求还比较严格。还有一个是交通,林业大学离城铁比较近,交通比较方便,我现在发现政法大学的本科生,在昌平的,是天底下最好的大学,并不是因为素质好,而是因为他们对讲座特别的热情,只要是法科教授作讲座,一定是掌声雷鸣,一定是有鲜花,那种法科教授的讲座的热情啊,在北大是一定不可能有的。在北大,任何人做讲座,做完讲座就走人了,原来有3000人,等做完讲座只有300个人了。你讲得好,名气大,那不行,得我喜欢,不好就走。在北大,每天晚上,少说,三到五个讲座,政法大学,一天平均两场。现在政法大学在昌平,太荒凉了,其实也很近,半个小时,高速公路就过去了。我的意思就是说,大学生活本来就应该读书。可惜,当初我们少不更事,没有读更多的书。现在反过来看,我从学生变成先生了,这么多年,有了新的感受。我在我所有的课上,几乎都要讲一次怎么读书的问题。我觉得啊,你们这一代人非常幸福,你们生下来就没有生活物质匮乏,有的人可能家庭困难一些,但至少能够借到钱。我们那时候,都没有钱,借都借不到。如果借不到钱,你们现在还有机会从国家贷款。另外,你们现在有一个勤工助学的机会,我们那时候都没有。总而言之,物质生活匮乏,有的同学可能还好些。现在,大学生只要自励,完全可以照顾自己,我在师大带了一个学生,本科生是师大的,研究生不是,七年完全靠自己做家教,穿得也很好,吃得也很好,学习也很好。学历史的,业余辅修英语,过了专业八极,还供弟弟妹妹上学。那么你们现在还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就是九十年末兴起的互联网,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过去我们讲一个大学在什么地方办,基本上就决定了这个大学的质量,比方说,如果中国科技大学如果不是在安徽,是在北京或者是在上海,那么这个大学的名气就远远在人民大学之上,甚至超过清华。这个学校是中国科学院办的,可他在合肥,那就不行了,偏僻,生源肯定不行。这是过去,地理位置决定了一些学科,一些大学,一些学者的命运。但互联网兴起之后,把这个时空距离给打破了,你到任何地方,只要有一个电话线,有一个电脑,就可以上网,一网联天下。这就改变了我们普通人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一次。所以,我们随便可以上网,百度也好,google也好,查到任何信息,所以,互联网时代也没有安全感。发e—mail,这是最不安全的了。哪一天有部门要查你,你是无处可逃。
最近我发现,最近十年的学生德的读书观念和我们那时候都不一样,大家基本上可以不用读书。做作业,就从网上百度一篇,就交了。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事03年,我开了美国历史与文化,全校有几十个人来选我的课,我已经感到很欣慰了,你想,在一个政法大学的法科院校里教这个科。一共有78个同学选了课,少说有50个人的作业是抄的。有的同学干脆原搬下来,字体字号都没有变。后来我给我们校长写了封短信,校长就找我谈话来着。我说我没有想到,政法大学号称是中国最好的法科大学,居然这么多人抄。法科应该知道知识产权,不能抄别人的。
我们校长说:嗯,这个问题是很严重。我说你们法科估计有60%是抄的,他说还要多。你想想,政法大学一般是一个老师两三百个学生可能还多,交上二三百份卷子来,他不可能全看。这个法科教授做这种讲座,一般是几千块钱到几万块钱。有的教授还鼓励学生,抄了白抄,不抄白不抄。后来我跟我们校长说,我们的公共课,比如说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90%是抄的,他说还要多。那么,比方说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抄,有一些课不用学,应付就行了。写作业也好,写读书报告也好,你不读书,一定是写不出来的。那么现在的同学们都上网,收集信息,网络资料,或者聊天,看片子,玩游戏。我可能是因为年龄原因,从来不玩游戏,也从来不在网上聊天。大家都知道游戏会上瘾,有的学校的校长反复的讲,孩子在家绝对不能玩游戏。现在小孩子玩游戏,会减少与小朋友之间的交流。毕竟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我有个同学,在山东济南,当山东省国际信用公司的副总,他对他儿子的管理完全是他父亲对他的管理。到现在都不然他接触电脑,我觉得这是不行的。他让他儿子练太极拳,写毛笔字。你不接触电脑,不懂得游戏,跟小朋友一起交流会很孤独。还有一个,人在小时候的那种童趣,我们小时候玩剪子包袱捶,其他没别的。现在小朋友如果不玩游戏,那它的童年就过得没有意义了。只知道读书考试是不行的。我向小朋友如此,中学生如此,大学生也如此。如果一个大学生完全不上网,完全不玩游戏,完全不聊天,那也不可能。该玩的玩,该聊的聊,该看的看。有的人说,网上什么都有,我百度一下就可以了。没错,网上是很多东西,但我和大家讲,中国的网络资源,特别是学术资源,跟美国比还是没办法比的。美国它过去一百年的报纸全都在上面,所以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地方你都能检索到你想要得任何东西,包括文献资料,中国做不到。我们中国上网的文献主要是实验性的。只有一些书籍和文献。
大家知道,我们连晚清的档案都没有整理出来。所以,单靠网络,是解决不了学习、文化修养的问题。网络是什么,网络其实只是个手段,辅助手段,网络的东西是网上的,不是你的头脑里的,他在数据库里。所以网络友好也有坏,别人吃过的东西你再吃,你应该自己亲自去做,亲自去体验。大家应该有这种感受,你从一篇报纸上看的新闻一定比你在网上看的新闻印象深刻。你们一般在网上呆的时间比我长,我一般一天两个小时,我的颈椎和背已经酸疼到麻木了。在网上看东西,与你坐在凳子上看书,躺在床上翻书,跟趴着看书,效果完全是不一样的。网络的信息太多也太滥了,真的是鱼龙混杂,不容易辨清。读书本来是一种寻找乐趣的方法,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何感受,反正我现在如果回来心情不好,我就会去翻书,慢慢地心情就变好了。我觉得书是我们读书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教书与左眼就不一样,但凡是读大学,度过研究生之后,不可能没读过几本书,哪怕你以后去经商,从政,你对书的感情还是非常强的。毕竟你从小学到研究生是一个漫长的,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把这一段经历抹去了,不读书了,读烦了,读烦了,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读书的乐趣。你读的是教材,读的是教参,为的是应付考试。有人说,读书读多了就成了书呆子了,我认为说读书会成为书呆子的人一定没见过书呆子。如果真的成了书呆子,这个认识看着呆,其实它是大智若愚。读书不会呆,只会越读越聪明。把知识读得越来越多,变成自己的,一定不会是书呆子。你见过哪个教授是呆的,我记得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说那些人呆,总有人走路撞到树上,撞倒电线杆上。大家知道古往今来有很多禁书,古人很多人都是下着雨,下着雪关起门来读书。有人说读了坏书,犯了错误,那是这个人意志薄弱,有几个人是读了坏书会犯错误的。比如说,看那些杀人犯,强奸犯,抢劫犯,有几个人是读了书去杀人抢劫强奸的。就是因为读书读少了,他要是读法律书,读历史书,他抢银行也抢大的,不抢储蓄所。杀人他也杀名人,杀了名人他也就成名人了。所以读书无所谓好坏。所以有人说要堵嘴好的书,也要读最坏的书。我还觉得一个人如果念一些黄书,坏书,经不住考验,意志也太薄弱了。在座的我不知道有没有读过《金瓶梅》,这本书美国也有,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没有什么,我们就是把这些东西搞得太神秘了。网络时代,在网上什么东西都找得到。我儿子今年是14岁,四年以前就什么都知道了。网络你管不了,与其管它,你还不如疏导他。我小时候父母说小孩怎么来的,说是从铁道上捡的,我们也就信了。现在你说小还是从马路上捡的,他立马就骂你。不可能小孩总是停留在以前的阶段。所以,只是应该开放,人性。大家都已经满18岁了,这些书也该读了。如果黄色的书没读过的人,还叫成年人吗。我记得贺卫方教授讲过,结婚了后干的任何事比黄色书写的还黄。总而言之,什么书都可以读,读书无禁区。读书无禁区最早是一个教授的文章,标题叫做打破读书的禁区。后来编辑改为读书无禁区。那时候金瓶梅只有高干才能买到,大家想想,凭什么高干就能镀金瓶梅,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读。在文革前,二级教授可以买金瓶梅,后来香港印了套全的,现在内地很多学者都有金瓶梅。所以读书大家不要有所顾忌,我觉得读书就是我们正常的生活状态,就是我们正常的生存状态。什么书都该读,就是博览群书。我们知道工人应该做工,农民应该种地,教师是教书育人,学生是干嘛的,学生就是应该读书。遗憾的是现在读书已经变成了考试的一种工具。我觉得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开始,甚至是幼儿园,过的都是非人的生活。我记得我们那时候虽然也很苦,但精神上很丰富,回家做完作业就蹦蹦跳跳疯玩去了。包括读高中,最苦的两年,挑灯夜战,但最多也只读到11点,现在不行了,现在的学生都没有周末,三年的课程两年就学完了,第三年全心全意复习,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考试。你说小学、初中、高中都考过来了,大学还是得这样,很多同学读大学就是重复我当年,不是读大学,是读高四高五高六高七,还是跟着老师上课,记笔记,背笔记,考完试仍笔记。到最后,怎么样读书,怎么样发现问题,怎么样解决问题,怎么样写东西,不知道。我今年是第一次在政法大学带研究生,给我刺激不小,写论文,从选题、资料,全都是我弄的。怎么样选题,本身是作为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怎样去查资料也是作为一个本科生、研究生最重要的掌握技能之一。怎么样去寻找问题,到最后写成初稿也是最基本的。然后是怎么调整,最后是定稿。如果一个大学的论文是对前四年的总结,如果是研究生毕业,就是对前七年的总结,我的意思是说,因为我的要求比较严格,比较负责人,我感受到,政法大学号称中国最好的法科大学,他的毕业论文的水平之差,完全出乎我的想象。我在北师大带的毕业论文,基本上都能达到要求,研究生论文发表没有任何的问题。为什么,政法大学硬件很强,软件不好,因为它学生太多了。图书馆,如果作为一个法学院来讲,是很不错的,但作为一个大学的就差远了。
基本的书找不着,如果没有老师,只有书的话,书就是无形的没有声音的老师,可那很多书都没有。所以我感受到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很多同学有意无意的,愿意不愿意的,成为了这种体制的殉葬品。很多大学生读了四年,加上研究生7年,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我觉得这些同学对不起他们自己4年或5年或七年的青春岁月。
为什么了?我总结了几点原因。原因之一:最该读的专业书没读,最基本的技能训练没学,如标点符号都不会识别,顿号的地方用逗号,逗号的地方用顿号,意思完全不一样,很多同学都不会用标点符号。
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个问题呢?原因很多,学生素质下降了,学生素质王司马下降呢?招生太多,师资跟不上了,教学质量下降,所以北大的XX教授说了,大学是个养鸡厂,养了很多鸡,下了很多蛋,但是蛋是孵不出来的,鸡肉也不好吃。我觉得大学不应该是这样,无论如何大学硬件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尤其不是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和学生所能改变的。怎么办呢?我们只能运用现有的条件补充自己-读书。在大学期间,在本专业,读上100本名著,在浏览上几千本书,大学四年没有浪费。什么叫名牌大学毕业生?就是说他应该把本专业最基本的书都读完。什么叫自学成才呢?抓一本是一本。不管大家将来从事什么专业,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是专门来专心致志读书的,特别是女生,将来不可能象现在在大学一样,专心读书了。现在读书,把本领学好了,将来就能赚钱,这是最实惠的。还有,读书会让你充实,有的人觉得无聊,但他读书后会发现这世上还有存活的希望,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来来往往,很无聊,但当你去书店看看,到国家图书馆去看看,你会找到读书的乐趣,还能从书上读出些人的尊严。不知道你们是不是经常去国家图书馆,北京林业大学去国家图书馆应该恨近,骑自行车十几分钟就到,你们应该经常去国家图书馆,大家一定要把国家图书馆利用起来,经常去。而且可以十天左右去一趟大书店,尤其是海淀地区,比如万圣,中关村图书大厦,第三级等书店。你到那个地方去,不买书也没关系,你就乱翻书,比如说我带的这本书的几个插图,有个老人,九十多岁,躺在床上看书,这是40年10月22号,希特勒对伦敦狂轰乱炸之后,三个人在书架上翻书,这个给人的印象十分震撼。是吧,没有照片根本就没有这个效果。为什么一个老头那么大年纪了还在床上看书,为什么这三个五六十岁的人,在对伦敦狂轰乱炸之后的烂摊子里还能看书,如果你不去乱翻书,你就看不到,假如你利用一个周日,到第三级或万圣随便翻上那么一百本书,你的收获就要比你看一天的网大的多。而且你看了一天的网下来脖子是硬的,翻一天的书,翻着是很舒服的,感受,感受,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读书了,大学生活就没有虚度,没有读书,其他的生活再丰富,大学生活也是有缺憾的。所以,我建议,如果本科同学没毕业的,利用这点最后的快乐时光好好读书,如果你是研究生同学,就把你过去大学没读的书赶快补上。不然的话,等找工作你才发现该读的书没有读,工作了没时间读,那时候只能是后悔了。世界上从来都没有卖后悔药的。
第四篇:《人生》读书心得体会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1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情绪有点沉重。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就应怎样调节;当我们应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样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生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班级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能够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生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能够这样默默的付出,能够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班级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生,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状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生的怀抱,我想换做此刻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
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应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此刻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个性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以前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应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2
因为早就知道了是悲剧结局,所以并没有很悲哀,也不想把心情放得那么沉重,毕竟刚刚欣赏的是一段美丽的人生。如果说《雨人》有些让人难以理解,那么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直白强烈得多了。观众在开始时发出的是欢笑,在结尾流下的是眼泪,故事的结局与开始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使得当枪声响起的时候,心中的震撼是那么的强烈。
故事的主旨十分清晰,电影用黑色喜剧侧面诠释了战争的残酷,但更多的,我还是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圭多是一个开朗,浪漫,执着的人物,他脸上永远都挂着他那标志性的笑容,对每一个人都充满着热情,不懈地追求,守护他心爱的人。虽然电影中的那些喜剧笑料放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些夸张,但也不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小丑,只让人觉得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浪漫诗人。热爱生活的人在平常也许没有什么,可贵的是他把爱带进了集中营这个险恶之地。在那里,他的笑容就变成了希望,变成了天使。他爱自己的儿子,却没有去选择揭露残酷的现实,想方设法一起逃跑,而是把生死当成了一场游戏,教孩子去积极地面对人生,用纯真的眼光去看世界,不在他的心中留下一片阴影。于是他在世间没有洒下一丝的仇恨,成全了一段美丽的人生。能在黑暗中用人性来照耀,引导世人,给人以希望,那么他一定是美丽的。
这个故事显然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在当时,一定有那么一些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为人们带来欢笑与希望。法西斯可以囚禁,消灭一个人的肉体,烧毁书籍,但他不可能抹杀掉人性;飞机,坦克可以攻城略地,但是不可能征服一颗充满爱的心。电影从阳光到阴暗,再回到阳光下母子的笑容,证明了乐观的精神有战胜黑暗的力量。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为男主人公的逝去而悲伤,男主人公也不想看到我们这样。重要的是我们在感动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爱的洗礼,从现在起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活出美丽的人生。
《勇敢的心》,《泰坦尼克》都是能赚人眼泪的悲剧。《勇敢的心》悲在了壮志未酬身先死;《泰坦尼克》悲在了爱,但只限于男女之情;《美丽人生》则悲在了一个博爱天使的毁灭。在它们当中,博爱的意义最深,最能让人反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电影不只收获了眼泪,还净化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它的成功当之无愧。
当然它也是一部成功的喜剧,前半部分的铺展非常巧妙,它也应该算一部喜剧,因为观众收获了不少的快乐,更重要的收获了美丽的人生了。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3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乐观,积极,无畏年龄。71岁,依旧可以走在时尚的前沿。经历过不同国家的搬迁,依然可以靠着自己,创造出稳定的工作,还能在单身的情况下,培养出三个优秀的孩子。目前的世界新首富,埃隆马斯克,特斯拉的创始人之一,正是她家大公子。关于孩子的成功,她只是轻描淡写:“对孩子最有用的教育,就是让他们看见你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除此之外,都不重要。”的的确确,作为一名女性,她很努力,更多的是坦然:“真正的赢家既不是“傻白甜”,也不是怨妇,既不盲目乐观,也不顾影自怜,而是有足够的勇气,能心平气和地一一解决所有挑战的人。”我们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何能够解决好自己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这个命题,是我们穷其一生,也要学会的吧。“无论一切看起来多么暗淡,前方总有光明。如果实在太黑了,那就让自己变成一盏灯吧”,有些事,如果实在跨不过去,那么换种思路,能否柳暗花明呢?
她不仅仅教我们如何去面对问题,更多的是提出了“个人”的概念。“追求美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生课题,不论我们现在是哪个年龄段,都不能放弃对美的追求。”去年,我尝试着化淡妆。结果发现,从眼影到口红,那么多的色系,多种组合,每次都是一种乐趣。去年播出的《乘风破浪》,刮起了一阵辣妈学舞蹈的潮流。这也给我了很大的感悟,时间总会印刻在我们的身体,但愿不是停留,只是经过而已。只有无惧了,才能做到享受。梅妈也说了,“即使在七十岁时还能当超级名模走秀,但只要是女人,她就总会对自己这里或者那里不满意。真相是:人们只会关注你最好的部分。所以,尽管自信吧。”“不要让年龄之类的东西成为你的束缚!”,“让生命中的每一个十年都比上一个十年更好”。
梅妈对如何结交朋友,也做了很好的诠释:“善于寻求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求助是一种非常基础的生存能力,求助就是在结网,在与更多人建立信任和连接”,“真正的朋友未必能与你抱团取暖,但必然能让你肃然起敬”。
因为时间有限,我能展示的只有这些只言片语。刚看完本书后,热血沸腾,想着应该去做点什么。心中不安分的因子蠢蠢欲动,感觉自己这个年龄段其实也只是刚刚起步。新的`一年,还是要有所进步。朋友圈里有朋友发文:“一个人如果不看书,他的三观只能由周围的人决定。”现在我可是和你遥相呼应了呦。书中,确实会有你想要找到的答案。
最后的最后,分享下本书的精华,“如果你并非生而显贵,你需要找到你的天赋,并努力工作。你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你周围的每个人分享你的成果。我建议你忘记自己的出身。有句谚语说:“二十一岁意味着再世为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工作越努力,运气就越容易找到你。”希望我们的公章号能有出下一期的动力,坚持看完本文的你,心里会有所触动吗?接下来,你会有怎样的行动呢?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4
看《淡定的人生不寂寞》这书感觉真的很不错,感悟很多 感触也深,全书充满了空灵的味道,主张用冲和、平淡的内心看待周围的一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纷争,特别强调恋人之间的信任、宽容。保持一颗淡定的心。人非圣贤,更有七情六欲,怎能把持的如此之好呢?思想觉悟的升华提升你的拿捏能力,点到即止,理性的人生是枯燥安全,感性的人生是激情危险的,所以无论在哪方面的理智与感性你的拿捏恰到好处就是一次的正确的抉择,升华的觉悟会告诉你该如何难得糊涂的去无限激情追逐人生,实现自我
或许人生再多的历练都不如一颗淡定的'心来的强,我们的生活里正因为缺少了这份淡定才会多了很多的烦恼 甚至于纠结在心无法自拔,不管开始的如何美丽 任何故事都会有着它自己的结局或好或坏,如果能有一个淡定的心情和态度是否就不会那么在意,面对生活里来去的人和事,我们最最缺少的或许就是它 淡定,谁说平淡就不会有幸福和快乐呢?
轰轰烈烈的爱很美,可是也会带来刻骨铭心的痛,面对感情里的欺瞒、背叛、抛弃和各种的心酸,真的太伤人,很多人都尝试过那种痛不欲生的感觉,好受吗?不好受,如果看淡一切得失你是否还会那么在意呢?我们的生活里除了爱情其实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你的人生不是只为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人而存在,美好的东西很多,尽管它们的背后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痛,就当这一切只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走过了 尝到了 体会了才知幸福和快乐的来之不易,才知人间的冷暖情怀,才知你的人生其实并不寂寞,满足于心,停止那无边的欲望,淡看人生,幸福一直在。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5
初读肖川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试着找几点对号入座,就定个小题目:“苦、累并幸福快乐着————因为我是教师”。
书中引用古人的话是这样阐释幸福与快乐之间的关系的:即“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即是得到快乐。”作为教师我们的幸福、快乐源自何方?书中说: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教师是一种知识转化与智慧增值的职业,是一种心灵浸润与人性化的职业。对于教师而言,幸福更是有特殊的意义,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教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最朴素的概括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尽管教师幸福与其他因素有关,但教师的幸福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就这一点来说我是深有体会的,我真切地认识到: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已经整整三十五年了,三十五年来,究竟教过多少学生我从没有计算过,但是我却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品尝到幸福快乐,因为我从自己独特的工作对象————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体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学生的学业进步、道德成长、个性萌发,桃李满天下,促成了我最大的幸福。
就拿我所教的三(3)班工作来说吧,全班不过40多名学生,但却是全年级的老大难,学生的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单亲的、离异的、溺爱的等等,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甭说幸福快乐了,每天就剩下在痛苦中挣扎了。刚接手时我也曾一度束手无策,但是我知道,我的教师责任感,我对学生的爱是不受任何客观条件制约的。正像文中说的:有爱才有教育,有兴趣才有学习,学生的课堂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程度。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想要分享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就需要合理、有效第组织课堂,使他们获得情感上、智力上和身体上的安全和关爱,这些我认为我做到了。我充分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用最佳的授课形式,准备充实的教授内容,赢得学生的认可,用课间休息与中午休息时间与他们沟通、交流,而且,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分析今天的知识积累与他们未来的前途命运的关系。很快,我就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该改善,我马上进入第二阶段,帮他们补知识,我也因此牺牲了一学期的中午休息时间,自己虽然苦点、累点,但一看到他们的不同程度的进步,我就发自内心的高兴,尤其是第一学期下来,我在他们的心目中的满意度是100%,但是那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只有自己能体会得到。
有两个典型的事,让我至今想起来还津津乐道。班里有一个男生,大家公认是双差生,我对他的帮助教育就比别的学生多一些。一次我因心脏不好,趴在讲桌上起不来,同学们都不知如何是好,据后来大家讲,这个学生知道他奶奶有药,急了似的往家跑,他回来的时候,我已经吃完了药,看他气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举着药,我当时就哭了。这里面更多的不就是幸福吗?还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他重组家庭,他的性格比较怪,很少与同学沟通,我只是发现他的字很好,适时鼓励,对他的工作更以关爱为主,仅此而已。他回家竟对他妈妈说,他将来的第一份工资,要给我买好吃的'。大家可想而知,我还有什么理由叫苦叫累呢?我都被学生给我带来的幸福包围起来了,它不正是我今后更好的工作动力吗?
本学期,我又接了四(1)班,我没给领导提任何困难,我同样用满腔热情工作,为了提高优秀生的成绩,我又利用中午时间给他们辅导,以至于有的老师说我精神好,不知道累。其实,苦、累我自己最清楚。我何尝不想利用中午歇歇腿,缓解一下到了晚上腿就肿胀,可是不行。如果有一次我因其它原因没有辅导,感觉就很失落,好像一天没做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次单元测试,我辅导的其中一名同学及格了(上学期数学只考了26分),看到这个成绩,我内心也充满这成功的喜悦。我早已默默地把培养学生作为自己最幸福、最快乐的事。
是啊,我是幸福的。多年来,我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创造出值得崇拜的学生。我时刻看到自己学生成长,在学生的进步与对社会的贡献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达到的快乐。最后用书中的话结束我的发言:教师,谆谆善诱,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希望,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未来!我将会一直默默地奉献下去,享受那无与伦比的幸福。认识肤浅,望谅解。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6
读《人生》给我的感悟甚多,最突出的便是人生的路虽然漫长,而最要紧的就几步,高加林就三步,或者说三个阶段。此刻的我,金秋十月,在汶川的一个小镇上,守着工地,过着日子,看似无聊,倒也并非没有意义。我想现在就是我人生的第二步,自己选择了职业并选择了方向,没有像高加林那样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却看见了人间百态。甲方监理为工程指点江山,施工队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工人们为了这些许的血汗钱搬运物品挥洒汗水,当地村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亦上访争辩获取利益,而我们,为了这份职责,从中协调,苦中作乐。在选择面前我们没有对错,只是能否鼓起勇气拿出魄力做出选择,并承担这选择之后造成的所有结果,或者说后果。高加林选择背弃初恋亦因此承担了后果,所以我更欣赏刘巧珍的纯真善良,不卑不亢,选择了高加林就算被抛弃含泪离开,亦能在高加林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正如工地上的种种人们选择了参与,而得到了最后的`结果一样,在这其中,看到了珍惜和感恩。
要珍惜和感恩,亦要热爱生活。喜欢每天找点生活中的小事来高兴,听一首抒情的歌、写两句自以为是的词、看几段自娱自乐的搞笑视频、展望一下行业的未来。高加林跌入谷底都有人鼓励,何况我们仅仅是暂时的时运不济,珍惜现有的工作,扎实所做的工程,感谢所有的给予,期望未来,既已选择,便昂首前行。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7
最近利用晚上睡觉前的一些零碎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小说不长,一开始很好奇,像路遥这样的作家为什么会用“人生”这个看起来很大很空的词来做为一篇小说的题目。不过之前看过《平凡的世界》题目所用的词也给人感觉很大。便看了下去,却感触颇多。
我是个看书很慢的,一般很多书都是坚持不下来的,不过对于《白鹿原》、《秦腔》、《平凡的世界》这类发生在农村的小说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很享受的看完。《人生》亦不例外,故事发生在西北农村,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系列选择来展现了他起起伏伏的人生,进而也对相关人物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起初,高加林高中毕业做了民办老师,这时,他想着转成公办老师。后来,村主任的儿子高中毕业就把他顶替掉了,苦闷的他回到地里,断掉了以前的种种想法,开始做个农民,这时一直暗恋他的未从认字的刘巧珍开始鼓起勇气追求他,在自己准备在农村扎根,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又一下子迎来了自己在县劳动局当局长的二叔,最后被马占胜走后门安排到了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这时已经成为成为张克南女朋友的黄亚萍回到县城的高加林又重新燃起了对高加林的爱恋,毅然决然的和张克南分手。就在他在县委宣传部里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时,又一下子被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老老实实的当一名社员。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最后的人物关系是,张克南和黄亚萍分手,高加林和刘巧珍分手,而后,黄亚萍和高加林恋爱,最后,由于高加林重新回到农村,黄亚萍和高加林也分手了,这时,高加林真正爱的刘巧珍已经在绝望中嫁给了一直追求她的马栓了!
故事的发展是由高加林一步一步的选择推动的!做农民是觉得自己是农民和不识字的刘巧珍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边上极大的'幸福;当回到县城工作了,觉得刘巧珍说的都是村里面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应该和黄亚萍这样读过书的谈的来,而且可以去南京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结果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而且可爱体贴的刘巧珍也不在了!故事的结尾,刘巧珍拦下了要在半路上拦住回村的高加林为她出去的母亲和大姐,并且求大姐回去和她一起求村支书再给高加林谋求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
故事有很多泪点,特别是高加林提出和刘巧珍分手的时候,对白不多,却整个场面让人心酸。
也许,作者将小说命名为“人生”,是为了说明,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选择组成,而每一次的选举是否正确将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人生道路吧!
读完后,有两个短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鸡飞蛋打,不作死就不会死。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8
最近看了路遥的《人生》,唏嘘不已。往小了说,感慨几个年轻人被命运捉弄,在时代背景下,阴错阳差,失败的爱情故事。不过只这个视角,实在太狭隘了。
更多的感慨是主角高加林这个年轻人,他的经历跌宕起伏,从被人挤掉了当教师的机会开始务农,到时来运转走出农村进城里当记者,事业的高峰,工作感情双收时又被人告发走后门,打回原籍农村。他的命运,至少在书的结尾,是带有一丝希望的有悲剧人设。时代背景无法改变,他的一波三折,他的结局该怪他吗?
从我的角度看,性格不分好坏,接受性格带来的.后果就好,不自怨自艾,不堕落沉沦。有机会是福,无机会是命。高加林硬朗,不服输,不甘心求上进的性格是好的,活着总要有理想,拼一把。
但他在进城工作后抛弃前农村的女友,选择未来对他事业发展有助的新女友,又太过于现实。不过并不惊讶他的选择,今天又有多少为名为利为发展,把婚姻和事业捆绑的人呢。只不过有的人运气好,借势借力,又一直理智着,一辈子就过去了。但高加林呢?运气差了些,似乎命运很快就对他的选择做了惩罚的判决,而他本人在女友和未来的选择中,是有痛苦,不安和心虚的。
倒是我更欣赏他最后的心态,努力过,冒险过,选择过,争取过,失败过。对于自己最后的结局,清醒的很快,平静的很快。当然,走出去对他而言任何时候都是梦想,但当没有任何希望时,他是接受现状的,他对乡人的愧疚,感恩,让他更显成熟和韧劲。只有这样的性格,才更有未来。齿刚易折,舌柔易存。
如果说遗憾,如果说可以避免他最后的结局,也许我对男主的建议,我得到的启示是,顺心而为。不喜欢的人不必勉强,不安的选择不必悲壮死撑,平淡的人生总比扭巴的人生要好得多。心安就是自己的准线,心安就是性格对结果影响的终极验证。比如理智的人不会有一颗玻璃心带给他的困扰;感性的人不会被自己冷漠自私的行为折磨煎熬。
高加林如果不那么激进,肯倾听内心的声音,也不会如此起落。当然我是以平头百姓,小人物的心态来审视。此法则不适用那些有勇气追求不成功则成仁结局的不平凡的人。
人生如戏,一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道选择题,每一道选择题带给我们不同的结果。我们无法保证,预判每一道题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最优的。唯一的解题思路————不求如愿,但求心安。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9
教师,肩负着引导人成长的重要使命,因此,比其他任何人群都更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与时俱进的成长,没有素质的提高,就很难完成自己的使命,读书是教师实现成长的主要途径。读书,可以更新我们的理念;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现状;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精神;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品性;读书,可以激发我们的职业智慧;读书,更可以支撑我们的'教育生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教师“每一天都要用智力财富来丰富自己。”当然,我们也不能为读书而读书,一定要把读书自觉地和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指导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有生命的读书。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推而广之,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无不与这个学校的读书学习风气相关。读书是一个学校生命力之源泉,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如果我们的学校、我们老师,都能有“读书工作化”和“工作读书化”的目标追求,并不断为之实践,那么我们就将在理想的教育改革和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占得先机,并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10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11
《人生》以它所描绘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以及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厮守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他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状。然而,高加林的种种努力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倒被现实给“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唯一能够显山露水的机会被剥夺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高加林进城的心理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十足。深夜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切实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拼搏着。
高加林那蔑视世俗、自强不息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然而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的'一面时,不但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家乡的现实,反而选择了逃避现实。他认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到外面的世界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软弱自私,才致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故事中的另一个容易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俏丽,然而她缺乏知识、没有文化,与高加林少有共同言语,更谈不上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在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上,高加林选择了后者,这是必然的;而后来高加林和黄亚萍分手后,家乡那个曾为他爱至痴狂却又被他抛弃的姑娘巧珍也另嫁了——在这双重打击下,高加林几乎崩溃了,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
山依旧,水依旧,桥还是那座桥,一样的景,两样的情,一曲《叫声哥哥,你快回来》荡气回肠,令人肝肠寸断,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却永远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声,倾诉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时,一条弯曲的路在他脚下延伸,这是一条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该怎样去走呢?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12
再读《人生》时,已过而立之年。记得初读路遥的《人生》,刚刚读初中,彼时的年纪,只嬉笑或惋惜于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对于作者煞费苦心隐蕴文中的描写和哲思,则无法参透。当十多年后,静心再次品读,有种入身三分的浸入之感,久久无法平静。
多年来,对于人生的探究是我和身边同龄的朋友们热议的话题,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我常常会想,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人生?我的价值……路遥的《人生》,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创作背景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依然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文中最后,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可谓一语中的,震撼人心!究其然,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的自己,而最强大的则是内心的坚韧。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灭,此段经历会必会成为他最宝贵的`财富。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记得自己当初因为一份不甘心,离开了家乡优越、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报考了中央机关。等到了大城市、挤进中央机关之后才发现,现实中的荣耀远比想象中的要骨感,而困扰却远比想象中的要丰满很多。拥挤而寂寞的都市,风光而重负的工作,热闹而孤独的生活,人生的矛盾在这里体现了极致,内心的纠结甚至后悔总是如影随形。与我有相似经历的朋友曾作过描述:回想这几年的生活,我一直是在追求理想的生活。但是,我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对于每个人来说,理想的生活却是各不相同的。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作,却意味着要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呆在大城市的某一个角落,却意味着过着一种平民的生活;在各地出差奔波,却意味着与家人聚少离多。与以前相比,我的外表已变得朴素,内心已变得粗糙。
说实话,什么叫忙碌的不可开交,这几年算是感同身受。有很多个晚上,我和同事们都是坐在电脑边,核实各类数据、整理各种工作情况报告。很多不了解我们单位的人,根本无法理解,甚至难以置信在中央机关怎么会这么辛苦。工作压力之大,神经之紧绷,都是我职业生涯的挑战。至于逛街、美容、泡吧、看电影、旅游,尽管都不是我很热衷的事情,但感觉已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了。有那么一段时间里,我曾深深地迷茫过,甚至怀疑过自己最初的选择。
前些时日,出差时与一位老县委书记偶然聊起关于人生和人生价值的话题,他的话语朴实却有力,让我印象至深:“你们这代人不像我们这代人,受过很多苦,对我们而言,特别珍惜现有的工作和条件,我们只想踏踏实实的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但你们代表着未来,有活力,有理想,敢于质疑和抗争,这些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但你们也应正视自身存在的浮躁,摒弃浮躁,才能静心做事,未来的人生方向固然遥远,但只要明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心怀坚韧,努力的做好,享受奋斗过程也不失为实现人生价值啊!”
是的,人生的道路上,幸福的目标是什么?一个身无分文的穷人说:有钱就幸福;一个忙忙碌碌的富人说:有闲就幸福;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说:能放假就幸福;一个婚姻破碎的女人说:能被爱就幸福;一个双腿截肢的残者说:能走路就幸福;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说:能看见就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积极心理学把这种理解和感受称为“主观幸福感”。不管你是通过追求什么到达幸福,所有人在这种主观幸福感中都体验到了两种共同的情绪:快乐和满足,并且这种快乐和满足不是稍纵即逝的,而是一种长久保持的并且持续对生活施加正面和积极影响的。而努力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是人生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对生命的一种赤子之情。一心努力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想获取可谓道路逼仄,天地窄小。所以,与其规定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获得什么东西,不如磨练自己做一个努力的人。志向再高,没有努力,志向终难坚守;没有远大目标,因为努力,终会找到奋斗的方向。做一个努力的人,可以说是人生最切实际的目标,是人生最大的境界。
那么,今天,明天,无论怎样,我都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很努力的人,然后,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而继续努力。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13
路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人生》。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幸福也许在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看了路遥的《人生》,觉得他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与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这才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吧。
节选
这个打击对这个家庭来说显然是严重的,对于高加林来说,他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欢的文字深入钻研。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他虽然没有认真地在土地上劳动过,但他是农民的儿子,知道在这贫瘠的山区当个农民意味着什么,农民啊,他们那全部伟大的艰辛他都一清二楚!他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不必隐瞒,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奴隶)。
他手扶着桥栏杆,想起第一次卖馍返回的时候,巧珍就是站在这里等他的;想起在这同一个地方,他不久前又曾狠心地和她断绝了关系……眼下他又在这里了,可是他现在还有什么呢?他幻想的工作和未来在大城市生活的梦想破灭了,黄亚萍又退回到了他生活的远景上;亲爱的刘巧珍被他冷酷地抛弃,现在已和别人结了婚。他真想一纵身从这桥上跳下去!这一切怨谁呢?想来想去,他现在谁也不怨了,反而恨起了自己: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为了虚荣而抛弃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他渐渐明白,如果他就这样下去,他躲过了生活的这一次惩罚,也躲不过去下一次惩罚——那时候,他也许就被彻底毁灭了……
严峻的现实生活最能教育人,他使高加林此刻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他进一步想:假如他跟黄亚萍去了南京,他这一辈子就会真的幸福吗?他能不能就和他幻想的`那样在生活中平步青云?亚萍会不会永远爱他?南京比他出色的人谁知有多少,以后根本无法保证她不再去爱其他人。而把他甩到一边,就像甩张克南一样。可是,如果他和巧珍结了婚,他就敢保证巧珍永远会爱他。他们一辈子在农村生活苦一点,但会活得很幸福……现在,他把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轻易地丢弃了!他做了昧良心的事!爸爸和德顺爷的话应验了,他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把自己的生活搅了个一塌糊涂……
马云: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三轮车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贾樟柯:读这本书时我还是个孩子。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的电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这本《人生》,他让我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14
看完路遥的《人生》,有些小感慨。果真人生如同戏剧一般,五凑六合的,有时眼看快要成了的事,到头来可能会一场空;有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反而奇迹地发生了。时代背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有时选择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高加林可以说是一个才子,他有理想有抱负也是我一直比较喜欢的那种男生。然而,在时代的背景下,由于家庭出生环境他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好不容易在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又被别人挤下台。从半个知识分子,又回归到农村的生活。他的人生,一波三折,导致他的个人感情问题也很是纠结。虽然他喜欢巧珍,但是在最后他们的爱情被现实的一系列不协调不适合不般配而扼杀。巧珍很爱他,也给了他第一次爱情的冲动,他们彼此都爱对方,但是这种爱在现实文化差距思想差异等的冲击下,不堪一击。现实啊,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从现实出发,尽管,有再大的理想再高的志向,一旦脱离了现实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在最后命运的捉弄下,高加林失去了工作又次回到农村时,他面对着全村人的舆论,一种失落绝望油然而生时,就在这时,村里顺德爷爷的一段话,点破了他:“你啊,刚刚二十四岁,怎么能有这种混账的想法?如果按你这么说我早该死了!我70岁的孤老头子,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天天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他几年!别说你这嫩娃娃嘞!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总还是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双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难道不是活着有意思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说法这就叫幸福。”看到这里,我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年轻,我们每次抱怨自己所面临的压力,然而这一切和真正的.痛苦比起来又算什么,一切的压力和不幸仅仅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然而有时我们却会为小小的一件事一次挫折一次失恋而绝望,想一想其实生活挺好的,不要因为某一次,而否定终生。
人生,本来就是弯弯曲曲的但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在这不平坦的路上发现生活的美找到人生的意义。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15
一本讲述爱和智慧的床头小书。这是一本讲述收获的书。因为它成熟、睿智、沉稳、平和。全书共有七辑。分别讲述了生死之爱、平淡流年、琐事中的爱、无望之爱、幸福的秘密小径、缘起缘灭和宁静的心灵。作者有一只流畅有优美的笔。全书从头至尾没有刻意煽情,只是淡淡讲述着,却使读者情不自禁被深深打动,进而掩卷思索人生。我们究竟要什么?我们在人生路上跌跌撞撞地走,找寻着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马斯洛的这个需求层次理论,花了大篇幅来说明,生存需要虽然是基础,但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当实现了这个,那么就会上升到更高的需求。所谓的“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都是爱的变种。有时阅世越久,却越丧失爱的能力,这便是可怕的看破红尘。好在,佛经言,戒生定,定生慧。我们需要,先放下心灵的`重担,看淡一切。淡定,让我们的心灵静下来,像那个思考者,什么也不做,只是思索人生。《淡定的人生不寂寞》,就是这样一本恰到好处的读物,很平易,很浅显,然而很真实。静静读下去,说不好在什么时候,当你注目哪个故事时,你心底那根生锈的弦,就被悄悄拨动了。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是一部风靡全国滋润亿万心灵的暖心之作!《淡定的人生不寂寞》的故事曾经激励和抚慰了全球亿万心灵,被誉为“华人世界第一心灵抚慰书”。《淡定的人生不寂寞》是身心灵修炼之作。寂寞的心灵需要温暖!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时间不经意地溜走,一天小时,你有多少留给自己?停下来,品味寂寞,享受淡定!一盏灯,一片昏黄;一简书,一杯淡茶。守着那一份淡定,品读属于自己的寂寞。保持淡定,才能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保持淡定,人生从此不再寂寞。
第五篇:在线学习《读书与人生》心得体会
在线学习心得体会
(一)听了梁晓声教授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讲座,我想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梁老师的演讲给我们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从“五四”以来的文化画卷,他怀着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高度的责任感,而且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在文化作品面前所得到的一些影响进行深刻的思考。我感到对于我们当前,国家正面临着向创造型国家转型的时候,我们是特别需要思考的。梁老师的讲座在这方面会给我们启迪,并对我们怎样去“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以下是我听了梁晓声教授讲座后的几点感想和体会:
一是读书应该带着责任感去读。梁老师用的是批判性的思维进行思考,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也曾说过:“我提倡批判性的思维,但不是一种情绪性的批判思维,而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思维,也就是说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的责任感。”温总理也给我们提到要提倡一种对社会的高度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来自于对于国家深深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写文章。所以我想我们读书也应该带着责任感去读,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用批判性的眼光、建设性的思维,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所有有用的东西进行概括、提炼、总结,形成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了这种责任感,无论做什么,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就会把事情做的更好。比如做老板,不仅在赚钱,更注重企业文化,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占据市场;做干部,不仅在自我发展,更注重部门风气、部门精神,以此带队伍、促事业。
二是读书应带着愉悦感去读。对于一位真正的读书人,读书自然不是一件需锥刺股、头悬梁的苦差,而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一册好书,往往浓缩了作者一生的全部情感体验与思想洞见,一部作品,都是作者苦心构思、精心写作的结果,所以,智者苏格拉底声称,一册好书能引诱他走遍全世界。宋代诗人尤袤对书的赞语更富于浪漫的味道,所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贫贱读之以当友朋,寂寞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书人心境,历历可见,我想在读书中应力求提高自己的美学、德学素养,所读书当作一种乐事、快事,于无声处去欣赏,去揣摩。
三是读书要带着毅力去读。读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坚持,有持之以恒之心,有坚忍不拔之毅力,进得书山,出得书山,方是纵意书卷。今日,科举取士已成过去,现代社会涤荡了古人读书特有的浪漫意味,商浪冲击下,所患不是书呆子多,而是读书人少。对于今日的读书人来说,要在霓光璀璨中独守一柱青灯,则要抵制更多的诱惑,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要手不释卷,不光胸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情壮志,更为执著地坚守人类的精神空间,努力探寻生命转圜的途径。
四是读书还要培养人文主义思想。梁晓声教授的演讲中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他说到我们的文化在娱乐性上和西方的文化是没有太大的差别的。我们也在高兴,“彼乐也,吾亦乐也,天下同乐”。但是仔细看,是不同的。不同就在于人家的青少年的脚下有一块人家的先人们几代文化人,用二百多年时间锤炼出来的一块人文主义的文化基石。在这个基石上,他们可以尽情摇滚,可以唱流行歌曲。当娱乐之声停止的时候,他们又知道他们是站在一块人文主义的基石上。而我们的基石是什么呢?它在哪里呢?我们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今天谁又来想到我们要同心协力来做这样的事呢?这也就是我特别强调人文主义的阅读和写作的前提。我想梁晓声教授讲的人文主义思想应该是包括“自由、平等、博爱”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们不光是在阅读作品或创作作品,一定要带着情怀去欣赏、去挖掘现实生活中那种人性的伟大、人性的光辉,还要培养出富有爱心、善良、高贵的品质,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和谐的相处。书是小人生,人生是大书。读书是精神王国的探险,是灵魂的壮游,是内在灵性不断成长的源泉。书籍改变了世界,读书丰富了人生。在线学习心得体会
(二)听了《儒学与人生》的讲座后,我再次感触了国学的博大与精深。儒学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就是讲做人的学问,或者说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当然说儒学是一种政治学说也对,因为儒学的克是要讲治国平天下,但是儒学讲治国平天下有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在修身。《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学关注的中心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境界,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讲如何做人的道理。
儒学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儒家提出的人禽之别的问题,就是要懂得人与禽兽的区别。孟子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从人类文明史来看,只解决了物质生活问题,还没有真正摆脱禽兽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教化:“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总之,人与禽兽不同,能高于禽兽,在于人能组成社会;有社会,在于人有人伦关系;有人伦关系,就是有道德;有道德,才能够摆脱禽兽的境界,堂堂正正做一个人。
关于人生价值问题。古代思想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追求不朽。儒家一个著名的观点是,追求“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就是强调把个人放在群体中间、放在历史里面来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观念。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中国人的观念,它不是只看自己和眼前利益,而是把自己放在群体中间,放在历史中间,来寻找自己的价值。中国古人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把人提高到最为天下贵的地位,而人的价值的实现,又基于个人人格的完善。人之可贵首先要体现在每一个人的高尚人格上,每一个个人人格的完善,是实现人的价值和社会完善的基础,所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修身为本,就是强调对个人完善人格的重要性,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人所追求的,是把个人的独立人格与对社会义务、历史责任的自觉担当,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对社会、民族的奉献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的一种人生价值观,即群己合一的人生价值观。
关于待人处事。怎样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待人处事,是人生的重要问题。其中最根本的要求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是一切社会公德的基础。在待人处事这个问题上,孔子、孟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约、恕、诚。“ 约”就是对自己要约束。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恕”就是要将心比心,要换位思考。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就是要真诚。人的情感要由内而发,有其渐进的顺序。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这个世界上,给你的都是情分,不给的都是本分。在本分的时候不要抱怨,是情分的时候要学会感恩。佛家说:当世界无情时我多情,当世界多情时我欢喜。讲的都是一个意思。
关于修养。道德不是天生的,尽管儒学讲人性善,但并不认为人天生都是善人、君子。相反,它强调要进行教化,要自觉修养。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为己和慎独。儒学讲为己,也叫作为己之学,孔子说:“古之为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说学习修养完全是自己内心的要求,是为了自己的完善,而为人,是做给别人看,是沽名钓誉。孔子讲心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讲心安,就是要讲到羞耻心,这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所以孔子要求“行己有耻”,孟子讲“人不可以无耻”,“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慎独就一个人独处,没有别人知道,或者只是你在想,没见之于行动,你也要能够谨慎小心,实实在在地遵守道德规范的要求,这是修养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修养方法。
关于人生态度。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愤愤不平,抱怨社会不公,感叹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修身养性,我们会减少很多烦恼,同时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