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阳实小开发校本课程构建艺术特色实践与体会
依托校本课程 构建艺术特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特色。‛
建阳市实验小学作为省级文明学校,南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以“艺术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依托,构建艺术特色。经过几年的实践,艺术教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艺术教育”特色。
一、艺术教育特色创建的背景
我校以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及创建学校发展的办学特色为抓 手,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政策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我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自觉地把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确定了“艺术教育”为校本课程开发主题,艺术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又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2、科学研究依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以下“三个促进”。促进形象思维;促进右脑发展;促进创新思维能力。它解放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的想象空间,开发了人的创造性,可以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是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进行美育熏陶的重要补充。这为我校开发“艺术类校本课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3、师资水平为依托。我校有一大批在“写字”“摄影”“形体与音乐”“铜管乐”等方面有优势、有特长的教师。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在创建学校办 学特色的过程中,我校对学校教育资源进行认真分析和发掘,结合我校原有特色和现有师资,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定位在“艺术类”上,分别开发了“写字”“摄影”“形体与音乐”“铜管乐”等校本课程。
4、学生发展的需要。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对发展特长的课程学习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我们曾在不同年级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学校开设艺术校本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绝大多数家长也认为错过了小学这个学生自我素质形成的“黄金季节”,将会给学生造成终生的缺憾。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需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也需要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来保障。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便是我们开发艺术类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
需要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来保障。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便是我们开发艺术类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
本课程来保障。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便是我们开发艺术类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
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便是我们开发艺术类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
二、艺术教育特色创建开发的过程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师德为先、质量为根、特色为翼”的办学理念,努力发挥“实验+示范”的作用,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1、艺术类校本课程目标的确立。
通过对学生、家长、社区的调查、访问、座谈,本校教师的资源、知识、经验和能力,学校的硬件、软件设备等的分析,结合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我们确立了“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的原则,以突出艺术教育为特色,全面育人为课程开发宗旨,提出“人人写一手好字,个个有一技之长”的目标要求,确立了建阳市实验小学学生成长方案:科学文化+写字+艺术(一、二形体+三、四管乐+五、六摄影),让学生在校本课程这一天地中积极主动、愉悦、和谐地健康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审美的情趣、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艺术类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根据开发与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我们初步形成了学校“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框架:(数字为周教学时数)
一 年 级(4)《写字》二节、《形体与音乐》一节、《我的学校》一节; 二 年 级(4)《写字》二节、《形体与音乐》一节、《我的家乡》一节; 三四年级(2)《书法基础》一节、《管乐知识与竖笛吹奏》一节; 五六年级(2)《书法艺术》一节、《摄影与美》一节。
3、艺术类校本课程实施。
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课程来实施,艺术课程的设置是学校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与课堂学科课程并存的重要课程体系。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两个结合”、落实“三项保证”、狠抓“四个环节”。
(1)坚持做到“两个结合”。首先,课程建设与教师培训相结合。我校在艺术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过程中,注重抓好教师的学习,通过对《纲要》、《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行动研究》以及课改培训等的学习,提高了广大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正确认识,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新课题,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它使教师由被动的、不自觉的、隐性的课程开发者,变为主动的、自觉的、显性的课程开发者。教师已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力量,教师不但要能按课改精神上好国家、地方课程,而且还要能自己开发出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这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其次,课程建设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目标、方式有了认识的基础上,一边整理编写校本课程教师指导用书、一边在实验班级中进行校本课程科目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广泛征求学生、家长和市指导组的意见,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边完善。
(2)落实“三项保证”。
A、组织领导:校长亲自抓课改工作,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决策、设置进行宏观指导,引导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促使教师100%地关注艺术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立了学校“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艺术类校本课程教师用书编写小组”和有教育界专家、学生家长代表参与的“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了《实验小学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定期组织教学检查、反馈,保证了学校艺术教育办学特色与校本课程的顺利运作,使艺术类校本课程健康、有序地发展。
B、队伍建设:首先,开展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开展艺术类校本课程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成立“艺术类校本课程”各学科备课组,加强任课教师的管理,进行分类指导,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措施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竞赛和才 艺展示。如:《写字》,任课教师就应弄清各年级的不同要求,循序渐进,“正螺旋”上升。教学中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期末有检测、有总结,并能和家长一同进行评价,收集家长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校本课程的设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C、物质条件:在“艺术类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校积极创设艺术物质条件,在设施建设、场地安排、经费保障、人员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舞蹈厅,有多媒体视听设备、有地毯、有栏杆扶手;铜管乐队有专门的训练场所,乐器不断更新、不断配齐;写字教学印制专门的练习本,每期初给每位学生提供优质毛笔;摄影教学教师自制教具,带领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为艺术教育提供有利保障。
(3)狠抓“四个环节”。一是教师用书的编写环节,做到有编写和使用说明,内容有序,循序渐进,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二是上课环节,不挪课、不上无准备课、不短课,教务处、教研室进行随堂听课和查课;三是进行阶段性检测和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是施行科学的评价体系,开展师生互评、家校互评和多元的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参与艺术教育的积极性。
三、艺术教育特色取得初步成效
1、艺术教育赢得了学生喜爱。
由于在“艺术类校本课程”解放了孩子的手和脚,孩子的心灵得到了释放,因此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如:《写字》课趣味字“山、水、木”的学习活动中,变枯躁无味的“教师写、学生练”为“画中找字”的游戏,孩子们与教师一道画山、画水、画树木,知道了汉字的演变,又提高了习字的乐趣;《形体与音乐》中的“双吸腿”练习更是孩子们的喜爱,活泼动听的音乐,饶有兴趣的“数字歌”游戏,加上小小体操员的标准动作,展现出了一幅幼苗茁壮成长的美丽画面;在《我的学校》“上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孩子们听、唱、演“小猫钓鱼”的故事,激发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从中也培养了认真听讲的好习惯;五(5)班是《管乐知识与竖笛吹奏》实验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学习吹奏,在“六一”的联欢会上,全体同学合奏了一曲“老师象妈妈”,献给亲爱的老师;《摄影与美》中的“制作针孔照相机”,孩子们在探究中充分合作,拆开看一看,动手做一个,了解了其中奥妙,也学会了一手,个个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课堂上始终兴趣盎然。孩子们用自己手中的简易相机拍摄的作品,在六一期间开展了“你傻瓜、我聪明”摄影大赛展评活动。
2、艺术教育特色已初步形成。
自2003年我校提出以“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至今,短短3年时间学校先后开设了5门艺术类校本课程,学生参与率100%,学生整体艺术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学校文 化艺术氛围浓厚。每年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百名小小书画家现场大赛,学生的优秀书法、摄影作品装祯精美,组成校园文化艺术走廊。写字教学成果斐然,蝉联历届建阳市小学生写字大赛团体冠军,有30多位学生被评为建阳市小小书法家。每年春节前我校师生在中山广场举办的义写义赠春联活动,深得社会各界和市民的喜爱和赞誉,“建阳新闻”多次报道了该项活动。2003年4月《小学生周报》曾专版刊登该校学生的书法作品。许多同学在书法作品在《小天使报》《读写知识报》《闽北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刊登;60人的学生铜管乐队是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校升旗仪式中担任演奏国歌、校歌的重任,多次参加建阳市各种庆典演出,是全市唯一一支能演奏较复杂旋律的少年铜管乐队,深得社会群众的赞誉;摄影兴趣小组深入工厂、农村、大自然,学生的摄影作品也多次获国际、全国、省少年摄影大赛奖,发表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的作品有五十多幅。《形体与音乐》课深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喜爱。先后接受各级领导、南平市各兄弟学校的观摩。在形体课中,在宽敞规范的舞蹈厅里,孩子们拧转、晃闪、滚动、摇摆、劈叉,尽情感受音乐舞蹈的无限魅力,从小接受了良好的艺术熏陶。现在,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瑰宝——工笔画又在师生正悄然绽放,已初具规模。三年来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优秀案例、说课稿和公开课多次在南平市、建阳市校本课程“校际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研讨,并得到了省、市教育同行和领导们的充分肯定。
3、艺术教育使学生和谐发展。
艺术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逐步打造了我校的艺术教育特色,为学生搭建了学习和施展艺术才华的殿堂和舞台,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得到了艺术的熏陶,培养了意志,发展了智力,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增添了上进心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素养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的文明素养、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可以说艺术教育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扬帆艺海,孩子们学会了,用优美的体姿尽显祖国花朵的茁壮,用明亮的眼睛观察自然的赤橙黄绿,用手中墨笔书写生活的绚丽多姿,用灵巧的小手奏响童年的华彩乐章!相信在艺术特色这一天地中,经过实小人的不断努力,实验小学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经验交流材料
崇贤仰圣 继往开来
—邹城市孟子小学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开发与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自2006年10月起,我们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满足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开发了由《孟子成语》、《孟子名言》、《孟子章句》组成的《走进孟子》校本课程。该课程是我们充分依托邹城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在广泛听取了课程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后,几经修改、完善,在二00八年寒假编写完成,并且在当年二月进入课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形成、内容、实施、收获等情况作简要回顾。
一、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形成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仅次于孔子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大师,其“仁、义、礼、智”及“孝、悌、忠、信”的理念,涵盖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孟子小学毗邻孟庙、孟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其健全人格具有较强的地理人文优势,孟子文化广场、邹城市博物馆、孟府习儒馆的建立,营造了弘扬国学的浓厚氛围。本着“走进孟子、融入本土、感悟经典、陶冶性情”这一理念。我们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邹城市教育局关于校本课程管理与开发实施意见,学校决定充分发挥邹城人文资源丰厚的特色,开发一门以诵读与践行为主的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我们成立了《走进孟子》校本课程采编组,多次召开校本课程采编人员会议,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观察等途径,搜集孟子及其文化思想的相关资料,以课程新编的方式编写了校本课程《走进孟子》。
二、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内容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旨在通过让学生走进孟子,充分了解孟子,感悟经典,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同时直面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了较好地体现校本课程的结构性、一致性、完整性和适应性,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们编制了《孟子成语》、《孟子名言》、《孟子章句》三本教材。我们坚持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出发,遵循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孟子成语》以大字排版,拼音标注,并配以卡通彩图,适于低段学生阅读。每本教材每一主题都以“原文”、“译文”、“新知”、“践行”的板块呈现。“新知”部分收集了能体现原文精髓的近现代名人轶事,加深对原文的感知;“践行”部分设计一些简便易行的学生活动,学生知行合一,加大了品格培养的力度。由于校本课程《走进孟子》,始终坚持“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课程开发理念,充分挖掘、利用了家乡丰富人文历史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凸现了学校“文化孟小、文明孟小、和谐孟小、美丽孟小”这一特色学校整体目标,成了学校的“品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老师的赞赏,学生的欢迎。
三、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实践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在我校一至六年级中使用,每周一课时,由学校教导处统一排进各班课程表,由各班班主任老师兼任。期初由学校教导处、德育室对任课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培训,指导协助做好任课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由校本课程教研组具体开展针对校本教材课程的教研活动。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
(一)课程教学的活动化。
“就校本课程类型而言,这些课程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做事能力。”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应体现活动化,让学生参与到一个个主题活动中来,这符合新形势下课程实施的新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新的课程构建模式。在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教学中,利用班队会、早读后二十分钟等时间进行诵读,并对难句、警句适时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孟子文化的整体感知。通过在教室内张贴孟子故事简笔画、孟子名言条幅营造了“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的文化氛围,夯实了“知孟、学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明确了孟子“大丈夫”人格内涵;校本教材分年级、分层次地整体推进,使孟子经典成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力抓手;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孟府、孟庙,三迁碑前聆听孟子幼时故事;穿越千年和亚圣对话;演绎情景剧、文学采风、充当小导游等活动的开展,使文明礼仪、和谐仁爱思想入心入脑,如影随行。
(二)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始终贯彻多元评价的策略。对于学生在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学习情况的评价,我们着重从态度习惯、能力成果两大方面,采用自评与互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地、发展地评价学生。具体为:每一主题要根据目标要求对每位学生给予星级评定,期末根据本学期所有主题总的星级情况给予“积极参与”、“参与”两个等次级别。对于那些未达到“参与”要求的学生给予延缓评价,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为基本前提,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和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手段和机会。另外,对于某些主题,我们还请家长、社区人员进行评价,从而真正达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这个目标。
四、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收获
1.对学生而言,通过两年多的孟子文化进课堂、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砺,明志、厚德、尚美、向善的素养进一步提高。诚实守信、敬老爱幼、自尊自强的行为已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2.对教师而言----在教育观念上,新的课程理念和“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已在教师脑中扎根,并逐步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活动课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实践空间和时间;在师生关系上,课架起了师生间的桥梁,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伙伴,协作的朋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浓厚;在自身素质上,教师通过自编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
3.对学校而言----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的校本教材已初成体系,校本课程的实施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在编写过程中亦积累了不少校本教材的开发的经验;在学校发展方面,学校的特色教育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教学“先进”,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突出。
五、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反思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实施以来,给社会、老师、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家长们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的理想课程;老师们觉得这是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命课程;学生们反映这是充满快乐、增长见识、抒发情怀的欢乐课程。但我们并没有就此陶醉,因为我们清醒地知道:校本课程是探索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存在的不足:
1、个别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理论水平、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2、要进一步加强对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修改、完善,使目标的确定更具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3、要进一步加强对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管理和评价,使我们的课程更好地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所开发出来的课程,是一种可以因校制宜的课程,是校有、校治、校享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需要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处于尝试、深入、逐步完善阶段,更具体深入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道路会更加宽阔,我们的改革也必将取得成功。
2009-3-9
第三篇: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初探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初探
浙江省艾青中学 刘树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理论的深入发展,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空前的重大转变,课程管理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由此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课程开发受到社会技术发展和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一些局限性与弊端日益呈现出来。如①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严重滞后,不能反映科技的进步成果和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②国家课程以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构建起来,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似乎就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和工具,是师生接受知识的媒介,不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与人的动态发展;③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是学科专家,许多课程中存在着学校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相互脱节,教师处于被动地位,课程意图不能贯彻等。这些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现实土壤和拓展空间,它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为尊重学校具体环境以及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存在。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新成就不断涌现,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化学作为一门高中学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大陆,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近年来才被提起的新概念,使用“校本课程开发”这个术语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校本”旨在提出一些新的课程观点和理念,即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学校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学校和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实践上,“校本开发”重在倡导一种自下而上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的模式,呼吁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的诞生,呼唤新型教师的出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可简明表示如下:
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方案或计划的实施→结果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校自身和社区环境,突出特色,培养特长,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德育性原则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校本课程开发应该首先考虑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注重做出相应的行动。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说:“教育的首要和根本的作用就是把人塑造成人,就是培养和发展他的人性”。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强化以德育功能为前提。2 一致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这与国家课程开发完全相吻合。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原则性要求,其主体是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而课程开发侧重于学校实际,谋求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3 基础性原则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化学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基础化学教育,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以基础为准则,不能任意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课业负担。4 渗透性原则
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从课程构建模式来说,应以国家课程开发为课程框架,结合学校实际和利用课程资源加以渗透、嵌入,而不是另起炉灶。5 灵活性原则
从总体上看,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然而这只能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不能也不可能顾及到各校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性;况且,世界之大,千人一面是难以满足当今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的。学校要真正地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使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凸现出来。6 趣味性原则
在选材与教学手段上,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参观学习等方法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如将香烟的烟气依次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无水酒精、氯化汞溶液、动物鲜血等试剂,观察发生的变化、探究烟气的成分,加深对香烟危害的感性认识。
四、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1 课程引入
如引入校外由国家提供的课程开发项目,或引入校外的课程项目等。2 课程选择
如在国家和地方所提供的课程项目清单中选择所要开设的课程项目,在不同版本、不同编著者的不同风格的教材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材料及配套资料等。3 课程改编
有对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的某种形式的改造以适应具体的学校和教学情境,有对引入的校外课程重新改组,也有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4 课程整合
有对不同学科的整合,有学科与活动的整合,有同一学科内部不同教学内容的整合。当前,“3+X”高考模式一改传统的学科分立的测试,将若干门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拓宽了现行课程教学范围内的考试领域,原来纵向掘进的学科隧道,现在成为纵横拓展的知识网络,需要树立起学科整合意识,在整合中创造,在整合中超越,把教学转向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上来。课程创新学校自己开发新的课程项目或单元,学校自编教材或自行设计某种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活动专题,这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可采用如下方式:①专题讲座。化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化学发展简史、一些最新的成就、化学边缘学科与应用技术等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拓展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如化学发展史、新型电源、富勒烯、新型材料、温室效应、生活中的化学等等。②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厂企业,如化工厂、农药厂、塑料厂、印刷厂等,了解化工生产工艺,学以致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本校毗邻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各种与化学相关企业甚多,深入当地生产实际,写出体会文章,相互交流,学“活”知识。③科学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的。科学探究是学生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具体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对话、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当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为科学探究提供了重要渠道。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 以“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学校课程开发”
因在日常提到“学校课程”这个词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指一般意义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这一概念在日常话语系统中过于笼统含糊。以“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校本课程”因“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专业术语,其英文缩写词为“SBCD”,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提高,学生学习需求得以满足。而“校本课程”实际上只是一个口头用语或不规范的书面用语,极易导致课程开发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倾向。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过程,在这个行动过程中,学校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和课程的不断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可以是个别教师,如果他(她)的个人行动是有计划,以学校整体为依据的,应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反之,教师只是凭自己个人的经验“闭门造车”,或根据自己的喜好改编或调整课程内容,就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整体的基本准则,纯属“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自编教材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开发出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体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不能盲目仿效专家编制的教材,可以是非书本类的活页资料,往往以兴趣为中心或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
六、结束语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其主要特征在于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和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出学校自身特色,这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必将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给化学教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第四篇:戏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戏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在开发、实践戏曲特色课程过程中,我以引导学生接触、欣赏、了解戏曲,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戏曲的欣赏、感受、表达能力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戏曲特色教育活动,对戏曲特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逐步建构戏曲特色课程。
一、戏曲特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一般来说,制订某一领域的目标可以从情感态度、知识经验、行为方式、能力发展四个方面来阐述。戏曲特色课程也不例外。我们在对戏曲课程目标定位之前,对《小学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各领域的目标进行了梳理,考虑更多的是戏曲艺术的独特性与儿童的健康发展相融合,尝试构建具有层次性的戏曲特色教育的目标框架,确定戏曲特色培养总目标和各年龄段的目标。
我们把总目标概括为:动作协调、兴趣广泛;乐于表现、善于交往;敢于尝试、勇于创新。这些是各年龄段目标制订的基础,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论证,给三个年龄段分别进行目标定位。各年龄段的目标既体现儿童的年龄差异又富有操作性,以保证总目标在活动实施中真正实现。具体目标如下。低年级:在浓郁的戏曲艺术氛围中初步接触戏曲,了解京剧中主要的乐器及脸谱,感知戏曲与歌曲的不同,感受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对戏曲艺术的感性认识;有参与戏曲活动的兴趣,乐意欣赏同伴表演的戏曲节目,逐渐萌发喜爱戏曲的情感。
中年级:在欣赏、理解京剧片段的基础上,认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对化妆和服饰感兴趣;感受戏曲中色彩、构图的对称美;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尝试用绘画、手工、语言、动作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高年级:积极、主动、愉快地做小戏迷,拓展对戏曲剧种的认识(京剧、黄梅戏、吕剧、豫剧);尝试模仿演唱自己喜欢的戏曲选段。在戏曲活动中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热情,理解并遵守日常交往中的社会行为规则,能与同伴自主合作,开展多种戏曲游戏,体验合作游戏、表演的乐趣,获得成就感及满足感;积极参与舞台表演,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内容
围绕课程目标,我们以《纲要》为指导,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兴趣、能力及教师的经验、教育资源状况等,精心挑选适宜的戏曲教育内容。我们确定了以京剧、黄梅戏、吕剧、豫剧为主要教学剧种,再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构建适合于他们认知发展的戏曲特色课程内容。低年级的课程内容:以具有鲜明的听觉、视觉效果和冲击力的乐器及脸谱为切入口,引导幼儿在欣赏、感受戏曲的同时,逐步喜爱戏曲。
中年级的课程内容:认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当的学习内容各有侧重。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对戏曲的理解。
高年级的课程内容:在低、中年级已有戏曲经验的基础上,拓展认识多个戏曲剧种,尝试有创造性地进行戏曲演唱、表演。
二、戏曲特色课程的实施
我的戏曲特色教育,通过多样化的实施途径、典型的教学方法和合理优化的教学策略来组织实施。
(一)戏曲特色课程的实施途径 1.戏曲主题活动(或方案活动)。
戏曲主题活动是课程实施最主要的方式,它指每学期一到两次的主题活动或者方案活动,包括主题活动目标、主要活动设计、利用环境资源、主题评价表、主题小结等。各年龄段视主题的内容及学生的兴趣决定主题实施的时间。2.专项戏曲体验活动
专项的戏曲体验活动贯穿于学期的始末,一般两周一次,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包括戏曲欣赏、学习某项戏曲技能、定期班内表演等。以表格的形式制订好本学期戏曲体验活动的计划,在“备注”一栏中根据本班情况作适当、简明的记录,记录活动的调整与修改及其原因,记录开展活动后的反思。3.开设戏曲特色班。
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戏曲特色班,训练有戏曲特学生,在班内展示,增强孩子们的表演欲望和自信心,以点带面激发幼儿对戏曲的喜爱。4.戏曲特色环境创设。
我们注重戏曲文化对学生情感和认识的熏陶,真正做到情境化、生活化,教给学生做脸谱。
(二)戏曲特色课程的教学策略
戏曲特色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要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戏曲活动,研究适宜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策略等。本着从学生实际出发、因人施教的原则,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和修改活动方案,以“说、唱、画、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戏曲教学。下面以实施脸谱教学“红脸”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步:说一说。将脸谱的代表人物以讲故事、念儿歌、说快板等形式向学生作介绍,帮助学生熟悉人物形象。为学生讲述改编的浅显易懂的《桃园三结义》《刮骨疗毒》等小故事,让学生初步了解红脸在戏曲脸谱中代表忠义、正直、勇敢。每次听完这些故事都意犹未尽,回家后还缠着家长继续讲“三国”故事。由此可见,脸谱教学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戏曲本身,学生渴望了解历史人物,他们乐意探究的精神也被充分挖掘。
第二步:唱一唱。将脸谱的代表人物以歌曲的形式唱出来。教师将京歌《说唱脸谱》中的部分旋律作了降调处理,并配以歌词。如:“红脸的关公骑红马,冲锋陷阵把敌杀。他不怕困难,也不怕凶险,打得那敌人叫喳喳!”整段曲子既有京剧的韵味,唱起来又朗朗上口,孩子们很喜欢。
第三步:演一演。教师在请教专业人士的基础上对关公的动作进行了创编。整套动作雄赳赳、气昂昂,让学生一看就有表演的欲望,而且动作简单、神气,容易把握。
第四步:画一画。戏曲脸谱色彩鲜艳、构图细致,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学生在“说、唱、演”的基础上对戏曲脸谱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他们希望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关公的愿望显得迫切而强烈。顺应学生的这一需要,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绘画工具与材料,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红脸的认识,不光是涂色、设计图案、制作面具,甚至可以在同伴或自己脸上化妆。至此,“红脸”主题活动的开展已达到高潮。
第五篇:开发校本课程 创建办学特色
开发校本课程 创建办学特色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全面发展,特长育人”这一办学理念,结合实施省教育厅下达的地方与校本课程建设项目,大力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激发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现就去年以来我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不成熟的做法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
一、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开发意识
为了进一步整合校本课程资源,提高全体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2009年8月,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门培训,学习了《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示范建设项目工作手册》和《甘肃省义务教育校本课程示范建设项目研修手册》等文章,观看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刚平主讲的《关于校本课程的几个问题》的视频光盘,邀请高台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课改专家和我校骨干教师一起,根据省教育厅课程教材中心的要求和有关资料,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细致的培训,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同时,学校对负责课程管理和开发的人员做了专题培训,切实发挥课程教学领导者的作用。
二、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
为了保证我校校本课程正常有序开设,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全体参与的校本课程开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