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电影感想
科技电影感想----看《2001太空漫游》有感
行政管理10班 杜鑫 2010312302 政府管理学院
一接到关于科技方面的感想的作业,我就立刻想到了这部永垂不朽的经典电影,这部电影包含了诸多先进的科学元素。
《2001太空漫游》在电影史尤其是科幻电影史的低位是毋庸置疑的,经典的电影,被誉为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这部电影被称为“神话纪实片”,对人类在广袤宇宙中的漫游进行了富有诗意的预言和探索,同时对能够发展科学技术却对自己的本能和本性无计可施的人类进行了无情讽刺,导演也不无忧虑地表现了由于计算机统治世界而引起的恐惧。这部制作精美、气势磅礴的科幻片对当代科幻电影产生了非常重要影响,在多次专家评选中等被并称为百年影史上的十大经典。获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4项奥斯卡奖提名。导演库布里克是美国著名导演,代表作品有《闪灵》,《发条橙》,《洛丽塔》等无数荧幕经典作品。
虽然2001年早就过去了,但是这部1968年的作品对于2001的科技构想,今天还有很多没有实现,比如说超高的人工智能AI,在月球建立一个完备的像城市一样的研究基地。载人飞行器到木星进行科技调查。这些构想虽然现在没能实现,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构想早晚会变成现实,因为这些构想都在不断的被付诸实践,其基本理论已经被掌握。
在整部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科技元素便是在“发现者”太空船上的超级智能电脑HAL9000.这是一台人性化的人工智能,有超强的计算能力,能模拟出大部分人脑的活动,正如我们现在经常接触到的科幻元素设定。
在电影情节中,本片最出彩的地方就是人类在去往外太空的过程中,控制飞船运作的人工智能电脑HAL9000出了一个小错误。但致命的问题是,它的人工智能甚至带来了“虚荣心”:它不允许这个错误被人记录下来,于是想尽办法消灭知情的人,不过最终还是败给了人类。
这部号称有完美记录从不犯错的HAL9000是影片里人类最高科技的结晶,是目前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顶端。HAL能够表现出情感,这是因为人类的设计,但是到底HAL是否具有情感,没有人知道。这已经在暗示了由人类创造的工具,已经在逐渐摆脱人类的控制,表象仍旧是人类控制着工具,在深层次的地方,工具已经成为未知,把自我的命运交给未知的他物,命运开始叵测。人机和谐相处的表象下是暗流汹涌。
在本电影中,这部智能电脑HAL9000最后通过自己的主动意志杀死了保持沉睡冰冻状态的三名宇航员,而原因是因为它担心自己会被操作员关掉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反叛人类的行为值得深思。如果今后我们的科技真正发展到能够研制出独立思考有情感的高级人工智能机器AI,那么如果能让人机和谐发展,让AI能够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反叛人类,这是人们面临的棘手问题,为了能让自己研究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高度智能化,那么让它拥有情感是必要的,但是当这种情感出现后,他们会不会还能够为人类服务呢?在许多部科幻电影中(这些电影多多少少都受到了《2001太空漫游》的影响)都出现了人机大战的情景,实际上,可以看出,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之中已经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并且还带有很多的疑虑和担心。他在片中描述的人工智能反叛会不会发生呢?很多科幻电影也在问着相同的问题。希望这些情景以后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回到现实中,我从各种科技书中得知,我们习惯于把机器人分成三类,一种是第一代机器人,那么也叫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它是通过一个计算机,来控制一个多自由度的一个机械,通过示教存储程序和信息,工作时把信息读取出来,然后发出指令,这样的话机器人可以重复的根据人当时示教的结果,再现出这种动作,它对于外界的环境没有感知。第二代机器人,叫带感觉的机器人,这种带感觉的机器人是类似人在某种功能的感觉,比如说力觉、触觉、滑觉、视觉、听觉和人进行相类比,有了各种各样的感觉,比方说在机器人抓一个物体的时候,它实际上力的大小能感觉出来,它能够通过视觉,能够去感受和识别它的形状、大小、颜色。那么第三代机器人,也是我们机器人学中一个理想的所追求的最高级的阶段,叫智能机器人,那么只要告诉它做什么,不用告诉它怎么去做,它就能完成运动,感知思维和人机通讯的这种功能和机能,那么这个目前的发展还是相对的只是在局部有这种智能的概念和含义,但真正完整意义的这种智能机器人实际上并没有存在。现在开发的机器人应该是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之间。看来真正实现电影中“2001年的科技技术”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总之,通过看这部里程碑的经典科技电影,我更加对电影中描述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充满了兴趣,希望有一天,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机器人能够出现在生活中,当然,人机关系一定要和谐,不要出现电影中机器人反叛人类的情况。
第二篇:电影感想
电影感想
今年我们去看了《爸爸去哪儿》、《马达加斯加的企鹅》和《爸爸的假期》。
我们去的时候排队的人很多,幸亏起的早去的早才能早早的买上了票,《爸爸去哪儿》的人很多,爸爸们去了斐济曹格去了一个无人海岛自生自立。
《马达加斯加的企鹅》是小厅,人数要是加上我们三个人一共是6个人,版本是英文的,我们只好看字幕,虽然有点无聊,但是还可以。
《爸爸的假期》人更少一共就4个人,还是加上我们3个人,《爸爸的假期》更无聊,姐姐和表姐都差点睡着,虽然我没睡着,但是无聊,光在那喝水。
虽然无聊,但是,能看电影就行了。
第三篇:科技感想(模版)
科技感想
生命世界领域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活动设计的多样性。但是,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用核心概念引领探究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国际上科学教学的特点,特别是现阶段大家已经初步达成共识了。我们的最前沿的信息就是关于“核心概念”的问题。今天,关于生命世界的教学,依然要用核心概念来支撑活动设计。只是,我们要思考的是,需要什么样的核心概念是值得研究的。以《动物的繁殖活动》为例,该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要达成的核心概念可以表述为“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动物总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繁殖;繁殖是动物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动物繁殖方式”韦恩图,图的左圈代表“卵生”,图的右圈代表“胎生”。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动物都在左圈或者右圈找到位置,而“交集”处是一个“?”,韦恩图外也是一“?”,这个过程的概念整理,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了“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全部方式的观念。在结构性的视频信息中,蜗牛、青蛙、织布鸟、企鹅、海马……不同的动物在繁殖前、繁殖中、繁殖后都有一些不同的表现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构起“动物总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繁殖”。而在“假如没有繁殖,动物将会怎样”的问题驱动下,学生做出的直接回答就是“绝种”。这种用反例的方式,可以检测到学生对于繁殖是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一概念是否形成。
在其他的课例中,我们也已清楚地观察到,正是有核心概念的支撑,使教学活动的脉络设计清晰、有结构,我们已不再追求外在的热闹的活动表面,这是一种进步。
我的最大困惑是
“在生命世界领域的教学中如何珍爱生命教育”和“对于难以启齿的新生命孕育过程该如何解开神秘感”。老师说,要珍爱生命,我们不可以解剖油菜花,这样的做法对学生来说太残忍;我们不可以打破鸡蛋,这是一个小生命将在孕育中;……我们该怎么教学呢?关注这些问题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关注生命德性,如何正视生命的本源、如何促进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大家看到,在繁殖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面对新生命的孕育、繁殖这些“难以启齿”的问题处理坦然,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本身的研究其实就是更好地珍爱生命的表现。高二九班
第四篇:关于抗战电影感想
关于抗战电影感想
今年,是一个伟大的日子,是一个伟大的日子,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就去电影院观看了一部电影——《南京南京》。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日军想占领我们中国,而先占领南京。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日本人禽兽不如的行为:把南京青年当做刀靶练习刺杀;活埋南京居民;集体屠杀;杀百人比赛;甚至还把中国人的人头挂在铁丝网上。最后,中国人齐心协力,把日本人赶出南京,赶出中国!听到“反叛祖国”“给日本人当翻译官的中国人”这令我感到恶心。我们应该向梅花学习,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应该“不屈不饶”!要不是那些反叛者,禁不起日本人的诱惑,忍不住被严刑拷打,要不是因为他们,我们中国人也不会牺牲那么多。
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也为祖国奉献一点力量。
第五篇:电影《花样年华》感想
《花样年华》被称为一部怀旧经典。就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本身而言,古老而又普通,没有什么新意,无非就是一个讲述婚外恋的爱情故事;就影片的情节来说,既不曲折也不扣人心弦,可以说简单而又平淡。那么,为什么这样一部故事普通、情节简单的影片却被人们称之为经典?关键就在于导演王家卫在影片中所使用的巧妙而别致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艺术手法为这个普通的故事赋予了一个内蕴深广、新颖脱俗的主题,使这部电影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影片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香港,报馆编辑周慕云与年轻美丽的公司秘书苏丽珍同时搬进了上海人聚居的楼房成为邻居,经常在往返面摊的路上擦肩而过。巧合的是,逐渐熟悉后,他们发现原来自己不常在家的另一半是一对恋人。痛苦与迷茫之后,两人之间也产生了微妙的感情。
《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用隐喻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的技巧含蓄而又自然地把影片的主题传达出来。在表现男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同时也暗示了六十年代香港社会的真实现状,赋予影片时代色彩和社会意义,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例如,影片设置苏丽珍替何老板给何太太(何老板的妻子)和给余小姐(何老板的情人)打电话、买礼物的情节,说明了不只是苏丽珍的丈夫和周慕云的妻子“出墙”,很多人和他们一样都在外面有情人,而且都是偷偷摸摸地。结合整个剧情,我们无形中就感受到了六十年代,在香港社会的小资们的真实生活和处理感情的普遍方式。他们既要有婚外情,又不放弃自己的家庭,他们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妻子或丈夫而和情人在一起,来回周旋是当时人
们的普遍选择。这也注定了周慕云和苏丽珍之间的感情是不会有结果的,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道德观念下,他们不可能走到一起,即使走到一起了也不一定会快乐。在《花样年华》中,导演正是运用一些系列隐喻式的表现手法,把影片中的人物情感和时代特征等内容暗含在每一个细节中,在深化主题思想的同时,使其在表达上具有含蓄美。《花样年华》中反复出现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各自走过狭窄的楼梯,从家到小面摊又从小面摊到家的画面。这一画面反复出现,表面上是对主人公生活的表述。而实际上王家卫使用的是 “把表现同一内容的镜头画面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以突出、强调这一内容象征意义的蒙太奇技巧”,也就是重复蒙太奇技巧。导演之所以要在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使用这一表现技巧,目的就是用重复的镜头画面象征周、苏二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为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间发生婚外情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暗示了他们两个人之间也会有故事发生。
影片的明暗和色彩虽然不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主要元素,但是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明暗和色彩在《花样年华》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昏暗的色调和女主人公身上不断变化的服装色彩对影片的主题具有很强的暗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主题表达的含蓄性。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把绝大部分画面都拍得很暗淡,导演把人物放在昏暗的楼梯、走廊、阴暗的房间和黑暗的巷道中……灰暗的画面效果为影片蒙上了一层旧时代的影子,营造了香港六十年代的时代氛围,也暗示着影片中所讲述的爱情故事是悲伤的,周慕云和苏丽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击破那块“玻璃”,他们终究没有勇
气越过内心中道德的束缚。爱与不爱就在咫尺间,仅仅是一个选择而已,但是这个选择却很艰难,需要有很大的勇气。整部影片以灰暗的色调为背景,使主题显得厚重、深沉、压抑,给人造成一种怀旧、伤感的思绪,把观众带入了一种“悲”的情感状态,使人预感到了影片“悲”的结局,让人感受到了发生在六十年代香港的一段爱情故事的真实可感。
在这部影片中,最具有色彩表现力的就是主人公苏丽珍身上的旗袍。“一部影片的色彩基调,犹如一根穿起珍珠的金线,这条金线往往就是影片的主题所在。”苏丽珍身上旗袍颜色的不断变化间接地映射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心情的变化。导演把女主人公心理变化用旗袍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来,增加了影片的含蓄性。苏丽珍搬家时、在孙太太家里看丈夫打麻将时、和邻居们试电饭锅时、嘱咐丈夫给她老板带皮包时,或是去公司上班时,还是其他时候,一般都是以白色加黑色、白色加蓝色或淡黄色与白色搭配的旗袍。这几种颜色搭配的旗袍是苏丽珍贯穿的。喜欢素色的衣服间接说明苏丽珍的思想中传统、安分、不张扬的一面。尤其是片中苏丽珍每次提着饭盒去小面摊买饭时,都是一身颜色很暗的旗袍,这就暗示着她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再如,片中苏丽珍去宾馆里见周慕云时,她一身红色旗袍出现,这一反她穿衣的一贯风格,与她一向喜欢的淡色衣服形成了鲜明反差。这里其实是隐喻了她们之间爱情的产生。影片中当苏丽珍决定要跟周慕云离开香港时,她身上的衣服变成了绿色。绿色是富于生机、象征生命的,象征了苏丽珍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她决心要和周慕云开始新的生
活。然而,当她赶到宾馆时,周慕云已经走了,绿色的旗袍在房间内红色的窗帘、红色的床、暗红色的墙壁映衬下,让人感到的是莫大的失落。“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传递感情,表达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绪”。苏丽珍身上不断变化的旗袍色彩,不仅象征着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而且增强了影片在主题表现上的抒情意味。
不断变化的旗袍颜色与暗淡的画面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灰暗色调的映衬下旗袍的色彩变化更加具有了表现力,隐喻和象征作用更加明显。通过色彩的变化,象征了人物心理的变化、情感的变化,映衬了主题、深化了主题使得影片的主题表现更加含蓄朦胧。
婚外恋的故事可能在任何时空都会发生,但是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用独特的表现方式,折射出人性中爱欲与理性的斗争、爱情与道德的矛盾。周慕云和苏丽珍既渴望与对方在一起,又碍于道德,用理性去克制这种欲望。这种背叛与坚守的矛盾应该是全人类相通的。正是因为《花样年华》以东方民族的诠释方式道出了人类共通的特性,所以使得这部爱情电影成为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