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造友好的可持续邻里社区——读《营造21世纪的家园》有感
营造友好的可持续邻里社区——读《营造21世纪的家园》有感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社区的开发建设过分强调经济价值,而忽视了人文价值,使人际关系日渐淡漠,不利于社区甚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营造21世纪的家园》中作者重新强调友善的可持续邻里社区的构建,本文对这一部分内容展开自己的论述。
关键词:社区 可持续 邻里交往
1.居住区与社区
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一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社区是人类居住模式的基本单元,是一种完整的社会交往网络。它不仅指共享着特定地域的具有一定生产关系和完备生活服务设施的规模人群,而且还表示人际间的社会互动关系,所属人群对所属地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即所谓社区意识。可见,居住区更强调满足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物质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而社区更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构建。2.可持续社区的挑战
可持续社区又可以称生态社区,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建设,第一个方面是生态型的规划设计,指充分结合实地的地理条件和自然因素,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满足居住的通风、采光、日照、减噪等需求,并与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第二个方面是生态型的建筑设计,指通过各种绿色低碳的建筑技术达到智能和节约资源能源的作用;第三个方面是建立友善的邻里社区,促进公共交往,增加居民的社区互动,强化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市场导控的房地产开发型居住小区占据主导位置,出于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和策划,开发商都会对可持续社区中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营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以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但却忽视了对人的社会交往的需求与归属感的建立,在人的心理与情感层面的考虑存在缺失。
因此,21世纪可持续社区的营造除了关注物质空间环境的可持续性建设,更应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可持续性营造,对此,笔者针对书中关于友善的邻里社区营造这一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3.友善的邻里社区营造 3.1连续性
书中写到:“创建可持续邻里社区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就像一个被遗弃了足够长时间的地方会变成一个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一样,城市中那些听任其自行其是、未经限制的人们将会创造社区。”也许时间是最好的规划师,在漫长的岁月中,有些原来的居民迁走,也有新的移民搬入;有旧的住宅被拆除,也有新的小区被兴建;有些店铺倒闭了,但马上有新的店铺补充进来。时间让不同背景,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群聚集,也让居住、商业、工作、休憩等不同功能建筑和用地有机混合,各种多样性构成了社区活力的源泉。这种观点与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提及的观点不谋而合。简雅各布斯认为“使一条人行道保持活跃的原因是周围地区功能的多样化,以及由此促成的使用者及日程的多样性”,同时她觉得街道需要保持建筑类型、风格和年代的多样化,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经济状况的人群对创业和居住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的连续性涵盖了建筑年代的连续性,社区生活的连续性以及居住主体的连续性,它使一个单纯的居住片区变成一个有历史,有故事,有底蕴,有归属感的社区。这种连续性并不等于永恒性,社区中的建筑或街区也会非常自然并逐渐地进行改造或重建,邻里社区的本质并不会改变。但现在经常出现一些大规模的拆迁和完全推倒重建的扩张或更新模式,只关注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居民的社会行为心理等多层次需求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把原有的社区生活与建筑一起连根拔起,即使原居民能够回迁也不再是原来的社区,还给他们的只是一个家,而不是以前的家园。断层的建筑年代,变样的规划布局以及不复存在的街道场景和生活片段彻底摧毁了原来社区的活力,而新的社区活力的建立却需要漫长的时间。城市开发者应该尊重社区的原真性和连续性,通过改造现有社区来解决地方性问题,避免将过去一笔勾销并重新开始的做法。3.2平衡性
对于许多专业人士而言,平衡性是可持续性的关键,它是指所有权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一种算数平衡。简单的来讲,就是社区的住房建设需要保证多样性,能够囊括不同消费人群的购房需要,使得这个社区的社会群体的结构,包括其职业构成、背景构成、年龄构成以及文化水平的构成等都趋于一种多样化的平衡状态,而不是单一类型的社区,这样才能保证社区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可持续性发展。在国外的社区规划中,他们会设计不同类型的住宅,比如老年人公寓、独栋别墅、联排住宅或小户型的公寓,以满足不同社会人群的需要,而这种人群多样性的平衡又反过来促进社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再吸引更多人搬入这个社区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但在中国的社区规划中,由于是房地产主导,它们会针对市场需要对住宅的类型和户型进行策划,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入住人群的消费水平,也就是把人群单一化了。尽管人们喜欢和向他们自己一样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有许多社区之所以繁荣是通过共有的而非个性化的兴趣,然而从长远的可持续性出发,单一归类的人群会逐渐产生趋同的兴趣和活动内容,从而不断降低社区的多样性和混合度,当这一趋势降低到街道的多样生活无法正常维持时,社区生活将逐渐走向衰落。
此外,出于安全的考虑,现在的小区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建起了小区围墙,并有警卫保护,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即使是访亲问友也需经过询问、登记甚至电话确认等繁琐步骤,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访友的积极性,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逐渐变得疏远冷漠。
如果将社区的范围从小区扩展到街区尺度,不同的居住小区仍可以保持它人群的趋同性,但不同小区之间定位应有所不同,使社会人群在上升到街道社区时趋于结构平衡,并通过控规等宏观规划对街道社区的空间进行规划设计,结合一定政策和机制,合理将人群引入街道和广场等城市空间中进行有效交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封闭式小区带来的交往障碍,促进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3.3友好的小区邻里交往
友好的邻里交往关系是构建可持续社区的核心,它是建立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自豪感的基础。上一小节已经提到,现在封闭式的开发管理模式在社会交往上很大程度将居住小区与社区割裂开来,使各个小区自成体系而逐渐分裂成多个单质化的组团,让平衡的社区发展十分困难。反观传统的街坊社区,尽管存在基础设不足、绿地空间少、生活环境质量较差等环境问题,但它的生活气息却依然比现代社区更加浓厚,邻里关系更加和睦,除了它在时间连续上建立的居民社区归属感这一优势外,我们是否还能从中找到一些启示,用于改善现在的社区规划模式呢。不难发现,传统的街坊社区,其住宅等建筑是紧邻街道的,它以一栋楼为管理单位,而不是一个小区的范围,这让居民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他们不仅可以在阳台上观察街道上发生的每一件事,还在每天上班、买菜、上学等日常出行中多次穿行在街道上,从而在视觉上以及行动上都与街道生活发生互动。而且传统街坊的街道比现在的城市道路在尺度上更加小也更加密集,无形中增加了居民碰面的频率而加大了交流的机会,使居民逐渐变得彼此熟悉。由此可见,邻里交往存在两种交流的参与方式,探亲访友这种属于主动参与,它是人有计划的进行的;而这一节当中提到的在家里无意间看到街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偶然碰面而产生的交流属于被动参与,它是无计划的被动发生的,而多次的被动参与会逐渐发展成主动参与,这就是居民逐渐变得熟悉,而建立起友好的邻里关系的过程。
现代的社区规划,为适应机动车的通行,宏观层面的道路网密度及尺度都发生巨大变化,也出于市场主导的背景下,小区的管理更倾向于封闭化,使得交往的被动参与的发生频率大大降低,但这种大背景在短时间内几乎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从一些细节,比如小区景观设计上尽量对其进行改善。现在的小区景观设计大多偏向于中式的园林景观设计,因为蜿蜒曲折的小径能将步行时间延长,而且结合乔冠草等多层次的植物配置以及亭子等景观小品的设计,能达到步移景异的视觉感受,比较能够在心理层面放大小区的空间尺度,而且这种景观设计比较容易出效果,有利于销售。中式的景观设计虽然能增加趣味性,但其设计手法比较内敛含蓄,所以包括小径、亭子、平台等空间尺度都比较小巧,在心理层面上更偏向于私密空间的尺度,比如亭子的使用,大多数情况下,当有人已经占据了这个空间时,其他人会无意识地找其他空间进行活动,而不愿意共用这个空间,这导致了公共空间难以真正实现对居民交往的促进作用。此外,小区中步行小径的路线设计更倾向于围绕中间的小区中心绿地布置,且两侧都配植茂密的灌木和小乔木,步行空间变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方向性,而两侧视线受阻,渗透性差,与在中心绿地活动的人无法产生视觉互动,也就很大程度地降低了被动参与交往发生的频率。此外,小区景观还很喜欢在小区中心人群活动频率最高的地方设计人工湖等水景,但由于长期的管理成本较高,很多水池在销售完一段时间后就会变成枯水坑,不但影响美观,也浪费了大量公共空间,这些水池由于标高比地面低,不利于人的通行,甚至成为了消极空间。外国的小区景观设计则非常简单纯粹,他们围绕中心一片草坪或集中绿地布置住宅建筑,中间的公共空间在视线上非常开敞,人们都很愿意共享这个场地,从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路过的人,也能被这种生活气息所感染,而被动参与其中。我们的小区景观设计应该借鉴外国的经验,中西结合。
综上,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小径两侧的植物配置可选用较低矮且枝叶稀疏的小乔木,保持视线的通透,视线不同空间的视觉互动;第二,空间的尺度类型应该多样化,满足部分人群的私密活动要求的同时,更应设计更多真正的开放空间满足居民交流的需求;第三,尽量减少水池、人工湖等设计,在小区中心位置可以设计高低起伏富有动感的草坪等软质开敞空间,引导更多不同人群来共享一个空间,从而增加交流的机会;第四,小区路线的设计不应围绕活动场所,而应串联起这些公共空间,让行人在不经意间被动参与其中;第五,小区的布局方式应留出与城市道路的视线渗透廊道,且将围墙改为栅栏等通透的结构,强化小区内部与街道社区的互动。3.4多元的社区邻里交往
上一节讲的内容主要是强化小区内部的公共交往,但要实现社区的平衡性,还是要引导小区中的人走出封闭的小区,在社区这个大空间中进行活动和对话。在社区的规划布局上可以参考深圳华侨城的形式,多个居住小区围绕一个集中的中心开敞绿地,而且绿地的面积要够大,能平衡四周居住小区人口的不同活动需求。现代的都市生活节奏比较快,很多人都是在单位和家之间两点一线,很少有人主动参与公共生活,而产生公共交流的人群多集中在小孩、学生和老年人,而这一类人群恰恰是每个家庭的核心,所以可以以此为突破点,首先通过促进老年人之间和小孩之间的交往从而为两个家庭之间的交流搭建桥梁。比如,几个小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们的家长就更容易聚到一起聊一下育儿心得,从而逐渐建立熟悉友好的关系。因此,社区中心绿地的规划设计应该着重满足老年人和小孩的需求。其中,针对老年人的活动特征,可以兴建一些茶室和棋牌室,另外应该有小型的舞台以及足够面积的广场铺地,满足老年人的文艺团体进行排练以及文艺演出;而针对小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应该提供充足的活动设施、沙池以及大面积的草地等软质开敞空间,满足他们奔跑玩乐的需要。其中,开敞草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因为它有很强的自然特征,让人感觉很亲切,很有包容性和内聚力,不论哪一个年龄结构的人群都会十分愿意在上面活动,能够同时容纳大量的人,在外国的公共空间中就很喜欢运用草坪这种软质铺地,其交流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此外,社区居委会或居民的自组织也应该举办多元化的活动,比如定期的文化讲坛,文艺汇演,小孩子的绘画展览等文化活动,还可以举行社区营造论坛以及社区改造的竞赛,让居民亲自参与到社区构建中,强化其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使社区更具活力,更加可持续发展。4.结语
21世纪的社区营造应该更加关注居民的身心需求和人文内涵,通过社区的连续性、平衡性的保持以及社区空间布局和多元的活动形式,促进友好的邻里交往,已达到可持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英]大卫·路德林,尼古拉斯·福克著,王健译.营造21世纪的家园[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杨瑛.城市居住社区的整体营造[J].建筑学报,1999(5)
[3] 王开泳.中国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J].未来与发展,2012(5)[4] 侯宇红,张学文.城市居住社区空间营造初探[J].规划师,2007(5)[5] 王彦辉.国外居住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其启示[J].华中建筑,2004(4)
第二篇:社区营造——建设美好家园
社区营造——建设美好家园
摘要:在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单位制社区开始向新型社区转变,由单一的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管理发展,传统社区开始由听命于单位管理的被动参与到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的管理事务,本文从资源分配的视角研究社区的转型,这对于促进社区的发展,促进社区基层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区转型,社区居民,单位制,社会资源,社区建设,社区营造
轰轰烈烈的社区建设造就了中国繁华的现代城市面貌,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矛盾,而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段、方式上越来越简单粗暴,以致酿成了不少悲剧,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暴拆。在以“物质空间资源”为主体的社区建设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国内很多学者也积极探寻中国社区运动未来的出路,一些人提出了以社区营造替代社区建设来改造社区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社区营造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日本“造乡运动”,经过20年的发展演进,已成为日本解决地域、社区发展中具体问题的主要方式。社区营造主要是以“人群”为主体,发挥市民社会的力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通过民众与政府协商的形式调和社会矛盾,实现传统社区的再生。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社区营造对于中国当前社区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建立第三方团体主导社区资源分配
在现在的社区建设中,政府始终是稀缺性社区资源的绝对拥有者。这也就意味着社区的管理和建设始终都要依赖于政府,政府就有了绝对的权力可以参与到更多的社区事务中去,居民自治也就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一旦民众在旧城改造或土地拆迁中与政府产生冲突,很少有地方政府能真正的调节好其中利害关系,真正的使价值转换保障居民应有的财产价值。
在社区营造中,起主导作用的既不是政府,也不是当地居民,而是由政府和居民联合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台湾地区称之为第三方团体),这个部门是政府和居民利益的调和者和社区具体事务的管理者。社会团体法人可以招纳社会精英、NGO和专业人士以加强其在社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对社区收费项目进行管理,规划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安排工作人员和义工,成立实践单位招聘专业对口的工作人员。
政府方面要做就是给社区一个宽松的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让她自由的成长。社区居民最主要的就是对社区事务的管理进行监督。
一旦社区居民与开发商,甚至是政府之间产生冲突,第三方团体可以凭借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影响力,来缓和冲突,在各方之间斡旋,最终形成各方都予以妥协的方案。
(二)社区主体的彰显——社区培力
社区培力(Community Empowering)是一个过程,通过种种形式让大家真正关心并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凝聚社区共识,培养公民意识,塑造公民社会。
我国近些年一直在大力建设农村和城镇基层社区的民主选举,推动居民自治。但是由于选举机制的不完善,居民不能从选举中得到切身利益使得民众参与热情度不高导致社区基层选举依然举步维艰。
社区营造举办、组织各种培训,通过种种方法,让居民了解社区发展的理念和知识,大家一起讨论、策划,共同建设社区。透过这一切,使居民意识到自己在社区的存在而构筑出社区的主体。
社区培力提供了一种机会,使居民作为社区主体的出现具有了可能性,发挥居民提供社区营造的基础力来源的积极作用。同时政府需要将资源与权力同时下放,不再强调指导与上下级的权力关系,建立一种协作关系。政府与社区要进行对话和讨论寻求共识,找出其中解决社区问题的策略。社区内部居民要建立起集体力量,互相协力,一旦社区作为主体的可能性得到实现,自然就产生了成为一个公民城市的契机。
社区的一切事务,都在社区居民可接触的范围之内。社区成为大家的一个公共空间,一起建造,一起使用,一起维护,时间一长社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医疗保健、社会福利都会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社区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呼之欲出,居民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大家都有了自治的意愿,基层选举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民主自治不是结果,是过程,是横贯社会进步的必然属性,公民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需要每个社会个体的担当。就像一位台湾民众说的那样:只要你自己愿意站起来,一定有人支持你!
(三)植根传统,让传统社区重新焕发魅力
90年代中期的台湾在民主运动的影响下,社区建设也由此进入了“社区营造时期”,通过吸收消化,2002年以后在台湾本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故乡社区营造”运动。任何一个社区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但只要社区的居民通过挖掘藏在深处的社区个性,找到地方资源的魅力,并基于此发挥独特风采,积淀其历史文化和自然的保存,就能吸引人,这就是“新故乡”,包括原住民新部落运动、新客家运动和社区医疗照顾服务社区化运动在内的等等一系列成果,让社区营造成为一场最基层、最普及、最温和但影响却难以估计的社会运动。
中国人有很浓重的乡土情结,但这不是维系人与社区感情的唯一方式,社区不是冷冰冰的建筑群,每一个民居,每一条街都应有它的故事,有它的独特魅力,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只要能结合、凝聚当地人的创意与参与,就可以为老旧社区带来新的活力,吸引更多的资源,把资源留在社区,台湾将之称为“基进(radical)”运动。
一个好的社区,必定是适合人生活的地方。每个人会如种子般飘落各地,如果他们喜欢脚下的这片地,人就如种子一样,不管环境多恶劣,也会努力发芽、扎根,愿意贡献力量给自己脚下的泥土。西村幸夫在《町並みまちづくり物語》一书中,列举17个不同背景下的社区营造的例子,说明着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魅力,但是不同地域的人热爱的方式是互通的,在解决本地社区事务的问题时,形成大家共同的经验,使地域的魅力由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群产生出来。1
“基进”运动主张回到社区、回到生活。文化人、大学教授、返乡大学生、中产阶级等精英分子是“基进”运动的中坚力量。社区概念不应注重其区域的大小,而是区域的性质和吸引力,这是社区成员的认同兴趣的基础,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倾向,及由此建立的共同价值体系。在中国的旧城区改造,一味的拆迁是愚昧的做法,得不偿失。传统,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是一个社区的灵魂,日本社区营造成功的基础就是维护并不断传承的传统,这是一件有尊严和有价值的事情。
近年来社区营造细雨润无声的进入到中国的社区运动中,参与到环境保护、古城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如怒江大坝、厦门PX项目等环境保护议题,京、1 姚远.日本市民运动时代的社区营造[J].《沪港经济》,2008(11)津、宁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议题,这些都标志着一个新社区运动时代的来临,在公众不断的参与下,进行社会营造,集中优势资源再造魅力故乡,让古老的土地上焕发迷人的气息。
一个好的社区需要持续的精心建设,社区建设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获得社会资源的过程。社会资源的重组整合,将这些资源升值,产生更大的价值。社区的发展离不开人,尤其是当地居民,这是社区发展的根本,也是社区最重要的资源,民众的参与是社区今后发展方向的必由之路,通过民众参与,形成民主协商的氛围,透过公共事务的参与,关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尊重这些异见,再由社会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形成集体共识,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此举弥补了政府部门的沟通短板,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冲突,使得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更和谐。此外自下而上的决策,能更好的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良好的社区环境又吸引着更多的资源,社区的发展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坚实着社区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熊辉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的理性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8)[4]姚远.日本市民运动时代的社区营造[J].《沪港经济》,2008(11)[5]Blecher M J.Review of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by Andrew G.Walder[J].Pacific Affairs.1987-1988, 60(4): 657-659.
第三篇:创建绿色社区 营造绿色家园-东山根社区
创建绿色社区 营造绿色家园--东山根社区创建市级“绿色社区”汇报材料
一、社区概况
东山根社区位于会宁县城长征路以东,北起雅障沟,南至东河口,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成立于2003年8月,共有5个居民小组和1个村民小组,17个企事业单位。社区办公面积100平方米,工作人员16人。社区总户数3229户,总人口10211人,农业人口63户238人,流动人口310人。辖区楼房62栋1558户,平房1528座1671户。近年来,社区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和辖区单位的支持下,从增强社区居民绿色环保观念和意识,倡导“科学、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入手,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荣获“交通安全文明社区”、“充分就业社区”等省级奖励;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社区”、“白银市劳动关系和谐社区”等市级奖励;荣获“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劳动保障先进集体”等县级奖励多项。创建活动以来,东山根社区始终以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充分创建以绿色为主题的和谐社区。
二、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规范
为确保绿色社区的顺利创建,营造良好的居民生活空间,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区党支部、居委会高度重视“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并将其纳入社区工作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之中。社区居委会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社区书记魏兆林同志为组长,社区主任刘霞春为副组长,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小组组长为成员的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把创建工作列入日常议事日程。同时还广泛发展志愿者队伍,成立了30人的绿色志愿者队伍,为“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充足的人力保障,确保了创建绿色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定和完善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生活垃圾管理制度》、《绿化保护管理制度》、《公共设施管理制度》、《生活噪声管理制度》、《居民环保行为公约》、等制度和文件,使各项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严格按照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的时间要求,把任务细化、量化,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责任长效管理制度,成立环境卫生监督小组,各成员互相监督,不遗余力,确保了创建工作的正确实施,按时完成。
三、广泛深入宣传,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为积极动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创建工作,我社区十分重视环保宣传工作,从多层次、多角度发动宣传,为“绿色社区”创建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提高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一是多次组织召开社区居民大会,传达有关文件精神,重点宣传创建工作的相关内容,提高居民对创建“绿色社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并利用社区宣传栏、印宣传单等形式,向居民宣传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公约等,形成有章可依的局面。二是开展环保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我社区每年有计划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共发放各类环保宣传资料。另外,我社区绿色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清理环境卫生活动、“绿色家庭”评选活动,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用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每个人,不断扩大志愿者队伍,宣传环境保护,不断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三是在社区工作宣传栏张贴《节约倡议书》、《绿色消费倡议书》、《居民环保公约》等,让绿色理念深入民心,并贯穿于居民日常行为中。四是制作宣传横幅并悬挂于辖区醒目位置,号召社区居民群策群力,为创建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五是社区积极组织居民参与“绿色家庭”评比,利用六一儿童节与辖区幼儿园联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3月22日“世界水日”向居民发放宣传单,提倡节约用水,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5月31“世界无烟日”向广大居民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尽量少抽烟或不吸烟;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为居民开设环保知识讲座,在社区内开展环保知识比赛。在每年年底组织开展“环保家庭”的评比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树立榜样,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绿色创建活动之中来,进而让社区居民养成讲卫生、爱护公共卫生环境的好习惯。同时,积极引导居民群众自觉地进行绿色消费。引导居民养成了购物时使用布袋子、菜篮子的良好生活习惯。现在,在社区里,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的使用量明显下降,无磷洗衣粉的使用率达到100%,环保冰箱、空调等环保电器的拥有率达到12%。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另外,社区还不定期开展了以倡导绿色消费、节水节能、室内空气污染等家庭小常识为内容的环保知识讲座,为创建绿色社区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宣传氛围。通过宣传活动,绿色文明新风进入居民的心田,使居民普遍提高了环保意识,从而也增强了居民创建绿色社区的参与自觉性。营造出人人参与环保工作的浓厚氛围,传播了绿色生态文明。
通过深入宣传,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广大居民由被动转到主动参与,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绿色社区的良好氛围,绿色社区、绿色消费的观念在我社区日渐深入。
四、大力整治社区环境卫生,共同抓好创建工作 绿色社区使环保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区文化,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所以在创建绿色社区的过程中,全体居民积极响应和参与,目前,社区对辖区内各卫生死角组织居民每月进行定期清理,并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让辖区党员进社区服务,清理“城市牛皮癣”2000多张,参加人数达120多人。协调环保局在社区安放了20多个可分类回收废弃物的垃圾桶,对废电池、废灯管等危险固体废弃物实行了定点分类收集。对辖区内餐饮业签订责任书,杜绝使用煤块、排油管道做到环保化。此外,社区配合城管部门对乱搭乱建的建筑、不规范的飘雨篷、防盗网、招牌广告等进行了拆除,使社区的环境面貌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在创建绿色社区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居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小五金、农贸市场、车辆停放、路面状况、下水道、三产、乱贴乱画进行经常性的查看和整治,对群众举报的赃、乱、差等问题,及时找人联系解决,受到了居民群众的好评。从而使社区成为环境美丽、道路整洁、居住舒适的绿色小区。
五、团结一致 创建和谐绿色社区
“绿色社区”的建设不单要靠各级领导重视、规章制度的完善。最首要的是要靠居民的广泛参与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需要持之以恒巩固创建效果。让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才能让绿色社区,绿色理念,绿色生活的种子在社区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将倍加珍惜已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把创建绿色社区工作引向深入,我们相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团结一致,不懈努力,为社区居民生活营造一个绿意昂然的社区环境,使我社区的环保工作迈向更高一个台阶。
会宁县会师镇东山根社区
2014年8月5日
第四篇:积极创建平安社区努力营造文明家园
积极创建平安社区 努力营造文明家园
东风区建国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区东北部,是东风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9.6平方公里,有6,475户、17,463人。年初以来,按照市区委的统一部署,我们大力推进了平安社区活动的创建。办事处党委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紧紧抓在手上,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启动快,工作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办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群体性上访案件和灾害事故,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5%以上,安全感有了明显增强,为街道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一、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全民创建意识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自市、区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工作任务之后,办事处党委高度重视,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制定了《建国街道办事处创建“平安社区”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办事处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平安社区领导小组,并并创建工作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评之中,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采取一级抓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工作制度。二是搞好宣传发动,提高全民创建意识。首先,以宣传为先导,保证创建平安社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今年我们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平安社区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利用市民学校宣传阵地。举办骨干培训班4期,培训人数240多人;举办报告会4场;座谈会议8次。利用宣传栏,张贴字画130多张;出板报24期;印发宣传单5千张;张贴标语80余条。其次,以活动为载体,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开展了平安社区宣传一条街活动4次,举办了以“创建平安社区营造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广场文汇演3场,出秧歌队200人次,吸引了上千名群众住足观看,营造了浓烈创建氛围。
二、强化防控体系建设为创建平安社区夯实基础(1)、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首先,调整充实了治安联防队伍,从下岗职工中招聘一批转4050专职治安员.我们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积极发动社区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社区自愿者,低保对象组成义务联防队,在社区看门护院、护绿.其次,警企连建,兴电社区是发电厂家属委,人口占辖区总数三分之一.发电厂每年为社区投入1、5万元资金,用于治安补助,每天派经警4人同包片民警一道参加社区夜间巡逻。我们还通过建立完善治安员考核制度、工作制度对他们实行长效管理,提高防范能力。到目前,我们建国街道办事处有专兼职治安员49人,义务联防员85人,包片民警9人,形成了警企民联防、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群防群治的整体作战的良好局面。(2)、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社区防范体系。在开展两包一联活动中,包保干部协调驻办单位,依托企业,广泛发动群众,投入资金300万元。首先为每个社区建立了警务室,安装维修了楼房防盗门300套;声光控灯170盏。电业局对其家属区既电业小区投入100万元,建立起了公安执勤室、门卫室。这个小区住户全部安装了单元防盗门、对讲门玲、配备保安员3人。兴电社区是发电厂家属区,为提高防范能力,在生活区实施了“两亮、两封闭、两看护”工程,安装单元防盗门240套,声光控装置1千多套。还出资与东风分局指挥中心进行联网,安装了科学监控报警装置。其次,完善了社区基础建设,为社区建办公室3个,活动室 3个;图书室2个,制作了各项工作图板、宣传图板,安装了电话,购买了微机、VCD、彩电、读书柜档案柜、桌椅等办公设备。办事处及各社区统一规范了各项规章制度,各种簿册等,实现了微机管理。(3)、完善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健全、配强了社区党组织、治保组织、调解组织、帮教组织,完善了社区建设的工作体系。为创建平安社区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帮教管理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1)、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教育。办事处现有流动人口116人,房屋出租241户,社区都建立了人口管理站,完善了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强化依法管理手段。同时对社区内出租房屋和外来打工人员定期进行排查登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实现微机化动态管理。我们还对外来人员发放有关外来人口管理及法律知识方面的宣传单,提高外来人口遵纪守法的自觉性。(2)、加强对两劳释放人员及法轮功人员的帮教。我们现有两劳释放人员15人,法轮功帮教对象6人,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落实包保教工作责任制,强化帮教小组队伍建设,实施一人一策帮教。我们通过结帮教对子、定期入户走访、跟踪查访、开展扶贫解困等活动为他们办实事,从思想深处感化他们,春节前夕办事处为8名生活困难的帮教对象送大米、发放低保金。在做好思想转化的同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就业再就业,并为他们提供就业渠道。法轮功人员姚忠良2003年10月释放回家,无事可做,想挣钱又苦于无场地,包保班干部张春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同自己父亲商量将其父亲家临街房低价租给姚忠良,姚忠良和妻子一同干起了早餐,生活有了着落。办事处12名两劳释放人员中除一名残疾人与他父亲生活在一起外,其他人员都通过社区服务、干个体等不同途径重新就业,达到自食其力,无一人重新犯罪,减少了不稳定因素。(3)、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纳入日程,社区通过开展创建无毒社区和青少年远离毒品及送法进社区活动,配合家庭做好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避免他们走上犯罪道路。(4)、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完善了矛盾纠纷调处责任制度、工作职责、矛盾纠纷排查情况预案及调处报告制。全年调处各类纠纷65件。沿音社区原17委员组有12户居民,是60年代建的平房,地势低洼,门前没有下水,每逢连雨天雨水倒流进屋,群众怨声载道,多次集体上访。为此办事处曾多次协调包保单位在大雨过后抽水。在矛盾排查中我们把这个问题摆上日程。请示政府协调解决,市长孙吉了解情况后做出批示,拨款2万元修下水,从根本上解决了居民排水难问题,促进了社会稳定。
四、强化社区服务推动平安社区创建质量(1)、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服务,建国办事处辖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居多,经普查,辖区内共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千余人,办事处成立了4个劳动保障服务站,13个再就业服务组,对下岗职工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档案,对下岗职工家庭状况、特长、求职意向进行详细登记。借全市开展创业行动的有利契机,开展了以“四送”(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帮扶行动,实现创业网点78家,增就业岗位179人,为5家创业网点提供帮扶基金2、2万元,并根据实际需求,分批分批组织他们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学习班23期3千多人次,使1千多名下岗职工利用他们掌握的一技之长实现了再就业。电机厂三楼家属楼坐落在东风社区,有下岗职工近100人,为实现再就业,我们;因地制宜,利用地域优势,开拓再就业市场,积极协调电机厂出资近三千元在社区建成了“东风社区服务市场”,平整路面1千平方米,可设摊位50个,已吸纳30多名下岗职工设点做生意。同时,我们鼓励扶持下岗职工在社区兴办各类商业网点,为他们减免卫生费、治安员管理费等,目前以下岗职工为主的家政服务、治安服务及各类经济实体500个,为社区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2)、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办事处有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429户1229人,为使他们得到救助,我们开展了“民心桥”活动,社区内的在职党员与他们结成“一联一”联系对子,沿音社区共产党员陶凤英与残疾人张志安家庭结成了对子,帮助创办了“沿音社区批发部”除了自家为张志安无偿提供的万余元货物,还帮助他申请到“社区创业人员扶持基金”3千元用于流动周转,使张志安一家十分受感动,逢人便说,“还是政府好、党好呀!”。一年来我们为弱势群体解决医疗、子女就学、再就业、创业等实际问题89项,捐衣物1千余件,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65户295人。(3)、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提高创建质量。办事处把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作为“创建”活动的一项内容,常抓不懈,成立了市民学校,开展了“团体”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活动。“星光老年康复中心”,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室内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健身房、疗养室等各项活动设施,室外设有各种体育设施,形成了救护、健身、医疗、娱乐、休闲一体的老年康复中心。社区老年门球队、秧歌队、文艺宣传队等社区文化团体,长年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极大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社区居民文明意识不断提高,邻里和睦、爱护环境,文明祥和形成风尚,提高了“平安社区”的创建质量,兴电社区被评为省级“安全文明社区”,东风、五彩、沿音社区达到市级创建标准。
东风区建国街道办事处 2005年12月20日
第五篇:营造讲真话的环境——读《做最好的党员》有感
一、现象
“真话”即实话,即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解释、说明,不夸张、不隐瞒。“说实话”即是讲真话,它不是宣泄发牢骚,也不是指责,而是遵守一定的组织程序,向组织陈述问题、反映实情。几年前,笔者下乡进行“新农村”宣讲。课后,笔者与一镇干部谈到“报大数”(做假)问题。镇干部说:可以说现在大家都在讲(做)假,只不过是多与少的问题,大家也明白这样做不好,但这是当今官场的“规则”,不做就首先“吃亏”。后来一位挂职熟人“偷偷”对笔者说,在下乡挂职其中一个常做的工作就是“平衡各种数据”,终于明白镇干部所言的“真谛”,这是“利益”及“环境”所致也。实事求是而言,现在官场许多的事情(好事坏事),官员都心知肚明,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是官场的“常识”,这是官场的“潜规则”。
单位进行“作风建设活动”,需要上交“整改”书面总结。负责文字“整理”的同事让笔者提些“资料”,笔者实事求是地说了,其也认同(其实单位上下都知道这些事实),后来这位同事对笔者说:领导把所提的“问题”删去了,说这些虽是事实也需整改,但不能写出来上报。说实在的,现在许多人都在敷衍、忽悠,讲真话、做实事者的人少了,大家 “工作做在嘴上,做在文件里,做在报表里,做在汇报材料里,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已经成了常规,许多统计资料、上报的材料已经“政治化、功利化、计划化了”。现在“领导下去视察,当地都会预先进行了周密部署,安排得非常具体,领导人成了机器”。(三宝辑:《过目不忘》,《杂文月刊》2010.06.下),其实,过多过滥的检查也已经使上级和下级都谙熟其中奥妙,所以瞒隐、“水淋淋”的统计数据、形象工程等应付检查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只要不出大漏子的问题就睁只眼闭只眼,彼此心照不宣了。
“直到今天,仍呼吁讲真话的多,能够讲或者能够讲出来的真话少。那原因我想,一是心有余悸,二是还有人(而且一定是掌有相当权力的人)喜欢假话,不喜欢真话,尤其不喜欢同他意见相左的真话”(陈四益:《忽然想到——讲一回真话》,《同舟共进》2009.12)。有人说:讲真话,领导不高兴,讲假话,群众不高兴,得罪群众,他们顶多骂几句,而得罪领导,我们的前程就没有了。其实,许多事大家都心知肚明是“假”的,但“讲者”,都在认认真真地、心安理得地“说”,“听者”,也在规规矩矩心平心和地“听”。为什么——权力使他们的“心病了”,使他们养成这样一个习惯——看“上边”的态度,顺从上级,顺从权力。歇后语曰:基尾虾掉进开水里——不红也难。
二、思考
“有人把说真话比作是水龙头的问题。水龙头开大了,那许多真话就会像水一样哗哗地流出来;若水龙头开小了,那真话就只能点点滴滴地流出来;若水龙头拧紧了,那真话就没有了。所以,……并不是人说不说真话的问题,而是让不让人说真话的问题”(于成玉:《思想碎片拾零[],《杂文月刊》2008.4下)。此观点非常正确,而各级党政官员就是“拧水龙头”的人啊!
三、结语
人有这样的特点(本性):无论处在何种地位,无论在那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别人赞扬。这也是人的弱点。而有的人(较多的是领导)则喜欢别人奉承、恭维。笔者认为,讲真话应以之对“真君子”而言,应以之对“民主”而言,否则后果只有两个——后悔及遭殃。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网读书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
本文作者:李华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