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读张云鹰《开放式活动课程》有感
营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读张云鹰《开放式活动课程》有感
“开放”,作为21世纪一个响亮而有力的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张云鹰把“开放的教学”视为一个迫切的教育命题,躬身实践之、执著探索之且成果显著。继去年出版的《开放式习作教学》获得“第五届(2004-2008)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之后,如今她又推出《开放式活动课程》一书,如此勤奋之举让我油然生出一种敬意。
行走于这本书中,品味作者的使命感和设计美,我也试着思考开放一词的深意。
如今,学校弥漫着怪怪的沉闷,教育的考试魔咒强化了教学的规定性,弱化了教学的灵活性,导致孩子常常被有形无形地束缚。这种状况有目共睹,为全社会所诟病,但在今天的现实背景下却难以快速地根本扭转。有些人痛感于此,选择了家庭式的私塾教育,这虽是个案,却敲响了警钟。如何认识和应对,考验着我们的教育智慧。
倡导开放,便是一剂良方。怎样看待这里所说的开放?首先,要承认学校教育的主体存在,这是前提、基础。这不是简单地踢破学校围墙,或者逃离学校,而是对现行学校教育缺陷的修正和调整。在教育的范畴里,有限制的开放闪耀着理性之光,而极端式的盲目破立,则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也是一种错误。开放的教学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课程改革的科学化、视野的大拓展,说到底是学校教育的内部事物。
其次,它体现着新教育的胸怀。新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捍卫这个目标,需要责任,一味固守三尺讲台上的百年成规,或许会暂时轻松,偶有成效,但迟早会脱离主流,脱离目标。用开放的心态拥抱开放的教育,包容新生,包容探索中的未知,包容前进中的不适应,这才是新时代下的应有姿态。开放必然伴生着改变。有胸怀,才不会惧怕改变,才会主动地面对,才会站在开放的前沿,渴盼并投身于教育的新变化之中。
有主体,有胸怀,求理性,求改变,不正是教育智慧吗?这本书高扬开放的旗帜,定位于课程,诠释的就是这种教育智慧。
另外,开放呼唤着切实的创造。开放与活动课能够天衣无缝地对接,开放式活动课程似乎天然就是一张响亮的名片。
翻开书页,84个课型设计,不仅个个都承载着开放的理念,而且挥洒着独有的创造。
阅读这些设计,我发现,所有的设计都是课程的形态,课程的构架凸显行家功力,精致而易推广。而其内容,往往又是在课堂中加入课外的因子,甚至加入校外的元素,取舍之间,有延展,也有分寸。《我上学了》、《学当小老师》如此,《爱护人民币》、《只有一个地球》也是如此。
走进设计之中,几乎处处可以感觉到作者的苦心与匠心。在三年级第11课《“桥”的故事》中,活动过程为:找桥、说桥、赏桥、画桥、造桥。这是一个多么完善的链条!“画桥”处作结,本无不可。作者追加一个“造桥”,仅仅是丰富了一个环节吗?它追加的是学生的兴趣点,是本课的闪光点,是设计的着力点。
在六年级第4课《寻找长征足迹》中,歌曲营造气氛,画面展示过程,波浪壮阔的长征历史,浓缩在一个微型课堂之中。联系曾经学过的课文,知识呈现,精神贯穿,课内课外联动,学生或欣赏、或思考、或表演,这不就是典范的综合性学习吗?如此这般的美妙设计,似山冈上的秋日红叶,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一簇簇一片片地绽放着,牵引着读者的眼球。
语文活动课,具有自主性、实践性、趣味性、创造性和多样性五大特征;分别归属常规性语文活动课、实践性语文活动课、随机性语文活动课和发展性语文活动课四大类型;通常表现为尝试式、合作式、综合式和创新式四大模式。这是作者在导言中透露的部分研究。当这些研究和作者拟定的6阶17项参考评价系统,同84个课型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作者一定还有大手笔、大规划。而这本书,也许只是初步的成果,但点燃了期待。
冠以课程之名,推出教材式活动课程,有年级序列,有难易梯度,有实录示范,如此布局,如此规模,过去几近空白。而如今,已然开拓出了一片空间。这片空间属于孩子,属于新教育,更属于开放的时代。
第二篇:云中之鹰.自由飞翔——记特级教师张云鹰和她的开放式语文教学
张云鹰,有过很多不平凡的经历——
做教师,把一个实验班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初中毕业,语文成绩在全地区遥遥领先,每个孩子都博览群书,眼界开阔,后劲十足;做教研员,几年时间改变了教师的精神面貌和教学状态;做校长,把一所默默无闻的农村小学创建成了省示范学校.让这所学校声名远播;做语文教学研究,创建了“开放式语文教学”体系,影响广泛,很多学校争相学习。《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等多家报刊争相报道她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经验。
本刊记者 杨文华
教研,唤醒教师的梦想
1997年,被同事戏称为湖南辣妹子的张云鹰从家乡湖南怀化教科所来到深圳宝安,任沙井街道的语文教研员。对改革开放前沿满怀憧憬的她,希望在这里找到一片实现教育梦想的天空。
但是,现实远不如她想象中那样美好。沙井街道处于深圳最西部,远离特区中心,教育还很落后。走进校园听课,更让她大为失望。大部分语文教师连普通话都过不了关,教育观念陈旧。语文课堂僵化封闭,老师串讲分析,课堂毫无生气;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死记硬背司空见惯。
怎样改变眼前的现状?她不愿纸上谈兵,空谈理论,先从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开始。她办普通话训练班,组织诗歌朗诵会,举办演讲比赛,自己上示范课,作教学讲座。这些活动经常要占用寒暑假和周末休息时间,但她无怨无悔,全身心地投入。她的满腔热忱和敬业精神打动了老师们,大家学习热情高涨。所有语文教师都被轮训了一回,都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老师们从说普通话开始找到了做教师的尊严,也唤醒了成为优秀教师的梦想。
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还在课堂。枯燥、僵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对语文课普遍反感,也困扰着每位语文教师,让老师体会不到职业的幸福感。要改变课堂,首先要让孩子们喜欢上语文课,让老师找到做好老师的感觉。张云鹰一心扑进课堂,听课、评课、上课,努力和老师们一起改变语文的课堂生态。
一次研课活动,一位年轻老师把《第一场雪》这一课上砸了,很是苦恼。大家讨论下来,都觉得这篇写景散文不好上,尤其是广东的孩子从未看见过下雪,教师本人也没有生活体验,很难让学生进入情境。大家一致要求张老师给大家上一堂示范课。张云鹰爽快地答应第二天就上。
大家至今还记得张老师上《第一场雪》的情景。整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和讲解,也没有声光电教学手段,更多时间是张老师领着孩子们以朗读和想象来体会课文情境。读着读着,孩子们慢慢进入课文情境中了,声音变得柔和、恬静了,仿佛置身于胶东第一场雪的真实场景中了。听课老师的心也随着孩子们的朗读沉浸在第一场雪的优美意境中。下课了,孩子们还久久坐在教室中,不愿下课。
一次次课磨下来,老师们慢慢明白了,语文课不应是简单机械的语言训练,而应该是语言、思想、情感的相融共生;语文课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语言和精神生命成长的伊甸园。
很多年轻老师起初很害怕上公开课,参加张老师组织的研课活动后,慢慢找到了自信。其中邹昭文、练佩敏、危东辉等多位老师先后参加区里和市里的教学评比活动获奖;刘飞燕老师的课获得了深圳市一等奖,走进了优秀骨干教师的行列。
宝安一位教育局领导说:“沙井教师的成长,张云鹰功不可没!”这可能是对张云鹰的最好褒奖。
活动,吹向课堂的春风
由于在教研方面的突出成绩,2000年,宝安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调张云鹰去做专职培训教师,希望她为宝安区教师培训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张云鹰没有停留在向教师灌输教育理念上,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课堂,努力构建“研训教”一体化培训模式,焕发语文课堂活力。
不久,《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新课程倡导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张云鹰敏锐地意识到语文活动课的价值,她立刻着手探索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并在教师培训中付诸实践。
张云鹰开发的第一个课例是《我上学了》,由年轻女教师张艳执教——
开学第一天,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没有坐在教室里,而是跟着老师参观校园。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边走,一边向他们介绍校园的建筑、操场和花草树木,教孩子们认读教学楼、图书馆、阅览室门上的标牌。孩子们叽叽喳喳,问这问那,老师一一微笑解答。回到教室,老师问孩子们看到些什么,有什么新鲜的感觉。孩子们兴高采烈,纷纷抢着回答。老师又播放了学校环境的一段录像,让孩子们回顾刚刚见到的校园场景,再说一说这些场景的名称。一堂课下来,每个孩子都了解了自己的校园,学到了许多语文知识,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开心极了。
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让执教老师喜出望外,也让张云鹰激动不已。
接下来的语文活动课更加有趣——《拼音游乐官》《比尾巴》《小朋友来对歌》《学当小老师》《传话游戏》《说个谜语请你猜》《夸夸自己的名字》„„每堂课都让孩子们喜不自禁。每两周一次的语文活动课,成了孩子们心底的期盼。语文课上让小朋友用“爱”说话造句,很多孩子不由自主地说:“我爱上了语文活动课。”
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很快吸引了大批的年轻老师,都纷纷要求跟着张老师研究语文活动课。张云鹰设计的活动课教案成了很多学校老师们争相传阅的宝贵资料。
张云鹰带着老师们边研究,边实践,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一到六年级84个活动课型设计。每种课型都面向孩子们的生活世界,丰富活泼,情趣盎然。在此基础上,她又总结了语文活动课的五个特征,提炼形成了活动课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2004年,《新小学语文活动课设计》出版,一种崭新的开放式活动课程新鲜出炉了。随后,经过进一步理论概括和精心设计的《开放式语文活动课程》一书正式出版了。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看到这一成果,极为兴奋,欣然为其作序,称其为语文活动课程的一个里程碑。
“开放式活动课”,就像一阵春风迅速吹遍了宝安,吹遍了深圳,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生动局面,成为深圳课程改革的一片亮丽风景。习作,释放心灵的自由
2003年,张云鹰走上校长工作岗位,一场“开放式习作”教改实验也拉开了序幕。
张云鹰感到,习作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教学方式的封闭性。没有生活的源头活水,怎么会有学生的文思泉涌。孩子们关在封闭的课堂里,没有生活的素材,没有情感的触动,怎么会有习作的内容,更不用说自由的、有创意的表达了。
怎么才能让孩子们愿意写,乐于写呢?她带领老师们开始了大胆的探索尝试。
老师们发现,低年级小学生对图文并茂的图书特别感兴趣,捧起“小人书”就爱不释手;涂涂画画、剪剪贴贴,学生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本上、课桌上到处都是他们的“作品”。
能不能把学生对涂画、剪贴的兴趣,迁移到习作中来呢?
二年级组老师们试着探索“剪贴画习作”教学,效果出奇得好。
一个喜欢《猫和老鼠》动画片的学生剪贴了一幅构图简单的图画,写出的故事趣味横生,让人忍俊不禁。这篇习作语言活泼,充满童趣,把猫和老鼠刻画得栩栩如生。
一个学生剪贴了一只小猫和一群可爱的小鸡,创作了《谁来当国王》的故事,想象丰富,妙趣横生。
老师们发现,写作思路一旦打开,充满灵性的童言稚语就会从孩子心底自然地涌流出来。习作不再是一件强制完成的艰难的事情,而是像游戏一样乐趣无穷。“剪贴画”习作教学让孩子们在剪剪贴贴、说说写写的活动中提高了习作能力,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艺术想象力。
张云鹰和老师们及时总结,把“激发习作兴趣、丰富习作内容、体验习作快乐”作为低年级习作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剪贴画”习作教学模式。
受此鼓舞,其他年级的老师也纷纷行动起来。情境式、活动式、日记式、话题式、读写结合式、网络市、推理式、下水文式„„一个个新颖的习作教学模式悄然诞生。
几年下来,老师们欣喜地见证了“开放式习作”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里,孩子们心灵得到自由的舒展,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闪烁着童真童趣的个性化表达也逐步形成。2008年,《开放式习作教学》一书正式出版,从开放思维、开放情感、开放内容、开放表达、开放文体、开放范式和开放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开放式习作”的理念和操作策略。“开放式语文”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9年,著名作文教学专家吴立岗教授来到学校,听了不同课型的“开放式习作”课,异常惊喜,连声称赞:“你们开创了习作教学的新局面,是一场了不起的变革!”
2012年岁末,笔者采访张云鹰的那天,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开放式阅读教学》刚好送到学校。这是她近年来又一项研究成果:探索了阅读教材体系的开放,阅读教学形式的开放,阅读教学课型的开放,阅读教学内容的开放等等。“开放式教学”,又在阅读教学领域迈出了一大步。
从“开放式活动课”到“开放式习作”,再到“开放式阅读”,张云鹰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实践着“构建开放式语文教学体系”的理想追求。
第三篇:读张云鹰校长的《教育智慧与学校创新》之感
读张云鹰校长的《教育智慧与学校创新》之感
张云鹰校长,一个被人视为思维活跃、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专家型校长。当我读了她所写的《教育智慧与学校创新》后,真的对她从心里面佩服。佩服她对教育的无私付出,佩服她对教育全身心的投入,佩服她对教育的热忱,佩服她发自对教育喜爱的心,更佩服她的能力。尤其喜欢她的作风:躬身示范胜过坐而论道。因为这不是很多自称教育专家所能做到的。教育专家嘴巴上说得漂亮,但通常与我们实际教学总有点脱节,但张云鹰校长贴近老师的实际,学生的学习,着重于课堂的实效,并不追求形式的花俏。用自己的课堂向各个老师展示了什么是本色的、常态的、鲜活的、效益的课堂教学范式。让老师从自己的课堂上领悟、理解。眼看为实,相信比你跟他们说上一百遍该怎样上?这里不行,那里不好,来得有实效。这也是我们心中想要的专家指导。
看了张云鹰校长的《教育智慧与学校创新》的这本书,可以感受到张云鹰校长并没有把教育当作是自己的一个谋生的工作,而是把它当作自己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人生乐趣。她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求新、求变。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对教育的喜爱,相信不是随便能做到。从她书上的字里行间就可以感受到她工作的快乐,她的动力不断,想法就不断。最难得是她也把这种思想传染给了她学校的老师们。正如徐素华老师所说的:“我享受着困境时拼搏的努力与充实,享受着成功时收获的喜悦与满足。”张颖老师说的:“教育对于我来说,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我们缺少的就是一种对工作享受的心态,要在这激烈的、繁琐的、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可缺的。
张云鹰校长的课堂无处不彰显着“教是因为需要教。”“教是为了不教。”这种教学思想。是那么简单、朴实,但又精彩纷呈。真得很想有机会坐到她的课堂上,亲身体验一下她的教学魅力。
第四篇:张波--浅谈教育空间云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教育空间云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长春市九台区南山小学 张波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云资源日益丰富,许多地区已经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开展云资源的应用研究,教育空间云平台就为云资源发展应用于教学提供了方向。“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开通的教育空间云资源平台,就是我省云资源服务于现代化教学发展的一个很好典范。目前,我省所有中青年教师都在该平台注册了教育个人空间,学生注册率也在逐步提升,开展教育空间云平台的应用研究,对稳步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空间;云平台;均衡发展;个性学习
一、背景
近十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视和投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引发并带动了教育技术一次次的变革:农远工程、无线城域网、校校通、数字图书馆、电子白板、班班通、网络互动平台、教育空间等信息技术跟教育紧密结合。随着家庭拥有计算机不在成为奢望,网络互联技术不断拓展,云平台空间的发展,广大中小学使用教育资源空间云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相关课题研究成为可能。
云教学平台开通的教育空间云资源平台,实行师生免费实名注册,我省中青年教师人人开通,学生注册开通正在逐步提升中(我校学生注册率在90%以上),部分教师已能熟练地从平台下载和上传资源,开展相关研究,并利用教育空间云平台更好服务于教学,但加强师生、生生通过空间云平台拓展学习途径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可以预见,空间云平台发展的根本是把广大师生带入到数字化教学中来,扎根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去。
二、教育空间云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架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笔者认为教育空间云平台和传统的空间(如:QQ空间)区别较大,如教育空间云平台从申请到应用要接受上级团体的统一管控,从而方便资源快捷搜索、互动交流及时反馈等,避免了一般空间的杂乱无章状态;学生的空间以班级为单位形成小团体,设班级管理员(一般为班主任),添加班级特色的空间内容,所有班级、教师同时也要接受学校管理员和上级部门的统一管控。
三、教育空间云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教育空间云平台是云技术下学习的平台的发展方向 “云”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它利用网络在空中建起了一个虚拟教室,每个使用者只要输入自己的个人账号和密码等信息,就可以登录到此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云学习”。云学习要充分体现的理念是:以学习者为根本,以学习任务为标杆,以协作学习为形式,以共享资源为核心,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来服务于教学工作,为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大支持,开发学生思维能力,集合群体智慧,致力于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在云端,学生可以共同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交流教学难题,也可以寻求教师的指点,展开互动和评价,从而产生“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的共长效果。
教育空间云平台在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师生个人学习空间支持服务的视角所研发的移动学习的平台,已经基本实现师生教学所需的功能,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一定效果。教育空间云平台是一种成型的云资源组织架构模式,师生需要的云资源可以通过空间的交互性获得,从而提高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教育空间云平台在设计和运用过程中,不断融合了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需求,师生可以探索开发与系统相适应的个性化教学资源,如:把课本重要知识以微课的形势呈现在平台上,实现基于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支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云平台可以实现大数据交互,使教师可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微观表现,实现双向融合,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提高教学效果与反馈有效性。
(二)教育空间云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平台
1.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中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更容易接受,特别是网络空间这种先进的网络技术。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关注腾讯空间读写留言、看视频、加关注、相互转发等,借助学生这种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将课堂重要知识引入班级空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利用教育空间云平台高效学习。
2.使用教育空间云平台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现在许多中小学校园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家里和许多公共场所也都有上网的条件,学生只要有上网的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互动学习,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了进一步辅助学生的课后拓展学习和自我评价,教师在备课或者课后,可以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自测试题等各种学习素材都上传到平台服务器上,学生可以登录个人空间关注最新动态、下载教学资源和作业,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云端上交流,分解教学难点,这样模糊了师生角色边缘,颠覆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教育空间云平台成为“优等生提高,差生巩固”的学习站。
3.教育空间云平台可以实现互动交流、随时反馈、记录学习轨迹 教育空间云平台的优势之一就是它的交互性好,无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能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教师通过空间记录,轻松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实现个性化辅导教学。课程实施中,层叠的疑问、久攻不克的难题似一只只“拦路虎”阻挡了教学进行,久而久之,教师失去耐心,学生丢了兴趣,而在云端,完全可以颠覆“师讲生听”的陈旧观念,使其成为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反馈”的自主学习模式。
课前,教师可以将知识难点细化,并分解讲授录制成5-10分钟的微型视频,然后发布到云平台的“自学区”供学生选择。在这里,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以自由控制,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进行,也可以自己把握学习进度和内容,能轻易掌握的可以一带而过,觉得比较困难的地方可以反复多看。通过自主、自由、自定步调的课前预习,学生对新课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难度有效缓解,势必就会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云学习”的预习作用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教育空间云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平台 1.融化信息孤岛,拓宽教研渠道
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要在规定时间于指定地点,与已限定的人群进行限时的教学交流活动,且教研的具体内容难以被妥善保存,其研讨质量可想而知。但教育空间云平台不拘泥于空间、地域限制,可随时随地地参与,“教育空间云平台”不划定参与人范围,本校、外校教师都可以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了各地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在备课中可以实现“个人备、集体备、多次备”等各种方式,人人参与,共同提高。所有教师在云端共享资源,畅所欲言,拉近了空间距离,消除了时间限制,“云”,融化了教育信息孤岛,使不同地区的教师互相取长补短。
2.容纳海量资源,分享优质教学资源
在云端,可以建立一个“教师个人空间”,将自己的电子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实录、优秀题库等)上传到空间中,经过长期的积累就会形成一笔不容小觑的个人教育资源,它对锻炼教师的写作基本功,积累个人教学经验都起到了很大作用,教师在其中自省、总结,加速了教师成长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通过个人空间还可以连接到其他教师的空间地址,或建成“好友群”,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教研圈”,大家可以互相浏览彼此的教学动态,分享优秀的学科资源。利用讨论功能,每个教师都可以发布自己的教学难题以寻求大家的帮助,也可以给他人的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百家争鸣是良好的资源,或支持,或反对,或争论,或鼓励,都对促进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3.通过教育空间云平台,搭建师生沟通桥梁
现在的学生懂的事情很多,同时碰到的困惑也不少。学生大部分不愿直接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而教育空间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时空距离,更重要的是心灵间的距离。通过班级空间平台,学生与教师可以自由交流,互相留言,倾诉自己的情感与困惑。通过个人空间,教师能更好地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共同探讨,为学生排难解惑、指导行为,给学生更多人文关怀,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让学生可以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作为班主任,还可以上传一些与本班级有关的内容到班级平台,比如:班级公约、历次考试情况分析、班级卫生情况、主题班会,以及以班级为单位参加的其他课外活动等。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教师严肃的工作态度和对学生的温情关怀,让更多的学生树立班级集体荣誉感。
四、总结
对于学习者而言,“教育空间云平台”建构了宽松可控的学习环境,使其能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手段;对于教育者而言,“教育空间云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教法互补,让我们在面对三尺讲台时游刃有余。推行“教育云”以来,已经得到了一些实践的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进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时,更多是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景去利用、改造、整合已有的一些信息资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资源的“二次开发与深入整合”较之“从无到有”的初次建设更有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教育资源只是一味地被堆积,就违背了它“促学”的初衷,那么,如何能让教学资源的建设更具动态性,使其服务于师生个性化的教学需求?如何激发教师踊跃地上传个人教育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公共教育资源库?如何保护教师个人资源的原创性和作品安全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使用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不断地挖掘。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2] 王燕.依托“一对一数字化”移动平台引领学生数学作业个性化 [J].浙江教育技术,2013,(12).[3] 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第五篇:读《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读《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如果问自己“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我最欠缺的是哪方面?”我会说“是课题研究”;如果问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阻碍我前进的是什么?”,我会说“是理论功底的薄弱”。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会觉得自己遇到瓶颈、缺乏创新、理念陈旧,那么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我把它归结为“书读得太少,以至于没了向上攀登的底气和动力”。因此,我也试着去找了一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读完后确实能有一些启发和思考。今年暑假期间,我仔细拜读了吴铎教授编著的《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收获颇丰。这本书从“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说起,共十八章,我最感兴趣的也是给我思考最多的是第十三章《教具与现代教学技术》,以下我就针对这章内容谈谈我的体会。
谈到“教具”,每个老师都熟悉不过了,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具。每门学科因其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选的教具类别也不尽相同。使用教具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过程中虽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但其发挥的作用往往不可替代。吴铎老师在书中把教具归纳为“传统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两方面。其中,传统教具主要包括“图片图表、食物器皿和电化教学手段所使用的电教工具(包括幻灯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在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
回顾过去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曾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具和在听课过程中看到其他教师使用的教具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过茶杯和小石头,有过落叶,有过抹布和脸盆,有过各种卡片和信件等,当然,电脑及其他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更是成了一种上课的惯例。教具在现代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广泛使用有其必然性。他所发挥的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恰当使用某些传统教具,可以用简单的方法说明复杂的人生道理。比如:曾经到某校听一节六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在课上老师运用一些小石子、石块、杯子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游戏,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让同学们明白了“人生有一些重要的大事,也有很多琐碎的小事,如果你始终被琐碎的小事牵绊着,最终你可能一事无成。”这样的人生哲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领会它并不容易,但教师却用简单的教具轻而易举地向学生阐明了这些道理。
二、很多教具可以在“说理”的同时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使用“两块不同的抹布”让同学们来亲身实践,擦拭课桌上的污垢,同学们发现,虽然同样是抹布,但由于其科技含量不同,其擦拭效果大相径庭。通过教具的使用,同学们不但明白“劳动工具与生产力的关系”,其上课热情也被带动起来了。
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可以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注重学生的体验,而营造学生的体验环境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特长。煽情的图片、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一系列的图表和数据,甚至一些影视片断都能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带来强大冲击,直接强化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激发他们思考。因此,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体验式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凡事都有利弊两方面。也许传统教具并不是在每堂课都能用到,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坦率的说,在近五年内,我听的所有思想品德公开课一律都是用多媒体技术,而我本人在平时上课时,除了讲练习,其他也一律用多媒体,甚至有一次在上课时发现教室里的电脑坏了,我的课件用不了,我顿时慌了神,虽然最后这堂课勉强撑下来了,但上得很不是滋味,我才发现我是不是得了“多媒体依赖症”,离了多媒体,反而不知道怎么上课了。此时,我意识到“多媒体,他始终是配角,不是主角,不能让他反客为主”。读了吴铎老师“教学手段使用的几点原则”,我更加意识到,无论是传统教具,还是现代网络教学或多媒体技术,他们在教学中的应用必须坚持“按需使用、注重科学、运用得当”几个原则。当然,如何才能做到“运用得当”,我想还需要我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让教具成为课堂的“最佳配角”。
华理大附中
丁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