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看《红色摇篮》有感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看《红色摇篮》有感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看《红色摇篮》有感
有些人说中国共产党出现毛主席是必然现象,我觉得也不尽然。要是没有毛主席共产党或许死了很多次了。
当初在秋收起义失利后中央,等党内一部分要员都坚持攻打长沙,毛主席在起义受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选择上井冈山。上山在当时来说,是惟一正确的选择,但中央则很难理解,乃至非常愤怒。认为他“停止长沙暴动”,是“放任工农革命军退走”,是“临阵脱逃”。共产国际的代表说得更严重,是“最可耻的背叛”。很快,毛泽东就被“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后来一传再传,又变为被开除党籍了。这是第一个例子可以得出结论毛主席做出的选择在当时中央并不认可的。
再一次就是在毛主席落选前委那次,由于和朱德认为部队是为了打仗还的,宣传群众是地方党的事情。还有主席没有按照二月来信的指示做,没有把队伍分散在群众中间打游击,然后攻打大城市。从俄罗斯来的刘安恭说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尽管很多人支持主席的意见可是会议经过选举之后还是落选了。这说明尽管多人知道主席是正确的,但是他们还是宁愿接受中央的错误指示,不愿跟着主席走。后来中共苏区中央于1932年10月上旬召开的宁都会议,宁都会议的斗争,从根本上说,是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情况下,王明“左”倾盲动主义的所谓 “积极进攻战略”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积极防御战略”斗争的总爆发。因此,会议争论的焦点是前线的作战方针问题。会上指责毛泽东对“夺取中心城市”方针的“消极怠工”,是“上山主义”、“东北路线”,把他提出克敌制胜的“诱敌深入”方针,指责为“守株待兔”、“专去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就这样毛主席又一次的被整下去了。1934年,红军被迫长征,在红军生死关头的时刻,毛泽东才又回到了军事指挥的领导岗位。
有人说,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这个话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是不认同的,应该是毛泽东的思想才对,才更符合历史。
——兴江
看完《红色摇篮》,我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大爱无疆!一次次的不被人理解,一次次的被从领导位置赶下,他都可以不在乎,但他不能做到对战士们无谓的牺牲视而不见,于是他尽力去争论,尽力去劝说,尽力去阻拦,即使最后实在改变不了,他也赶紧准备好退路。可能有人会觉得俗,会觉得浅薄,会觉得说不如做,但是我还是要说:我深深地为毛主席的大爱之心、宽广心胸所折服。包括我在现实中遇到的和我在书中所看到过的,我还从没有这样为一个人所折服。
有人说没有毛泽东还会出现另一个人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以及等等。我不这样觉得。我承认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人类社会必将走进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主义,但是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的这条路会怎么走实在不好说。但是我觉得,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会成功,中国不会有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历,世界不会有文化大革命的经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在走向社会主义这条路上还会有更多的流血和牺牲,而且能不能成功还得等待下一个偶然。——娟娟
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电视剧《红色摇篮》,感受挺深的。以前对主席的了解比较模糊,大都是是从文字的影子里知道的,但大多时候是限于说理、记事,琐碎不堪。
看完《红色摇篮》,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贴近地了解主席,不排除用艺术的手法戏剧化了人物形象,但是基本上保留了主席的原样。
以前知道的主席都是字里行间片断地介绍或说明以体现主席某些方面的特点,最近看了一点点毛传,由于容易把人物和历史割裂开来看,读起来的效果并不好。影视给人一种很直观的情感上的感染,不仅仅把人物的神态表现的活灵活现,也把人物的内心刻画的淋漓尽致。片子里面有几个场景特别打动我:
场景一
彭德怀等人服从中共中央坚持要二打长沙,主席劝说不了,提出作战不利于我军便撤军,众人勉强答应了。
城外攻坚不利,战士全部阵亡战场,主席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同志们身边,痛心疾首,和着硝烟与飞尘,泪水划过主席的脸颊。这是我在影片中第一次看见主席流泪,是对战友、对同志因为不必要的牺牲而自责与对战争残酷的无声的抗议。后来主席一直对抗中共中央不合实际的城市中心进攻理论与反围剿战场的正面较量,也许是不想让这样的场景出现吧(主席一直在强调人的重要性,不管是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国内战争时期还是抗战时期乃至解放战争时期及以后的朝鲜战争等等)。
周以农在主席酣睡之际利用杨开慧在长沙城内被处决、毛家祖坟被挖的事情鼓动战事受阻的朱德、彭德怀等人继续向长沙进军,主席追上行军部队后对众人说的那番话我想不是每个人面对军恨家仇都能做到的。逝者安息,生者奋斗,主席是深谙此理的。凭自己家仇主席完全可以由情绪主导思想让同志们去攻打长沙,要知道长沙城里还有杨开慧留下的三个幼小的孩子。如果是这样,毛泽东就不是毛泽东了,他知道成千上万的战友的生命同样是生命,连连疾呼“百身莫赎”在毛氏的家规里面永远是先国后家,先人后己的。这是伟丈夫、真豪杰的豪迈气魄与英雄人格!,场景二
毛泽民从上海来苏区,给毛主席带来了十岁的毛岸英写给爸爸的信。孩子幼小的心灵满是对家庭的依恋、对爸爸的思念,但是孩子更知道爸爸工作事业的伟大,知道有很多人比自己和弟弟更需要爸爸去为他们做事情,甚至不能告诉弟弟爸爸是谁。在母亲被害,流落街头忍饥挨饿的状态下反而安慰不要爸爸担心,只要爸爸好好为人民服务,看着爸爸做好工作。谁能想像这是一个十岁孩子的话?相比当今孩子的娇宠,自我,这样的孩子令我敬叹、惭愧。场景三
长征在即,为了服从组织纪律,必需把仅仅四岁的毛岸红留在苏区。当贺子珍和孩子依依惜别的时候,主席又何尝舍得?但是国之不存,何以为家?凡事情先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主席只得忍痛将孩子送给小姨子贺怡。人心都是肉长的,一个人要有什么样的胸怀才能像主席那样独自承担那么多? 我只是选取了其中几个关于家庭、关于孩子的不完整的片段,试图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去看主席,越看越觉得主席不是一个人,他用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神!——建梅
第二篇: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读书笔记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读后感——英雄出处
学院:服装学院学号:091111120姓名:王思雯
毛泽东毛主席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名望的国家领导人之一,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甚至接近神化的存在,同时毛泽东对于我国历史的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在被肯定的同时也极具争议。我对毛泽东毛主席一直是非常尊敬的,无论是他领导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气魄还有他在文学诗词上展现的才华都让人十分的折服。看完叶永烈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我想阐述一下也许并不成熟的感想,关于成就这位历史伟人的历史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是收录“叶永烈精品书系”的“红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作者叶永烈以翔实、流畅的笔调,并以崭新的、特殊的“领袖史”视角,写出了毛泽东被选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毛泽东当年的沉浮,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红色三部曲”具体讲述了一九二一年至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可以说是给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所经历的一系列史实做了一个具体的收录和整理。而这本书所令人称赞的地方不仅仅是仔细描写了毛泽东,更是因为他还还专门写了毛上台时中共的领袖人物的风云起伏,有陈、瞿、李、王等,并把它放入第一章,其实质就是介绍当时的历史环境,从一个大背景来理解中共的选择。从其写作手法来说,本书以编年体为主,而在其中又多介绍一些人物的人生历程。
这些在当时与毛泽东实力和影响不相上下的伟人,为什么没有成为像毛泽东一样的时代英杰,只能说毛泽东实在是因为他是集众家之所长,是众多卓越者中的佼佼者。可是,我们应该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毛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人,并不是他本人一开始就成了这样的人,在成为之前,他也曾犯过不少的错误中共成立初期,即反对孙中山的革命论,而坚持和平的运动;之后在“八七会议”中又强调“枪杆子里出政权”,这确实是能体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不过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在这里也强调武装暴动,并且还策划了秋收起义,只是再多的努力也导致了惨痛的败局。但毛泽东为中国的前进道路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在那样的时代找到了指明的路灯,不只是跟随苏联革命的脚步,而是根据国家自身的情况去制定适合国情的革命计划,着实让人折服。
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这种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无数人提出过。在我看来,成就毛泽东这样的英雄不仅是依靠本人的素质与魅力,时代的背景和需求是最主要的。如果时代不需要,那么再有才华的人也不会成为引导革命的伟大领袖。当时的中国需要毛泽东这样的领袖,这样清醒的首脑。现在看来,作为历史人物的毛泽东是唯一的,只是作为单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读书笔记
个的人物,他才是唯一的。“毛泽东”不是不可替代的,只是谁能替代他,那就是一个真正的历史假设了。纵使没这样一个人,也必然会有这么一个群体,而后在适当的时候从这个群体中产生出这样一个“毛泽东”。
第三篇: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读后感
Li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读后感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读后感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采用“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两头,分别是第一章和第八章。第一章写毛泽东之前,以粗线条描述在毛泽东以前的中共领袖史,描述了历史对他们的走马灯般的淘汰。第八章则同样以粗线条描述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之后,面临张国焘和王明两次严重的挑战,直至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方针写入中共党章。中间的六章,是此书的核心——详细介绍了历史如何选择了毛泽东。
领袖是党的旗帜,革命的能手。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一年诞生后,到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这十四年间,走马灯似的换了六个领袖,即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
三、王明、博古。直至遵义会义,才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
党在挫折中不断成长成熟,经历了很多挫折,历史选择毛泽东也是经历了很多挫折。毛泽东虽然在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时候就是与会代表,但是毛泽东在党内的领袖地位的确认还是经过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的。这个曲折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党由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程,是我党由一个理想主义的幼稚的党向一个激情燃烧的成熟的政党,由一个书生气的政党向一个实践性的政党转变的过程。从1921年建党到1935年,14年间,我党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观花似的更换领袖,同时受挫折:我党所经历的第一次挫折---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我党经历的第二
Li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读后感
次挫折---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我党经历的第三次挫折----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全国红军会师武汉计划,我党经历的第四次大挫折----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惟西方是瞻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在王明博古等人的错误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又经历了一次极其严重的挫折,差一点毁灭了整个红军。而毛泽东,作为一个灵活机变的领导者,对全国局势和军事战略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找出最正确的道路,率领着军队不断的探索出一条适合于红军的生存发展之路,从1935年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到1948年新中国诞生,在这14年内,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光产党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后年间的鲜明对比,表明了毛泽东的正确,表明了历史最终选择了毛泽东,中国选择了毛泽东!
作者的写作思想比较敞开,没有顾忌。以翔实、流畅的笔调,并以崭新的、特殊的“领袖史”视角,写出了毛泽东被选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毛泽东当年的沉浮,凡认为本书需要写的,就秉笔直抒,娓娓道来。因而有些人物,如李立
三、博古等,写得很活,他们的性格、形象、优点和缺点,个个跃然纸上;有些事件,如“三人团”以及高层领导间的争论和斗争等,过去是“禁区”,本书都涉及了,而且写得较有技巧,掌握了分寸。
此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明晰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选择了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
Li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读后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毛泽东的优秀品质让他被历史选择也是理所当然的,以下就是马泽东的优秀品质:
一,熟读军事文学书集为他形成一套自己的军事理论体系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二,毛泽东的乐观精神是他面对低谷和不公平时的良药 毛泽东的乐观主义,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前途的远见卓识的基础上,是科学的、革命的乐观主义。他坚信新生的事物必然战胜旧的事物,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人民群众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三,毛泽东对军事的预见具有前瞻性和准确性,四,巧用战术,多种多样的战术战略是毛泽东领导军队一次次取胜的有力保障,五,他善于乐于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六,团队精神,群策群力,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团做出正确领导的前提
在我看来,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主要是特指在遵义会议之前确定毛泽东领导地位的艰难经历,或许这个时期不能同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尼克松访华等后来的历史时刻相提并论,但是同样激动人心。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是必然的选择。而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我们去瞻仰,他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理想的实现必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打击,而成功与失败的鉴别往往取决于历史的评判,历史的选择。偌大的一个中国为什么只有毛泽东被选为开国领袖,为何他的理想被完美实现,为什么他会成为历史的宠儿。回顾他的过去,他是农家出身,他父亲做生意时的思想“绝不做
Li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读后感
折本买卖”“趋利避害”等,家人的财力支持使他上学期间阅读大量书籍,开拓了他的眼界,引导了他的思想,而后来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使他更了解人民的生活为后来更好理解农民团结人民也打好了基础,他的当兵生涯使他的军事潜力得以发展,后来成了非凡的军事谋略家,他的谋略性与远瞻性无人匹敌。生活磨练了他,生活成就了他。他的广泛阅读使他接触和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他的知识他的思想使他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与道路,他的才能使他具备开拓历史新纪元的魄力勇气和本领,他的百折不挠他的信念坚定使他面对各种打击与挫折而愈战愈勇,他的出身他的经历使他更贴近革命的主力军——农民,一切的一切促使了这样的毛泽东——历史选择的中国领袖。
既然选择了了你认为正确的道路,就不要总是想要退缩:既然有所理想有所报负,就不要空谈而不行动:既然知道远方必有艰险,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既然想要做独特的自己想要干出一番天地,就要培养实现这一切的能力。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汗水哪儿来的丰收,没有努力哪儿来成功的喜悦。毛泽东的成功的铸成牺牲掉的又岂会少,生活的艰辛,生存的艰险,战友的离世,亲人的尸骨无存,敌人的虎视眈眈,他的丰功伟绩是用命换来的。有的人常说“人各有命”,我想它的意思不是让我们消极等待而不有所行动,而只是告诉我们历史已成,庆幸也好懊悔也好,已成过去,它想让我们抛下过去的包袱大胆向前,未来是靠自己创造
Li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读后感 的,现在的绝不决定你的未来,掌握权在你手里,需要你用实践来答辩。
“山重水复无一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量变到质变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努力的,但你感觉已经用尽全力去争取去进步了但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若你的方法方向正确,那么你肯定是进步了,只是还没达到质的飞跃而已,奇迹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绝望放弃的后一秒,所有,既然你的一切都是对的,就要果断而勇敢的坚持下去,历史会为你证明你的前进的痕迹。就如毛主席,他的主张一开始总得不到采用,他的才能总等不得广泛的普遍的认可与钦佩,但是,他一直坚持着,拼搏着,努力着,借着历史的契机他成功了,这样执着而努力且有头脑的人,不可能不会成为上天的宠儿。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树立自己的理想、目标,制定自己的战略,广泛涉猎相关书籍,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找出不足,坚持改进。走进死活同,就想办法使自己绝处逢生;理想远大,那就尽一切努力提升自己达到实现的目的;想要不平凡的人生,就要有追求卓越的勇气与魄力和坚强的意志力。不要夸大事实,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的、正确的、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自己的无悔的人生。
第四篇:观《红色摇篮》有感-(定稿)
观《红色摇篮》有感
看了《红色摇篮>>,使我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毛泽东。一代领袖毛泽东颇具传奇色彩,他的预见能力,指挥作战能力等等让人赞不绝口。毛泽东从湖南一个偏僻山沟子里的孩子,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最高领袖,成为二十世纪名扬世界的伟人。他的成功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的智慧之路,他的成功靠的是他世所罕见的智慧。
他的诗句至今令我难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人要取得成功第一位的是要能正确认识行势,分析形势。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提出持久论战,以及外交史上一边倒的政策,都是正确分析形势而后确定下来的正确路线。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要这样,我们要时刻警惕,真确把握当前形势,国家面对经济危机,不是盲目的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审视局势,然后想办法改变学习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进步,让社会进步。毛泽东宽广的胸怀和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也实在让人佩服,在抗美援朝中,毛岸英壮烈牺牲,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因为儿子的牺牲而失声痛苦,他说:“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议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尽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我儿子,就不能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事业面牺牲。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的。”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毛泽东强忍住了,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国家大事上,用工作冲淡悲痛!抗美援朝最终胜利了,无数英烈埋骨他乡。我正想有没有一位老人祈祷世间一切和平,不要再有战争了。
一代伟人,生活俭朴,吃的却和普通大众一样,在饥饿的年代,还要将吃晚饭的碗用热水冲泡,将冲碗水喝下去,他的举手投足,谈笑风生间都洋溢着伟大。
平凡孕育着伟大。在那个年代,人人都会说艰苦朴素是一种革命精神。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也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遗留下的美德。我们就应该学会节约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可以联想到自身或当代学生身上的一些弊病,不懂的艰苦朴素的道理,校园里更是弥漫着攀比之风;把大量时间和金钱都投入到网吧老板手里的大有人在;地上随处可见矿泉水瓶,却不知道放在垃圾箱里或是回收利用……把传统美德忘的一干二净,这些问题不得不让我们产生警惕。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党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用鲜血换来的经验,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我们后辈们应加倍珍惜,永久铭记,倍加珍惜。
第五篇:《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读后感
阅读能使人睿智,在这个颇长的寒假假期中,我利用空余的时间阅读了《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是著名作家叶永烈的“红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作者把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红色历程,概括为三句话,用三部纪实长篇描述,称之为“红色三部曲”:中国有了共产党——《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有了领袖毛泽东——《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打败了蒋介石——《毛泽东与蒋介石》。
领袖是党的旗帜,革命的能手。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一年诞生后,到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这十四年间,陆续换了六个领袖,即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
三、王明、博古。直至遵义会义,才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这是历史的选择。因为毛泽东坚持武装斗争,创立红色根据地、红色政权,运用游击战术和运动战术挫败蒋介石的多次“围剿”。
本书第一章是写毛泽东之前,写了在毛泽东以前的中共领袖史,描述了历史对他们的走马灯般的淘汰。如列宁所说:“他们当领袖是不合格的,看来他们在革命期间将不得不由领袖变为下属,否则就会被抛弃。”书的第八章则是重点描述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之后,面临张国焘和王明两次严重的挑战,直至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方针写入中共党章。而中间的六章,也是本书的核心,即详细介绍了历史如何选择了毛泽东。从八七会议写起,写井冈山的斗争,写红都瑞金的艰难岁月,写长征中血的教训,写遵义城里那场举世闻名的会议。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这些日子里,毛泽东曾经几度被撤职,几度遭批判,一次被捕,几番病重,正是在这历史的角逐之中,毛泽东以其正确的思想、策略和路线,脱颖而出,一跃而为中共领袖,从此领导中共达四十一年之久。如果说,陈独秀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功臣,那毛泽东则是使共产党成为中国唯一执政党的功臣。毛泽东在艰难的革命道路上一步步前行,最终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靠的是智慧,靠的是胆略,靠的是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从此,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投身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和探索之中。
本书作者以翔实、流畅的笔调,并以崭新的、特殊的“领袖史”视角,写出了毛泽东被选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历史必然性,刻画了毛泽东当年的沉浮,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看完《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书后,我更深刻的了解到毛泽东成为中共领袖的历史必然性,也看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和探索道路中的曲曲折折,深刻感受到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看完这本书后,我们在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要勇敢面对困难,立志成为一个有用之人,在不久的将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