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宇宙的琴弦》有感
读《宇宙的琴弦》有感
其实这本书早就想看了,但由于平时没有时间。正好寒假,将它看完了,由于在看之前就知道会出现一些很难理解的观点,所以在看这本书之前,先看完了与这本书有关的视频《优雅的宇宙》以方便理解。
先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这本书。书名已经知道了,叫《宇宙的琴弦》,然后它的作者是一个叫做B·格林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写的,当然,他的名字是音译过来的,说到这里顺便说一下,书名肯定也是翻译过来的,原名是《The Elegant Universe》,至于作者想从书的名字告诉我们什么,那就得自己去猜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入门的科普读物,当然,是将你带入关于弦理论的最初的资料。然后顺便提一下,我之所以想读这本书,也是想稍微了解一下,关于这神奇的弦理论,这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万物之理。
现在我将就我的理解介绍一下弦理论,也就算做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也作为我读过这本书的感想吧。
从最早讲起。在1687年,牛顿公布了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他宣布:让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力,与让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力是同一种力,一下子将上帝与普通人联系在一起,按照牛顿的观点,月球围绕地球以一个椭圆在运动,为方便理解,近似为圆周运动。而维持圆周运动需要一种外力来提供其曲线运动所需的向心力,于是牛顿将地球对月亮的这种作用解释为是一种力在作用,他将这种力命名为gravity,按情况翻译为重力或引力。牛顿不仅定性的描述了引力,还写出了定律的方程。用语言说这方程的意思就是,两个物体间的引力正比于物体质量的乘积,反比于物体间距离的平方。用这个引力定律可以解释几乎一切,包括彗星的运动,月亮绕地球的运动,篮球在空中飞行,甚至是预言海王星的出现。公式的预言与物体真实的运动惊人的一致。直到20世纪初这些成功一直是牛顿理论不容辩驳的支柱。然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却是最大的障碍。狭义相对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光所限定的绝对速度。即没有东西能比光更快。于是问题出现了,设想一下,假如太阳突然消失,那么由于地球失去了太阳的引力作用,将立即飞离轨道,这是牛顿的观点。但是即使太阳消失,太阳的光也会因为1.5亿公里的巨大距离,要8分钟才会消失。于是问题出现了,引力怎么能先于光而消失?当然在狭义相对论出现以前,牛顿的引力理论也有重大的缺陷,它能高度精确的预言物体在引力的作用下如何运动,却没有能说明引力到的是什么。就是说相互分离的物体,凭什么相互作用呢?当然,牛顿自己也无法解释。先撇开引力,有这样一个现象:假如你在封闭的电梯里,刚到100层,突然钢缆断裂,电梯和你一起下坠,你就会发现,我的确在地球附近,但是却感受不到地球的引力了。还有一个现象,你坐在汽车上,汽车突然加速,你就会感觉到加速度对你的影响,当然如果是向上加速,即使没有地球你也能感觉到,类似有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加速度产生的力的感觉,与引力产生的力的感觉是无法区分的。所以我们研究一种特殊的有加速度的运动,圆周运动。假设一个圆形的转盘,你要去测量一下它的周长,于是你就趴在圆盘边缘测量,由于圆盘在旋转,你就有一个速度,你手中的尺子便因为运动而略为缩短,当你再去测量该转盘的直径,并将该周长除以直径,就会发现得到一个比2π更大的数。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圆的东西,怎么可能违反古老的法则呢------对于每个圆来说,那个比值不都应该是2π吗?解释是这样的:古希腊发现那个法则只对平面上的圆才会成立,如果这个圆在曲面上就不一样了。爱因斯坦证明了,在所有的加速运动的情形,空间都是弯曲的。当然最后发现弯曲的不仅仅是空间,时间也发生了弯曲,而且加速度越大,时间弯曲越剧烈。所以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引力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弯曲。引力也不是瞬间传递的,只是有质量的物质引发时空弯曲造成的。当然,至于空间如何弯曲,还是一件很难想像的事。最后用新理论解释一下太阳消失这灾难吧。当太阳消失时会产生空间的扰动,扰动以光速向外扩张,这便满足了狭义相对论对以光速为宇宙速度极限的的要求。所以在太阳消失8分钟以后,地球上的我们才知道太阳不见了,而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太阳引力的消失。爱因斯坦的新理论就这样解决了矛盾;引力扰动与光同步。而这新诞生的理论被称为“广义相对论”。
说完了引力,在讲讲后一种发现的力。在很早古代,人们就发现带静电的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然后带相同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当然同时也有一个很接近的,就是磁力。磁有两极,同样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后来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力,之后法拉第又成功将磁变成了电。于是电与磁之间就可以互相转换了。但是没有人能解释这是为什么。直到麦克斯韦成功的用四个简单的方程同时描述了电力和磁力,即完成了电力和磁力的统一。之后就将这种新的力称为“电磁力”。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渐渐地问题显现出来了。比如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烤炉中,我们设定一定温度,在加热炉壁的时候它的内部会产生辐射波,那是与电磁波形式相同的波,既可以来自太阳的表面,也可能来自于烧红的铁棒。于是问题出来了。我们知道,电磁波带着能量,比如说地球上的一切能量都来自于电磁波从太阳上带到地球上的能量。在20世纪的开端,物理学家计算了在特定温度下烤炉内所有电磁辐射所携带的能量。根据以前的计算程序,他们得到一个荒唐的结果:对于任何温度来说,炉内的能量都是无穷大!这完全是没有意义的。即使火热的烤炉可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肯定不是无穷大。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消除了无限能量的烦恼。他是这样想的:他认为炉子里电磁波携带的能量是一小团一小团的,它是某个基本能量的整数倍,但是分数是不允许的。波所携带的最小能量是有频率决定的。具体说,他假定一列波所具有的最小能量正比于波的频率:高频意味着大能量,低频意味着小能量。就这样总的能量加起来,就会是一个合理的值。消除了毫无意义的无限大结果,普朗克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不过人们真相信他的猜想是对的,还是因为新方法计算的有限的烤炉内的能量与实验测量的结果惊人的一致。更特别的是,普朗克在计算里调节了一个参数,从而准确度预言了在任意温度下测量的烤炉的能量。这个新进入计算的参数是波的最小能量单元与频率的比例因子,也就是著名的普朗克常数。普朗克常数是非常小的,大约是千亿亿亿分之一。普朗克常数这样小,说明能量包的尺度是非常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可以让琴弦的能量连续的变化,从而听到连续变化的琴声。虽然,按照普朗克的观点,波的能量实际上是一点点传播的,但那些点实在是太小了,一点跟着一点,仿佛是光滑连续流动的。在往后就是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思考,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爱因斯坦的解决方法与普朗克类似。在他看来,一束光其实可以认为是一股光粒子流,后来化学家路易斯给光的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光子。然后争论就出来了,光是什么?粒子还是波?这个争论从很早就开始了。最后,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在19世纪初做的关于光的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光是一种波。后来,麦克斯韦为流行的光的波动观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但是,打倒了牛顿的神圣引力理论的爱因斯坦,现在却似乎又通过他的光子复苏了牛顿的光的粒子模型。当然,如果设想一下水,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粒子组成的,但是却可以表现出波的性质。那么似乎有理由猜测,光的波动性也来自于光的微粒图像,只要光的粒子数足够大。可微观世界更加难以捉摸。实际上,即使光源强度越来越弱,直到光子以缓慢的速率逐个的打在双缝后的屏上,仍然会产生同样的干涉条纹。这是很令人惊讶的,相继通过缝隙然后独立打在屏上的一个个光子,如何能够“协同的”打在屏上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呢?按照传统的思维,我们认为光子要么通过左缝,要么通过右缝,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所以在微观世界里,我们应该接受这样的事实,它既可能是波,也是粒子。1923年,年轻的法国贵族德布罗意认为,波粒二象性不仅适用于光,也适用于物质。很快,实验发现电子也具有类似的波的性质,能产生干涉图样。在后来,根据这样的发展,在围观世界建立起了一门新的学科——量子力学。去想象量子力学中的现象,你会发现都是荒唐的,虽然它们的确是真理。比如说,量子力学解释光的干涉认为,光子实际上同时穿过了两条缝,然后选了一个它最想去的路径,到达屏上。至于那个光子是否曾经先飞到冥王星再飞回来,都是无法否定的。当然,也有一些有趣且相当荒唐的说法,比如:你贴在一面墙上,你是有一定的概率穿过这面墙的,当然,概率非常小,但是不是零。
很多证据说明,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没能达到最深层的认识。他们通常的适用范围是不同的。大多数情形,要么用量子力学,要么用广义相对论,不会同时需要他们。然而在某些极端的条件下,事物质量大且尺度小,例如在黑洞的中心、在大爆炸时刻的宇宙。为了得到正确的认识,我们即需要量子力学,也需要广义相对论。可是,这两个理论却是完全抵触,互不相容的。如果强行结合,总是会得到无意义的答案。之后就开始有人思考量子力学,是不是“离经叛道”。海森伯格发现不确定性原理就彻底把所有“复辟”幻想扫荡干净了。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当我们考察的距离越小、时间越短,宇宙会变得越疯狂。于是结合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实验一次次失败。难道就没有解决办法了吗?终于超弦理论来了。
弦理论很有可能就是终极理论。随着物理的发展,发现支配宇宙的只有四种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和引力。量子力学可以解释前三种,用广义相对论解释引力。而弦理论就尝试的是重新构造一个世界,以和谐的容纳这四种力。
弦理论认为,构成物质的是一种被称作弦的物质构成的,不同的弦有不同的震动形式,不同的震动形式决定了该粒子的质量与力荷。1968年一位年轻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在寻找一个方程组用来描述强核力,也就是使得每个原子中质子与中子相互粘在一起的原因。据说某天他在一本满是灰尘的数学史书中找到一组200年前的旧方程式,最先由瑞士数学家欧拉写下。他发现,这组欧拉方程竟然似乎能用来描述强核力。从此开始了弦理论的研究,也标志着弦理论的诞生。现在,弦理论构造了一个10个维度的宇宙,并且开始尝试解释引力。但是,问题出来了:弦理论不知一种,而是一下子出来了五种弦理论。当然,五种弦理论显然太多了,他们所需要找到的是万物之理,只有一种理论。不久这个问题便解决了,新理论认为我们之所以看到五种弦理论,是因为看到了五种不同的同一理论的镜像。于是问题解决了,新理论被称作M-理论。至于这个M代表什么,没人知道。M-理论用10维的空间加上一维的时间,成功概括了全部的弦理论,M理论认为之所以之前会认为是9维是空间加上1维的时间,是因为对空间的计算进行了近似的结果。如果进行精确的计算,就能补回这忽略的一个维度。M-理论预言了一种没有质量的粒子用于传递引力,称之为引力子,用以解释为什么引力如此之小。虽然在我们的生活观念中,引力是最大的力,但实际上引力的确很小。M-理论认为,组成我们普通物质的弦是一种又开口的弦,它的两端被固定在一个三维膜上,虽然这种弦可以自由移动,但是不能离开这三维膜。类似于光子、一些中微子等等。但是引力不一样,引力子是由闭合的弦够成的,它不能被固定在膜上,它可以自由穿越到其他膜上去,也就是说,引力实际上很大,但由于引力子会离开我们生活的三维膜,所以显得很小。同时也预言了所谓的“平行宇宙”的出现。只有引力子能够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之间传递,或者说,引力的确是没有界限的,因为任何地方,引力子都能到。
当然,弦理论或者说M-理论也有巨大的缺陷,那就是没有是因能够验证。如果没有实验能够验证一个理论正确或是失败,那这理论就是不完全的。但是以现在的技术是不可能的。因为弦理论所预言的弦的大小的数量级太小了,我们要发现它,所需的加速器将会有银河系那么大,引力子又是没有质量的,几乎没有办法检测到等等。新理论的研究可能不那么完善,但从中也能看出人类无穷的创造力。
看完这本书,终于了解到基本是最新的理论正在干什么。我正在等待着这新的理论成为万物之理,解释这宇宙的一切。看完这本书,多少会感受到一定的激动。哦,原来我们的宇宙是这么的简单,如此的复杂。
第二篇:读《命若琴弦》有感
读《命若琴弦》有感
史铁生,一个将自己的实际生活融入到写作中的人,读他的《命若琴弦》,仿佛在读他本人,文中通过对一老一小两个瞎子的遭遇,向我们诠释着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生活是一种体验,是体验追求目的的过程,而不是体验达到目的的感受。
老瞎子有着自己的目的: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得到复明的药方;小瞎子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自己心爱的女孩在一起。而后小瞎子明白要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要“睁开眼看看”,目的是和老瞎子统一了,但是老瞎子此时已经知道其实复明的药方不过是一张白纸,也恰恰是这张白纸,成为他坚持活到今天的动力,让他体会到过往生活的充实美好,于是他又不得不继续的 “骗”小瞎子,因为他明白了目的是虚设,但却是支撑他们一代代活下去的动力,看不见是他们的宿命,但却不能剥夺他们生活的权利。老瞎子最后的醒悟无疑是在提点我们:既然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那你就好好生活吧!
人生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琴弦上装载了瞎子的梦想,每一根断弦都是瞎子走向复明的希望,在这追求复明的过程中,他们天天都在用心弹着每一个音符,一路走来,尽管目的是虚设的,但是他们享受到了生活的快乐,正如书中所说,“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如果没有这目的,或许他们早已离开这个世界。
联系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出生如一张白纸,每个人在这张白纸上勾勒着自己对世界的未知,生活正因这样而有意义,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追逐梦想的过程,途中的每一份磨难都是将来美好的回忆,“人生就像是一列火车,不在于终点在哪里,关键是享受途中的风景,”一语破的。
当我们遇上自己的盲区,不要因恐惧而迟迟不敢迈步,在抱怨也不过如此,所以只要我们将目的虚设好,绷紧自己心中的那根弦,便能弹奏出独属于你自己生命的美妙之曲,这样才能激发我们的动力,走出黑暗,享受阳光的温暖。
为活着找个充分的理由,那就认真的对待每一天吧,轻松走自己的路,便是生活的意义。
第三篇:读命若琴弦有感
读命若琴弦有感
地球是圆的,无论我们怎么走总能回到原点。人生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也只不过是个轮回。一切只不过像在进行着一场定向越野,沿途的点只不过是帮助我们奔向终点的动力剂,无论从哪里来,终归会回到哪里去。我们不过是世界的一个过客,这里不会永远属于我们。唯一能引以为豪的是,我们曾经来过。
命若琴弦,短暂的一生贵在弹出了天籁,值在浏览了世间。生活的每段插曲谱成了我们的生命之歌,镌刻着我们踩踏过的痕迹。
书中的老瞎子最后才明白,为什么他要弹三弦琴,为了看一眼这世界?不,不是,为了活着。为了那几十亿分之一而得到的机会,为了生命。史铁生说:“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我还想说,支撑这两个点的是什么,是信念。为了能看一眼这个世界,老瞎子一如既往的坚持了五十年。当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时,他几乎是连跑带爬的回去的,他急着去抓药。然而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大玩笑。所谓的药方只不过是白纸一张。一切都浮云揭晓的时候。老瞎子没有了追求,也没有了目的,然而他失去的又何止是这些,他失去的是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这时老瞎子终于悟出了老老瞎子的用心良苦。老老瞎子之所以会把八百根说成是一千根是要燃起老瞎子生命的焰火,是要激起他生活的信念,一切只不过是个善意的谎言。现在唯一让他活下去的信念也许只要小瞎子。最后的日子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替小瞎子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坚定小瞎子活下去的信念,走出失恋的悲伤。最后回到原点,苍苍莽莽的群山之中走这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无所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如果说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两个字——信念,那么在真实的生活中我见证了这两的字。就如书中所表现的信念能支撑起一个人的生命。
我目睹了一个古稀老人同病魔作战,与阎王斗勇的经历。因为他是我奶奶。然而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农村妇人,没有学识,没有钱财,及其的微不足道,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给我上了人生的一堂课,是使深信信念这东西真的能主导我们的生命。
奶奶是去年国庆后去世的,原因是她的愿望完成了。支撑她的信念已经消失了,在同病魔斗争了四个月后,终于放手干干脆脆的走了。仍记得高考完后我去探望她,此时她已经很虚弱了,不能下地,进食困难。整个人很瘦,面色苍白。给人感觉仿佛是一张宣纸包着一副骷髅。让我看了觉得心痛之余有点恐怖。当时二叔家正打算建房子,因为躺在病床上的奶奶说,她最后的心愿就是希望看到叔叔家新房建起来。那天之后我去了社会实践,再回来已经差不多要开学了。期间妈妈跟我通电话时总跟我说,回来了就多陪陪奶奶,估计已经没多少时间了。再接触比上次更严重了,爷爷说奶奶总是喊胃又痛了,在床上动又动不得,起又起不来。我真觉得奶奶这辈子可能真的要画上句号了。开学时叔叔家的房子已经开始动工了。农村人很迷信,我奶奶更是出了名的迷信。身体还好的时候每逢初一十五必上香。平时出了什么事也会烧香拜佛。也经常去拜访神婆之类的。人们都说建新房时亲人走了是不吉利,很晦气的。这奶奶肯定是知道的。这段时间奶奶肯定艰难地同病魔斗争着。国庆时新屋基本完工。我以为熬过这一次奶奶肯定能熬过以后的日子。然而就在我回校的第二天,哥哥打给我哽咽地说奶奶已经走了。一个无知的妇女,一无所有,拖着被病魔折磨着的躯体靠什么来同病魔斗争。我能想到的,我能解释的只有信念,爱的信念。一个母亲的对子女执着的爱的信念。
而今人已逝,事以往,也终究验证了我们仅仅是一个过客的事实。难能可贵的是这里有了属于我们的记忆。
第四篇:读《命若琴弦》有感
《命若琴弦》读后感
——人生如琴,琴如人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似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个人带着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一个简洁的开头,却充满了思考性和哲理性。他们一前一后走在迂回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后走在人生的崎岖小道上。一前一后,小瞎子正沿着老瞎子的脚印向前走!其实文章的开头故事已经成型。
故事主要发生在野羊坳,而在这,小瞎子重演了老瞎子曾经的伤痛:一个受到命运不公对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运的同情,他们所谓的爱情也只是昙花一现,注定是一个悲剧——兰秀儿最后嫁给了别人。而老瞎子也经历了他师傅曾经经历过的被崩断心弦的痛苦时刻:苦苦坚持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药方,为的就是看一眼这个他从没见过的世界,可是事实是残酷的,说了一辈子的书,最后才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但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师傅曾经的良苦用心——“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老瞎子踩着老老瞎子的脚印,小瞎子又踩着老瞎子的脚印,小小瞎子又踩着小瞎子的脚印,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瞎子的一生,许许多多瞎子的宿命,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对于他们瞎子是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至于怎么来接受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就得看你怎么看,怎么想,怎么选了。
而文章结尾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当你一出生,你的圆就开始画了;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大,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小,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这也是每个人独特的地方。
文章通过一篇带有很强虚构色彩的两代人的故事,代表着生命的延续和轮回,也寄予这一定宿命的意味,它体现了生存的艰难与困境,更歌颂了不甘为命运所拨弄,勇于与逆境相抗争的顽强精神。也许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读完本文之后,我还有另外的理解。
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这真的值得吗?
老瞎子说人生就像琴弦,有目标、追求这两端点,才能活在中间。这点我觉得说得很好。但是这目标该是真实的,即使遥远,也有可能实现的。活在虚假里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与死去相比,只是更累而已。就像鲁迅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即使生活遇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也不能轻言放弃,不能生活在虚假里,要时刻保持着勇气去面对,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我觉得老瞎子之前的一切都做得很好,他兢兢业业,百折不挠,就为了能在死去之前看一看这个世界,这个朴实的愿望,对于他竟是那样的艰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毕竟药方是空的。然而他在知道药方只是一个谎言以后,还是把这个谎言传给了小瞎子,一如当年他的师父。这是可以理解为伟大的举动,他是为了让小瞎子能有坚持活下去的勇气。但是这一切却是虚假的,可以吗?虚假的药方,虚假的守望,虚假的勇气··唯一真实的便是所谓的善意。善意的谎言··然而善意的谎言虽然“善”字,但却始终不能摆脱他谎言的本质。谎言就是虚无,而虚无的东西,怎么能承载起生命的沉重?当一生都为之付出,最后却知道那只是个谎言,这该会有怎么样的悲哀?文中的小瞎子,有理想,勤思考。这样的人,只是因为兰秀儿的事情,因为自卑于自己是个瞎子,而一时间一蹶不振罢了,难道因此,就能木然接受一千二百根琴弦药引的说法,甘当生活的傀儡了?带着那样的行尸走肉?小瞎子还是没有活过来!一座大山,阻断了山里人的思索。也许小瞎子可以拿着师父的“电匣子”,走出大山,到外面的广阔世界去闯一闯。外面的世界很复杂,很凶险,活在外面也许比在山里要艰难的多,但是不管是在哪活着,都艰难,既然能在生死之间选择了前者,想必是已经做好了准备。或许会再走出来个阿炳也未可知。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努力奋斗着、拼搏着,也是为了我们心中设立的目标。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让我们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人活着,就要有目标,有希望,有信念,有前行的动力。当全世界都误会你的时候,你仍然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不管对这个世界有多失望,你仍然可以笑着拍拍自己的脸,对自己说声,坚持下去!!人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不用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一定要丰富多彩,一定要强大,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给自己一个可以一直坚持走下去的理由。不怕天不怕地不怕死,可是,就怕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活下去的动力。这样的人活着有何意义?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人生,真是一幕大戏,曲曲流传,唱的不过是同一曲,同一幕,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奋斗,人生的跌宕起伏,是谁比谁更执着?谁比谁更不开悟?不过是有些人勇于承担,有些人善于逃避。承担,总有承担的原因,逃避,总有逃避的理由,不管怎样,人总要给自己目标和期待。
生活需要目标,需要追求,不仅文中的老小瞎子如此,我们每个人都何尝不同?命若琴弦,而它们就像琴的两端,有了这两端,琴弦才能绷紧,才能演奏出人生命中最美的旋律。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也就够了……
最后我想用刚刚看完的电影《功夫梦》里的一句台词来结束我的这段读后感:“生活是会将我们打倒,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否重新再来!”
第五篇:读《命若琴弦》有感
读《命若琴弦》有感1
《命若琴弦》,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是一种凄惨绝伦的感觉,琴弦该是多么的脆弱,命在一线间,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呢!
读完《命若琴弦》全书,知道这个命其实是一种希望。讲的是两个瞎子讨生活,老瞎子告诉小瞎子,自己只要弹断千根弦,就可以把自己师傅放在琴盒里的药方拿出来,吃了药,自己就可以看见这个世界了。凭着这样的一种信念,老瞎子认真的弹每一次琴,终于达到千根弦,老瞎子拿着琴盒里的药方去抓药,可是人们却告诉他,这是一张白纸,老瞎子顿时懵了,如果不是有个徒弟在身边,他一定没有命活了。等他找到徒弟,看到徒弟因为某个姑娘,没有生的欲望,结果老瞎子告诉他,自己记错了,其实师傅说的是1200根,我是没有希望了,可是你有,只要你弹断1200根弦,一定是认认真真弹的,就可以拿着药方去抓药,你就可以亲眼看看这个世界了。故事情节很简单,读来却很震撼。想想每个拥有明亮双眼的人,在他的内心深处,何尝没有瞎了的那只眼呢,生活很迷茫,没有方向。
小时候,我们的那个药方就是好成绩,只要考试考好了,什么都有了。拼命努力学习,就是要跳出农门,不再和那黄土地打交道了,不用早晨五点起床,仅仅是拣一些别人割剩的麦子,不用这儿放假,那儿就到田里点化肥,冬天被刺骨的寒风吹,夏天被玉米叶子割伤稚嫩的小脸蛋,那个小小的我,长得和玉米差不多高,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将头伸出玉米杆外,汗水流过的地方,更是又疼又痒。那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不停的做题目,不停的背书。
晚上11点,全家人都在睡梦中,我依然是站在门前,看看远处的庄稼,回过头又继续学习。终于拿到那个药方了,才发现,那个药方上面还有许多其他的要求,不是一味就能治好病的。于是,我们继续努力,继续前行,等我们终于老去的那一刻,才突然发现,那不过是一张白纸,而我们也走过了整个人生。
我们都是那弹琴的人,我们期待着早日弹断那一根根琴弦,其实弦断了,我们的心也就断了,最好的生活,大概还是享受弹琴的过程吧!
读《命若琴弦》有感2
读完这本小说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被这精短却深沉的文字震撼了,被那视琴弦如生命的老瞎子震撼了,被那老瞎子风尘沧桑的逝去,青华正茂的小瞎子的诞生震撼了,被作者这种展示信念的想象力所震撼了!
每每老瞎子听这唯一与自己作伴的小瞎子天真的玩耍笑声,猜测着与自己相似的他,老瞎子紧紧地忧虑。他知道小瞎子的坎坷还未开始,他为小瞎子要经受与他一样的生活而忧心。但是老瞎子还有希望,因为他师傅告诉他只要他真正的拉弦拉断一千根,那么他二胡里的药方就可以治好他的眼睛。他这一辈子只为睁眼看这个世界,只为这个愿望他用演绎度过了一生。当他真正面对药方是白纸,愿望破灭的时悲恸让他干坐了两天竟丝毫不觉。他回过神时,就觉心中的弦断了,他活不了多久了!他先想到的是小瞎子,他要小瞎子有可以活下去的信念,便告诉困顿的小瞎子要诚心拉断一千两百根琴弦就可以让眼睛复明,尽情地看世界了.就这样老瞎子含泪死去……
没错,老瞎子的师傅骗了他,而他又骗了小瞎子,他们都想让徒弟有可以活下去的信念,想让他们终了一生都不会发现这个命运的捉弄。因为他们清楚:心中的弦断了,人生也就此断了!
靠着这个近似荒谬的药方,一辈又一辈的老瞎子、小瞎子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不禁想到,我们是靠着什么样的信念走在这孤独的人生道路上呢,我们又能秉承这个信念到什么时候,如果像老瞎子一样到了暮年也获得了荒诞的结果,我们又是怎样的反应?
也许,我们不该过多的重视事件的结果,也许,我们不该过于执着事实的真相,获知真相可能会意味着枷锁和负担,会毁了自己。我想每一个前辈都希望我们沉心于现实的当前,珍惜、把握眼前的一切。不管是一株小草,一朵鲜花,一棵大树,一座高山,还是一片大海,一个家庭,一次爱情,我想我们应该珍惜它们。
没有再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感触,因为体会不仅仅是用心、用脑感悟,而是用行为来诠释的。
我想,接下来的每一天,在生活中我都是充满活力的,都是斗志昂扬的,我不再计较结果,只会在意过程中的幸福。我会幻想:我出生在葡萄园里,园内的葡萄任人享用,我重新来到这个世上,要用向世界挑战的欲望战胜一切的恐惧和不安。
我走在人群里,不会有人认出我来,因为我不是过去的自己。既然活,就像老瞎子一样在不知道真相的时候用生命演绎华美的音乐,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读《命若琴弦》有感3
张爱玲说:“路需要自我走过,才知对错。”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七十岁的老瞎子在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时候,才恍然明白自己的师父描画的光明只是镜花水月,但是又能怎么样呢?“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所以他把这个善良的谎言又告诉十七岁的徒弟,直到他也走过自己大半的人生,明白这世上有些东西终究是实现不了。
从中学时期学习《我与地坛》起,陆陆续续也读过先生的一些作品,正如李太白的作品总是缠绕着一丝仙气,先生的作品总是逃不开生与死的思索。在他的心里,重要的从来不是生或者死的这个概念,而是人从生走向死的这个过程。生与死就像是此岸与彼岸的遥遥相对。“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物质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由此观彼,那一千根断裂的琴弦,不就是老瞎子从此岸向彼岸的“走向”吗?
命若琴弦,琴弦脆弱一如生命,但它也有一种无言的韧性,那就是生命的可能性。奇迹这种东西就是明明发生的几率微不可闻,但是就是会有人相信它会发生。
这篇小说的人物、情节在我看来都是为了表达一个思想: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即便是再窘困,也不能缺少追求。就像是小说里说的那样:“心弦也有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若是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只是安然度过一世春秋,数着春华秋实,看着寒来暑往,浑噩自知。人天自两空,生无垠,死无随,天地茫茫,若没个方向,只是无知地游荡红尘,这人生岂不是白来一遭?
目标这种东西不仅仅可以是生活的价值,从更加广义的层面看,它是作为人生的动力存在。老瞎子为什么能够几千个日夜持之以恒地奏起音乐?为什么在知道一切都是虚假的之后却又编织了一个更难完成的“目标”给小瞎子?现实的生活如此地残酷,但只要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在那里,你的心里就有了盼头,心里有了盼头,那现下的一切就能够咬牙坚持过去,因为你知道,只要你慢慢熬着,总有一天你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能够脱离黑暗的现实。而这,也正同禅宗宣扬的来生福报不谋而和。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念去去,万丈红尘,我道恒存。
读《命若琴弦》有感4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的开头委婉自如的把所有人引进这一老一少俩瞎子的世界中,他们拿着一把三弦琴和一个电匣子,到处说书,到处弹琴。
这篇文章一开始,委实令人悟不透它要诉说的。但是后来慢慢的,融进这双看不见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里去后,我开始读懂了老瞎子,还有小瞎子命中的那根琴弦。
老瞎子的师傅小瞎子的师爷告诉老瞎子,要弹断1000根琴弦,才能打开琴里的药方子去抓药治好眼睛,而他就是因为到死都没有弹够1000根弦,才会到死也没能看见。
老瞎子最后告诉小瞎子,要弹够1200根琴弦,方可去抓药。而他确是因为记错了,只弹了1000根,才没有得到光明。
老瞎子一生把师父告诉自己的话当作一个信仰,他相信自己勤恳的去做去弹,总有一天弹够了数,可以见到这个世界,可以一生无憾。
但是又怎么可能呢?琴弦怎么能做药引子,治好瞎子的病呢?
老瞎子抓药时明白,师父把一张空白的纸放进琴里,其实为他的人生从头到尾了一个有意义的谎言。
如果老瞎子当年不信这个道理,他的一生就会白白荒废,他会像现在的小瞎子一样,躺在雪地终死。
自己的师父为自己的人生编织了一个梦,给了他一个生活下去的希望。他相信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才能一直精彩,充实的活下去,一直靠着这个梦,这个希望给他的力量,一直一直勇毅的弹着琴弦,活下去。
人生没有一个寄托,对于他们这样看不见的人,是没有意义的。
他们的生命,和琴弦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这个琴弦造出的梦,如果不是对重见光明的巨大渴望,他们活不下去,他们活不了一辈子。
老瞎子最后终是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一样的告诉小瞎子,他会希望着,小瞎子也靠着这一个代代传着的梦,小瞎子也会靠着对光明与重见世界的期待,弹断一根一根的琴弦,捱到最后。
我们的人生看的到光,所以我们很多人忽略了为自己,抑或为别人造出这样一个梦。因为我们的人生不极端,没有遇到这样大的挫折,我们的梦想虽众多,却乏善可陈,没有一个能拥有“支撑生活”这样的力量。
所以我们很多人,这半辈子,甚至一辈子…..都走的没有老瞎子那么坚持和带有光辉。我们从未想过自己为什么一天一天在活着,也许有的人只是因为,“当然活着要比死了好”,这样的理由生活在茫茫宇宙。
的确,这是个理由。但是这些人活的精彩么?他们没有寄托与希望,他们庸庸碌碌,他们不曾为自己考虑一个梦想,所以遇到挫折与难过的事,他们不会像老瞎子一样,想到“弹断1000根琴弦我便能看看这个世界”,他们就难以坚持到最后,他们就更容易中途放弃。当然,我们美丽的人生不需要非得带着一个如此明亮的梦想进行。
但是请你至少为你的人生树一根琴弦,立一个梦想。
为了这根弦,恳请你能够紧绷他,天天快乐,坚持,勇敢的活着。
走到最后,你一定也会为自己的一生感到骄傲,就算你没有完成大的事业,没有作出任何大的贡献,但你勇敢的为了梦想的琴弦走到最后,你一直绷紧他,一直没有放松,逃避。你命中的琴弦,便一定是一直为你的人生,演奏着最美丽的篇章!
读《命若琴弦》有感5
在读了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后,我终于明白,那个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爱情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爱情的小瞎子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是琴匣里的那张白纸。它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原动力。
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张白纸。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所谓的人生目的说穿了其实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当人们有一天蓦然顿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是一张白纸时,他又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紧就弹不响。”要说欺骗自己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瞎子的师傅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所以,无论无论你的终点是否还清晰如初,无论你自己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你都要拉紧那根弦,想想你白纸上的“药方”。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为活着找个理由,只为更好的活着。
读《命若琴弦》有感6
史铁生,一个将自己的实际生活融入到写作中的人,读他的《命若琴弦》,仿佛在读他本人,文中通过对一老一小两个瞎子的遭遇,向我们诠释着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生活是一种体验,是体验追求目的的过程,而不是体验达到目的的感受。
老瞎子有着自己的目的: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得到复明的药方;小瞎子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自己心爱的女孩在一起。而后小瞎子明白要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要“睁开眼看看”,目的是和老瞎子统一了,但是老瞎子此时已经知道其实复明的药方不过是一张白纸,也恰恰是这张白纸,成为他坚持活到今天的动力,让他体会到过往生活的充实美好,于是他又不得不继续的“骗”小瞎子,因为他明白了目的是虚设,但却是支撑他们一代代活下去的动力,看不见是他们的宿命,但却不能剥夺他们生活的权利。老瞎子最后的醒悟无疑是在提点我们:既然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那你就好好生活吧!
人生就想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琴弦上装载了瞎子的梦想,每一根断弦都是瞎子走向复明的希望,在这追求复明的过程中,他们天天都在用心弹着每一个音符,一路走来,尽管目的是虚设的,但是他们享受到了生活的快乐,正如书中所说,“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如果没有这目的,或许他们早已离开这个世界。
联系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出生如一张白纸,每个人在这张白纸上勾勒着自己对世界的未知,生活正因这样而有意义,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追逐梦想的过程,途中的每一份磨难都是将来美好的回忆,“人生就像是一列火车,不在于终点在哪里,关键是享受途中的风景,”一语破的。
当我们遇上自己的盲区,不要因恐惧而迟迟不敢迈步,在抱怨也不过如此,所以只要我们将目的虚设好,绷紧自己心中的那根弦,便能弹奏出独属于你自己生命的美妙之曲,这样才能激发我们的动力,走出黑暗,享受阳光的温暖。
为活着找个充分的理由,那就认真的对待每一天吧,轻松走自己的路,便是生活的意义。
读《命若琴弦》有感7
每个人都要承受生命之重,正如史铁生,正如他笔下的老瞎子和小瞎子....
〈命若琴弦〉向我们讲述的是老瞎子用尽一生的精力来弹断1000根琴弦,为的是拿到药方换回失却的光明,当他朝着梦想孜孜不倦的迈进时,意外的变故让他苦苦营造的精神之塔瞬间崩塌,他痛苦过,彷徨过,那种为了换回一天光明的执著信念啊,一下子砸倒了他...他终于明白师傅的教导,不是800根琴弦,而是要弹断1000根...读此,便真的是命若琴弦了啊。对于小瞎子来说,他的得以延续的生命,不正是要像老瞎子一样,为了这样一个“寻得最后光明”的目的而弹断一根根的琴弦么?小说还穿插了小瞎子朦胧青涩的爱情。小瞎子在和老瞎子走街窜巷的说书中认识了一个女孩兰秀儿,在品尝爱情片刻欢愉后听到兰秀儿远嫁山外,这无疑是晴天霹雳,将小瞎子一下子从梦境打回原形。这里也体现出生命的残酷,有身体缺陷的人不能和正常人一样享有爱情...小瞎子的经历老瞎子都经历过,他也曾苦口婆心的劝导,可人生哪能轻易转变航向?知是徒劳,也知经历过才能看清命运,才能懂得如何生活。
小说反复出现的是弹断多少琴弦,每次小瞎子对此有所怀疑时,老瞎子都会动怒。是啊,支撑你活着的惟一信念被别人否定时,徒然发现努力已久的目的竟然是空的,怎么能不让人绝望?“盼了50年!50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的路啊,挨了多少回的晒,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的委屈呀。”和看一眼世界相比是多么的微不足到啊!这也为老瞎子知道那张他保存了50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后的表现埋下了伏笔。
小说中两次写到老瞎子回忆往事的感受。每次都弥漫着浓浓的感伤气息。“琴声烦躁不安,像是年年旷野里的风雨,像是日夜山谷中的溪流,像是奔奔忙忙不知所归的脚步声。”这正道出了老瞎子的心声,为了一辈子的愿望,全力去弹断一根根的琴弦,当接近梦想时,又产生了惆怅,70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是为了最后看世界一眼,这值得吗?当老瞎子也对次怀疑时,他只能用“要不怎么着?就这么死去?再说就只剩下最后几根了。”这样的理由来安慰自己。正如我们中的许多人,在经历大风大浪后,马上就要实现理想时的脆弱。
小说的高潮部分就是老瞎子弹断1000根琴弦后动身去抓药。老瞎子从琴槽里取出一张叠的方方正正的纸条,他想起这药方放进去时自己才21岁,而如今,他已70岁,那张保存了50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命运的残酷彻底击倒了他,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目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在经历无数艰辛后,仍不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她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的蓝天,月亮和星星...一切都空了,一切都熄灭了...他知道还有责任在,在回去的路上他想起师傅最后的话语“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他能做的只是告诉小瞎子,要弹断1200根才能睁开眼看世界。
才明白了“目的虽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
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弹不响就没弹断的可能,弹不断就不会有看一眼世界的希望,如此,便命在琴弦了啊...小说写到这里,无非是要告诉那些“命若琴弦”的人,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生命不会因看不到光明减轻了重量,黯淡了华彩,只要找到自己心中的太阳,生活也会处处充满阳光...
读《命若琴弦》有感8
名若琴弦: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生命如歌,悠扬美妙;生命如花,娇艳芬芳;生命如水,淡泊悠远;生命如画,浓墨重彩……可读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才真正地感悟到生命如弦,不懈追求,才会使生命焕发出美丽的色彩。
文中的老瞎子,一生的追求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看一眼世界。于是他遵照师父的要求,要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才能打开琴槽上的蛇皮,取出那能让他达到希望的药方。当他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欣喜若狂地去抓药时,却发现那一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经过一番煎熬与思考,他终于体会到师父的苦心。虽然他一生追求的希望是虚无的,可他却在追求“弹断一千根弦”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欢乐,即使是不能用眼睛来看一下这个世界。也真正地从感悟到了师父临终时的那句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目的与希望只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不论我们能到达哪里,这前行的过程中我们依然会得到快乐。
兢兢业业的老师们,永恒不变的目标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进步,看到自己的学生成才。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在平凡的两点一线间徒步,几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这就是我们的追求,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命若琴弦。人的心弦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只有这用这两头绷紧了的心弦——有了目的,有了追求,才会让生命绽放如花,悠扬如歌。生命的本质不是结果,因为我们无论是谁,最终的结果都只有一个,从自然中来,回归自然的怀抱,成为一个“土馒头”。生命的本质是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非要笑傲江湖,不一定非要一比高下,不一定非要飞黄腾达,不一定非要大智大勇,不一定非要无私无畏,只要我们有追求,有希望,只要把我们生命中的那根“琴弦”弹好就够了
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史铁生属于后者。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读《命若琴弦》有感9
读着史铁生的作品,其实就是在读着他本人。因为他完全将自己融入了他的作品。阅读史铁生的作品,那是在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而阅读他本人,更是在接受一个人间奇迹。
读完《命若琴弦》,我在老瞎子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史铁生的影子,我也突然明白了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让他们坚强的活着。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他曾经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自杀,但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他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从此,他的生活有了目标和方向,可以说,是这个目标支撑着他一直走下去,并且比别人走得更远……
人生必须有目标,因为目标会给人带来力量和勇气。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老瞎子有一张可以使眼睛复明的药方,但必须要真真正正的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会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中的挫折和难关。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一眼世界。终于一天,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没有想到他七十年来为之奋斗的药方竟然只是一张白纸,老瞎子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他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最后他绝望了,他不想再动弹,因为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他想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
他开始怀恋过去的日子,想起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都是多么欢乐。因为他当初心中怀有理想,怀有目标。虽然目的是虚设的,但他却引导着生命的过程,使生命有了意义。
突然觉得人生很荒谬,这一切都很荒谬,人生竟然是被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或根本不存在的希望所指引着,直到我们走近它,才发现我们心中所谓的目标只是我们的幻想。这就像是一个圈套,一个生命的圈套,为了活着,我们只有奋不顾身的往里跳。
是啊,为了活着。老瞎子的师傅为了活着,用其一生弹断了八百根琴弦;老瞎子为了活着,弹着琴走过了七十多个春秋;而小瞎子也将为了活着,弹起三弦不断的走下去……
但是活着又是为了什么?
五十多年前,老瞎子的师傅告诉老瞎子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重见光明。于是老瞎子活着,为了这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但他并不知道,他活着,为了那遥远的希望。
如今,老瞎子又告诉小瞎子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能重见光明。于是小瞎子也将活着,也将为了这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
也许不知道在多少年以后,小瞎子也变成了老瞎子,他也会对另一个小瞎子说要弹断一千四百根琴弦才会重见光明……
这个谎言会一直流传下去,会有一个又一个的小瞎子把它作为自己活着的理由和目标,因为有了希望,所以他们活着。
不知道这些小瞎子们会不会和他们的师傅一样,弹断了那最后一根琴弦,却发现那药方只是一张白纸,他们憧憬的、梦想的、追寻的都是一场空,这一切都是一个圈套。也许他们会和老瞎子一样,断了心弦。
这的确是一个圈套: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为了那一点希望。
那希望是什么呢?——是一个骗局。
设下这个骗局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活着。
老瞎子终于看清楚了这一切,走出了这个圈套,但他的弦已经断了。
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也许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不必太多考虑,也许就像老瞎子的师傅所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那所谓的希望、目标都是遥远而虚幻的,真正真实的只有我们手中的琴弦,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拉紧手中的琴弦,弹好了,一路弹下去。
读《命若琴弦》有感10
无数次的疑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做的又是什么。恍然间明悟过来,我们的生命本没有意义,是荒诞离奇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赋予生命意义。
如《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他生命的意义就是不断的弹琴,似一只飞蛾,用尽生命的所有精华,扑向那令人绝望的火焰。一根又一根断了的琴弦,满是他对光明的希望。在山路上,风吹雨打日晒,因为弹琴,而变得满是活力。一把三弦琴,一弹一唱,绚烂了整个山野。老瞎子的师傅留下的那张无字药方,似乎真正的揭示了残酷的现实。老瞎子为之生为之亡的东西,居然仅仅是一张白纸,或许正是最后的发现,才让老瞎子绝望吧。但是希望是不断传递的,老瞎子认真地把无字白纸放进琴匣中时,撒了一个谎,他对小瞎子说,是他记错了,只有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可以去抓药,那时,才会获得光明。
我想象自己,应该就是中的小瞎子,无知但对一切充满好奇。以一腔孤勇,去面对爱情,殊不知,现实是爱人离去。为什么我们是瞎子,因为我们是瞎子。这是怎样的发问和回答啊,我无所适从。
似乎我也应如老瞎子一般,为我的生命赋予一个意义。不断的前行,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充实生命。一笔一划的勾勒,绘成我理想中的样子。一把三弦琴,一走一辈子,唱唱地度过。
家人,朋友,那些与我有着联系的人,都与我的生命接轨。我想生命不是自私的,我从未想过做一个伟大的人,只想简简单单的帮助身边的人,或许这就是我为生命赋予的意义吧。
但是又会幻想,若在乱世中,我绝不应该这样想。如有需要,在所不惜。老瞎子的归宿,让我明白,死亡或许是个必然,我们万不应该恐惧或害怕,但是我们应该让死亡有意义,老瞎子于悲痛中传递出的希望,是小瞎子生命的蓝图。
有所希翼,才会不断前行。我们不能让我们的生命无意义的流逝,我们要创造自己的价值。老瞎子的价值在于那弹断的琴弦中,我们呢?我们是否应不断的询问着自己,你弹断了多少琴弦,何时才够一千根。
命若琴弦,易断,但是却有韧性。
愿生如春花直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