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课之钱学森有感
形势课有感
“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事表示满意,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钱学森
今晚形势课看了钱学森与中国教育的视频,我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我承认之前对钱老只有一个大师印象。可是这晚让我深刻感受他对中国教育的期待和对人才的大爱。我不想谈钱老的一生。因为我觉得我没有这样的文笔可以将这一传奇表达。
我只是个普通的在校大学生,不能往钱老研究的学问做很深的探究。但我明白,中国强大需要多出几个钱学森。钱先生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我们需要钱老这样的人民科学家,我们也要学习钱老的精神,奋发创新。
大师无法复制,时代一去不回。现在我想说说钱老他的遗愿。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让我思绪万千。这位老人颤抖的双手曾经紧握温总理的手问过五六遍。我深受感动。看完视频后老师说在某些同学的脸上看出有些深沉的变化。那时我低着头,我的泪不仅是为这一位人民科学家离开而流,也为现代应试教育压倒一切的局面而感到无奈与悲哀。他不赞成把专业分得很细,因为这样培养出的就是懂那么一点点的专家,培养不出大科学家大师级的人物。我很认同。我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得成为大师,因为我知道不可能每人都有那样大成的智慧。但我觉得至少我们得全面发展,以专业为中心,跨学科多学点。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力,而往往那些创新的点都是在学科与学科的交叉点上。而现时很多高校都开始紧迫的思考怎么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怎么样才能培养一些创造性人才或杰出人才,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也陷入沉思中。
我觉得大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开放与自由,让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样学就怎样学,不用搞那些僵死的计划、方案、大纲等等,这样独立自由的环境才有可能培养出创造性大才。可是现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并不允许,应该说这就是我们跟西方大学的致命差距。就大学来说,转专业难!跨专业听课可以,可是没时间!太多没内容的课程将我们的时间排满,太多的条条框框太多太多约束了。是什么样的因素使得作为大学灵魂的教育与学术的独立自由、人文底蕴、科学的教育理念无从生长呢?钱老鼓励创新,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明白创新的意义。可是不是我们不想创新,是时代不允许,不完善的教育制度把我们的创造力都扼杀在摇篮里了。
再来谈谈我的专业科学教育吧,我是最后一届了。首先不可否认这是个好专业,能满足学生获取丰富知识的渴望,并且在将来必定是培养全方面人才的趋向。可是学院花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资源时间去申报这个专业,仅因为报考生源一些利益问题突然间让它绝后,这不等于否认它的发展吗?这是大学精神吗?此外这个专业表面看来化学物理生物地理什么科目都学,好像很“管用”。实则却并非如此,每个领域略涉不深,所设课程总体显得有些杂乱,多为理论性和学术性的,实用性不太强。若想考研,方向不明确,出去工作,竞争力又比不上别人专攻的专业。这是不是大学在课程和前景上考虑不全面的表现呢?难道这不是大学教育功能的问题吗?“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的问题恐怕要我们,我们的世世代代以及整个教育制度的发展来回答。
一朝谢世,万事了然。
虽然钱老离开了,但他对社会对中国的希望没有走。他留下的遗愿——办好教育,是对现代教育制度的一场洗礼与审视,如同重锤一般深刻地撞击着我们。由这场“钱学森遗愿”引发的强烈言论与思考,足以感受到人们对教育改革的巨大盼望,也足以让钱老感到欣慰。
第二篇:形势政策课有感
学习形势政策课有感
在进入大学校门的这两年中,我们学习了“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何为“形势与政策”?通过这几次课的学习,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我国目前在政治上的一些最新理论成果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及我国周边的国际政治形势的概况。
首先,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纵观历史,我们的党,成立于1921年7月。自党诞生起,就旗帜鲜明的声明是站在绝大多数人一边,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没有自己的私利。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八年抗日战争、从十万大军过长江的解放战争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深圳特区的建立到香港回归祖国,中国共产党几十年革命经历昭示了由于成功的运用马列主义并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党日益强大,无坚不摧。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仔细想想,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土地改革的成功;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基础形成;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等等这些光辉的成就无一不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功劳。回到如今的现代社会,经历了“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现在,我们又开始了“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我们又有了新的目标: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等。
然而,在社会稳定顺利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可避免的遭遇了天灾。在2008年的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当时,我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但是,我国政府反应非常及时,在地震发生后不久,立刻采取了救援行动。不堪回首的地震,把美丽的城市和乡村顷刻间变成瓦砾废墟,大地的震动令整个世界战栗,也令每个血肉之躯模糊。在母亲的身上,在祖国芳香的土地上,是谁撕裂出一道道深深的伤口? 我们的父母在流血,我们的兄弟在流泪。废墟中的逝者,本来就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是情感饱满的生命!每一双眼睛,每一双手,每一双脚,都是力的体现和佐证。一双双伸向苍穹的手,如同一棵棵不倒的树林。那是一双双渴望的手,尽管喉咙发不出声音,但只要有手在挥动,就有着生命的希望。从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的速度之快,质量之好也可以看出党对民生的重视。经历过了汶川地震,我们迎来了春天——祖国60周年大庆。这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军队装备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全景展示。从参阅部队的构成来看,既有红军时期创建的老部队,也有组建不久的新兵种;从参阅力量的构成来看,无论是陆、海、空、二炮、武警等军种部队,还是装甲兵、空降兵、防空兵等兵种专业部队,装备类型更加多样,兵种专业更加全面,具有很强的联合性。更值得我们自豪的是,这次展示的装备100%是国产装备,近90%是首次参阅。很多参展的装备已经处于或者超过了世界的先进水平,显示了建国60年来装备武器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军队是国家主权和地位的象征、是经济建设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这次的阅兵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实力,大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感谢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谐、舒适的环境!我为生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幸福!我为有这样的国家而感到自豪、骄傲!
学习了这几次形势政策课后,我心中很是澎湃,一时间感到了我的祖国是这样的繁荣!这样的强大!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自强不息,以后要用我的行动去感恩社会,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第三篇:《钱学森》有感
百学须先立志
——观《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精彩地诠释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传奇人生。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充斥着刀光剑影,一颗赤子之心令人叹为观止无法忘怀。这位科学巨人留给后人的唯有仰望。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库,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钱老的颁奖词。字字情真意切,句句触动人心。钱老之伟大,已无须用语言来表达,需要的是后人的行动!朱熹曾告诫人们“百学须先立志”,的确,对人生有了明确的目标,那么一切就会事半功倍,得到预料之外的喜悦收获。也许影片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掀起一股“向钱老精神学习”的热潮,也许是为了唤醒世人对科学泰斗的深切缅怀„„但是,我觉得,钱老的传奇一生必将是唯一的,无法复制的。纵使中国现在或是将来出现向钱老一样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但时代赋予钱老的精神是不可再被超越的。他生于战乱的年代,却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选择放弃留美的优越生活,历经万难回到祖国,投身于祖国的军事事业。然而,我们有幸生于和平年代,生活无疑比当年优越的多。那么,复制出钱老的一生是不现实的,也毫无意义的。祖国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批的科学家,但也需要一批批甘于奉献、乐于献身的年轻人。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深知肩上责任的沉重。古往今来,献身于祖国事业的人比比皆是,而社会目前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又能愿意奉献自己的人。而且,钱老就是我们后人
学习的榜样。
百学须先立志。钱老出国学习为的就是实现成才报国这个志向,而后在美国的各种不公待遇也愈加坚定了钱老归国的心。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准军人,只能竭尽所有精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祖国最需要的人,而且为祖国事业奉献自己一生。众所周知,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也往往是自己所无法预料的。只要志向坚定,目标够现实,没有努力和刻苦攻克不了的坎。这就是毅力的魅力!
立志也应自信。当周总理问及两弹的研究动向时,钱老毅然向总理立下保证,并且也凭其不凡的智慧实现了其对祖国、对人民的诺言。这俨然是一种智者般的自信,因为科学面前没有理由不自信。所以,立志后,要学会崇尚科学,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更加自信,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四篇:《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有感
詹永堂
“不管谁拥有他,他都抵得上五个师,五个海军陆战师。”这是美国高级将领对他的评价!
看了钱学森的纪录片《钱学森》,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农耕社会的中国人,以自己的才能征服了整个美国的科学家,是他的才能,他的才能,让中国从此摆脱了世界帝国主义的核讹诈。让我不能平静的不仅仅是他那征服世界的才华,更有当美国人对他提出丰厚的待遇时说的那句话:“but,my answer is no.”。对,就是这种坚然决然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有国才有家,钱学森同志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决然回到积贫积弱的新中国,全身心地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中来,用他的一生来强大他的祖国。
眼下国际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科学文化发展形势,错综复杂,世界还存在局部战争,不和平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国家安全正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威胁,特别是现在我国与周边邻国的领土纠纷,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的紧张。这也反映了我国在政治、经济,国家综合国力还不够强大,以至霸权主义、军国主义无视我国实力,公然挑衅我国尊严,无视我国主权,进犯我国领土。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在强大爱国主义情怀下,做出自己能做的努力,万众一心,维护我们的尊严,强大我们的国家,让他国自觉敬重我们的存在。然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这种国家坏境、国际环境中能做些什么?
首先,要求我们要培养强大的爱国情怀,坚定我们的爱国报国之心,身在校园,心系国家。我们要明白,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国家国家,国没有了,又何来的家,爱国就是爱家。知道要爱国,就得知道国要怎样去爱。是打砸开在中国的日本料理店?是打砸在中国的日本牌的汽车吗?„„不是的,这都不是真正的爱国,我们很多人知道日产,但有没有注意到那是东风日产,很多被砸的店铺都是中国人开的呀„„这是在拿自己的力气砸自己的财产,这里面可能还会有分裂分子从中进行分裂活动。我们要学会理性的爱国,科学的爱国,要学会判断,学会识别,不盲从,不支持不理性的爱国行动;更要帮助周边的人认识到真正的爱国主义,坚信党和国家的领导。
其次,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大学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掌握高尖技术,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向世界科技巅峰努力攀爬。中国,要是多有几个钱学森级的人物,岂容他国指手划脚。小平同志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有了,生产力就会强大,生产效率就会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就会上去;高科技有了,就可以搞高端的防御战略武器;有了这些,国家的综合实力就会自然强大。但是,高科技就依赖当代大学生的有生力量上了,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仅要知道爱国,更要培养我们爱国的能力,报国的资本,我们要学习钱学森同志的求学精神,追求他严谨的求学态度,以他为目标,呼吸不止,奋斗不止。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学森的一生是辉煌的,他对国家的奉献是忠心的,是被人民、被历史肯定的,“到哪都抵五个师”是他才能的语言体现,“but,my answer is no.”和“我要回去”是他强烈的爱国情怀的写照。每次的成功,人群欢呼雀跃之时,他只是安静的坐着,一动不动,偶尔有点笑意罢了,不争名,不夺利,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他用他的一生奋战在新中国战线的最前沿,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当代大学生学习追求的方向,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第五篇:浅析“钱学森之问”
题目:浅析“钱学森之问” 课程名称: 思想辩证法 姓 名: xxxx 学 号: xxxxxxxxx 专 业: xxxxxx 年 级: 13级 时 间: 2014.4
浅析“钱学森之问”
摘要: “钱学森之问”的本质在于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叩问,在于对中国教育体系的质疑。本文通过“对钱学森之问”的解读,反思我国教育现状。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 教育 改革 人才
2005 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钱学森之问”,也有人把它称为“世纪之问”。“钱学森之问”命题所指
首先,对“学校”一词所指有不同的理解。在学校层级方面,大多数人认为钱老所谈学校特指大学,部分人认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统称。
其次,对“杰出人才”一词所指有不同的理解!在人才层次方面,有人认为杰出人才特指高层次”顶级创新型人才(如诺贝尔获奖者),也有人认为杰出人才即普通创新型人才!在人才类别方面,有人认为杰出人才特指自然科学领域人才,有人认为是包含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内的所有领域的人才。
此外,有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不是一问而至少是三问,一问是,关于杰出人才之问-;二问是,关于教育质量之问;三问是,关于教师水平之问。也有学者提出了另外三层含义:一是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杰出人才;二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杰出人才,或者说杰出人才具有哪些特征;三是杰出人才的培养到底是谁的责任和使命。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说,我们新中国的教育取得很大的进步和成绩,但显然这也不代表着我国现代的教育就没有问题,不需要改革。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研究报告认为我国现行教育中存在着 10 大热点问题:1.高考招生制度问题,离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大;2.农村教师问题,待遇低,教师津贴补贴拖欠严重;3.职业教育问题,职业教育资金投人和吸引力严重不足,工学结合模式推行困难;4.择校问题,择校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两级分化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5.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育教学功利化、行政化、异化;6.教师评价制度问题,教师在评价中缺乏自主权,制度设计中就没有话语权。评价实施中教师权益没有保障,合理利益处诉求;7.政府教育投入问题,我国的教育投人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 GDP 的比重很低,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8.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扩招与就业率下降并存,企业与大学生就业的信息不对称,个别专业严重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等;9.学前教育问题,我国儿童接受学前教育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学前教育难,费用高等;10.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活动负担,心理负担,身心负担等较重,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
“钱学森之问”中提到:“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其实是对我国现行教育问题及原因一种深度的反思。通过“钱学森之问”反思我国教育
2010年2月28日,历时一年半、易稿数十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始公开征集民意,立即引起各界关注。其中,高校去行政化、高考制度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关键词成为焦点话题,众多专家学者、普通民众、老师学生家长纷纷献计献策,中国教育的春天,似乎离我们已经不远。
1)解决当前教育现状的关键在于教育的去行政化
具体来说,教育的“去行政化”即管理工作由教学科研骨干主导,管理工作岗位不设行政级别。学校的每个人要得到社会尊重,只能靠自己的学问、科研成就和管理水平,而非行政级别。同时,“去行政化”具体要各个教育机构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探索,而当前最要紧的是对学校自主权的落实进行规定,包括法律层面都需到位,同时各学校尤其是大学也要强化内部治理结构,依法治校,真正实现“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2)让大学重回真正的大学
什么样的模式真正能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呢?学生的进步显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比如冯卡门教授之于钱学森,费米教授之于李政道。国外高校推行顶尖精英教育,以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大学生与教授研究员的比例是平均两三个学生就有一位老师。可是,在国内高校,这种理想的状态很难出现,很多名教授都很忙,因为他们出名所以就要带很多博士生,博士生也愿意投到他的名下,但他们时间有限,根本无法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引,自然也就无法培养出更加具有能力的人才。
现在已经沦为鸡肋的本科生教育更应该得到重视,大学是培养人才而不是技术工人的场所,大学生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社会素养。因此,大学生不应该一入校就要被迫限定专业,大通识教育势在必行。这方面来说,浙江大学大类培养模式及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亲自授课等规定显然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一所理想中的大学应该回归大学的魂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回归其培养精英人才的目标和宗旨。只有大学回归到真正的大学,我们的高等教育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改革基础教育
无论在哪个时代,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规律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杰出人才具备的品质也基本相同,比如具有能够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迷信经典和权威,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等。对于这些优秀品质的培养不能光依赖大学教育,应该从中学乃至小学阶段就有意识地进行。而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主要以制式教育为主,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统一标准答案。我们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求同排异”,学生提问的兴趣和欲望在中小学阶段便已经被大大地削弱,取而代之的是记、背标准答案的教育导向,使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继而丧失“独特的、创新的”能力。我们未来的大师在中小学时就遭到扼杀,怎能指望他成为杰出人才?
近几年来,各省市陆续进行小范围的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其中不乏一些很好的措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庞大繁杂的中国教育体系来说,还是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还是需要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调度,同时配以强有力的监督实行措施,确保改革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面文章,重演数年前“减负变加负”的闹剧。4)转变教育理念
我们应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摒弃旧有的不合时宜的教育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真正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天性,加以引导,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发问、进而研究得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新的成果,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结语
钱学森之问”的本质在于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叩问,在于对中国教育体系的质疑。因此,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关键,就在于反思中国教育现状,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和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改革中国教育体系。但愿“钱学森之问”的这场讨论能切实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让更多的杰出人才在肥沃的“泥土”中生长、开花。
参考文献:[1] “钱学森之问”评述 王朔 上海教育科研 2010.3 [2] 钱学森之问:对高等教育现实状态的拷问 冉隆锋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年第8期 [3] 再问“钱学森之问”——浅思中国教育改革之路 钟林.万小龙 当代教育论坛 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