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感于 蒋逸萍老师的合唱讲座
有感于 蒋逸萍老师的合唱讲座
今天在视频上观看了蒋逸萍老师的合唱讲座,有关于这场合唱讲座,蒋逸萍老师就合唱有关的几个方面做了讲解和阐述,在讲到有关于合唱指挥方面的知识时,她介绍了有关指挥应该具备的条件;指挥的职责;指挥的图示等方面的知识。下面就结合一下说说蒋老师的讲座内容以及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浅谈一下。首先谈到了有关指挥应该具备的条件,作为一个专业的指挥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条件和素质:
1.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
2.有很强的读谱能力,对一个指挥来讲,这是最起码的基本功。3.掌握科学的声乐知识,具有较强的范唱能力,还要掌握声与字结合的训练方法。
4.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
5.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和动作的表达能力)6.有很强的音乐记忆力和较高的鉴赏能力 7.有很强的节奏感和熟练的指挥技巧
我想对于以上这么多的要求和条件,对于我们普通的音乐老师来说,理离我们还是有点远,有点高,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吧。
其次是讲到了指挥的职责,指挥的职责是什么呢?不是打拍子,指挥的职责是什么呢?不是打拍子,指挥的职责是艺术上的组织者,通过手段,这是指挥的原则三个字一个叫做“省”一个叫做“准”一个叫做“美”,“省”就是非常恰如其分,不要多余的动作,“准”节奏要准,如果有乐队的话,乐队的协调的要准,这是准。一个要“美”“美”本身就是指挥的形体要美,而且要动作“美”。“省”“准”“美”这是指挥的原则。
下面一个问题蒋老师谈到了有关于指挥的图示的知识。在这里她强调了指挥的图示与拍子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指挥图示不能乱,比如说下外里上,这个我们一般都不会东错,这是两拍子,三拍子是下里外上,这是三拍子,下往里,然后外,上,四拍子是非整的,下、里、外、上,这些都是规整的节奏。再复杂一点就是下、里、里、外、外、上,这个是六八拍。下面一点是指挥的基本姿势和两手的分工合作的运用。两个手的手工合作,一般的说来左手是感情,右手是节拍。这个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像“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是渐强,应该怎么做呢?左右手的分工一定分工合作。双手的应用,对于指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为了合唱的整齐划一,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运用双手的动作语言,来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更深刻的揭示音乐形象。我想右手的应用:双手指挥时,右手一般起主导作用,它偏重掌握节拍和节奏的变化。同时运用不同的线条和动作的大小,来把握作品的总的轮廓,亦可暗示某声部的出没、呼吸等等。左手的应用:左手除了和右手密切配合外,一般偏重掌握情绪的发展和起伏。如:强、弱、渐强、渐弱等等,所以左手并非单纯的与右手配合,其动作与表现力是多变的,丰富的。在今年铜山区教育局团委组织的全区中小学“师生同唱雷锋歌”的活动中,作为学校的音乐老师和教研组长,我义不容辞的挑起了组织排练这场比赛活动的任务。在排练第二首歌曲《在灿烂阳光下》时,在排练到歌曲中难忘开国大典的礼炮(男声)啊….(女声部配唱)和难忘那场春风化雨(男声部)春风化雨(女声部配唱)以及下面的一句难忘那回归盛典的升旗(女声部合唱)升旗、升旗、升旗(男声部配唱)和“激起了亿万人的热泪(女声部合唱)热泪、热泪、热泪(男声部配唱)这部分时,刚开始时,因为我疏忽了左右的分工和合作问题,以及某个别地方没有给合唱声部及时的“示意”和“手势”提醒,声部在合唱配合时,总不能及时的适时的“出现”,后来有一个男声部的同时及时的提出了“疑惑”和“提醒”,我及时调整指挥手势和注意左右手的结合及配合,使合唱团的成员们能清晰的看到我的指挥手势,及时恰当“出现”,当然除了指挥方面的配合,还有其他好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最终我们的合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在全区中小学合唱比赛中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第二篇:讨论稿(蒋晓萍)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学习谁、怎么
干”讨论稿
中共县委党校——蒋晓萍
正确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的关键所在。作为党校的党员干部我从我的本职工作谈谈我的看法:
一、为了谁
从一名党员干部的角度来说,为了谁?党章给了我们答案:“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以党员干部必须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为群众着想,引导动员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办公室的一员,我觉得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因事小而不办,不因事杂而乱为,不因事难而怕为。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关键是坚持与群众站在一起,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劲头、锐意进取的激情和不骄不躁的作风,在困难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敢于担当,坚持不懈帮群众办好事做实事。
二、依靠谁
作为学校的一名职工,我认为“职工依靠单位生存,单位依靠职工发展”。单位是个人才华施展的天地,是个人理想实现的平台,人人努力工作,单位才发展的好,单位发展的好,个人才有发展空间。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关键是在思想上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创造,集中群众智慧,使党校的宣讲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
三、我是谁
我认为:作为党员、干部,要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理应争做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带头人,群众最希望看到的是:群众有困难时,党员、干部伸手相助;遇到危险时,党员、干部冲在前头;遇到待遇问题时,党员、干部落在后面。每个党员、干部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严肃地回答这个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深化认识、加强实践,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做好工作,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四、学习谁
我们要学习毕世祥、菊美多吉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把学习先进事迹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干部作风整顿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照镜子、正衣冠,以他们为榜样,做到工作冲在前、奉献冲在前。他们是群众路线实践的标杆,我们党员干部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学习他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勤政为民的优秀政治品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将群众工作走实走好。
五、怎么干
作为党校办公室的一名教师,我认为在做好日常工作之外,还要更要深刻地学习党章和党的十八大报告及中央相关会议精神,熟读各种学习读本,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深入基层为人民群众进行细致的宣讲,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惠民政策传达给群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
2014年3月27日
第三篇:蒋采萍讲话
已有丹青约
作者:蒋采苹2013-11-01 14:17:09
“已有丹青约,千年指白头。”这是宋代丹青大师赵佶的名句。我愿以他的诗句做为开篇语抒发自己的情怀。我今年79岁,从19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算起,正好从艺60年。六十一甲子,是应当回顾自己生命的艺术历程了。
我生于1934年农历3月14日,当时我母亲庞朂正在开封艺术师范学校读毕业班。我庆幸自己在娘胎中聆听了谢瑞阶等名师的课。我母亲后来对我说:谢老师曾想介绍她去上海美专深造,但一年半之后,我妹妹出生,她就永远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因此我后来选择学习绘画专业,她是全力支持的。1953年后,我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我妹妹蒋采凡考上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后,我母亲向天津著名花鸟画家李昆朴先生学习数年。我的两个孩子都是我母亲带大的,他俩喜欢画画也得到了姥姥的鼓励和支持。这说起来,我家是三代人画画。我父亲是洛阳人,他名蒋东斗,考上天津南开大学后留校任教。1936年,他接我母亲和我到天津定居。我9岁时父亲去世,听我母亲说父亲的“科学救国”的思想很强烈。我的兄长蒋乃燮是天津市农药厂副总工程师,长侄蒋学马是天津市化学试剂厂的厂长兼党委书记。可以说我家是三代化学家。兄长和长侄在我后来研究中国画颜料方面是有帮助的。
我上小学时,教音美的郝奈萝老师与我母亲一见如故,成为挚友。郝老师的两位妹妹和妹夫李文珍先生都是从事音美教学的,他们艺术家庭的氛围深深地感染了我。郝老师又介绍我向林萨斯基夫人(俄籍犹太人)学习钢琴。我毕业于耀华中学,正是李文珍先生和另一位王德华先生给我上美术课。他们二位都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因此我学到了学院派的素描与水彩,在二位老师指导下,我也参加了“抗美援朝”等的宣传工作,使我懂得了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由于对美术兴趣更大,放弃了报考音乐专业。
1953年,我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被录取。不久我得知徐悲鸿院长逝世消息,我今生已无缘见到自己最崇敬的大画家了。10月初开学后,给我们头二年上素描课的是徐院长的得意门生韦启美和李斛先生。当时徐悲鸿纪念馆离美院不远,因此学生们可以经常到纪念馆观摹徐院长的素描和国画原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是前苏联的契斯恰可夫的素描教学强势推广之时,但徐悲鸿线面结合的写生人物画和中国画创作却给了我们初学中国画的学子们更为重要的影响。
在5年学习期间,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师们:
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和北京底层人民在日伪铁蹄下的凄苦生活情态的画作中所表现出的大悲悯和画面的苍凉之美,不由人不动容。蒋先生在授课时强调的“骨法用笔”、“以形写神”、“中体西用”等是中国人物画的造型重要准则。
李可染先生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学养的培养。他的著名语录:“要有诗人的感情,哲学家的头脑,科学家的毅力,杂技演员的技巧”,是我一生从艺的座右铭。
叶浅予先生作为中国画系主任,从宏观上思考教学的体系化。他按照传统“六法”来设置课程,并使其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他的教学理念是有前瞻性的:他将文人画与民间绘画(壁画、唐卡等)并重;水墨画与工笔重彩并举;又将人物、山水、花鸟同时推出。他提出“吞吐古今、涉猎中外”,让学生开阔眼界更宽泛地学习。他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常说:“谁像我谁就不是我的学生;谁不像我谁才是我的学生。”
刘凌沧先生指导学生临摹古典文人工笔重彩画的经典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等,不但让我学到了传统的技法与画材的应用,也让我认识到一千多年前的丹青之美和现实主义精神。
陆鸿年先生是壁画专家,他带我进入古代壁画的重彩世界。他还聘请当时壁画传人王定理先生协助授课。1957年中国画系接受文化部的任务,由陆先生带队,安排高年级两个班11名学生,赴山西永乐宫复制元代道教壁画。我当时是4年级,在4个月的临摹中,我不但学会了古典壁画的重彩方法,更被直接传承了唐宋壁画传统的元代壁画三请殿中所表现出的恢宏气势的美和绚丽色彩的美所倾倒。从此我与丹青结缘,色彩的中国画与我血肉相连。1957年陆先生还介绍我与溥雪斋先生学古琴。
1955年,叶先生请于非闇先生来中国画系讲学。于先生是著名的工笔重彩花鸟画家,有许多佳作问世。他不但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技法,也讲了他对中国画传统颜料的研究。我马上到书店买了他写的《中国画颜料的研究》一书。此书我保存至今,并成为我研究传统矿石颜料和人造矿石颜料的基础。
课外我还拜访过刘奎龄、王叔晖、任率英等先生,他们都是工笔重彩画大师。尤其是刘先生是用煮硾纸(半生半熟的宣纸)画工笔重彩画,对我后来用温州皮纸画重彩画起到了指引作用。他们的画品和人品都使我终生受用匪浅。
1959至1962年,我被分配在山西艺术学院任教。1962年春,我被调回中央美院任教。叶先生郑重地对我说:“你今后主要是教工笔重彩课,先做刘凌沧先生助教,以后独立上课。”他的话一锤定音,也正合乎我的愿望。我一生能将兴趣与职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但在那个不很重视工笔重彩画的时期,叶先生对我的安排和倚重,说明他对工笔重彩课的看重,对做到后继有人,也是前瞻性的,他已预见到30年后的丹青绘画与水墨画呈并驾齐驱之势。
1963年春,我带学生赴敦煌临摹两个月的壁画。穿越一千四百年时空的古代壁画和彩塑艺术在我的心灵上和艺术上引起的震撼,让我产生了使我一生都割舍不下的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也由衷地认识到,做为中国人应为中华民族绘画,使其在世界绘画之林中扬眉吐气。
1962年我28岁,正是梦想大展宏图的年龄。但两年后的1964年,美院开始“社教”试点一年。1965年秋,全校又去邢台县“四清”一年。1966年开始“文革”至1976年终于结束噩梦。我已经12年既没上课又没画画,而我已经是42岁。真正授课是在1978年,我想我的敦煌梦、丹青梦、重彩梦就要变成现实了,我眼前出现一片彩虹。
1979年,我又幸运地遇到了潘絜兹先生。作为工笔重彩画专家、敦煌专家,他并非坐而论道。他组建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策划工笔重彩画展和学术研究会,潘先生为会长,刘凌沧、王叔晖等先生为副会长。我积极加入,被推举为副秘书长。至1987年,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潘先生被选为会长,我和几位中年画家为副会长。我追随潘先生20多年,直至他去世。从1979年至今,工笔画家从百人左右发展为上万人。
1985至1989年,在中国画系支持下,我成立了工笔人物画室(第三画室),我被任命为画室主任。这是当时各专业美术院校中唯一的工笔画室。
1985至1986年间,我访问欧洲三国3个月。我从卢浮宫陈列的埃及的木乃伊棺盖上、希腊的棺盖上、菩提切利等大师的绘画上发现都有天然矿石颜料,与中国古代至现代所使用的天然矿石颜料相同,甚至技法都类似。使我认识到原来天然矿石颜料的使用是具有世界性,因它们具有无可替代的美妙色相和色质稳定的特点,所以才使用了四五千年。1986年,台湾著名胶彩画家詹前裕来访,从与他交谈和他送我的他的技法书中,了解到日本除了使用从中国传过去的天然矿石颜料,还有人造矿石颜料—新岩,新岩为陶瓷釉料所制。在之前的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等的个展在北京举办,我已惊讶地看到他们运用天然矿石颜料的变幻莫测的现代美感与技巧。1989年,我终于争取到了自费赴日考察1个月的机会。我去了日本5个城市,参观了多个美术馆和博物馆,研究日本画自古至今的画作和他们使用天然矿石颜料和新岩的各种方法,又从购买到的书籍中了解天然矿石颜料的新品种及新岩的制作方法和样品。
1989年春,按规定在我55岁时退休。我的发扬丹青重彩画传统的愿望已难在本单位实现,我开始了个人行为实现愿望的历程。我想发展现代丹青应当以开拓和研制新型颜料为切入点。我建议美院附中金碧斋中国画颜料厂王定理顾问,希望他能在传统的石青、石绿、朱砂、雄黄等只有红黄兰绿的基本色的基础上,再开发中间色彩的石色品种,他很快就做到了。我又将从1986年起使用的、已失传五百年的云母粉提供给金碧斋,让他们大量生产。1991年,我开始试制人造矿石颜料,读了一些关于陶瓷釉料的书。但苦于北京找不到愿意研制人造矿石颜料的厂家,幸而有山东省淄博籍的美院进修生唐秀玲愿意协助我,我将自己意图和创意向她说明,很快地她就从淄博将试制出的5种陶瓷釉样品交给我,使我充满了信心。1993年我又从北京珐琅厂一位工程师处了解到珐琅釉料可以用作绘画颜料,这种釉料与日本的玻璃颜料类似,但比它色相饱和一些。其实,我在50年代就从同学的父亲—山东著名画家于希宁先生处得知陶瓷釉色可用于绘画,于先生1957年赴永乐宫考察时讲过,但我当时因太年轻没在意此事。我通过中日陶瓷釉书籍比较发现:日本的陶瓷釉料制法是阿拉拉体系,其熔剂含铅;中国传统的陶瓷釉料制法所用熔剂不含铅。我想我们用传统的不含铅的制法,岂不是可制成有中国特色的人造矿石颜料。铅是不稳定金属,不含铅的中国人造矿石颜料应当是更稳定的颜料。我有了充足的信心填补中国画颜料的空白。1993年,我与金碧斋合作开发陶瓷釉料的人造矿石颜料,这本是顺理成章之事,没想到却被企图侵犯我知识产权的人以一场告我的官司打断,我虽胜诉但寒心不已。1994年我申请人造矿石颜料—高温结晶颜料专利,也是不得已为之之事。
1998年初,我的丹青事业柳暗花明又一春。文化部科技司谢锐副司长(原美院党委副书记)和范小强处长找到我家,表示愿意支持我研发高温结晶颜料,并投资开发颜料厂。我喜出望外,表示同意,并建议同时开办中国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应教会一批中青年画家学会使用天然和人造两种矿石颜料,并画出一批好画来,颜料厂才能发展,同时还要聘请日本教授来班讲学,谢副司长一一认可。经短期筹备,1998年3月,由文化部教育司与科技司联合主办,第一届中国重彩画高研班开学,共招收学员37名。同年高温结晶颜料厂也建厂开工。1999年春,第二届中国重彩画高研班开学,共招收学员42名。同年夏,第三届又开学。三届班分别请到了3位日本画教授来班讲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至2013年,共举办了13届中国重彩画高研班,共招收学员442名。主办单位为文化部教科司(5届),中央美术学院(3届),中国艺术研究院(3届),北京大学(1届),清华大学(1届)。我任主持和导师,所聘请的教师组成员有:刘新华、苏百钧、胡明哲、许仁龙、张导曦、唐秀玲、王小晖、郭继英、潘缨、郭宝君等十多位。至今已举办中国重彩画展17次(包括台北展、武汉展两次),出版中国重彩画集、技法书多种。2001年,我自行投资成立北京丹青画材研究所,开发生产高温结晶颜料(陶瓷与珐琅釉料二种为原料),提供学员们使用。2007年中国美协批准中国重彩画研究会成立。
我在半个世纪的生命中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的。当然我的艺术创作和探索也在同步进行。下面谈我的创作实践。
我追求美的历程。
首先,我是以表现真善美为终极目标的。我认为真善美是全人类共有的亘古不变的大美。因为我在79年的生命历程中,看到太多的假恶丑,所以自觉地远离它们,而向着真善美靠拢。我认为真善美与孔夫子宣扬的“仁”也是一致的。为此,我当然会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人性、关注天人合一的现实的一切。我听从自己心的呼唤。
我画《宋庆龄光辉一生》,是因为我万分敬仰宋主席,认为她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最杰出、最伟大的女性。从她1987年逝世起,在其后的十年中,我阅读了大量有关宋主席的书籍和图片资料,最后决定表现她生命中的三个重要时期的肖像组画。回顾她一生多次历经逆境而坚韧如青松般挺立,她从精神上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大美。一切的美都比不上人性之美。今年我又画了两幅与此三幅宋主席肖像画等身的花卉画,准备在展出时置于两侧。一幅为木棉花,命名为《英雄之花》;另一幅是一品红,命名为《一品正红》。这两种花都是宋主席家乡广东的名花,我用朱砂与金色为主调来描绘,堪配宋主席的光辉形象。同时我的两幅花卉也有了新的境界。
1978年我画《李清照》,又在1982年画《易安居士小像》。我想李清照不应只归为婉约派词人,她只两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堪与苏东坡、辛弃疾、陆游并列为宋代诗坛巨匠而毫不逊色。她天生的艺才与后天的学养所铸成的独特气质,与她生命中的坎坷经历,形成了她婉约与雄健并存的诗词境界。
我画《秋瑾》,因为我曾两次在绍兴参观秋瑾故居。我见到秋瑾烈士临刑时的囚衣,心灵上受到极大的冲击。她的遗影上是清秀的江南女性典型风姿,但她的神情却是那么坚毅果敢,那是超乎她同时代女性的一种清丽与刚烈融为一体的美,是一种大美,很难于表现。比达·芬奇画《蒙娜丽莎》难多了。
我画《叶浅予先生》,是在1996年他逝世一年后。在他80岁高龄后3年间,连续举行了“叶浅予师生行路团”的活动。四十多位60岁左右的老学生追随他老人家赴浙江、两湖、山东各省市的文明古迹和名胜之地感悟和采风。我画的是叶先生在曲阜孔庙杏坛讲学的情景,他当时教导我们要研究齐鲁文化和孔孟之道。正当西方文化强劲涌入中国之时,我们为之动容。
我画少数民族题材较多,是因为从1977年起,三十多年间我去了云南、广西、贵州、湖南、海南岛、台湾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我不只欣赏他们服饰和民居的美,更看到人和自然和谐的美,看到失落了的中华文明的美。一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他们将自己的历史绣在服饰上,或凝固在自己的习俗中。我也看到在他们身上和环境中自远古至明清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大融合,这种大融合难道不也是一种大美吗?
为了求“真”,我坚持多年写生。为了与我的工笔重彩画创作相衔接,在写生实践中,我逐渐将素描上加入了色粉笔,又将素描中的写意线变成了近似工笔白描的细线,结果就变成了近似工笔重彩画的色粉笔画。至1978年我的这种方法就固定了、比较完整了。不只是画人物,也可以画风景和花卉。有人问我:“你是如何将西方的色粉笔画民族化的?”我回答:“因为我是画中国画的,又是画工笔重彩的,自然地就突出了细线的造型,而色彩也就比较单纯,并没有刻意考虑民族化的问题。”
关于我在艺术上的美的追求。
我长期以来重点追求的是“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传统美感的融合,也就是大俗与大雅的融合。传统美感的回归也不是简单的重复,回归后的工笔画呈多元形态展示着:工笔与写意的融合,重彩与水墨的融合,装饰性与绘画性的融合……。我的作品根据不同的题材和审美,在以上的这些多元形态中穿棱往来着。
1998年我提出“重彩”一词,并非取消“工笔”一词,而是要以唐朝命名的“重彩”,显示回归传统的必然性。“重彩”是“着重色”的意思,即指使用天然矿石颜料,具体是指古典壁画中所使用的各类天然矿石颜料的方法。所谓“重”也并非涂很厚的这种粉质颜料,而是要坚持传统的“薄中见厚”的原则。
我的作品《三月三之夜》《侗妹》《盛装苗女》《金秋》《台湾排湾族新娘》《月下撒尼女》等都是重彩与水墨融合的作品。我坚持用温州皮纸这种比较生的纸作画,就是为发挥它生的特征。此类画中墨色不少,或在背景上、或在部分衣服上,造成画面上有实有虚、虚实互相衬托的效果。
我画《叶浅予先生》一画,因为他是远去的人,故全用淡彩单色法。也用皮纸,可以产生画面一些虚的成分。只在叶先生的白发上用了白云母矿石颜料勾细线,此画技法上有工写结合的意味。
我也有纯重彩技法的作品。譬如《摘火把的姑娘》和近期所绘的《鄂尔多斯迎宾》《洱海渔讯》等画,我用石色做平涂背景、衣饰等,石色占全画面百分之九十,一如永乐宫壁画方法。只面部略渲染,相近明清肖像画的方法。我的此类作品强调装饰性,因为是题材需要这种表现方法。
我的创作还涉及花鸟画和山水画
1953至1958年,在我求学期间,李可染、李苦禅、张仃等先生也给我们授课。这是我敢于涉及这两个画种的基础。1991年,我的一幅名为《筛月》的重彩花卉画,展出后得到国画界认可,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这给了我鼓舞。我又陆续画出《老芭蕉》《金芭蕉》(用了金箔和朱砂)《轮回》等芭蕉系列,还有《三部曲》《夜深沉》《夜荷》等荷花系列,以及《紫荆花开》《木棉之华》《家乡的牡丹》《一品红》等重彩花卉画,还有不属于植物范畴的《红珊瑚》《银珊瑚》等珊瑚系列。
我的山水画或称风景画的作品不多,只有《北京的雪》《胡昂—雪》《野柳月色》等。其中大幅的《野柳月色》是专为纪念李可染先生而作。此画是依据1996年在台北市附近海边野柳公园中一处极有特色的小港湾写生而作,我希望能体现出中国画传统的大空间图式的及水天一色的诗境,还有石青和云母色的材质美。
上面所谈有点像流水账,但我学艺从艺60年不算太短,而每幅画都是我一段段的艺术生命的体现,因此舍弃不了。近20年来,我的工笔重彩画传统的因素更多一些,如审美原则的“简而又简、损而又损”,意境希望更深邃一些,更向古代壁画的装饰美和材质美靠近。总之,我相信“回归就是前瞻”。我一生听从自己心的呼唤,去察觉人性之美、丹青之美。现在已近“80后”,头上的青丝已变为白发,但我的心态尚年轻,并未感到老之将至,我希望我的寻寻觅觅之情绵绵无尽期。
2013.5.6
第四篇:合唱艺术讲座
合 唱 与 和 声
合 唱 与 和 声——《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
1.合唱艺术起源于15世纪前后的欧洲教堂,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现已跨入歌剧与音乐会的舞台,并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合唱是人声和谐美的结晶,它不但具有人声交响的特征,在旋律上变化万千,而且更有复调美、节奏美、和声美以及各声部之间所形成的对比美。男低像大地,女低像小草;男高像天空,女高像白云。如此丰富独特并充满意境变化的声音组合,无疑会产生无可名状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2.完整的混声合唱,大多拥有八个声部,在音域上可扩展到四个八度甚至更多。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歌唱所达不到,也无法替代的。因此,合唱在人类音乐史上将始终是一束盛开的鲜花,也是一门像交响乐一样很深邃的艺术。
3.合唱作为一种声音和声艺术及表现形式,现已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或流派。一种继承教堂唱诗班的风格,要求声音空和通,直接在高位置上用半声、直声或假声进行训练,声音相对没有波动,和声音响纯净,易于协调,着重纯与美的表现,但声音缺乏自下而上、从前到后的张力,虽声部间音色变化不大却极具感染力;一种源于意大利歌剧唱法,要求声音纯和实,多通过美声的面罩或咽腔共鸣追求声音的表现,不同声部间音色对比层次清晰,声音丰满、结实,强弱分明,着重
力与美的结合,极具震撼力。
4.前者不苛求团员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声乐基础,只要有好的视唱和音准;而后者则极为重视良好的声乐训练基础和团员的个人嗓音条件。前者多为非职业团体所追求,而后者多为职业团体所采用。相对而言,要求直声和半声较易,要求力度和厚度较难,要求和谐统一的力度和厚度就更难。
5.前者在曲目的选择上多以宗教、古典的轻音乐和现代的室内音乐或爵士音乐为主,国内非职业团体则多以民歌为主;但真正具有职业水准的后者则不仅可以演唱前者的曲目,还可以演唱前者难以驾驭的“贝九”、“黄河”、“弥赛亚”等这样一些对声音要求较高的作品,而前者演唱这样的作品则会感到力不从心。
6.前者容易只追求和声和谐,而忽视了声音的表现;而后者容易只追求音色、音质和音量,而忽视了和谐这一合唱艺术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或是两者折中,要看
合唱队/团整体的个人条件。美声功底好的可选择后者,缺乏美声基础或民歌嗓音多的团队可选择前者。这两种风格唱法除了在声音基础方面的不同之外,其它各方面基本都具有共性的要求和追求。
7.前者对指挥的声乐水平要求相对不高,而后者对指挥的声乐水平要求极高。许多国际一流合唱团的指挥曾经是学美声的,而中国的合唱指挥多由某一器乐专业改行,或是搞作曲的,或是音乐教师,即使是学声乐的,也多是学民族唱法或半民半美的,即使是学纯美声的,也大多只知往前唱或只知往后唱。所以,很少有指挥能分辨现代美声和传统美声的不同发声方法及字声结合点,能视作品要求去选择不同的唱法并现场示范,更很少有指挥认真研究过声乐理论,能讲解不同声音的训练方法。
8.指挥是团队的核心。不论什么风格的高水平合唱,对指挥的要求都是全方位的,技术、艺术、音乐、声乐、文学、历史、语言表达、形体、舞蹈、修养以及个人整体魅力等。一般而论,演唱水平主要取决于指挥水平,但真正高水平并具有全面艺术素养的指挥十分罕见。
9.好的钢伴如同半个指挥,可直接导致日常排练的效果以及演唱的成败。指挥、团员和钢伴三者的专业素质对任何高水平的合唱团都是相辅相成的,若分别对其重要性给出一个百分比,那应该是4/4/2。
10.指挥的手势和肢体语言是一个很难的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课题。如何能把对作品的理解及其艺术的内涵生动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并转化到手势和肢体上,如何能准确及时地向每个声部都发出手势,是合唱指挥的不断追求。
11.好的指挥手势清楚、轻柔、稳重、生动,手臂、手腕乃
至手指的动作收放及幅度都会运用的恰到好处。手之妙运,源于心之妙思。好的指挥周身流淌着音乐,甚至只看其背面的灵动,就足以使观众陶醉在合唱艺术的美妙旋律之中。12.“只有不好的指挥,没有不好的合唱团”,此话对指挥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团员的声音条件和能力永远是第一性的,没有好的材料,再好的建筑师也建不出好楼房。在非职业的合唱团里,多数团员没有能力按照一个专业指挥的要求去做。只是相对而言,好的指挥可以使自身条件和专业素养差的合唱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短时间训练有较大的进步,但一个合唱团的声音本质条件是难以改变。
13.合唱指挥只要不能根据曲目做出字声结合点是往前或往后安放的分别要求,音色与音质以及合声的真正统一就很难达到。当然即使指挥能够要求,也能分别做出示范,但是在目前中国一流的合唱团里,80%以上团员也难做到,而在国外的一流合唱团里,80%以上团员都能做到。这是因为发声方法和训练功底不同。
14.一般的合唱指挥,即使是往前唱也都不知如何去要求。他们一般要求往上唱,往头顶唱,虽然声音也能够松通,也容易达到和谐,但却缺乏具有良好音质和音色的高位声音。声音无密度和力度,送不出去,只有嗡响,而缺少鸣响。15.指挥要有能力控制并统一每个合唱队员不同的颤音波频,但也决不可一味地要求全体团员不论什么作品都出直声。直声只适合部分曲目,决不是全部。一个合唱团的风格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团员的发声位置和团员的颤音波频决定的。16.指挥必须分声部,一个队员、两个、三个直至把全体队员的声音位置统一在一起,把颤音波频融在一起,直至分不出
张三李四的不同声音,这需要各声部团员相对稳定的站位,长期的声音磨合,也需要指挥耐心地去工作。非职业合唱在声音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多数团员喉咙没有打开,没有统一的字声结合点,共鸣混浊,满口是音,而喉咙打开的团员又多缺少良好的声带闭合,以致整体缺乏应有的音质、音色和力度变
化。17.好的指挥能够仔细地展现每一乐句,甚至每一音符的收放、强弱,起伏跌宕都独具匠心,换气点(气口)设计准确,循环呼吸圆润连贯;好的指挥朴实自然、严谨热情、内涵丰富、形象生动,充满炽热的情感,有娴熟的指挥语汇,但从不炫技,技巧只是表达作品的手段;好的指挥能够要求每个合唱队员都有一个统一的用声及位置标准,力度与音色的控制恰到好处,能对不同声部的调配得心应手,能使声部走向自然生动,音乐的表现恰如其分。18.国内的许多指挥由于自身专业技能和学识修养的缺乏,他们往往一叶障目,唯我独尊,并自欺欺人地认为,在声音和音乐处理方面,只有感觉和风格不同,没有清规戒律。还有的宁可自己到外面去学习,也不愿请其他指挥或专家给自己的团员上课或排练。
19.好的指挥短时间就可解决各种作品的艺术及和声处理,但却难以用短时间解决腔体、力点、音色、强弱、声频以及共鸣的对比调整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鉴美声系统的训练方法。
20.初级的合唱多喜欢玩弄声音共鸣和音量,高音控制力弱,没有“关闭”,“太海”,多成喊叫状,声部间没有清晰的音色层次对比,想以声震人,但声音却无穿透力,自己听着很大但观众听着却很小;成熟的合唱多追求音质、音色、声音控制,强弱对比、速度变化、统一的字声结合力点,谐和的共振峰,追求能充分展现声部间特定的不同声音形象,能根据作品风格和音乐形象运用不同的声音色彩,追求丰富的声音表现,收放自如、声部均衡清晰、音响干净、色调精致,抒情性与戏剧性兼备,能充分表现纯人声的力与美。
21.世界顶级的合唱团多是由美声或歌剧演员组成的职业团体。世界各地的国际合唱比赛多是由非职业团体参加的国际文化交流。2007年青岛首届国际合唱节,所邀请的一个韩国普通职业合唱团明确表示:“参加演出可以,但不参与比赛。”该团的声音幅度和控制能力,美妙和谐富有变化的音色和极具震撼力的和声共振及其多种风格的艺术表现,最终倾倒了参加比赛的所有团队。使他们领略了什么是天籁之声,什么是真正的合唱与和声艺术,明白了国际高水平合唱的先决条件究竟是什么。22.具有世界水平的职业合唱团在不到四千万人口的韩国竟然有15个,而且全部由政府出资,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还有15个是半职业的,团员全部从歌剧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中挑选,最大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韩国的合唱代表了国际合唱的顶级水平,特别是韩国的国家合唱团。而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政府出资的合唱团却寥寥无几。
23.独唱演员不适合参与合唱的观点很普遍,其实不然。只是独唱演员控制自己的声音使之融入和声,需要一个因人而异的时间过程。当然,这也与独唱演员的个人修养和指挥的现场要求有关,但若其他合唱队员的嗓音条件和声乐基础太差,则难以与之为伍。所以,团体和个人之间的相互选择与磨合十分重要,适合的才是好的。
24.假若全体队员都具有美声唱法的独唱演员水平(不包括民族唱法),都具有打造良好的腔体和嗓音条件,字声结合点都可以根据曲目风格和指挥要求,前后自如转换调整,强弱变化
驾轻就熟,那最终的声音效果必将是令人震撼的。世界顶级合唱团的大多数演员都可以独唱,新成立的中国大剧院合唱团,团员都是各专业院校尖子生,许多都具有一定的独唱能力。25.顶尖的歌剧演员或经过特别方法训练的美声歌手,真的难以适应合唱。若为和声,让他们收敛自己的声音或改变自己的唱法,那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则是极其不利的。为此沈湘和王信纳两位美声大师分别有过被从教堂唱诗班和中央歌剧院合唱团“赶”出来的经历。
26.高水平的合唱团对团员年龄的要求十分严格,很难想象20多岁和50-60岁的声音能高度谐和统一地融在一起。这也是多数非职业合唱队/团达不到高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20-30岁时的声音是有些青涩,融合度与圆熟度尚需修炼,但这时期的声音质感、新鲜、光泽,其密度与力度都不是50-60岁时的声音所能比及的,特别是女声,差别会更明显。27.不同队员由于个人条件和训练基础不同,其音量和共鸣自然有不少差距,但队员间音量的统一,相互听着唱,声音靠着唱十分重要。小音量的人在合唱音响要求大和强时会达不到整体要求,但他不会破坏整个音响,但音量大的队员,如不加以控制就会破坏周边团员的声音把握,就会扰乱整体和声。28.轻声、半声、抑制声或直声的方法训练,是合唱队员必备的技巧。许多作品或许多作品的部分乐章必须运用小音量的声音去描绘,弱声并不等于松弛的轻声,正相反,它要求声音更集中有力,因为弱声更有助于高位置声音的和谐统一。声部与声部之间,因作品需要在音量和强弱调节上常会有不同要求,这是指挥的作业和必修课。
29.不论什么唱法,只要字声能统一在相同的位置上,都会得到好的和声,即使是用通俗或流行唱法。由“超女”组成的小团队合唱,同样的年龄,同样的嗓音条件,同样的唱法,唱在同一个力点位置上,同样具有极好的感染力。
30.不论是用现代美声还是传统美声,只要方法统一,声音位置统一,一个训练有素的由三十人组成的美声合唱团队,会比一个由六十人甚至更多人组成的,但是没有受过良好美声训练的合唱队所发出的声音更具震撼力。
31.颤音,特别是微颤是合唱中保持声音统一平衡和协调的重要因素。没有很好的腔体打开和稳定统一的字声结合点就不会有和谐微颤的声波控制。在高水平的合唱团里,只要有一个人的声音颤幅波动与别人相差过大,这个人就很突出,就会使声部音响的声波和力度相互抵消,这个团的水平就打了折扣。合唱指挥家吴灵芬说:“一个合唱团的水平是以那个最差的人为尺度的。”
32.“听着唱”应是每个合唱队员的必修课,一定要听着两旁站立队员的速度、节奏、力度、强弱、音色、位置、收音甚至呼吸去唱,要各自不断调整自己的声音以达到相互统一和谐,在这基础上还要能够听到其它各声部的声音,这是合唱意识,这是个人修养,这是高水平合唱的基本保障。33.由于中外绝大多数的合唱团都缺乏良好的声音条件和专业的美声训练,所以他们大多选择往前唱,声音集中向上,追求直声效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团员的声音条件、训练程度、喉咙状态及声带闭合等方面的差距,往后唱所造成的声音不统一。维也纳合唱团的声音总是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们自幼就把字声结合点放在咽腔。
34.合唱的吸气不同于独唱,不宜有声音,不宜让观众看出来,有声音的吸气,气息是吸不足的。合唱队员发声器官的状态,要永远像满弓待发,两头都到极端,这样才能一触即发的产生出作品所需要的饱满和或强或弱的声音。
35.合唱要求低声部的音质和音色向高声部贴靠,以使整体音响统一,因为元音在声音升高时,由于混声和关闭的需要,会向e和o音变形,而在中低声区一般不存在元音变形的问题。36.除音准之外,声音和谐的另一要素是声部均衡,是各声部间音量和音色的均衡。为此,各声部的人数和站位是不应按高矮的,不应有固定比例和标准,要根据队员嗓音条件和相互磨合的实际情况安排变化。
37.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主旋律声部,其它声部都是辅旋律。因此,在音量的掌握上都必须视主旋律声部而变化,其它声部只起烘托和伴唱及和声作用。主旋声部正因为是主旋律,所以它的音量与音色应当比较穿透些,但在高音时其穿透的要求就不需过于强调,因为高声部的地位已给了它较有利的条件,即使与其他声部的音量音色一样,也足以突显它的音响效果。
38.合唱的“起声”,即发音开始的一刹那,多用“激起”少用“舒起”。这两种“起音”的区别在于声带的闭合状态。“激起”时声带闭合的较紧,“舒起”时声带闭合的不太紧,因而部分气息全漏掉,音质会较暗并带有辅音h的音色,这样发出的声音听起来会散。起声前,口腔打开的状态一定要提前至少一拍做好,位置要提前想好,不可仓促慌忙地张嘴。
39.合唱的共鸣训练可多用哼鸣,但声音的集中点一定要高于鼻梁,要在其之上并尽可能把声音送到鼻梁之外。可找“半哼半唱”的发声状态,当这种状态稳定后,再逐渐把口张开一些并保持上下共鸣比例适当。
40.成功的合唱团有2个基本评判标准:一是有深厚的美声基础和良好的嗓音条件,什么作品都能驾驭;二是缺乏美声基础,嗓音条件不足,但和声训练有素并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如华师大的天空女声合唱团,她们几乎没有可以登台独唱的队员,甚至其领唱也远不能够出彩,但她们整体的声音造型统一、清纯独特。
41.合唱其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有所体验。合唱的最大特点是“和”,音和、声和、情和。音和指音高、音准、音韵、节奏、速度、力度;声和指各声部间发声方法、位置、音色、歌唱状态;情和指感情、气质、表情、姿势、呼吸、意境描绘等。42.合唱要达到和谐统一,首先要解决的共性问题是喉咙打开,这样才能气息深,位置高,声音竖,声音才能响而不燥,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这样才能做到良好的声带闭合,产生纯净和直透心扉的音色。许多合唱团没有自知之明,作品选择不当,盲目图难图大,结果高音上不去就用假声替代,这就失去了声音应有的自然美,使人听起来很难受。43.多数合唱队员的声音只能强不会弱。究其原因,一是发音方法不正确,喉咙打开不够,腔体与声带的松与紧以及气息的调节没能掌握好;二是个人文化、文学及艺术修养不够,脑海里不能描述作品所需要的音乐形象。团员的文化修养对作品的理解十分重要,能否找到第一人称的感觉去唱,咬字与吐字的轻重语气能否符合作品的意境和音色逻辑,这直接影响到演唱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对任何一个作品都应有满腔的热情,但又必须十分冷静。
44.和声共振是合唱艺术追求的声音极致,但国内鲜有合唱团能够整体达到这种难以名状的声音境界,甚至也鲜有并排站立的两个团员之间能相互感受到这种妙不可言的共振和声,即
两个人发声方法相同,两个声音在同一音高位置上,音波声频达到高度一致,进而使声音能在体外,在耳朵的上方产生碰撞,发出一种特别的,只有两个人彼此才能听到独特的声音鸣响。所以,好的指挥会用同一个乐句音高的字声做标尺,逐声部,逐队员试量发声位置和音波频率,各声部选出最和谐的2-3人排靠在一起,同时要求声部其他团员的声音以此参照靠拢。吴灵芬教授的女儿,美国合唱指挥博士在青岛歌舞剧院合唱团排练时就曾这样要求过。试想若全团每个人之间,每个声部之间都能达到这样的和声共振,那么其音响效果必将是天籁般的,无可比拟的。
45.在合唱团里唱歌,既是追求和声艺术的过程又是被管制或自我控制的过程,全体队员都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声音个性。这是压抑的、痛苦的,但从中获取的却是快乐。合唱讲究方法,但更注重个人修养,只要有一个人想突出自己,不知道控制,不知道听靠自己声部其他人的声音,不知道与其他声部寻求和谐平衡,就会毁掉整个团的音响效果。
46.合唱也是一种视觉艺术,观众虽然听不到每个人的声音,但却可以看到他们的声音。面部表情呆滞的、眼睛不拢神的、姿态不雅的,特别是由于发声方法不正确而导致口型嘬扭的都会直接破坏观众的审美。所以,口型的统一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47.声音和音准是合唱的两大支柱,也是两大难题。科学的发声方法不仅是合唱的基本功,也会使音准得到极大的改善,而良好的视唱和音准对声音色彩和质量的改善却没有什么作用。虽然合唱首先要听的是声音,但音准欠缺的声音则永远达不到合唱艺术所应有的基本要求。声音和音准兼备的合唱队无疑是一流的,但在我国二者兼备的却很少。
48.为什么国外的合唱团音准普遍好于国内的合唱团,原因之一是他们用五线谱。唱简谱的合唱队在音准方面永远会感到 先天不足,永远达不到真正高水平的合唱所应有的要求。但通过坚持用正确的美声方法加强声音训练,无疑会弥补缺陷,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49.对非职业合唱团来说,一般好的男高和女低较难找到,这需要“就地取材”,自行培养。号大的女高音可改女低,打开喉咙,接通胸声,多用真声,加强气息和胸腔共鸣,立刻就会得到女中的音色。小号的男低可改男高,加强声音调节,多用声带的边缘振动,多用半声寻找并保持高位置,减少胸腔共鸣,就可临时替代男高音。
50.许多合唱队人数不少,音量却不大,自己听着大,观众听着却不大,自己感到是在做弱声处理,而实际发出的却是虚散声,无论强弱音都不具应有的穿透力。这些不仅是声音概念问题,更是发声方法问题。好的声音近处听不大,远处听不小。51.国内多数非职业的合唱团,即使有声乐功底也多是在民族唱法或半民半美唱法基础上的。合唱追求共性,而用民族唱法却难以掩盖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嗓音,难以达到和声共振。52.世界顶级的合唱盛事是每四年一次,由联合国下属的“国际合唱联盟”主办的合唱研讨会(symposium)。届时,将有从40个国家选拔出来的40个合唱团参加,并有10个大师级的指挥家带团现场教学演出,中国尚未主办过这样的合唱盛会。有专家评估,中国的整体合唱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落后了30年,以致中国著名合唱指挥家萧白先生在看到中日合唱水平的差距后,感慨万分,并发誓不再搞合唱。
53.中国合唱与世界高水平合唱差距如此之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滞后的合唱作品。中国的合唱作曲家大多没有唱过合
唱,甚至没学过声乐,而国外的合唱作曲家大多从小就是在合唱队里长大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发声方法和声音概念。亚洲最伟大的男高音吴文修认为:“合唱团获得和声之美的首要方法是先用声带后端小声唱母音,音色要尽可能暗些,不可唱亮,声音往后送,这样才能获得优美的具有感情浓度的合唱和声,成人和童声都是如此”。
54.室内合唱是独特人声管弦魅力的最佳体现,一般有24-36人组成,属室内乐范畴。在组织结构、艺术追求、声部搭配、曲目选择等方面,是当今世界合唱艺术的最高形式。它不仅要求作品精致、演唱精致,指挥细腻、钢琴伴奏有独立的艺术表现,要求团员在意念、情感和发声方法等方面高度谐和,还要求各声部线条清晰、透彻、平衡、追求带有字声共鸣小点的泛音共振,这是一种物理声响学的效果,绝不是人数多和音量大所能达到的。在2008年1月举办的中国首届室内合唱研讨会上,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代表队独领风骚,展示了中国室内合唱的前景。
55.伦敦爱乐合唱团是由89人组成的大型合唱团,但却极少追求声强气壮,多保持室内乐式的柔和音响,清澈华丽,讲求纯声或直声,不用颤音,既有深沉又有欢腾,既有委婉又有
壮丽,声音丰富多变。56.当代合唱有往“视听双效”方向发展的趋势,在流行、现代及戏剧之间。不少国内外合唱团开始比拼特色,有的运用极富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爱尔兰凯尔特合唱团的天籁之声和质朴无华的表演已倾倒了世界各民族观众。中国的“国交”合唱团正在学习尝试,但这仅仅是大众合唱的一种表现形式,有条件的团队或女声小团队偶尔为之,可调情添味,若刻意追求,合唱就会变成歌舞或一种另类的表演形式,就会本末倒置,这
不仅会影响所应追求的声音表现,还会给人一种声音不足,动作补的感觉。真正国际一流的混声合唱团,一般不会尝试这样的变化,因为性别、年龄不同,又缺少专业舞蹈肢体训练的合唱队员难以动在一个和谐的节拍感觉上。特别是,当表现欲强弱不同的队员同台表演时,反差会更大。
57.为与世界接轨,中国音乐学院于2003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合唱指挥系。由长期致力于中外合唱艺术研究的吴灵芬教授任系主任,多种风格的声乐训练已成为他们的主要课程之一。不难想象一个由合唱指挥系学生组成的合唱队,又受过严格系统的发声训练,加之合唱指挥家吴灵芬教授多年的亲授调教,他们的和声会产生何种美妙的效果,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又会为中国的合唱事业带来多少华彩生机。该系每年的本科招生名额只有5名,但2009年却只招了2名。不是因为无人报考或是录取门槛太高,而是多数考生文化素质较低,他们不读文学作品,缺少文化积淀,甚至不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58.中国大剧院於2009年冬季开始组建合唱团,全国300多名专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闻风而至,但最终合格的还不足20人。中央歌剧院招考合唱队员时,800多名报名者中,合格的竟不足30个人。报名者个个都有一流的嗓音条件,但真正得法的并不多。最不应该的是多数考生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不能正确读出经典咏叹调的唱词,甚至不识五线谱,还有的男士不知这样的艺术殿堂应需何种艺术形象,竟然带着耳环,留着长发去应试。
59.我国的“青歌赛”自第十三届起首增合唱,虽令人欣喜,但却不无遗憾。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再大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对这种源于西方的合唱,在声音和艺术上还没有形成一种相对统一的审美标准和概念定式。评委打分,大相径庭。如
此高雅的人声(和声)大赛,现场竟加用了电声。阵容大、嗓门高,广场歌咏般的表现仍被视为高分评判的尺度,而监审组里竟无人从事过合唱专业。“青歌赛”增加合唱是政治需要,还是艺术需要?是为提高民族素质,还是为振奋民族精神?若导向和观念不清,从评委选择到评判标准必将无的放矢。可喜的是这些问题在第十四届时已有改善。
60.自1980年举办第一届北京合唱节,1990年成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全国性合唱组织——中国合唱协会,到2008年“青歌赛”加合唱,作为一种声音艺术和文化现象,中国的合唱方兴未艾,其发展速度之快已超乎想象。仅北京市就有三千多个合唱团,广东省有一万多个合唱团,但多由老年人和在校学生组成。虽极富群众性,但多受抗战和文革时期合唱题材与风格影响。而真正具有艺术性和国际水准的合唱团却为数极少。“和谐社会,合唱要先行”。时代在呼唤合唱,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更需要合唱,只要有群山,就必定会有珠穆朗玛峰。
秦皇岛金音合唱团
吴天霖
编撰于2012.12.12.
第五篇:班主任工作——蒋丽萍
邵阳县下花桥镇中心完小
润物细无声 滋润暖心田
——教育因爱而精彩
(蒋丽萍)
背景:
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发生改变,而让孩子改变的最大法宝是真心去爱每一位孩子。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揭示了爱在教育中最伟大的力量。案例聚焦:
2016年9月,我新接手了六年级一班,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刚接手两三天,一位小男生引起了我的关注,当时他与另一位同学发生了冲突,其实是很小的事情,当和他了解情况时,他的态度和回答让我心紧了一下,我想我碰到了一位让我头疼的孩子了,他就是何XX同学。
通过一段时段的了解,证实了我的担心,确实他的问题很严重:性格及行为怪异、心胸狭窄、思想偏执;常以自我为中心,疑心特别重;特别爱打游戏,而且瘾比较重;耍脾气时大多时候生闷气,搞得不好时情绪不受控,经常有学生满脸委屈地向老师 “告状”;曾扬言,谁敢打他一下,他就跳楼。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沉思了,特别的孩子啊,急不来啊。成因分析:
该同学从小因父母离异而一直与外婆居住,外婆一直很宠溺他,事事都依着他,养成了他自私、自我的性格,加之外婆常灌输后爸是如何如何的不好,所以对后爸有种潜意识的敌意。就在他上一年级时,他妈妈再婚,把他接回家和后爸一起生活。妈妈在医院上班,工作忙,加上又生了一个小妹妹,全家的重心都转移到妹妹身上。幼小的他以为妈妈不爱他了,也不喜欢他了,以为全家人都只喜欢妹妹,就常做一些“别具一格”的事情,而爸爸妈妈因为耐心的缺乏和教育方式的不恰当,对他非打即骂,加剧了他对原来的认识,对爸爸妈妈以及妹妹的爱越来越淡薄,恨意一天天加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偏激、自私、狭隘的性格。
邵阳县下花桥镇中心完小
【与何XX妈妈微信聊天家长原话摘录:根据何俊杰的症状,应该是心理问题,这和我跟他后爸对他的教育方式不对有关,出现这些情况,真是我的失职。】 【何XX家长曾征求老师的意见,想给孩子停课去看心理医生。当时我的回答:你的孩子很敏感,你这样做非但帮不了他,反而会恶化他的问题,学校是能帮到他的最好的地方,后来的一切证实我们是对的!】 教育过程:
家校沟通,爱暖心田。
一次语文测试,有道口语交际题:你眼中的父母是怎样的?父母眼中的你是怎样的?
他是这样写的:“我眼中的父母是恶魔,我恨他们。他们对我没有爱,只有打骂。只要我做错了一件事,就会被他们打,我成了他们的出气筒。父母眼中的我是个不听话、不讨人喜欢的坏孩子。”看完试卷后,我震惊了,小小年纪的他对父母竟然有这么深的恨意,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想:孩子身上的问题折射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我决定去他家家访。当我把他写的话给他妈妈看时,他妈妈也非常震惊,才意识到了自己教育出了问题,非常后悔自己这些年的疏忽,后悔自己的教育方法方式给孩子带来了伤害。我和她促膝长谈,告诉他要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多点耐心和爱心„„
说真心话,当看到这位年轻的妈妈流下了难过的眼泪时,从她的强势的神态里看到了母爱,从那时起,我们家校联系更紧密了。
第二天,我把孩子请进了办公室,轻松明确告诉他:我很喜欢你,是因为你认真起来时,写得一手规范干净的字,作业正确率极高,爸爸妈妈很爱你,只是有时教育方法不对,希望他理解并用心感受妈妈对他的好。
他告诉我:老师你昨天去了我家家访以后,妈妈主动跟我道歉,说以后要好好爱我,再也不对我非打即骂了,我很感动也很开心。
能看到孩子第一次能正常跟我谈心,我的内心是多么地激动,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冷”是无声的爱
邵阳县下花桥镇中心完小
当面对偏激又情绪化的他,“冷”处理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这类孩子通常性格倔强,脾气古怪,我行我素。“冷”处理既不会让他的情绪失控,又能保护孩子的自尊。一次数学课上,大家都在认真做习题,只有他一个字未动。张老师(也是我们学校的德育主任)一次又一次轻轻地提醒,可他一动不动,埋着头,瞪着眼。针对这种情况,富有教育经验的张主任马上意识到孩子行为的反常,明白孩子在闹情绪。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张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他昨天因为没写完家庭作业就打游戏,妈妈不让他打给电脑设了密码,所以他很愤怒。早上上学前还和妈妈吵了一架。张主任循循善诱地教导他,学习是他自己 的事,他不能把昨天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带到学习上来。作业不完成,只想着玩游戏,妈妈肯定会管这是母亲的责任,不管才是害你呀。我看你表现不好时也提醒你,这也是责任,责任也是一种爱。如果妈妈得知你今天的表现,她该多么伤心啊!张老师的话说完,孩子默默低下了头,说:“老师我错了,我以后不会这样了„„”张主任的“冷”处理,其实就是对他的包容、理解与尊重,是的,大爱无痕,润物细无声。
懂你也是爱的诠释。
每个人都渴望有好朋友,我们班的杨XX同学是何XX认为最好的唯一的朋友了,对于好朋友,他也是患得患失,不料他认为的事情发生了,而且有了很离谱的做法。
他认为杨XX在背后说他坏话,为了搜寻所谓的证据,他就像愤怒的狮子把杨定课桌的书和作业拿出来疯狂地撕,向楼下扔。见此情景,我明白:当务之急是稳定他的情绪,任何不当的语言都会火上浇油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他如此歇斯底里的背后一定有他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帮助他。我从后面紧紧抱住他。让他平复情绪,恢复理智,同时让他明白,我在乎他,我在帮助他。等他冷静下来后,他说杨定肯定在写他的话坏,他要找到证据,我告诉他,你不想失去这个朋友,却用这种方式希望赢回朋友,结果伤害了朋友。他听完直流眼泪,说我是最懂他的人,我太了解他的想法了,没有批评他、没有责怪他,我3
邵阳县下花桥镇中心完小 的话让他感到感动。他明白是他心胸狭窄造成的。知道错了的他第一次主动道歉,最后赢得了友谊。孩子发生问题,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们要在孩子犯错时首先要做的是使自己保持理智与冷静,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我们就很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些不可思议的行为与举动,我们就能找准教育的时机与切入点。教育效果:
他变得合群了,开朗活泼多了,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聊天,一起值日,会关心同学,会孝敬父母、会好好爱妹妹了,会主动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学习认真了,可喜的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一年级创新班。
【家长微信原话摘录:特别感谢张主任和蒋老师对俊杰的教导和指引,还有对他的包容,最重要的是提醒了我这个专横的妈妈意识到自己教育的失误点,虽然俊杰也许现在不是非常优秀,甚至身上不乏有不好的习惯和性格缺陷,但是他还是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在家里没有那么判逆和封闭,对父母和妹妹态度也有很大的改观,会主动送妈妈礼物、递茶倒水……】 教育反思:
每一位孩子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细细去品读,懂他、尊重他、理解他,在大家心目中的问题学生,往往是班级的“另类“,对他们的管理是班主任最头疼的事,需集责任和智慧于一体,用爱心去浇灌,同时教育是接力棒,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好好传递下去,教育路上任重道远。
总之,我将用我的智慧、我的爱去教育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成长。因为:爱让生命变得精彩,爱能改变一个人的灵魂,爱让奇迹发生,爱是最美的教育,教育因爱而精彩!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