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当时已惘然》有感
读《当时已惘然》有感
十年踪迹十年心
——读《当时已惘然》有感
钱 鹏
工作以后很少看书,因为实在太忙了,但是虽然忙碌,还是会在周末偷得浮生半日闲,抽空找些小说啊什么看看,也算是精神上的放松吧。好了,言归正传,今天要向大家推荐的是一部小说,吴越的《当时已惘然》,在网络连载时的名字叫做《青涩摇滚》。
很早以前的书,但是就像别人说的那样,真的好书是不会被埋没在时间的灰烬之下的。吴越笔下的文字便是如此,透着层叠厚重的沧桑感,她笔下的>故事从不曾一波三折,永远是那么平平淡淡,但往往可以触碰到你我心灵的至深处。所以在读完之后,千年不曾动笔的我,也忍不住要写点什么来了。
或许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感情注定是要被辜负的。
就像允嘉对鉴成,鉴成对允嘉,那样青涩的年华,那样执着炽烈的爱,刻骨的痛以及许多年后漫长寂寞的回首,却也终究被掩埋在时间的废墟之下,再也寻不回。
从一开始相识时的那一声鉴成哥哥,到最后曲终人散时的人鬼殊途阴阳永隔,十年的光阴见证了太多的爱恨与纠缠。他们爱得那样艰难苦涩,又那样让人心疼。
她一直以为他爱的是那个优等生,而那样的女子她永远也成为不了,所以她选择了读中专而不是上高中,而后被包养,最后表白之后又匆匆离开。
她太感性,总是自以为是地成全着,却从来没有问过他的想法,忽略了他的感受。她把爱隐藏得太好,以至于仿佛连她自己也觉得,这一生,注定是要错过了。
而他自始至终都太懦弱,那样小心谨慎,患得患失。唯一的一次,在机场临别时突如其来的勇气,也在电话被接通的那一瞬间被他的怯懦拂拭得无影无踪。
他太理智,不敢去表达心中的爱,兜兜转转,辗转徘徊。他本来拥有很多机会去改写他们的结局,可是,他的懦弱抹杀了所有的希望。
多年以前,她在他耳畔叫他鉴成哥哥,童声稚嫩尚未沾染沧桑,那时绿意正浓,花深似海;
多年以后,他在她墓前为她埋首恸哭无语凝噎,然而已是诗残莫续,天上人间。
她是那只等爱的狐狸,宁愿以余生漫长的寂寞来换取一次烟花流火般的爱;而他却从来不曾是她的小王子,甚至连一个等待的机会也惮于给与。
就这样错过了吧,一错,便是一生。
她爱《小王子》,耗尽一世年华等待,希冀王子归来;
他看《小王子》,蹉跎半生光阴诠释,直到星光散去……
看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已是午夜,窗外月影婆娑,天光胜水。
想起是在小时候吧,也是这样一个春末夏初的夜晚,这个时分醒来,窗外是一天的好星光,璀璨动人,明若萤火;远远地传来一两声狗吠,须臾便消失在沉静的夜色里;有人家屋旁种的槐树,是落花时节,黄白色的花朵绵绵密密地落了一地,踩上去想来该是寂寂无声的。
那个时候的一切还那样美好,甚至没有时间去伤心感慨,可谁又知道,日后的道路不是坦途万里,磕磕绊绊一至于斯。
就像允嘉和鉴成,在开始的开始,谁又能料到会是这样一个缠绵凄恻的结局,浮生漫漫,让人情何以堪?
突然就想起一句词来,背灯和月就花阴,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感情让我们疼痛惋惜,无法释怀,当事者误了花期,嗟叹一生;旁观的人瞧见了,亦感慨万端,唏嘘不已。
不想再说什么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这样的话了,有几个人不懂这样的道理?可是——
为什么非要等到十年风霜老尽华发,才扼腕还有一个人没有来得及去爱?
为什么非要等到心字已成灰,才披衣乞浆向蓝桥?
为什么非要等到尘埃落尽了,才能够,把时光,想念成,一个人……
也许你要说,这只是小说而已。
可是,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亲爱的你,是否,也有一丝悔恨多年来在心中萦回不绝盘桓不去?是否,也想停留在某个时间的角落里,向某个人轻轻地说一句,喂,后来的你好不好?
总是有一些心情在时间的隧道里找不到安眠的场所,无处安放……
那些和你我的年少记忆有关的——
星光。烟火。呼啸的单车。迟疑的吻。有多少成了许多年后再想起时,残缺抱憾的回忆?
又有多少彼此相爱的人,最终要隔着十年数十年的岁月的尘埃,侧首遥望彼此的人生?
我们都以为自己还很年轻,即使错过了,还有漫长的时间伫足等待或者转身寻找,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在蓦然回首时望见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
小时候被爸爸逼着背了那么多的诗词,不是没有怨言的,因为那个时候读不懂。而现在我亦明了,纵然读了再多也是枉然,该痛的还是痛了,该难过的还是难过过了,我也只是借着这篇文章,微微地怀念,感慨那些没有墓碑的情事,会就这样消失在人生的旅途中,无处寻觅。
虽然岁月迢迢,世事动荡,但还是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能够执着所爱。我希望用你们的美好故事鉴证这个世上依然有爱存在。如是我愿。
(钱 鹏:目耕缘读书会会员)
第二篇:只是当时已惘然―论《红楼梦》中的李商隐元素”
只是当时已惘然―论《红楼梦》中的“李商隐元素”
摘 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整体悲剧诗美的体现深受中国传统文学悲剧美学的影响,其中所受唐诗尤其是李商隐诗的影响之大,同样不可忽视。本文将从《红楼梦》的主题与场景、诗歌及诗歌理论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李商隐元素”。
关键词:《红楼梦》;李商隐诗;关联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两大写“情”达到极致的高峰:唐代李商隐的爱情诗和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李诗与《红楼梦》尽管体裁不同,但前者诗中有事,后者事中有诗――且将“事”沉浸在“诗”的意境中进行叙述。《红楼梦》中巧妙地渗透了大量“李商隐元素”,这不仅得益于李诗宝贵的艺术价值,更得益于曹雪芹深厚的诗学素养和借小说以“传诗”的独特理念。
一、李商隐诗与《红楼梦》主题和场景的关联
(一)《红楼梦》的主题对李商隐诗的借?b
《红楼梦》的主题和李商隐的诗实在有太多耦合之处。李商隐的名诗《泪》,其主题是“流泪以自伤身世”,《红楼梦》对这首诗的借鉴最为明显。首先,《红楼梦》也带有自叙性质,开篇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接着,宝黛的“木石前盟”由“还泪”的故事展开;最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使“泪”的意象贯穿全书。《泪》的颔联“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前一句用湘妃竹的典故帮助塑造了林黛玉的形象;后一句的是说西晋的羊祜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上为他修碑立庙,碑文恰好是一篇“石头记”,暗含《红楼梦》之名。
《红楼梦》对另一首李诗《锦瑟》的借鉴也很明显。该诗的颔联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其中的“庄生梦蝶”与“红楼梦”、“杜鹃啼血”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珠有泪”与“绛珠仙草”下凡还泪、“玉生烟”与宝玉、黛玉的名字等意象几乎处处耦合。
(二)《红楼梦》的场景受李商隐诗的影响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繁复的场景中,无论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的情节还是古董珍玩、器物用品等道具,都不难发现“李商隐元素”。
先看李商隐的《花下醉》: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将红烛赏残花。
“醉”、“沉眠”、“酒醒”等不禁令我们联想到《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P”的情节,而“深夜”、“红烛”后被苏轼在《海棠》诗中借用,共同为曹雪芹塑造“海棠美人”史湘云的形象发挥了作用。《红楼梦》第十五回北静王水溶初次见到贾宝玉时,就向贾政夸奖道“雏凤清于老凤声”,引用的就是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中的一句。大观园里的宴会经常玩行酒令的游戏,比如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宴会上所行之令为“射覆”,游戏名字来源于李诗《无题》中的“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红楼梦》里还写到一些新奇的器物用品,如第四十一回,妙玉单独为宝钗和黛玉斟茶,拿出珍藏的茶具给她们使用,给黛玉的那只名为“点犀qiáo”。宝玉佩戴着“通灵宝玉”是众所周知的,这很自然会使人连在一起想到李商隐的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句以“通灵之犀”暗喻相恋的男女心意相通,《红楼梦》化用在两位主角所用的器物上,信手拈来,匠心独运。
二、李商隐诗与《红楼梦》中的诗歌及诗歌理论的关联
曹雪芹具有深厚的诗学素养,这恰促成了他借小说以“传诗”的创作意识。他经常借小说人物来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才能,并借他们之口阐述和践行诗歌主张。
(一)《红楼梦》里的原创诗歌化用李商隐诗的意境
曹雪芹创作于《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性极高,都是他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这些诗中的“李商隐元素”非常明显。李诗《落花》中的“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立刻令人联想到《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辞》。《葬花辞》之所以能达到全书诗歌艺术的巅峰,与曹雪芹成功借鉴李诗中“落花”的意象有很大关系。再比如:《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宝玉写的四首即事诗(《春夜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冬夜即事》),也是仿照李商隐《燕台四首(春、夏、秋、冬)》而来的。
(二)从“黛玉不喜义山诗”看曹雪芹的诗歌主张
《红楼梦》第四十回里,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这里透露出林妹妹对李商隐的诗很不屑。大观园里最重情的女子居然不欣赏最擅长写爱情诗的李商隐,究竟是何原因?主要是由于曹雪芹的诗学宗尚与李商隐有异。
首先,曹雪芹深受清初诗坛泰斗王士?G的影响。王士?G特别推崇王维冲淡自然的艺术风格,而我们从《红楼梦》里香菱学诗的片段不难发现,黛玉也主张诗法王维,她在元妃省亲时所作的《世外仙源匾额》就很明显是在模仿王维。第七十六回里,黛玉盛赞湘云的“寒塘渡鹤影”是浑然天成的佳句,这样的评价完全符合王士?G的喜好。
另外,同时代另一位大诗人袁枚的诗歌理论对曹雪芹也有很大的影响。袁枚是“性灵派”代表人物,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因此《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作大多都是其自身命运和性格的写照。黛玉作诗还重立意而不重形式:“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红楼梦》第四十七回)“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相比之下,李商隐的诗律法严整,好用典故,意境偏于幽深杳渺,表达上又采取了迂回曲折的方式,处处不对黛玉胃口。正如元好问的评价:“诗家总爱西昆好,可恨无人作郑笺。”(《论诗》)曹雪芹赞同这个评价,因此他借大观园第一诗人林黛玉来表明自己不同于李商隐的的诗歌主张。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虽然诗歌主张有异,但书中大量“李商隐元素”的存在说明曹雪芹对李诗艺术价值的尊重与肯定,另外在第四十九回,他借宝钗之口对包括李商隐在内的几位唐代诗人的诗风评价都非常准确。因此曹雪芹不仅是一位虚心学习的文学巨匠,也是一位公正客观的诗歌评论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曹雪芹将诸多“李商隐元素”巧妙融入《红楼梦》中,让两者相得益彰,打通了诗歌与小说两种文学体裁的界限,令读者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诗中叙事、事以传诗的审美意境,真可谓“只是当时已惘然。”
参考文献:
[1] 王庆云.《红楼梦》与李商隐[J].文史哲,2002(4):82.[2] 陈才训.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诗学素养[J].中国韵文学刊,2011(1):22.[3] 邹晓丽.红楼真味[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1200
[4] 刘汾“黛玉不喜义山诗”.探因[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9):31.作者简介:夏蕾(1983-),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文化。
第三篇:读《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
——读《当时只道是寻常》有感
“这是一句非常明白易懂的话,却道出了几乎人人都有的感觉。”
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一句怎么样的话,能牵出生命回望中的一花一树,一颦一笑,一期一遇。那些被笼罩在岁月迷雾中的琐碎记忆,开怀的大笑,难忘的痛哭,夕阳的奔跑,午夜的长谈……终究在滴答中渐渐于背后凝固了,然后,风轻云淡的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看着季老先生写的。回头那片灰蒙蒙中的一条清晰的路,这条路的顶端是在清平县的官庄。他看到了一片灰黄的土房,中间闪着苇塘里的水光,还有他大奶奶和母亲的面影。这条路延伸出去,他看到了泉城的大明湖。这条路又延伸出去,他看到了水木清华,接着又看到德国小城哥廷根斑斓的秋色,上面飘动着他母亲似的女房东和祖父似的老教授的面影。路陡然又从万里之外折回到神州大地,他看到了红楼,看到了燕园的湖光塔影。令人泄气的是,他竟然又看到了牛棚的牢头禁子那一副牛头马面似的狞恶的面孔。再也看不下去了,路就缩住了,一直缩到他的脚下。
而我的路呢。我走过的路还太短,未来的路太长。那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说者是何滋味,我不能很好地了解。但是看了这些文字,也算是跟着季老一同体味了一次百味人生。
岁月其实真的挺奇妙的,过的时候很漫长,回过头来看确实“如箭”“如梭”.但是你又能奈何。就如,最近是高考月,想想自己竟已经离开高中有一年了,然而高考期间的一景一情却恍如昨日。
那些永不会忘记的日子。冬天的清晨,天空还是漆黑一片,路边昏黄的路灯还孤独地守候在寂静的路边。寒冷的空气把鼻子冻得冰凉通红,但我喜欢这种感觉。当我走到教学楼四楼的走廊时,迎接我的是太阳升起,东边灰暗山峦轮廓线上一抹朝霞,渐变的粉色,让我不禁怦然心动。有时候,月亮还没落下,悬在天边淡淡的一片,就像婴儿用沾着面霜的手指,轻轻地在天边点了一点。那时的夕阳也同样醉人,让我不禁想起了《怦然心动》里面的台词:“Somedays the sunsets would be purple and pinkAnd some days they were a blazingorange setting fire to clouds on the horizon.”
这些离我而去的,到现在都成为了最可爱的回忆。讨厌或喜欢的人也好,事也好,终究会让我们说声再见。这本书中追忆文,老舍先生、梁实秋先生、沈从文先生、胡适之先生……在这里,我都看到了不一样他们,往事种种,数之不尽。虽是琐碎小事,却颇有一种《项脊轩志》的感觉,正是这些小事,细微的感情,让人感动不已。就如胡适之先生,北平学生示威游行,被抓进监狱,胡适之先生奔走于各大衙门之间逼迫国民党当局非释放学生不可,还亲自给南京驻北平的要人写信。要知道那些示威活动大多是共产党地下党指挥发动的,而胡适之先生是不赞成共产主义的,这件事怎么不能叫人感动呢。只是现在的人往往不了解实情就批判一个人,虽然胡适之先生不赞成共产主义,但是他同共产党没有任何深仇大恨,他自己说,他一辈子没有写过批判共产主义的文章,而反对国民党的文章则是写过的。里面还有一件小事,是关于陈寅恪先生的,1952年,季羡林先生到他家拜谒,那时候看到陈寅恪先生门前有一条白色的路,路旁全是绿草。原来那时陈寅恪先生眼疾日益严重,但仍然可以看到眼前白色的东西,当时中央领导陈毅和陶铸便命人铺就了这一条路,碧绿与雪白相映,供先生散步之用。
昨天终于看完了全本,最后一篇尤叫人感动。题名为《回家》,写于2002年,那时的季老已经九十一岁高龄了。那时候他患了一场大病,终于治愈出院回家。文字间溢满了感激喜悦之情。回家,他的“家”又是什么呢,老祖、老伴早已现于他而去了,只有他一人。但是,这里还有一大片盈塘的季荷,还有一只小波斯猫。他一走进自己的院子,他的那只小波斯猫不知从哪里蹿出来,在他两腿间蹭来蹭去,没完没了,书里写到“它好像是要说:‘老伙计呀!你可是到哪里去了?叫我好想呀!’我一进屋,它立即跳到我的怀里,无论无何,也不离开。”一位多么可爱的老人啊,不知道为什么又被感动到了。这时的他像是得到了一次新的生命,对周围的一草一木充满了好奇,不管什么,在眼里都是可爱的。“我真觉得,大自然特别可爱,生命特别可爱,人类特别可爱,一切有生无生之物特别可爱,祖国特别可爱,宇宙万物无有不可爱者。欢喜充满了大千世间。”读到这里也被感动到了。多么可爱率真的老人。
最后,借这个题,附一段很喜欢的歌词。
Goodmorning yesterday
You wake up and time has slipped away
And sudden lyit’s hard to find
The memories you left behind
Remember do you remember
The laughter and the tears
The shadows of misty yester years
All the others in between
Remember do youremember
The times ofyour life
Reach out forthe joy and the sorrow
Put them away inyour mind
The memories are time that you borrow
To spend when you get to tomorrow
Here comes the saddestpart
The seasons are passing one by one
So gather moments while you dream today
Remember willyou remember
The times of your life
作者:宣香颖
班级: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152班
第四篇:读《孔乙已》有感
~-7-9 字数:711鲁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学泰斗,由于生活在旧社会的年代,所以他的文章大多经批评旧社会,反对封建社会为主题的,我读的这本孔乙已也是这样。孔乙已是一个读书人,是封建社会的思想使他只会读书考科举,没有一点生存技能,写得一手好字,但是人很懒,宁可偷书卖钱也不愿用正当的手段挣钱,最后被人打断了腿,为什么他的生活破落到如此田地,我想与他的思想很有关系。鲁迅把孔乙已的遭遇通过侧面描定使我人产这样的读者看起来一目了然,在同情孔乙已怕不幸时,不得不为鲁迅的才华感到敬佩,可以说鲁迅就是用他的笔在闹革命,在呼喊着封建社会对人民的破害的最终下场,人民将像孔乙已那样,人们不应该在抱有封建思想,我们应该把这种社会形式改变。孔乙已是千千万恨个封建社会中受到残害的一个,他的不幸是谁造成的?为什么他只想做官呢,科举制度存在着那么的弊端我们是否该推翻他呢?读了孔乙已这篇文章,我对封建粹的一些社会现实看的更清楚了,在孔乙已被打断一条腿之后,人们还是以嘲笑他而取乐,没有人对他有一丝同情,酒店老板在这时还催着让他还钱。鲁迅是一个有着高超刻画人物本领的大师,人们意识到孔乙已的不幸遭遇是通过他笔下才完成的,所以读了孔乙已这篇文章,我对这个文学泰斗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鲁迅的文章确实非常好。鲁迅的文章还有很多的刻画人物,表达对封建社会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渴望。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周树人他换了这么多个笔名,原来是因为他经常挨露现实社会的不满,统活阶段对他恨之入骨,他为了逃避追捕才老换笔名,小时候我还真以为他姓鲁,不过从侧面讲也说明了鲁迅文章的准确性,写到了最真实的社会,让统治者们恼羞成怒,《孔乙已》这部作品的成功所在我相信也是这一点。
第五篇:当时只道是寻常(读诗经《绿衣》有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
——品诗经《绿衣》有感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之咏硕人,道尽了庄姜之美的传神,一颦一笑,目光流转间艳光潋潋。可叹,纵然如斯,道不尽的忧愁落寞,在那绝伦容颜背后使人更为叹惋。因了这般,便有了卫庄公的抱衣伤怀,便有了《绿衣》这首堪称悼亡始祖的诗。
初读《绿衣》,便觉得此诗中悲伤怀念的氛围甚浓,那两句“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将内心的痛苦不带一分掩饰地表露出来:我的内心十分伤痛,这份伤痛何时才能停止,而我又何时才能将你忘却。朱熹在他的《诗集传》里说道:“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做此诗。”我是不太赞同朱熹的这个观点的,反而《孔子诗论》中云:“《绿衣》之忧,思古人也。”却是与我心之所向更为契合。古人,旧时亦为故人。“绿兮丝兮,女所治兮”,看着那一针一线,就仿佛看到了那个如空谷幽兰般贤淑的女子,安静地坐着,细细地缝着。天渐转凉,看着故人旧时的衣物,想着如今再无那体贴的提醒使自己免受这寒气的侵扰,想着再无那关切的话语使自己冷静处事,忧从中来,不免心生悔意。悔着当时的理所当然,悔着当时的不知珍惜,更悔着让那个美好的女子落寞而去。“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正是庄公心中百转千回所叹。穿着葛布衫,秋寒入心,不知是薄了衣裳还是薄了心。
《绿衣》后,仿着这般表现手法,借着遗物抒发情思,发着物
在人亡感慨的诗作广而传行。如那潘岳的《悼亡诗》中的“凛凛凉风起,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岁月寒”取的便是《绿衣》中的第三、四章意。再如元稹的《遣悲怀》中的“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也全由《绿衣》所出。
都道古时男儿凉薄,再次细细回味着这首满载着萧瑟怀念的诗:“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为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为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我思古人,只能低低叹一声,当时只道是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