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人传》序
《<名人传>序》阅读指要
导入:
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的名字。于是,将出现许多伟人的名字:秦始皇、拿破仑、孔子、马克思、李白、曹雪芹、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注意区分伟人与明星)
把这些名人分为四类: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文学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然后提醒同学们,至少还有一类名人非常值得大家崇拜,那就是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像音乐家贝多芬、雕刻家与画家米开朗琪罗。
今天就来学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序》。预习检测:
1.罗曼•罗兰(1866-1944)__国作家,音乐评论家。20世纪初,他写了几部名人传记:《_____传》、《_______传》)和《_____传》,三传合称为《名人传》。罗曼•罗兰在写《名人传》的同时发表的长篇小说《_________》,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与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1915年,罗曼•罗兰被获得_____文学奖。
作者详细介绍: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说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2.《<名人传>序》开头题记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法 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 托尔斯泰 约翰•克利斯朵夫
诺贝尔 2.暗示文章的主题。不甘平庸的人都要担当患难,凡担当患难必须善良高尚。正文阅读引导:
一、引言:在《<名人传>序》开头有一句贝多芬的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由此推知,《名人传》是一本什么书?
《名人传》应是一部诸多“不幸的遭难者”依靠良善心灵与高尚品格,战胜灾难过程的一本书
二、《<名人传>序》主要阐述了什么哲理?
明确:人生常遇患难,伟人产生于患难,形成于超人的奋斗;良善的心境、高尚的品格与顽强的毅力是进行超人奋斗的前提。
三、第一部分(1—3)写作《名人传》的时代要求——应时代与斗争的需求,写《名人传》献给受难者。
1、作者认为,现实的欧洲是一个平庸的时代,“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作者这样评价欧洲,并不是指欧洲当时的工业水平、生活质量、科学、艺术成就等方面,而是特指作者界定的精神亡的“自由”。作者认为欧洲已经沉陷于“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的氛围中,功利主义的盛行已经“窒息”了欧洲的生命。人人追求功利,造就了一个平庸、沉重的时代,这是像作者这样崇尚精神、鄙视物欲的艺术家所不能容忍的,他已经感到“周围的空气多沉重”,无法呼吸。
再看看和自己一样“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生活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斗争的对象是无形的:孤独、静寂、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耗尽了他们的精力,使他们再没有力量反抗平庸的生活、时代。更可悲的是,孤独的他们还“彼此隔离”着,因为世俗生活的拖累,使他们不可能过多地交往,“连对患难中的弟兄们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谁来援助他们,谁来安慰他们,谁来带领他们走出沉闷,摆脱平庸,得到光明和幸福? 时世需要英雄!
四、第二部分(4、5)呼唤英雄与英雄的定义,着重阐述英雄的伟大在于品格,人们从中汲取勇气。
即使平庸的时代,也有横空而出的英雄:毕加大佐和蒲尔民族说明英雄是不死的,是平庸所毁灭不了的。所以,作者期望:“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西方人认为上古时代是英雄的时代,上古的民族是英雄的种族。但是作者并不是抄袭这种通常的信念。他心目中的英雄,并不是古希腊智慧绝伦的思想圣哲,也不是古罗马开拓疆土的元老帝王。“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当时的欧洲,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辈出,但是作者把他们排除在英雄之外,因为他们的成就或业绩,无不与功利有关或只带来功利上的效应。“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英雄是能以“伟大的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苦难的人。
五、第三部分(6、7)英雄的作用,主要阐述“学习最伟大者贝多芬,鼓起生命的信仰”。这样的英雄,是与平庸的时代对立的。平庸时代的特点,就是以功利为追求,而丧失精神上的自由。真正的英雄,以仁慈的心怀,伟大的品格,映照出自私自利的卑下世风,使人们看到生命的伟大、丰满、幸福。
英雄往往生活在“长期的受难”中,“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正因为如此,才使他们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高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人类的力量、勇气,都集中在他们身上,“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赋予世人精神的安慰和激励。作者把英雄的“首席”赋予贝多芬,正因为他对时代的深刻批判和对英雄独特的见解。重点难点理解引导:
1、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与人们一般认识的英雄不同。
他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前者以智慧征服,后者靠武力统治,都是功利的、世俗的,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们以仁慈、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的苦难。在此,罗曼•罗兰认为只有以心灵使自己伟大的人,才是英雄。
人们通常以成功论英雄,罗曼•罗兰认为英雄与成功不相干,英雄主要“在于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2、第二段告诉我们,英雄是不甘平庸凡俗的人,他们的斗争总是艰难而又悲惨的。具体怎么艰难?怎么悲惨?
A他们的斗争无日无止,看不到头;B孤独寂寞,没有伙伴;C贫穷,缺少财力物力;D“沉重与愚蠢的劳作”;E没有希望,没有一点安慰。
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超人的努力与奋斗,是“成为伟大”,而取得成就则是“显得伟大”。罗曼•罗兰的名人观与英雄观是,只有在患难中拥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品格,才能成为伟大的人。
3、理解“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时间会把他们一起摧毁。”
这句话还是紧扣作者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伟大的人格最重要,是英雄必需的品质;而没有伟大品格的人,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受无知的人顶礼膜拜,满足他们功利的愿望。
4、理解“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磨难使英雄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高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更能影响大众,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鼓舞,所以“磨难”使他们成为“伟大”。【同步达纲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贝多芬传》序(节录)
①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②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说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我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③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④成败又有什么相干?⑤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破裂,他们永远有遭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莫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有意无意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动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在此英勇的队伍中,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痛苦中间即曾祝愿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夸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所谓“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普罗米修斯,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噢,人啊,你当自助!”
我们对他这句豪语应当有所感悟。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1.第一自然中“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在横线上写出人名)
2.第一自然段由五个句子组成,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⑤。根据作者的思路,该段的层次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用不超过15个字,把第一节中“成为伟大”的意思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请你用不超过35个字,把这两层意思概括写出来。
答:第一层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啊,你当自助”的含义是
()
A.支持受难者
B.成为不愧为人的人
C.以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苦难
D.不靠上帝,而靠自己的奋斗
6.从节录这部分内容,可见作者写作本“序”的目的是
()
A.高度评价贝多芬的伟大人格。
B.借《贝多芬传》阐明一个道理。
C.借对贝多芬的评价,鼓舞受难者不畏灾难。D.劝慰受难才是不计成败。
7.根据课文,写出伟大的人物所受到的磨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一句话中,“铁砧”是什么意思?所用的修辞是什么?
铁砧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下面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伟人成为伟人的过程中,毅力和灾难同等重要。
B.伟人成为伟人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毅力,更重要的原因是灾患,他们在灾患面前表现了不同凡响的胆识和勇气,在灾患中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可以说是灾患成就了他们的伟大。
C.在伟人的生命中,不幸不仅不是阻碍,反而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D.在伟人的成就中,灾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毅力的作用远远大于灾患。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贝多芬 2.D(先说什么是英雄,再说如何成为英雄)3.靠心灵的伟大,品格的伟大 4.灾患在一定的意义上成就了伟人的伟大;我们可以从伟人身上汲取到前进的力量。5.D 6.C 7.灵魂的折磨,生活的窘困,尊严的被践踏 8.人们在困苦中受到煎熬,就好像铁石在铁砧上敲打一样。
这是比喻的修辞。9.B(在某种程度上,苦难成就了伟人的伟大。)
第二篇:名人传序
《名人传》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体味英雄的伟大之处:自助与助人。自助体现在对自身苦难超越;助他体现在对其他陷于苦难中的人的关注。
2、美育目标:通过朗诵,及对重点段落的品读使学生感到文章文辞的感染力。可稍加提点。
二、教学重点:德育目标。
三、教学难点:美育目标。
四、教辅器材:录音机。
五、教学步骤:
(一)放音乐。1分钟后调小音量朗诵课文,直接进入题记,不读标题。(9分钟)
(二)导语:各位同学,谁知道刚才的朗诵配乐是什么曲子?(学生齐答)你在其中感到了什么?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勇敢、乐观的斗争精神,坚强不屈的意志和真挚的感情。规模宏伟壮观,尖锐冲突而激动,最终却安宁而欢乐。预示着英雄克服了苦难,斗争以胜利告终。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篇用文字抒写的《英雄交响曲》——《〈名人传〉序》
【书写标题、作者】
(三)介绍作者:
罗曼·罗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是《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以贝多芬为原型写的一部长篇巨著。它描述了天才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成长、奋斗和最终以失败告终的一生。语言富有音乐美,而故事情节则像一首庞大的交响乐,每章都由不同的基调组成。被誉为的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而《贝多芬传》则与《托尔斯泰传》、《米开朗基罗传》一起被收入《名人传》。我们今天看的这篇课文就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写的序。(2分钟)
(四)进入正文:
好,大家把书翻到82页,看第四小节。快速找出这段的中心句,看看哪句最能体现作者的观念。(同学回答“我所认为的英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板书:英雄】
那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可称为英雄?(齐答)
【板书:伟大的心】
好。有一颗伟大的心的人才能称为英雄。什么是“伟大的心”?
【停顿几秒】
我们先不做回答,大家跟我一起看一下第五小节。你们觉得这段的前两句话用什么语气读比较好?(散答)
作者写了这么多的苦难,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有人觉得读得越沉痛越好。那他这么沉痛,就表明作者很同情这些《名人传》中的英雄。是这样吗?
对,不是!不是同情,那是什么?(请同学回答)
(小节)赞赏!即使他们命运多艰,他们仍然走出了困难,这是作者为他们超越苦难所作的一首赞歌!我们读这段时应该读得昂扬一些,读到段尾更有种赞美与喜悦。大家一起把这段读一下吧!
【学生齐读第五段】(8分钟)
读得很好!那这些英雄是靠什么超越的苦难?(他们自己)
对!自助使他们战胜了苦难。自助靠的就是他们那坚毅的品格!当他们克服苦难并超越自我时他们的生命就在他们的奋斗中得到了完善!他们固然由于自己的毅力而成为伟大,可要是没有灾患的洗礼,他们的生命必不会像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丰满、充实。【板书:自助】我们再来看看第六段,它和第五段有什么联系?给大家3分钟时间讨论一下吧。【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时间到后请1~2组的代表回答】
(小节)与“自助”相对的,这是助人。从贝多芬对同是受难者的人的关注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善良与博爱。【板书:助人】
【板书:】
英雄:伟大的心自助善
助人
自助体现在英雄克服苦难的毅力上,而助人则体现在对受难者的关注上。不管是自助还是助人都是他们内心善的体现。这个善不是我们常说的善良的善,而是论理学中与“恶”相对应的善,其中包含了人类一切美好的品质。
那让我们一起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什么是伟大的心?就是一颗向善的心!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敌人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显得伟大的空虚的偶像都是世俗的、功利的、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只有有了伟大的心、伟大的品格才能成为伟大的人,使自身成为伟大的存在。那么在这些英雄自助的同时,他们的事迹已经无形的鼓舞了他人。
那我们来想想罗曼罗兰为什么把首席给予贝多芬?
因为他最符合作者心中英雄的标准。罗曼罗兰还引了他的一句话:“噢,人啊,你当自助!”可见在一般的人,自助与人助中自助更为重要。对于陷于苦难中的人来说,罗曼罗兰可以为他提供一个英雄作为心灵支柱,但是,要使自己摆脱苦难还是唯有自助!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循环:英雄的自助成就了自身的伟大,并提供给其他受难者去超越苦难的勇气,当这些受难者成功了,我们可以说他们成为了新一代的英雄,继续激励着他人。那么这就形成了一个不断扩大的队伍,它的名称就在这一页!(英雄的种族)【板书:呼唤英雄的种族再生】
【找个同学把这句话读一下】
这分明就是一种呼唤啊。
作者为什么呼唤英雄的种族再生?
同学们请看课文的前三段,仍然给大家3分钟时间,小组讨论总结一下。
【提问1~2组代表】
(小节)总的来说就是两点:社会的沉闷令人窒息需要新鲜的空气;人生艰苦,受难者需要榜样的力量。
【板书:社会/人生】
就是在这种社会状况下,作者才呼唤英雄的种族再生,也就是呼唤人们心中良善的再生。那还有最后一段,找个同学把它读一下。
罗曼罗兰的希望是什么?就是人们能够重拾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就是希望人们重拾对良善的信仰。他的这个希望贯穿了整篇文章。【呼唤良善】
罗曼罗兰的毕生追求就是这个善!【在“善”字上划着重号】
《名人传》序教案
课题
《名人传》序
课型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知识目标:
1、了解罗曼•罗兰及他的《名人传》。
2、了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能力目标:
1、揣摩和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学会根据语境领会句子深刻的含义。德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名人观。
2、联系实际,领略本文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和领略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意图
2、了解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教学难点:透彻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
(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课堂组织形式、教具媒体应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教学方法:
1、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指导学生充分借助相关的资料进行研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拓展法。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在一个物质极度丰富而精神相对贫弱的时代,我们应崇敬和景仰的究竟是什么。
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32、课外延伸阅读《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教学反馈
(形成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设计)
教 学 内 容、过 程 安 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预习提纲
1、了解何谓“序言”。
2、反复阅读课文,借助词典排除生字、生词,在疑难语句下面画线,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揣摩、理解。
3、借助课外相关资料认真阅读课文,尝试理解《名人传》的创作意图以及作者的英雄观。(两个思考问题:A.作者为什么写《名人传》?B.在作者看来,衡量英雄的标准是什么?)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千多年前,在楚汉相争最激烈的地方,阮籍来了,看着城基废驰、天风浩荡的古战场,他不由发出一声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英雄,一提到英雄,在你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形象呢?是古代神话传说中能人义士,还是现实社会里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亦或是某些声名显赫的球星歌星影星?
有人说,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遍地名人”的时代。名人就像生产线上的产品不断地涌
现,“名人效应”的威力也是无与伦比的。歌星的一支歌,球星的一个动作,影星的一部影片都会受到传媒和公众的关注。但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名人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真真正正地值得我们顶礼膜拜呢?
让我们翻开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序》,翻开《名人传》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名人传〉序》,罗曼•罗兰]
二、介绍《名人传》相关知识及作者(PPT课件)
1、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小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弱,但他的心灵却有着非凡的敏感,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使他入迷,莎士比亚的剧本对他跟具有奇异的魔力。
罗曼•罗兰初期的文学活动主要集中于历史剧的创作中,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可是他的这一切努力从资产阶级那里得到的却是指责,这使他更痛切地感到被利己主义腐蚀着的资产阶级空气的龌龊。“让我们把窗子打开!让我们把自由的空气放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他这样大声疾呼。教 学 内 容、过 程 安 排
(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反思、体会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2、作品介绍
《名人传》是《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他们均创作于二十实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作琐屑的介绍,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这三位艺术家的共通之处,着力刻画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的笔墨协作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承担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
罗曼•罗兰的这篇序言与他的〈贝多芬传〉同样著名。他记录了罗曼•罗兰的思想历程,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形象:对人类前途坚定的信念,对于人的至善的和求,在探索光明的道路上与困难和苦难战斗的勇气。
三、结合课文内容,在学生自行研读的基础上,设计探讨性问题,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1、《〈名人传〉序》开头题记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有什么作用?
[明确]暗示文章的主题。不甘平庸的人都要担当患难,要担当患难就必须高尚和善良。
[教学提示]学生在这里未必能够把这句话跟文章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可以暂时把问题搁置,在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英雄观之后再反过来回答这个问题。
2、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一到三自然段。
[教学提示]本部分解决作者为什么创作〈名人传〉。可以跟学生的预习相结合。
第一部分(1-3)写作《名人传》的时代要求——-应时代与斗争的需求,写《名人传》献给受难者。
作者认为,现实的欧洲是一个平庸的时代,“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作者这样评价欧洲,并不是指欧洲当时的工业水平、生活质量、科学、艺术成就等方面,而是特指作者界定的精神亡的“自由”。作者认为欧洲已经沉陷于“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的氛围中,功利主义的盛行已经“窒息”了欧洲的生命。人人追求功利,造就了一个平庸、沉重的时代,这是像作者这样崇尚精神、鄙视物欲的艺术家所不能容忍的,他已经感到“周围的空气多沉重”,无法呼吸。
再看看和自己一样“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生活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斗争的对象是无形的:孤独、静寂、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耗尽了他们的精力,使他们再没有力量反抗平庸的生活、时代。更可悲的是,孤独的他们还“彼此隔离”着,因为世俗生活的拖累,使他们不可能过多地交往,“连对患难中的弟兄们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谁来援助他们,谁来安慰他们,谁来带领他们走出沉闷,摆脱平庸,得到光明和幸福?
因此,时世需要英雄!
3、由创作意图引出作者的英雄观。
[教学提示]在此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发言,提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是怎么样的,以与罗曼•罗兰的英雄观进行对比。
第二部分(4、5)呼唤英雄与英雄的定义,着重阐述英雄的伟大在于品格,人们从中汲取勇气。
即使平庸的时代,也有横空而出的英雄:毕加大佐和蒲尔民族说明英雄是不死的,是平庸所毁灭不了的。所以,作者期望:“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西方人认为上古时代是英雄的时代,上古的民族是英雄的种族。但是作者并不是抄袭这种通常的信念。他心目中的英雄,并不是古希腊智慧绝伦的思想圣哲,也不是古罗马开拓疆土的元老帝王。“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当时的欧洲,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辈出,但是作者把他们排除在英雄之外,因为他们的成就或业绩,无不与功利有关或只带来功利上的效应。
“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英雄是能以”伟大的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苦难的人。
[教学提示]关于作者的英雄观,可以让学生在揣摩语句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并且总结出来。
[重点语句解析]
1、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前者以智慧征服,后者靠武力统治,都是功利的、世俗的,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罗曼•罗兰的英雄观:能承受苦难、战胜苦难、同情弱小者、救助苦难者的人才能称之为英雄。
2、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
这句话肯定了英雄身上最本质的东西。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首先应该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这是成为英雄的先决条件。
3、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
这句话还是紧扣作者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伟大的人格最重要,是英雄必须的品质;而没有伟大的品格的人,只是空虚的偶像,受无知的人顶礼膜拜,满足他们功利的愿望。
4、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磨难使英雄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高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更能影响大众,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鼓舞,所
以磨难使他们成为“伟大“。
[总结作者的英雄观]
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与人们一般认识的英雄不同。
他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前者以智慧征服,后者靠武力统治,都是功利的、世俗的,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们以仁慈、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的苦难。在此,罗曼•罗兰认为只有以心灵使自己伟大的人,才是英雄。
[总结作者的英雄观]
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与人们一般认识的英雄不同。
他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前者以智慧征服,后者靠武力统治,都是功利的、世俗的,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们以仁慈、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的苦难。在此,罗曼•罗兰认为只有以心灵使自己伟大的人,才是英雄。
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超人的努力与奋斗,是“成为伟大”,而取得成就则是“显得伟大”。罗曼•罗兰的名人观与英雄观是,只有在患难中拥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品格,才能成为伟大的人。
4、回到文章前面引用的贝多芬的话,作者认为,在英雄的队伍中,首席是贝多芬,这正是因为他对时代的批判和对英雄的独特见解。因而他引用贝多芬的话来揭示整捕〈名人传〉创作的宗旨。
[关于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 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听众面前表演、卖 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 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 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 脱开海顿和莫 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贝多芬最杰出 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 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 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 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 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 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
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四、课堂小结。
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名人传〉序〉一文的学习。本课不仅使我们了解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意图,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英雄”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名人传〉序〉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极度丰富而精神相对贫弱的年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序〉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的是尴尬。人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学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亟身人类不朽者之列。因此,也许随着本课的引导,去读读〈名人传〉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五、课外延伸阅读。
介绍学生看〈古希腊罗马名人传〉和茨威格的人物传记。
第三篇:《名人传》序
《名人传》序
导入:
语文老师让每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个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的名字。顷刻之间黑板上群星灿烂,出现了几十个伟人:秦始皇、拿破仑、孔子、马克思、李白、曹雪芹、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老师把这些名人分为四类: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文学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然后提醒同学们,至少还有一类名人非常值得大家崇拜,那就是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像音乐家贝多芬、雕刻家与画家米开朗琪罗。
于是,今天就来学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序》。
课前预习:
1.罗曼 罗兰(1866-1944)__国作家,音乐评论家。20世纪初,他写了几部名人传记:《_____传》、《_______传》)和《_____传》,三传合称为《名人传》。
罗曼 罗兰在写《名人传》的同时发表的长篇小说《_________》,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与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1915年,罗曼 罗兰被获得_____文学奖。
2.《<名人传>序》开头题记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有什么作用?
答案1.法 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 托尔斯泰 约翰 克利斯朵夫诺贝尔
2.暗示文章的主题。不甘平庸的人都要担当患难,凡担当患难必须善良高尚。
提问:
1、在《<名人传>序》开头有一句贝多芬的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由此推知,《名人传》是一本什么书?
答案:《名人传》应是一部诸多“不幸的遭难者”依靠良善心灵与高尚品格,战胜灾难过程的一本书
2、《<名人传>序》主要阐述了什么哲理?
明确:
人生常遇患难,伟人产生于患难,形成于超人的奋斗;良善的心境、高尚的品格与顽强的毅力是进行超人奋斗的前提
重点难点:
生1:老师,好像罗曼 罗兰说的英雄与人们一般认识的英雄不同。
师:怎么不同法?
生2:他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生3:罗曼 罗兰认为只有以心灵使自己伟大的人,才是英雄。
生4:对,人们通常以成功论英雄,罗曼•罗兰认为英雄与成功不相干,英雄主要“在于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师:成为伟大与显得伟大,有什么区别?
生5:我们正要请教老师。
师:第二段告诉我们,英雄是不甘平庸凡俗的人,他们的斗争总是艰难而又悲惨的。具体怎么艰难?怎么悲惨?
生1:他们的斗争无日无止,看不到头。
生2:孤独寂寞,没有伙伴。
生3:还有贫穷,缺少财力物力。
生4:“沉重与愚蠢的劳作”。
生5:没有希望,没有一点安慰。
师: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超人的努力与奋斗,是“成为伟大”,而取得成就则是“显得伟大”。罗曼 罗兰的名人观与英雄观是,只有在患难中拥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品格,才能成为伟大的人。结构图示:
一 行为善良定能担当患难 题 记 暗示主旨
二 应时代与斗争的需求,我写《名人传》献给受难者
三 英雄伟大在于品格,人们从中汲取勇气
四 学习最伟大者贝多芬,鼓起生命的信仰
附录:
罗曼·罗兰(1915)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说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
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永远的罗曼·罗兰
“漫长、思索的生命是一次伟大的体验。”这句话并不是罗曼·罗兰的代表名言,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罗曼·罗兰的一生。
罗曼·罗兰可以说是中国读者最熟悉、最亲切的西方作家之一。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就通过《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描写人能臻于至善的小说,向尚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中国青年伸出了“多情的如兄弟的手”。很多中国人都能说出一两部罗曼·罗兰的作品,特别是前一段时间罗曼·罗兰日记的出版又一次让中国读者感觉到了罗曼·罗兰的影响。
罗曼·罗兰1866年1月29日出生在法国中部小镇克拉姆西一个中产阶层的小康之家。“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又被关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孩提时代的罗曼·罗兰。“我是一个囚犯牎”这是罗曼·罗兰降生以来最初、最强烈、最持久的感觉。这种感觉伴随了罗曼·罗兰的一生,而生命之初这个强烈而持久的“被囚禁”之感,似乎也先验地孕育着未来的罗曼·罗兰在人生跋涉中与自我和环境相抗争的孤独个性。为了追求个性和自由,罗曼·罗兰选择了三种精神自救的武器:评论、戏剧和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标志着罗曼·罗兰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他已完成了对一代知识分子克利斯朵夫精神历险的探索,完成了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
罗曼·罗兰已是上两个世纪的人了,经过漫长的时间,文学创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现在谈论的是后现代主义等一些新的概念,但罗曼·罗兰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并没有过时,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进行努力,希望参透自身的谜语,藉自己和他人的眼来了悟生命的意义。
《罗曼·罗兰自传》虽不是出自罗曼·罗兰之手,但它的全部材料均来自罗兰本人写的日记、书信、回忆录、政治及其他文章,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罗曼·罗兰的一生。
翻开《罗曼·罗兰自传》,让读者与罗曼·罗兰一起重新审视他的一生,感受他那拥抱人类的爱心、执著自由的人格力量和追求真理的英雄气质。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一个终身受支气管炎折磨的人,一个渴望清新空气和英雄气息的人——他的写作有如呼吸。一个到罗马研究艺术史,回巴黎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他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在文坛,他是以现实主义为跳板飞越理想主义高度的人。丰富的人文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欧洲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他本人留下的遗产有(不完全清单):《约翰·克里斯朵夫》(该项遗产早已登录在诺贝尔文学奖清单上,序号:1915);《母与子》(长篇小说,又名《欣悦的灵魂》);《莫斯科日记》(1935年访苏记,权力酝酿腐败的目击记录,苏联“震动”的预言书,一项秘密遗产,五十年后始由后人遵嘱解密,俄译本面世于1989年,中译本出版距当年的写作已有六十个年头)。这些遗产由全人类共同继承,中国人也陆陆续续继承了,主要的中(文)介人是一个曾到巴黎学习艺术、1966年在上海自杀的人。
《名人传》
人类心灵的三份手稿,以激情文字谱写的三首英雄赞歌。罗曼·罗兰的“英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在他的笔下,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只是些受苦的人。贝多芬:被命运捉弄的人,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米开朗基罗:忧郁症患者,恨不得把整座山岩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享受痛苦、舍弃欢乐的英雄。托尔斯泰:自我折磨也自我折腾的人,离家出走的老翁,一个打破生活的安宁以便安抚良心的英雄。这些伟大的天才,是在为全人类受苦。“大地上千百万的生命在受苦;你们为何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那些世俗英雄可曾有过这样的遗言?
第四篇:《名人传》序教案
《名人传》序教案2
教学设想:《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著者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诚挚、成功。本文是一篇表明写作目的和宗旨的序言,又是一篇语言精简,激情洋溢,思想深邃的抒情散文。鉴于此,教学目的侧重于通过阅读序言,把握《名人传》的主旨和格调,理解作者在其中表现的信念和情感,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启迪。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问题引导、点拨,以“英雄”为契入口,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有关问题,养成读书先读序言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朗读、点评个别语段,初步体会本文抒情浓郁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序言,把握《名人传》的主旨和格调,理解作者在其中表现的信念、情感。
2、初步体会课文诗意的,激情充沛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迄今为止世界上演奏次数最多的交响乐是哪部作品?(明确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播放音乐,学生听音乐,谈感受。
师总结:从音乐的旋律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位音乐大师在生活是逆流中永不屈服,奋发向上的抗争精神。也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深入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今天,带领我们遨游伟人精神世界的是同样杰出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插入课件)
法国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因约翰克利斯多夫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名人传分别为《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5)、《托尔斯泰传》(1911)。本序为合传总序。
三、赏析课文
1、通过阅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给传主令拟一个称呼:英雄。
2、学生谈心目中的英雄。
3、学生朗读课文四、五两段,思考:罗笔下的英雄跟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有什么区别?
4、讨论、分析
① 罗认为怎样的人才是英雄?找出原句。
“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提问:心灵可以用那些词语替换?罗认为怎样的心灵才能成就伟大?
明确:品质、人格、精神等。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坚毅的人才能成就伟大。与功利、世俗无关。所以,他心目中的英雄并不是古希腊智慧绝伦的思想圣哲,如苏格拉底、阿里士多德;也不是古罗马开拓疆土的元老帝王,如恺撒、屋大维等。而是那些以伟大的人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苦难的道德英雄。
② 罗认为功业的成败重要吗?找出原句。
“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提问:“成为”和“显得”怎样理解?两者的最终结果一样吗?
明确:成为强调过程,显得只强调结果,并且仅仅是从表面上像英雄。罗再次强调了心目中的英雄是非功利的、非世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更注重的是英雄们悲壮、美丽的奋斗过程。
③ 除了品质外,罗认为成就英雄必备的因素是什么?找出原句。
“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提问:这些灾患是传主的必然命运吗?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以托尔斯泰为例。毅力使他们战胜灾患,而磨难使英雄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高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更能影响大众,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鼓舞。
④ 播放三位传主的图片,让学生看他们的眼睛,挖掘出眼神中蕴涵的深意。
这些英雄的眼神或是犀利坚毅,或是忧郁深邃,我们毋须探询他们作品或倾听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5、根据以上内容,请你推测《名人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明确:主要写这些不甘于平庸的人在不幸、磨难中奋起抗争的经历。
6、罗为什么要写这部英雄传记呢?明确: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作者为什么强调“重新”?请以学生朗读一、二两节。从两方面进行概括。
明确:
(一)时代呼唤英雄
(二)人类需要英雄的救助
四、由此我们知道本文作为序言,主要是介绍写作的目的和宗旨。但罗既没作理性的分析,也没有平实的记叙,你体会得到文章语言的整体风格吗?举例说明(找出一两个你认为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句子或者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总结语言特点:
(一)诗意的语言
(二)充沛的激情
五、在这个追求物欲,崇拜金钱的时代,我们需要英雄,呼唤英雄,电影《英雄》、《天地英雄》的问世,非典的有效控制,神州五号的升空,让我们对“英雄”有了更多的理解。仿照罗,也用一句话给你心目中的英雄下个定义。
六、总结:英雄就是那些能推动社会向正方向前进的人类优秀分子。大约在一百六十年前,哲人托马斯卡莱尔曾充满激情地写下这样一段话:“为人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我们能接近他便是幸福和快乐,这光源灿烂夺目,照亮了黑暗的世界,他不是一枝被点燃的蜡烛,不是上天恩赐我们的天然阳光,沐浴在这光辉中,所有的灵魂都会感到畅快。”
七、布置作业:
《名人传》序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2、联系实际,领略本文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和领略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意图。
2、透彻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教学方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的名字。于是,将出现许多伟人的名字:秦始皇、拿破仑、孔子、马克思、李白、曹雪芹、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注意区分伟人与明星)把这些名人分为四类: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文学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然后提醒同学们,至少还有一类名人非常值得大家崇拜,那就是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像音乐家贝多芬、雕刻家与画家米开朗琪罗。
今天就来学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序》。
1、作者详细介绍: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2.《〈名人传〉序》开头题记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法 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 托尔斯泰 约翰·克利斯朵夫诺贝尔
2.暗示文章的主题。不甘平庸的人都要担当患难,凡担当患难必须善良高尚。正文阅读引导:
一、引言:在《〈名人传〉序》开头有一句贝多芬的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由此推知,《名人传》是一本什么书?
《名人传》应是一部诸多“不幸的遭难者”依靠良善心灵与高尚品格,战胜灾难过程的一本书
二、《〈名人传〉序》主要阐述了什么哲理?
明确:人生常遇患难,伟人产生于患难,形成于超人的奋斗;良善的心境、高尚的品格与顽强的毅力是进行超人奋斗的前提。
三、第一部分(1-3)写作《名人传》的时代要求——-应时代与斗争的需求,写《名人传》献给受难者。
1、作者认为,现实的欧洲是一个平庸的时代,“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作者这样评价欧洲,并不是指欧洲当时的工业水平、生活质量、科学、艺术成就等方面,而是特指作者界定的精神亡的“自由”。作者认为欧洲已经沉陷于“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的氛围中,功利主义的盛行已经“窒息”了欧洲的生命。人人追求功利,造就了一个平庸、沉重的时代,这是像作者这样崇尚精神、鄙视物欲的艺术家所不能容忍的,他已经感到“周围的空气多沉重”,无法呼吸。
再看看和自己一样“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生活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斗争的对象是无形的:孤独、静寂、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耗尽了他们的精力,使他们再没有力量反抗平庸的生活、时代。更可悲的是,孤独的他们还“彼此隔离”着,因为世俗生活的拖累,使他们不可能过多地交往,“连对患难中的弟兄们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谁来援助他们,谁来安慰他们,谁来带领他们走出沉闷,摆脱平庸,得到光明和幸福?
时世需要英雄!
四、第二部分(4、5)呼唤英雄与英雄的定义,着重阐述英雄的伟大在于品格,人们从中汲取勇气。
即使平庸的时代,也有横空而出的英雄:毕加大佐和蒲尔民族说明英雄是不死的,是平庸所毁灭不了的。所以,作者期望:“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西方人认为上古时代是英雄的时代,上古的民族是英雄的种族。但是作者并不是抄袭这种通常的信念。他心目中的英雄,并不是古希腊智慧绝伦的思想圣哲,也不是古罗马开拓疆土的元老帝王。“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当时的欧洲,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辈出,但是作者把他们排除在英雄
之外,因为他们的成就或业绩,无不与功利有关或只带来功利上的效应。“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英雄是能以“伟大的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苦难的人。
五、第三部分(6、7)英雄的作用,主要阐述“学习最伟大者贝多芬,鼓起生命的信仰”。这样的英雄,是与平庸的时代对立的。平庸时代的特点,就是以功利为追求,而丧失精神上的自由。真正的英雄,以仁慈的心怀,伟大的品格,映照出自私自利的卑下世风,使人们看到生命的伟大、丰满、幸福。
英雄往往生活在“长期的受难”中,“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正因为如此,才使他们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高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人类的力量、勇气,都集中在他们身上,“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赋予世人精神的安慰和激励。
作者把英雄的“首席”赋予贝多芬,正因为他对时代的深刻批判和对英雄独特的见解。重点难点理解引导:
1、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与人们一般认识的英雄不同。
他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前者以智慧征服,后者靠武力统治,都是功利的、世俗的,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们以仁慈、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的苦难。在此,罗曼·罗兰认为只有以心灵使自己伟大的人,才是英雄。
人们通常以成功论英雄,罗曼·罗兰认为英雄与成功不相干,英雄主要“在于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2、第二段告诉我们,英雄是不甘平庸凡俗的人,他们的斗争总是艰难而又悲惨的。具体怎么艰难?怎么悲惨?
A他们的斗争无日无止,看不到头;B孤独寂寞,没有伙伴;C贫穷,缺少财力物力;D“沉重与愚蠢的劳作”;E没有希望,没有一点安慰。
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超人的努力与奋斗,是“成为伟大”,而取得成就则是“显得伟大”。罗曼·罗兰的名人观与英雄观是,只有在患难中拥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品格,才能成为伟大的人。
3、理解“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时间会把他们一起摧毁。”
这句话还是紧扣作者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伟大的人格最重要,是英雄必需的品质;而没有伟大品格的人,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受无知的人顶礼膜拜,满足他们功利的愿望。
4、理解“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磨难使英雄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高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更能影响大众,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鼓舞,所以“磨难”使他们成为“伟大”。
第五篇:《名人传》序教案
《〈名人传〉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实际,领略本文所传递出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重点与难点:
1、了解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意图以及对“英雄”的界定。
2、深刻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含义。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的名字。(于是,将出现许多伟人的名字:秦始皇、拿破仑、孔子、马克思、恩格斯、李白、曹雪芹、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毛泽东、周恩来„„)
把这些名人分为四类: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文学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今天,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笔下的《<名人传>序》又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名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名人们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连续写了三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三传合称为《名人传》。同时
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22至1933年发表了另一部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说的灵魂》)。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三、问题引导:
(一)、在《〈名人传〉序》开头有一句贝多芬的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1819年2月1日在维也纳市政府语)章
开头题记引用了贝多芬的这句名言,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暗示文章的主题。不甘平庸的人都要担当患难,凡担当患难必须善良高尚。
2、由此可推知,《名人传》是一本什么书?
明确:《名人传》应是一部诸多“不幸的遭难者”依靠良善的心灵与高尚的品格,战胜
灾难的过程的一本书。
(二)、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1-3)写作《名人传》的原因——-应时代与斗争的需求,写《名人传》献
给受难者。(平庸的时代)
第二部分(4、5)呼唤英雄与英雄的定义,着重阐述英雄的伟大在于品格,人们从中
汲取勇气。(呼唤英雄与英雄的定义)
第三部分(6、7)英雄的作用,主要阐述“学习最伟大者贝多芬,鼓起生命的信仰”。
(英雄的作用)
(三)、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创作《名人传》呢?
明确:
1、欧洲的社会现实。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社会黑暗的现实呼唤能够带来自由新空气的英雄人
物。
2、人们的生存状态。艰苦,孤独,静寂,贫穷,烦虑,劳作,彼此隔离„„
这悲惨、绝望、自私的生活现状需要有人来挽救。谁来承担?英雄!
2、作者心目中的英雄又是什么样的呢?明确:“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作者心目中的英雄是经历苦难的磨练,以
仁慈之心,伟大的品格,映照出平庸时代的可鄙,带领人们走出自私自利的世俗
氛围,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幸福的伟人。
3、那么,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与人们一般认识的英雄有何不同?
明确: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们以仁慈、品格作为精神表
率,解救民众的苦难;人们一般认识的英雄是“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无论
以智慧征服,还是靠武力统治,都是功利的、世俗的,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人们通常以成功与否论英雄,罗曼·罗兰认为英雄与成功不相干,英雄主要“在于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4、作者为什么把“英雄”的“首席”赋予贝多芬?
明确:作者把“首席”送给贝多芬,是因为贝多芬最符合作者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仁
慈,伟大的人格,命运的磨难,作为音乐家给世人带来精神上的鼓舞和指引。这
也正是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批判和对英雄的独特见解。
1、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前者以智慧征服,后者靠武力统治,都是功利的、世俗的,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们以仁慈、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的苦难。
2、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起摧毁。
这句话还是紧扣作者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伟大的人格最重要,是英雄必需的品质;而没有伟大品格的人,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受无知的人顶礼膜拜,满足他们功利的愿望。
3、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成为”强调过程,“显得”只强调结果,并且仅仅是从表面上像英雄。罗兰再次强调了心目中的英雄是非功利的、非世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而更注重的是英雄们悲壮、美丽的奋斗过程。
4、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磨难使英雄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高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更能影响大众,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鼓舞,所以“磨难”使他们成为“伟大”。
四、欣赏图片:(多媒体展示)
贝多芬:被命运捉弄的人,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
米开朗基罗:忧郁症患者,恨不得把整座山岩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享受痛苦、舍
弃欢乐的英雄。
托尔斯泰:自我折磨也自我折腾的人,离家出走的老翁,一个打破生活的安宁以便安抚
良心的英雄。
这些英雄的眼神或是犀利坚毅,或是忧郁深邃,我们“毋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英雄就是那些能推动社会向正方向前进的人类优秀分子。大约在一百六十年前,哲人托马斯卡莱尔曾充满激情地写下这样一段话:“为人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我们能接近他便是幸福和快乐,这光源灿烂夺目,照亮了黑暗的世界,他不是一枝被点燃的蜡烛,不是上天恩赐我们的天然阳光,沐浴在这光辉中,所有的灵魂都会感到畅快。”
——伟大的灵魂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承受的是人类的苦难而非个人一己的痛苦。翻译者傅雷的话: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担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 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五、材料链接:杨绛《巨人三传》代序《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同出罗曼·罗兰之手。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是音乐家,一是雕塑家兼画家,一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供大家欣赏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米开朗琪罗留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播送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罗曼·罗兰
把这三位伟大的天才称为“英雄”。他所谓英雄,不是通常所称道的英雄人物。那种人凭借近力,在虚荣或个人野心的驱策下,能为人类酿造巨大的灾害。罗曼·罗兰所指的英雄,只不过是“人类的忠仆”,只因为具有伟大的品格;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罗曼·罗兰认为在这个腐朽的社会上、鄙俗的环境里,稍有理想而不甘于庸庸碌碌的人,日常都在和周围的压力抗争。但他们彼此间隔,不能互相呼应,互相安慰和支援。他要向一切为真理、为正义奋斗的志士发一声喊:“我们在斗争中不是孤军!”他要打破时代的间隔和国界的间隔——当然,他也泯灭了阶级的间隔,号召“英雄”们吸取前辈“英雄”的勇力,结成一支共同奋斗的队伍。
六、讨论:
你心目中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