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合同法平等自愿原则的理解
关于平等自愿原则的理解
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的合同法中的平等自愿原则的一些相关知识,包括合同法中平等自愿原则的概念,它们的重要地位,作用及其这个原则在具体规定,具体制度中的体现。
关键词: 合同法平等 自愿 原则
合同已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租赁合同、委托合同、居间合同等等都是我们能经常接触到的形式。但也有许多人对合同在经济交往中的重要性、订立合同的原则以及注意事项等还不十分了解。所以,为了自己以后能在与他人制定合同时不被侵权,我们应该学习合同法。所以今天我就来论述一下合同法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平等自愿原则。
合同法的平等原则指的是当事人的民事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平等原则是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是区别行政法律、刑事法律的重要特征,也是合同法其他原则赖以存在的基础。合同法的自愿原则,既表现在当事人之间,因一方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无效或者可以撤销,也表现在合同当事人与其他人之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自愿原则是法律赋予的,同时也受到其他法律规定的限制,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愿”。法律的限制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实体法的规定,有的法律规定某些物品不得买卖,比如毒品;合同法明确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对此当事人不能“自愿”认为有效;国家根据需要下达指令性任务或者国家订货任务的,有关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合同,不能“自愿”不订立。这里讲的实体法,都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涉及社会公共秩序。法律限制的另一方面是程序法的规定。有的法律规定当事人订立某类合同,需经批准;转移某类财产,主要是不动产,应当办理登记手续。那么,当事人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不能“自愿”地不去办理。
强调和宣传平等、自愿原则,在中国目前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意义重大。我国的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审判人员,管理的意识比较强,服务和保护的意识较为淡薄。有的把不合理的干预当作保护。实际生活中有的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县、乡两级,运用行政权力干预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的审判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以判决、裁定的形式代替当事人的合同权利;有的当事人利用经济优势,强迫另一方接受不合理、不公平的条款。采用格式条款订立的合同,在适应合同社会化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相对方平等、自愿地协商合同条款的权利。
在合同法中,不仅对平等、自愿作了原则规定,而且在具体制度、具体规定方面体现平等、自愿原则。比较于三部合同法,许多是新规定。主要有:第一,在合同法第一章中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第二,关于合同内容。合同法第12条规定,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并在其他条款中规定,当事人就数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时,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的,才适用法律的有关规定。第三,关于合同形式。《合同法》第10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第3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第37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第四,关于格式合同。一是明确了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提示义务,《合同法》第39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二是明确规定有些格式条款无效。《合同法》第40条规定,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三是对格式条款的解释作出特别规定。《合同法》第41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执行合同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合同法的灵魂。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区别其他法律的标志,集中体现合同法的基本特征。如果把合同法比做建设物,那么,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不是栋梁,更不是砖瓦,而是和栋梁、砖瓦有机结合的体现该幢建筑物的风格
对于合同的制定,我们只有在坚持平等 自愿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法 合理的合同。所以,作为公民的我们为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我们不仅应该知道合同法的平等自愿原则,更应该去深入的了解平等自愿原则及其其他的基本的原则。去认真学习了解合同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的公民权益。
第二篇:对《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理解
对《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理解 今天,即2013年7月1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正式实施。从立法目的上看,《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基本精神是为了更有利于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下面,结合具体修正条款,谈谈认识。
一、提高了劳务派遣单位设立的门坎
修正案将第五十七条修改为:“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
(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原《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七条对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仅规定了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五十万元、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这两个条件。修正案将注册资本提高了三倍,规定了设立的行政许可程序,增加了经营场所和设施、管理制度等要求,有利于加强劳务派遣单位的规范化,从而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
二、进一步明确并限制了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在用工体系中的地位
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与一般的劳动合同用工相比,有一个特点:前者劳动者权利的保障受到劳务派遣单位和实际用人
单位两方面的影响,这就加大了劳动者维权的难度。因此,修正案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作了进一步限制。
修正案将第六十六条修改为:
“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修正案将第九十二条修改为: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本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对劳务派遣单位,吊销其劳务派遣业务经营许可证。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以上修改,从劳务派遣的地位、标准、法律责任等方面,对该种用工形式作了限制,加上劳务派遣单位设立门坎的提高,将进一步降低该用工形式在用工体系中的比例。
三、进一步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修正案在第六十三条:“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的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的规定,明确:“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修正案明确提出了“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的要求,使得对劳动者同工同酬权利的保障,更具有操作性。
第三篇:对《合同法》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对《合同法》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市人大常委法律讲座发言稿
白爱勤
各位领导、各位常委:
现在我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关法律知识进行简要讲解,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合同法》的颁布和基本内容
《合同法》是民事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是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民事基本法,它明确了财产流转过程中适用的法律规则,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至十三亿人的衣食住行,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法律之一。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顺利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并于199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合同法》共三编,分别是:总则、分则、附则;二十三章,共428条。在分则中,分别对买卖合同、供水、电、气、热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等作了明确规定。除1997年的《刑法》外,《合同法》是中国目前所有法律中条文最多的 1
一部。
二、合同法的产生背景
我国在80年代制定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内、对外经济交往的增多,这3部合同法中的一些内容与实际生活越来越不一致,甚至对经济发展产生某些阻碍。20世纪末,我国也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为了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制定一部完整统一的合同法迫在眉睫。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立法机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为基础,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合同立法、司法的实践经验,采用了国际公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和各国合同法的先进规则,吸取了世界100多年合同立法发展的成果,制定和颁布了现行《合同法》,这部法律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共同规律,充满了时代精神,给市场交易提供了统一规则。
比如说过去的涉外合同是由涉外合同法调整,而国内合同则由经济合同法调整。由于合同法律规则不统一,不利于20多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经营活动。合同法的出台,使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平等地适用一样的合同法规则,这就可以大大地改善投资环境,推进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三、《合同法》的重要性
1、合同法服务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各个行业、领域通过革新技术,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创造最佳业绩,获取最大效益。我国《合同法》正是反映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法律。该法律依据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建立调整交易细节秩序,使得经济杠杆正常发挥作用,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通过合同制度,生产发展起来了,自由交易发达了,货畅其流了,财富越来越多了,社会也就发达起来了。因此,有了市场交换,才有市场经济;有了生产和交易,才有财富急剧增多。合同法使合同双方牟得利益的同时,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
2、合同法服务于人民群众。
合同法是使企业生产经营高效健康运行的法律,也是使公民安居乐业的法律。老百姓每天都离不开合同法。比如,人们一早起床,要用水、用电,就要订供电合同、供水合同。住房,要有租赁合同。坐车、乘飞机,也是一种合同关系。大到买房、买汽车,小到买粮、买菜,都要与合同打交道。没有合同法,或是合同意识不强,合同的履行就得不到保证,日常生活就会出现麻烦,公民合法权益就受到损害。按照《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一切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都地位平等,老百姓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订立合同、依法从事生产、进行交易,可以依
法做买卖、搞运输、办企业,保证人们享有充分的合同自由,不受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的干预,非基于重大的正当事由,不得对人们的合同自由予以限制。
四、《合同法》的具体应用
《合同法》细化了合同规则。不仅规定了一般规则,还规定了十五种合同的规则。合同法使整个经济贸易的规则更加具体,企业、公民在生产经营、日常交易及其他活动中都有规可循,必然有利于交易的快捷、安全进行,有利于促进经济生活中难题的解决。
比如,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工程合同非常重要。
下面我就建设工程合同简单说一下合同签订中的注意事项:
1、主体的合格合同法规定,总承包人必须完成主体结构工程,分包人要有合格的资质条件,禁止分包人再进行转包,这就可以保证工程有序进行、防止“豆腐渣工程”。对于承包人没有资质签订的合同,法律上就是无效合同,无形中增加了发包方的经营成本。
2、《合同法》意思自治的原则可以在合同对价的支付上进行体现,或者是发包方愿意的包干价,或者是承包人愿意的以工程量来计算价款。
3、对于双方权利义务履行的规范作用,在合同权利义务条款中,双方可以依据合同目的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界限,从而减少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假如合同中约定不够细化或者双方合同意识不强,不按照合同约定执行,合同各方都是从自己本身的利益出发,增加了合同目的实现的困难。
4、争议的解决,合同法对争议的解决是这样规定的: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诉诸法院或请求仲裁。但是在诉讼与仲裁这两种解决途径只能选其一,否则则视为无效条款。实际中这样的错误我们很少注意到的。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规律支配着这种经营行为,交易的产生是基于交易双方对交易条件均能接受,而合同正是这些由双方达成一致的交易条件,合同是经营活动的必由之路,经营活动多以采购合同开始并通过销售合同实现利润,通过合同所构成的桥梁,各类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今天通过学习合同法,相信大家对合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希望大家在工作生活中注意合同的运用,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上讲解,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第四篇: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理解
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一些认识
2012广告2班贺轶群学号:201223123100
54国家于1998年通过《劳动法》,又于2007年通过《劳动合同法》,以法律形式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明确劳动者义务,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尊重劳动、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
《劳动法》在开始就明确了劳动者的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这有利于明确自己的权利,进而更好地维护,在权益受侵害时,能够敏感觉察。在规定劳动者权益的同时,《劳动法》也说明了作为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如: 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众所周知,权力与义务具有一致性,享受权利以履行义务为前提,作为劳动者也一样。所以,劳动者要尽心尽力去工作,努力奉献,创造价值,在工作中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只有这样,报酬全等上述权利才可以实现。
从劳动法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国家在努力为劳动者创造优越的劳动环境;首先,国家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多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就业服务。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所以,无论民族、宗教、性别、党派,都可以平等地实现就业,劳动者也有就业的自由,自由选择职业,以实现自身价值。其次,国家为劳动者进一步培训深造创造了条件,劳动法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这是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展知识经济以及技术密集型企业,进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再次,国家鼓励劳动者技术创新,“国家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此举有利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增加企业活力,带动社会进步。最后,《劳动法》对工资薪酬、社会保险做出了全面而详细的规定,如:“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进行了脑力、体力付出,应当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以实现其生存发展。《劳动法》这些规定有
利于保障劳动者获得报酬的权利,也有利于理顺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关系,缓解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分配公平,保障效率。社会保险是对劳动者社会权益的保障,以法律形式保护劳动者医疗、养老等社会权利,可以使劳动者免除后顾之忧,以增加劳动积极性,创造更大的价值;也有利于带动消费,发展经济。
《劳动法》对工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与保障。“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工会是劳动者之间成立的维护自身权益的组织,对劳动者权益的得失具有监督作用,同时可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上述规定是对工会存在合理性的肯定,有利于工会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更好地团结、保护劳动者,达到“和谐发展”这一目的。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劳动合同一事做出了规定。在《劳动法》中体现了劳动合同签订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原则。双方独立决策、互不影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都有签或不签的自由,只有在双方协商一致,利益一致时,才可以签订劳动合同。
在我看来,《劳动合同法》是对《劳动法》中涉及劳动合同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劳动合同法》规定,合同的签订要遵循透明原则:“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这些规定一方面可以使劳动者全面了解用人单位,从而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做出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知情权,防止招聘欺诈。
《劳动合同法》对工作时间、加班问题也做出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有利于保障劳动者休息的权利,但是,结合现实,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规定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超额、超量工作时有发生,前不久发生的富士康员工集体自杀事件,就与工作量大、报酬不到位有密切关系。这些现象需要直面与反省:必须注重对法律的落实,对于企业,不可知法犯法,对于劳动者,要善于以正当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对监督体系也做了系统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在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当听取工会、企业方面代表以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只有监督到位,才能确保法律条文落到实处,才能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所以,有必要发挥政府、工会、社会组织等在劳动问题上的监督作用,使劳动法可以很好的执行,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只有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发展经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就是体现。国家提供完备的法律,使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作为公民也要善于维护自身劳动权,自觉监督,自觉维权,这是个人法律意识的体现,也是法律得以落实的前提。
第五篇:供电企业和客户应当根据平等自愿
1、供电企业和客户应当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供用电合同。
2、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对用户安装用电计量装置;有何规定?
答:客户应当安装用电计量装置。客户使用的电力、电量,以计量检定机构依法认可的用电计量装置的记录为准。用电计量装置,应当安装在供电设施与受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安装在客户处的用电计量装置,由客户负责保护。
3.供电企业因故需要停止供电时,应按什么要求通知开客户或者进行公告?
答:在发、供电系统正常的情况下,供电企业应当连续向客户供电;因故需要停止供电时,应当按照下列要求事先通知客户或进行公告:
(1)因供电设施计划检修需要停电时,供电企业应当提前7天通知客户或进行公告;
(2)因供电设施临时检修需要停止供电时,供电企业应当提前24小时通知重要客户;
(3)因发供电系统发生故障需要停电、限电时,供电企业应当按照事先确定的限电序位
进行停电或限电。引起停电或限电的原因消除后,供电企业应当尽快恢复供电。
4.《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规定的客户不得有哪些危害供电安全、用电安全,扰乱正常供电、用电秩序的行为?
(1)擅自改变用电类别;
(2)擅自超过合同约定的容量用电;
(3)擅自超过计划分配的用电指标;
(4)擅自使用已经在供电企业办理暂停使用手续的电力设备,或者擅自启用已经被供电企业
查封的电力设备;
(5)擅自迁移、更动或者擅自操作供电企业的用电计量装置、电力负荷控制装置、供电设施
以及约定由供电企业调度的客户受电设备;
(6)未经供电企业许可,擅自引入、供出电源或者将自备电源擅自并网。
5违反《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逾期未交付电费的,供电企业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违反本例第二十七条规定,逾期未交付电费的,供电企业可以从逾期之日起,每日按照电费总额的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加收违约金,具体比例由供用电双方在供用电合同中约定;自逾期之日起计算超过三十日,经催交仍未交付电费的,供电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停止供电。
6.供电企业对申请用电的客户提供的供电方式应如何确定?
供电企业对申请用电的客户提供的供电方式,应从供用电的安全、经济、合理出发,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电网的规划、用电需求以及当地供电条件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与客户协商确定。
7.《供电营业规则》对用电计量装置的安装地点有何原则性规定?
用电计量装置原则上应装在供用电设施的产权分分界处。如产权分界处不适宜装的,对专线供电的高压客户,可在供电变压器的出口装表计量;对公用线路供电的高压客户,可在客户受电装置的低压侧计量。当用电计量装置不安装在产权分界处时,线路与变压器损耗电网的有功与无功电量均需有产权所有者负担。在计算客户基本电费(按最大需量计收时)、电度电费及功率因数调整电费时,应将上述损耗电量计算在内。
8.《供电营业规则》对违约用电行为及相应的违约责任有何规定?
危害供用电安全、扰乱正常供电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