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体会
快乐是选择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体会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一个同学空间日志里,看了他对这本书作了评论,写得不错,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很好听,然后决定找来读读。上半年在家的时候,因有空余时间,我就在在网上买了这本书来看。这是一本励志和修灵的书,灵修的书之前我从没涉及过,总觉得所谓灵修总有些玄学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拿到这本书,看了作者张德芬的介绍,从一个光鲜亮丽的新闻主播到一位为追求自我真相不辞艰辛跋山涉水的心灵修行者的蜕变,让我对所谓“灵修”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关注这个人,进而关注起她的作品来。买到她书以后,我还加了她的微信,她每天都会给你发一段语音,记录一下她在哪里,做什么事,然后又什么领悟,感觉不错,就像一位远方的朋友,天天和你说点知心话。张德芬这本《遇见未知的自己》,据说这是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小说,她用一个深入浅出的故事把多年来灵修的心路历程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若菱是一个公司高级销售主管,她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问题,她的丈夫还有了外遇。在她觉得很累,精神要崩溃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位神秘老者。老者给她指点迷津,开导她的思想。通过与老者的交心,主人公想开了很多平时困扰的问题,心情变得轻松起来。之后,主人公开始经常的去老者的木屋子去“上课”,按老者的每次布置的“作业”,她回去以后就在工作和生活中 实践,主人公心境逐渐变好了起来。随着心境的变好,她的家庭和工作上的问题迎刃而解。最后,主人公接班老人的事业,又变成了一位“灵修”指导师。
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快乐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变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很特别。人生,在琐碎的细节中,让天性的纯真蒙尘,不能再以纯真明亮的眼睛注视身边的人事和这个世界。竞争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极大地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胀,于是,人就陷入到贪婪和占有的漩涡之中,正如书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于渐渐累到失去自我,以至于连“我是谁”这个基本问题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为失去了真实的自我,追求的是内心真实需要以外的东西,所以,占有得越多,迷失得越严重,内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中,压力越来越大,失望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
书中一位老者给出答案: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没有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记得老人的教导:“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我们常常用许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基础,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生活中发生的一些 事情,我们会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去判定它,不管它带给我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其实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导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发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我们自己选择他们这样的或那样的发生。就像书中所说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当情绪不好时,请默念:“我看见我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我们人受苦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抗拒事实。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劳无功,无济于事的。所以,我不会继续在上面撒盐。我会努力让伤口好好愈合,使自己的情绪和心灵恢复健康。”快乐不快乐决定权在自己,事情的最后结果也是自己的选择,和别人无关。不停地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当然会痛苦,当然会失落。要正视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快乐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别人给不了,也无法给予,不要找错了方向。想要快乐,首先要平静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乐,正视我们的不幸,学会“臣服”于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实,甘心地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条可以使自己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当下。
当然,快乐不等于肤浅,恰恰相反,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对生命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思考、孤独、痛苦、彷徨、坚持、执著,就是获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过,要有技巧,能够 使自己在恰当的时候,陷入沉思,感受孤独;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打开心怀,投入生活,变得真正的开心快乐。
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终会走到哪里,但是总可以确定想去的方向。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面临着其中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唯有保持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才会走向完美。
这本书里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问和探索。我觉得很适合职场人士阅读,当你为工作和生活感到疲倦的时候,当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从,不如拿起《遇见未知的自己》,它也许会为你揭开很多心结,让你做一个轻松快乐的自己。
第二篇:读《遇见未知的自己》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所以听不得那里有什么好书之类的赞许,但凡有什么大家都公认的好书,我是必读不可的。而《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我也认真的读了两遍,此中受益良多,在此也谈谈此书,希望自己借此机会可以多有体会,加深理解,当然也希望自己的拙见能给大家一点点的帮助和启发,我想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张德芬的著作,关于张德芬这个人,在我读此书时没有去了解,而在读完了之后才渐渐地了解她。张德芬,台湾大学企管系毕业,担任台湾电视公司新闻记者/主播多年后,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了企管硕士(MBA)的学位,又担任某知名公司营销经理,却以忧郁症收场,最终,张德芬搬到北京郊区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妇。“四年的村妇生活,所有的外在光芒淡去,内心却感觉在充电。感觉把自己拉到了最低,没有企图心。”2002年,全家搬到北京,从那时候起,她决心全力追求内在心灵的世界。现在的她是中国国家心理咨询师,定居北京。而这本书就是在张德芬在内心的不断探索和追问中诞生出的精品之作,需要静下来去读的都市身心灵修行读物。我虽读了两遍,对有些地方的理解还是迷惑不解的,但并没有对我的阅读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书中采用的是小说的形式,通过刻画一个都市白领的生活,在老人的指点下从囧态慢慢走向阳光的故事,来引导读者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才能获得爱,喜悦与和平,找回真我。从书中主人公若菱在工作、婚姻、生活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困扰,帮助我们看见自己的未知、发现心想事成的秘密,最终,成就一个全新而自信的自己。我不是个善于讲道理的人,所以即使我说了也很难将书中深奥的哲学思想分析清楚,所以我把本书中作者提出的一些概念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体会。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句话是智慧老人临走时送给李若菱的,我个人觉得这句话也是本书的重点所在,如果可以参透这句话,也就已经获得了此书的精华。老人说:“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当外界有任何东西触碰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那个地方的旧伤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的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老人的解释通俗易通,我喜欢哲学,也读过一部分书籍,但都很让人费解,但是像这样贴近生活的解释对于大众读者应该算比较好的吧!我也曾经因为各种的不顺,埋怨和愤恨整个
社会,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和自己过不去一样,我恨社会的黑暗,恨人情世故,恨工作难找,恨学习繁琐,这一切的一切都曾让我痛恨过。可是我发现我并没有改变任何这些外在的人事物,我只是一个傻瓜,一个“怨妇”,浪费了太多的能量在那些根本不能代表我的事物上,却从来没有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其实就像老人所说的一样,我们所有的外在表现都是由内而发的,我们的内心里充满了怨怼和痛苦,那么我们外在的人事物也会是怨怼和痛苦的,我们要做的是修炼内心,当你的内心足够强大了,你也就可以试着去改变外在的可以改变的事物上。记得,每一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物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些礼物的包装很是难看,让我们心怀愤怒或是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心细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它内在蕴含着丰富美好。
这世界的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他的事。这句话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你想想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们无能为力,他的事我们无权干涉,那么很明显的就是,只有我的事才能由我自己去主宰。管好自己的事,别理他人的事,似乎有点不得人情,但是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解脱自己的好方法,如果每个人都先做好自己的事,那么还会有别人的事来烦自己吗?既然我们无法去改变老天的事,他的事,我们就要学会臣服于当下,不必去徒然浪费力气,事物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也因为你接纳了它,你才会将能量集中在自己的事情上,想出更好的方法摆脱眼前的困境。
在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最容易迷失“自我”,就像主人公若菱一样,似乎拥有一切,却也失去一切,由于我们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所以我们才会痛苦地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盲目的去攀附。我们体内的“真我”却一直都在,不会随着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只是“真我”被团团包裹起来了,被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身份等层层包围起来了。“真我“是什么呢?“真我”就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现在却失去的爱、喜悦与和平。我们在世界上追求的本质不就是爱、喜悦与和平吗?爱就是一种大爱,一种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喜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会受外界事物的好坏所影响的,它又区别于快乐,快乐是由外界物质所引起的愉悦,当然是不持久的;而内心的和平也是人类一直渴望的,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和谐。这次在回学校的过程中,我在动车上听到后面两个人在谈话,他们相互并不认识,是在相互帮忙搬行李的时候认识的,他们聊得很投机,一位男士和一位女士。女士是做服装生意的,家在宜昌,她很努力地工作,现在在上海经营一家服装生意,老家也有一家服装店,她很成功,因为在上海她什么都不缺,事业,家
庭。男士老家在荆州,现在在广州工作,他经常要出差,可是他没有他的同事那么努力,所以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和车子,他自己说自己很爱玩,心像一个小孩子。女士很成功,却说自己活的很累,男士活的很轻松,却说自己没有钱,男士和她聊了很多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旅游经历,而女士却仅仅是羡慕的份。我坐在前面,无意要听他们的谈话,可是我也认真地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花了太多的能量,为什么还是不能获得真正的喜悦呢?我们在自己身上强加了太多的东西,而忘记了自己当初的渴望,渐渐地,我们偏离了自己的本心,变成了事物的傀儡,无法自拔。记得心理学中有一个“配套效应”,是说一旦一个人获得了一样高于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他就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所有的东西与其进行配置,这样就促使一个人的欲望无休止的扩大,追求,追求。其实我们应该在前进的时候,多回头看看自己,看看那个“真我”。
书中还有提到过有关吸引力法则的理论,人的话语和意志是有能量的,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产生共鸣,而且会被他吸引过来。同样的,一个人老带有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倒霉的事总会发生在他的身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与我们自己有关,只有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生,随之而改变。我对这个理论非常的赞成,因为我也深有体会,人人都说情绪是会传染的,这个也是真实的,我记得在上一学期,我一连串遇到过很多倒霉的事情,事情是从一开始自己的眼睛被人踢球给碰到了,我心情很差,接着就是选课的事情被自己给忘了,再接着就是六级准考证不见了,最后就是六级的成绩不理想。这几件事情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大关系,可是细微的影响也是致命的,因为自己的第一次倒霉深深伤害了我,在我的记忆细胞中有了记忆,接着的坏情绪又影响了自己的行为,也总在抱怨自己很是倒霉,就这样在我的潜意识里就形成了我是个倒霉的人,于是我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就会一直在行为上出错,最终就会一直倒霉下去。当然,现在的我明白了,为什么那次我总是倒霉,从能量的角度来说,每个事物都是有能量的,而且能量之间会有吸引力,如果我们保持乐观向上,那么一切同样的能力都会被吸引过来的,反之亦然。书中告诉了我们潜意识的能量是强大的,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的潜意识进行沟通,并且将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回自己。
这本书是一本修心养性的好书,尤其对当代的我们来说,更是一碗极美味的心灵鸡汤。书中的若菱是幸运的,因为在她的人生快要崩溃的时候,遇到了智慧老人,似乎我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其实大家想一想,真正的智慧老人就是我们自己而已,我们可以主宰我们自己。亲,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第三篇:读《遇见未知的自己》
机缘巧合下,我有幸拜读了台湾著名身心灵课程讲演人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客观的说,这本书试图以通俗易懂的小说来阐述抽象深奥的有关身心灵修炼的哲理,本身就是个极大的挑战,故事虽然有些生硬、荒唐,但不可否认的是本书以对话的形式和独到的见解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很大程度上提起了读者的兴趣,完整的勾画出了一幅‚灵修地图‛。所以我特写此文,与大家共享我的体会,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书中提到我们都在追求爱、喜悦、和平,但是几乎人人落空,不能得偿所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东西的地方寻找,就像自序里那个在光亮的地方寻找在黑暗地方掉落的钥匙的女人一样。在错的地方寻找我们追求的东西的根源在于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因为小我的作祟、外在世界的影响。所以通过对身份认同的觉察、身体的连结、情绪的臣服、思想的检视认识真我,从而了解、确定自己真正的需要和理想,再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会使我们更坚定地迈向目标。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自己的事‛,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观点。老天的事,我们无能为力,就像赶时间时的交通堵塞、运动会时的倾盆大雨,我们没必要浪费精力在无用的抱怨上,只需默默地接受,学会‚臣服‛;他人的事,我们管不着,就想对待我们亲近的人,我们一味的把我们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强加在他们身上,固执的要求他们应该做什么、一定要做什么,却始终忘了他有他的领域、他的自我,他也会有反抗,所以‚多余的担心就是最
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自己的事,是我们能真正掌控的事,就像李开复信奉的三个做事原则: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以此为诫来管好自己的事,有利于自己,更有利于他人。
还有一个特别唯美的关于生活的描述,每个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经过仔细包装的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装得有些难看。但是不要紧,只要我们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外壳包装,定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妳量身打造的禮物。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意义——经过人生的经历和岁月的打磨之后,我们内心越来越平静,越来越温厚。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生哲理(Ps:下面只是一笔带过,希望大家能细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深深感悟):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來,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的。‛
‚当我手指着你批评的时候,有几根手指对着我自己很明显的,一根手指对着对方,三根对着自己。‛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生活总在继续,时间总在流逝,我们总在前行的路上。累了,倦了,乏了,不妨读读这本书,在书中体会另一番心境,领悟另一种感知,遇见另一个未知的自己。
第四篇:遇见未知的自己心得体会
再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在人生的低谷,重读《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感受更多,收获更益。记得上一次是好几年前读的,注重故事的情节,以当时的心境看这本书,很多关于自我探索的话看不进也看不懂。这段时间重拾这本书,如获至宝般,看了好几遍,自己还把一些觉得有益的话摘录作笔记。
文中关于受苦的一些论断,对我近期生活很有帮助。当我们遇到一些困难,通常会用第一种方法去经历受苦,不停地抱怨、后悔,纠结于“如果当初我……,那该多好”。计较于当初的起因等,让我们更加痛苦。通常的智者选择的是第二种有觉知的受苦,不逃避、不抱怨,全然去经历。书中提到的“臣服”是个很微妙的词,很多人会不接受这个词,认为这是弱者、怯懦的表现。事实上在生活中当强应强,当弱未弱又何妨。深究反省我的教训,何曾不是当年心高气傲,觉得自己是强者,不甘落后于人,好争强,固执地做着自己做不来的事,似乎又想证明自己不是弱者。这种心理常会让人碰壁摔跟头。
“臣服”,我认为就是要接受,要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当失败、教训出现在我们眼前,很多人体现的就是无法接受,于是让自己痛苦的情绪不断蔓延,拨不出来。臣服与接受相比,臣服这个词更强调“低头”接受。臣服要看到自己的抗 1 拒是徒劳无功、无济于事的。当前,我要做的该是第二层面的臣服了,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失败感、挫折感,也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经历的情绪与体验,不能说这些体验让我不快,就定义它们是不好的情绪,生活应该有两面,人应该经历高潮与低谷,每种情绪与体验都是来磨练我们的心志,只有经历过这些,人才很饱满很丰富很充实。人生低谷,会发现自己的视线放低,没有高峰时的意气丰发、高高在上,却能观察到许多平常被我们忽略的东西。如同这次我见老朋友,听她说当年她的困难,发现当时的自己“高”得无法觉察到朋友的生活与感受,这时候的自己,更平和,关注身边人的感受,学会去用他人的立场和境地理解他人的感觉与行为。
当臣服于事件及因事件而衍生的情绪后,我们要学会的是带进光来,学会如何去应对解决问题。我总以为很多事情是自己一个人能够承受的,事实上不能。当把自己的压力告诉给父母,带一丝光进来,告诉了爱人和孩子,感觉几乎整扇门都打开了。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通常这些都来自于家人。在自己无助的时候,他们会让前方的路更加清淅,而且还会与你一同走向前方。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更加感谢家人。
感谢这次我所经历的打击,原本觉得不像夫妻的两人,一家人,因为这件事,走得更近更紧,像那首歌说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工作上的失意,当你努力很久期待得到的马上就在眼前,却因各种原因被搁浅了,不得不臣服。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因为臣服,把精力和时间充分关注到一些其他事物上,会有他树开花的欣喜。职场上的名利,可以作为能力与一些方面的体现,但不是全部体现,尝试着把这些东西看淡些,会发现其实孩子、爱人、家庭这些更值得花时间,事业上的打拼,实现我们的成就感,安宁平和的家庭才是我们真正的港湾,我们是为了家庭和家人才努力打拼的。当我们过于聚焦于一些事情,往往会无视于其他事情。原本把70%的精力留给了工作,期待着开花结果,现在可以把这70%挪走20%多分给家人,再挪去10%多给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发展,如继续我的心理咨询方面的学习与探索,发现生活很充实,自己也更有内涵。
“我们在世界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会遮盖我们的真我。”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扮演着各种角色,象我,女儿、妈妈、妻子、媳妇等等,如何扮演好自己的每个角色,也影响别人和我们之间的互动。比如说夫妻之间,该如何做好自己的角色是个大课题。之前的自己,还是习惯自我,没有充分认同、信任对方,这样的固着观念影响了自己作为妻子的角色,于是两个人不停地碰撞,生活也显得不协调。其实在家庭生活中,同一件事,比如希望老公去洗碗,但不同的表达方式加上不同的口气,效果截然相反,如果我是用生硬的态度告诉 3 他:“你等一下去洗碗。”潜意识里有一种模式认为“他就该去洗碗”,这是他该做的事。他听后肯定相当不舒服,很抗拒,后果是他可能是心不甘情不愿去洗碗,还可能他根本不去洗碗。但是如果我用撒娇的口气说:“老公,我很累,等一下你去洗碗吧。”至少这话他当时是接受的,可能他马上去洗,可能他会过一会儿去洗。夫妻之间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很重要。我们总是为了自己,而且自以为有权利管对方,认为我们可以介入他的思想干涉他的行为让他改变。
书本上的这句话让我受益很深:“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和他们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比如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要不然……)。这样的话,对方比较能够接受。伴侣之间,亲子之间都是这样的。”这句话应该作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处理夫妻、父子(母子)关系的准则。
常常的,作为父母,我们习惯了“以爱之名”,尤其是目前孩子正好上一年级,不停地在孩子耳边念叼强调: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言下之意不外乎是:我们是为了你好,所以你必须听我们的。不断地用我们的思维给孩子加框套锁。
无论你多爱他,多余的担心及过多的教化会限制他的成长,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像书上所说的,通常这是把我们的恐惧、担心投射在孩子身上,带给孩子不好的负面 4 能量。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发现孩子,让他的个性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自由发展,引导他学习道德、规范,在大原则大是非上把握方向。我们应该要明确:孩子的生活成长,应该有属于他自己的天空。
《遇见未知的自己》知识点很多,生活中可以借鉴指导的思想也很多,我相信这应该不会是我最后一次读,我也相信每次阅读我都会有收获。
第五篇: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1昨晚到今天早上,花了两三个小时,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了。当然只是浮光掠影,快速阅读了一番,很多内容还有待空闲时细细理解,深入领会。本书不似其他艰涩难懂,但是要完全理解并执行,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心灵修行书,一个都市白领的故事穿起了一个个我们未曾觉察的真相。我们是谁?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要如何面对或者得到?每个人都在追去快乐,但是快乐的人那么少,我们在追求中是否迷失了方向,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去检阅自己的内心、思想。从而阻碍了我们的心灵成长,心智成熟。
看完此书,有几点观点让我特别产生共鸣。
----“既然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者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书中把人生所追求的东西归为:爱、喜悦、平和。而我们之所以得不到,是因为“失落了真实的自己”.以我自己浅显的理解来说,就是:“自己能制造跟别人给”这个意思。如果我把我的快乐和幸福通通都建立在别人身上,那么这种快乐是不稳定及不确定的,但我能够自己让自己快乐,这种快乐会来得持久且稳定,人终究还是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就像有时候,有些人一停下来就会胡思乱想,各种无聊,四处约人外出热闹;或者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都放在某个人身上,如果他今天对我笑一下,一天都阳光灿烂,如果他不理不睬,那么我一天都是乌云密布。这种由外而内引起情绪上波动的人,通常过得很辛苦,基本也没什么快乐可言。
而自己对自己情绪负责的人,任何时候都能把自己的人生安排的丰富多彩而不受外界干扰。我的好朋友嘉曾对我说过:一个人能把自己过得不无聊,那也是能力的一种。这句说对我影响很深,每当我独处无聊的时候我就会想:我能做点什么改变一下这种状态?让自己此刻开心点?当渐渐摆脱“由外向内”时,我有机会审视自己,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以期获得“由内向外”的力量。
----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没有联结,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的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更糟糕的是,和我们的同胞---其他的人,争夺能量。
而能量争夺,书中的解释是:控制他人,用权力凌驾于他人之上,获得别人的关注、认可、喜爱,或证明自己是好的、对的、高人一等……
宇宙万物皆有某种有特定震动频率的能量,无论我们看的见看不见它都在我们周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无形中影响着周边的人、事、物。同样,我们也会吸引这些同频震动的人、事、物在我们身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身边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们选择的结果,影响我们选择的是我们从小接受到的观念、标准、信念、价值观等,我觉得我此刻需要做的,可能就是不要被别人的负能量影响。虽然还不明白怎样和生命源头产生联结,获得能量来源。但这些年自身特定震动频率的能量,吸引过来的人、事、物中,有好也有不好,总的还是快乐多于痛苦。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时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时你创造出来的,是你对事情的解释造成了痛苦。
这个观念不是在这本书上获得,而是我订阅的一门心灵课程上。本书要求我们“觉察和定静”.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理念时,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很多时候令我们伤心难过气愤的事情,其实不是由事情本身引起,而是由我们的看法。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直接导致了我们是快乐,开心,难过。
你掉了100块钱,如果你觉得无所谓啊,只是损失了两天的菜钱,影响不到你的生活,那么你就不会因为这100块钱去痛苦。
换一种心态,你觉得你接受不了,那么掉钱这个行为就会让你烦恼,影响到你的心情。
这种ABC的看法,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转变一下思路,或者观念,就可以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感受。当我们面对痛苦时,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记住一点,让我们痛苦不是事情,而是对事情的看法。
以上几点,是对《遇见未知的自己》一点感悟。篇幅有限,看书也只是囫囵吞枣,书中有很多观点我是很认可的。比如: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爱护关注我们的身体,健康饮食,能量震动创造了我们的世界。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只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以前,我们总觉得,改变一定是要两个人一起,找出问题,共同解决。但事实上,真的不需要。只要我们先迈出那一步,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会随着你的变化而变化。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2当初购买这本书,仅仅是因为它的名字——《遇见未知的自己》。准确说来,其实是因为其中的“未知”二字。我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人,有时候也因着自己的不着边际而困惑,所以,这“未知”二字,着实吸引了我。我常常想,人们对于自己的家人、朋友,往往能称得上如何了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真正考虑自己内心世界的想法?
《遇见未知的自己》给了我一个同自己对话的机会。看这本书的第一遍,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看待若菱,看她在老人的帮助下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重新活出精彩的人生。从若菱的一次次成长,一次次飞跃中,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其实,对于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而言,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若菱?若菱之于我们,不过是另一个自己。我们痛苦过、彷徨过、失意过……我们时常感叹“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却不曾发现,这诸多的不如意,其实源于我们自己。而我们对于这个“自己”,又知之甚少,所谓“真我”,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参悟得到“爱、喜悦、和平”这层含义?
生活在现代社会快节奏模式下的我们,每天为了名誉、财富、地位等奔波劳顿,却很少意识到,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最表象的东西,即所谓的“身外之物”,因此,我们忽视了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即爱、喜悦、和平。在古代,儒家推崇性善论,认为人最初的本性中,深藏大爱。那么,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竟然摒弃了自己的“真我”,将“爱、喜悦、和平”用表象的物质蒙蔽。这不禁令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篇名为《房前种树,屋后栽花》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是北大高材生,哈佛女博士,曾在华尔街纵横职场。然而,在事业的巅峰期,她却放弃所有,毅然回国,买下一块地,建一处房屋,房前种树,屋后栽花。很多人不理解她的这种行为,包括当时的我。然而多年之后的今天,在看过这部《遇见未知的自己》后,我明白了,她不过是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定义成功的方式分很多种,这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但有一种,我将其定义为成功的至高境界,即追求“真我”,追随本心,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首先,人活着虽然是一个个体,但却是生活在多重环境中的个体,我们寓于整体之中,这决定了我们不能仅仅只是一个个体,而是要处于形形色色的“圈子”中。因此我们有家人,有朋友,有老师,有同学……我们寓于一个又一个社会大环境之中。有很多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的内心里一直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然而,社会的大环境又使得我们不得不顾虑他人的眼光,社会的认同。许多人寒窗数年,刻苦读书,其实不一定喜欢读书,或许在悬梁刺股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正呼啸着要冲出现实的桎梏。于是他们忽视真我,压抑那种寻求“爱、喜悦、和平”的渴望,去追求升学,寻找高薪职位。可能到最后,站在人生巅峰的他们才意识到,归根到底,他们得到的,无非是地位高于他人时的优越感,同学聚会上被视为焦点的满足感,亲友见面时人人艳羡的目光……这些都是他们前行的动力。可是,这些又都是最为表象的东西,而他们把内心的真我——爱、喜悦、和平藏在了最深处。
《遇见未知的自己》对人生有许多高见,但我们若是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书中的一系列看法,不难发现,其实许多事情正是我们所经历过的,只是一直没有将其系统地解释出来。例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就是书中“能量振动理论”的真实写照。很多时候,在生活遇到逆境时,我们别无选择,只好臣服于事实。于是,当我们绝处蓬生时,常常慨叹“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这正是臣服的力量,承认事实最大,而事实,恰恰给予我们最好的回报。
重新审视自己,我认识到,其实很多时候我的心态还是很好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每当生活中有小的不如意,我总会想办法看到相反的一面。而这些不如意,往往会使我收获颇多。同蒋方舟老师所说的一样,“我不曾经历沧桑”。从小到大,我的人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虽说生在农村,可我并没有经历那种寒门学子的艰辛,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了我十几年无忧无虑的求学生涯。如果非要指出我生活中的“大挫折”,我想那便是我人生中的两次落榜吧。
我第一次“名落孙山”是在20xx年,初中升高中的考试。那一次的考试,说是发挥失常,却也是情理之中。我本身不是什么踏实之人,况且是在那个需要张扬的青春年纪。在那个被成为“全市第一学府”的私立学校里,到处是竞争、攀比,学生之间的交谈无时不流露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虚荣。老师之间对于自己学生的攀比,使得那种因学习成绩好坏而划分的等级观念愈演愈烈,加之那个年纪的学生之间对于各自家庭、财富、地位等的虚荣,使得大部分人活在这种混沌的泥潭中而不自知,拼命地证明自己。而只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愈显张扬,觉得自己从此高人一等。现在开来,还真是天真得可笑,换句话说,是愚笨得可笑。而我本人,恰恰是那成百上千的愚笨者之一。也正因此,初三时的成绩极其不稳定,大起大落。说是落榜,现在中国教育这种大学生遍地都有的年代怎么可能真正让人没有学上呢?我不过是从省重点落到市重点。但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塑造出的学校,哪有不将学生分出个三六九等的?我高中的母校向来有个传统,按照学生的成绩高低,依次分为宏志班、英才班和普通班。宏志班的层次,明显高于其他班级,经过此班级培养出的学生,最终成绩可以高于省重点的二类考生。而我,恰好处于不上不下的英才班,说不出这是我的幸运还是不幸。
但是,人生有时候真的是一波三折的,往往在你接受了现实之后就迎来了意外的转机。开学没多久,班主任老师宣布了学校的新规定——英才班成绩出色的同学可调动至宏志班。我当时早已对自己失去信心,根本无心争取什么调动机会。但是,我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我时常想,假如自己被调去宏志班,就会怎样怎样。但转念又告诉自己,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要被那些虚荣迷失了心智才好,况且班上那么多比你成绩好的人(第一次月考的时候我考了全班第七名,觉得好多人比我好太多了。)但是,当命运的转机真的降临到我的头上的时刻,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至今仍记得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时的场景,也至今都弄不懂为什么老师没有调动期中考试的第一名同学而调动我这个第四名。直到老师找我谈话时,我才知道,原来老师认得我,知道我的名字。而自从我调动到宏志班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的母校——黑龙江省双城市第三中学,从此废除了这项制度,宏志班和英才班不再实行人员滚动制。所以,我的这次调动,空前绝后!正是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改变,我的人生从此出现转折,所以,我从那时候起就下定决心,要一辈子感激这位老师。从前,我只当这是命运对我的眷顾,现在,我知道那是我臣服于事实所得到的福报,是我的潜意识给予我自己的礼物,由此我更加领会了书中那句“所以心想事成的第一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东西必须命里注定该是你的,或者与你更高的目标是一致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潜意识和真我层面,破除人生模式,学好自己该学的功课,破解你的命运,否则,心想事成,不过是纸上谈兵。”诚然,我的心想事成是最后一种。
我的第二次落榜,就显得问题严重多了——高考落榜!而我的分数,还不算很低,能够考一个好的二表本科了,这自然归功于本文提到的第一次“心想事成”,然而,因为估分过高,导致我以四分之差与目标学校擦肩而过。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还真是够潇洒了。除了在父母愁容满面的时候也愁了几天,接下来我很坦然地接受了现实,很轻松地和所有人提出了“我要复读”这个计划。除了心里有点因为即将上大学到又要回高三“吃苦”的落差引发的失落,并无其他想法。于是,我很自然地背起行囊(绝大部分是母亲为我打理的),做了一次往届生,“回炉再造”。读完《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才知道,这便也是潜意识的力量。因为我在高三反思自己做的不够好的事情的时候时常想,若是再来一年,我一定会努力做得如何如何好。而最终,老天真的给了我一次“再来”的机会。事实证明,高考落榜,对我来说,的确是“又赚了一笔”。第二年,我考取了全市文科第十名的成绩。回想初中时处处比我强甚至考上省重点的同学,有很多都没有我如今的成绩。因此,我由衷地感激命运里出现的两次“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句话我一直坚信!
最后,我想说一遍文章结尾处老人给若菱的那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生活给予每一个人的幸福与磨难都是同等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枷锁中,却不知,造成这一切的,只有我们自己,自己,其实是一个很强大的存在。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3最近读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在渐渐的认识、了解、掌控自己。让我们一同去探索、遇见未知的自己吧。
心灵的动力可以化为行动力。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困境、失落等,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中我们又在不知不觉的长大成熟。比如说一次演讲,一次比赛,一个对懵懂感情的跌落……生活难免会给我们各种你未曾遇见过的事,而这一次次的经历在你心灵的积攒,对自己,对生活,亦是对人生的认知,渐渐的熟知自己想要什么,慢慢的像大树般长大。因为当你找到自己心中的那束光时,你便会不遗余力的拼命长大,最后成为参天大树。卓别林曾说:时间是个伟大的作者,它会写下你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在每次的经历与成长过程中,心灵的强大诱导力会驱使你变的更加强大,不问西东,一路前行。
遇见未知的自己只是一瞬间。恍惚自己一年又长大不少,也似曾某面未知的自己。有时长大会是一瞬间的事,遇见未知的自己也会是一瞬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理想中的自己,可能还从未谋面,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该有个自己的样子。时间会一刻不停的溜走,而界定未知的自己只是一瞬间。人们常说成功是无时无刻的你都一样优秀,也即把优秀变成一个习惯,习惯自己优秀的样子。没有人可以阻止你长大,长大会是一瞬间。
把控自己,遇见未知的你。在很多时候我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这样我们会犯些糊涂事,读张德芬的书知道她是心灵大师,会教会我们怎么把控自己的情绪,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控后你会渐渐的熟知你的样子,你会明白什么事对,什么是错,我要做什么,该如何做。也正是自己懂得怎么控制自己,然后好好的把控自己。所以它会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你有时甚至琢磨不透,有时又比谁都明晰。未知的自己又会是个什么样子?
这样的年龄需要多多经历,更需要努力的尝试生活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生活百态,需要我们去历练,在痛苦时去追寻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4寒假时,我阅读了一本书,名字叫《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一本关于都市身,心,灵修行的书。看后很受启发。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谓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响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说金钱,名利,地位,权势,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这些都是小我的表现,小我会被身体里的潜意识所控制,也就是说时候有些事情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想,去争。而做到了也未必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即使是快乐,也是来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让你感觉快乐的源头不在了,自己会很痛苦的。而身体里的那个真我呢?那个真我不会随着一切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于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个真我也不会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没有吧!日记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哪五个字呢?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挡我们原来的面目吗?
其实书中就是用五个同心圆来解释的,在最中间的圆里写上真我,爱,喜悦,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个圆上写着角分扮演,身份认认同,里面第二个写着思想,第三个写着情绪,第四个写着身体!上面还写到身份认同--觉察!思想---检视,情绪——臣服,身体---联结。
什么是身份认同觉察呢?就是要觉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现实中的一切干扰了自己。思想——检视!也就是说当你对什么事情产生思想的时候,不要就想着负面的,那样会干扰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虑,也许会得到另外一种结果。情绪——臣服,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要试图去抗拒,发生了就是事实,事实最大,不管有多么的让人难以接受,所以要学会臣服,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不是一种屈服,而是要学会接受!当你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一种结局!身体---联结,我们要学着和自己的身体联结,当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和身体联结了,那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这几点了,也许会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此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不记得是哪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心态决定一切,学习也是如此,只有用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才会取得好的成绩。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5《遇见未知的自我》,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作者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但是五个字就能够表达,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我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会远离真我呢?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戏?扮演各种主角,然而在戏份中,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一样主角,我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地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我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我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能够改变的部分。因为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我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一样,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这大概就是书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类聚的道理!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6这本书已看了较长一段时间,此篇文章整理于以前的笔记,再加上了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事件-想法-结果
对一件事拥有不同的看法,会产生不同的行动,自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潜意识自信,将会活得精彩。
三个民工在砌墙,别人问他们在干嘛,甲不耐烦的说在砌墙,乙说在建高楼,丙说在创造一座城市。若干年后,甲还是民工,乙变成了工程师,而丙成为了两者的老板。
把一切不幸当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事实上确实也是锻炼机会,毕竟老是待在舒适区是很难有进步的。
年轻人要主动多做事,要把它看成是成功的跳板,哪怕是别人叫你多打几个电话都能锻炼你的沟通能力。
不要逃避,学会接纳
自己的事要努力做,至于结果怎样,要看淡一点。努力了也还是不行,那就老天的问题,不要太介怀。
对于一些已发生的事情,再抱怨也没用,不如学会接纳,理性的面对想解决办法,说不定会有转机。
勇敢的面对自己最不想看见的部分〈如情感、失败〉,明白“存在即合理”,积极的接纳他们,它自会慢慢消失,这样才能真正的平衡。
别为一点小事要死要活,退一步,换个方式你会发现,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关于饮食
40%的谷类
40%水果蔬菜
20%含蛋白质食物
每顿七八分饱即可
晚餐要早点吃、吃少一点
要细嚼慢咽慢点吃
与人相处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很有可能那想法只是你自己瞎想的,是你自己太敏感,并不是事实。
我们只在乎别人怎么对自己,却很少反思自己怎么对别人,仔细想想,自己真的有发自内心地对他们友好吗?
学会感恩,能帮助别人尽量帮助别人。
其它
培养兴趣爱好非常重要,有可能它就是你以后的精神寄托。
对于某些事,某些经验应该是分享,而不是传教,不然会闹矛盾也没效果。
受潜意识影响,我们更喜欢认识相似的人,过同样的生活,但或许还有比这更棒更好的,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罢了。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尝试点新的,学会接触不同的人。
【划重点】:
很多人可能会说
「懂得很多道理,但我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我问你
「道理你懂,那么你有身体力行的去做吗?」
答案估计都是否定的,这就是明白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的根本原因!
所以,以后没事多回头看看这些道理,把他们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道理才属于你。
定期复盘(建议每周/每月都要),或者遇到困难想不开的时候,回来看一下「再抱怨也没用,不如学会接纳积极想办法」。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7不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会有贵人为你拨开云雾,通达了悟。那些遗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阴暗,挥之不去,凝结成黑压压的乌云,遮盖住我们原本明亮无染的心空。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静下,实则一直很痛苦,在家里的时候,我知道我是谁,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是他们的希望。在中学的时候,我知道我是谁,我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精益求精是我们奋斗的口号。而在大学,衡量一个人得标准变得多元,再想为自己标记一个闪亮的标签很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随着人潮不自觉的走着,解开各种身份的束缚,我一时间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帮我重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我掉进了脆弱的泥潭,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
常常觉得自己很倒霉,怀才不遇,社会不公,《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消极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
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读她的书的时候,有一句话确实震撼到我,也瞬间让我觉得很可怕:“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情,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的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等等,那么你就在重复的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我在想,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不开心的那条神经应该很粗吧,也至此让我决定,往后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成最佳,要乐观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人一生追求的归纳起来只有几个字,那就是爱,喜悦,和平,真我。在追求爱,喜悦,和平,真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积蓄心灵内在的力量。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强大呢?张德芬说:“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让我们顺从生命的规律,在阅历中不断成长,汲取心灵内在的力量,活出一个身、心灵合一的真我!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8手里捧着一本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细细读着,看着一串串难懂的文字,不得不咬文嚼字地消化其中的内容。既然里面充满着无异于火星文的名词,为什么还要读完它呢?不是因为任务,也不是因为它有趣,他像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引我思索自己,每读完一章节我都得费很大力气去消化,去反思自己。
书的开篇就引出了哲学的三大问题之一:我是谁?废话!我是谁谁谁呀!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自己的名字,却不知道这只是生存在世界上的代号而已,与编了号的产品没有差别。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心里想着什么、想做些什么只有自己知道。然而,谁又能客观准确的评价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就像那些功利的人不会说自己功利,而伟大的人不会说自己很伟大。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连我们自己都在不断否定自己,试图把自己变得成功进而获得更多的喜悦。终究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大多数人是不快乐的。何不大大方方地评价自己,就如评价别人一样公道?不必害怕别人看待自己的世俗眼光,凭着会变好、会变得更好的信念活下去,坦诚面对自己,我们会笑得更开怀,感受到更多的快乐。突然想起一句话:人生就像一名女子,不论她成什么样子,我们好歹爱她。诚然学会接受一个怎样的自己,如拨开云雾,才会更加清楚懂得自己是“谁”。
书的中间有一幅插图让我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插图的内容是一辆马车,马车上有马儿、车夫、乘客。关于插图,书是这样介绍的:马是我们的表意识,车夫是我们的潜意识,乘客就是真我。“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就像这匹马,不知道左脸紧是因为车夫收紧了左边的缰绳。”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不能被情绪操控着我们,支配我们不做这样或那样不想做的事。因为我们存在于世上的许多事经不起我们心情的什么大起大落,只有处于一种冷静沉着的状态,才能把事情处理得尽量好。我们并不缺少开怀大笑的天分,但在面对各种负面情绪时,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心如止水,接受并处理好它,并不是用笑来抑制它掩饰它,否则,负面情绪有一天会爆发,后果更加严重。心如止水地面对问题,这样,人生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由自己操控。
刘亦菲说:“这本书让我们惊鸿一瞥那个一直都在的深层的自己,如此陌生又熟悉,让我们和自己真实的源头越来越近。”其实这本书是献给那些悲观消极的人的。在我情绪处于一个极其烦躁的低谷时,我选中了它当我的导师,让我在迷失的时候抓住了自己,看清自己真正重要及想要的东西,向着它们前进。我从一位朋友那看过一句话,我把它送给了自己,也送给你们:把一切悲喜交付给自己。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9我听过很多次这本书,今天终于抽出时间去阅读它了。
书中最让我触动的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以的外在事物都是内在投射的结果。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两个可爱的小人儿,一个穿蓝色衣服的男孩和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女孩在虚掩的门后探出个脑袋望外面的世界,男孩凑到女孩的耳朵旁轻轻的说了这句话。那两个小人儿都是我自己来着。
还有,我觉得老者是位很厉害的人物,那么与众不同,说出的话总能引人思考,我试着跟着他说的话去做,好像我就是故事里的女主,也有幸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老者问:思想是什么?并指导女孩闭上眼睛几分钟什么都不要想。然后,我闭上眼睛,想要放空,我自我催眠:不要想任何东西不要想任何东西…放空几秒,我的脑袋又开始不受控制了。我依然记得我那5分钟里想了什么。最主要的3个内容是:1.虽然我闭上眼睛,好像也可以看到图书馆里坐着的其他人,当时我是坐着闭眼而不是趴着睡觉状的,书是开着的,我的手指正压着我所看到的那一页,我闭着眼睛,心里有个怪声音对我说话:他们不小心看到我这样闭着眼,会不会觉得我很怪异呢?这时候,有个脚步声从我旁边走过,我有些不安,害怕别人觉得我怪异,想睁开眼睛,最后没那样做。2.我拉回思绪,继续放空,我想到了那句触动的话:所有外在事物都是内在投射的结果。然后,为了让自己尽量不要想东西,我不断重复这句话。3.接着,我想到了各种人际关系,我想到了我的舍友。前两天,舍友看到我站在阳台,以为我在心情不好,胡思乱想,课外并没有心情不好,所以我为她的误解感到心情不好,难道我的样子看起来像总是心情不好吗?在那一瞬间我的心情变得越来越不好。现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舍友的形象是我臆造出来的,人家可没觉得你“总是”心情不好呢!都是我的内在投射出来的!当然,舍友也用她的内在投射出了一个:“我”,她所说的:独自一人站在阳台的时候就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是想家的时候,其实是在描述她自己,而我当时站在阳台,心情不错,在听着校园广播里的对话还有音乐,心里想着:我这是在享受生活呢!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确这个“内在投射出外物”的含义!
不知怎么,突然地,5分钟后,大概觉得几分钟过去了,我睁开眼睛,看到图书馆里的其他同学都处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并没有怪异地偷瞄我,我松了口气,有些好笑呢!我和女主一样惊喜的发现这个秘密:原来不能不想东西!
虽然只有大约6分钟的时间,我却发现了自己的思想:原来我在乎的是外界对我的看法。虽然时间很短,可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好像看透了很多东西。
我觉得:给自己几分钟不要想东西,实际操作起来是神奇的一件事,在那几分钟后,你会得到很大的力量。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1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一本“遇见未知的自己”更是让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若菱”遇见了神秘的老人,老人教她修心、正心、养心,提升她的心态,让若菱破茧而出,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合上这本书,心里很多触动。老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真实的你。老人画的圆圈也让我受益良多。最里面的圆圈写着小小的真我,在身体的最里层。因为我们很多人已经忘记了真实的自己,真我向往的是爱、喜悦、和平;最外面的是角色扮演,身份认同,这就是人们戴的面具,最大的面具,它先让我们失去了真我。
还有一句让我似懂非懂却又记忆犹新的话,“我看见我在寻求不被爱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这种东西愈去排斥它,它愈不走,而且会更强;同时你问自己:“我可不可以欢迎它?”,如果答案是“不行!”也没关系,接下来你问自己:“我可以允许它存在吗?”然后你会发现,允许不允许,它还是存在了,当你回答“可以”时,你内在就会有种力量升起,你就不会那么害怕、排斥让你痛苦的情绪了。
你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比如当你的手够不到脚尖时,试着把你的精力放到身体紧绷的地方,告诉它们:“没关系,慢慢来”。然后你的手一会就能够到脚尖了,太神奇了!
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躺在草坪上,徐徐的微风中,蓝蓝的天空下,看着我,微微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