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中国文化精神》有感
做文化自信的中国人——读《中国文化精神》有感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访华,在陪同参观故宫博物院时,习主席指出,“文化没有断流过,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联系最近阅读的《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不禁感慨尤深,对于“文化自信”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中国文化精神》是由国学大师张岱年以及著名文化学者程宜山所著。本书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展现了浩瀚历史长河之中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它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精神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章精炼明晰地向我们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与中国思想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包括了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天人协调”思想展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则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崇德利用”思想则是针对个人自身而言,此三点囊括了为人处世的各项基本要义,并以“刚健有为”作为总领思想。
“刚健有为”的思想源于孔子,主要包括《周易》所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时又含有“刚中”“及时”“通变”等引申思想,以此形成以“刚健”为核心的生活原则体系,对中国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刚健”的思想内涵始终贯彻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直到近现代,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在中国共产党人“愚公移山”的奋斗征程之中,仍然可以看到刚健思想那生生不息的灵魂,觑见刚健的中国文化精神所散发的熠熠光辉。
中华民族曾在中国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创造了极为辉煌而灿烂的文明,如今,我们面临着新时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更应当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从“会通以求超胜”到“综合创造”,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之中,以创造性的综合和综合中的创造寻求中国文化思想的不断发展。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习总书记的话语仍在耳畔回响,当今社会,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中国虽然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经济硬实力的日益强大并不相称。我们有如此优秀的精神内涵,更应当强化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合上书本,脑海中不觉响起“做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的呐喊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更应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坚信,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伟大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第二篇: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
把握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读
——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正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值得推荐分享的一本好书。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并不是一本系统的学术著作,而是根据作者授课讲座的内容,包括从过往文章中选出相关篇目,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智慧提升中国软实力两大主题,综合编辑形成的一本通俗的、具有普及性质的读物。可就是这本读物,出版不久就获得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
览读全书,对本书的风格特点,有三个突出感受:
一是广博深邃。是一部厚积薄发的思想力作,作者以六十年研究中国哲学之功力,贯通中西东、儒释道、古今现、文史哲四大方面,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给予富有创建的睿智解读,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出真知灼见,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
二是关照当下。虽然是一部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但不是埋在故纸堆中,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对当下世界特别是中国的现实人文关切,问题意识和导向明显,始终紧紧围绕着中国人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怎样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来解疑释惑。
三是易读有趣。本书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人兴味盎然。作者以睿智的哲思、鲜活的故事,以最平白的语言、最日常的事例,阐述最悠远的历史、最深刻的道理,颠覆错误观念的根基,既给人以广阔的思考空间,又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道为趣,体现大家之功力水准。
诚如本书所言,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讲都是文化的竞争,最后主要看一方的文化能不能超过另一方的文化。从这个高度和层面来看《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这本书,感觉其重要意义和价值,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唱响了中国文化好声音。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评价此书时,说楼宇烈先生念兹在兹,在澄清误读中确立传统文化身份认同,在经济和科技的潮流中复兴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在伦理和礼仪失落中重建价值和信仰,确是非常到位和中肯之言。这本书确实是澄清了许多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向世界传递和释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善意,明确提出“传统就是我们的原创”,“有很多误读不是传统带给我们的,而是现代人扭曲、破坏了传统造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也是世界文化中最具包容性、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没有中国文化的世界是不完整的。如楼宇烈先生言,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两个关键性历史时刻,都是中国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力量,把西方文化引向新生:一是从中世纪走向近代,就是用中国以人为本、道德自觉自律的文化冲破西方一切以神为本的文化;二是20世纪以来在科学的高速发展中,人类面对失去了自我、成为物的奴隶的困境,又是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医治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科技万能”的弊病。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绝不能抛却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而妄自菲薄学步西方。如本书所言,“现代中国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文化的主体意识,我们就会被其他国家的文化所同化。不管世界怎么变化,不同的国家还是要传播不同的文化传统。”作为肩负中华文化传承与光大使命责任的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谨记书中所引的西班牙记者之问,“一个西方化的中国,对世界而言,是更富裕了,还是更贫困了?”从而更好地唱响中国文化的主旋律。
二是阐释了中国文化真精神。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是什么?本书认为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最重要的特征。“人文”一词出自《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建立在珍重自然的基础之上,自然,即事物的本然状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直观直觉入手的。按照作者的观点,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从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来。比如,西方是神道的宗教,以神为根本,中国是人道的宗教,以人为根本。中国文化中没有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比如,在西方的生命观里,人是独立的个体,上帝创造了人,人与人之间只有外在的、没有内在的关系;而在中国的生命观里,生命是一代一代相延续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有血脉的联系,彼此之间都是有责任、义务的,中国的生命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小家到大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再比如,西方哲学关注的对象是物质,中国哲学关注的对象是人事。物道科学以物为根本,人道科学以人为根本,等等。作者还鲜明指出,中国文化有两个优秀传统:一个是“以史为鉴”,一个是“以天为则”;中国文化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道”,一个是“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学智慧的文化,而不是单纯的学知识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创造性体现在实践中,并不追求理论上的日新月异。这种文化特质和精神,是中国文化得以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的优秀文化基因。
三是坚定了中国文化大自信。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感悟、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融会贯通、形成觉悟,以文化自信支撑政治定力。楼宇烈先生在书中说,历史承载着文化,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也就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一个不懂得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人,让其来热爱自己的国家,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有信心,这怎么可能呢?清代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如今在历史研究中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要推倒任何带有神圣性的文化标志,导致我们丧失了价值判断和参考的标准,并举土耳其作为反面典型警示读者。上世纪20年代,土耳其当政者制定全盘西化方针,但是土耳其始终没有被西方文化的母体所认同,美国学者亨廷顿称土耳其为“无所适从的、身份被撕裂的国家”,就是因其放弃了自己的传统。身份的认同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认同,一个国家要有文化主体性,才能去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会使一个国家的灵魂游荡不定。作者指出,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必须解决好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不平衡问题。纵观全书,通篇贯穿着对中国文化的真诚热爱、高度自信和极大自豪。使我们坚信,中国文化是足以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媲美的古老而年轻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能生生不息、浴火重生,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不绝滋养。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足够的尊重和自信,绝不能妄自菲薄。
四是传授了读书做人硬道理。作者在书中花很大篇幅讲述读书做人的道理,让人获益颇多。比如,关于读书的目的,作者认为有三:一是通晓人道,明白事理;二是变化气质,完善人格;三是拓展知识,学习技能。比如,关于读书的次第,推举《中庸》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步骤,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方法。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作者以禅宗的智慧为例阐述做人的道理,提出要“做本份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行慈悲愿、启般若慧、证菩提道。”直指修行的真谛是平静地对待每天都要碰到的事情,做好自己的本份。又以中医为例阐述心态的重要,指出中医讲究的中正平和是和中国文化的生命观相一致的,国医用“中”的概念来调整人体各种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例举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告诫儿子的“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和《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作者还特别强调中国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和忧患意识,引用《大学》观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人生“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八条目”。“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其中心环节是修身,最高理想是至善,“自爱爱人被人爱,自知知人被人知”,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造社会,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天下情怀。通过跟着楼宇烈先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做人道理的经典论述,使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文化化人”的力量,感受到中华“行天下之大道”的正能量,对于在当今纷繁浮躁的世界中迷失于道路方向者来讲,不啻于一味正本清源的良药。(张巍)
第三篇:读《中国文化心理学》有感专题
中国文化专题研究作业 学号:
班级:
姓名:
硕0050班
读《中国文化心理学》有感
出于对中国文化和心理学的兴趣,于是我选择了由汪凤炎老师和郑红老师编写的《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来读,这本书主要从中国人的社会化观、中国人的自我观、中国人的人情观、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人的孝道心理观、中国人的迷信心理与对策„„十五个方面来写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认知观念的影响。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中国人的脸面观、中国人的孝道心理观和中国人的迷信心理,这三各方面得内容,以下就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谈一谈我得感想。
《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对中国人的脸面观概括的比较详细,他从中国人对“脸”字的字形做了详细的概述外,还分别谈到了鲁迅、林语堂以及胡先晋先生等对面子的描写,讲述了面子在中国人眼中的看法以及面子文化对中国人行为的影响。显而易见,在中国人眼里面子是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化中,脸面就是一个添加自身或者自己家庭的荣誉的砝码。能够撑面子的事情很多,从小的方面来说吧,比如说我们小的时候,听到大人们说谁家的孩子长得真俊,谁家姑娘长得真漂亮,我们就感觉好像人家小孩子很有面子,给家里人长了荣耀,小的时候相貌就成了面子的直接表露,再常常听到人又说谁家孩子真有出息学习成绩那么好,竟来一定能够给家里争光,由此可见面子在中国文化当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分量。再说的深一点,某某成功人士衣锦还乡,这不仅仅是给自己长了脸面,更重要的是给家人长了脸面,家里人走出去都觉得面子上有光,如果更成功,比如说给家乡人民造福了,那可不仅仅是家里人的荣耀,更是乡里人的荣耀。反之,如果某人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或者犯了什么事,这不仅仅自己会觉得很丢面子,而且家里人也会觉得脸上无光,出门都觉得抬不起头来,就连众人也会跟着说看谁家的那败家子做的那什么事,真给家人脸上抹黑。面子不仅仅体现在自己以及自己家庭这方面,并且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时不时的考虑到面子这个问题,比如和领导关系比较好,和某某成功人士走的比较近,别人会说你真有面子能够和这个领导这么熟,自己要是给领导客气的话时也会说,多谢领导给面子。还有如果真的与别人闹翻了,人们也会这样说,大不了撕破脸,或者翻脸不认人等这样的话来,这都是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文化会让中国人处事更加慎重,更加礼尚往来,不仅仅维护自己的脸面。而且要顾及他人的面子,这有助于中国人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文化。
尊敬长辈上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我觉得就是尊敬父母,这个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不可质疑的定论,从小我们就受到这样文化的熏陶,要有敬老之心,要顺从父母之意,父命不可违,等等这类话我们已经是耳熟能详。《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也是从对孝字的语义分析开始,谈到中国文化中的尽孝心、践孝行。中国人的孝道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孝敬这方面,比如说要做到赡养父母,不做对不起父母的事,多为父母争光,时常回家看望父母等等这些方面,可以总结出中国文化里面的孝文化是很为重要的,这些孝道的理念需要我们牢记于心,把这个作为严格恪守自己行为的道德标准。而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所不同,中国文化中中国人注重人文化;而西方文化注重物文化,中国人注重伦常文化;西方人注重个人本位文化,中国文化重等级;这些特点就决定了中国人处事与西方人处事的不同,中国人在办事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到父母的感受,与父母商量,要征得父母的意见。而西方人可能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更会考虑到自己的切身感受,再加上西方文化强调家庭对个人的解放,这样就更近一步拉开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不同思维感受,中国的文化多半是家文化,因此在尽孝道这方面有着也更为深刻的文化底蕴,也就对中国人处事以及行为有着很深的影响。
这本书对中国文化中中国人的迷信心理写的比较全面,主要概括为中国人的忌讳心理、中国人的盲信心理和中国人的依恋心理这几个方面,中国人的忌讳那是随处可见的,忌讳说不吉利的话,甚至忌讳那些与不吉利的话相应的谐音字或者数字,比如,中国人忌讳说“死”,就连相应的数字如4或者14等等这些数字都避免出现在自己的房字门牌号、手机号码或者车牌号码当中。如果真有老人去世了,中国人会这样说,某某人走了,某某人去了或者某某人没了等等这样的表达,这些足以表现出中国文化当中的忌讳文化心理。此外中国文化当中中国人的盲信心理也很浓厚,比如说盲目信“天”、盲目信“命”、盲目信“缘”等等,这些盲信文化影响这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比如人们常说“听天由命、命里安排、命中注定”等等,中国文化中中国人喜欢把事情的成败归于上天的安排,归于命运的安排,而不愿把它归于自己的疏忽或者自己的不努力。还有盲目信“缘”中国人认为人与人之间能够相识即是一种缘分,不如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
不相逢、缘来则聚,缘走则散”等等这些盲信心理使得中国文化充满了感性色彩。
通过对这三章的阅读,我们可以把这三章这么联系起来,得出这些结论,首先中国人注重脸面,首先是自己的对外形象得以保全,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其次是家人的脸面形象得到他人认可,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使家族光耀乡里。再从孝道来说,孝主要还是表现在对父母的孝敬,对家庭的负责,从两者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家的看重,看出中国家文化的的浓厚情愫。第三章则主要出中国人的事的态度,忌讳、盲信、依恋足以表现出中国人这种善于安土重迁,墨守成规,不善于精确思考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中国人善于自我安慰的一面,当然说到这里,我知道已经有很多人曾经写到过,这里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感触而已,有些事情不是说我们不说它就不会发生,事情也不会因为我说了它就真的发生了,当然也有那种祸从口出的事,但是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再比如说缘则聚,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成聚则缘呢,现如今交通以及通讯这么发达相见相聚还不容易吗?非得给它套上这个词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说我否定中国人的这种说法,当然有部分中国人是不被这种思维禁锢的,而是我觉得中国人应该在事情面前深深的思考,而不是用阿Q精神般的模式来为自己开脱,现在仍旧有的家长这么想,孩子要在自己身边,否则不放心,找工作要求稳定,安安稳稳的就行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还怎么求创新,怎么求发展,怎么去开拓眼界,怎么去抓住机遇„„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需要深思!
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书,我是比较喜欢的,这里面不仅仅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更为重要的是概括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处事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来指导我们的言行以及处事,读了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看到了很多中国人的不足之处,用以指导我对问题的看法以及对事情的态度,这些都值得我去思考和借鉴。
第四篇: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小编推荐]
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
有幸读到“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这本书,了解到作者楼宇烈教授是一位当代博学多才,与时俱进的优秀文化人,他的这本书刚出版就荣获了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使我仰慕不已。
读了这本书我首先对中国悠久的五千年文化有了更系统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礼仪之邦的中国“崇礼重德”“尊师重道”,这是中华传统的文化,她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使中华文明散发着悠久的韵味。从古到今,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经、史、子、集、书、丛书,著名的“论语”、“孙子兵法”、“史记”、“诗经”已是世界各国交口称赞、学习研究的宝典,而各种文化,诸如“茶文化”、“酒文化”“沐浴文化”、“中医理论”等更是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我们中国的文化真是瑰丽多彩,终其一生在这文化的宝库中也取之不尽啊。
总书记在十八大的报告中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民族,如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了这个灵魂,这个民族是利不起来的。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执著。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文化的珍宝,正确自信的面对世界和未来,运用传统文化智慧,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是当今思想文化的重大课题,“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给我们明确了很多观念,解疑释惑,导向明显,向世界传递释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善意,感受中华“行天下之道”的正能量。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其最根本的精神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要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重礼仪,提倡德志,追求人与人的和睦相处,社会的和谐,人的互相关爱,最终达到天下为公的世界;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培育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二是自然精神,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人在天地间,天地是万物的根源,天生地养。人有主体性,、主动性,可以参与到天地万物的变化中去,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管好自己、管住自己,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达到天人合一,认识万物自身发展的趋势不逆天而行。中国文化的精神第三是奇偶关系,也就是倡导动静平衡。孔子的中庸说宋儒的一分为二、二者合一、偶结合,也就是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理解,古人讲究“和为贵,“和”方能铸造和睦的家庭、和谐的环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就是做人的道理,现在通俗的理解就是换位思考。百善孝为先,先人早就强调了”做人孝为先“的重要性,孔子曾说“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就是教我们孝敬之道。“德才兼备,以德为首”,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做人的道理,我们从小到大,有关做人的道理耳熟能详。任何失败者都不是偶然的,任何成功者的成功都有其必然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怎样做人,人品是一个人实战能力的基础。中国文化冲破了西方以神为本的文化,冲破了科学万能的弊病,讲究事物的内在联系,矛盾的统一。第四是会通精神。中国的文化是全民族的文化,并吸纳了外国的优秀文化,中国的文化思想史就是儒法的结合、儒道的结合,加上佛学的精华。
作为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的员工,我们的企业是按公共服务定位构划,是在城市转型、发展、创新的形式下,发展壮大的。它对能源的节约,城市交通拥堵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是一条绿色、低碳、节能的环保之路,方便了群众,是城市的名片,是解决旅游城市短途交通的举措。我们的经营理念是“市场化运作,公益性服务。”“辛苦我一人,方便大家行”是我们的服务理念,工作人员每天都会仔细检查自行车服务点各类设施谁否完好、环境是否整洁,为了让市民骑上干净安全的车辆,每天都会对车辆进行清洁、保养,帮助市民解决疑难问题。公司还推出了30个义务维修服务点,除保障自己车辆的完好,还帮助市民义务修车,受到广大市民的赞扬。真诚、敬业、服从、合作就是我们的团队精神,也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懂得更要多读书,懂得做人的硬道理,通晓人理,明白事理,变化气质,完善人格,拓展知识,学习技能,做事本分,持平常心。中国的文化经久不衰。“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多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方能发扬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以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为驱动,为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培养高素质知识型的人才,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做传统文化下的现代人,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公共自行车城西区域主任
周万贤
第五篇:读《中国文化精要解读》有感
读《中国文化精要解读》有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也许是世界公认的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在我看来中国文化的确如此,但作为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中国人来讲,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不能只止于此。中国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
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本书详尽叙述了中华五千年的概况,从中华文化的起源谈起,重点介绍影响后世较深的中国古文化,阐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一些古文化常识。先秦时期,事实上也是中国人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无数朴素的思想交织出智慧的火花,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我们而言,比较有名的孔孟、老庄、墨子等,他们思想既对立又有相容,真的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好好学习和研究。孔孟是儒家的代表,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实为安身立命之根本。孔子的落脚点在于人的自我修养,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温和的,这也是他的理论背后世推崇及统治阶级利用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在不断经受着来自世界各国文化概念的冲击,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不断在提升。对于当代对中国文化的褒贬不一,我觉得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模糊,文化要从小抓起,在文化精髓的氛围下才能够好的继承和发扬。做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一员,主要是通过一些经典诵读向幼儿介绍并让幼儿了解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在平时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幼儿出现一些“语出惊人”的怪语言,这时会引用《弟子规》里“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来向大家解释,这样既是教育引导了小孩也是弘扬了中国优良文化。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经世致用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