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对音乐的认识
浅谈我对音乐的认识
音乐是个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啊,它是一种语言,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一种不分国界的人都能听懂的语言。它是语言,但是一些功能已经超过了语言。我为什么这么说啊?各位想想,为什么奥运冠军们可以流血流汗都不流泪,站在领奖台上唱国歌的时候他们为什么要流泪啊?非常简单,这就是音乐的号召力了。我们唱《歌唱祖国》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爱国的情愫,但是我们听一个人说一百遍“中国人要爱国”却无法产生这种感情。这就是音乐的功劳了。
古代的时候,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他说:“三月不知肉味。”听了一个音乐,竟然可以三个月都不吃肉啊。何以至此?“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就是我没有料想到啊,对于音乐的欣赏还可以到达这么高的水平。孔子就是一个音乐欣赏家,他可以为了欣赏音乐三个月都不吃肉。现代虽然没有这种为了一场音乐会三个月吃斋的人了,但是我说现在的音乐啊胜似良药。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放松,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还可以医治忧郁症,可以使一些烦躁的人静下心来感受这个世界。所以我说音乐对人来说就是一种最贴心的语言。
开心的时候,听点儿快节奏的音乐,可以延续快乐;伤心的时候,听点儿舒缓的音乐,可以忘掉不愉快的情绪;烦闷的时候,听点儿摇滚乐,可以一解心中的不爽,受惊的时候,听点儿轻音乐,可以平静自己心中的波澜。这就是音乐,这就是音乐的神奇。人天生就是喜欢音乐的,自打人一生下来,对这个世界的第一次碰面,这个新生命对地球的第一声问好,就是用音乐来完成的,哭也是一种音乐,它是表达悲伤或者不适心情的一种音乐。所以说语言也是音乐,江南的语言就是“吴侬软语”,听起来很悦耳,是一种享受。
每次听苏州评弹的时候,我都听不懂那个穿大褂的叔叔在说什么,但是我觉得就是很好听,跟一首歌一样,很轻柔的感觉。还有一个就是讲故事,为什么有所谓的“语言催眠”啊?就是语言可以把人的这个思维带到一个境界里去。所以说啊,语言跟音乐一样,是可以把人带入一个很神奇的境界的。我刚刚说了,音乐也是一种语言,一种人类生下来就能识别的语言,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语言又是一种有符号的音乐。
音乐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从最早的巴洛克风格的古典音乐,到后来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的巨大成就,从鲍勃·迪伦到皇后乐队,从皇后乐队到LACRIMOSA,都是音乐在一步步进化的表现,但是它永远不会脱离本质,就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这些进化也象征着社会的变化,人类的变革。这样看来,音乐又是一个见证者了。
音乐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我们身边的东西。你摸不着,但又离不开,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但是如果正式的谈论音乐,音乐音调是有组织的、有明确数比关系的乐音运动形态。它以人声或特殊的人造工具(乐器)所产生的特殊的音响作为物质媒介。音乐音调直接诉诸人的听觉。它在时间中运动、展开、呈现,具有一去不复返性。音乐音调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运动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印象和心理感受进行的艺术抽象。表情性是音乐音调的主要美学特征,它能够直接地、深刻而鲜明地表现和交流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人的感情、引起人的想象和联想,是一种情感的符号。
在原始艺术中,诗歌、音乐、舞蹈是三位一体的。“音乐在文化的最低级阶段上显见得跟舞蹈、诗歌结连得极密切。没有音乐伴奏的舞蹈,在原始部落间很少见,也和在文明民族中一样。‘他们从来没有歌而不舞的时候,也可以反转来说从来没有舞而不歌的。’”只是历史向前发展,三者才逐渐分化独立开来。但是分来分去,文学和音乐,舞蹈和音乐,总是难舍难离,又合又分。器乐正是在为声乐和舞蹈的伴奏中逐渐独立出来的。对于器乐是如何从舞蹈的伴奏中逐渐独立出来的问题,将另文讨论。本文主要讨论器乐是如何从声乐的伴奏中逐渐独立出来的问题。
“原始诗歌首先是抒情的歌曲,有许多是赞美神的,诗歌中表达具体含义的成份很可能是后来才逐渐产生的,这和语言的发展过程相近似。动物的叫声主要是各种感情的反应,只能间接地表达某种含义。在人类语言中,很可能是先有表达感情的叫声,然后才有具有含义的内容的,叙述性的表达则更晚一些。”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正如鲁迅认为的那样,是在“哼唷哼唷”中诞生的,两者没有谁先谁后的关系。即使两者分化独立后,也总是又合又分,难舍难离。著名诗人公木在《诗歌之路》的序中认为,“在古代,诗不必是歌,所谓歌,包括诗歌与乐歌。凡成歌之诗源之歌诗,凡不歌之诗谓之诵诗。诵诗从歌体中分离出来,又经常补充着歌诗。诵诗从歌诗中分离出来,又最后演变为诵诗,二者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又互相影响,不断转化。”也就是说,结合与分离是诗歌与音乐发展的两种趋势,二者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又互相影响,不断转化的。公木认为,“诗歌与音乐相分离,是基本趋势,在全部诗歌演变当中,诵诗是主流。因为只有到诗歌从音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语言艺术的一种独立形式,才能把语言的机能充分发挥,中国古典诗歌语言诗化过程,是在诵诗出现,并经过唐建安的高度发展,才完成的,建安,盛唐,两个高峰,主要成就都在诵诗方面。”当然,“歌诗之路也决不容忽视的,因为诗歌与音乐的相结合,是另一趋势,汉魏乐府,唐宋词,元明曲都说明了这一点。”刘尧民在其《词与音乐》一书中,对诗与乐之关系演变,作了这样的概括:“中国从古到近代的制曲方式,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是以乐从诗,后一阶段是以诗从乐。就其中诗乐相结合的方式,又可分为三个阶段,从上古以至于汉代是„以乐从诗‟,先作好诗,然后跟着诗歌的节拍来制曲。汉以后至唐是„采诗入乐‟,因为从汉后诗乐分途,不能不采诗以合乐。从唐以来是„倚声填词‟,先制好曲,然后跟着音乐的节拍来作诗。”诗歌与音乐这种深远的历史血缘关系说明,二者是在长期的又合又分,又分又合的相互影响中互为生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各自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对方的影子。从音调这个层面看,诗歌韵律形式的抑扬顿挫的音韵渗透着音乐的和谐美。在音乐的调式、风格、表情音调中,同样可看到语言音调对音乐形式的影响。这是我们在分析诗歌与音乐关系不可忽视的一个主要方面。
诗歌和音乐毕竟是经过长期的独立发展,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是我们在分析诗歌与音乐相互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从音调来看,诗歌语言格律形式的音调虽然也体现一定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有规律变化的形式,但是诗歌语调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变化不是建立在精确的数比关系上的,它只是一种近似值,因此在音律上没有形成精确的严密的体系。而音乐的音调则不同,它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选择、提炼,逐渐形成在高低、长短、快慢、强弱和音色上精确的数比关系的乐音体系。“从音乐发展史上来看,在极其多样的音响世界中,不是任何音响都能用来构成音乐。只有经过人类的音响实践,依据音响的科学基础,历史地形成具有一定音高关系和特定音响体系的各音,才能用来构成音乐。”由此可见,音乐的音响体系是对自然音响和语言音响的一种更高的选择、提炼,是一种更具抽象力和概括力的声音体系,是一种纯声音的艺术形式,这是音乐的音调与语言的语音的本质区别。在音调的作用上,诗歌音调始终是为表义服务的,不能脱离语义的制约;而音乐的音调则完全不同,它已获得独立的形式价值。如果说音乐音调有一部分是源于对语言音调的概括抽象的话,它也是在扬弃了语言音调中语义的一种结果。因此,它不依附于语义和其他任何要素,乐音通过本身有组织的运动就能表达音乐的内容,特别是能表达人的情感内容。正如苏珊 朗格认为的那样,它是“人类情感的符号”。“„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情感形式一—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恐怕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与二者或其中一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的样式或逻辑形式。音乐的样式正是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11)苏珊ž朗格道出了音乐音调与诗歌音调最本质的区别。这正是“嗟叹之言”(诗歌语言)之所以显得不足,而需进一步求助于“永歌”来使其还没充分表达出来的“言”中蕴含的情感内容通过音乐的音调得以进一步的揭示的原因。这也正是“嗟叹之言”在情感力量推动下向“永歌之言”转化的一种内在的要求的必然趋势。
第二篇:我对音乐的认识
在大学音乐的选修课上,我被音乐的博大精深,韵律深深吸引了,我更深入地体会到音乐其中的奥妙。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思想的呈现,自然万物声息的再现。渐渐地,我发现大学音乐成为了我们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我不怎么懂得音乐,但是听音乐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心灵的陶冶。大学音乐这门选修课对我们大学生来说真的很有意义。
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风格、艺术的形式,正如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它们之间是互补互存,百花齐放,而绝不是什么竞争关系。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迪,促使我们呼唤: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情操的影响,内修的作用。
音乐欣赏选修课作为一门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音乐选修课。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音乐欣赏选修课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其次,音乐欣赏选修课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第三,音乐选修课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进时间知觉的发展。
会我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欣赏选修课还可以帮助学生如在教何更好的适应社会。音乐选修课因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学生更好的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音乐可以打开我们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我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我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性的,它具有不可指向性的特点。各人的领悟和情感不同,对音乐的创造也会不尽相同。教师创设一个环境,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充分表现出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这正是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不但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且使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展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审美水平,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可见,大学的音乐欣赏选修课,对我们大学生的很多方面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是我们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大部分。
第三篇:我对音乐的认识
我对音乐的认识
一直以来我对音乐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以其独特、美妙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聆听一场音乐会,会使我们陶醉其中,观看一场歌舞晚会,会使们激动万分。演奏家精湛的表演,令我们羡慕不已,歌唱家动听的歌声,令我们跃跃欲试,这是因为音乐是美的艺术。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高层次的审美追求会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受到陶冶,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丰富而充实。
音乐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语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音乐都有它的情感色彩。音乐以其强烈的感情来撩拨人的情思,陶醉人的心灵。它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快慢、连断等来抒发变化多端的内心感情。如表现欢乐的情绪,音乐的节奏就明快;表达烦乱、惊惧的情绪,音乐的音响就呈现出不连贯、不规则的样态等。音乐,就是将几个不同的音符巧妙的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不同的灿烂之章。节奏是“音乐的生命”。韵律则是在节奏基础上的变化,给节奏以一定的情调贯穿而形成的。韵律在音乐中表现为起伏变化的旋律线条,使音乐节奏更具有鲜明性。同时,节奏感限制了音乐的特征,协调了音乐的内涵。
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以地域而存在,也不以时间而消亡,它弥漫于天地间,参透于人群里。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也是声音美味的品尝。音乐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着生活。音乐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就好像人们需要用语言来与人沟通一样。很难想像,没有了音乐世界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音乐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音乐可以调剂紧张、单调的生活,使人们的神经得到放松,有益于身体健康。音乐可以给人听觉以愉悦,净化人的灵魂,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一种高度的享受。音乐还能帮你排除忧愁和悲伤,使你从痛苦中解脱。医学上还用音乐来辅助治病,能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效果。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说明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强体力劳动时,为了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发出“杭唷!嗨唷!”的声音,特别是在集体劳动时,更有用歌唱的节奏来统一步伐和着力点的作用。劳动号子就是这样产生的。另如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复性劳动,为避免单调及精神上的疲劳,人们也会自然地发出种种歌声来调剂精神。如采茶、放牧、摇船、插秧等等,虽节奏并不一定与劳动动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调节,就会使人感到轻松和减少寂寞感,枯燥感。当我们在非常愉快的时候,会一面唱着歌,一面手舞足蹈地跳着舞。当我们在非常郁闷时,忽然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飘至耳畔。烦恼、不快立刻烟消云散,无有踪迹。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它可以放射出人类追求光明灿烂理想的光芒。一首好的乐曲,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像神话般的故事,启迪鼓舞着孩子们的心灵,追求光明,创造幸福,创造未来,创造新世界。音乐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音乐形象。当我们给孩子唱摇篮曲的时候,孩子会安静地合着小手将头侧睡在小手上;当我们给孩子唱欢快的歌曲时,孩子会不自觉手舞足蹈,随着音乐而起舞;当我们给孩子唱一些进行曲时,孩子会大步走向前,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
音乐是我们生活中传递情感的纽带。如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是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与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一跃居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个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选用梁祝故事中的三个主要情节:相爱、抗婚和化蝶,作为音乐的三个部分。表现出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大提琴与小提琴的真诚对答,描述了草桥结拜的情景。乐队与小提琴相互补充,使爱情主题更加热烈,愉快。这是热情的,真挚的诚恳的发自内心的爱情之歌。这样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通过音乐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人们产生共鸣。当生活中的人们,互相产生爱慕之情时,也有通过对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因为歌声相互了解,通过歌声互吐情丝,因为歌声走向幸福!歌声成就了多少佳人,音乐成就了多少经典爱情!
音乐能够使人们更加具有凝聚力,向心力。使人们能够勇敢的面对现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作品。就如同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能振奋人心一样,《黄河大合唱》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灵魂,它鼓励着人们团结起来,一同消灭日本鬼子,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
《黄河大合唱》是始终不会落伍的。因为它所表现的那种精神是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该有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建设祖国重任的青年人更应该具备。《黄河大合唱》,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音乐还具有力量的表现作用。
音乐表现性的力量就在于它永远是有声的表现力。借助听觉,音乐仿佛能使他所表现的感情发出声音来,使他们能够被人听到。人们将音乐与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浑然一体,用音乐营造一个高质量的环境。像音乐家具、玩具、文具、用具等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它反映了人类精神生活得社会需要和音乐中社会内容相统一的关系问题。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古典之曲何其远,时值当年正流行。人类的科技进步已经改写了空间与时间的含意与真实。几百年前,一首乐曲要由西方传到东方,面对的是难以逾越的时空阻隔。现代传播技术已经可以做到让一首乐曲在全球同步播放,一年一度热烈而隆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使得多少人在同一时刻得到新年的祝福。而现代的录音、和复制、重播技术让古典音乐出现在我们的案头,回响在生活场景的每一个角落。
音乐能够使人插上创造和想象的翅膀,让人们的心灵飞翔。
音乐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创新,是想象,是再创造!在生活中,有时我们根据原有的歌曲曲调,即兴创作了歌词,或改编了歌词,这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的灵感,带给我们的创造。根据不同的音乐创编不同的动作,在不知不觉中发掘了孩子们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想象,用歌声,用舞蹈,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让想象驰骋,让想象飞翔!艺术来自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结果。音乐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可以任想象飞翔,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生活中到处充满音乐。充实我们的心灵。当音乐响起,孩子会自由创造,自由发挥,让孩子的未来有更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音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乐,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想象,因而更加热爱生活。
美好的音乐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培养人美优良品德的重要工具。, 好的音乐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美好的品行修养以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等会起到起到独特的作用。以北方民歌《苏武牧羊》为例,这首脍灸人口的优秀歌曲,多少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唱,并且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有很深的影响,它成为人民群众表达爱国主义,驱逐敌人的心声。《苏武牧羊》这首歌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当时优秀的学堂乐歌之一。它反映了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当时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的爱国人民群众无比愤慨,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强烈的列强前掠夺愤慨之情相互融合,促使可作者创造这是歌曲的强烈欲望,这首乐曲气势磅礴深深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在进行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狂潮。“在这首乐曲广为流传的同时也极大的传播了苏武的“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那个黑暗通知的时代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同样,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广为流传,同其他革命歌曲一样,起到了激励人民作战到底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必胜信念。象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爱国之情,培养人们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互助友爱等优良品德。
音乐对人的性情有着陶冶、感化的作用。恰当的旋律引起人们的欢娱感或者悲伤感,令人振奋或者令人如痴如醉,能够调节人们生活、工作、思维的节奏,可以提高这些人处理事务和学习的效率。
音乐对人的性情有极大的陶冶作用,会使人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有格调和品位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拒绝暴力的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当你真正沉浸在音乐中时,你会忘掉世俗中一切繁杂的事,尽情的畅游在音乐中!当你托着一个疲惫不堪的身子骨回到家时,听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一颗颗音符慢慢飘过空中,飘进脑中,使人沁透心脾.此时此刻每一层空气中都参杂着音乐的气息„„
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必将会对其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全面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现在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日渐增多。因此,加强当今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塑造新型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缓。而音乐作为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塑造新型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使我们精神能量消耗减少,疲倦的身心恢复精力,不平衡的心理趋于平衡,构筑其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灵,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一般来说,音乐鉴赏可以很好的为我们缓解压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
多听音乐,听好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平必定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让我们都爱上这一门高雅美丽的艺术吧!
第四篇:我对电影音乐的认识
我对电影音乐的认识
欣赏一部电影的理由有哪些? 唯美的画面?精彩的故事情节?演员精彩的演技?相貌好看的男女主演?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由。其中,有那么一个不容任何一个人忽视的因素,那便是电影音乐。夸张一点说,对于大部分电影而言,音乐甚至可算得上是它的灵魂,是它内在气质的来源。若将电影比做一个人,那么其音乐便是他的情感,并将之传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许多年后,人们可能早已忘记了那个故事,但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便会牵动人们的思绪,唤醒内心的情感,走回那个曾经熟悉的故事中。这便是电影音乐。
在电影发展的早期,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电影经历了近三分之一个世纪的“哑巴”时期,即无声电影时代。在这一时期,为了表达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很多由人物的声音就可以表达的场景通常必须使用画面组接、演员夸张肢体的表情以及肢体动作、甚至用字幕来表现。“声音进入电影带来了电影美学形式的变化,带来了电影时空结构的突破,特别是电影的叙事时空和非叙事时空在电影声画观上的演变,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视听艺术。”
对于我个人而言,电影音乐有时要远远比电影本身重要。这并不是买椟还珠,而是一种体验与记忆的关系。一开始也许是别的因素,如故事情节,吸引我去接触这部电影,但一旦时过境迁,在我心里留的最多的却是触我心弦的旋律,然后再是电影带给我的情感体验,最后才是故事本身。
就拿现在风头正火的动画《冰雪奇缘》来说,它拥有纯正的迪士尼动画血统,主题不外乎“冒险”、“欢乐”、“拯救”、“真爱”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动画电影已不新鲜,甚至有点老掉牙。但它取得的成功却是于:2014年4月27日全球各地收获11.43亿美元的票房佳绩,是有史以来最高票房的动画片,也是迪士尼电影公司第七部过10亿美元的电影。并且赢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和最佳原创歌曲。很显然,音乐帮了它大忙。电影里的几首主题曲以及配乐已经为广大观众所熟知,相信若没有它们电影本身便会逊色许多。特别是那首“Let It Go”,无论是从旋律、演唱、歌词,还是情感方面,它感动了广大的影迷。
一部没有配乐的电影,纵使画面无可挑剔,情节真挚动人,也总会让观众感觉有所缺憾,甚至于有些电影在失去了配乐之后就完全没有了特色和表达效果,例如《咒怨》《闪灵》等恐怖片,这便体现了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帮助影片叙事、烘托场面情绪。以《指环王三部曲》为例。
《指环王三部曲》就堪称各类电影要素完美结合的经典,其中的配乐更是堪称传世之作。这部总共片长近10小时的魔幻题材史诗巨作故事庞大、结构复杂,其主题旋律也达五十个之多,霍华德肖运用了大量的交响协奏,配合圣歌咏唱、凯尔特风格等多样的音乐形式,为这个关于欲望和信念的故事做了最好的诠释。
影片序幕的开头由管弦乐与打击乐合奏出一段雄壮强烈的音乐,代表着故事中第二纪末精灵与人类的联盟共同对抗黑暗魔君的那场激战。乐曲曲调越升越高,最后达到这一段的高潮,同时黑暗魔君也被击败。响亮的铜钹声后,沉寂了几秒钟。接着小提琴拉出一个缓慢的调子,这个乐句反复变奏,其他管弦乐也依次加入,使乐句逐渐增强,观众便感受到那枚凝聚这魔君大部分力量的至尊魔戒从失落在大河里、沉睡了两千五百年,到被一个普通的小霍比特人发现并带到大山下的深穴中,直至五百年后又被另一个霍比特人拾获并带回他的家乡这样一个起伏的过程。由弱渐强的音乐暗示着人们已经遗忘的邪恶之源已被寻获并将再度苏醒。
故事开始的夏尔,阳光明媚、祥和平静,音乐也以活泼明快的亮色调为主,以弦乐和笛子吹奏的主题反复出现。接下来的魔都主题,沉重的铜管协奏如雷霆轰鸣般引出了地狱般的残酷,暗示着主角们所要接受的严酷挑战。最后的遭遇战中,一度备受争议的博罗米尔在危难关头以号角引开敌人,却因此中箭受难。激烈、雄浑的主调随着博罗米尔的壮烈牺牲随即转化为哀婉的圣歌。英雄可以迷惘,却会在最需要的时刻守护自己的尊严。音乐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博罗米尔的英勇和不屈,将第一部推向了高潮。
此后的第二部中,扣人心弦的圣盔谷大战,配乐家使用了大规模的管弦交响合奏,与惨烈、庞大的守城战场配合得相得益彰。本部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段罗翰骑兵冲锋配乐,悠扬的风笛声余音绕梁,更为血腥而不见归路的战场刻画了宿命般的悲情。魔都主题继续以强烈的打击乐为主体出现,时刻不忘提醒观众决战的将近。
第三部《王者归来》,影片进行到故事的最高潮,历经艰险的主角即将把至尊魔戒投入末日火山的烈焰以摧毁这邪恶之源时,背景音乐先是表现出一阵兴奋。然而英雄因为受魔戒力量的蛊惑而迟迟不把它扔下去,于是音乐又随之变得慌乱,音调上下波动,节奏越来越急,带出极其紧张的情绪,使观众的心也越揪越紧,戏剧张力达到最高点。
总之,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电影中最传神的就是音乐,因为电影不能把话说尽,有很多东西是让观众随之联想的,这种联想若想得到强化,音乐的作用是最大的。它以音乐特有的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等要素为电影增添隽永的意蕴、纯美的韵味、意味深长的文化况味和历史质感,电影音乐不仅是情绪性的,也是结构性的;不仅是抒情的,也是理性的;电影音乐有时甚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将电影中的空白变成留白,化刻意为写意;使音乐与画面在情绪、节奏上的统一,使画面和音乐互相解释,互相加强,音画一体;电影音乐虽然不是电影的主要组成部分,却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说到此处,不妨说一下中国电影音乐。从1930年,阮玲玉唱出中国电影第一声,至今,中国电影音乐已走过了80年的历程。中国电影史上有过不少成功运用音乐的例子。例如蔡楚生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无论是素芬和张忠良花前月下时的浪漫,还是电影高潮素芬认出张忠良的悲愤、惊吓、耻辱、心痛,音乐都很好地把这些感觉抒发了出来。中国早期的电影音乐有着浓重的民族色彩。30年代的《歌女红牡丹》运用了蜡盘制作音响,穿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中唱白艺术,初现了民族化的电影音乐。
进入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接时期后,中国电影为了向世界冲击,除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大量引进外来元素,而且还邀请国外作曲家加盟。如《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片为日本知名作曲家梅林茂、《无极》的作曲为美国好莱坞资深作曲大师克劳斯·巴代特。即使是中国音乐家也聘请在海外事业发展较好,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腕级别人物,如潭盾的《英雄》、《夜宴》等。近年来的大片在东西方音色的融合中,首先是对传统的中国乐器和西方乐器进行了适合作品需要的取舍,不拘一格地为我所用。既有常规的中西组合,又有不同民族器乐与常规器乐的组合,还有现代电声与传统的组合,除此之外还有人声与器乐的组合以及不同风格演奏或演唱家的组合。以《卧虎藏龙》等为例。
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最吸引人的是武打设计,最精彩的是对白,而最感人的是音乐。该片的音乐采用了古典主义浪漫风格的情歌设计,由中国传统的演奏乐器二胡作为主要的表现乐器,在与其他电子乐器演奏的结合下,突出表现了影片对于爱情执著却无法相结连理的叹息。
影片一开场便是主题音乐《卧虎藏龙》,本片的主题音乐由旅美作曲家谭盾谱写的三段式主题音乐配以清新的吉他和弦及提琴协奏,筑起了一个与刀光血影与世隔绝,与大漠的自然风光和永恒的爱情主题相辉映的纯净音乐世界。大提琴演奏的忧伤而深沉的旋律贯穿了整部影片。《卧虎藏龙》电影原声音乐是对中国人传统人性的一次剖析和注目,是对中国人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把人生的困惑和无奈用典型的中国情节表达了出来。舒缓而优美的旋律,惆怅而悲伤的人生,这音乐气息中透出的伤感就如同是对背负着太多压力的中国人的人生发出的叹息。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日渐成熟,中国电影人越来越意识到,好的电影配乐是造就一部经典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但中国流行音乐产业近几年日暮西山,几乎沦为娱乐产业中的一颗弃子,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从民间选秀到拷贝翻唱,涌现的是一批批被称为“歌手”的俊男美女,而真正的音乐佳作却鲜有问世。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渐成为中国娱乐产业支柱的中国电影,倒是给了一批踏实做音乐的人以机会。如何窦唯、马上又、峦树、李漠等摇滚人。
在电影业发达的国家,配乐早已是电影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多数电影配乐从影片拍摄时就开始介入,与画面剪辑同步,作曲家要根据剧情和导演的意图专门创作合适的乐谱,挑选合适的表演者,最终在后期完成整体创作。如今几乎所有的欧美电影都会把配乐专门做成原声碟,赶在影片公映前上架销售,即起到了宣传效果,也提高了衍生价值。中国电影离这一步还差得很远。
第五篇:对音乐的认识
一、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二、对西方经典音乐的认识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对现代音乐的认识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就是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之一,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四、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的思想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五、音乐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