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生活关键词总结
《政治生活》常用关键词归类总结
一.基础
1.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3.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4.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5.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
6.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7.共产党与民主党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互相监督 8.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9.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10.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P77 11.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的
12.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13.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14.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二.根本、基本、重要
1.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的重要的人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2.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3.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最根本的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5.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6.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是人口、领土、主权、政权
8.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人代会职权、人大代表职权P56-57)
9.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10.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P103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政策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途径、方式、形式
1.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3.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4.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途径
5.信访举报制度是我们行使监督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办法
6.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提供的主要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复议诉讼制度
7.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国际新秩序
四.本质、实质、性质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4.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6.人民政协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7.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五.标志
1.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 2.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六.特征、特点、属性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
3.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4.舆论监督的特点是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形式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国家结构的组织和活动实行民主集中制
选修3)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8.国家主权的特性: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
9.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式的一个突出特点
七.保证、保障
1.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
2.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是使各项决策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3.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重要保证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4.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6.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保证 7.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8.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八.最、首先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2.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3.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4.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5.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九.核心、中心、关键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十.前提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十一.原则、准则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6.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7.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十二.体现、表现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3.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十三.决定、规定
1.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6.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7.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十四.目标、目的
1.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十五.宗旨
1.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3.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5.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6.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选修3 P91 十六.主题
1.人民政协围绕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十七.职能
1.政府的基本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2.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调、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选修3)
十八.组成范围
人民政协的组成范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政党身份参加。此外,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
十九.出发点
1.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2.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十.比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
2.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二十一.关系
1.政府的决策是否科学,关系着国计民生 2.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二十二.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2.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义
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4.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5.依法行政的意义
6.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7.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8.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二十三.如何
1.如何行使选举权
2.如何行使监督权
3.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
4.如何依法行政 5.如何树立政府权威
第二篇:2013高中《政治生活》常用关键词归类总结
《政治生活》常用关键词归类总结
一.基础
1.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3.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4.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5.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
6.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7.共产党与民主党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互相监督 8.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9.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10.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P77 11.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的
12.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13.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14.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二.根本、基本、重要
1.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的重要的人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2.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3.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4.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最根本的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6.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7.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8.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是人口、领土、主权、政权
9.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人代会职权、人大代表职权P56-57)10.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11.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
1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14.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政策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途径、方式、形式
1.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3.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4.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途径
5.人大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选修》
6.信访举报制度是我们行使监督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办法
7.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提供的主要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复议诉讼制度
8.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国际新秩序
四.本质、实质、性质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4.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6.人民政协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7.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五.标志
1.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 2.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六.特征、特点、属性
1.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
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2.②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
③民主的特点:P6属于统治阶级,没有超阶级抽象的,全民的民主。
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P83 3.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4.舆论监督的特点是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形式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国家结构的组织和活动实行民主集中制 选修3)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8.国家主权的特性: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
9.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式的一个突出特点
10.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修3》P71 七.保证、保障
1.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
2.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是使各项决策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3.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重要保证
10.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4.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6.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保证 7.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8.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八.最、首先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2.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3.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4.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5.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九.核心、中心、关键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十.前提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十一.原则、准则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6.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7.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十二.体现、表现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3.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十三.决定、规定
1.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6.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7.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十四.目标、目的
1.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十五.宗旨
1.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3.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5.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7.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选修3 P91 十六.主题
1.人民政协围绕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十七.职能
1.政府的基本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2.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调、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选修3)
十八.组成范围
人民政协的组成范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政党身份参加。此外,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
十九.出发点
1.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2.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十.比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 2.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二十一.关系
1.政府的决策是否科学,关系着国计民生 2.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二十二.意义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P7
2.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义P9(民族团结的意义P74)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P22 4.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P29 5.依法行政的意义P44 6.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P47 7.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P61 8.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P63—64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P78—79 二十三.如何
1.如何行使选举权P17 23.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P39—41 45.如何树立政府权威P50—51
.如何行使监督权P29 .如何依法行政P44
第三篇:政治生活总结归纳
政治生活知识点(特长专用)
一、政治生活从公民角度回答问题涉及的知识点
参考设问1: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事 参考设问2:公民怎样要做某事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人民的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3.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这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①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的民主权利)、政治自由、监督权。②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的3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4种途径和方式: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6.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①遵循法律、规则、程序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②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③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7.要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提高公民意识、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
二、归纳政府理论(关键词:国务院、李克强总理、XX省长.市长.县长)参考设问1:国家或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事或做某事的依据是—— 参考设问2:国家或政府怎样做某事——
①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政府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③原则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④履行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是进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加强社会建设。(政府要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⑤依法行政要求:审慎用权,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减少决策失误。⑥接受监督:要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实施政务公开,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制度。⑦威信政府:要树立政府的威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⑧转变职能: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三、人民代表大会理论
参考设问:人大代表大会发挥了什么作用?人大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要这样或怎么完成一件事?
1.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国体决定政体)
2.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3.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①立法权-审议通过[法律] ②决定权-审议通过[决定、决议、报告] ③任免权-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④监督权-审议通过[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5.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或最重要特点)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四、人大代表理论
参考设问:人大代表做了什么事情?人大代表为什么要这样或怎么完成一件事? 1.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2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①审议各项议案权;②表决各项决定权;③提出议案权;④质询权(对象是一府两院)3.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①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③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④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体现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五、人民政协理论
参考设问:政协委员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这样或怎么完成一件事?——
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共产
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
1.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①政治协商-对国家或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各方面的重要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②民主监督-对宪法法律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人员的工作通过批评、建议进行的监督。
③参政议政-通过做调研、调查报告、提案或其他形式向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2.产生:政协委员是由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3.主题:团结和民主。
六、归纳:共产党相关理论(关键词:中共中央、总书记、XX省委.市委.县委、政治局常委)参考设问1:党为什么要做某事或做某事的依据 1
参考设问2:党怎样做某事
1.性质和宗旨: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3.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4.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5.领导方式:坚持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6.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七、民族理论
参考设问:民族问题上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民族自治地方取得发展的依据——
1.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础)。
2.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3.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及其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4.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5.义务: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6.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政策保证);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依法打击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
八、当代国际社会理论
参考设问:材料体现了当代国际社会哪些知识,材料中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注意主体词相关 1.主权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①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②主权国家的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2.国际组织作用:①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合作;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③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3.中国与联合国:①联合国的宗旨: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为宗旨;②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
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4.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5.主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6.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7.国际竞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8.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四个基本点)。走和平发展道路。
九、我国外交政策理论
参考设问1:我国在对外关系上为什么要做某事或做某事的依据是——要结合上题的相关知识 参考设问2:我国在对外关系上怎样做某事 1.政策: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决定: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基本点: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②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③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④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4.道路: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
5.我国外交政策实践的意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6.中国关于建设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第四篇:2018年高考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易错类似关键词归纳范文
《政治生活》选择题常用关键词
一、基础
1.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3.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4.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5.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
6.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7.共产党与民主党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互相监督 8.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9.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10.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11.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的 12.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13.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14.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二、根本、基本、重要
1.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的重要的人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2.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3.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最根本的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5.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6.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是人口、领土、主权、政权
8.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人代会职权、人大代表职权)9.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10.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政策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途径、方式、形式
1.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3.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4.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途径
5.信访举报制度是我们行使监督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办法
6.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提供的主要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复议诉讼制度
7.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国际新秩序
四、本质、实质、性质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4.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6.人民政协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7.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五、标志
1.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 2.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六、特征、特点、属性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和真实性 3.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4.舆论监督的特点是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形式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国家结构的组织和活动实行民主集中制)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8.国家主权的特性: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
9.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式的一个突出特点
七、保证、保障
1.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
2.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是使各项决策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3.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重要保证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4.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6.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保证 7.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8.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八、最、首先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2.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3.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4.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5.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九、核心、中心、关键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十、前提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十一、原则、准则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坚持基本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6.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7.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十二、体现、表现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3.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十三、决定、规定
1.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6.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
7.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十四、目标、目的
1.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十五、宗旨
1.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3.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5.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6.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选修3P91
十六、主题
1.人民政协围绕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十七、职能
1.政府的基本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调、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选修3)
十八、组成范围
人民政协的组成范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政党身份参加。此外,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
十九、出发点
1.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2.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十、比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 2.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二
十一、关系
1.政府的决策是否科学,关系着国计民生 2.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文化生活》选择题常用关键词
一、基础
1.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3.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5.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6.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二、根本、基本、重要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3.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民族素质
三、途径、方式、形式
1.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四、本质、实质、性质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五、标志
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3.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六、特征、特点、属性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民族性、顺应变动性、历史继承性
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七、保证、保障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3.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八、最、首先
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是口语
3.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4.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九、核心、中心、关键
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3.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十、原则、准则
1.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十一、体现、表现
1.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3.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6.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十二、目标、目的
1.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民族素质
十三、源泉、来源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3.中华文化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十四、动力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十五、精髓、灵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十六、精神
1.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4.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5.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6.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7.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十七、主题 1.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共同理想
第五篇:摘要关键词总结
中文摘要的写作技巧
一、摘要的概念
定义: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
要素: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目的:简要说明研究、调查、实验的目的、表明研究涉及的范围,提出问题的缘由。方法:说明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原理,理论,途径,药物,仪器,分组情况,数据的获得情况等。
结果:指实验的!研究的结果或数据,观察的结果,得到的效果和性能等。
结论:指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假设,启发,建议,预测等。
特性:
(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所谓摘要的独立性,是指摘要自成一体,是一篇独立的短文,是对原文完整的浓缩,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信息,但不是正文的某一部分(如引言、结论)的引用或缩写。摘要必须语义连贯,逻辑关系紧密,文字通畅,能够独立说明问题,甚至能够离开原文独立发表。摘要的自含性是指其能够阐述清楚论文所表达的内容,准确反映应该辐射的信息,包括对论文的主题特别是结论和结果以及作者的创新观点。
(2)客观性。摘要要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程度,应保持原文的基本信息和格调,在内容上不对论文观点做主观的解释和评论,特别是不能作自我评价。
(3)简明性。摘要能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语句简洁、明了、用词确切。由于摘要是正文的浓缩,篇幅要短,一般以200-300字为宜。
(4)规范性。摘要除正常文字以外的其他语体,如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插图、表格,非公知公认的符号、术语、序号等,都不能在摘要中出现。对于专业科技术语、计量单位、国名、人名译名、缩略语、代号等应按照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
(5)完整性。摘要的内容一般包括论题、讨论的主要内容、提出的主要观点或结论等,不应是原文摘录出来的几句话的简单拼凑。摘要的写作要一气呵成、语义连贯、文字畅通、不分段落,必须是一篇结构严谨的短文。
二、摘要的作用
对一篇完整的论文都要求写随文摘要,摘要的主要功能有:、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现代科技文献信息浩如烟海,读者检索到论文题名后是否会阅读全文,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摘要来判断。所以,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和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的任务。、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 Internet 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文摘数据库,越来越显示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同时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三、摘要的分类 报道性摘要
报道性摘要是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摘要,相当于简介。报道性摘要一般用来反映科技论文的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与结论,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提供尽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该研究的创新之处。科技论文如果没有创新内容,如果没有经得起检验的与众不同的方法或结论,是不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所以建议学术性期刊(或论文集)多选用报道性摘要,用比其他类摘要字数稍多的篇幅,向读者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以“摘录要点”的形式报道出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比较完整的定量及定性的信息。篇幅以 300 字左右为宜。2 指示性摘要
指示性摘要是指明一次文献的论题及取得的成果的性质和水平的摘要,其目的是使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即作者做了什么工作)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指示性摘要,一般适用于学术性期刊的简报、问题讨论等栏目以及技术性期刊等只概括地介绍论文的论题 , 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篇幅以 100 字左右为宜。3 报道指示性摘要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论文中价值最高的那部分内容,其余部分则 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达。篇幅以 100 ~ 200 字为宜。
以上3种摘要分类形式都可供作者选用。一般地说,向学术性期刊投稿,应选用报道性摘要形式;只有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报道-指示性或指示性摘要。论文发表的最终目的是要被人利用。如果摘要写得不好,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论文进入文摘杂志、检索数据库,被人阅读、引用的机会就会少得多,甚至丧失。一篇论文价值很高,创新内容很多,若写成指示性摘要,可能就会失去较多的读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者摘要写得过简,编辑在退修时应提醒其修改。
四、怎样写摘要
写摘要首先正确全面地掌握论文研究的主题范围,认真地进行主题分析,从摘要的四要素出发,找出论文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运用的具体方法,得出的具体结果及对结果进行剖析而得出的具有创新性的结论。以上述四要素为依托,找出每部分专指度高的主题概念词,然后正确地组织好这些反映主题内容的主题概念词,用逻辑性强的关联词将其贯穿起来,就构成一篇完整的摘要,再以表现论文的主题内容为主旨,以主题词为工具,经过耐心地推敲、简化,力求使摘要简明扼要,逻辑性强,结构完整。
摘要的四要素固然重要,但选择论文的主题概念词是写好摘要的关键,因为主题概念词包罗了论文所有的主题概念,代表文献所讨论的主要内容,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精练。主题概念词可以根据论文内容自由给定,毫无约束,但是必须简单、常用、概念明确、专指度高(具体),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复杂的词汇,否则影响论文被检索的概率。合格的摘要不仅仅内容全面,要素齐全,简明扼要,而且要尽量融入简单、常用、概念明确、专指度高的主题概念词,以扩大论文的被检频次。)
五、摘要写作中的具体注意事项
1、不要对文章题目和标题进行简单的罗列。有的作者把文章中每一个小标题罗列在一起作为文章摘要,这是不妥的。摘要是供阅读和检索用的,要能充分反应文章内容的独立短文,它应该是对各级标题进行分析、提炼,结合参阅前言和结语,按照主要的四要素来写,而不能简单重复文中已有的信息,简单的重复是不完整的,容易导致摘要四要素的残缺不全,对于研究目的和结论不能体现,方法和结果也不能叙述清楚。
2、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因为许多学术刊物的读者可以称之为同行专家,所以,摘要就不必介绍众所周知的背景知识。“时代在进步,认识亦随时代而发展,人类自其诞生至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48页)在一共4行多的摘要中,竟然有将近2行的文字和文章内容没有什么关系,“近几年,公务员报考人数年年增加,虽然有利于政府吸纳优质人才,提高依法行政效能,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71页)在我国,公务员报考人数急剧增加是一种人所共知的社会现象,所以,对这一现象的描述可以不出现在论文摘要中。
3、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以及文章的背景知识写入摘要。有的摘要描述当前某个问题的研究现状,甚至把论文的引言或者前言写入摘要,“价格与价值是一个多年争论的课题,马克思认为: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代名词,而他人则认为是‘效用价值论’‘供求论’以及‘自然资源论’的概念等等,笔者认为:价值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总和看法,是评价客观事物的内核。”(《潍坊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21页)这是一篇文章摘要的全部内容,其中一半以上的文字介绍价值和价格的研究现状,而作者的观点只用了一句话。
4、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摘要要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程度,应保持原文的基本信息和格调,在内容上不对论文观点作主观的解释和评论,特别是不能作自我评价。有一些作者总要概括地说几句评论性的话,如“本文具有领先水平”“本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了„„”等,其实,一篇文章优劣与否,作者看后自然明白,用不着作者自我表扬。摘要要能够重点反映论文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新学术观点及读者所需的有用信息。摘要一般不应该对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评价,但是,有的作者在摘要中过高地自我评价,出现了像“本文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作者提出的理论新颖,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等这样的评语。例如:“对艺术背后文学制度的思考,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与文艺批评具有先锋性的意义”(《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25页)。
5、要用第三人称。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 “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降低文章的客观性。
6、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谦辞。出于谦虚心理,有的作者在摘要中使用了一些不必要的谦辞,出现了如“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对某个问题的一点尝试”等没有丝毫信息价值的词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把农村医疗保障落到实处,笔者作粗浅的探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00页)学术论文的摘要应该充分反映其创新之处,“粗浅的探讨”不足以体现文章的学术价值,更不利于吸引读者。
8、描述文章的写作过程。为了赢得审稿人、编辑、读者的同情,有的作者在摘要中描述文章的写作过程,强调自己写作的艰辛,忽视了对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介绍。“本文历时几个月艰辛收集的四川省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和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大量历史数据,对作同类研究的组织和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资源科学》,2006年第5期,第120页),“本文历时几个月艰辛收集的四川省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和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大量历史数据”是对作者写作过程的描述,和文章的新观点!新方法没有什么关系。
9摘要应包含所有关键词。
关键词的写法
关键词的选取和标引,既是论文格式规范化的需要,又有助于读者掌握文献的主题和内容,以达到方便和有效利用文献的目的。
一、关键词的涵义和作用
何谓关键词?《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是这样定义的:“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这个概括至少说明这样三层意思: 一是关键词用于文献标引。文献标引是根据文献的特征,赋予某种检索标识的过程。如依据文献的外表特征(包括题名、著者等),就有题名标引、著者标引;依据文献的内容特征,就有分类标引、主题标引,关键词是主题词的一种(主题词还包括标题词、元词、叙词等),即以能揭示和反映文献主题的关键词用作文献标引。所以,关键词的选定,实际上是文献标引的一个过程。
二是关键词要反映文献主题。关键词是从文献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取的对表达文献主题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这就说明,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所选择的词语必须是能反映文献的中心或主题的,不能揭示文献核心内容的词语,就不能选作关键词。
三是选作关键词的词语,应是单词或术语。关键词虽然是一种自然语言(它是直接从文献中选取的著者的自然用语),它不要求在词义、词形上做严格的规范化处理(标题词、元词、叙词等主题词则是一种受控语言,选用时,要作规范化处理,即要查对词表,如《汉语主题词表》),但所选用的词应是能揭示文献主题内容的实词,包括名词、名词性词组等。
关键词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归类和检索。选择何种词语作为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文献定位于某一特定的类别,所以,选取和标引关键词,其实质是做文献的归类工作。如选择“市场经济”这一词语作为关键词,就是把文章归入了“市场经济”类,而归类的目的就在于检索。所以关键词是检索文献的入口之一。如要查找有关“市场经济”的文章,只要通过关键词“市场经济”,就可检索到一批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文章了。
总之,选取和标引关键词,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文献的中心和主题,有利于读者查阅、检索和利用文献。
二、关键词选取的范围和数量
关键词的选取不能限于文献题名(即篇名),还需要从文献的摘要和正文中选取。如果论文的题名比较长,表达论文的主题相对比较充分、全面,那么,关键词主要应在题名中选取;但是,有些论文的题名比较短,表达论文的主题相对比较狭窄或不具体,不全面,甚至完善不能表达主题,这就要从文章摘要和正文中去选取关键词。
关键词选取的数量按照GB 7713-87要求,一篇论文应选取3-8个关键词。也就是说,最低不要少于3个,最多也不要超过8个。一般来说,选取的关键词一般在3-5个。当然,有的文章主题比较单一,关键词就可少于3个;而有的论文是多元主题,关键词就需要多选几个,但也不要超过8个。
需要指出的是,关键词选取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与反映、揭示文献主题的深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选取的关键词越多,揭示文献主题就越深,可供检索、利用的概率也就越高。由此可见,关键词的选取,关系到文章的查检率和引用率,关系到成果的检索和利用。
三、关键词的选取和排列
关键词虽然是一种无需作规范化处理的自然语言,但绝不是说,随便从文章中摘取几个词语,都可作为关键词,实际上关键词的用词是非常讲究的,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关键词的用词一方面要能反映和揭示文献主题,并具有检索意义;另一方面,所选用的词应是单词(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和术语(某一学科的专业用语),也就是说,关键词应是单义性的,即一个关键词应表达事物的一个概念。有些名词性词组也可选取作为关键词。如市场经济、信息高速公路、和谐社会等。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名词,也可选为关键词,如毛泽东、延安、解放日报、西安事变等都可选取为关键词。冠词、介词、连词、感叹词、代词和某些动词不能选取作为关键词。此外,一些不具有学科性质的通用词语,如理论、报告、方法、问题、对策、措施、特点、发展、研究、思考等它们运用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所指示的对象往往千差万别,缺乏专指度和惟一性,所以不能选为关键词。还有一些表示时间性的词,如建国初期、新时期、转型期、20世纪等,也不宜选为关键词,所以要避免使用。总之,关键词的用词,必须概念明确,含义清楚。
在选取关键词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词组,如农业产业化、资源共享等,有的需要切分(分成两个关键词),而有的则不能切分。需要掌握的原则是:当构成一个词组的两个单词处于整体与部分关系时,这个词组应切分为两个关键词,如“党校函授”,就应切分为“党校”、“函授”两个词。当一个词组由概念交叉的两个词组成时,这个词组需要均分成两个关键词。如“哲学教学改革”,可切分为“哲学教学”、“教学改革”两个词。再如“计算机控制系统”也要切分为“计算机控制”、“计算机系统”两个关键词。如果一个词组切分为两个关键词后,其含义发生变化,甚至词义模糊时,应以原词组为关键词,如“红色旅游”,就不能切分为“红色”和“旅游”两个词。特别是一些固定搭配又具有特定含义,且已被普遍认同的词组就不能切分。如“信息高速公路”,就不能切分为“信息”和“高速公路”两个关键词。还有像“科学发展观”、“学习型社会”、“现代企业制度”等,也无需再作切分。专业术语、专用名词也不能切分,如法兰克福学派、南昌起义,就不能切分为“法兰克福”和“学派”,“南昌”和“起义”。
关键词的选取方法主要有:
一是直选法,即直接从文献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取作者的用语作为关键词。二是提炼法。有的文章的某些主题在题名、摘要,甚至在正文中表达并不是很明确,但又隐含着某一主题内容,这时,就要通过对文献题名、摘要和全文作主题分析并经提炼后才能赋予某个关键词。如《试论党校函授哲学教学的改革》,从文献标题中直接可选取的关键词有“党校”、“函授”、“哲学教学”、“教学改革”,同时在文章中还讲到了为什么要开设哲学课程,怎样讲好哲学课程,等等,这就隐含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这样的内容,所以,又赋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两个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并不是从文章中直接选取的,而是经主题分析后提炼出来的。
关键词的排列要反映出各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性要求,所以在排列时要遵循一定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反映同一范畴又具有属种关系的关键词在排列时,要“属”在前,“种”在后。如《略论党校函授教育的课程设置》,其关键词应是“党校”、“函授教育”、“课程设置”。党校教育包括干部教育、函授教育,这两者有属种关系,所以应把“党校”置前,“函授教育”置后。一般的研究性论文可以按研究目的、研究类别、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顺序来排列关键词。总之,关键词的排列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顺序,一方面有利于计算机存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读者的检索和利用。
例文1:
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摘要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1 999—2 0 0 3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地区市场化程度对当地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长期债务的比重越低。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差异主要归因于政府对企业干预程度的不同。基于此,本文分析认为,当司法体系不能保证长期债务契约得以有效执行时,“政府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替代机制 关键词: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债务期限结构;选自《经济研究》,2005年 05期 例文2:
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股价变动做出反应? 摘要
本文运用现代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分析等现代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实证考察了若干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地区)股价指数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以及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动态关系 ,发现当一国股市发展到一定水平时 ,股指与实体经济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多重协整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也考察了我国上证综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动态关系 ,发现股指与实体经济间存在着双重协整关系和单向因果关系;最后 ,通过进一步考察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及理论分析 ,可操作性地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对股价变动做出适时反应 ,而且当前应当做出反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 股票价格;实体经济;选自《经济研究》,2005年 03期
例文3:
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控制系统的建立研究
摘要
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日益复杂和企业制度的不断变革导致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此衍生出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本文从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需要出发,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资本管理机制变革的实际情况,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构造了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控制系统的基本架构,并从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及评价实施的具体操作程序与方法等方面对其运行机理进行了阐释。最后,结合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控制系统理论在我国发展与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初步的趋势判断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企业;绩效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研究;
选自《会计研究》,200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