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年教师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XX年教师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廉政文明是以廉政爲思想外延、以文明爲表现方式的一种文明,是廉政建立与文明建立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群众在临时的社会理论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
《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小官巨贪”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长相憨厚、衣着朴素,在简陋破败的老房子里吃炸酱面,喜欢以“农民的儿子”自居,却在欲望的诱惑下,丢失了作为农民最朴素的品质,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当官的信念,贪污赃款达亿人民币。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落马官员皆出自普通家庭甚至贫寒人家,他们步步高升,却在权力中迷失了自我。“赵德汉们”警示着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把“不忘初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要时刻铭刻在心,始终落实于行。
剧中还有两句台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触颇为深刻。“人民始终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党员干部不仅要把人民挂在嘴上,还要把人民作为依托放在心上。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才会把你放在心中。”“党员干部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在任何岗位、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要牢记党员身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政治上保持高度觉醒,努力向合格党员标准靠拢。”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作为人民群众的公仆,就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唯如此,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永远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做让百姓放心、安心的好公仆,始终不忘初心,做一名合格党员。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立足岗位,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做学生的榜样,做社会的标杆,主动对腐败说不,确实为人民服务。
篇二
剧集中,这个汇报举动占据了大篇幅的内容,这一段剧情看似冗长,实则隐藏了官场百态,吴刚饰演的市委书记刚正强势,李建义饰演的反省院长波涛不惊,张志坚饰演的高育良左右不得罪,大打太极,把官场处世之道掌控的淋漓尽致,一收场就显现出这个城市官场的黑暗端倪。
而陈海(黄俊鹏饰)在此次汇报讨论举动中就察觉到了暗涛汹涌的滋味,一方面职责及信仰所在,作爲反贪局局长,陈海在认识到状况紧急、刻不容缓时,不怕担责任,不待汇报任务后果出来就间接下达抓捕罪犯命令;一方面要和同窗好友侯亮平共同爲党和人民将反腐任务停止究竟,这是作爲冤家陈海容许侯亮平的事情,他运用本人的职位方便,虽受制于下级指导,仍然贪生怕死犹豫不决,但最初还是幕后黑手的操控下,让罪犯成功脱逃。在追捕逃犯的进程中,陈海更是大胆婉言,“汇报,汇报,人都(汇报)到美国去了”。依据最新剧情显示,汉东反省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和陆毅饰演的侯亮平这一对好兄弟、老同窗已正式见面,行将一同在反腐第一线战役。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大咖云集的大型理想主义反腐剧中陈海饰演者黄俊鹏也是一位演技过硬的老戏骨。黄俊鹏毕业于束缚军艺术学院,自小在反动家庭中长大的黄俊鹏自小潜移默化,将千姿百态的军人抽象表达的淋漓尽致,如《长征》、《井冈山》、《寻路》里的青年陈毅,《雪豹》里一个幽默且不失智慧的“另类”爱国志士汤炳权,与王千源主演《国度宝藏之觐天宝匣》里的崔二侉子,《终极目的》里无情有义的梁俊超,与罗晋主演的《爸爸父亲爹》里爲人正直的共产党员李八一,与王丽坤主演《枪花》里的桂海清,与钟汉良主演《懦夫之城》里的雷大虎等。
而此次在《人民的名义》中黄俊鹏将陈海的判决武断、不畏强权、重情重义归纳的非常到位,剧中老戏骨云集,各有所长,黄俊鹏也不例外,多年的从影经历和对角色的精心分析,让他在一众老戏骨中也能气场十足,毫不逊色。
黄俊鹏表示:能在《人民的名义》中饰演陈海这个角色,与这麼多业界的资深教师一同学习提高感到很荣幸,在当今社会,反腐倡廉刻不容缓,在党和国度的指导下,反腐倡廉任务正在有条不紊地停止着,而如今能用影视的方式将这一话题表现出来,让我们很有使命感。
篇三
自古贪官易做,赃官难爲。古时有相互斗富的石崇与王恺、卖国求荣的秦桧、摧残忠良的严嵩;今有贪污行贿的***、玩忽职守的陈希同、被处死刑的陈铭„„这些“大名显赫”的贪官污吏,无一不是文才横溢、才能特殊,却都被利益、权益这些虚幻缥缈的物质所迷惑,致使走上了遗臭万年、守法立功这条不归路。
“廉”是中国传统文明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礼、义、廉、耻”被看成国之四维。“廉”次要是指人看待财物应具有的正确态度,所谓“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也就是要求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
把这种义利观贯彻到公共权利的行使中,就是廉洁从政——“廉政”。所谓廉政文明,是指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品德观念以及在其指点、影响下的廉政组织、体制、机制、社会习尚和相关的制度,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标准、价值观念和与之相顺应的行爲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是政治文明和肉体文明的无机结合。
廉政文明是以廉政爲思想外延、以文明爲表现方式的一种文明,是廉政建立与文明建立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群众在临时的社会理论中,对有关廉政的内容、方式等达成的共识。社会主义廉政文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明的重要组成局部,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肉体文明的重要表现,是完成调和社会目的的无效手腕,也是促进机关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制度反腐”是我们增强反腐倡廉建立的重点,而且成效明显,由于制度更带有基本性、全局性、波动性和临时性。要进一步发扬制度在防治糜烂中的作用,需求构成一个考究诚信、崇尚廉洁、尊重法制的社会环境。
一种文明滋养一种制度,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与之相婚配的文明,先进的制度面前必定有一套先进的文明。在增强制度建立时,需求留意其面前的文明支撑。没有文明支撑,有些制度不一定能制定出来,即便制定出来了也很难落实下去。
在理想生活中,我们一些廉政制度执行起来绝对比拟困难,如公务员承受礼品注销制度、党员指导干部支出申报制度等,其中一个重要缘由就是缺乏文明根底,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转变过去。因而,在强调廉政制度重要性的同时,不能科学“制度万能”,以为只需创立或引进了某些廉政制度就可以与日俱增。
廉政制度一旦文明化,就会像一只有形的手,以一种有形但又强无力的力气,把人们的行爲拉入契合制度标准的轨道。这种力气不是内在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盲目自愿的力气。可见,假如将廉政制度文明化,廉政制度所发扬的作用将是十分宏大的。这是反腐倡廉建立走向深化的详细表现,更是廉政文明建立完成打破的关键所在。
第二篇:XX年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XX年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XX年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
一是前两集剧情跌宕起伏情节紧凑,很吸引人,勾引人很成功,充满了期待。
但后来情节就慢下来的,甚至有点拖沓,演了这集了,其实剧情上也没有很大的进展。
二是主演们演技都很棒,但这些群众演员实在是太不敬业了!实在是很假,明显是背台词。
三是感觉镜头切换的太快了,一个场景播不了两分钟就换另一个场景,然后播不了两分钟又切换回来,跳来跳去的。
四是感觉剪辑有问题,应该有很多场景被剪辑掉了,好多线索前面没有交待后面就突然出来了,多少感觉有点莫名其妙。
五是总体剧情可以,但某些细节经不起推敲,就比如那十万块钱的算法等等。
总之,看到13集感觉没有网上评价的那么好,可能就题材比较沾光,期待后面能够改换,恢复前两集的水平。
感觉多少有些夸张,反贪局那个女的,就是年轻那个,周正的女朋友那个,也太没上没下了吧,人家赵东来毕竟是个局长,给人家使性子不合适吧。
副局人事任免归检察院班子管。如果是高配副局那跟猴一个级别,是省管干部。所以不管怎么样猴一个人说了不算。最坏结果也就调离岗位,任个非领导职务什么的。副局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会在乎吗?
导演特意把前两集的节奏安排的特别紧凑,吸引新观众看,后面没法再那样了。主演一共就那么多位,总不能猴子三五集就斗倒一个老油条,不出20集又新冒出来一批吧,那这官场还有希望没有了。直到剧终肯定还是围绕李达康这个班子的事。
国产剧节奏也就是这样了,起码这剧里的台词基本没有废话,都或多或少推动剧情。美剧节奏快,那是因为一季就十几集,每一季的环境、事件等都大换血。
目测这剧的评分还得接着降,你们嫌慢就弃呗,我还是很想看后面的剧情的。
XX年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
这几天,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好评不断,引发热议。《人民的名义》可以说再主旋律不过了,作品彰显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的主题,传达的是人民呼唤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强烈愿望,契合的是当下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一部电视剧再次带动了全社会对腐败问题的关注,也提醒我们需要正视一个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始终在路上。我们党反腐工作成效显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是这种形势并不意味着反腐败可以停一停,一切有损人民利益的终将被人民所推翻。
《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小官巨贪”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长相憨厚、衣着朴素,在简陋破败的老房子里吃炸酱面,喜欢以“农民的儿子”自居,却在欲望的诱惑下,丢失了作为农民最朴素的品质,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当官的信念,贪污赃款达亿人民币。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落马官员皆出自普通家庭甚至贫寒人家,他们步步高升,却在权力中迷失了自我。“赵德汉们”警示着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把“不忘初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要时刻铭刻在心,始终落实于行。
剧中还有两句台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触颇为深刻。“人民始终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党员干部不仅要把人民挂在嘴上,还要把人民作为依托放在心上。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才会把你放在心中。”“党员干部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在任何岗位、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要牢记党员身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政治上保持高度觉醒,努力向合格党员标准靠拢。”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作为人民群众的公仆,就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唯如此,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永远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做让百姓放心、安心的好公仆,始终不忘初心,做一名合格党员。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立足岗位,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做学生的榜样,做社会的标杆,主动对腐败说不,确实为人民服务。
XX年观看人民的名义观后感范文
最近,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可谓开启全民热播,不仅深得中国网友的喜爱,连外媒都纷纷被圈粉,BBC为这部剧还做了专题报道和配有英文字幕翻译呢。朋友圈刷屏模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度和热烈的讨论。收视率一路领跑,都快破4亿了。甚至你要是没看过几集,不知道几个精彩桥段,简直没办法跟同事朋友聊天了。
很多网友都说这是一部尺度空前绝后的反腐剧,开篇就将一个“小官巨贪”搬上荧幕,侯勇将塑照的两面人生的官员的形象演绎的淋漓尽致。一整墙的钞票,花式点钞震撼了观众!接着是“汉大帮”,……等将官场的百态和腐败展现的……
不过,笔者却从中嗅到了该剧无法避免的中国政治生态的硬伤,“一句,当前中国政治的生态就是一把手拥有绝对的权力”这句话不是为了博得观众眼球,而是确实如此。剧中也不可避免的流露出来。比如在强行拆迁大风厂的第二天,因为沙书记的一个电话,李大康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的转变。沙书记一句指示就可以让工人将象征着法律的封条撕掉?封条既然是法院贴上去的,再怎么说,沙书记也应该走司法程序由法院来撕掉才对吧?一个细节就透露出了“青天老爷式”的痕迹,动辄给人一种“人治大于法治”的思维。再比如,此剧一开始,省检察院要将外逃的副市长丁义珍拘起来,市委书记李达康却态度强硬地坚持夺回办案权,原因是怕吓跑开发商,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检察长的力争“从检察的角度来说,应该按照司法程序办。”
一句话道出反腐的要依法来办,更让笔者听出了这样一层深意,法治观念要深入人心的关键还在于深入权力执掌者之心。如果权力的掌权者还是凡事用人治思维来思考,那么中国的法治进程便越发艰难。依法治国的核心关键在于依法治权。反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摸索一条制度化约束的历程,只有将权力,将反腐制度化,法制化,才可能最终去人治,而从法治。
因此,代表本剧正面形象的,积极改革的达康书记和爱民如子的沙瑞金书记都是该剧力图歌颂美化的亮点,也正因为如此,这也可能是该剧最大的遗憾,其透露出的一把手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的这种包青天式的价值观也许比腐败本身更值得反思。要知道,我们伸张正义不是靠,也不可能仅仅靠一两个正义的官员就能够完全撑起中国这么大的一片天。
毕竟还有很多官员们看不到的地方呢? 因此,笔者认为人民法律意识的普遍崛起和自发的公民权利的合理伸张,配以有效的权力监督,约束机制,和健全的法制,这些才是彻底根除腐败土壤的长效。
第三篇:教师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教师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作为共产党员,要忠实履行党员义务,不仅要做到自己拒绝贪污腐败,还有积极勇敢的举报贪污腐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
检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
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还记得抗日英雄吉鸿昌的一则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身为人民公仆,就应当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廉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片中的齐斌也一直在讲,他自己的教训就是学习不足,法律法规的这些学习高度没有拔上去。只有个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会流毒的侵蚀。
人,无欲则刚。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华美,其实烫手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刚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为别人的表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诚不欺我。
篇二
这几天,被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刷屏朋友圈,《人民的名义》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湖南卫视等联手制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由著名编剧周梅森创作,国家一级导演李路执导,陆毅、张丰毅、吴刚等联袂主演。该剧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检察官们步步深入,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犯罪的故事。该剧出人意料的称谓热播剧当中的一股清流,连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都多次推送相关推荐文章,着实成为一部现象级的电视剧。沉寂十年的反腐题材剧的高调复苏,和当下轰轰烈烈的国家反腐行动交相辉映,深刻的解密了官场规则和政治角力的博弈,让包括青少年在内的观众大呼过瘾,那么作为共产党员,应该从本剧中学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要明确腐败是共产党员甚至人民群众不可触碰的红线这个基本原则,从国家下重拳整治反腐以来,往往爆出不少小官大贪,大官巨贪的种种新闻,让人民群众咂舌,他们往往都是在关键岗位上的党员同志,因为一时的贪念而陷入万丈深渊,成为囚徒。就如电视剧中第一集当中,一个处长就贪污两亿多元,现金堆满了整栋房子,但是处长却惶惶度日,一分钱都不敢花,最终被查处才后悔莫及,失声痛哭,而腐败开始的根源,正是因为一张小额的银行卡,没有抵制住诱惑从而一而再再而三的违法违纪。
其次,作为共产党员,要忠实履行党员义务,不仅要做到自己拒绝贪污腐败,还有积极勇敢的举报贪污腐败,及时的制止行贿受贿的发生,树立更好的社会风气,尤其是作为人民教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远离类似的歪风邪气。
最后,我认为党员同志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党章党规,做好两学一做的落实工作,时刻保持自己的学习主动性,看到好的学习题材要主动分享和学习,某地方党委就共同组织观看学习《人民的名义》,通过剧中的人物和剧情,时刻警醒自己,要坚决反腐,坚决做一名合格党员。
篇三
同样是看戏,有人看热闹,有人看门道。综合多家媒体报道,不止是河南周口,其他一些地方也对公务员提出了类似要求,如新疆乌苏市要求把观看《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项政治学习任务;一些地方的街道办、社区和高校,都围绕观看《人民的名义》开展了各项活动。
《人民的名义》引发全民追剧,原因很多。首先,离不开制作者的精益求精,包含着编剧、导演、演员等各个环节的努力。好的剧本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剧本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编剧,周梅森在这部片子中,真正体现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其次,则是周梅森自己讲的,《人民的名义》大热其实是来自现实反腐打下的人心基础。现实中的反腐有了突破,反腐剧方能触动人心,这是探讨《人民的名义》大热,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
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来源。有人说,现实反腐中有太多精彩的故事,编剧根本不用怎么“编”,将精彩起伏的反腐现实搬到剧本中就行了。诚如是。但在事实上,《人民的名义》讲的是反腐,远远不止是反腐。这部电视剧,不仅有着对人性的描摹,而且有着对制度的追问;不仅有着对腐败的揭露,而且有着对权力的思考。在电视剧中,“孙连城”常被拿来与“李达康”对比,其中反映的为官不为问题,同样切中了权力痛点。这也说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启示。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员干部真应该看看《人民的名义》。有些地方有些单位组织集中观看,不能理解为是一种赶时髦,更不能理解为是一种搞运动,而应该从中看到对反腐倡廉的重视,看到对加强党员干部能力作风建设的重视。这种重视,与刷新吏治的努力一脉相承,显然是人们愿意看到的。想想现实中,很多地方组织党员干部到廉政教育馆去参观学习,也就理解了良苦用心。
要想达到好的效果,观后感必不可少。据说现在网上已经出现了范文,一些电商平台上还出现了代写观后感、读后感。这自然是不行的。党员干部看剧写观后,重在自我提升,重在防微杜渐,而不是应付交差事。观后感有很多写法,最重要的带着思考写。现实比电视剧还要复杂,现实中的廉政建设也比电视剧还要复杂。只有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只有提高思想认识做到“永不沾”,这才能避免被资本围猎,避免成为“人民的敌人”。因此,党员干部不仅要看《人民的名义》,要写读后感,而且在写的过程中要把自己摆进去,真正写出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的心得。
《人民的名义》受追捧并非偶然,也不是人为炒作的结果,观看《人民的名义》不是赶时髦,而是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因此写《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也并非形式主义,也不只是为了“交差”。当然,该剧集数太多,有的情节进展过于缓慢,党员干部工作之余时间有限,要把该剧全部看完可能有难度,如果做出一个精华版,更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观看需求。即便如此,选择性看几集,不看电视看小说,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要看而有思,思而有得,得而有进,如果只是为了看而看,为写观后感而写,观看该剧的意义就打折扣了。
第四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直言正论苟利百姓生死以 若水之善未因祸福避趋之
——观《人民的名义》有感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昨晚收官,在观看过后,沙瑞金、李达康、侯亮平、高育亮、祁同伟、高小琴、赵瑞龙、程度、季昌明等等众多的角色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出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这部电视剧中,有一个角色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每每出现,都深深的打动了我,这个角色就是——老检察长陈岩石。每当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人民的身边,急民所急,想民所想,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作为一名老检察官正直、公平的人格魅力,在这个电视剧所刻画的贪腐的社会时代背景中又是那么的格格不入。那么究竟是什么能够让陈岩石坚守底线,一心为民?老子有云:“上善若水”。若水之善,大者利民,小者利己,其所以然,而在于从其善于己,利其善于民,此即为老子“上善若水”之精髓。水,柔而能克刚;静而能映物;动而能变化;滋养万物而不争夺。陈岩石的身上,正是拥有了水的这些品质,才使得他成为了这部反腐大剧中最感动我,也最值得我学习的角色。
一、心中有民,大风门前止波澜
大风厂“一一六”事件,众多职工组成“护厂队”,与拆迁队发生冲突,不仅一场大火烧伤了不少职工,还让政府的威信受到了质疑,职工纷纷站了出来,围住了“拆迁队”,致使整个大风厂门口水泄不通,烧伤的职工无法送医就诊,这时,陈岩石站了出来,维持了秩序,安抚了职工的情绪,不仅挽救了烧伤职工的性命,也阻止了情况进一步的恶化,但是市委书记李达康听信谗言,处置不当,竟然希望趁乱拆掉大风厂,一旦实施,不仅会有损政府的声誉,而且很可能会酿成一场更大的流血冲突,陈岩石老检察长又站了出来,用他柔弱的身躯挡在了推土机的前面,不仅挽救了百姓的生命财产,也挽救了党和政府的声誉,这就是一名老党员的觉悟,这就是一名老党员的信仰,在他的心中,党和人民永远是第一位的,为了党和人民,他“虽死无悔”。
二、心中有党,虚报年龄为誓言
在大风厂群体事件结束后,省委书记沙瑞金同志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只扩大到一个人,那就是陈岩石,他请陈岩石同志给汉东省的班子成员讲讲当年的革命传统。陈岩石静静地坐在那里,用自身的经历感悟新中国的不易:在他只有15岁的时候,参加战役,当时只有党员才有资格去被炸药包,而他为此虚报了两岁的年龄入了党,顺利进入大刀队,背上了炸药包,当年一战,全班只有九名战士活了下来,而他的战友二顺子才刚刚入党一天,就壮烈牺牲了。对于他自己,也因为虚报了两岁,最后临近退休都没有评上副部级,对此他只淡然的说:虚报年龄入了党是为了当时党员的特权——背炸药包,这是他自己争取到的权力,就算最后没有评上副部级,他并不后悔,反而会为他自己感到骄傲。因为他知道为了什么入的党,他就是为了能够身背炸药包炸碉堡,用生命和鲜血实现自己的入党誓词。当得到这个特权后,就意味着为了新中国已将生命置之度外,这才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
三、心中有责,为血沉冤明公义
主角侯亮平的发小蔡成功诬陷侯亮平受贿,当陈岩石得知消息以后,立刻动员新大风厂职工参与到查找证人的队伍中,这位八十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骑着电动车,早出晚归,协调众人,关注动态,归纳信息,最终帮助侯亮平沉冤昭雪,挽救了一名能够为人民群众着想的反贪局长,在剧中陈岩石不仅要寻找证人,而且还要和贪腐的公安厅厅长作斗争,最突出的就是当他发现病房里有监控和录音的时候,打开了水龙头和莲蓬头,与侯亮平躲在洗浴间里谈话,说明了他不仅拥有为党为人民的使命感,还拥有很高的智慧,再一次捍卫了共产党人的骄傲。
四、心中有戒,为民为党记初心
陈岩石的儿子陈海,作为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在查找犯罪证据的时候突发车祸,躺在床上昏迷不醒,陈岩石看着自己躺在病床上的儿子,此时的他既是父亲,也是丈夫,憔悴和痛苦挂满了他的脸上,他没有在人前哭泣,因为他知道他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不能垮掉,可是每当他一个人坐在陈海病床前时,却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心疼和无助可能就是他当时内心真实的写照。尽管如此,他也不忘群众,依旧站在群众中,帮助新大风厂统计股权,向政府审批用地,帮助新大风厂选址选点,在他的心中,尽管自己是一名父亲,但同时也是人民的儿子。
就在陈岩石最后弥留之际,他也是嘱咐老伴,死后不开追悼会,不给政府和人民添一点麻烦,正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所写的那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电视剧结束了,陈岩石也离我远去了,但是他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却影响着我,他用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气魄和胸襟,不图回报,一心为民,他时刻牢记自己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牢记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以实际行动旗帜鲜明的向一切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因个人福耻而不顾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利益。
总书记曾说过:“从前我们是雄关漫道真如铁,现在我们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将来我们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陈岩石老检察长一生的写照,我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公务员,从他的身上学到了既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要争“特权”,争历史赋予我的“扛炸药包”的特权,苟利国家,行若水之善;不忘初心,作人民公仆。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五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深刻反映了中国目前整治生态的部分现实,比如官场上的师生、父子关系在具体政治实践中的作用。这部剧虽然进行过一定的艺术改造,但剧本中对官场生态,社会现实进行了高度还原,里面的大部分角色,案件都是有直接现实原型,人物性格、对话内容及揭露的官场“规矩”,高度写实。
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开篇两集所讲述的赵德汉这个小官巨贪。三张搜查令,三个不同的状态,从一开始坐在家里吃着面条,镇定自若,面不改色,不慌不忙的回答侯亮平对他的提问,开口人民闭口党,到在单位办公室,心态开始慢慢变化,再到最后看到第三张搜查令时心态接近崩溃,当进入别墅区后腿软的走不动,趴在钱上痛哭,被搀扶着上楼,精准的记得每次金钱往来。
一面是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的“清官”、“孝子”,而另一面则是受贿超过2.3亿元的“贪官”,从小人得志到最后心理防线的彻底崩溃,深刻为我们勾勒出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尤其是当整墙铺满人民币映入眼帘时,这种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人民的名义》自开播以来就受到各个年龄段群众的广泛热议,而在《人民的名义》拍完送广电总局审查时,审查仅仅十天就通过了,这在以往是并不多见的。编剧周梅森也坦言:“反腐剧的春天来了,以前主管部门可能认为反腐剧是负能量的,但这样的思维现在改变了,腐败必须正视,不是闭上眼,腐败就不存在了。”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败,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反腐永远在路上,一只只打老虎和一批批苍蝇的查处,体现了党中央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败顽疾的决心意志,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而作为党员应该时时刻刻做到“七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正确对待权力,牢记执政为民;正确对待利益,防止心态失衡;正确对待监督,切忌忘乎所以;正确对待家人,避免因爱生恨;正确对待社交,做到谨慎交友;正确对待生活,培养健康情趣。只有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才能构筑抵御腐败侵蚀的思想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做到清正廉洁,秉公用权,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人民的名义》传达的是人民呼唤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强烈愿望,契合的是当下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它对时代的呼应,对现实的批判勇气,足以鼓荡起人们的豪情,满足人们对社会巨大的思考量。只有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才能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