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总结版(汇编)

时间:2019-05-12 13:1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法总结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法总结版》。

第一篇:经济法总结版

一.总则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是调整以国家为一方主体同其他各方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国家在调节市场主体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国家在实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三)国家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在完成公共收入和支出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四)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国家资产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五)国家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在实施第二次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集中体现在经济法中的强制性规范中。同时也体现在经济法的非强性规范——倡导性规范中。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仅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互为因果。

注重公平和兼顾效率相统一原则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 不正当竞争行为

指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采取违法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构成要件:

① 实施主体是经营者

② 目的是为了获得经营利益 ③ 竞争的手段违反了法律

④ 损害其他合法经营者的利益和市场竞争秩序

①商业混同行为

指经营者不正当地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相混淆,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表现形式:

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同意,而故意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2.擅自使用知名商标特有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知名商品是指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商品。

知名商品具有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是指经营者为自己的商品独创的名称,特殊的字形和字的特殊排列,具有特定的色彩、形态和外观,能与其他商品相区别。

3.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虚假标示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商品或其包装的标识上,对商品的质量标志、产地或者其他反映商品质量状况的各种因素作不真实的标注,欺骗购买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虚假标示行为与商业混同行为的异同

虚假标示行为和商业混同行为有相似之处。注册商标、厂商名称及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商品的质量状况,因而从本质上说,二者都是以弄虚作假的手段使购买者不能了解商品真实质量状况的欺骗性交易行为。

但是,虚假标示行为与商业混同行为亦有明显的区别。实践中,一般可以这样把握,虚假标示行为不像商业混同行为那样冒充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并不侵犯特定竞争对手的合法权益,而是通过直接虚构、隐瞒商品质量的欺骗性手段误导购买者选购商品,影响整个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获取非法利润。

②商业贿赂行为

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的行为。1.商业行贿

经营者为了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违反规定向交易对象或有关个人给付财物或其他利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构成要件:

(1)商业行贿的主体是经营者(2)行贿人主观上是故意和自愿的

(3)客观上实施了利用财物或其他手段收买交易对象或有关人员的行为(4)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2.商业受贿

经营者或其内部工作人员、代理人以及有关国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索取或接受他人财务或其他利益,为他人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须具备以下条件:

(1)受贿主体是经营者和有关个人

(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索取或接受他人财物或其他利益的行为 3.回扣行为及认定

回扣是商品购销或劳务活动中,卖方从买方明确标价应支付的价款外,另行扣除一部分,返回给买方的钱或物。回扣公开入账是合法的,如果是账外暗中给予或收受回扣的,是法律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4.折扣与回扣的区别 折扣也被称作价格折扣、让利等。它是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以明示的方式减扣或送让给对方一部分款项,促成交易的一种促销手段

折扣不属于商业贿赂,是一种合法行为。折扣是一种商业惯例,我国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都予以明确规定。5.佣金

佣金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给予为其提供服务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中间人的劳务报酬。反不正当竞争法已做了明确规定:“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用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账。”

③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

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或服务内容作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虚假宣传,导致客户和消费者误解的行为。构成要件:

①经营者或广告经营者,其目的是为了占领市场或者帮助他人夺取市场 ②客观上实施了虚假宣传或足以引人误解的不正当宣传

③其行为发生在市场经营中,不具有市场经营属性的广告不构成不正当竞争广告 ④其行为已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竞争对手经济利益上的损失

④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商业秘密

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构成要件:

①不为公众所知悉——新颖性

②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价值性 ③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被保密性 商业秘密的范围: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商业秘密的范围规定为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⑤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指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利用物质金钱或其他经济利益引诱购买者与之交易,排挤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构成要件:

①主观上经营者具有损害消费者利益和排挤竞争对手的故意。如推销劣质产品,或利用自己资本雄厚的优势,通过有奖销售抢占市场,排挤其他竞争对手。

②客观上实施了违法有奖销售的行为。如无奖谎称有奖,小奖谎称大奖或巨奖销售。③结果是损害了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表现形式:

①采用谎称有奖销售或者对所设奖的种类,中奖概率,最高奖金额、总金额,奖品种类、数量、质量、提供方法等做虚假不实的表示 ②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

③故意将设有中奖标志的商品、奖券不投放市场或者不与商品、奖券同时投放市场 ④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⑤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以非现金的物品或者其他经济利益作奖励的,按照同期市场同类商品或者服务的正常价格折算其金额 ⑥其他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

⑥诋毁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

经营者以占据市场为目的,故意捏造、散布竞争对手或其商品的虚假事实,使其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下降而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行为。构成要件:

①实施主体为经营者或者经营者所利用和教唆的其他经营者或个人等。

②主观方面为故意贬低竞争对手,以削弱其竞争力,从而占据竞争优势为目的。③客观方面表现为经营者捏造、散布有关事实是虚假的。

④必须具备市场上特定的侵害对象,且该侵害对象为其竞争者。⑤该行为侵害的客体为同业竞争者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表现形式:

①通过媒体向消费者散布攻击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虚假事实,借以夺取竞争对手的市场。

②向有关机关检举竞争对手违法。

③通过信函、传单、小册子、说明书形式陈述、散发虚伪事实,贬低其他生产厂家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④经营者唆使他人在公众中散布竞争对手的商品质量有问题等谎言造成竞争对手商业信誉或商品声誉的破坏。

三.反垄断法

指为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而对各种垄断进行规范、约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反垄断法适用除外

1.特定行业中经营者的特定行为 2.特定组织和人员及其实施的行为 3.基于特定的经济目的而实施的行为

4.基于法律允许而对知识产权加以行使的行为

垄断协议(限制竞争协议)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营者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

根据协议主体的不同,把垄断协议分为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卡特尔)指处于同一经济阶段相互独立的企业之间所达成的有关限制相关市场竞争的协议。构成要件:

①横向垄断协议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同一经济阶段的互为竞争对手的经营者 ②横向垄断协议包含有限制相关市场竞争的内容,反映了参与的经营者在主观上具有协调行动、限制竞争的共同意愿

③横向垄断协议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经营者之间达成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协议,可以表现为行业协会的决议或者决定,还可以表现为经营者之间在行动上的协调 ④横向垄断协议对相关市场竞争造成损害 规制内容:

①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

②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 ③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

④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⑤联合抵制交易

⑥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 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纵向垄断协议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不同经济阶段的经营者之间订立的限制竞争的协议。构成要件:

①纵向垄断协议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不同经济阶段的经营者,协议主体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②纵向垄断协议的具体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经营者之间书面的正式协议,可以是口头协议,还可以是行动上的默契和协调 ③纵向垄断协议包含有排他性的限制竞争内容

④从后果上看,纵向垄断协议可能对相关市场竞争造成损害 规制内容: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

我国《反垄断法》第14条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1)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2)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3)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第15条对豁免适用第14条禁令的情形作了规定。纵向非价格垄断协议: 从反垄断实践看,各国反垄断法大多对纵向非价格垄断协议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一般只在纵向非价格垄断协议对竞争造成不合理损害时才予以禁止。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指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力,从而在相关市场内限制竞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构成要件:

①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②企业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③行为对相关市场竞争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典型表现形式:

不公平价格、掠夺性定价、拒绝供应、搭售、歧视、限定交易等。

经营者集中(企业结合)

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通过合并、股份保有等方式以达到在财产、经营等方面相互结合的行为。经营者集中的类型: ①经营者合并

②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③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企业合并、股份保有、董事兼任 法律对企业合并规制态度:

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企业合并予以允许 对严重损害相关市场竞争的企业合并予以禁止

对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的企业合并则权衡利弊后予以禁止或允许 法律对股份保有规制态度: 反垄断法对股份保有进行规制,并不是反对一切形式的股份保有,而是要反对限制相关市场竞争的股份保有,重点监控规模较大的企业的股份保有和处于竞争关系之中的企业之间的股份保有。法律对董事兼任规制态度:

董事兼任只要不违反公司法有关竞业禁止义务的规定,一般是允许的。

为维护相关市场的有效竞争,反垄断法必须对可能损害相关市场竞争的董事兼任加以规制。行政性垄断的成因:

①原有的经济体制、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惯性 ②行政权的运用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 ③地区利益的强化 行政垄断的治理:

《反垄断法》第33条规定: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实施下列行为,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

①对外地商品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或者规定歧视性价格 ②对外地商品规定与本地同类商品不同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或者对外地商品采取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歧视性技术措施,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③采取专门针对外地商品的行政许可,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④设置关卡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阻碍外地商品进入或者本地商品运出 ⑤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自由流通的其他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规定: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

《反垄断法》第32条规定: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

第二篇:经济法总结

民法

债权法体系

民法上的债,指的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既包括债权,也包括债务。)

(一)合同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当事人通过订立合同设立的以债权、债务为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称之为合同之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民事主体主要是通过订立合同来明确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发生合同之债。它是产生债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法律事实。我国债权法的内容主要是合同。

(二)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指侵害他人财产或人身权利的不法行为。在民事活动中,每个人都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侵犯他人的财产或人身权利;若侵害他人财产或人身权利,不法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当一方事实侵权行为时,依照法律的规定,侵害人和受害人之间就会产生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受害人有权要求侵害人赔偿,侵害人有义务负责赔偿。侵害人的赔偿义务也是其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因为侵权行为会引起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因侵权行为发生的债叫侵权行为之债,也称致人损害之债、损害赔偿之债。

(三)无因管理(重点)

无因管理,指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对他人事务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人是管理人,因管理人管理事务或服务而受益的人为受益人。无因管理发生后,管理人与受益人之间就产生了无因管理之债。(详见P26案例5)

(四)不当得利(重点)

不当得利,指没有法律或合同上的根据取得利益,而致他人受损害。当发生不当得利的事实时,一方取得的利益没有合法的依据,是不正当的;另一方因此而受到伤害。依照法律规定,受损失的一方有权请求不当得利人返还所得的利益,不当得利人有义务返还其所得的利益。当事人之间因不当得利所发生的债,称为不当得利之债。(详见P27案例6)物权法体系

物权,指权利人在法定范围内对特定物直接管理、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一种排他性财产权。

(一)所有权

所有权,指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占性支配其所有的财产,所有人对其所有的财产可以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可排除他人对于其财产违背其意志的干涉。

所有权,是物权法体系的核心。与其他物权相比,所有权是最完整、最充分的物权;其他物权,是所有人与非所有人在一定法律关系的基础上,由所有权派生或分离出来的。

合同法

(一)要约与要约邀请(主要区别在于,受要约人承诺后,要约人是否受其约束)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二者的区别:

若是要约,它一经对方承诺,合同即告成立,要约人即受到约束

若是要约要求,即使交易伙伴完全接受该要约邀请提出的条件,发出该项要约邀请的一方仍不受约束,除非他对此表示承诺。(详见P39案例5)

(二)要约撤回与要约撤销

要约撤回,指要约人发出要约后,在送达受要约人之前,将要约收回,使其不生效。要约撤销,指要约送达受要约人之后,要约人消除要约效力的行为。

《合同法》规定,要约可以撤回,但要约撤回的通知必须先于要约或至少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合同法》规定,要约可以撤销,但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可撤销:

(1)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明示要约不可撤销

(2)受要约人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详见P41案例6)

(三)合同的相对性(重点)

合同相对性理论认为,合同仅于缔约人之间发生效力,对合同外第三人不发生效力;合同缔约人不得以合同约定涉及第三人利益的事项,任何一方缔约人不与第三人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否则合同无效。涉他合同(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为第三人设定权利或约定义务的合同)中对第三人的规定:(1)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2)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课件上和书上均无“合同相对性”的概念,无奈只好百度之,仅供参考!)

(四)表见代理(重点)

表见代理: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被代理人承担责任。(详见P52案例13)

(五)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指缔约人因故意或者过失违反先合同义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具体情况:(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3)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缔约过失责任:合同尚未成立,缔约人违反先合同义务(详见P47案例10)违约责任:合同已经成立,一方违反合同义务

(六)定金与订金(重点)

定金:指合同当事人的一方预先交给另一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债权的担保。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定金合同的成立,要有交付定金的实际行为。定金合同的四种情况:

(1)若合同履行,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收回;

(2)若合同由于给付定金一方的原因不能履行,给付定金的一方无权要求返还定金;(3)若合同由于接受定金一方的原因不能履行,接受定金的一方应当双倍返还定金;(4)若由于不可抗力等事由使当事人不能履行合同,则接受定金的一方应当返还定金。订金(押金)的四种情况:

(1)若合同履行,订金应当抵作价款或收回;

(2)若合同由于给付订金一方的原因不能履行,给付定金的一方无权要求返还定金;(3)若合同由于接受订金一方的原因不能履行,接受定金的一方返还定金;

(4)若由于不可抗力等事由使当事人不能履行合同,则接受定金的一方应当返还定金。(详见P64案例18)定金对双方都有约束力;订金(押金)只对给付订金的一方有约束力。

公司法

(一)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指50个以下股东出资组织,股东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和政府,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负责的公司,注册资本3万元以上。(主要特点:股东对公司债务不负直接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指由2人以上,200人以下的发起人出资发起,股东人数无限额,注册资本由若干等额股份组成,股份体现为股票形式,股东以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全部资本对债务负责,注册资本500万以上。(主要特点:典型的资合公司)

(二)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重点—>必背)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指公司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只有一个法人股东。特别规定:

(1)最低注册资本限额为10万元(2)一次足额缴纳出资

(3)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4)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法人独资

(5)股东承担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自己财产的义务,若无法证明,则要以自己的全部财产承担公司债务的清偿义务。

个人独资企业法

(一)无限责任

个人独资企业属于自然人性质的企业,它没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必须以投资人个人的身份进行经营活动,投资人应以个人的全部财产对个人独资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二)个人独资企业与一人(自然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比较(重点)相同点:二者出资人均为一人,而且这个人均为自然人 不同点:

(1)性质不同:一人(自然人)有限责任公司,属于公司性质,由《公司法》调整;个人独资企业,不属于公司,由《个人独资企业法》调整

(2)企业是否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一人(自然人)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个人独资企业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3)投资人承担何种责任:一人(自然人)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出资额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个人独资企业以其个人全部财产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孰优孰劣:

(1)就股东承担的风险而言: 一人(自然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承担的风险较小;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承担的风险较大

(2)就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而言:一人(自然人)有限责任公司,保护较弱;个人独资企业,保护力度较大 合伙企业法

(一)普通合伙企业与有限合伙企业(重点)

普通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至少有一个)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合伙企业法》关于有限合伙企业的规定:(重点—>必背)(1)有限合伙企业名词中应当标明“有限合伙”字样

(2)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作协议中,应当载明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3)普通合伙人可以以劳务出资,有限合伙人不得以劳务出资(4)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

(5)有限合伙人可以同本企业进行交易,也可以从事“竞业禁止”业务

(6)有限合伙人入伙,对入伙前有限合伙企业的债务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有限合伙人退伙,对退伙前有限合伙企业的债务,以退伙时从有限合伙企业取回的财产承担责任

(7)有限合伙人转变为普通合伙人,对其作为有限合伙人期间有限合伙企业发生的债务承担连带无限责任;普通合伙人转变为有限合伙人,对其作为普通合伙人期间合伙企业发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二)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

普通合伙人,负责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可以以劳务出资,不得从事“竞业禁止”业务。

有限合伙人,向合伙企业投资,按照约定的比例分享收益;其不参加合伙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以出资额为限承担亏损,不得以劳务出资,可以从事“竞业禁止”业务。

外商投资企业法

(一)绿地投资与外资并购国内企业(重点)

“绿地投资”,指包括独资、合资、合作形式在内的新建企业,即三资企业。(2003年之前)

跨国并购,指跨国公司通过收买东道国企业部分或者全部股份,取得对东道国企业控制权的产权交易行为。(2003年之后)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积极作用:

(1)有效解决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资金短缺(2)促进我国企业的战略重组和技术升级(3)获得最大的产业协同效应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消极影响:(1)没有提升国有企业的业绩(2)国有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3)威胁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 我国应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对策:(1)慎重选择适格的并购主体

(2)慎重选择目标企业所处的行业和领域(3)对目标国有企业慎重分类

(4)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行为规制 破产法

(一)管理人制度

债务人财产,即破产案件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破产案件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债务人所取得的财产,由管理人接管。

管理人由法院指定;管理人向法院报告工作,接受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监督。

管理人可以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或者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不得担任管理人的情形:

(1)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2)曾被吊销相关专业执业证书(3)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4)法院认为不宜担当管理人的其他情形

(二)重整制度(重点)

重整,指困境企业依法定程序,保护其继续营业,实现债务调整和企业整理,使之摆脱困境,走向复兴的拯救型债务清理制度。重整的特点:

(1)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2)需要股东再注资,债权人往往也要减免债务或债转股(3)若重整成功,股东和债权人都可大大受益(详见P181案例3)

《破产法》关于重整的规定:(重点—>必背)

(1)债务人或债权人,可申请法院对债务人进行重整。若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债务人或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1/10以上的出资人,可向法院申请重整

(2)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至重整程序终止,为重整期间

(3)债务人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债务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由管理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

(4)重整计划草案应当包括债权调整方案和债权受偿方案

(5)依照不同的债权分类,分组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出席会议的同一表决组的债权人过半数同意,且其代表的债权额占该组债权总额的2/3以上,该组通过重整计划草案。各表决组均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重整计划才予以通过。

(6)重整计划,由债务人负责执行,管理人负责监督。在监督期间,债务人应当向管理人报告重整计划执行、债务人财务情况

(7)对担保债权的安排:因延期清偿所受的损失将得到公平补偿,担保债权未受到实质性损害。(8)对普通债权的安排:获得的清偿比例不低于按照破产清算程序获得的清偿比例

(此题相当扯淡,书上和课件均无此题的明确答案,以上8条通过综合书上条例与课件黑体字而得,具体详见P180-P185与课件“破产法“)

(三)金融机构破产

金融机构包括的范围: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

对于符合破产规定情形的金融机构,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可申请法院,对该金融机构进行重整或破产清算。

(四)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以《破产法》公布为界,对之前企业所欠职工工资等费用,优先于有担保债权;对之后新形成的拖欠,有担保债权优先受偿。在保障职工权益的同时,兼顾担保制度的稳定,维护交易安全。票据法

(一)票价的无因性(重点)

票据原因,指授受票据的直接当事人之间授受票据的理由。票据原因与票据行为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1)原则上,二者是分离的(2)一定情况下,二者又互相牵连

票据原因与票据行为原则上是分离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二者是牵连的:(1)接受票据的直接当事人之间,原因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票据行为的效力(2)持票人取得票据,未给付对价或没有给付相当对价(3)持票人取得票据的手段不合法(4)为清偿债务而交付票据(详见P200案例1)

(二)票价的伪造、变造

票据伪造,指假冒他人或者虚构他人的名义在票据上签章,伪为票据行为的违法行为。特点:票据上的签章,不真实 法律后果与风险承担:

(1)被伪造人:不负票据责任,对抗一切持票人(2)伪造人:不负票据责任,负刑事、民事责任(3)真正签章人:票据行为有效,损失可向伪造人索赔(4)持票人:找真正签章人或伪造人索赔(5)付款人:因疏忽未查明伪造的,自行承担责任(详见P202案例2,P204案例3)

票据变造,指没有变更权限的人变更票据上除签章之外的其他记载事项的违法行为。特点:变更签章以外的其他事项,例如金额 法律后果与风险承担:

(1)变造人:负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负变造后的票据责任

(2)被变造人:变造前签章的所有票据行为人,只对变造前的记载事项负责(3)持票人:承担变造后的票据权利无法实现的风险,找变造人索赔(4)付款人:因疏忽未查明伪造的,自行承担责任(详见P206案例4)

票据伪造与票据变造:持票人是最大的风险承担者

(三)挂失止付的救急性

挂失止付,指失票人将丧失票据的情况通知付款人,接受挂失通知的付款人决定暂停支付。

《票据法》允许是票人先请求付款人暂停支付,意在给失票人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留出缓冲时间,具体能否救急,带有不确定性。所以失票人挂失止付的同时,还须采取其他法定措施。(详见P212案例5)

(四)利益偿还请求权的补救性(重点)

利益偿还请求权,指持票人的票据权利因时效期满或欠缺一定的手续而消灭时,该持票人对出票人或承兑人在其所受的利益限度内有请求返还的权利。成立条件:

(1)票据上的权利,曾有效存在过

(2)票据上的权利,因时效期满或手续欠缺而消灭(3)出票人或承兑人,因持票人票据权利消灭而额外受益 利益偿还请求权,是《票据法》给不依法行使和保全票据权利的持票人一个最后的补救机会,补救能否成功,具有不确定性。

权利人得到的偿还,以偿还义务人所受到的财产利益为限。

(五)票据时效

票据时效,即票据权利的消灭时效,指权利人在一定的期间内不行使其权利,该权利即归消灭。票据时效的期间:

(1)持票人对出票人和承兑人的权利:

a)b)自票据到期日起2年

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

(2)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 自出票日起6个月

(3)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 自被拒绝承兑或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4)持票人对前手的再追索权: 自清偿日或被起诉之日起3个月

(六)票据承兑(重点)

票据承兑,指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提示承兑,指持票人向付款人出示汇票并要求付款人承诺放款

(1)提示承兑的情形:若汇票未按照期限提示承兑,持票人丧失对其前手的追索权

(2)付款人如何面对提示承兑的汇票:应当自收到提示承兑的汇票之日起3日内承兑或拒绝承兑(3)付款人承兑汇票:若汇票上未记载承兑日期,规定期限的最后1日为承兑日期,付款人不得附有条件

(4)承兑人的责任:到期付款

(此点极其扯淡,书上无相应知识点,具体详见课件“票据法”)

保险法修改

(一)保险人合同解除权的限制和不可抗辩条款(重点—> 必背)

原法:对于投保人故意或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险费率,原法仅规定“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新法对该合同解除权作出了一些限制:

(1)自保险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过30日不行使而消灭

(2)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两年,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若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应当赔偿或给付保险金

(3)保险人在合同订立时已经知道投保人未如实告知的情况,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若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应当赔偿或给付保险金

进步:解决了长期人身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二)投保单附格式条款

原法:投保人投保后才能看到完整的保险条款,虽然犹豫期内可以退保,但投保人缔约时的权利没有得到妥善保护

新法:订立保险合同,若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

进步:投保人事先掌握重要合同信息,降低信息误导的概率

(三)格式条款的内容限制

为防止保险人的格式条款埋下不利于保险消费者的陷阱,新法规定“下列条款无效”:(1)(2)免除保险人应承担义务或加重投保人、被保险人责任 排除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进步:更好地保护相对弱势的保险消费者的利益

(四)理赔核定时限

与原法相比,新法对保险人理赔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

(1)保险人认为有关的证明和资料不完整,应当“及时一次性”通知投保人、被保险人---补充提供(2)对于“情形复杂”的理赔申请,保险人“应当在30日内作出核定”

(3)若不属于保险责任,保险人应当“自作出核定之日起3日内”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给付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进步: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保险消费者强烈抱怨“理赔难”

(五)保险标的转让的权利承继(重点—> 必背)

原法:保险标的转让,应当通知保险人,保险人同意继续承保,依法变更合同。若未经保险人同意,保险标的转让后,保险合同的效力中止。(原法太过教条)新法:

(1)保险标的转让,受让人承继被保险人的权利和义务因保险标的转让导致危险程度显著增加。保险人自收到转让通知之日起30日内,可以依照合同约定增加保险费或解除合同

(2)被保险人、受让人未履行规定的通知义务,因标的转让导致危险程度显著增加而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

进步:可大大减少现实中因保险标的转让引起的理赔纠纷

(六)保费的退还

原法:危险程度显著增加导致保险人解除合同,超额保险,重复保险,原法未规定是否以及如何退还保险费

新法给予明确规定:

(1)保险人解除合同,应当将已收取的保险费按照合同约定扣除应收部分后,退还投保人(2)保险金额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部分无效,保险人应当退还相应的保险费

(3)重复保险的,投保人可就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部分,请求各保险人按比例返还保险费 进步:更好地保护投保人的合法利益

保险法

(一)保险合同的订立

保险合同的成立: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并就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保险合同成立。保险合同的成立是指保险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

(1)投保人提出要约,即向保险人提出投保要求

(2)保险人核保:核保无异议后,保险人同意承保,构成承诺,保险合同成立

(二)保险合同的效力:中止、复效(重点)

保险合同的中止,指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因某种事由出现而使合同的效力处于暂时停止的状态。(主要适用于人身保险合同)中止的原因:

(1)续期保险费,逾期仍未交付(宽限期60天)(2)保险费自动垫缴,本息已达到保险单现金价值

中止的后果:中止期间,若发生事故,保险人不负责任。但中止只是效力的暂时停止,若具备一定的条件,效力可恢复

(详见P247案例5)保险合同的复效,指导致保险合同中止的事由消除后,其效力可以恢复,恢复后的合同是恢复前的合同的继续。复效的条件:

(1)投保人有申请复效的意思表示(2)被保险人身体健康,符合投保条件(3)投保人补交欠交的保费及利息(4)保险人同意

复效的后果:中止期间计入保险期间,保险期间视为从未间断。若合同复效后发生保险事故,保险人应以合同成立时的约定承担保险责任。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限制竞争行为

限制竞争行为,指市场经营主体违反法律规定,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地位,凭借外部的行政权力等,以合同、协定及其他手段与其他经营者就市场的划分、价格、产品数量等进行协议,或者排挤第三人再竞争,从而为自己获取利益的行为:

(1)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享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

a)b)c)a)b)c)d)主体是依法拥有独占地位和经济优势的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交易独占地位的经营者 主体滥用其独占地位和经济优势,排挤其他经营者的正常竞争

限制了消费者自由选择商品的权利,或者使消费者在精神和物质方面蒙受损失 主体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主体滥用行政权力,直接介入工商事务活动,干扰正当的经营活动 主体系故意行为

侵害了我国统一的市场环境和正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2)政府机构滥用行政权利限制竞争行为: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商业混同、侵犯商业秘密、虚假广告与宣传、回扣与折扣)

商业混同(即山寨),指经营者采用欺骗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的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混淆,以造成或足以造成消费者误认或误购。商业混同种类:

(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2)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详见P261案例2)

侵犯商业秘密,指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披露、使用他人的商业秘密,或违约披露、使用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够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例如客户名单、工艺流程)(详见P264案例

3、P265案例4)

虚假广告与宣传(候总:八心八箭)的表现形式:

(1)经营者利用广告等宣传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2)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详见P266案例5)

回扣,指经营者为了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交易对象或有关人员财物。(回扣是明令禁止的)

折扣,指经营者为了销售或者购买商品,以公开明示的方式向交易对象支付一定数额的财务。(明示的折扣是允许的)

产品质量法

(一)产品质量系严格责任

产品责任是特殊的侵权责任,该责任具有强制性,不管生产者主观上是否有过错,只要存在侵权结果,生产者就必须承担产品责任。

(二)生产者、销售者负连带责任

产品责任的主体是卖方及生产、制造、加工、销售链上的任何人,若产品质量有问题,生产者和销售者负连带责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消费者的权利:

(1)安全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2)知悉权(3)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

(5)损害求偿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过程中,非因自己的故意或者过失使得人身、财产遭受损害时,有权向生产经营者提出赔偿的请求

(6)被尊重权(7)监督权

(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给予特别的保护。国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形式:(1)立法保护(2)行政保护(3)司法保护

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主要通过消费者协会 Statement:此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雷同,你抄我的。

By Gnik

第三篇:经济法总结

经济法实训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间为期一周的经济法实训即将结束啦!

通过此次实训,我对经济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门课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纠纷,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培养预防和避免经济纠纷发生的意识和能力。

在经济法学习及实训之前,经济法法律给我的印象往往是比较实质性的意义,比如哪些经济行为或事情可为或不可为,哪些行为或者事情符合规定,哪些行为或者事情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

这次的实训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更能强化学习的效果。

首先,设立和解散个人独资企业,解决产品质量纷争。实训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对书本是如此的不熟悉,在经过对书本的一般研究后知道,原来个人独资企业就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的条件;(1)投资人必须是一个自然人(2)拥有合法的企业名称(3)投资人要申报出资(4)必须拥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5)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个人独资企业设立我们先在工商局网站上下载了一系列申请表格,然后进行了相关的填写,如: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登记申请书、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租房合同·····。

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是指个人独资企业终止活动使其民事主体资格消灭的行为。我们依据解散的情形之一即投资人决定解散来做表格:个人独资企业注销登记申请书、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公司注销清算报告、个人独资企业注销登记审核表······

其次,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在网上找了好几份合伙协议书和合伙企业事务管理委托书,最后在其中挑了一份最为满意的,然后就在合同里面填上相关的信息,这样一份合同就完成了。

合伙协议书的内容很复杂,包含很多。比如:合伙宗旨、合伙名称、主要经营、合伙期限、出资金额、方式、期限、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入伙、退伙、出资的转让、合伙人的权利和义务、合伙的终止和清算、违约责任等等。

拟定中外合作企业协议、章程,拟定买卖合同,买卖合同的拟定使我们了解订立合同的程序和要求,培养来我们依法订立合同的能力,掌握合同的主要条款和履行合同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发起设立公司,出具验资证明。培养了我们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正确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实际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合同纠纷诉讼,使我熟练掌握诉讼法的主要规定,并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提高了实践能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我们以后出社会肯定要和经济打交道的,学经济法可以维护自身利益,也可以懂很多经济的知识。

综上所述,我通过学习了半学期的经济法。知道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调节市场的法律原则和理论基础;经济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法律有机联系、整合统一的纽带,学习经济法更有助于我们运用法律武器规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从而确保国家经济健康稳步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的经济行为提供可行的模本

在这次的实训中,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班同学对待学习的那种浓烈的氛围,遇到有什么不懂的,经过大家的讨论与老师的点播,一切都迎刃而解,实训的顺利的结束,与同学们的一起努力是分割不开的。

第四篇:经济法总结

(一)垄断的界定(结构和行为)

1、结构状态:垄断是指经济力高度集中,使企业的资本、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的大规模化。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垄断组织。

2、垄断行为(行为状态)

就是行为人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行为。主要是指形成垄断状态或谋求形成垄断状态的各种行为,以及凭借垄断结构状态(垄断地位)所实施的各种限制竞争的行为。

(1)垄断协议:经营者之间达成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一致的行为;

(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独占)的行为;

(3)经营者经济力量过度集中。

(4)行政垄断: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行为。

二、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标准

1、市场份额与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

(1)《反垄断法》第18条第1项: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

(2)市场份额与相关市场竞争状况的结合*英国航空公司案

(3)单个与数个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

2、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

3、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

4、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

5、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

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特点

1、行为主体的特定性

2、行为目的的特殊性

3、行为效果的反竞争性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之一

1、暴利价格(垄断价格):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

2、垄断价格造成市场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3、“联合商标案“

行为之二、掠夺性定价: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利用其竞争优势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行为。

2、“没有”的诠释

3、规制掠夺性定价的原因

4、思考:掠夺性定价与暴利价格中的“不公平低价”区别。

行为之三

1、拒绝交易:没有正当理由,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行为之四

1、强制交易(限定交易):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2、“正当理由”的诠释

3、限定交易的类型:限定销售和限定供应

行为之五

1、歧视待遇(差别待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提供不同的价格或其他交易条件。包括价格歧视和非价格歧视。

2、差别待遇的构成要件

行为之六

1、搭售(tie-in arrangements, tied selling)与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在交易时,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2、3、一、垄断协议(限制竞争协议)

学理上: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营者之间以协议、决议或者其他方式实施的排除、妨碍市场竞争的行为。

反垄断法: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二、垄断协议的构成要件

主体要件: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营者

意思要件:必须基于主体之间的一致意思表示(共谋)

后果要件:必须限制了竞争或者具有限制竞争的可能性。

三、垄断协议的分类

横向垄断协议(水平协议):生产或者销售链条中的同一环节的经营者之间的限制竞争协议。如制造商之间、批发商之间、零售商之间等。

纵向垄断协议(垂直协议):处于不同的生产经营阶段或者链条的行为人之间的限制竞争协议。

如制造商与批发商之间,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等。

四、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法豁免

1、垄断协议反垄断法豁免的理论依据

(1)是避免不必要竞争或过度竞争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

(2)是实现不同层次利益取舍的基本途径。

(3)是增强反垄断法适应性与灵活性的基本方式。

第十五条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本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

(一)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

(二)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

(三)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

(四)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

(五)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

(六)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当利益的;

(七)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属于前款第一项至第五项情形,不适用本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经营者还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第五十六条 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不适用本法。

经营者集中的界定

1、水平合并(horizontal merge),又称为横向合并

(1)是指处于相同市场层次上(at the same stages in the market)的或者说具有竞争关系的企

业之间的合并。

(2)水平合并的结果是直接减少市场竞争者的数量,增加市场集中度。因此,其消极后果最为明显。

2、垂直合并(vertical merge),又称为纵向合并

(1)是指处于不同市场层次上的(at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same market)企业之间的合并。

(2)垂直合并并不影响市场集中度,但能使以前相互独立的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再受市场制约。垂直合并能带来极大的效率优势,但垂直统一化会给其他企业造成进入障碍,提高两个市场的独占力量。

案例:

3、混合合并(conglomerate mergers),又称为聚合合并

(1)是指处于不同市场上的(different market)企业之间的合并,即既不存在竞争关系也不存在买卖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合并。

(2)混合合并对市场结构影响较小,大多数国家持较为宽松的态度,但也有例外:主要是担心其在资产规模上具有比其他经营者更大的竞争优势,如对较小的竞争者实行掠夺性定价。

三、企业合并控制的实体审查标准(案例)

1、市场支配地位标准:是指以经营者的市场份额为标准,通过分析经营者集中行为是否会导致形成市场支配地位(Create or Strengthen Market Dominance)作为审查的实体标准。

2、实质减少竞争标准(substantial lessening of competition)

第二十七条 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

(二);

(三)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

(四)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

(五)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

一、相关市场的概念与作用

1、相关市场是指同类产品或者替代产品竞争所存在的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场所范围,也就是行为人开展竞争的区域或者范围。对该范围或者区域的确定被称为市场界定(marketdefinition)。

作用

对于任何竞争问题的分析,其出发点都是“相关市场的界定”。

(1)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

如果市场界定过宽

——减少企业的实际市场份额,使得企业免受反垄断法的规制。如果市场界定过窄

——夸大企业实际市场份额,使得企业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

(2)规制经营者集中的认定

(3)垄断协议的认定

二、相关市场的类型

必须对参与竞争的产品进行认定。

必须确定竞争场所的地理边界。

小结:相关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地理市场两项内容和两种基本类型。

三、相关产品市场

1、含义:是指具有替代关系的产品的范围。所有具有替代关系的产品构成了同一市场。

2、对替代产品的认定

(1)主要从需求层面进行;

(2)也可从供给层面进行;

举例:IBM公司生产类似软盘驱动等即插兼容软件。

(3)更为精确的市场界定方法——SSNIP(small but significant and non-transitory)举例:确定可口可乐公司在什么样的相关饮料市场拥有何种市场地位?

经济学原理——商品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for demand of products).的裁决

3、产品市场划分时考量的因素

(1)产品需求的替代性

(2)

(3)产品用途(功能)是否相似

(4)产品的价格

四、相关地理市场(geographic market)

1、含义: 是指相关经营者供给或者消费者购买相关商品的地域范围,并且这一地域内的竞争条件基本一致。

2、地理市场是从消费者角度考察商品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其理念同界定产品市场是一致的。

3、地理市场的界定

(1)产品的价值与运输成本

(2)产品的性质

(3)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

反垄断法的判断标准

本身违法原则:企业的某些损害竞争的行为已被司法判例确定本身就是违法的,无需再考虑其他因素。

适用:准确界定本身违法原则的范围和类型。

优点:

具有极大的确定性,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确定的行为标准;

节约司法资源 缺点:

本身违法的解释受制于法院的不同解释;

类似于“一刀切”,可能会妨碍有益的行为,从而损害效率和正义。

把握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处理竞争的方法。行为的目的、后果等均不予考虑。

合理原则:某些对竞争的限制比较模糊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必须在慎重考察企业行为的意图、行为方式以及行为后果等因素之后,方能做出判断。

合理原则根源于垄断的二重性和相对性的本质属性

适用:考虑行为的目的是促进竞争还是限制竞争;

比较行为的后果,即行为已经促进或将要促进竞争的程度与行为已经限制和将要限制竞争的程度;

考虑当事人的市场力量和规模

优点:

具体案件具体分析,更注重效率和整体利益的追求。

缺点:

企业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缺乏法律的确定性和对行为的指导性;

极高的成本

复杂的判断

小结: 本身违法原则简便易行,合理原则公正而严谨。

本身违法原则的适用范围逐渐缩小,合理原则的范围不断扩大。

反垄断法的域外效力:又称为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是指一国反垄断法对域外限制竞争行为行使管辖权。域外管辖不是没有限制,主要是针对那些在本国以外发生但对本国市场产生影响的限制竞争行为。

三、反垄断法域外效力的冲突

1、管辖权冲突;

2、国家利益冲突;

3、执行冲突

第五篇:经济法总结论述[模版]

经济法总结

一、论述

1、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

公私法的划分源于罗马法。公法是“规定国家公务,如有关政府的组织、公共财产的管理、宗教的祭祀礼仪和官吏的选任等法规”,具有强制性,不由个人之间的协议而变更;私法是“规定个人利益,如调整家庭、婚姻、物权。债权。债务和继承关系的法规”,具有任意性,可依当事人的意志而更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公法、私法二元结构的理论体系已经被公法、私法和第三法域的新体系所替代。第三法域既不完全属于公法,也不完全属于私法,又称第三法域。

在主要以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条件下,国有企业和其他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交易活动也应受其调整,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有关实体权利、义务应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直接干预;而对于直接体现国家意志的经济关系,因其含有公的因素,则应遵循平衡协调、责权利效相统一、依法心正、公正公开等经济法和行政法的原则。

在今天的社会化条件下,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维持公私法划分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兼顾公私的基础上予以平衡协调。承认这种划分就是要维护私法自治的存在和发展,反对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的不当和任意的干预、限制等。而离开了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公私是无法和平共处的。将经济法单纯地归为公法或私法都有失偏颇。因为经济法不知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单纯干预和管理经济的公法,更不只立足于个人或权利本位、“企业本位”的私法。它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介于二者之间,对二者进行平和协调的一种新型的法。经济法的这种本质在其产生之时就显露无疑。

合理地对经济法进行定位对于我们有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一,能够合理处分“干预”与“自治”的关系,对经济生活进行合理适度的干预既满足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第二,经济法对私域的干预是构建在对私权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的,调整手段也以指导为主,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总之,只有合理明确地对经济法进行定位,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克服市场失灵等弊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国有企业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

我国对国有财产实行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遵循“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主体根据各自的财权自主、独立地决定设立或投资于企业,国有企事业单位也可依法投资,分别对所投资的企业或者公司享有股东权并承担投资损益。

政府作为国资“总老板”与国有企业、公司的关系。国家作为国有财产的统一、唯一的所有者,享有、履行“总老板”的职能,体现在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中。“总老板”职能属于公共管理职能,要通过各级财政部门、国资委和审计、检察等监督机关,监督个具体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主体管理经营好其占有的国有资产;但不能超越或代替任何国有企业或公司的具体股东的地位俄日干预企业的决策和经营管理。

政府作为具体“老板”与国有企业、公司的关系。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有权、也有义务监督管理各个国有企事业机关团体在投资于企业的的情况下依法履行股东职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浪费和贪污腐败;但不能凭借其行政权力对不应由其充当具体股东的任何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以老板身份自居,对他们指手画脚进行干预。

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与国企的关系。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依法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监督。这是政府作为国资总老板以外的另一种重要的公共管理职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应为中立、公正、权威的裁判,一视同仁地对待各市场主体,不应有所偏袒或歧视。

下载经济法总结版(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法总结版(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法课程总结

    经济法课程总结 论文摘要 经济法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经济法的地位问题其实就是经济法是不是一个法律部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明确经济法的概念,证明其独立性......

    注会经济法总结

    ① 法律规定,在创业板上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①发行人是依法设 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

    经济法复习总结

    考试题型: 选择题2分,共10题 分析题(课堂案例)10分,共5题 素质拓展题(案例,概念) 一.经济法律关系: 概念:调整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与管理而形成的法律关系。 三要素:主体(当事人)......

    经济法第四章总结

    第四章 1、2011年1月,甲、乙、丙、丁四人决定投资设立一普通合伙企业,并签订了书面合伙协议。合伙协议的部分内容如下: (1)甲以货币出资10万元,乙以实物折价出资8万元,经其他三人同......

    经济法概论总结

    经济法概论总结一.名词解释1. 经济法: 是调整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是指能够体现经济法的本质和特征,适用于所有经......

    国际经济法总结

    考试说明 基本概念: 填空题(比如WTO解决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要通过第几条条款?政府补贴分为不同的颜色,哪种颜色代表什么意思?) WTO解决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要通过第几条条款?关......

    经济法期末总结

    名词解释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国家意志所预期目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垄断: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或多个企业对于......

    经济法重点总结

    双学位经济法重点总结 经济法总论题型:(注意:都是结合课件和书上)名词解释 5个简答4个论述 2个案例分析 2个 注:重点的内容重点记,要求掌握的内容也看一看。 1,经济法调整对象: (1)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