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震避震小结
安全培训小结
防震避震安全知识培训小结
为了了解并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在突遇危机情况时能够进行一些有效的举措,从而保护自己减少伤害,3月3日幼儿园举行了“防震避震安全知识培训” 这次培训收获颇丰。通过这次防震避震学习,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学习掌握了避震要点,提高了自救、自护能力。
实际上,地震本身所造成的震动、地裂缝等对人类的威胁并不大,灾害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倒塌造成有。根据科学家对世界上130次破坏性地震的调查表明,95%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由各类建筑物倒塌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和地震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造成的,但由于我们现在科学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各类建筑无限度地加固,并且由于现阶段地震预报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人们希望的准确程度,因此灾害地震往往在人们没有准备的时候,令我们猝不及防,惊慌失措而错失躲避地震的良机,甚至可能会因采取了错误的行动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因此,掌握科学的应急避震、自救互救等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一旦感觉到发生了地震,首先要保持头脑冷静,切忌不能盲目跑向阳台准备跳楼,因为阳台是悬空建筑,最不稳定,极有可能最先坍塌;而跳楼也是极不明智的,容易摔成骨折甚至死亡,可能是楼并没有塌,人却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另外也不要盲目通过门窗外逃,因为在地震的作用下,楼层晃动,往往造成门框、窗框严重变形而很难打开,在试图打开门窗时反而会失去了宝贵的逃生机会,甚至可能被埋在这些
承压能力小的建筑部位下。这时更不能去乘电梯,因为楼内的电力系统很可能会被破坏,而使人困在电梯内。正确的避震方法是迅速躲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的地方,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相对比较安全。如果情况太紧急,也可就近躲在没开门、窗的墙解下、结实的家俱旁,用柔软物体保护要害部位。在躲避时最好抱住管道之类的固定物,这样一是可以抵御抗震时不断的振动,二是多层砖混房屋塌落时,楼板或屋盖有时会呈倾斜状态,抱住固定物可以防止顺着楼板滑下而被埋压。
总之,不管在何时何地,遇到地震时都不要惊慌失措,一定要保持镇静,根据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采取相应的措施,利用震前极为短暂的“自然预警时间”进行最有效的防护,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所以我们要用这些比较科学的办法,向幼儿开展防震的安全教育。
2016年3月4日
第二篇:防震避震演练
防震避震安全课教案
杏树中学 王丽英
时间 5月6日 班级 2年1班
活动目的:
1、通过学谚语和顺口溜,让中学生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孩子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演练遇到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有秩序地逃生自救的技能,让中学生掌握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如何躲避地震伤害的本领。活动准备:
1、有关地震防震图片和VCD,防震科普片和防震科普宣传画。
2、课件 活动过程:
“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工作是学校的头等大事。我们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及时在小学生中开展防震知识普及和防震演练,增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通过学谚语和顺口溜,让小学生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1、观看PPT课件(地震预兆)
2、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3、动物反常情形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二、教师讲解有关地震时应注意的问题: 播放远教资源——地质灾害视频 讨论强调地震来时注意的问题:
1、家庭应准备好食物、水、手电筒、毛巾、简便衣物、塑料布和简易帐篷、收音机、呼叫机等,对煤气、电闸等做好关闭的应急准备。易燃易爆、剧毒物品不宜放在室内,要妥善安置。较高家俱上不堆放笨重物品。房屋正门、楼道、走廊内不堆放杂物,以利人员疏散。发布临震预报后,家庭成员都要听从当地政府的指挥,按指定路线和地点疏散。
2、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a.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b.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c.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d 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e.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座位上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
f.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三、进行简单的防震演练
四、本课小结;
本堂课我们通过图片,儿歌,视频,实际演练等方式使大家基本掌握了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有秩序地逃生自救的技能,让大家掌握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如何躲避地震伤害的本领。达到我们预期目的。大家都是好样的。
五、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
六、课外拓展:
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和朋友听,或者考考他们掌握多少防震知识。
第三篇:防震避震手抄报
居安思危,防震减灾
家庭防震避震方案主要内容
(1)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订出最快捷、最安全的路径;
(2)加固并合理布置室内家具,如大件家具摆在墙体薄弱处;桌下、床下不放杂物;(3)清楚室外环境条件;
(4)准备避难和营救物品,家庭每个成员都应准备防震袋(或避难袋);
(5)准备一些简单的营救工具,如撬棍、锤子、斧子、小钢锯等,放在震后能随手拿到的位置上;(6)学会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7)每人身上装一个小急救卡片,注明姓名、住址、电话号码、血型,紧急联系人姓名等内容,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
(8)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
了解家庭防震避难袋
室内避震的正确方式
第四篇:防震避震 安全防范
防震避震 安全防范
——龙华店中学进行防震避震演习
为切实增强广大师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广大师生地震应急避震、疏散能力,4月3日上午9点30分,龙华店中学举行地震应急避震、疏散演练,龙中全体师生参加了演练。(4月2日晚上也对住宿生进行了防震演练)
演练开始前,龙华店中学政教处主任发放了防震避震知识材料,并做了动员讲话,对此次演练的目的、意义作具体阐述,并对演练要点及注意事项作了讲解,要求各班认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避震、疏散演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紧急避险、疏散、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3日上午9:30分,地震应急避震、疏散观摩演练正式开始,随着警报的启动,发出地震的信号,龙中800多名师生根据演练预案,在各要害点负责人的指挥下,双手抱头,迅速蹲于课桌下或墙角等相对安全区域应急避震。稍后,演练总指挥发出迅速撤离信号,师生们按照疏散路线,迅速有序地从各个班级的安全出口紧急疏散撤离到操场指定集中区域,全程用时仅2分40秒。整个过程快速、安静、有序,没有意外发生。此次演练全面、真实地模拟了地震发生时学生紧急避震、逃生、自救等各个环节,演练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演练结束后,龙华店中学政教处主任夏慧娟对演练作了现场点评,肯定了参加演练活动的全体师生动作规范、沉着果断、配合默契,使演练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近年来,龙华店中学根据上级要求和办学实际,已指导学生开展过好多次防震避震紧急疏散演练,师生紧急避险、疏散、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通讯员 夏慧娟
第五篇:在学校如何防震避震
在学校如何防震避震
地震专家介绍,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0秒钟左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最需要的是冷静与果断,要有求生的欲望!
1、首先经常要注意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震灾应急办法;
2、临震不乱,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判断震级大小及距震中的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左右摇摆;远震则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音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正常情况下它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多大的威胁;
3、地震一般是持续1-2分钟,先是上下晃后是左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瞬间冷静地作出正确的抉择。强震袭来时人往往站立不稳,如果一时逃不出去,最好就近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蹲下或者趴下,同时,尽可能找坐垫、书包、脸盆或厚书本等护住头、颈部,待地震过后再迅速撤离到室外开阔地带。
4、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要在教师指挥下用书包抱头、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尽量蜷曲身体,迅速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地震过后由老师指挥有秩序地撤出教室。
5、不要跳楼,较好应急办法是就近躲避,待机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以防楼房倒塌所造成的更大灾害。
6、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7、老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发现有采取不正当措施的,及时纠正。
请全体老师和同学们认真学习以上内容,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
政教处 2014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