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新基础教育”培训活动心得体会——刘昌承
谈“新基础教育”
参加“新基础教育”培训活动之心得体会 刘昌承 开学以来,学校多次组织老师们进行“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培训。培训活动中,通过一次次的理论学习和多次磨课听课评课活动,使我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的魅力。也使我重拾之前对学习“新基础”所迷惘的信心。
教育的改革不断再进行着,纷纭的新理念、新观点一次次地冲击着我的教育思想,从槟榔小学的体验教育课题到现在的新基础教育,我不断的在从中获得教育教学的新武器。在新基础教育中首先改变的是我的教学教育理念的转换。“新基础教育”教育理念的四个“还给”中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新教学理念。在听完吴教授评课时我感悟到,如果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做为教师应该要做到哪些工作?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不断总结,感悟到:1.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包括时间和空间)2.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要求教师学会“倾听”。4.加强“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5.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6.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平时的备课中就要努力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有条件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其次,“新基础教育”是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我以前始终都是把学生看作认知体,认为只要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就行了。从来不会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话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首先我认为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出了问题,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寻找学生的问题,也要反思自己。例如课堂上学生思想注意力的不集中,纪律的涣散,不能仅仅从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这个方面去反思,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难道不应该从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上去反思考虑吗?再例如学生成绩考得不理想,就责怪这些孩子学习不努力,智力落后;学生课间吵闹,就批评他们不能遵守纪律,调皮捣蛋。如此一味地强调学生方面的原因,而忽视了自身的原因。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看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说说就行。
通过最近学习,也许我感受到自己对“新基础教育”的了解还只是一些皮毛,它的内涵与实质性的东西还有待我去进一步探索。“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团队和教育理论都足以让我面对教育、面对学生、面对现实的心情变得格外美好,因为我看到了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的美好前景和无限希望!
第二篇:参加“新基础教育”培训活动心得体会
“新基础教育”中的教师发展与成长
参加“新基础教育”培训活动之心得体会
淮阴师院附小 张佳 寒假期间,学校再次组织我们老师进行“新基础教育”的培训。培训活动中,通过一位位各个学科带头人的娓娓道来,使我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的魅力。也使我重拾之前对学习“新基础”所迷惘的信心。
纷纭的新理念、新观点一次次地冲击着我旧的教育思想,尤其让我感触良多的是叶澜教授对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一些观点。她认为教育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所以,“新基础教育”对教师如何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是如何成为教学过程“重组者”和动态生成“推进者”,从而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呢?经过一天半的学习,我从“新基础教育”实验教师身上看到很多可喜的变化,给我们今后的教师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几位老师的讲座和教师上课过程的表现看,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在数学课的解决实际问题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研究性学习”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3、关注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新基础教育”则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它吸收了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多元智能开发给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各个实验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现象,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
4、关注学生所在班级的状态。“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对学生 “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性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在新基础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当教师仅仅是个“知识传授者”时,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而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时,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叶澜教授指出,教师的专业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从“新基础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其次,教师的专业教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再次,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具备三种基本的能力,即理解他人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教养达到成熟水平的况态。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行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及选择,并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新基础教育”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教师的工作将变得更加丰富,教师自身将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
通过这一天半的讲座学习,也许我感受到自己对“新基础教育”的了解还只是一些皮毛,它的内涵与实质性的东西还有待我去进一步探索。“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团队和教育理论都足以让我面对教育、面对学生、面对现实的心情变得格外美好,因为我看到了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的美好前景和无限希望!
第三篇:参加“新基础教育”培训活动心得体会(严虎)
“新基础教育”中的教师发展与成长
参加“新基础教育”培训活动之心得体会
重庆市江北区雨花小学校严虎
2011年10月,那是一个秋天,秋意正浓,我们49名参加上海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理论培训的老师却热血澎湃;上海,中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我们无视它的魔力身影,却积极投身到“新基础教育”的怀抱;叶澜,一位70岁的慈祥老太,华东师大的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娓娓道来的话语却使我们产生了激烈的思维碰撞;“新基础教育”,从两篇文章《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和一个人—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叶澜开始的历时18年的教育变革,年纪虽大却处处焕发出生命活力。“新基础教育”的宏伟蓝图第一次在我的眼前逐渐展开……
“新基础教育”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转型性变革综合研究。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研究、二是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实践研究。
“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可以用五个字来进行概括:
一是“真”——真心为了孩子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促进人的生命的真实成长;
二是“整”——整体改革、整体思维、综合思维;
三是“实”——先听初建课,再听重建课、二度重建课;
四是“深”——深入到教师日常生活方式改变(价值观、思维方
式、行为方式等);
五是“升”——生命的真实成长与发展。
“新基础教育”的“魂”,即这项研究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学生立场
1、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
2、学生立场意味着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二、成事成人——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来促成事
三、育人价值——挖掘和转化
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价值——知识、情感、思维、语言……
四、培育生命自觉之人
一是对自我的生命自觉,即明自我;
二是对他人的生命自觉,即明他人;
三是对环境的生命自觉,即明环境。
纷纭的新理念、新观点一次次地冲击着我旧的教育思想,尤其让我感触良多的是叶澜先生对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一些观点。她认为教育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
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所以,“新基础教育”对教师如何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是如何成为教学过程“重组者”和动态生成“推进者”,从而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呢?经过一周的学习和实地的听课考察,我从“新基础教育”实验教师身上看到很多可喜的变化,给我们今后的教师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几位教授的讲座和实验教师上课过程的表现看,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在作文课中,“语文问题生活化”和“研究性学习”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七宝古镇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叶澜先生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
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3、关注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新基础教育”则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它吸收了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多元智能开发给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各个实验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现象,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生脱颖而出,从七宝明强小学就可见一斑。
4、关注学生所在班级的状态。“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正如叶澜先生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对学生 “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性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
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在新基础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当教师仅仅是个“知识传授者”时,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而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时,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叶澜先生指出,教师的专业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从“新基础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其次,教师的专业教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再次,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具备三种基本的能力,即理解他人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教养达到成熟水平的况态。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行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及选择,并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新基础教育”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教师的工作将变得更加丰富,教师自身将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
通过这一周的讲座学习,也许我仅仅了解到“新基础教育”的一些皮毛,它的内涵与实质性的东西还有待进一步去探索。然而我还是认为收获很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尤其是“新基础教育”的一些颠覆性的理念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无论是叶澜先生本人,还是他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团队和教育理论都足以让我面对教育、面对学生、面对现实的心情变得格外美好,因为我看到了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的美好前景和无限希望!
第四篇:参加中欧甘肃基础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基础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从2001年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和中欧甘肃基础教育培训工作启动,本人参加了小学教师新课改培训班,经过培训,现将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样,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世纪初开始了,紧随着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也启动了。这次课程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这一切都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特别对九年义务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以高质量的教育迎接挑战,是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问题。所以,要落实科教战略,提高中华民族整齐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复兴,课改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学习《儿童学习指导》、《课堂管理技巧》、《参与式教学设计》、《学习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书籍和项目培训资料等,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新技能的培训中,本人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新课改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改的培训目标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通过漫长的培训,使我体会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是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教会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二是要在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的要求,转换教师角色定位等方式,逐步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挖掘教学经验,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对学生在教学方法和指导上下功夫,要转变传统的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方法,要把传统的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把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平等参与方式,合作式,探究式,讨论式,提问式的教学新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三是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掌握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兴趣,以思想教育、个性教育、情感教育、合作教育、赏识教育,安全自护能力教育为重点,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四是要按照新的课改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改进教学实践,达到教学改革全面顺利发展。
通过培训和新课改的顺利进行,使我更加明确了课改的重大意义,使我认识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的认识规律,优化课堂结构,更新学术知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地改变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转换教学定位角色,把自己通过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内容、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让我们用一颗爱心去爱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工作,为我们家乡的孩子服好务。让少年儿童在一个愉快、欢乐、祥和的健康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虽然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但是,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围绕项目培训中遇到的新情况和课改实施中的新问题,我要克服重重困难,迎刃而上,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积极探索,为开创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基础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体会
冯海燕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就不能完成或很好地完成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开发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工作需要首先应掌握现代媒体技术。教师掌握了现代技术,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我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我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