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学经典班级总结
四一班国学经典工作总结
注重国学教育,塑造校园文化,向来就是我校的课程特色。为营造良好的国学氛围,我校将国学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为保证同学们真正理解国学内容,我班还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进课堂活动。首先,国学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在语文课上,老师为学生讲授《弟子规》,并利用每三周早会时间检测同学们的诵读情况。其次,我班也将国学内容与与每周的班队会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学内容与今天的生活的关系;另外,我班还专门开展了“国学”兴趣小组课,让感兴趣的同学得到更多的国学知识拓展。通过系列活动,在国学的熏陶下,我班学生更规范了,更懂礼识仪了。
但在实施国学课程过程中,我也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文意的理解把握还不够深入具体。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还会继续坚持开展和完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国学的种子在每个孩子心理开出“文明之花”。
第二篇:国学诵读班级计划
国学诵读班级计划
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落实晋州市教育局提出的“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让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同学们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培育同学们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让同学们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培养同学们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提高学习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按照学校《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班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活动主题:诵千古美文 扬中华传统 活动时间:2018年1月31日——5月30日 主要工作与活动内容安排
(一)活动宣传发动阶段(1月15日—1月25日)1月15日—1月17日 班委会制定班级活动方案。
1月18日 上午班级对活动进行全面部署;下发《倡议书》。1月19日至1月25日 学生诵读准备阶段,要求学生浏览推荐篇目,在家长的帮助下定好自选篇目。
(二)组织实施阶段 1月30日至2月10日 自诵
指定篇目为《弟子规》,学生自诵以寒假为主,并作为寒假作业的一部分。倡导学生“读中华经典,过快乐寒假”。3月2日——3月12日 检查选拔
开学第一周,语文课代表检查每一个学生的假期诵读情况,并书面总结报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班级将对部分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班委会组织营造经典文化氛围:专题板报布置等 开展活动:
◆晨读:经典古诗诵读 具体要求:
(1)每周一、三、五诵读经典古诗(二、四诵读英语名言)。(2)每周至少有一首古诗词熟读成诵(语文老师自行选择,参考语文课标指定篇目)。
(3)每天提前将古诗抄写在黑板的左边,书写规范,排版美观。(4)各组自行开展相关比赛考评活动,活动结束,每人至少能背不少于30首古诗。
◆晚辅导:老师为学生朗读美文(故事)一篇
具体要求:辅导老师精心准备一篇适合学生的美文,按照教导处的统一安排,在晚自习前为全体学生朗诵(3—5分钟)。◆经典诵读比赛展示活动
班级于3月30日举办经典诵读展示活动,每学科组出最少准备一个节目。通过活动选出参加校园比赛的优秀节目。◆4月15日组织“诵千古美文 扬中华传统”心得评比。
(三)、总结表彰阶段 5月底进行总结表彰。
第三篇:班级国学经典诵读方案
班级国学经典诵读方案
三(4)班
王海霞老师
国学经典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13岁之前),通过接触中华经典文化,开发其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经典,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音乐有音乐的经典、美术有美术的经典……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国学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孝经》《四书五经》等重要著作。
诵读目的
实施经典教育后,学生可起到如下的变化:
一、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强。
博览群书,孩子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写作、发言时出口成章,引经据典;生活中也颇有深度,常有令人赞叹的顿悟之语浮现。
轻松表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说话作文、遣词造句,文词优美、有思想、有深度。
小升初文言文的衔接。升入初中后,语文教材将增加大量文言文。
二、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记忆方面有显著性的提高。
强化记忆:诵读大量经典后,记忆力大幅度增强,背诵课文以及学其它学科都会变得轻松简单。
三、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注意力 每天陆续花二、三十分钟时间读经,并欣赏经典音乐,孩子便能心平气和地学习。在背诵大段大段的文章同时,孩子的静定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诵读经典有助于儿童人格的成长。
读经的孩子心中深知圣贤之道,自然容易在成人讲道理时回应、共鸣。加上长期经过经典音乐等审美教育的熏陶,孩子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人格善化是经典教育最大的收获。
气质变化: “腹有诗书气自华”,孩子变得有涵养、举止文明、懂礼貌、体贴父母、知书达理、活泼开朗、为人处事有分寸、有头脑。
五、促进亲子关系,亲子相长
实践证明,读经家庭亲子和乐,亲子相长,在陪孩子读经几年下来,家长至少也读了几部经典,岂能不受益?
班级诵读方案
1、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以指读、跟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每天早读,预备,反复读诵中外文化经典。和家庭结合,请家长和孩子共同诵读。
2、礼仪行为规范:结合《弟子规》,将经典与做人做事道理相结合,教导言谈举止的基本礼仪;培养优秀品格。如(父母呼,应勿缓。事虽小,勿擅为等)
3、论语名句背诵:学习《论语》,提高文学素养,通过经典文章潜移默化、厚积薄发,写作引经据典;(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等)
4、语言训练:将经典文章与语言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语文文学底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朗诵水平。
5、静心训练:每天欣赏经典音乐,调整情绪,提升专注力、静定活动心平气和。包括教室的布置。
6、善行日记:学生每天记录所做的有意义的事,共同交流学习,将《弟子规》的学习与实际行为结合。
7、带动他人:人人读经典,形成学校特色,有助德育教育,校本教学。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第四篇:国学总结
海石学校“读国学、知礼仪、常感恩”主题活动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文件精神,大力繁荣国学文化,营造校园高雅文化氛围,培养青少年感恩意识和明礼诚信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读国学、知礼仪、常感恩”系列主题活动,在11月13日兰州团市委莅临我校检查了该项工作,对我校开展的“读国学、知礼仪、常感恩”系列主题活动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同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当天我校邀请团中央关爱工程中心李宝平主任给全校做了一次主题为“让真爱洒满人间”的大型感恩励志讲座,讲座受到 了团市委领导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大家都希望把这样的活动长期的开展下去。
海石学校
第五篇:国学总结
榆中县萃英学校学习国学总结
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全体教师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养,我校积极响应县教育局、县人事局学习国学弘扬中华文化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主要以《国学知与行》读本为主要内容,以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从九月中旬开始全体教师展开了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并组织全校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文明,孕育和滋润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中国悠久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德行气质。中国的文明是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尽天灾人祸而终不被倒毁,且能在各种挫折中巍然屹立,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理想信念中发扬着“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拼搏精神,在“不受嗟来之食”的民族气节中展示着中华民族的铮铮骨气,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基础上立足生息,光复旧物,自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能不归功于我们底蕴厚重的中华文化经典所孕育的民族精神,这精神是由我们祖国的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作为载体传承下来的“孔孟之道”、老庄之学以及诸子百家的辉煌典籍。中国文化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传习不衰,正是历代教师的传承作用所致!
通过学习国学使每位教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今天我们学习国学,就因为我们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担当者和继承者;为的是不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数典忘祖”;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世
世代代勿忘国学之精髓,让我们的万千学子普照国学之光辉,吮吸着国学丰富的营养,让其顺利、健康成长为中华民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具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宽广胸怀;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优秀品德;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掌握“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处世原则;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具有“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的九思之为;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具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又善柔,友便佞,损矣”的明辨之交;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具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修养,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具有“先天性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具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格尊严。概而言之,今天我们学习国学,为的是让我们的学子不能忘掉自己的根脉!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也,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如
果以对国学的态度、提倡国学的目的为标准,国学为立国之本,民族之魂,认为国学的兴衰,关系着中华学术之前途和国家民族之命运; “国学就是中国自己本土发生的、有着中国特色的诸多学问,这些学问不是在中西文化沟通以后才产生出来的,而是在东西文化未沟通前就早已传承的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与中国学问”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国学,成为了中华民族居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的精神与灵魂之柱。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其成果令世人啧啧称赞,这些均源于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闻过则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处世与生存法则。今天,我们正沐浴着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七彩阳光向着美好的新农村奋进,我们有着先进文化理念的共产党的引导,我们有着优越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社会发展了,经济发达了,物质丰裕了,我们的文化传统正在更新和再生过程之中经受着大千世界纸醉金迷、市场经济浪潮下的严峻考验,实践证明,在无法阻挡的社会发展征程中,拥有传统的文化修养和个人自身的人文涵养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立业之本、立家之本,这样的人才多了,国家就有永远兴旺发达的基础保证。这样的人才多了,国家就有建国兴国的道德资本。所以道德资本就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古人早就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的精辟论断。所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源自于此处。可见道德资本对于一个人或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所以,现代的社会需要现代的文明来陪衬,方显现代社会的氛围;在现代社会物流横溢、财富膨胀、人情世故极为异化的状况下,往往物是人非,懵昏无聊,莫衷一是,肩上背负沉重,生活压力巨大,工作节奏急促,社会关系更趋复杂,人们身心疲惫迷茫,精神向往空灵无际。此时此刻唯一能整合我们灵魂希望之光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传承文明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更是建设我们国家的精神之柱,因此现代社会必须要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文明作为人们行为的道德底线和精神家园。继往而开来,知古而变今;学古人言语于心中,荡今人灵魂于当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灵魂;不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可能失去中国人的灵魂。重现国学的灵光,重温国学的箴言,就是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空茫的心灵,构建我们灵魂的家园,鼓足我们生活的勇气,增强我们工作的信心,健全我们特有的人格,养成有益于我们自身、有益于我们家庭、有益于我们国家、有益于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良好品性。对于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而言,丰富和积淀自己的文史底蕴,就必须深入了解和学习国学。而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从真正意义上做好,学习国学尤为重要。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们应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国学教育在我校刚刚起步,今后,一是国学教育活动要形成“常态化、实效性、有特色、重落实”,要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二是要转变观念,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回归教育本质,以育人和提高师生修养、提升改造社会能力为宗旨。三是要加强国学教育队伍建设,加强诵读活动工作督查。四是要关注对问题和困惑的研究,结合学校和教育实际,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五是要从实际出发,突出践行,注重实效。诵读活动要与育人和学校“三风”建设相结合,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使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让国学教育真正在我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