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邓三及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时间:2019-05-12 13:3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列毛邓三及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列毛邓三及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第一篇:马列毛邓三及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马列毛邓三及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时间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时间张名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它是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是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政治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三个代表”的思想,总结我们党近八十年的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这个结论与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论述一脉相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和新要求所提出的一个最新的理论成果,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一种新概括。“三个代表”的每一项要求,都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思想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精辟的论述。江泽民同志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特征,创造性地将三个代表科学、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深刻的新概念,并将它确定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这就构成了党的理论建设的一个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弘扬马列毛邓伟大理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而“以人为本”就是其本质与核心。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应: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

我觉得学习邓小平理论,不光是研究其理论内容本身,对于中青年来说,真正以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导,不断要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更要学习其中的哲学道理及人生观态度,健康成长,不怕出错、敢于纠错。学好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学习“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篇:马列毛邓三理论主要内容

1.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合称,简称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缩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构成有机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阐明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指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革命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九个方面)

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文选》第1~3卷中。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邓小平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包括: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第一,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第二,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第三,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第四,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密切相关、辩证统一,贯穿其中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相联、辩证统一的关系告诉我们,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科学发展观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全面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同时,他们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2.协调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中,物质文明所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所体现的是科学、文化、宗教、艺术、道德、伦理、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它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三个文明中的每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上。

3.可持续发展观。

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个世纪70年代,围绕着“环境危机”、“石油危机”和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全球曾经爆发了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联合国指定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研究,于1987年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中国党和政府不仅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艰巨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而且作出了不懈努力。应该说,新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等多重关系,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温总理要求: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5.坚持可持续发展。6.坚持改革开放。7.坚持以人为本。

第三篇:毛邓三学习心得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学习心得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毛泽东的军事理论、阶级理论及国家建设理论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我们的党,哺育了几代人,将中华民族引上独立、强盛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践,学习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把握了时代的机遇,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把我们国家引向富裕、民主、文明的现代社会。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对中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深刻的阐明了我们党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强调了我们党是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以及在文化及物质上我们党是有领导作用,指出了我们党的历史定位,重视党的建设,强调了党性,阐明了“我们是怎么样的一个党,我们党应该往何处去”的问题。

今年我们系统的学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共产党的建国的艰辛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毛泽东思想从萌芽、产生、发展等都与毛泽东从事的中国革命息息相关,透过毛泽东同志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一个表述严谨的科学命题。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理论,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根本观点、根本立场上是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强大思想武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青年

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

毛泽东毛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武装了我们的党,哺育了我们,将中华民族引上独立、强盛的发展道路。毛泽东毛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结合新的实际,学习毛泽东毛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地从中汲取理论营养和智慧力量,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我们伟大的事业、提高个人的理沦水平、工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是值得信赖、大有希望的一代,但我们的健康成长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坚持毛泽东毛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保证。

我们应该把对三者的学习结合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历史过程。我们应该把握三种思想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它们是一个动态的联系整体,它们。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理论营养和智慧力量,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对于推进我们伟大的事业,对于提高个人的理沦水平、工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的共同理想,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根本宗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脚踏实地的践行毛邓三的思想,做好社会主义中国的合格建设者和共产主义的可靠接班人。

第四篇:毛邓三论文----科学发展观

试论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建设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要求

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一五计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六届六中全会也一再强调,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一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

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的综合指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我们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切实抓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利于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5.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6.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

三、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

作风的具体体现。(三)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各方面的工作。把城乡发展结合起来,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共同富裕,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同时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进行科技创新。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其次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后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五)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推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五个统筹”。要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其次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第三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最后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六)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七)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结语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共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我们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参考文献:

1. 胡锦涛.论科学发展观[N].(摘自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做的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讲话).2. 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3、1.3. 凌湄、刘晓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丰富和发展[J].经济论坛 2004(13).4. 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5. 佩切6. 里奇.世界的未来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7. 赫尔曼·戴利.超越增长——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8. 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9. 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第五篇:毛邓论文—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当今的大学文化建设

【摘要】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栽体,是历届师生在继承、批判、选择人类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大学文化定位,牢牢把握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精髓,是大学的核心标志。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提高大学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大学文化建设;建设途径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落实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求我们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自觉运用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科学发展观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普遍的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大学逐渐成为了现代科技进步的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已经从人类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到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因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的确,大学应该有其重要的物质因素,然而更应有其丰富的精神内蕴。它承担着传授、创新知识,展示伟大的精神力量,陶冶、净化人们的心灵等多重使命。大学也正是依靠无穷无尽的精神魅力,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为探求未知而艰苦奋斗、奋力拼搏。作为精神存在的大学,其自身所彰显的独特精神应该是大学的的灵魂和生存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然而,俯瞰当今中国的社会,环顾四周,我们的大学在市场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和影像中也无可避免的沾染了浮躁和喧嚣的气息。诸如权威崇拜、整体至上、忽视和贬低个人、对自由思考、独立精神、批判怀疑精神的漠视等,共同构成了我国当前许多大学的总体特征。

2010年,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战”来临之际,人们再一次发现高考报名人数较去年又有了比较大的降幅。2010年高考报名人数北京是8万,与去年相比,下降了20%。上海比北京更严峻,也是全国高考录取分数实际上最低的地方。如果仅仅是北京上海的生源减少,倒没有什么,但可惜、可怕的是这种现象是全国性的,据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透露,今年高考全国报名人数为946万余人,比2009年1020万的考生数减少74万人。而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大学生就业困难而导致“新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有关。“新读书无用论”的沉渣泛起是对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否定和抛弃,无可否认,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的缺陷与大学精神文化的遗失是事实存在的现实。但是,一味的夸大以致抵制大学文化精神建设的意义,抛弃大学教育,长此以往,将会对我们的国民素质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和影响。

大学本来应该是承担着批判性保存和发展人类知识和价值的传统使命,这种使命表现为保存理想和树立标准的坚持,尤其当我们的社会处于价值激烈震荡的转型时期,大学的这种作用更加突出。面对学术造假、大学生信用缺失与公众对大学教育的怀疑,我们应该从积极地应对,我觉得,我们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把握大学文化建设,呼吁大学精神的回归。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精髓。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血脉和根基。大学即文化,一流大学真正最有价值的是浓郁的文化氛围,到处呈现一种文化的气氛、文明的空气。“名校”之“名”主要不在于校园的大小,建筑物的高大和装饰的豪华上,而在于校园设施的“文化”含金量上,在于大学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上。一所大学如果丧失文化自觉和缺乏文化内涵,那么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大学。

如今,现实中很多大学注重大楼、仪器、设备等硬件的改造和建设,缺少硬件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意识,这显然与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旨相悖。没有大学建设的精神支持,那些硬件设施只能是起象征作用的摆设。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大学软实力,进而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大学文化建设的成果最终应当体现在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对大学及社会的认同度、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其检验标准看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否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加班人,大学生自身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将会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产生较强的示范、感染和推动效应,并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这美好的四年生活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了人生中最难能可贵的财富——自由独立的思考。每一个学生自身有义务在这期间培育起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和对每一件事情的独特见解,大学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因此,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内容等,努力建立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大力培育个性鲜明、深厚博大、与时俱进的现代大学文化,努力提升大学文化品位。

建设大学文化,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从一下几点做起: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又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作为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总之,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要求。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为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以师生为本”和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活动的崇高目标,尊重师生的权利,满足师生的合理需求,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大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的潜能开发和利用,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大学顺应当今时代潮流和现代管理方式的必然要求。

二要弘扬和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弘扬和培育现代大学精神是提升大学文化品位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科学的、先进的大学精神是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昂扬向上的精神。北京大学在蔡元培先生任校长时期形成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引领着北京大学傲然前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则使清华园成为无数学子神往的术殿堂。建一流大学文化,必须努力弘扬和培育体现时代特征、社会历史责任和大学个性的大学精神。当前,尤其要注重科学精神、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和理性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使现代大学精神渗透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洋溢着大学精神的和谐文化生态系统。

三要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内容。大学文化建设是一种全方位的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到微观、从思想到物质、从抽象的理念到具体的一草一木,都是大学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的内容,都体现着大学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自古至今,大学文化被笼统地称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必须紧紧围绕大学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抓落实。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科研结构、人才结构、学生结构、课程结构、基础设施等物质文化基础。要建立起以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生自学、学术自由、民主参与、依法治校、科学决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要形成追求卓越、崇尚科学、彰显个性、笃学敬业、教书育人、诚实守信等适应新世纪时代要求的校风学风。大学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目标,以培养大学精神为核心,以先进的文化武装师生头脑,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不断提升大学文化品位。

四要夯实大学文化在现代社会先进文化中的基础地位。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要主动承担起发展先进文化的责任,牢牢把握大学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中心地位,着眼于对真理的探求、社会文明的提升、人的发展及自身内涵的提高,主动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其特有的文化选择、传承和创造功能,使大学始终是社会文化建没的基本力量,始终是社会文化的领航员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不断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建设。

五要扩大全球视野。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的当今世界,东西方文化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和融合,文化多元、共存、冲突、融合与整合已经成为国际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的国际化已经使大学担当起文化交流的重任,大学文化也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桥梁。加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汲取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推动我国大学文化的进步,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等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全球化浪潮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化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实行“文化侵略”,推行“文化霸权主义”,造成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普遍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特别是信息全球化,使西方的一些不良文化借助互联网等渠道输人我国大学校园,对广大师生特别是青年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建漫,不仅要以更远大、更开阔的视野,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加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从中汲取营养发展民族新文化,而且应高度重视对广大师生开展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发师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在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意识,做到继承传统而不保守,与时俱进而不猎奇,视野开阔而不媚外。

总之,科学发展观作为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和超越,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思想武器,成为大学生在学习和未来工作岗位上不断进取、学有所成、建功立业的指导准则。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最终要取决于大学,取决于在优秀的大学文化氛围下成长的有志青年。所以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通过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建设自由、理性、兼容并包的大学文化精神,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主动亲近、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成为生活、学习中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

因此

下载马列毛邓三及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列毛邓三及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邓三学习心得论文5篇

    毛概学习心得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理科生,步入大学却也摆脱不了英语、政治、历史之类的跟我专业毫不沾边的文科课程,不过这些课程比起以往的学习改变多了,主要是更加生动、形象......

    毛邓三试题[★]

    毛邓三试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

    毛邓三习题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习题 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在全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

    毛邓三复习资料范文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

    毛邓三复习资料

    第一章:  1、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是(b ) A、李大钊 B、毛泽东C、刘少奇 D、周恩来  2、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c ) A、遵义会议 B、党的六大C、......

    毛邓三选择题范文

    一、单项选择题 1.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任务的是() A.陈独秀 B.王稼祥 C.毛泽东D.刘少奇 2.毛泽东最早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的......

    毛邓三暑假作业

    关于城市生活用水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 作者: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07级统计学专业孙丽娜,学号 20071910111 班次:11 序号:102 调查时间:2009年7月15日----20日调查地点:东明县县......

    毛邓三复习提纲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三个有利于”标准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