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总结

时间:2019-05-12 13:1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物实验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物实验总结》。

第一篇: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实验汇总

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实验二

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

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

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 制片 低倍观察 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

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 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时间:

3~5min.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4.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五 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

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

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

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

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

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

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

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

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

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

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

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

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 观察 加液 观察 加水 观察

考点提示: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

(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

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 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

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八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考点提示:

(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

(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

(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

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该实验中最好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

最好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

(5)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

(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加蒸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

(7)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

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

(9)两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或2 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

(11)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

其中不加DN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

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讨论:

(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

实验十一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 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3、讨论:

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实验十二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2、方法: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3、计算公式:

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 ÷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100%

4、讨论: 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 分析原因.实验十三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

①单一变量原则(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

②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即除溶液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③重复原则(每一浓度处理3~5段枝条); ④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 ⑤科学性原则

实验十四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

3、推导计算

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实验十五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实验十六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考点提示: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

MN/Y

(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第二篇: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 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二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 制片 低倍观察 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三 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时间: 3~5min.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2.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3.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4.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压片时用力过大。(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四

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五 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实验目的

一、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

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

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材料用具

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

二、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如果用刚煮沸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进行实验,就会因温度过高而破坏淀粉酶的活性。

(2)两支试管保温时,应控制在60 ℃左右,低于50 ℃或高于75 ℃,都会降低化学反应的速度。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以考虑以下原因。

①蔗糖溶液放置的时间是否过长。因为蔗糖溶液放置时间过长,蔗糖容易被溶液中的微生物分解成还原性糖,影响实验的结果。这时应改用现配制的蔗糖溶液。

②试管是否干净。如果上一个班的同学做完实验后未能将试管清洗干净,这次实验又接着用,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为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将试管洗刷干净,并倒置控干。教师在实验前应对试管统一进行检查,以杜绝上述情况的发生。

③蔗糖本身是否纯净。如果蔗糖不纯,就可能出现产生砖红色沉淀的现象。为保证蔗糖纯净,实验前教师可先配制少量的蔗糖溶液,并用斐林试剂检验一下,确无砖红色沉淀产生,则为纯净蔗糖。

实验六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实验原理: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等条件的影响,适宜的温度和pH有利于酶发挥活性。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材料 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

用具 试管,量筒,烧杯,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试管夹,温度计,滴管。试剂 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或斐林试剂)。

方法步骤

(1)取2支洁净的试管,编上1号和2号,并分别加入2 mL的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见下表)。

(2)另取2支洁净的试管,编上1′号和2′号,并分别加入2 mL的质量分数为2%的淀粉酶溶液。

(3)将1号和1′号试管放入60 ℃的水浴中保温5 min;2号和2′号试管放入100 ℃的水浴中保温5 min。

(4)将1′号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倒入1号试管中,轻轻振荡混合液,并将1号试管继续放在60 ℃的水浴中加热10 min;将2′号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倒入2号试管中,轻轻振荡混合液,并将2号试管继续放在100 ℃的水浴中加热10 min。

(5)待1号和2号试管冷却至常温后,在1号和2号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碘液,并轻轻振荡,观察颜色的变化。

说明:

(1)本实验和后面的第2个实验都应该将底物和酶分开保温,然后才混合在一起。

(2)在实验室中常用的淀粉酶为α-淀粉酶,α-淀粉酶的适宜温度为55~75 ℃,因此,本实验采用的温度为60 ℃和100 ℃。

(3)在2号试管中滴加碘液前应将试管及其内容物冷却至常温,否则碘液会挥发,导致溶液不变色。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材料 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

用具 试管,量筒,滴管。

试剂 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清水,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

方法步骤

(1)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

(2)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的过氧化氢溶液(见下表)。

(3)再另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1 mL清水、1 mL盐酸和1 mL NaOH溶液,并在试管上分别写上1′、2′和3′。

(4)在1′号、2′号和3′号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并轻轻振荡,静置1 min。

(5)将1′号、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分别倒入1号、2号和3号试管中,并轻轻振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

(6)观察1号、2号和3号三支试管内的变化,记录哪支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实验七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 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 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 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 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八 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 观察 加液 观察 加水 观察

考点提示: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

(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 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 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九 植物向光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随刺激的方向而定。在单侧光刺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运动。在重力的影响下,植物的根表现出重力性运动。为了进一步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原理,和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自己设计了此实验。

材料用具:种在花盆中的小麦幼苗,滤纸、不透光的锡纸

花盒、培养皿、剪刀、胶布、棉花、硬纸盒。

一、1、实验原理

1.1 植物的芽尖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并且与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有关。

1.2 植物产生向光性的感光部位是在单侧光照下背光面的生长素比向光一侧的生长素分布多,所以,背光处生长比向光一侧快,因而植物向着光源方向生长。

2、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案

2.1 为了证明生长素产生部位是胚芽鞘芽尖端,可切去胚芽鞘芽尖端,与正常幼苗的生长进行对照观察。

2.2 为了证明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可将胚芽鞘尖端进行遮光与不遮光的对照实验。同时设计胚芽鞘中端的遮光处理。

2.3 使所有实验用幼苗处在单侧光照射的条件下。

3、方法步骤

3.1 实验前,先将小麦种子播种在花盆里,待小麦种子发芽,进行实验。3.2 实验时,先固定植物幼苗;开始做的第一次,我们的做法是,在滤纸上用剪刀剪数个小孔,将数个小麦幼苗分别按设计进行处理后,用滤纸固定在培养皿中,进行单侧光照射培养。可是,敦煌地区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快,既是不断补充水,幼苗只能生存两天。导致实验失败。

改进后的做法是:用小花盆盛满土,将幼苗栽培在土壤中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处理。

3.3、处理方法:①组幼苗的胚芽鞘尖端切去。② 组幼苗的胚芽鞘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③ 组幼苗胚芽鞘中端用锡箔纸包住。④ 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3.4 将硬纸盒的一面,割开一个细长的开口,(开口高度因花盆大小而定)

3.5 将小花盆放入开有通光开口的硬纸盒内(放置前,浇足水分),用胶布把其余逢隙封好。

将纸盒有通光开口一侧朝向光源放置。为了避免幼苗因缺水死亡,每天用注射器通过通光开口向幼苗喷水。

二、向重力性生长实验设计

1、实验原理

植物的生长受地球引力的影响,茎表现为背向地生长,而根表现为向地生长。

2、实验设计方案 2、1 方法一,将刚萌发的种子以不同方向放置,探究根和茎的生长情况。

方法二,将不同方向放置的幼苗置于黑暗中,探究根和茎的生长情况。

3、方法步骤:

3.1 取四株萌发的小麦种子,以不同的方向置入琼脂培养皿中,使其胚根尖端朝向培养皿中央。四株小麦幼苗分别位于培养皿的东、西、南、北位置。将培养皿竖立放置在温暖适宜的环境中。

3.2 将另一个同样设置的培养皿放在暗盒中。

4、实验结果

按上述方向放置的幼苗无论在光下还是黑暗中,根均向地球引力方向生长(向地性生长),茎的生长均背着重力的方向。如上图。

向性运动在植物的生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向性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第三篇:生物实验总结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素质我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教学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因此,组织好实验教学对学生学好生物学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下面把我初中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是通过多种感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学生在观察时,①首先提出目的和任务;②拟定计划;③按计划认真仔细观察;④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物体上。例如:鱼鳍的血液循环。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及血液的流动方向。观察前教师应强调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在该实验中,还应该强调在观察完毕,应把小鱼放回水中,提高学生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二、对每个实验,应让学生找出重点、难点,同时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思考并注意关键问题,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有了思考的内容、有了讨论的话题。在课堂上教师参与学生们的讨论,在课外教师指导兴趣小组的活动,对实验内容进行预演,培养实验课小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既发挥了实验小骨干的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充分对比观察

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这样,学生在实验中就会有针对性,便于观察,从而减少盲目性,且印象深刻。

四、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人体的各种组织,先从整体观察各器官的部位,再观察种种组织的局部,从而有了整体和各种器官细胞组成的不同概念。

五、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性格、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速度上的差距。对待这种现象我的做法是:划分实验小组时要根据以往了解的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对实验速度特别慢的小组再进行强化指导,或把他们落下的个别次要步骤“演示”完成,以帮助他们在实验结束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今后的学习树立信心。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应讲清楚道理布局严格要求,有时甚至手把手地教,以形成规范化操作。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操作并且会影响实验结论时,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到补救办法,以防学生一错再错,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此外,在实验完成后必须进行总结,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这样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总之,只要老师功夫深,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学习生物课的浓厚兴趣,有助于他们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观察、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精、求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015.6

第四篇:生物实验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八年级生物实验总结

燕 九间楼乡中心学校

2014-2015学年第二期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因此,组织好实验教学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反思。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在该实验中,还应该强调在撕取洋葱内表皮时要小块的,如果太大块,在盖盖玻片时,容易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2.对每个实验,应首先把重点、难点提前告诉学生,同时围绕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题或应注意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有明确的目的、有思考的内容、有议论的话题。并经常参与学生们的讨论,指导课外兴趣小组对实验内容进行预演,培养实验课小骨干,让他们在实验课上充当小老师的角色,既发挥了实验小骨干的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充分对比观察

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

4.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5.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性格、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速度上的差距。对待这种现象笔者的做法是:划分实验小组时要根据以往了解的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对实验速度特别慢的小组再进行强化指导,或把他们落下的个别次要步骤“演示”完成,以帮助他们在实验结束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今后的学习树立信心。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应讲清楚道理布局严格要求,有时甚至手把手地教,以形成规范化操作。对每个实验,允许各实验小组在结果上出现一定的偏差,但实验步骤非经允许不得更改(探性实验除外)。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操作并且会影响实验结论时,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到补救办法,以防学生一错再错,偏离正确方向,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形成相关知识的错误定势

此外,在实验完成后还进行了必要的总结,以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总之,只要老师开动脑筋,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有助于他们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观察、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第五篇:生物实验总结

生物实验中试剂的作用及实验方法总结

一、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

①淀粉——碘液(蓝色)

②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砖红色)

③CO2——C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乳酸——pH试纸

⑤O2——余烬复然

⑥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双缩脲试剂(紫红色)

⑦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苏丹Ⅳ染液(红色)

⑧DNA——二苯胺(蓝色)

⑨染色体——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溶液

二、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1、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2、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3、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

4、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

5、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水浴加热

6、除去光合对呼吸干扰——给植株遮光

7、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色散或透明薄膜滤光

8、血液抗疑——加入柠檬酸钠

9、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

10、骨无机盐的除去——盐酸溶液

11、灭菌方法——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用火焰灼烧灭菌;双手用肥皂冼净,擦干后用75%酒精消毒;实验室或接种箱用甲醛蒸汽或紫外灯灭菌;整个过程都在实验室无菌区或酒精灯旁进行。

三、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

①光合速度——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有机物生成量

◆水生植物可依气泡的产生量或产生速率;

◆离体叶片若事先沉入水底可依单位时间内上浮的叶片数目;

◆植物体上的叶片可依指示剂(如碘液)处理后叶片颜色深浅。

②呼吸速度——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或有机物消耗量

③原子或分子转移途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④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

⑤植物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

⑥甲状腺激素—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

⑦生长激素—生长速度(体重、体长变化)

⑧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

⑨菌量—菌落数,亚甲基蓝褪色程度

四、实验中控制温度的方法

1、还原糖,DNA鉴定——沸水浴加热

2、酶促反应——水浴保温

3、用酒精溶解叶中的叶绿素——酒精要隔水加热、五、实验中常用器材和药品的使用

1、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2、Ca(OH)2:鉴定CO23、CaCl2提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4、HCl: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5、NaHCO3:提供CO26、NaCl:配制生理盐水或用于提取DNA7、琼脂:激素或其他物质的载体或培养基的凝固剂

8、亚甲基蓝:用于检测污水的细菌含量

9、酒精:用于消毒、提纯DNA、叶片脱色及配制解离液

10、蔗糖: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作为碳源和能源物质

11、滤纸:过滤或纸层析

12、纱布、尼龙布:过滤,遮光

13、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

14、柠檬酸钠——血液抗凝剂六、一些常见的实验方法

⑴、根据颜色来确定某种物质的存在:

淀粉+I2(蓝色);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脂肪+苏丹Ⅲ(橘黄)或+苏丹Ⅳ(红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大肠杆菌+伊红和美蓝(菌落为深紫色,有金属光泽)

⑵、用颜色标记法来确定原肠胚三个胚层的分化情况。

⑶、用荧光标记法来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⑷、同位素示踪法: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去向;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⑸、确定某种元素为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的方法:

水培法(完全培养液与缺素完全培养液对照)

⑹、获得无籽果实的方法: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花蕾期已去雄的子房,如无籽蕃茄、诱导染色体变异,如无籽西瓜。

⑺、确定某种激素功能的方法:

饲喂法,切除注射法,阉割移植法,切除口服法。

⑻、确定传入、传出神经的功能:

刺激+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测定神经上的电位变化。

⑼、植物杂交的方法

雌雄同花:花蕾期去雄+套袋 +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雌雄异花:花蕾期雌花套袋+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⑽、确定某一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方法:

测交;该显性个体自交。

⑾、确定某一性状为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的方法: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的杂交

自交,观察后代是否有性状分离。

⑿、确定某一个体是否具有抗性基因的方法:

确定小麦是否具有抗锈病基因,用锈病菌去侵染,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锈斑出现。⒀、鉴定血型的方法:

用标准血清与待测血型混合,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凝集情况。

⒁、育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多倍体育种等。⒂、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⒃、生态瓶的制作方法;瓶必须透明,且封闭

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平板划线法;用选择培养基培养(如:圆褐固氮菌的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细菌和酵母菌的分离)

⒅、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

测定细菌的数目---显微计数

测定细菌的重量---取一定体积的培养基,经离心分离,反复洗涤后,称湿重,或烘干后称干重。

七、实验研究方法

1、显微观察法 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2、观察法 观察微生物的外在性状和表现等,如观察注射了甲状腺激素的小狗的活动状况,观察动物的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遗传实验等。

3、同位素示踪法 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18O和14C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转移途径的实验等。

4、加法创意 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用注射法研究生长激素的实验,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的实验等。

5、减法创意 如用阉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的实验,雌蕊授粉后除去发育着的种子实验等。

6、杂交实验法 如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植物杂交、测交的实验,小麦的杂交实验等。

7、化学分析法 如番茄和水稻对Ca 和Si选择吸收的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等。

8、理论分析法 如大小草履虫竞争的实验,植物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的实验,植物向光性的实验等。

9、模拟实验法 如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等。

八、实验技术

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适用于观察生物的微观结构,如细胞的结构,包括光镜下可看到的各种细胞器。

2、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技术

适用于显微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或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等。

3、研磨和过滤技术

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研磨剂〈常用SiO2〉、提取液及其他必要物质,充分研磨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滤渣,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4、解离技术

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5、恒温技术

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6、纸层析技术

适用于溶液中物质分离。重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画滤液细线、层析分离。

7、根尖培养技术 观察植物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

8、溶液培养法 探究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实验,〈拓展——微生物生长因子的判断的实验〉;植物的无土栽培〈注意溶液浓度和溶解氧〉。

下载生物实验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物实验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实验总结

    2010-2011学年度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 实验教学的各各方面工作都能顺利开展,现就一学期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 一、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方面 严格实验准备制度,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实验......

    生物实验总结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初三生物实验工作总结 一、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方面 严格实验准备制度,各任课教师要根据实验计划,演示实验一天前,分组实验两天前交实验通知单到实验室,本人......

    生物实验课程总结

    生物实验课程总结 谢天佑物理42 2014012228 这学期我总共完成了四个实验:啤酒与酸奶制作和微生物观察,ELISA实验,显微镜的使用与小白鼠腹腔血细胞的观察和蟾蜍解刨实验。 啤酒......

    生物实验考试总结

    辛寨初级中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工作总结 2013年4月22日,我校九年级学生参加了设在本校考点的由临朐教育局统一组织的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活动。本次考试的六个实验相对比较基......

    八年级生物实验总结

    2014学年度八年级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 左家中学 张学智 这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生物教学。众所周知: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生物实验......

    生物实验考试总结

    东翔学校八年级生物实验操作考查工作总结 东翔学校教务处 张胤 2012年5月10日,我校300名八年级学生参加了设在本校考点的由桂城教育局统一组织的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考查活动。......

    生物实验总结2

    生物实验总结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生物实验具备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功能,更有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

    初一生物实验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生物实验教学总结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