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三篇(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13:1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三篇》。

第一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三篇

依靠学习增强本领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近平老早就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40多年前与习近平一同插队的北京知青如是说。“近平读书有‘书瘾’”,梁家河的村民亦如是说。事实上,青年习近平酷爱读书,这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受访者们的共识。

作为一部再现总书记在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的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披露了大量关于他在梁家河插队期间读书学习的经历。这些经历生动反映了青年习近平克服重重困难,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交流、注重实践的品质。受访者们共同的结论是,习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与他长期坚持刻苦读书学习分不开。

当读到去文安驿接知青的村民们对习近平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记忆犹新的时候;当读到他们的知青窑洞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的时候;当读到知青们想出去蹭饭,他不为所动,说“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的时候;当读到他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时候,对青年习近平的读书生活,每一位读者不可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梁家河的老支书说:“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

青年习近平阅读的涉猎面非常广。他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比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还下功夫啃《资本论》,写了18本笔记;他对历史著作涉猎很多,特别对中国经典古籍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读过的外国名著也非常多,在2015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一口气列了那么多名师大家,这些人的作品他都是实实在在读过了的。另外,他还读了不少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所以,他号召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号召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读点历史,都是他的经验之谈,很大程度上源自他青年时代读书学习经历的深刻体悟。

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甚至是更重要的学习。青年习近平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遇到新鲜事就要刨根问底,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以办沼气为例,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期间,他从《人民日报》上了解到沼气的重要价值,尽管兴建沼气是一项全新工程,技术难度很大。但他毅然赴四川学习办沼气的技术,回来之后结合延川当地的气候研究施工,推动梁家河兴建起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实践表明,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发挥长远影响。后来,习近平同志在各个领导层级和领导岗位上,都号召大家读书学习。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五年间,更是多次直接讲到读书,甚至为学员开列书单。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专门就全党的学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今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很多,不论是新出现的问题,还是改变了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加强学习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我们都应该响应和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号召,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

学思践悟担当使命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思考和体会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袁占亭] 发布时间:2017-10-18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兰州大学党委把组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全校上下进一步树牢和践行“四个意识”。这本书的内容在《学习时报》连载时,我已进行了学习,并在为2017级新生讲开学第一课时与同学们交流了感想。最近,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再次深受教育,更加深刻体会到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情怀,更加深刻理解了坚定维护总书记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

这是一本读懂中国国情的书

全书以真实的访谈、老百姓的话,再现了总书记青年时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一个社会的历史,都不是割裂开来的。我们今天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出“不忘初心”。初心从哪里来?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来自党自成立以来对人民不变的郑重承诺,来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实践,来自中国最基层最普通民众的心声。总书记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插队在当时全国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我们读这本书,思想上跟随总书记当年的脚步,倾听群众真挚的感情,感受峥嵘岁月的艰难困苦,追溯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历史,也是在上一堂生动的党史课、国情课,有助于我们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

这是一本感悟领袖成长的书

这本书告诉我们,党的领袖是如何从最基层一步步历练而成的。我深深感受到,总书记是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华民族进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的发展阶段。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从总书记的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就不难理解总书记成长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这是一本指引人生道路的书

这本书虽然记录的是领袖个人的成长轨迹,讲的是几十年前的事,但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具有极强的启迪意义。习近平的知青生活,是一个年轻人适应时代、走向社会,接受实践检验、不断成熟成长的过程。当年,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的下乡知青,这个淬炼使他得到了“获益终生的东西”,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他的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年学子来说,学习生活在国家繁荣富强的大好时代,适逢民族复兴的重大契机,我们现在不可能再有那么艰苦的环境,而更重要的是从总书记的成长轨迹中汲取精神财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想要成才,就要像总书记那样,立大志向,做好当下,养成读书等好习惯,主动接受实践的历练,在实践中锻造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务实的品格作风,在实践中逐步做到“四个正确认识”。

当前,高等教育界正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要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我们育人的生动教材;要与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我们干事创业的精神营养;要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把它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读本;要与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思想源泉,不断增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我们要学思践悟,做到“五个强化”,把学习的成果内化于心,体现到实际行动和办学实践中,主动作为、担当职责、砥砺前行。

强化思想引导,立根固魂增强“四个自信”践行“四个意识”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蕴含着伟大精神,穿透时空历久弥新,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意志、汇聚全社会力量,更加自觉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把学习该书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中央巡视整改等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实施“1234”的思政工作总思路,即把牢社会主义办学这“一个方向”,围绕学生和老师“两个主体”,坚持学校党委、中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动”,着力抓好课堂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建设“四个重点”。扎实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等10大专项任务,坚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点大讲堂”“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小组”,通过党委常委会、校院两级中心组和组织生活会等方式,引导广大师生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和践行“四个意识”。

强化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淬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

“人生的扣子从一 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深刻诠释了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立志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我们既要了解总书记重要思想的历史起点和源头,又要注重从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养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抓好“六抓六促”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坚持党委书记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落实党委书记、校长和学院书记、院长每学期讲思政课要求,办好“国情时政大讲堂”等论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用“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党校培训、实践锻炼作为重要环节,矢志不渝地打造“四有”好老师队伍。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新生“蓝图计划”、中高年级“卓越计划”、毕业生“启航计划”,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青年学生争做“四有”大学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强化宗旨意识,服务师生整治校园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习近平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我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七年岁月中,总书记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与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修田,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从不会做饭、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兰州大学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千方百计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力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加强各项工作的规范管理,持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构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为每一位老师干事创业、每一位学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和良好环境,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兰州大学。

强化实干精神,砥砺奋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习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就是乡亲们眼中“敢说敢做敢担当”“吃苦耐劳的好后生”。20岁出头的他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不仅自己积极劳动,还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淤地坝,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群众生活逐步改善,全村外出乞讨的历史一去不返。兰州大学已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4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面临前进路上的各种挑战。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这种积极面对困难、砥砺奋进的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高等教育思想,秉承“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发展信心,持续攻坚克难,抓好当前正在推进的4项重点改革任务和4项一般改革任务,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学科发展带动全校整体工作的发展,不断探索在欠发达地区办高水平大学的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强化政治担当,坚决有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总书记反复强调“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就要有担当”。梁家河的乡亲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习近平做事总是沉稳务实的,他不喜欢‘三把火’‘三板斧’式的工作方法,而是讲究吃透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大家都觉得他讲问题“讲得最实”“办法最管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的作风,立足本职岗位干好工作。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抓实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层层传导级级推动,把全面从严治党的体系建立健全起来、责任延伸落实下去。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突出全覆盖和实效性,持续推动“支部+”,优化支部设置,激发支部活力,强基础、抓关键、促创新,切实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继续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年”和“干部作风、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夯实工作基础,不断凝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兰州大学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深刻地理解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继续做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思践悟,深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宝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力量源泉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雷] 发布时间:2017-09-06

近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党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读者一致好评。

这是探寻党的领袖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总书记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养下、在共和国旗帜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是从黄土高原最基层的农村一线党支部书记干起、一步步历练成长起来的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爱戴的领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撷取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反映了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

这是指导广大党员干部淬沥党性的生动范本。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朋友,“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诠释了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969年1月,总书记时年15岁,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农民一同吃粗粮、住窑洞、睡土炕、干农活。当时的陕北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仅食品匮乏、饮水困难、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而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陈旧。总书记青年时期就在这样极度困难的环境中,经受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艰辛磨炼,不仅真实而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和中国社会,也锻造了极为坚强的意志品质,铸就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不仅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坚定理想、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这是激励我们坚定跟随核心的感人画卷。在书中,29名采访对象通过口述实录,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动人,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的虽然是40多年前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穿透时空历久弥新,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总书记的衷心爱戴。精心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自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是有源头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崇敬爱戴。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取得伟大成就,一个重要渊源就是总书记历经非凡成长,淬炼了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深邃的理论思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总书记的成长经历,深深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历史烙印,鲜明展现着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气质形象。书中折射的总书记人格力量和非凡经历,是全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倍加珍视、发扬光大。

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为全党全社会学习领会总书记的崇高政治品质提供了珍贵史料,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意志、汇聚全社会力量,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水利系统党员干部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思想、政治、理论准备的重要内容,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脉络、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深刻地领悟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坚持砥砺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在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面对特殊时期和不公对待,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同时树立了远大志向,作出非同寻常的人生选择,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以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凝心聚魂、固本培元、指引航程,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牢群众观点。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他与当地群众共度时艰、水乳交融的七年。七年中,总书记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与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了解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怀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他总是自称“普通农民”而不是“知青”,自己吃糠咽菜把“真粮食”给老百姓,为当地群众办了很多受益至今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和青春奋斗岁月孕育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取信于民,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而不懈努力。

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修田,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冬天冰凉刺骨的泥水照样蹚,劳动中手掌起泡流血也在所不惜,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历经了七年的磨砺成长。在闭塞荒凉的黄土高原,总书记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从没忘记学习和思考,坚持博览群书,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山上放羊时学,干活休息时学,曾为借一本书能跑30多里路。读马列、读历史、读政治、读文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当今时代,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更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早在梁家河七年历练时,总书记就是乡亲们眼中“敢说敢做敢担当”“吃苦耐劳的好后生”。20岁出头的他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不仅自己积极劳动,还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淤地坝,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群众生活逐步改善,全村外出乞讨的历史一去不返。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就要有担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时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担当意识,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把治水兴水这一造福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抓实办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推进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创造优秀业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记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带领乡亲们兴水利、除水害的艰辛历程,带领村民们苦干实干,遵循科学规律打井筑坝淤地,改善了梁家河生活条件、生产条件,作为水利人读起来尤其倍感亲切。知青时期兴修水利的经历,对国情民情水情的透彻把握,也是总书记治水战略思想的源头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揭示了治水兴水对民族发展和国家兴盛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为我们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治水兴水管水的重要战略思想,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生态治理修复,扎实做好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着力推动河长制等重大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进一步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奋力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新局面。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部历史书、教科书、指导书。水利部党组举办了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深入学习研讨,交流心得感悟。下一步,我们要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纳入水利系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为党校教育、干部培训的必备教材,组织全国水利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学深悟透,把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为民情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加快推动水利改革发展,为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

敢担当强作为 携手奋进新时代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人力资源2班

XX)

随着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号角声愈发嘹亮,来自祖国各地的内招生、选调生、选派生、军转干部等年轻人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的播撒在新疆大地上。他们有的在村级阵地中挥洒汗水,有的在脱贫攻坚最前沿施展才华,有的在维稳第一线中砺练人生。正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他们都正在或者即将经历,稚嫩的种子总要经历风吹雨打,他们迫切的需要一个强大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对于扎根边疆的广大年轻干部来说如同久旱逢甘霖,明确了坚持的方向,树立了坚强的榜样。40多年前的一个有志有为、有胆有识、有情有义的热血青年,如何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如何坚持初心、持之以恒的服务群众,那一个在山腰上边放羊边看书的年轻人从那一刻起就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天山脚下既是实现抱负的“舞台”,也是锻炼人生的“教科书”。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从陕西梁家河到南疆基层,没有硝烟的“战斗”仍然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终将成为新疆脱贫攻坚、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等新时代新疆伟大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奉献者。

第三篇:七年知青岁月心得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述了总书记在1969到1975年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经历。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待在农村的时间最长,年仅15岁的习近平毅然决定放弃在北京优渥的生活条件,到陕西去当知青,到最苦最难的地方去磨炼自己,到最贴近农民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抱负。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主席,扎根在土地里,枝繁叶茂在党中央,用自己高大的身躯,树立起中华儿女的榜样。

分享片段---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近平离开中学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梁家河,虽然艰难困苦,但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所高等学府、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

那个年代,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但是近平没有受那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他热爱读书,“痴迷”读书,每时每刻都汲取知识。那时候,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出门就是漫山遍野的黄土。近平在劳动之余读书,也是一种充实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荒废时光的好办法。

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当中,只要你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地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你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 民、学者、医生、教师,或者国家干部,都能为人民服务,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才。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考进医学院,五年大学生涯,三年规培之路。这是新一代医学生的真实写照,如今的我们已经离开了校园,开启了新的梦想,一摞摞的发黄医学书,一支支废旧墨蓝笔,一张张尘封的病历纸,一声声催命的电话铃声,一串串急促的脚步声,一场场激烈的病例讨论,这些都是我们的平常工作的真实写照。医路漫漫,唯有坚持,才能取得教授、专家那样的称号。

十一期间,不知道有多少住院医师在医院值班?漆黑的夜里不知道有多少医务人员在伏案工作,患者的入科教育,不知道你是否千叮咛万嘱咐患者不要熬夜,不要劳累,而如今的你想起这些话语会有什么想法呢?现实是什么呢?我们收起自己的矫情,擦干自己的眼泪,放下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揉揉眼睛继续工作,你们都很坚强,工作再苦再累,也都在坚持,从来不向父母抱怨,不向社会妥协,牟足尽,一个个的向前冲,做不到总书记那样的坚持不懈,但我们也不差,坚持在医学的道路,快乐的穿梭在病房里。主任们常说,住院医师,只有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在病人身边学习才能尽快地成长起来。没有高强度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难以培养出合格医师,年轻医师没有下夜班,你们要多看、多学、多问、多做,这样才能早日成为值班医生。我们经常会听到轻轻松松是当不好一个医生的,不努力永远做不好医生,换句话说,技术不够硬,被患者抓住把柄,翻身的机会都没有。我们看过不少真实而负面的消息,我们抱怨过无奈过哭泣过,但仍发现自己没有改行的勇气,还是想继续做医生。医生的工作服务对象是患者,患者的救治需求随时可能发生,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医生工作时间不可能是“朝九晚五”。下班时间到了,医生仍会继续对病人进行治疗。对规培医师而言,规培期间是以学习者身份在工作,住院医师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才能有更多收获。如果因为待遇问题去“颓废”自己,对病人不负责,那样失去的很可能是自己的生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从一个懵懂迷茫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青年,他从梁家河大队出发,从一个普通农村的村长迈向党中央,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艰苦的环境,容易使人沉沦,但是如果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永远不要停止为梦想而努力!

美国总统杜鲁门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责任到此,请勿推辞!”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弘扬主人翁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一名优秀的青年医师。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做事在行,忌言之凿凿,作之寥寥。

第四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鲜活的教材

生动的范本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一)触动心灵的共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一书,对诗人艾青的这一名言有了更为触动灵魂的共鸣。这是一本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那段知青岁月里,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构成了当代青年官兵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部队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每名官兵都应当从中汲取营养,跟随青年习近平足迹找寻青春无悔的密码。

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无论是“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困境,或是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应,都没有让青年习近平放弃最初的理想。从40年前走出窑洞、北上求学的那天起,“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信念就成为牵引青年习近平不断奋进、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这足以启示青年官兵,只有到艰苦环境中去,才能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像当年的习总书记一样,在基层历练、积累,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此时悄然扎根。他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青年官兵只有把青春植根在祖国大地,奉献于强军事业,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听说,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上山放羊,他揣着书,把羊放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休息时,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始终“痴迷”读书,即便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当前,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新军事变革、高技术战争,对军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我们青年官兵必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新理论、掌握新装备,获得打赢未来战争的“入场券”和“资格证”。

培塑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习总书记曾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在历史亲历者口中,我们也总能听到“近平是了解实际的”“插队几年让他更加了解实际”等表述。青年习近平也给人们留下讲问题“讲得最实”“办法最管用”的深刻印象。正是习总书记这种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支撑他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取到了父辈革命者缔造的“真经”,完成了他最初的梦想。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青年官兵成长成才,必须脚踏实地、抓住当下、扎根基层,在火热的军旅生活、壮阔的强军实践中实现个人理想。

砥砺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七年陕北生活,青年习近平面对贫苦的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闯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积累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实践证明,只要有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也能适应,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回过头来看,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这启示我们,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青年官兵要勇于迎接挑战,敢于摔打自己,尤其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提高打胜仗本领,早日成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这是李大钊对青年人的勉励。今天的青年官兵,时代性地站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历史节点上,应当把党的创新理论和领袖指引的方向作为人生指南,自觉校正人生航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军旅之路上行稳致远,走出一条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内心的正道坦途。

中共中央党校编写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全方位、全视角还原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讲述了他如何经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读这些感人故事,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是一次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对表和看齐。总书记身上彰显的优秀品质、人格魅力需要每个人认真学习!

非志无以成才。一个15岁的青年,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面对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因为有了这个“初心”,青年习近平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逐渐成长为梁家河的“好后生”。总书记后来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黑夜中指引人生道路的是理想,这也是总书记反复告诫青年人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原因。

唯有初衷不改,方能脚步不停。在这个有些“浮躁”“张扬”、充斥着“速成”“捷径”的社会,总书记“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面貌”的故事,就像夏日里的一股清泉,甘甜明澈,解理想信念之渴。当前,军改正处于深走实落的关键阶段,面临撤并降改、调整分流,我们要努力立起报国志,“工作看我的,改革听党的”“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非学无以广才。能力素质是经过不断学习思考积淀形成的。知青雷平生回忆道:“有时候,我半夜醒来,发现近平还在看书,就问:近平,你怎么还不睡呀?他总是说:再看一会儿。”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农村知青生活,白天劳动强度大,人已经很疲劳,每天吃得也不好,尤其是当上村支书后又要操心村子里的事,但青年习近平总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

(二)磨砺使人成长 总书记与青年学生座谈时曾讲过“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令人动容。在物质生活、信息获取手段都已极大丰富的今天,很多人都有学习乏力、思维懒惰的坏习惯,对比总书记当年在生活清苦的条件下仍能自觉做到学习刻苦、思想艰苦,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反思检讨,看看学习上是否太过放松、思想上是否太过安逸,自觉重整行装再出发。

非干无以造才。梁家河原先是贫困村,青黄不接时全村就出去乞讨。青年习近平担任村支书后,村子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原因在于“实干”!总书记当年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吃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一心为民办实事,就像村民王宪平评价的,“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人民群众的由衷赞扬源于总书记真正把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完成艰巨复杂的任务,解决群众最企盼的事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总书记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挂念着千百万的人民群众,以躬身实践的“实干”精神,带领我们国家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在改革强军的伟大事业中,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同样需要每名官兵团结一心向前看,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能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为实现强军目标不懈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艾平说:“七年知青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读罢此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所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也更能让年轻一代明白一个道理: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

第五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日前,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收录了当年与总书记同期插队下乡的知青以及当地村民的采访实录,通过亲历者回忆当年总书记在梁家河艰苦奋斗的细节,还原了总书记青年时代的成长经历。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深刻地感受到,这本书不仅翔实地再现了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更是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一部做人做事的生动教材, 学习这本书,我们要从书中汲取丰厚精神滋养,把理想信念作为自身动力, 用艰难困苦来砥砺青春, 用勤学实干、创新创造来完善自我,永葆赤子情怀本色,总书记为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生的价值。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说:“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由此可见,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就已经把为人民做实事作为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理想追求。当年,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面对特殊时期和不公对待,他从来没有对党产生丝毫怀疑和动摇,以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精神境界,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和执着,并为之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精神之“钙”。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尤其是纪检监察干部,更要始终不渝,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多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坚定不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投

三要做到履职担当。一个没有担当精神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们的人生价值如何实现,就要看我们做了哪些对人民群众有益的事情。习近平小小年纪就扛起了村支书重任,真抓实干地带领群众抓生产、搞建设。他不仅自己积极劳动,还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点和第一座磨坊、淤地坝,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生活逐步改善,村民外出乞讨成为历史,这一桩桩鲜活生动的事例,生动诠释了总书记敢作敢为、执着奉献,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忠诚、干净、担当。在当前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的担当精神尤为重要。我们要时刻把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担当、是否敢于担当作为对自己的最基本要求,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放在心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从办好一件案件、解决一件具体问题做起,不放过一个腐败分子,不忽视一件群众诉求,坚持对工作负责、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努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四要密切群众感情。“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这是总书记在总结七年知青岁月时的感言。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他真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七年。七年时间,他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里能挑120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榜样。正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厚植为民的博大情怀,学习总书记艰苦奋斗的

下载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三篇(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三篇(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摇篮,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近日,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收获匪浅。《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内容讲述的是1969年......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自厅机关党委开展读书月活动以来,我所在支部的党员们一起积极参加读书活动。作为一名参与者,我利用工作之余时间,读了......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言稿

    青年的楷模 学习的榜样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朵什镇团委 冯财林 最近,有幸拜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通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故事细节再现了习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七年知青岁月,深深打动了我们,也为我们大学生今后人生路上......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困境中的精神升华--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群众眼里总书记的青年。从习总书记成长经历中不平凡青春岁月的第三人视角......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岁月砥砺理想肇基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是一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致迷茫中的青年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在有限的见闻中,我对习近平主席浅薄的认识是:他是威风凛凛的国家主席,是体贴妻子的好丈夫,是命运早被注定的红色革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