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色革命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心得-水恒国
赴红色革命基地调研暑假实践心得
制药121
水恒国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暑期社会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将为我们以后走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实践,我们快乐。作为实践,这样的一项活动,也必须有其流程经营。从开始的确定主题,到队员的选拔再到实践的开始,分工,任务的布置,或许疏一看,甚易。但实则不然,在这过程中不是冷冷的追求学术上的严谨,更是寻找种人心向往的科学之美。不论第一天大家为了提高团队工作效率方案的讨论争论不休,不论每天在外采访市民的队员被烈阳晒伤,汗珠滴落早已浸湿全身的队服,更不论每晚写报告,写日志,总结全天,为明日准备到深夜。每天的采访,吃饭,采访,总结,休息,成为了我们的主线,每天奔波于常州市的各个小巷街头,我们询问着,调查着,目的只是完成实践,让自己明白更多属于我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真谛。只因为我们知道,孵化梦想,需要汗水与坚强的臂膀,我们付出,我们收获,我们快乐。
在对常州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了保护红色文化的建设活动,这里有孩子,成人,政府干部,每每从他们的行为中,我们在感受,感受着这份简单,经过我们的采访,知道了保护红色文化的艰辛,传承红色精神的困难,在同情的同时,我们更多了一份宽慰,因为,我们保护红色文化的建设活动在不断的改善,为更好的未来而努力。或许,我们的实践不能反应红色文化的每个细节,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我们的实践能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更多人注意到在大城市的周围还是有着一些需要帮助东西。保护红色文化的建设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
实践活动结束了,每个人在思考着这几天发生在我们身上全部,少了那些青春的张狂,多了些青春的踏实,少了那些青春的迷茫,多了些青春的奋斗。当远离喧嚣,来到团队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团结,什么是一个团队。这样的实践,这样的我们,这样的快乐。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那种超乎平常的感觉。社会实践,无非是想让我们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不会在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找不到生活的重心。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把自己推向社会的机会,也感谢在实践中那些给予我无私帮助的人。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
第二篇:红色革命基地暑期实践活动心得-陈安邦
赴红色革命基地调研暑假实践心得
制药121陈安邦
去年暑假里,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假实践活动--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赴红色基地调研”活动课题。常州本就是具有浓厚红色文化历史的名城,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红色革命先驱都是常州人,能拿到这样的课题我比较高兴。实践活动当时温度还算比较高,每天都要早起,然后赶去各个红色基地,每个人都比较严肃,我们每次去一个新地点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对那段充满斗志的红色岁月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第一,就我们的调查,常州的红色遗产保存还是比较完好的,唯一不足就是,青果巷那边比较破旧了,看样子是面领着拆迁,拆迁如果在所难免,这些有着历史记忆的老房子如何处理就成了难题。其他的都保存的比较完好,比如张太雷故居,恽代英纪念馆,还有比较著名的三杰纪念馆。我想这些都是常州的永远的精神财富。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常州人本地人都对本市的红色文化有较多的理解,久居常州的外地人也会在常州本地人的熏陶下,对常州的红色文化名人有一定的理解。我想这是常州的一个印记,永远印在每一个常州人的脑海里,流淌在每一个常州人乃至中国人的血液里。这是每一代常州人不应忘记的一段历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应忘却的历史!作为大学生,我对常州市政府对这些红色文化古迹,红色人物文化财富的竭力保护致以崇高的敬意。我想这些与常州的道德讲堂是十分贴切的,常州是一个红色文化历史悠久的城市,而道德讲堂可以将这些文化发扬出去,利用先辈们的光荣事迹,必定能激励一代一代又一代的常州人,中国人!我觉得,这是常州的一个好的发展方向。没有历史的城市就像没有灵魂的人,它不会有人文的积淀,不会有生命力.常州无疑是一个充满了生命活力的城市,他值得每一个生活在常州的人的尊敬和爱护!
第二通过对那些红色基地的调研,尤其对生活在周边的人群的调查与交流,我发现,那些红色文化的根就扎在普普通通的人民心中。你可以从他们淡定的眼眸里看出对生活的希望,那些平凡的家常,一次喝茶,一盘象棋就可以看出当代常州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没有让这个城市市区活力。每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常州人,都对这个城市充满了期待与美好的祝愿,都十分热爱这个城市,他们在这片城市下生活,成长,完成自级的梦想。一代又一代的常州人给下一代讲述着那古老的故事,下一代有带着那些老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或在这个城市繁衍,或远走他乡,但都始终有着常州红色的背负,那种流淌在骨子里的血液里的印记,让每个常州人都能顶天立地,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这种和谐,让每一个来常州的人都被感情切,没有陌生感,有的是亲和力,让每一个常州人找到了家的感觉。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都不会对他失望,他哺育了一一代又一代的人,正如每一个常州的学子,在这里长达四年乃至更久的学习工作生活里,每天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慢慢的记忆,都愿意将这些记忆当做一份宝贵的财富。无论那一天哲学学子成功与否,都不会忘了这个城市,以及他的浓厚的文化历史。
最后,这次调研让我看到了当代常州人对于根的追寻,就像每一个炎黄子孙对华夏之根的眷恋,无论在何方,心永远紧系自己的故乡,紧系自己的梦想出发的地方,紧系自己的根。作为一个在常州学习的大学生,我对这个城市也充满了热爱之情,这是我实现梦想,追逐未来的得放,我觉得应当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将常州的这些红色文化与更多的人分享,让常州成为一个和谐的,充满人文的城市走出去,让更多的活力走进来!
第三篇:红色革命基地暑假社会实践心得-胡茂鑫
赴红色革命基地调研暑假实践心得
制药121胡茂鑫
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半个月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和毅力。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磨练品格、增长才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在这里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和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道理。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园艺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心得
心得
此次暑假社会实践,我们团队一行多人来到了成都市金堂县金满堂农业开发公司进行了为期半月的暑期社会实践。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了解社会,深入基层,深刻学习,此次实践之行是学校和社会给予我们的机会,所以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受益匪浅。
首先,让我们对园艺生产基地公司加深了进一步的了解,以前在学校总是听老师或者长者所述,没有亲身去体验。此次实践基地面积200多亩,是我所见比较大的一个基地了。主要进行葡萄的生产,副产品有苦瓜番茄海椒等蔬菜产品。基地设施完善,还了解到如何进行蔬菜作物的配套生产,大棚的建设,薄膜的选择,基地排灌设施的建设都略有了解,对我以后从事园艺事业具有巨大的帮助。
其次,对我们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了巩固与加深。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嫁接的应用,此次基地嫁接的砧木是丝瓜,接穗是苦瓜,生产的苦瓜个大,产量高,可连续采收2个季度。既让我明白园艺技术的重要性又让我明白园艺技术的博大精深。还有让我记忆深刻是葡萄的生产,此基地所生产的葡萄种类较多,经济价值高的有美人指、黑珍珠、玫瑰香。可谓让我们见识了珍贵水果品种的生产。所学的关于园区的建设,间套作,病虫害防治,葡萄的修枝,作物施肥,地膜覆盖等多种园艺生产技术多有所运用。让我们真正的进入实战中去学习所学专业知识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也让我们明白它的广阔性与覆盖性。
最后,让我们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并且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经历。在实践的半月中,通过同行的交流,了解到此行业社会的现状,公司收益情况,经营模式等学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才之路。马上面临毕业,我们不能止步于学习。学校为我们打开了智慧之门,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将继续迎面学习下去,并快速成长。
非常感谢学校、队长、金满堂园艺公司。因为他们,我们才能有这么一个充盈的实践过程,从中学到知识并获得阅历。也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精彩。
第五篇:社会调查——红色革命基地
红色记忆——拜谒中山陵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令世人敬仰。自从学习中国近代史以来,我对孙中山先生的胆识和魄力,以及志存高远与走在时代前列的智慧,一直怀着崇敬仰慕之情。不知从哪时起,拜谒中山陵,一睹伟人风采便成了我的一个心愿。趁着这次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完成了这个久未达成的心愿,前往中山陵拜谒孙中山先生。
在前往中山陵之前我便早早的做好了准备,上网搜集了许多有关中山陵的介绍。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1926年春天开始动工,到1929年夏天建成。中山陵屹立在南京城东郊,原名总理陵园,面积8万余平方米。它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是宁镇山脉中支的主峰。东西长7千米,南北最宽处4千米,周围绵延10余千米,巍巍钟山,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其间掩映着两百多处名胜古迹。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6月1日奉安于此。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第二天一大早,就和小伙伴一同前往中山陵。从市区到中山陵,必须经过一条林阴大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梧桐树在南京随处可见,枝叶十分繁茂,郁郁葱葱,把天空遮盖得严严实实,就象一个绿色的帐篷。据说,这些树是当年宋庆龄女士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特意从法租界买的树苗栽种下来的。民国时期的小树,如今长得如此粗壮而又枝繁叶茂,印证了那句“大树脚下好乘凉”。其实,它有着自己深刻的寓意:一方面古树的健在见证着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深沉持久的爱情故事;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年青一代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曾为中华民国之崛起而呕心沥血的革命先辈们。
沿着陵园路往前走,就到中山陵了。远远的我就看到一个巨大的牌坊,上书“孙中山陵园”。此时,我感觉热血沸腾,终于要来到期盼已久的地方了,我不再和朋友嬉笑,而是多了一些严肃与庄重。牌坊后是宽大的柏油路,沿着这条路我们来到了一个大的广场,站在这里,仰望上面的中山陵,气势宏伟、高大,让
我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对伟人的敬畏之情。陵墓入口处是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大字,金光闪闪。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是长长的台阶,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据说这392级石阶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3亿9千200万。中山陵的台阶设计得很讲究,石阶虽多,攀登起来却也没觉得累。因为登一段石阶后就会有一个很长的平台,可以在平台缓冲休息一下,然后再登。有意思的是,从下往上走的时候,只能看见石阶,却看不见平台,这寓意着革命的道路艰难坎坷。而当你登到中山陵墓,从上面往下看的时候,看到的全是平台,却不见一个石阶,这又寓意着孙中山先生开阔的视野,历尽千辛万苦的革命道路之后,回过头再看当初曾经走过的路,觉得并不是那么的艰难了。从下往上看,宏伟巨大,直插云霄,彰显逝者的伟大。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我不由得为此设计叹服。当年在修建中山陵时,公开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最终吕彦直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由他亲自负责设计施工。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平面呈警钟形,寓有“唤起民众”之意,祭堂外观形式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观念,而又糅合西方建筑精神,融汇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符合孙中山的气概和精神。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墓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诸如斗拱、檐椽、券门、歇山式屋顶等民族风格,同时又吸取西方建筑,如灵堂重檐歇山式四角堡垒式方屋,既庄严简朴,又别创新格。特别是其全局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中山陵的建筑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墓室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通,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然而,在1929年3月18日,年仅36岁的吕彦直在主持建造中山陵时积劳成疾,中山陵墓工程还未告成,就因患肝癌不幸逝世。他没有等到自己的创意最后完工就病逝了,真是天妒英才,实在是令人惋惜,但是正是有了他的设计,才有了现在恢弘的中山陵。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一口气登上了中山陵的最高处。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 2
为顶,下面是白色的,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是先生毕生所畅的伟大理想。这里用青白两色,其含义是,当时国民党的国旗正是青天白日,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这个“天下为公”,先生的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不得不被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先生走在时代前列的智慧所折服。过了陵门便是碑亭。石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鎏金颜体大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碑上没有铭文。据说,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了。由后人自由评说。我想,继先生之后“无法概括”之人恐怕是少之又少啊!
祭堂的门楣上,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祭堂建有三道拱门,门额从左至右刻有“民权、民生、民族”的横批。堂中是先生的大理石坐像,往里走便看到祭堂两壁刻有孙中山先生的简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祭堂右边墙壁上刻有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我细细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精神写照。先生一生想的是人民的食衣住行,想的是人民行使政权,想的是民族强大。从侧门跨入先生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大理石圹,墓圹正中是一具汉白玉雕刻的先生平躺像,双手交叉,抱于胸襟,先生遗体就安放在这圆石圹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据说当年先生在北京逝世后,由专车将灵柩运往到南京,于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在这里举行大典。整个陵像就像一口警钟,提醒后人不要忘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要把革命先辈们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
参观完墓室出来,我站在陵前高台上,看到整座陵墓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树木婆娑,宁静而肃穆,凉风习习。居高临下,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心胸也豁达了许多。我心里满满的感激,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公开向腐朽的封建统治宣战,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统治,推动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是英雄把自己变成了英雄,是懦夫把自己变成了懦夫。”中山陵之行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孙中山先生是一代伟人,更是一名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民族英雄。是他让我懂得,只有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 3
理想追求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努力学习、创造和奉献,我们才能创造出绚丽的青春。
放眼如今的中国,依法治国,关注民生,人们都步入了小康生活,我们现在正享受着革命先辈们为我们打下的大好河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也使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让我们体会到家的温暖。近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源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的“万事民为先”,以及张德江之“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俞正声之“多做实事不图虚名”等,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由此看来,“人民”和“群众”,已经被装进了国家领导人的心中。如果先生的在天之灵能看到今日的13亿中国百姓共享太平,正身处和平安详的时代,看到“三民”之钟在华夏大地长鸣,孙中山先生当放心安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