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暑假福利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王龙昭
实践地点:济南儿童社会福利院
一、实践目的
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回复社会生活能力,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践的目的有:
1.了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3.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单位介绍
济南儿童福利院,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们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 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 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们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的工作展开。
三、实践内容与个人体会
我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的地方。体检,门卫的质问,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在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当是,我所经历的,却颠覆了我的一切。
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们一些简单的要求,不要打听他们的身世,为院里的工作保密。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
我最先接触了是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
在几天的实践中,我把他们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他们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唱歌,跳舞,学诗等等,她们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们,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在寝室休息。遇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他们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热情叫“阿姨”,我最为感动是,他们都及其希望他们的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往往,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他们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我们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的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在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2.他们是与别的儿童一样,是天使,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他们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他们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他们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们是的好心人为“妈妈”。
我的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们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他们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他们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我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他们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是不是“周杰伦”的“杰”,这才发现,他们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
他们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他们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只是,有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他们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我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我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他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我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我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他们也有对我们的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们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时,许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3.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因为孩子很多,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们各自的名字,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我不想他们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们的第一天,在课程过后,我先告诉他们我的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们了,我想这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
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他们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在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我问过他们,他们说偶尔有机会带他们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还是很熟悉的。
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我问过他们以后想干什么,他们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我告诉他们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们想太多以后的事情。十天时间很快结束了,我想,我来到福利院之前,是带着好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为外界所不知的地方的,走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是一个以感情介入其中的人,即使写这个实践报告的时候,我还是如此。对他们的关照,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下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曾经的烦恼,他们也会有,当然,也许回会有我所没有经历的苦难或者伤感,但我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的,也会长大,谈恋爱,上大学,找工作,成家立业,成为千万普通人中间的一位。我相信的!
第二篇:福利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讲解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这是我第一次到福利院看望那些小朋友们。他们的年龄差不多只有7、8岁;有的甚至更小,只有2、3岁;稍大一点的孩子,已经在上中学了。大多数小朋 友是因为肢体残疾、先天性智力障碍、脑瘫,因父母无力抚养,还正处于襁褓之 中就被父母残忍地抛弃,还有少部分是因为父母双亡而被送到福利院。
他们很可爱,只是少了些本该属于那个年纪应有的活泼与灵动。从他们的 眼神里我看到了迷茫和恐惧, 有时竟闪烁着些许悲伤, 不时让我觉得心里酸酸的 , 既心疼又难过。在这个花季般的年龄段, 正是他们尽情享受生活的新奇与快乐 ,尽情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享受父母疼爱的温暖的时候,可是,他们却没 有上天眷顾, 没有父母的庇护与疼爱, 过早的承受着生活的辛酸, 承受着没有父 母陪伴与宠爱的孤独, 瘦弱的身躯承受了太多太多, 而被亲生父母抛弃的事实将 是他们内心永远的痛楚。那些“父母”的冷漠、自私、责任感丧失、人性的泯灭, 是被整个社会所谴责与唾弃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与反思的。
每一个孤儿都是折断翅膀坠落人间的小天使,在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我 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关爱呵护他们,也许你不用给他们多少物质上的慰 藉,简单地,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陪他们做做游戏,给他们讲讲故事,对他们 而言就是最大的关爱了。
赶快行动起来吧,让他们也能有一个美满快乐的童年,健康成长!正如歌 曲 《爱的奉献》 唱到的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三篇:暑假福利院社会实践报告
以前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媒体对社会福利院孩子的生活状况的报道,可以说,每次我看到的报道都是某某单位对某某福利院献爱心,为孩子们带去了糖果,零食和他们喜欢的玩具,并同时捐款多少元。是的,福利院的孩子们需要社会对他们经济上的资助,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人们对他们的关爱。他们已经被他们的父母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遗弃,这莫过于人生的一大灾难。而他们,绝对不能被我们的社会所遗弃。
8月20号,我们小组一行10人来到浦口的南京市社会福利院。来到了那里,我们都大吃一惊。这里的孩子都不是正常的孩子,他们是一群有先天性障碍的孩子。有的孩子因患残疾而行动不便,但他们依然用坚强撑起活着本应挺起的脊梁;有的孩子说话支支吾吾,口齿不清,但我们分明可以听到他们渴望与人沟通交流的声音;有的孩子虽然智力有障碍,但他们却用力在纸上写下遒劲的大字或者用手中五彩的画笔勾勒出内心的美好世界,每一笔每一画都是不去的真实写照。即使有的孩子年龄还没有十岁,但他们已经学会了自立与自强;即使这些孩子非亲非故,但不幸的命运将他们会聚在一起,同时也教会了他们团结友爱;即使他们和同龄的孩子相比缺少富足的物质条件,但他们丝毫不埋怨上天的不公,虽然他们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无情的父母所抛弃,但从他们清澈的大眼睛还是可以看到与生俱来的单纯和可爱。
刚和这些孩子接触的时候,孩子们都用怯生生的目光看着我们,我暗想这些孩子真的是太缺少爱了。虽然他们在福利院衣食无忧,但他们却没有很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与人交流的机会。我们的小组成员拿出事先买的糖果和零食,孩子们都露出欣喜的眼神,看得出来孩子们很喜欢我们带来的东西,但他们却不敢上来拿,直到我的同学们吧糖果和零食分给孩子们,孩子们才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接下来,孩子们为我们合唱了一首《卖报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大风大雨里满街跑,走不好,滑一跤,痛苦的人生谁知道,七个铜板就卖两份报。”稚气的童声唱着辛酸的歌曲,让我们小组的成员都有着想哭的冲动。然后在福利院老师的电子琴的伴奏下,孩子们又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们正在认真的唱着歌,其中有一个孩子十分稚气对我们的一个女同学说:“阿姨,我想妈妈了!”真的是没有实现想到,这个孩子一呼百应,不一会所有的孩子都哭闹着要妈妈。我们的小组成员都哄着,安慰着孩子说:“你们妈妈过一段时间就会来看你们的。”我们害怕伤害这些孩子的心灵,因为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是天使,确实有点忧伤的天使。过了一阵儿,孩子们在零食的“攻击”下渐渐停止了哭泣,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想被他们的父母抛弃无疑是他们人生的一个巨大的伤口,但伤口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合,他们会走出这一个人生本不应该出现的黑暗,但是这个黑暗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以后,他们也会和我么一样长大,经历青春期的烦恼等等,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打击,然而他们拥有坚韧不拔,顽强的意志品质,一定会越过每一道坎,追求自己的幸福。
后来,我们和孩子们做起了游戏。我们先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们和孩子们都玩得不亦乐乎。接下来。我们又玩跳长绳的游戏,孩子们跳的可欢了。特别是一个小
女孩,胖乎乎的,协调性却超好,跳长绳的时候还能翻跟头,简直是精彩之极。这是个有着先天性智障的孩子,福利院的老师说过一段时间她就要代表中国参加一个国际上的残疾人交流会呢!谁说智障的孩子天生就需要人们的照顾,他们同样可以为我们的社会创造价值,为我们的国家增添荣耀。
我们与孩子们交流的的时候,孩子们有时也会出现不耐烦,不听话的时候,他们会发呆,露出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的想,他们也是有心事的呀!有一天,一个小男孩突然问我:“哥哥,人再怎么样才能不死?人可不可以不死?”我怔住了,那么小的孩子,居然在考虑这种深奥而没有答案的问题。有位教育学家说过,人一旦考虑生与死的问题,他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生命的思考
第四篇:福利院社会实践
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他们有的以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也有艺术工作者。选择敬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
平时娇生惯养的我们,走出校园来到社会,走进老人。把老人当作朋友一样聊天,听老人们的事迹是如此的着迷,更让人感到高心的是,居然有的同学主动跑到外面小卖部买东西给老人。我们来的时候已经准备了点水果,点心,还有月饼。可远远不够,那些学生用自己平时的零花钱给老人们买吃的。这一幕深深印在我心里。
通过聊天,我们了解了老人们日常的生活。老人们有些是在家呆不住,子女工作繁忙,有些是被子女送过来的。虽然有的刚刚不太习惯,不过时间长了逐渐习惯起来。
老人家在这里都过得很开心,他们有时间的时候会在楼下的树阴或者是楼上先房字里看一下电视或玩一下麻将,也有是到楼下做一些简单的锻炼的。因此,老人在这里也可算是可以晚年安康。
通过这次跟老人家的聊天,是我们明白的很多,明白到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他们的辛劳,明白他们对他们儿女的记盼,更明白他们对我们的希望……
老人们平日里很孤独,儿女大多不在身边,有的甚至没有儿女,他们要的也许不再是简单的金钱所能代替的,在生活的温饱要求之上,有人在身边那是最最开心的了.<常回家看看>里歌词写得好,老人要的是有人陪他们聊聊天交流一下心声。
我们现在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多都已经不在了,所以看到老年人,我们可能会特别的想念自己已故的亲人,不自觉得就想和老年人们亲近亲近,就像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想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而他们也会把我们当成孙女,孙子一样,拉着你的手,把他们的那份慈祥加注在你身上,而我们也欣然地接受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孩童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经历生与死。我们现在还是青年阶段,未来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要走,如何走下去,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心中有数。也许当我们走完我们的人生旅程,该休息时,是否也会象敬老院的老人那样快乐开心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呢?
在某个敬老院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吗?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切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十年,二十年,三年,四十年……当我们老的时候,是否可能在那个时候又会想起那时候的老人,是否又能过的比他们幸福呢?这一切都是问号,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来把握。那个时候或许我们也成为历史的功臣,成为新中国历史长流中璀璨的一个颗心。
第五篇:福利院社会实践(上传)
关于在xx市社会福利院服务孤儿的社会实践报告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抱怨。但是,我们至少一直健康地成长着。而在世界上,有一部分先天残疾的孩子,他们可能因为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在幼时就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在寒假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我看到了这么一群孩子的可爱,单纯,异样美丽。我们不须抱怨世界的不公平,而应该学着发现身边的美好,学着为这个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无论微薄与否,都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我相信,只要心中有一份爱与宽容,一切都会变得美好。正如这句话——爱心,是美的化身。因为它的存在,世界才变得更加美丽:爱使人感到温暖,使人得到光明,使人更有力量去面对苦难。
一、实践目的这次实践的主题是“践行北京精神,奉献和谐社会”。为了在实际中更好地体会北京精神的内涵,即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了给和谐社会奉献一份力量,我跟随xx市xx区财政局部分人员一起在福利院做志愿服务者,照顾那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我希望那些孩子在与我短暂的几天相处中获得了快乐,感受到了温暖,无论是否能听懂我们所说的,希望他们从我们身上看到外面的世界。在这次实践中,我也能更大程度地领悟北京精神,学到一些在学校里没有的东西,这是一种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二、实习时间
x年x月x日-x年x月x日
三、实践单位介绍 xx市社会福利院始建于xx年,是xx市唯一的一所集医疗、康复、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公益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主要承担xx市城镇“三无”人员和社会弃婴的收养,同时对外开展自费寄养有偿服务业务。现占地25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其中近年新建房9500平方米。目前,有老人260人,儿童52人。设老人床位160张,儿童床位120张,设有医务室、康复室、活动室、阅览室、舞厅,配套设施完善。
我的工作主要是在活动室,与孩子们一块看电视,做游戏,教他们画画等等。
四、实践内容 2月10日上午10点左右,我们来到了福利院。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进了有点神秘的康复大楼。大楼的第一层住的是老人,老人们的精神都还不错,相互聊天或是看电视等,大人们留在了一层,我与另外三个朋友随着院里的老师一起来到了二层——孩子们的活动室。
我们推开了一间活动室的门,小小的活动里坐了坐了20多个孩子,小的只有三四岁,大的有十二三岁。在活动室的侧边,还有两个孩子正在打点滴,用纯净的眼神看着我们几人的出现。不到三秒的静默之后,老师还未来得及介绍我们,孩子们就一拥而上,围绕在我们几人周围。冲到前面的孩子非常自然地要求我们抱抱,没来得及的孩子急切地拉着我们的手。好不容易安静之后,老师介绍了我们四人——小老师,是来教孩子玩耍和学习的小老师,在一阵喧嚣之后,孩子们被几个老师带去吃饭了。在老师的介绍下,我才知道,这些孩子都是身体有残疾或是智力有缺陷,未被领养走,可能会一直在福利院生活。
下午2点,孩子们如往常一样在另一间稍大活动室内“玩耍”,因为这群孩子的特殊,所谓的“玩耍”其实是让他们画画或是阅读很简单的文字。我们四人先将带来的旺旺礼包、牛奶、糖果等分给孩子们,孩子们有点争抢,在一阵喧闹之后,我们进行了一场正式的介绍。接着,我们将孩子分成了4个组,开始了“玩耍”。我们试着引导孩子们画他们心中的家,1个半小时之后,所有的孩子才完成自己的作品。到离开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我们四人9点就来到了孩子们的活动室,孩子们仍旧在活动室内相互推攘,或是看看电视,我们进去之后一人抱了一个孩子,一切与第一天很相似。孩子们似乎已经认识了我们,虽然口里没能清晰地表达出什么,却手指着窗户。来到窗户旁边,怀里的孩子抓着栏杆,渴望地望着窗外的世界。依然有孩子拉着我的手或是衣服,甚至有个孩子很细心地看到了我的衣服没有拉上拉链,并很执着地要为我弄好衣服,我很感动。每当我把怀里孩子放下来的时候,他们总会继续说着“抱抱”,不肯离开。我们与孩子相互说着简单的话语,向老师询问一些他们的情况,就这样和孩子又渡过了一个平和的上午。而这天的下午,又是与孩子们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玩耍”,但是今天的主题是写字。孩子们的字都有些歪七扭八,但看着他们认真的模样,偶尔吵闹的模样,我心中觉得他们的世界比我们简单多了,快乐多了,心里涌现了一种满足感,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依然单纯如初,幸福如初。
最后一天,在我们四人的渴求下,老师带我们去了康复大楼不对外开放参观的第四层,这一层的孩子年龄均在2岁以下,都是被父母遗弃的婴儿。我们推开第一间房,一个老师正在喂一个兔唇小孩,叫彤彤,另一个老师正在给并排的两个健康可爱的小孩喂饭,分别是靓靓和小逸,而幼儿
床上还睡着一个小孩,叫星星。老师说,星星得了21综合征,靓靓和小逸已经被领养了,不久就将离开福利院。我们在为两个小孩感到开心的同时,却不由为另外两个小孩感伤。星星特别小,刚出生不久,我执着地相信他对这一切是知道的,是伤心的。待我走到彤彤旁边,彤彤却因为我的靠近哭了起来,一时无措。经过老师解释,我才知道,这是遇见陌生人不信任的表现,顿时一阵心酸涌上。留下了我们带的一些糖果、磨牙棒等东西,我们继续去了其他房间。这些刚出生的孩子大多身体不健全,兔唇、失去双目、残疾等等,让我们看着心里很难受。这一天,我们陪坐在这些幼儿旁边,学着喂他们吃饭,唱一些歌谣哄他们睡觉,时光就这么匆匆溜走了。
在离开福利院之际,大孩子们为我们唱了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不够洪亮,音调不够准确,但是很让我们动容。直到我们离开康复大楼之时,我回头看,几个孩子还跑到窗户边上开心地与我们挥手。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纯真的画卷。
五、心得体会 我仅仅在福利院当了三天的志愿者,很不专业地当了一回孩子们的小老师,虽然很短暂,但是回忆起这段经历来,我感触良多。
在福利院的孩子们是希冀拥抱的,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们开心。他们喜欢与人亲密接触,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你的身边,我恨不得多几双手来给他们牵,给他们温暖。他们想和我们回家,即使他们有残缺,他们却比任何人都渴望拥有一个温暖港湾。在孩子们对家的描绘中,我看到的是对父母的想念,对安稳的渴求。虽然福利院可以说是一个大家庭,有许多兄弟姐妹一起生活,有老师的关心与爱护,至少未曾缺衣缺食。但是,福利院里的老师、义工和孤儿的人数相比,还是很少的。而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拥有众多亲人的呵护,在福利院的孩子缺少的就是这样浓浓的关爱。当然,这些孩子是很敏感的,那些初生对于陌生人总是有一份防备与害怕,即使他们才一两岁,谁能说他们对于自己被遗弃的命运没有感知呢?随着孩子们的长大,他们变得没那么敏感,渴望关爱,渴望自由。我想对于孩子们来说,窗外的世界很精彩,所以他们不断地指着窗户,望向窗外,即使窗外只是一栋栋很普通的房子。他们很善良,他们很容易满足,为我把衣服弄好的是个10岁的男孩,一个所谓的智障儿童,但我想说,他叫康康,是个很善良的男生。我对于这些孩子有心疼,有无奈,我希望在他们纯粹的世界里,能一直这么单纯和快乐。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在更深的程度上理解了北京精神的内涵,也让我明白我们应该在实际中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我期盼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好,而孩子作为祖国的未来,理应得到我们的关爱,而在孤儿院的孩子们,更需要得到我们的关心。其实,在我与孩子们的相
处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敏感,感受到了他们对家的期盼,他们需要物质上的补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当然,我也看到了他们在福利院过得很平和,这是国家的政策变得优越了,这是和谐社会的表现。我想,只有国家的繁荣才能逐步让国民的福利增多,让大家过得富足。同时,国家发展得好,国民素质也能进一步提高,那么“孤儿”的存在一定会越来越少。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海纳百出,有容乃大。北京以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人都能在北京找到发展的机会。我们在北京生活,我们也要做一个包容的人,理解、尊重孤儿,做好一个“厚德”的人。这次实践里,“包容”是我理解最深刻的一个地方,“厚德”是包括我在内许多人应该再努力提升的地方。记得在教孩子绘画的过程中,由于年龄层次以及理解能力等的限制,有几个小孩子很久都没能理解我们的意思,不耐烦就出现了,但我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尽力用不同的方式去让孩子理解“家”。其实这段时间里,我们的急躁并没有减少,一直在增加,在离开的时候我们觉得一下子轻松了。现在想来,是我们不懂得正确的方法,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包容孩子的错误。孩子们大多有残疾,本身理解力就不如常人,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位孩子想一想。假如我们用纸堵住了耳朵,我们是否能正确地理解“家”的意思呢?在现在社会中,许多人看似对孤儿抱以同情的态度,但假若自己的孩子遇上无父无母的同学,却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孩子远离孤儿同学,矛盾的做法。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因为我们不曾经历过孤独,随着社会风气对于孤儿,尤其是残疾孤儿有着一份轻视、歧视,我们也难免对他们产生蔑视,我为自己当时的不耐感到惭愧。其实,看看那些残奥会的选手们,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努力证明着自己的价值。经过这次实践,我认识到我们对于这特殊人群应该怀有一颗包容的心,给予他们尊敬与帮助,做一个厚德的人,消灭心中残留的歧视等不良情绪,以博大胸怀为他们的处境与未来思考,真正地社会的和谐奉献出一份力,而不是矛盾地仅仅空想。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在实践结束后,我与朋友交谈发现在实际中,健康的孩子被收养的机会以及自食其力的能力都远大于残疾孩子,对残疾孩子来说,仅仅靠福利院或是各方关爱对孩子们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去生活,而不是像菟丝草一样成为附属品,他们有权利也有必要真正活出自我。这些,需要政府以及我们每个人来想办法,能想出一个创新的政策来帮助他们。比如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开设一家创新工厂,里面有各种对应的适合残疾孩子的工作,这样他们就能靠自己的努力去收获幸福,体会生活的真谛。我们的想法还很幼稚,可行性很低,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总有一天,我们的“妄想”会变成创新,和谐社会会发展得更好,孩子们能更幸福地生活。
我们生活得很幸福,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们也要为和谐社会做出一份力。在现在,我不能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但至少我能好好学习,从理论开始不断武装自己。因为我知道,空有设想没有能力是无奈的,只有在我有能力之后才能更好地为这个社会奉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多多参加这种志愿者服务,向身边的朋友宣传,我相信一切都会逐步变得更好!
三天的社会实践很短暂,我记得最初的好奇,也记得一时的急躁,更记得最后的感动。这是一次社会实践,也是一份人生体验,是我一生宝贵的财富。和谐社会,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共同努力,我们总会幸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