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练、三思”心得体会
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王晓明
春末夏初,我们 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学习中,我们倾听“三疑三探”、感受“三疑三探”、走近“三疑三探”,我们在学习中思考着,在思考中兴奋着,因为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教师与学生共成长”的教育的春天,我们每个人都被“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吸引着、、、、、、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理解:
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同时养成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索、创新,快乐,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阶段的三个主要环节,即:
1、设疑自探:针对教学目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自学自探并提出疑问,老师归纳、梳理、补充问题,形成自探提纲;
2、解疑合探:对教学任务和提出的问题限定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当堂解决本节课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
3、质疑再探: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已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探究更全面、更深刻的问题答案。最后,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拓展,因此这个教学模式也被概括为:“三疑三探,运用拓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奠基作用,同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一脉相通的,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传道、授业、解惑“本身,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弟子规》中说到:“学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正是紧扣了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疑” 与“探”的妙处是:一方面,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所以课堂教学就应该从从疑问开始,到释疑结束;另一方面,提问需要能力,解疑更需要能力,学生在不停地疑问与探索中寻找着问题的答案,在不断地思考和释疑中提高着自身的能力,在进一步地运用与拓展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在一次次地实践和创新中体会着学习的快乐,因此,“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就是“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模式、好方法。
2、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减负喊了这么多年还是减不下来,究其原因是课堂效率低下或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教师只好采取加强课前预习,加大课后练习的方法来弥补不足,过重的课后作业和严格的课前预习,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质量。而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不倡导学生课前预习,不提倡课后布置作业。认为课外预习实际上是占据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属于变相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地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并通过探究去迅速解决问题;而过于繁多的作业则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倦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取消课前预习,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了学生课内高效和快乐地学习。此外,由于学生当堂完成了学习目标,基本不用再布置课外作业,所以学生不存在课外负担的问题,因此“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拥护,媒体称“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为:“异军突起的成绩,轻负高效的课堂,课堂教学的革命”,我认为一点都不夸张。
3、增加了教师教学的乐趣:教师多年来一直做着枯燥的重复劳动:教同样的教科书,说同样的话、讲同样的习题,课堂上喋喋不休地传授知识,工作显得单调而无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真正“活”了起来,虽然课堂上的问题是让学生自己提出,答案又是让学生自己解决,但是这样开放的课堂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才能驾驭课堂,又由于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各种挑战性的问题,这就迫使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也迫使倦怠的教师忙碌起来,他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开阔视野,才能上好每堂课,才能回答好学生的各种问题,现在一桶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三疑三探”促使教师必须有持续不断的“源头活水”,于是教师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提升着自己的价值,同时也享受着教学的乐趣。
4、解决了课程改革的难题:课堂教学的操作方式不改变,即使教材再变,要求再多,课程改革也不会有质的变化,从我们近几年来的课改情况看,虽然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有生存的土壤,老师们也知道培养学生的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可是面对各种考试和排名,教师不知道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两全其美,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推进过程,是一个培养创新能力步步升华的过程。从设疑、解疑、质疑到最后的编“疑”,四个环节实际是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用问题创新问题的思维递进过程,学生能编拟习题,说明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创新,从西峡县实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后看,全县中小学学生疑探能力明显增强,教师素质也迅速提升,教学质量得到突破性进展。因此说“三疑三探”为广大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改找到了一个抓手和载体,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课程实施“穿新鞋走老”题
二、“三疑三探”教学观摩课的认识:
听了西峡县三所学校的九节课后,我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节课的内容是讲会,还是学会,是授之于鱼,还是授之于渔的问题,新课改倡导“合作探究”,“三疑三探” 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不同的是,新课改实验中依然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合作探究”,而“三疑三探”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探究答案,后者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头脑中没有问题是教育的悲哀。由学生自己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1.在“设疑自探”这个环节里,八位教师都是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简洁恰当地导入正课,都能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归纳、梳理和补充,尤其是二小的语文课,城区一中的英语课,四小的语文课,教师都能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期待,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城区一中语文课,由于是古文,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先采用读课文,查词语,翻译难懂的句子的方法,先扫除障碍,再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显得课堂更真实,更实用,也体现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城区一中的英语课一开始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猜测练习导入新课,巧妙的构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环节里,虽然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是教师们始终在引导学生经历着思考--发现--提问--筛选—梳理的思维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第一步。
不足之处是:个别科目对学生自探方法没有给予适时地指导,加之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没完全抓住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补充的问题相对较多。
2.在“解疑合探”这个环节里,几位教师都能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交流自己的问题答案,教师审时度势,适时地引导学生回答,有效地在问答中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评价问题,以此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张扬个性的目的,课堂上都能坚持让学生回答、补充、评价,较好地都做到了“三讲三不讲”,绝大部分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敢于评价、置疑别人的观点,在这方面语文、物理几门课做得最好。对于学生探究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城区一中的物理老师讲解地有点多以外,其他老师都进行了简要地讲解,教师们很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问与答,常识个性化的理解,例如,城区一中的语文课,在教师讲《黔之驴》时,师在置疑再探环节中问“《黔之驴》的结尾还有什么可能?”,生答“一切皆有可能,老虎可能灭绝,驴子可能强大,因为、、、、、、”,但是他们始终把握“不能有悖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另外,在这个环节里,一小和四小的语文老师,一中的英语老师都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用生动的语言,精彩的片段让课堂变成了“鱼市场”、“圣诞晚宴”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学生仿佛听到了鱼市场的叫卖声,圣诞晚宴上谈笑声,开幕式上的国歌声,同时感受着主人公的快乐与悲哀,让学生在探究与参与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作为听课的我,完全忘记自己是在听课,而一直被当时的场景所感动着、、、、、、,我不知道是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所折服,还是为精彩的课堂所震撼,但是我知道这样的课堂才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我在想,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教师还会为枯燥的说教而烦恼吗?学生还有理由厌烦学习吗?
不足之处:在“解疑合探”环节中,有几节公开课的个别问题,学生只是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是不是真正知其“所以然”?老师没很好地关注,这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3.在“置疑再探”这个环节里,教师们不满足让学生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还引导学生不断挖掘问题,提出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慎重处理、解答学生提出的怪异问题,收放有度,对于老师也没把握的问题,师生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外进一步探究,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难度的问题教师没有肤浅应付的现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城区一中物理符老师的课堂,正是孔子笔下的这种情境,大家想知道,但又不明了,能说上一点儿,但又说不透,符老师的高明之处就是一步步通过实验,通过讨论,通过演示,通过评价,通过设例,让学生将问题和疑惑,将知识点和能力的培养巧妙地融合起来,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困惑,真是太妙了!
不足之处:有节数学课,在学生“置疑再探”之前,教师过早地对学生说“看来大家对今天的内容都掌握了,都学的很好,现在看谁还有没有问题提出来?”这样便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再提不出疑问的学生是好学生,说明完全掌握了,提出问题的学生说明没学好,这样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了,该环节也形同虚设了。
4.“运用拓展”这个环节是一堂课的亮点,是教学改革的大胆设想,不同层次学生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对所学知识不同的理解,自己编写不同的练习题,这样做,一方面在对新学内容进行梳理的同时巩固了所学知识,在编写和习作别人的习题中也灵活掌握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还能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使问题进一步升华,在完善认知结构中,实现求异创新。在这个环节里,几位教师都是采用亲自审阅、组内交流的形式或班级评价的形式处理的,以确保巩固练习扎实有效。另外城区一中的王燕老师等还采用让学生谈收获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尤其一小的语文课,在运用拓展环节里,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生字,课文中的四字成语,重点语句,课文内容给自己设计作业,还有四小的语文老师补充了“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一段作为拓展练习,让学生朗读,补充,体会,真的是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啊。
不足之处:1)有节数学课,反馈学生所做练习时,时间不够了,练习处理的有点仓促,显得虎头蛇尾,有点遗憾。2)还有一节课用了55分钟时间,拓展练习有点重复,时间把握不够好,另外,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了作文,除了教师本身对学生平时训练有素外,这不能不让人觉得多少有“做秀”的成分。
总之,“三疑三探”的课堂,亮点不断,精彩连连,课堂教学设计美,以理服人;任教老师语言美,以情动人;加之学生巧妙的发问,精彩的回答,融合的气氛,让讲课者、听课者都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更是一种美的享受,我从师生的脸上读出了“快乐”,我仿佛突然明白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原来老师应该这样教,学生应该这样学,才是我们教育教学追寻的最高境界。
三、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1.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不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在“设疑自探”环节中,学生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几乎都没有给学生认知新课的时间,这样学生直接提出问题,能否切中新课要害?如果学生提出的不是核心问题,没有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题,那么让学生探讨回答那些问题吧,课堂时间不够用,也不能突出本课重点,不回答吧,就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该如何处理?
我认为:在“设疑自探”环节中,如果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前,教师能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浏览所学内容,经过快速思考再提出问题,这样可能提出的问题质量会更高一些,也能更能靠近教学目标,教师整理补充起来也比较容易,不至于在设定问题上浪费时间。即使教师整理、补充自探提纲,也应该是在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整理、补充,而不是另外设定问题。2.在“三疑三探” 教学模式中,我们如何适时地把握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
我认为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的任务,教师不要要求学生两两谈论或分组讨论,不要让学生有依赖思想,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能力应该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精髓。
3.在“置疑再探”这个环节里,如果学生提不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教师该怎么办?如果学生提出了更尖锐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我认为:在“置疑再探”这个环节里,如果学生提不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培养他们进一步置疑的能力,如果这节课内容确实没必要再次置疑,教师也不应该非要套“三疑三探”的死模式,应该灵活处理,遵循“无疑不探”的原则,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棘手,很尖锐,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应该给时间,让学生再讨论,思考成熟后再回答,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走形式。对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我们要活学活用。
4.在“运用拓展”这个环节里,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编拟习题?如何掌握全体学生的做题情况?
我认为:这个环节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巡视时要重点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的编题情况,学生展示习题要体现知识的基础性和拓展性,要注重学生所编题的质量,教师还要对训练题进行预设,以备学生所编习题偏离教学目标时进行补充、完善。从学生被动做题到学生主动编题,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创新思维的提炼和升华,是新课堂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同时学生自编自练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自我创造的价值,所以教师千万不要让这个环节走过场,要好好把握,认真对待。5.让学生评价学生的回答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又一个“亮点”,那么怎样的评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我认为: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不要让学生简单地说“他回答地完全正确”,要教会学生这样评价“他回答的很精彩,因为、、、、、、”,“他回答的还不够完善,是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他们在书中找到正确答案。要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6.“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这么优秀,是不是我们学习、运用之后就一定要完全否定以前先进的教学模式,例如,“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呢? 我认为学习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以前优秀的教学模式,例如,“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我们可以考虑有机地将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法融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形成更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但是不能偏离“三疑三探”的精神实质---即:“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运用的几点见解:
1.我们刚学习、介入“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开始时学生一定不会质疑,我想应该允许教师根据所教新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示范引领性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待学生养成习惯之后,教师应该尽量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包办代替。教师切忌不要在开始讲公开课时,为了使自己的课更接近“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而提前做准备,让学生提前预习或准备问题,这样“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一开始就走样了,变味了,我建议各学校最好不要急于安排实验课,应该先让教师们学习领会“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实质,让教师在课堂上常识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并教会学生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开口置疑,等师生基本掌握了这种模式,再安排公开课、观摩课,这样步子会迈的更稳当,更有利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真正运用
2.“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应该要求人人尝试,校校重视,可是不能急于求成,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我认为目前在大力宣传、学习、领会的同时,应该要求教师一边尝试运用,一边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只有专业知识扎实,边缘知识丰富,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上级管理部门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先重点抓几个学校,学校重点抓几个教研组,教研组内由部分素质好的教师重点尝试运用,分段试点,以点带面,学校可以让先实验的教师成为第一梯队的实验教师,其他老师为第二梯队的实验教师,等第一梯队的实验教师基本成熟后,再做示范课,再全面铺开,这样“有的放矢”,才能百战百胜。3.“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优势无庸置疑,谁先掌握了它,谁就走在教育教学的最前沿,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合所有科目,不一定要让所有教师必须完全照搬,我建议可以因人而已,灵活运用,在上级管理部门制定具体方案,具体制度时,我建议要由统一细化管理型转变为灵活松绑型,因为要求过于细化、过于统一,容易束缚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在管理制度制定上,主管部门只需拿出大的轮廓,鼓励学校、教师结合实际创新运用,但是,松绑不等于放任自流,督导时可用学校、教师自己制定的管理方案进行督查,考核,要抓管理,抓落实,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我区有效地推广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区的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培养学生的设疑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敢于大胆质疑,积极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把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最大限度地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也是同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脉相通的。.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不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在“设疑自探”环节中,学生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几乎都没有给学生认知新课的时间,这样学生直接提出问题,能否切中新课要害?如果学生提出的不是核心问题,没有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题,那么让学生探讨回答那些问题吧,课堂时间不够用,也不能突出本课重点,不回答吧,就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该如何处理?
我认为:在“设疑自探”环节中,如果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前,教师能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浏览所学内容,经过快速思考再提出问题,这样可能提出的问题质量会更高一些,也能更能靠近教学目标,教师整理补充起来也比较容易,不至于在设定问题上浪费时间。即使教师整理、补充自探提纲,也应该是在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整理、补充,而不是另外设定问题。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知识阶段的三个主要环节,即:
1、设疑自探:针对教学目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自学自探并提出疑问,老师归纳、梳理、补充问题,形成自探提纲;
2、解疑合探:对教学任务和提出的问题限定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当堂解决本节课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
3、质疑再探: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已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探究更全面、更深刻的问题答案。最后,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拓展,因此这个教学模式也被概括为:“三疑三探,运用拓展”。
三读三练三思”课堂结构的操作过程
一、粗读,尝试练中觅疑学思。
著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在不能用自己的力度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蔡先生的“不可讲”与“不讲”启迪我们,要尽量放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问觅疑学思。具体操作程序是:
1.整体感知粗读文。
如,教《冬夜杂咏》,在揭示课题后,我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咏‟是什么意思?陈毅爷爷在诗中„咏‟了哪些事物,为什么咏这些事物?”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2.激发兴趣尝试练。
当学生粗读课文以后,只知道诗人咏了青松、红梅、秋菊这三样事物,而对于“为什么咏这三样事物”,一时语塞时,教师及时简介背景。接着,我出示尝试训练题,鼓励学生自学:①这三样事物各有什么品格特点?划出能表现它们品格特点的关键字词。②读读课后问题,想想哪些是自己可以弄懂的? 3.教给方法觅疑难。
在学生粗读试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觅疑学思的一般方法。如,教给“生字圈点词画横(),难句底下画„波浪‟()抠词释句分段法,抓准关键读想问(画„?‟)”等学习要领。还可告诉学生,有关内容的问题要从“什么意思”“怎么写”上想,有关中心的就一定是回答“为什么写”的问题等。从而使学生初步具有以课文为例子,从哪学,学什么,从哪儿想,想什么的能力。
二、细读,重点练中释疑究思。
学生通过试练,得到了一些肤浅的“问号”,多属内容方面的,且通过自读已初步理解了一部分。教师须继续围绕疑难,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分组讨论,相互质疑问难,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状态,通过热烈的讨论,许多疑问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相应的解决。其步骤是:“汇报试练结果→筛选重点疑难→分组读思议析→记下难点待解”。比如,教学《草地夜行》,当教师把“通过粗读课文,你有哪些困难,需要大家帮助”的问题一提出时,学生纷纷举手,一连提了20多个问题。接着,教师在逐一淘汰一些没有多大意义的问题后,把有质量,值得研讨的问题作为重点练的要求,让学生带着疑点,反复默读重点段落,寻求答案。如:“革命队伍中,老红军为什么有时称„我‟„小鬼‟?”“描写老红军的外貌和插进一段卖帽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天黑了,怎么能说„吞没了‟?”“老红军已知草地到处是深潭,为什么还要背我走?”“都丧命”和“不能都牺牲”怎么理解?“小红军早就一步一挨要人背了,怎么还能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能赶上大部队吗?”“最后一段中有两个„要记住革命‟不是重复了吗?”等。然后,分组议论,共同释疑。如有还说不出个子丑寅卯的“问号”,则作为悬念留到下一环节完成。
三、精读,提高练中排疑诱思。
通过两次试练以后,学生困惑所在就是我们的教学难点,需教师的点拨,诱导。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集中而且定向的,他们的求解欲知的学习主动性能得到最佳发挥。教师要努力把握时机,启发学生探究疑难,激发思维,强化训练,以求进入“跳一跳,摘果子”的境界。以教学《草地夜行》为例,谈几点“提高练”“诱导思”的方法。
1.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去感受体验作者的感情。
如:“课文中的小红军如果是你,你在那茫茫草海中,对失去老红军会怎么想,怎么做?”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去读课文,体会自己的感受。
2.根据课文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去领悟人物高尚的品质。
如:老红军的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是由于(同„小鬼‟一样的饥饿、疲劳);他很早就在斑竹园(卖帽子),是要告诉我们老红军是位(很早参加了革命的好同志);他为背我走(陷入泥潭牺牲了),进一步说明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在引读中添加适当的词语去排愤解惑。
如(小红军面对着风)“呼呼地刮”(雨)“哗哗地下,黑暗笼罩着大地”(等困难,想起老红军牺牲前的嘱咐)“要记住革命……”
4.用比较词语含义的方法去理解语言文字。
如:“小鬼”与“小同志”,哪一个词更具有爱护之意?把“天黑”比拟成把光亮“吞没”有什么好处?“都丧命”与“不能都牺牲”含着什么不同意思?
5.将故事情节作适当延续去深化文章中心。
如,以“小红军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以后……”作开头,进行续写。6.以疑发问去体会人物的思想基矗如,老红军明明知道“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就不能再革命了”为何还要背我走?
总之,要“紧扣课文中心,精读精彩句段,采用多种手段,诱思深悟所以,”努力把“读练思”落到实处。在“三读三练三思”课堂结构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四点:一是吃透教材,做到心中有底;二是着眼全体,时刻为“学”着想,三是千方百计,思考为“练”服务,四是质疑问难,保证时间充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自求获得”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第二篇:三思三创心得体会
“三四三创”心得体会
通过对“三思三创”的学习,作为一名党员的我大受启发。“思进思变思发展、创业创新创一流”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市委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坚持科学发展的要求,因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对我市科学发展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集中攻坚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时代新起点、营造发展新优势、谋求思想新解放、促进精神新提升、推动作风新改进的重大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一天都不耽搁、一刻都不延误的紧迫感,抓紧抓实的一项重大任务。
思变、创新:就是要我们解放思想,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就是让我们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勤于学习、善于创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个人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要加强自身学习,要在勤于学习上下工夫。勤于学习就是学习要做到勤奋,持续不间断,把学习融于工作和生活,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和生活。勤于学习同时也是会学习,讲求方法。要善于在各种信息和知识中进行判别和选择,选择那些正确的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要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用,学用结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第二,要在善于创新上动脑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也是一
名共产党员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形势、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必然要求,提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学习型党员的必然要求;第三,勤思勤学勤总结,通过参与“三思三创”活动,我们应该做到要勤于思考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要勤于学习理论知识、业务知识,勤于向实践学习,把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进行总结,以便将来更好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以上仅是我前阶段学习“三思三创”的点滴心得体会,与其他同志相比,自己学得还很不够,在下阶段及今后的日子里,我决心进一步加强党的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密切联系自己工作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更加勤奋扎实的做好本职工作,永葆党员本色。
第三篇:三思三观心得体会
“三思三观”学习体会
——刘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搞好学习教育,不断树立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点。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地各单位坚持把学习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组织开展“三思三观”学习讨论,引导党员干部认真思考与百姓的感情深不深、与百姓的距离远不远、百姓在心中的分量重不重,牢固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切实增强了党员干部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打牢了反“四风”的思想根基。
一、丰富学习内容促真学
着眼于增强政治定力、宗旨意识和担当精神,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各地各单位在学深悟透中央规定内容的基础上,把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之江新语》等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天大量学习材料、积极上网查阅、认真思考梳理,我的粗浅体会是,这次活动任务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讲求实效,具有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活动本身就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路线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念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提高认识,积极参加学习教育活动,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尤其要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汇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重要论述摘编》等有关重要论述,以及上级有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文件精神,原文研读,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学习,真正想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个问题,明确紧密联系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思考与百姓的感情深不深、与百姓的距离远不远、百姓在心中的分量重不重;牢固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要把让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谋划工作站在群众的立场,推进工作牢记群众观念,落实工作考虑群众利益,评价工作依据群众满意,切实做到“为民”。
二、问题整改要动真格、讲实效
开展“三思、三观”学习教育活动,关键在于解决问题、取得实效。下一步要对查摆出的“四风”问题,拿出针对性强的整改措施,“对症下药”予以解决,凡是能够及早解决的就尽快解决,凡是能够马上办的事情要“立说立行”,该改的改进,该纠的纠正,该定规矩的定规矩,真正取得实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紧密联系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实际,结合分管工作,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推动工作、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上下功夫。一要树立学习意识,作修身养性的表率;二要树立服务意识,情系基层、情系企业,坚持“面向企业、服务基层”的服务理念,自觉培育工信人的人文精神;三要树立自律意识,自重自省拒诱惑,时刻保持思想的警惕性,常怀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做到慎独、慎为、慎交,自觉抵制外部诱惑;四要树立奉献意识,争做群众好榜样,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强化合作意识、补台意识、责任意识;五要树立争优意识,打造优秀团队。要大力倡导清廉、敬业、和谐、务实、创新、学习“六种风气”,杜绝“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和“吃、拿、卡、要”等不良行为。以工作作风改进为动力,着力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管理,确保行业安全稳定,推动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全力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注重专题讨论促真思
以专题研讨、心得交流等为主要形式,认真组织开展“三思”,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交流和交锋中,触动心灵、相互启发、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心中百姓的分量。身为一名教师,觉得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补足:
1、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2、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文化水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踏实肯干。并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3、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带有色眼镜,偏优生,歧差生。给学生同等的机会,让他们有个性的展现自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充满自信,在学习上积极主动。
4、改进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做到面面俱到。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6、发扬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在工作中积极主动。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纪律严、业务精、业绩创一流的教师。
第四篇:三思三观心得体会
三思三观心得体会
目前我嘉善农商银行全体党员正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习和讨论,本人对“三思三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思想心灵上得到了一次净化,工作作风上得到了一次提升。下面结合学习,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静下心来学三思。参加农村金融工作已经二十年,自从成为一名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后,常思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常思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常思党在前进道路上的平顺坎坷。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紧紧依靠群众,民心所向,才能成就开国大业。然而近三十多年来,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抓上来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为何群众对党的感情大不如以前艰苦奋斗的年代了呢?甚至在部分领域的工作过程中群众产生了抵触情绪,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是对人民有利的,为什么群众不领情、不接受、不配合?我们为人民做公益事业,我们的工作是为了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群众就不愿意做出一点利益上的牺牲,甚至有的百般阻挠,是人民变了吗?是人民的素质下降了吗?因此思想上产生一些想法,也有一些困惑。但经过不断地学习,我还是得到了答案:是我们党员、我们干部自身出现了问题。
我们党员,我们干部,与百姓的感情深不深,与百姓的距离近不近,百姓在心中重不重?俗话说:“三思而后行”,以上“三思”在我们作出每一个决定前思考了吗?仔细思考了吗?真正为人民思考了吗?我们当中很多党员、干部没做到,就是考虑了,也是片面的、不深刻的,没有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更多的是站在执行上级的决策上,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分析问题、制订措施,而是一味盲从,偏离了群众的根本利益。甚至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心中装的不是百姓,而是其上级领导,更谈不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
二、实事求是促三观。从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三讲双思,到这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该说学习了不少的理论,接受了不少的教育,更深刻地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条永恒不变的哲理。
我们是如何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历史不是哪个领袖,哪个政党创造的,是人民,如果没有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那国家将亡、政党将亡。然而,有的领导就是没有实事求是地认识到这一问题,还在追求政绩,幻想自已美好的前程,不但脱离了群众,也脱离了基层,对待群众粗暴简单,对下级用生硬的命令,甚至是呵斥的口气,总感觉自已的永远是正确的,别人的总是错误的,如此下去,不但党群干群关系恶化,干部内部上下级关系也将出现严重问题。如何做好每项工作? 作为金融服务部门,真诚服务本是基本工作,作为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与员工加强融合,而且要带头示范如何为客户服务,为群众着想。环境,设施,网点布局是否符合群众的需求,服务态度是否由制度规范过渡到真心实意。党员干部,员工,群众的三方关系融洽了,才能使我们深深扎根到人民群众中。
三、沉下身子抓实处。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狠抓作风建设,抓八项规定只是开端、只是破题,抓实抓好还需要下很大功夫。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阶段性的,但是群众观念却要永远地贯穿在我们的工作中,群众路线是要我们永远走下去的。在省联社多年的“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的主题活动中,也要求我们平时多到群众中走一走,听一听,聊一聊,尽可能地多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望;在金融服务,信贷支农方面,多征求意见,掌握需求。多听听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意见,自我表扬自我陶醉的举动少一点,拍脑袋、拍胸脯、拍大腿、拍屁股的行为少一些;权为民所用,要以情为民所系为前提,心系群众不能是官样文章,而应该落实到我们的每一件工作中去。
要从小事做起。慎微,告诉我们的是一种态度,面对小事不马虎,党员干部在小事上就要作出表率,走群众路线,从小事着手、从小事着眼。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党员干部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的理解不同,而人民群众所能体会到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是落实到具体的一件一桩小事上的。群众路线不能只停留在活动中,而应该是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中。基层群众是最单纯、最善良、最感恩的,只要真心实意的为他们做一点点小事,他们就会无比的感动,就会当你是亲人。把群众最急、最想、最盼的每件小事办好,就是最生动、最具体的践行群众路线,就会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今后每日三省吾身时,要常三思自己:心系群众落实到每项工作,你做到了吗?为群众做好每一件小事,你做到了吗?
姚庄支行 钟永明
第五篇:三思三观心得体会
学习“三思三观”心得体会
2013年11月18日,我校党支部组织召开了关于“三思三观”的学习研讨会。会上,我们主要学习了“三思三观”的核心内涵,即“三思”是认真思考与师生的感情深不深、与师生的距离远不远、师生在心中的份量重不重;“三观”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而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总体思想,且从微观上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将其深入贯彻好,并展开了积极的交流和讨论。只有这样,广大党员才能坚持群众路线,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通过“三思、三观”学习讨论,我知道群众路线是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重新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这“三个必然要求”,进一步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明确清除“四风”的紧迫感。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四风”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自我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发生重大利益调整和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一些党员干部的私欲膨胀,群众观点淡漠,出现了脱离群众的倾向,“身”、“心”离群众越来越远。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才能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作为一名党员和初中教师,我经过“三思三观”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我在教师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正确的“三观”。我深知教师的职责是神圣的,既教书又育人。爱孩子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当然更应该做到这一点。我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热爱学生包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只要是我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给以热情帮助。意图使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人的感觉是相互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能感受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内容丰富充实,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活泼,并且每天都以愉悦、饱满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舒适的氛围。在讲课过程中,我留心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落实“三思三观”精神,努力营造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资源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