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及自我体会(前44章)

时间:2019-05-12 13:1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子道德经及自我体会(前44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子道德经及自我体会(前44章)》。

第一篇:老子道德经及自我体会(前44章)

《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体运行。无:规律。有:具体事物的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美、善的存在,必有丑、恶的存在。杂技的美,极致的美,必是最大的平衡,圣人所做的事,是看到事物的对立两面,遵循规律。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现)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竞争背后是私欲,不要忘记其本质,想想参与竞争的初衷。若只是想认清事物的规律,最重要的是自律,与竞争无关。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 深:精湛,清澈)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鲜花与野草不需要竞争,两者本不相干。适应共同的环境,体会自然的规律。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chú)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 口袋:负书担橐)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万物当作刍狗,让它们自行荣枯,圣人没有任何偏爱,把百姓当作刍狗,让他们自行兴衰。天地正像一个风箱啊!虽空虚却不致匮乏,一鼓动就源源不绝。议论太多,很快就走投无路,还不如守住虚静的原则。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雌性的鸟或兽,与“牡”相对)。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物与母亲是万物的根本,延续人类的发展。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耶)!故能成其私。天地的生存,在于能量、能力及其包容(力量、勇气和理解)。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yóu)。水是生命之源,存在最低位。人的价值不在于竞争,而在于选择、方向与坚持。择地而居,心有深度,表现仁慈,守信用,治学严谨,做事有能力,见机行事。只有不比较,不竞争,才能发现事物真相。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yi);揣(zhuī锤击)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外在的富有,过度的追求,会影响本心。要有内之富:神全、精满、气足。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缺点或过失)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关闭;全,总共;门扇),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i),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与自己的本心拥抱,能不离开吗?使自己舒展、柔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洗涤杂念,能敢于改正缺点吗?关心他人,能做到不干预吗?感受自然,能无偏见吗?明白各种道理,能仅能通过心灵去体会吗?用心去做,关心的是事物的发展,而不是自己的私利。感受自然的规律及统一,并让自己绽放,其结果是一种致柔的美。

11.三十幅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和泥制作陶器)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 窗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虚怀若谷,有一颗容纳的心,留白,就是一种亲和力,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会给你带来什么美妙的结局。留下空间,才有机会接纳一个不同的自己。才能在芸芸众生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 打猎)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追求炫目之色,会忘记自然之美。追求五音的和谐,会忘记天籁之音来自人的心灵。追求美味佳肴,会忘记要健康,就要淡忘你的胃。追求捕杀的欢娱,会忘记最美的是蓬勃的生命之美。当生命化为你手中简单的物品时,你的生命也就被物化。放弃私欲,会收获生命的真谛。爱人,也被人所爱。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于你何干,若你本身并不计较得失。心系得失,就如被系上绳的傀儡,悲喜都由他人控制。别人认为的得并不一定是得,失并不一定是失。心系自己的信念,为自己的感受活着,为自己作为自然界的精灵活着。你将发现得失与你无关。坚定地活着,像个精灵。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睁开眼,看到的东西有限。闭着眼,看到的东西可能无限。用心感受无穷尽的规律,充满活力地干着应该干的事情。感受无限,拥抱、珍惜有限的生命。15.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兮其若海,飂(liu风声)兮若无止。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你如何去了解哪些智者?他们那样智慧,好像人力所不能及。但接近他们,只需些很简单的方法:犹豫、谨慎啊,如冬涉川;小心翼翼啊,如怕四邻;恭敬、紧张啊,如做客;温润、含蓄啊,如冰慢慢消释;敦厚、老实啊,若质朴老农;广阔、无私,如山谷;混沌、含糊,如浑浊的水,不太被自己的私心撩拨;浩浩荡荡,如大海一样广博;缥缈、若风若有若无,却能用心体会。谁能在混沌的外表下有一颗宁静、清澈的心?谁能久久安然不动中孕育着一种新生的力量,试图改变一切?不穷尽地探索及不满,就能化腐朽于神奇,孕育一颗属于自己的珍珠。

16.致虚极,守静笃(dǔ马行顿迟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dài)。

放空自己,静静观察万物的往复、轮回。芸芸众生的产生,离不开其根本。何为根?根就是静观,理解并遵循生命的真谛。尊重宇宙常识,使人变得明智,不尊重常识,就会使自己心灵不宁静,产生妄想。使自己处于:破坏其他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或物,达到自己目的的幻境。尊重常识,使自己有容纳之心,包容别人,才能怜悯众人,有公德心。有公德心,才能顺应天理。知道真实的自己,须通过静观无数个不同的自己可能的遭遇。不能理解人类的遭遇,也就不能挽救自己。任何一个可怜的生命,就是你自己。生老病死的轮回,生命的短暂,预示着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可怜的生物体。而静观个体不断的连绵不穷,感受人类意志力的传承,感受自然界的意志力的不灭,感受真善美的不灭。于是更有勇气和决心做个坚定的好人。当你感觉到不灭的自然的意志力,就能从小小的躯壳里感受到自己无穷的力量。

1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孕育万物的无穷的力量,支配着每一个个体。犹如神的力量,使人成为万物的精灵。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都珍惜的。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把人分为种种。或亲之,或畏之,或侮之。使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以为人生来就有高下之分。就连人生来就平等的信念,都被质疑。更不幸的是,以为残忍地迫害他人,聚集起来的物资,就是自己幸福的根源。而不知道,所有这些恶,使你远离享受智慧,感受自然互惠法则带来的温馨与自由的权力。因为芸芸众生就是你自己,怜悯自己,才能找回自身无穷的力量。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当我们浅薄地看到自己的仁义、智慧、孝慈、忠诚时,我们已经离这些优良品质渐行渐远。人们往往珍惜一些稀缺的品质。因为稀缺,就以为自己或让人以为自己拥有。为了欺骗他人,结果欺骗了自己。所以,混沌啊,当善恶真正不分时,当人人不再标榜自己善良时,才能真正达到这些美德。但这时,人们感受不到啊,因为本身就没有其对立面啊!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大家抹杀等级,抹杀区别,才能维护共同的家园。若继续比较、竞争,自诩所谓人为的壮观,藐视除人类以外的任何生灵。你就会和其他生物一样,从地球、从宇宙中消失。待见所有小小个体,拥抱任何微不足道的生命体;少私心,少有超过别人的愿望;少学习技巧,多用心体会,你就变成你自己。

20.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lěi参见“傫傫”。憔悴颓丧的样子)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害怕与恭维,善良与邪恶,都与某个私利有关。若没有私利,害怕与恭维,善良与邪恶都失去意义。人们所畏惧的不就是这个私利被人看出来吗?众人熙熙皆为利来。占有利益,就犹如拥抱整个春天,这是多么荒谬呀!我独立一个人,对利益无征兆,混混沌沌,如婴孩样感受自然。在他人眼里,我糊涂呀;人人皆获得利益,我独贫穷。但我却得到了生命的真谛。因为我知道真理与利益无关;真理让我抓住事物的本质,感受大自然赋予我的能力。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人的一生,平淡无奇,总不让人甘心。于是,纷繁复杂,多了许多故事。当你战胜了别人,战胜了所有人,又有了新的欲求。曾经优秀的人,变得疑惑,变得抑郁或焦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何得到满足?

既然这样,退回到当初,平淡无奇。你会发现什么?寂寞、无聊、空虚吗?保守、落后吗?

惚兮恍兮中有象,万物运作的规律; 恍兮惚兮中有物,规律支配的万事万物;

窈兮冥兮中有精,精美、和谐,自然的韵律; 合乎自然的韵律,对自己有了信心;

古往今来,自然的韵律,在平淡中,根植在人心; 我如何知道宇宙的样子,人类的未来,众生相? 在于自然相生相克的永恒的韵律。你真心投入的样子,就是你自己。

因为投入,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按心所向,投入的做事,不和任何人竞争,却战胜了任何人。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同:现),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夸;自恃),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其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好? 低调!

委屈能求全;被人冤枉,才能正直;使自己低下,才能注满;向别人索求少,才能得到更大的回报;学习贪多,就会疑惑不解。所以,圣人专心一件事,却能为天下人着想。

不断怀疑、挑战自己,才能明白事理; 不断否定自己,才能正确;

不自责、不忏悔,才能有勇气、有信心;

对自己理解的、掌握的,要放下,才能有机会学习百家之长。

所以,放空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合乎自然的韵律,是拥有私欲的人不能匹敌的。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不是随便说说的,凡事都是这个理。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任何毁灭的势力,都不会长久。恶的东西,是善良的温床;艰苦的人生,培养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天地间,恶劣的天气尚不能持久,而况于人乎? 凡事如何选择?为善,或为恶?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磁场,会吸引性质相似的人。为善的人,会聚集一切善良的人; 智慧的人,会吸引智慧的人;

邪恶的人,需要邪恶的人作为帮凶。当你明白,自然中邪恶都不会长久,你就会选择做一个善良、智慧的人,在自然中,你会找到与你能量场相同的频率,他们都是你自己。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同:现)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垫着脚站不稳,跨大步、走不远。表现自己、自大、自责、自傲者,不能明察自己的缺点,不能明察他人的优点,容易气馁,容易轻敌。

对于有道的人来说,自显、自大、自责、自傲,就像多余的食物,无用的赘肉。物或恶之,犹如温室里的花,不香;梅花香至苦寒来。低调、专一,不断否定自己,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有天地前,混沌一片。周而复始,执行宇宙的规律。这是天地的由来。规律就是道。

大到没有边界,大到很远很远;

很远很远,就是很近很近;大到宇宙,小到原子或更小。规律大,宇宙大,地球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是地球的一份子,地球是宇宙的一份子,宇宙是自然规律的一份子。所以,人要遵循自然规律。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同:唯)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站得住,重心要稳;

说话气场要足,声音要沉;

行动时,心要静,气要沉,思想要专一。君子,终日行,要备足粮食;

虽然荣荣耀耀、热闹非凡,心要静,超然物外。显赫的君王,轻视老百姓,就失去其存在的根本。

想着热闹、气派,而心不静、思想不专一,就已经不是君王了。

2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é书);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竖插在门闩上使闩拨不开的木棍。堵塞决水口所下的竹木草石)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无痕迹地做好事,称为善行; 逻辑完备的表达,称为善言;

沉着在胸、心中有大丘壑,不用斤斤计较,称为善数; 诚信、保守秘密,不用钥匙,称为善闭;

保守约定,不用绳索,不可解除,称为善结。

故圣人能解除他人的心结,使人不行恶,故没有可抛弃之人。圣人能发现人或物的长处,故无弃物。这是因为遵循自然规律。

所以,智慧的人,是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的人,是不智慧的人的老师。不智慧的人是智慧的人的对立面,须引以为戒,是需要改正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师从智慧的人,使人智慧;

他人的苦难,是你通晓自然规律的镜子,使你更智慧; 要变成智慧的人,贵其师、爱其资,是关键; 这是智慧人的秘密所在。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更也。——《说文》,差也。——《广雅》),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坚守事物的两方面,能享富贵,也能耐贫穷。

低调、遵循规律,象婴儿样无知无识,象天下本来的样子,象宇宙本来的样子。圣人知道其荣耀,但也不怕人侮辱,为天下根本存在;

为天下根本存在,才能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回到最朴素的样子。因为是最朴素的样子,才有容量。圣人用之,统治天下。

所以大制不割。天下大制,是因为圣人做到最朴素的样子,自觉得遵循规律。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xū吹)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huī毁坏;崩毁)。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自然界恶势力是不会长久的。天下是神在支配着,不可占为己有,不可持有私欲。自然是个和谐的统一体,能大到无穷大,能小到无穷小。

各个层面,均相生相克,而共存。故万物,有行的、有随的,有上、有下,有强、有弱,有升、有降。

所以,圣人(有智慧的人)知道和谐共处,即不过分,也不奢靡,也不追求太好。予人,才有所得; 分享,才能拥有;

与人为善,才能换得善意的帮助。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辅佐人,遵循自然规律,不要武力征服。为什么要这样呢?

战争带来贫瘠,战后老百姓必民不聊生。每件事有每件事的规律,不应强迫获得。取得天下,不要矜持,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取得天下,不要再去讨伐敌人;

取得天下,不要自大,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取得天下,是顺应天道; 取得天下,不要持强斗狠。

凡是自认为强大,没有容纳之心,很快就会衰老; 这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不符合规律,容易早衰。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以慈悲为怀,不要随意动杀机。任何王朝的建立,都与杀人有关,故君王是领导杀人的人,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杀人是不得以而为之。

那些死去的生命,不管是因主动、还是被动的原因失去的生命。必然带来弱者的奋力反抗,更多人的死亡是难以避免的。

爱别人,因为爱自己。自卫而杀人,是不得以而为之。

爱自己,所以爱别人。以鲜活的生命,换得的自由,毕竟代价太大。

远离战争,在于不管是否身在战争,内心归于和平。哀泣战争中无畏牺牲的众多如你、我般的个体,感叹生命的脆弱与渺小。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凡是看似弱小、朴素的道理,却是组成真理的基本元素,构成了整个世界,任何人不可能改变。你是这个宇宙弱小、朴素的一份子,如同其他个体。你的智慧反应着宇宙的光辉。所以,读书、学习,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本心。

所以,组织号令他人时,永远不要忘记他人可能就是某个不同的你。坚信自己,理解、同情他人,这就是最朴素的道理。

侯王若能遵守,将被万众爱戴。这种爱戴,就如同他们原本对待自己一样。坚定的人,就象一面镜子,能照出人的本心。

私欲的火种,也会点燃私欲的大火,让人在追逐中,忘记了别人,也就忘记了自己。

天地相合,必看中最弱小、朴素的道理,因为这就是天地本身。老百姓也就象知道如何爱惜自身样,知道最和谐的生存之道。

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就应该知道他人的需求,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终止了。在共生共存中,你才能得到足够的生存空间。

就象道之在天下。川谷都流于江海,因流于江海,就保存了自己。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道他人的人,机智;而认识并发展自己,却要知道千千万万个他人,才能不断总结提高,能做到这点,你就变得很明智。或者说,知道他人的人会保全自己;知道自己的人会完善自己。

战胜他人的人有力量;而战胜自己的人是强者。或者说,战胜他人的人会保护自己;战胜自己的人会蜕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不为外物所驱使,按本心做事的人有志气。或者说,禁欲的人不为物质所累;释放心灵的人,才能成为有志向的人。

守住自己本心的人,能长久;精神不灭、化为人类灵魂的人,不会消亡。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天下万事万物的规律是一致的。支配万物,发展万物,万物又统一于真理或规律。真理具有恒定性,不居功,不耻为下,不夜郎自大。相信自己,因为你是规律或真理的产物。

善待他人,发展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你就是规律本身,你的精神会因你的发展而保存。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按客观规律办事,天下人来来往往,却不加以伤害,安享太平。而予以物质的诱惑,经过人停止,安享物质,社会就不太平了。

自然规律,好像无味、无形、无声,难以捉摸,但运用时却不能穷尽。凡是淡出利益,按宇宙本身的面目行事。这个世界就好像有无数看不见的手在帮助你,这就是自然界的互惠法则。

36.将欲歙(xi。收缩,敛息)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自然界一切事物,在毁灭它时,必先让其猖狂一时;将欲合上,必定先张开;将欲削弱它,必定先使之强大;将欲淘汰它,必定先使之兴旺;将欲得到它,必定先给予它。所以说,微小的容易保持明智,柔弱胜刚强。鱼儿藏于深渊,能保全自身;

国家的统治者对老百姓不能太强硬,否则国家将不能保全。强悍的个体,在自己的私欲的掌控下,看不到他周围的生物圈,这种无形的力量,使他强悍的外表下,内部崩解,归于消亡。互惠让你和周围结成强大的整体。

私欲让你吸取周围的养分,让你高高在上,藐视周围的一切。而这种处境,让你观察不到你外在的危险;这种处境,让你观察不到你潜在的缺陷,陷于偏执,使你失去安全,失去自己。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自然规律,好象无所作为,却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侯王若能按规律办事,万物将自由发展。如果万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私欲,我将以最弱小、朴素的道理来警示他。镇之于最基本的道理,就不会出现私欲。私欲平息,天下将自我安定。遵循规律,放下私欲,内心就会安定;内心安定,就能无为而无不为。

爱自己干的事,静观,心定神凝,找寻其中的规律,体味其内在的和谐,发现其朴素、而无所不在的美。这是否是人生的真谛!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最上的道德不易察觉,好象不存在,所以是最上的道德。

最下的道德时刻体现其道德水准,实则自是人非;实则是突出个体,而抹杀了群体的力量;使他人成了某个个体的附庸。实际上是最没道德的。

上德按规律办事,不触及私人的利益,好像无所作为,却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下德按利益取舍,好像常常施恩于其小小的利益团体,却能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物质不灭,利益是恒定的。醉心于利益,必然破坏了自身的和谐。人是外界的反应。醉心于利益,外界利益失衡的张力,必然投射到你自己,使你不得安灵。上仁按本心做事,不会刻意给人带来利益,而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上义总希望做些符合道义的事情,其实,道义若仅相当于某一个利益团体,能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凡是喜欢讲求礼仪,就如同喜欢人工雕琢的作品,为了外在的美,而丧失了灵性,故能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而且,讲求礼仪的人看重的是世俗的是非观。若其礼仪没有人回应时,会无情的扼杀人的天性,视他人为罪恶,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

他人即是地狱。太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毁灭性的。这时,你看到的自己可能并非一个完整的个体,你看不到那背后朴素、隐藏的本心。回到自身,回到自己内心,感觉、体味着统领自然界的朴素、隐藏的规律,才能做回真正的自己。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故失去道德,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为了掩盖一己私欲,就必然装出仁义的面孔。如果仁义都顾不得了,礼貌和距离是最好的交往之道。若大家都讲礼,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和宽容,就说明这个社会已不讲诚信,是混乱的开始。所以,自以为礼貌、有见识,仅是伪装的道德,是愚蠢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大智若愚,不会不厚道的表现自己,不会不踏踏实实做事,而只注意外在的精美或称赞。

故去彼取此,凡是事物具有对立的两方面,去伪存真。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gǔ善;良)。此非以贱为本邪(ye耶)!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lù〔琭琭〕(玉)有光泽的样子)琭如玉,珞(luò珞珞坚硬貌。刚正貌)珞如石。

分析一下,一心一意的妙处:

天、地、神、谷、万物、侯王,依从自然的运作法则,就会达到其最佳的状态。相互依存,相互克制,适度发展。

天:日夜消长,寒暑变换,保持一个度,天体运行保持特定的轨道,就能保持永恒。

地:地球上的生物适度发展自己,不超过地球承载的极限,地球就不会毁灭。神:专注自己的职责,不乱施加自己的权力,神的预言就能灵验。谷:五谷种植搭配合理,不偏废,就能丰收。

万物:遵循自然规律,互惠互利,其DNA才能保存。学会保全自己,感应宇宙赋予的灵性,诠释人性的意义。学会发展自己,学着象神一样思考,在人性的基础上多些神性。

人性就是从普通的人群,总结出保全自身的规律,也就是从众生相中,发现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欲望与妥协之间的平衡。欲望过多带来恐惧。妥协过多,带来毁灭,已没有独立的自我。

神性就是从人群中游离出自己。具有人的共性,既有欲望,又须妥协;又具有自己的个性。自主地感受着大自然的节奏,象神一样,感受着规律的美。侯王:按自然规律统治他的国家,他的国家就和平。保护个体尊严、隐私;合理配置资源;公平执法,鼓励美德;看到人性的根本,开发人的灵性,发展人的神性。

天无以清,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地无以宁,地球的物种就会灭绝。

神无以灵,自然界就会缺乏美,就变得丑陋无比。和谐和完美即是神性。谷无以盈,人类将失去存在的基础。万物无以生,人类将被孤立。

侯王无以贞,战事连连,民不聊生。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故贵与贱,高与下都是相对的。

把自己当做最低贱的人,共情,就会表现出高贵的气质; 把自己放得越低,共患难,才能享受最高的荣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思考着这样可怜的境遇,让他们时刻同情人类的苦难。

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感受不到自己的高贵,是与低贱共情。

所以,不愿仅有琭玉一样耀眼的外表,而愿拥有石头一样踏实的内心。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正反、强弱是互相转换,此消彼长。

在自己渺小、弱势时,不要放弃,此时更容易看出世界的本质,顺势而行,随心而动,就能使自己逐渐强大起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两个细胞,形成一个受精卵,从无到有。

一个受精卵,在无形的规律的作用下,逐渐强大起来,鼎盛期后,强大的个体,逐渐羸弱、衰老,变成尘土,化为无。

故做人是有时限的,学会顺势而行,随心而动,发现人性,显出灵性,爱出神性,也不枉做人一次。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丝上的结;缺点;毛病;疙瘩;颗粒;花苞;不平)。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普通人,注重世俗的利益,其眼界始终在利上;

有学识的人,注重自己的知识,其眼界始终在外物上;

智慧的人,注重自己的本质,其眼界始终想弄明白他自己,其称为上士。因为爱自己,所以爱他人。因为爱自己,所以体谅他人。不断地修行,才能发现内在的美。

这内在的美,就是顶上的星空,就是内在道德律,就是人神一体,就是规律和美的存在。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放下世人所追求的利益,才有机会发现大自然馈赠的礼物; 关上一扇世俗之门,才有机会开启一扇心灵之窗。沉思?默想? 你是否背道而驰?

找一个让自己静下心来的所在,对自己说;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当周围都消失时,你自己就凸显出来。你的心灵,就是神的所在。循着心灵的意愿而行动,就进入大方、大器、大音、大象、道的境界。因为你的存在,就是规律所在。感应规律,就发现了你的神性。

所以说,只有道,善于远离利益或在损失利益的时候,才有机会做到。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gu 好),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规律无所不在,统领万物,形成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形体为阴,精神为阳;形体与精神调和,才能健康。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看轻肉体,才能看清精神所在。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阴阳是互相转换,此消彼长;

谁知道什么是真正受损或者受益呢?

坚持自己的本心,遵循内心道德律,不去太醉心世俗利益。强梁者不得其死。

为了自己有形的身体,不断敛财,到死不明白人性的恐惧,来自于他人的不安向你的传导,是外界不安向你的投射。这种不安与恐惧,是作为强梁者的代价,你又如何死得安稳呢?

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修得精神,至坚修得肉体;

精神凌驾于肉体之上,是宇宙的规律。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个体精神是宇宙规律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有形的产出,带来人自私的本质;

无形的教诲,带出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但在追名逐利的社会,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不是单纯的行善积德、劝人做好事的学说。《道德经》是教你保全自身的学说。教你阴阳调和,让你身心健康的学说。

欲望,来自你原始的基因编码的递质或激素,为了供给你机体养分,让你在地球上生存下来。

自律,是宇宙传递给你的声音,让你精神符合宇宙的规律,让你从更高的层次上保存自己。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为了身外之物,伤害身体值得吗?

毁灭自己,囤积物品;自己与物品熟多? 为了利益,丧失自己的道德水平,熟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控制自己的原始本能,感受一下大自然无所不在朴素规律,就知道知足、知止,是让自己长久的最好的方法。止住物欲,才能留住自己的精神。

第二篇:老子道德经

读《道德经》有感

——心静、心净、心尽

当今这个社会,科技愈见发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可我们在如此现代的社会中,却更少的思考精神给我们带来的财富。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我们更因踏下心来想一想。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是对精神和思想的洗礼,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读一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浮躁的心静下来,眼前的混沌变的清晰,耳边的嘈杂渐渐安静。

《道德经》中蕴含了三个精髓,第一就是天人合一,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养生和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第二就是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第三就是无为而治,强调了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人们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人生并不长久,我们更应该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渡过无悔的一生。我总结,我们应该做到心静、心净、心尽这三点,便会减少遗憾,让我们人生的道路不在那样蜿蜒曲折,磕磕绊绊。

六个字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其中的内在,真要我们做到,却是很难的一件事。静心、净心、尽心是我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老子以“清净为天下正,清净无为”为修道之本,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就是先要消除心灵的屏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方后才可通过静,深蓄后养洞察力。就好比我们的工作,每天或许会有很多繁杂的活放在自己手边,需要我们及时完成任务,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这样凌乱而又繁重的工作,就会心烦意乱,不知从何下手,便会心浮气躁,怨声载道。带有情绪做工作,不但没有质量,而且没有效率。所以我们这时要学会静心。先让自己处在一颗平常心态,让自己的思路清晰,理清工作的主次,给繁杂的工作进行规整,心中有数,在一一完成每项工作,做每一项工作时,不去想之后还有什么需要去做,只是踏下心来完成手头所做之事,会觉的工作量减少,心情便会平稳,有了良好的心态,做起事来会有很多好的思路,帮助自己更好更快的完成工作。

所以,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

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更好的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如今这个世界,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垂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真金白银使人望眼欲穿。就从视、听、味、嗅、触、物这六个方面,非常形象的勾划了人们因为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古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就是在约束我们,收敛贪欲之心。老子写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人们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总认为自己过于聪明机智,心浮的太高,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的太重要,不能够恬淡处世,少私寡欲,惹来众多麻烦。总之一个贪字,让人们的心不再洁净。

所以,只有净心才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分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老子也说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教导我们做事要遵道而行,不忘为,但却要有所作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讲究一定的道理,并不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要遵循事理有章可依,这样才是有所作为的前提条件。有为就是要我们尽心扮演好社会角色,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干好本职工作,不妄自菲薄,无所事事,杞人忧天,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不推卸,不抱怨,不退缩。

所以,尽心是我们生存立足的重要,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责任心,不懈怠,不懒惰,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

其实,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你对它微笑,他会还给你一个灿烂笑容,如果你对它抱怨,他会还给你一生的不满,如果你对它哭泣,他会还给你一世的眼泪。我把“静心、净心、尽心”衍化为六心去面对生活,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朋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我想大家都用这六种心态去面对生活,会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间的温暖,人民的团结,友谊的真诚,工作的尽职,家庭的和睦,自己的奋斗。

景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沈楠

第三篇: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赵瑞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张玲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袁丽霞)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赵)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袁)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赵)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袁)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合)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四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然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在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德”更高层次的“德”是“以怨报德”,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释更好,我就不在这里进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仅仅是一家之言,着重用与当代物理学有一些必然联系的视角来分析,使之有以更宽的视角和不同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实<道德经>的内涵。至于和各专家有南辕北辙的分析结论也正是《道德经》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仅仅是他所包含的参照系是一个最大的参照系而已。这也是《道德经》的伟大之所在!

第五篇:《道德经》老子翻译

《老子》正译

《老子》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正译]

道可以用语言说得出,但是却不是用一般的语言;也可以给它取名称,但是却不是用一般的名称。我们称道是“无”,用以表述它是天地的开始;我们称道是“有”,用以表述它是万物的母亲。所以我们经常要用“无”的观点来观看它的微妙,经常要用“有”的观点来观看它的边界。“无”和“有”这两者同时从道中出现,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是对道的表述,它玄妙而又玄妙,它是世界上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正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成为美,这就出现丑陋了;都知道善之成为善,这就出现不善了。所以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难和易是相互产生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的,高和下是相互倾应的,音与声是相互附和的,前和后是相互跟随的。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兴作万物而不加以辞谢,产生万物而不占为自有,从事万物而不自恃为大,大功告成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有功,所以就没有失去。

《老子》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正译]

不推崇圣贤,使百姓不争名位;不贵重难得的财物,使百姓不去偷盗;不见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百姓的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办法是:空虚百姓的心灵,用气充实百姓的下腹,减弱百姓的意志,增强百姓的体魄,这就经常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有所作为。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

《老子》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正译]

大道虽然空虚,但是它发挥起作用来却没有穷尽。它是那样渊深啊,好象是万物的宗主;它是

下载老子道德经及自我体会(前44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子道德经及自我体会(前44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通读了老子81章的《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一: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

    古今道德经(老子道德经)

    古今道德经(老子道德经)(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道可道,非常道——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总共只有五千字,但是要完完整整地看完理解透彻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其中凝结了老子一生的思想和智慧,并用最朴素简洁的语言表......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

    老子 道德经 人生哲学[最终版]

    老子《道德经》 人生哲学 一定要把全部的智力精力集中在一点,而在其它方面做一个愚者就行。  极高道德的人都是很很朴实的,去掉骄傲、贪恋,去掉架子妄想。  不标榜贤明,可使人民......

    读老子《道德经》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电气11李一鸣 《道德经》阐述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主要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

    老子道德经期末论文[合集]

    试卷编号:QR34010-01《老子道德经》期末试卷(论文)任课教师姓名:黄胜海副教授考试限时:第十八周随堂进行80分钟考试时间:2013-2014学年度 上学期;2013年 12月考核方式:开卷笔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