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本”办园理念下的游戏课程建设 董玲玲
“幼本”办园理念下的游戏课程建设
{摘要}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幼儿园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省教育厅今年启动和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按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把游戏当做课程建设,很多园长和老师都有些茫然。本文从管理者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幼儿园提出当前很多幼儿园的游戏现状,并围绕理念、环境、内容等方面提出建设思路,从而让游戏真正在幼儿园落地生根。
{关键词} 区域游戏 课程游戏化 生态式户外环境
课程生活化
一直以来,各幼教专家包括幼儿园工作规程、纲要都在呼吁要以“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活动形式”,以“游戏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可现实总是不容乐观。作为园长近几年经常参与省市优质园帮扶或验收,发现一些现象,验收或检查的日子幼儿园总是尽可能为幼儿创设能满足游戏意愿的条件,可一个阶段回头望,就会发现从环境到课程,游戏仅剩下“影子”了。通过观察、走访,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游戏化”课程认识不足
从目前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幼儿教师虽然在理论上知道游戏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仍是重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轻幼儿个人的或小组的游戏活动,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依然存在,认为游戏就是玩,对幼儿的发展没有什么作用,挤占幼儿游戏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对幼儿的游戏活动的过程缺乏真正的观察,对于游戏的认识停留在“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另外,教师很少用心去了解幼儿在游戏中是怎么想的,总是习惯于把现成的知识与答案告诉幼儿,要求幼儿达到某一水平,存在着不尊重、不平等、不对话的现象。有时还会轻易地打断幼儿的游戏,幼儿游戏的权利不同程度地受到剥夺。这与幼儿园领导不重视游戏,教师组织游戏活动得不到重视,幼儿园没有给教师提供学习游戏理论知识的条件和机会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家长不认同幼儿园开展游戏,认为孩子学不到知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对游戏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幼儿教师了解游戏在幼儿园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对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倾向于外部条件,认为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最主要条件依次是“提供适宜的材料”、“良好的环境创设”和“自由探索的空间”,很少教师能认识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还需要“有效的师幼互动”、“同伴互动的机会”等条件。由此可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条件的认识存在偏差。这一结果也反映了教师对游戏理论的认识。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短板
在我们宿迁地区,我们幼儿园幼儿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宿迁师范或各县区的职业中学,还有一部分都是其他专业甚至初高中毕业生,从比较正规的学前院校输送的幼儿教师数量很少,大部分都留在了南方,再加上各幼儿园通过在职培训和学习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有限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大多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这些现状必然会降低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同样地,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也造成了教师对幼儿园游戏的不重视,对游戏的作用认识不足,对游戏理论的学习缺乏动力。在游戏环境创设上总是觉得费时费力,在游戏课程实施上总是停留在表面。观察、指导游戏的水平有限,指导游戏方面存在畏难情绪,害怕组织游戏活动。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让游戏化课程真正走进幼儿园,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1.转变观念、内化游戏课程化认识
管理者、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游戏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健全的人格、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发展都依赖于游戏,游戏是幼儿成长具备的基本活动,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也是幼儿最愿意从事的活动,因此,游戏应该是幼儿园开展频率最高的活动,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密不可分。游戏是课程的内容,也是实施课程的途径,一个无视幼儿游戏的课程不可能是真正的课程,在幼儿园中,不存在与课程无关的游戏,任何游戏都有内容,任何游戏都有形式,游戏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近年来,我园逐步探索融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园本教研的内容与形式,引导教师运用先进理念指导自身实践,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共性问题.把游戏活动作为园本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活动的组织研讨,提高了教师对幼儿园游戏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和驾驭游戏活动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质量,促进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从转变教育思想入手,深刻认识游戏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进行“游戏理论”学习、讨论,从而提高教师对游戏的认识,转变教师的观念,使其真正认识到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意义。第一步做法是:每周定时开展幼儿游戏活动、每月定期开展教师游戏观摩活动、每学期定期开展幼儿游戏评比活动,各类活动的开展促使幼儿园游戏活动扎实有效的落实;第二步做法是: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家园同乐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家长回忆童年时光,想起自己童年时的兴趣和感受,从而还可以更好地以童心体会童心,理解童心,理解今天孩子的需求。2.创设立足于生活的游戏环境
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游戏化、情趣化的游戏环境,让其凸显生活、自主性。我们小学搬迁后,遗留很多的教室,我们充分利用资源,开辟多个区域游戏室,解决了我们原有活动室太小,区域游戏不易展开的困境。各班为孩子们预设了丰富多彩的角色区:“香香美食城”、“宝宝影楼”、“爱心医院”、“大运河游乐场”……与幼儿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都被搬到角色游戏中。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半成品),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游戏角色、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进行游戏,进一步增强了幼儿间的相互交往与合作,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不同角色身份学习扮演适当的行为方式,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幼儿学习友好交往的技能,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能相互沟通,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实践和尝试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表征能力。
3.一日生活游戏化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目前幼儿园里幼儿的游戏活动存在有多种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一日活动是幼儿一日在园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因此,其组织安排、设计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一日活动,做到保教结合,完成幼儿园的保教任务,达到锻炼幼儿体格、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养成文明习惯的宗旨。有了一日,才有一年,乃至三年,一日活动开展的好,有特色,幼儿身心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幼儿一日生活质量。
除了特定的游戏时间,其他两个时段的游戏不容忽视:(1)户外活动游戏化
丰富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内容,进一步探索户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精心设计、组织幼儿开展各种类型的户外游戏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手段。比如:我园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玩一些民间游戏,将这些游戏变换形式,使得这些老游戏有了新的玩法。对精心筛选后的民间体育游戏纳入我园的园本课程之中,发放到各班。在班级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时,民间体育游戏小组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到幼儿游戏中,进行适宜的交流,示范和具体的指导。这样,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活动中,各种能力及意志品质都得到发展。
(2)集体教学活动要游戏化
以及创造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开展从游戏开始至游戏结束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必须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那么,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儿童为中心,决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材为中心。实践证明:幼儿被动地、注入式的学习不如幼儿在兴趣之中受自然教育效果好。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找小猫”、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谜语本身就具有游戏的性质,而猜谜则是一种游戏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
4.担任好观察、指导、评价角色。
如何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方法、内容以及伙伴,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是每个幼儿教师需要认真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作为观察者,注意观察幼儿游戏活动的全过程,充分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对幼儿游戏行为认真分析,然后用准确的方式,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促进游戏的开展;作为指导者,教师的指导前提要深入了解幼儿,对允许幼儿做什么、怎么做和幼儿可能怎样做有所准备。教师应抓住契机点,以介入者身份加入、体会,帮助幼儿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层次,并让幼儿进行热烈的讨论,有效培养幼儿科学思维的能力;作为评价者,教师应该让幼儿成为游戏评价的主角,多给幼儿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分享游戏的感受,讨论感兴趣的问题,给幼儿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机会。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不仅可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可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更应是贯穿了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所有过程。为此,游戏与教育才可真正达成立体而有机的融合,幼儿园也才可给予儿童一个真正的游戏童年、快乐童年和成长童年。我们应把”游戏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作为幼教工作者的使命,帮助孩子找回儿童世界与自然经验,实现“把游戏还给孩子”的美好心愿。
第二篇:关于园本课程建设之我见
关于园本课程建设之我见
虞永平教授
一、园本课程与园本课程建设
园本课程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园本课程的建设及其成效。对这个问题的误解也会造成虚假的、错位甚至是反科学的所谓“园本课程”的泛滥。对这个问题的任意的、错误的解释,有可能给幼教领域中的过度的、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甚至是违法的商业化操作找到所谓的“理论支持”。园本课程不同于本园课程,本园课程一般是以特定幼儿园的人员为言说者时使用,这时,本园之“本”仅是人称指代,意为“我”或“我们”。本园只是确定了幼儿园正在使用或实施的课程,没有确定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本园课程可能是在多种课程中选择了一种;也可能是以借鉴为主,也有自己开发和构建的成份;也可能主要是自己开发和构建的,即园本的。园本课程之“本”是对课程性质的限定,意为基点、基础、出发点,也可引申为条件、现状。因此,园本课程是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构建的课程。我们对园本课程的基本界定是:园本课程是以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园本课程不是可以无视法律法规的,尤其是法规中关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宗旨必须坚决的贯彻执行。园本课程应该充分的挖掘幼儿园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应充分的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应充分的关注特定幼儿园的幼儿及教师的发展状况。园本课程追求的不是要有自己的课程,而是要有适宜于自己的课程。适宜性是园本课程的最根本的特性。园本课程应该适宜于特定的幼儿园,更应该适宜于特定幼儿园中的幼儿。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的幼儿园课程应该是园本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在近期内都能建成园本课程。甚至,对一些师资等条件较差的幼儿园而言,以普适课程为基础,结合幼儿园自己的特点,适当的作一些改造,才是最好的选择。
园本课程是幼儿园经过长期的努力所追求和达成的结果,是幼儿园的课程理念成为了课程的实践,是幼儿园的现实资源转化成了教育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因素。园本课程的真正形成,有赖于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园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只要开始建设了就有了园本课程。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在努力建设园本课程,但真正形成园本课程的幼儿园并不多见。这不是说园本课程高不可就,而是说明园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的过程。
二、园本课程建设的几个误区、把园本课程建设等同于教材编写
幼儿园出书、出教材(或课程方案)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和幼儿园享有著述权。事实上,有的教师和幼儿园出版的书籍也是很有价值的,尤其是那些来自实践、经过长期深入研究的成果是我国幼儿教育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为出书而劳命丧财,出的书又无实践价值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某些地方,幼儿园自己出教材几乎成了园本课程建设的代名词。比较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水平高低似乎就看有无出版物。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状况。一个好的课程,其衡量标准不是出书没有,而是其实践成效,是否最有利于幼儿发展,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是否有助于教师的成长、家长的成长和幼儿园总体办园水平的提高。
诚然,园本课程的建设应该包括文本建设,但文本并不等同于出版物,更不能用是否出版来衡量文本建设水平的尺度。幼儿园的课程理念、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活动设计、教师的观察记录和教育笔记、各种讨论和会议记录、家长的书面意见和建议、各种评估的结果、教师的工作总结、各种评估的工具等等都是幼儿园课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建设应该关注所有的这些文本的积累和提升。衡量文本建设水平的主要尺度是:能否体现观念的发展、能否反映幼儿发展的成效、能否看到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发展和变化。、把园本课程建设等同于树立幼儿园的特色
幼儿园的特色是幼儿园在长期办园的过程中自然的形成的,经常的,特色不是刻意追求的。特色是在幼儿园发展的过程中生长起来的。特色源自内在的力量,特色不是外在贴加的标签。幼儿园办园不是为了特色,但优秀的幼儿园总是能够显现自己的特色。不是特色使幼儿园优秀,而是优秀内涵了特色。特色是有层次的。有幼儿园整体的特色,有管理方面的特色,有课程方面的特色,有环境方面的特色。因此,有特色并不意味着幼儿园全面工作的成就,幼儿园全面的工作不能仅靠某个所谓的特色来支撑。
当前,有一个情况值得我们关注。有些幼儿园将彰显特色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的幼儿园在招生广告上赫然写着:课程特色---英语(有外籍教师)。实事求是的说,在今天中国的幼儿园,英语已经成不了什么特色了,不管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都在教英语。最关键的是:幼儿园课程的特色是不是就是在现有的课程中加一项内容?如果这就是特色,那幼儿园还可以制造出很多的特色,如计算机、识字、读经、珠心算等等。我们认为,这种外在贴加的标签绝不是真正的特色。同样,外在的添加课程内容决不是园本课程建设的途径和内容。园本课程建设的核心不是简单的增减,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优化。优化的标准是幼儿获得更好的、真正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感到,对于中国的幼儿园来说,当前最需要的不是挖空心思找特色,而是在踏踏实实的全面开展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去自然的呈现自己的特色。我们感到,特色经常的不是自己言说的,而是他人感受到、领悟到的。、把园本课程建设等同于我行我素
最近常能听到这样一种声音:现在搞园本课程了,可以自己说了算了。因此,有的幼儿园以建设园本课程为旗号,无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基本目标和内容要求,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出现了明显的缺损或过度的重复,或在背离幼儿一般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过度扩张,课程已经出现严重的偏倾和失衡,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如有的幼儿园外语课占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占了一半;有的幼儿园每周一般数学活动 2 个,珠心算活动三个;有的幼儿园每周美术活动 5 个。如果这就是幼儿园自己说了算,那我们认为这不能算数,这不是国家倡导的幼儿园课程,这是背离国家法规要求的,也侵犯了幼儿受到适宜的教育的权利。的确,园本课程的建设需要课程决策的自由度。事实上,今天中国的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上比以往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但园本课程建设不是我行我素,园本课程的建设是自由、创造的过程,也是规范和受约束的过程。这种约束来自于科学,来自于法规。一切违背科学原理的内容和做法是必须加以约束的,一切严重背离法规精神的观念、内容也是必须受到制约的。因此,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科学理论的作用得到发挥的过程,是国家的法规得到创造性的贯彻落实的过程。
三、园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加强观念的建设
园本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和践行。园本课程的建设不只是课程内容和活动的确定,首要的和更重要的是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活动观、评价观及环境观等基本理念的形成。由于幼儿园及教师个人状况的不同,所形成的观念也会有一定的差别。观念的形成不是目的,观念的践行才是根本。没有科学理论和观念指导就不会有科学的课程建设实践。有了科学的观念,就有可能避免课程建设中很多反科学的问题和现象,也有可能更有效的利用幼儿园和教师的各种内外在资源,优化课程的结构,增进课程的实施成效。、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参与
教师是园本课程建设的主体。一个他人给予教师的课程不可能真正是园本的。真正的园本课程是适合幼儿园的,但首先是适合班级的和适合幼儿的。只有教师才是真正促成并衡量课程是否适合幼儿和班级的关键人员。因此,园本课程的建设,必须充分动员广大教师的投入,有科学理念支撑的、有创造性工作热情的、有踏实的钻研精神的教师的持久努力,是园本课程得以成就的关键。、分步落实,稳步前进
园本课程的建设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应该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长远规划,分步骤的逐步加以落实。避免急功近利,急躁冒进。应该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问题诊断、重点问题攻关、重要资源的吸取和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性研究。要把长期的课程建设任务落实到每天实际的教育工作之中。应该加强课程管理,合理的、充分的协调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避免较长时间的无序和混乱。、坚持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核心标准
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对于怀有不同的目的追寻园本课程的人们来说,对什么课程是最有价值的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也许有人在意实施过程中是否费事,有人在意是否符合大众尤其是家长的口味,有人在意是否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回报,有人在意是否能引发自己的思考等等。不管如何,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是那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园本课程可以多样化,但核心的标准是共同的,那就是最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篇: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
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园本课程”日渐为人们所重视,越来越重要。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适宜的教育理念以便有效地开发和发展园本课程。本文在园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下,研究幼儿教师应该持有的符合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如下:
“园本课程”是指以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自己的环境和条件为基础,以幼儿的现实需要和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开发主体,幼儿园、社区和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构建的幼儿园课程。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我们的园本课程的发展便有了可靠的依据,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也能取得最好的预期效果,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发展。在当今社会,学前教育工作不及义务教育工作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幼儿教师多是技能型人才,总体学历水平与义务教育的各级教育单位相比相差很多,较低的学历降低了教师自我学习与提高的能力,幼儿园及社会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理论素养的培养和技能教法的训练,幼儿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职称论文。
其次就是教师的终身学习问题,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尤其教师这一特殊职业,许多知识也是有时代性的,被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传授给幼儿的知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幼儿园可以定期地组织教师交流学习,或者组织骨干教师到学前教育工作发展好的幼儿园参加学习,使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得到提高,让她们持有正确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能够真正地撑起学前教育事业的这片天。
二、优化教师工作环境和教师参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机制
教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起着无人能及的作用,与此同时,她们所承受的压力也很大,社会与幼儿园强加给教师的负担也很重,教师身心疲惫以致没有精力去创新,没有时间去学习、思考更有价值的教育理念,从而也没有动力去探索与研究更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幼儿园要实行科学、有序的管理,在正确的办园思想的指导下,争取减轻幼儿教师的压力,为她们创设严谨而又宽松、求实又有创新空间的工作环境,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权。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她们的创造能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教育的事业中。
三、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给幼儿教师的工作大力的支持,教育幼儿并不单是幼儿教师的责任,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和社会都是孩子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家长对幼儿园功能的认识局限于识字、保育等,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了孩子的长远发展,这样会给教师施加很大的压力,对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幼儿园及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地和家长、社区力量等沟通,让他们及时了解育儿新动态,及孩子的新发展,共同来促进孩子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政府和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要为幼教工作者解决后顾之忧,使她们能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有时间、有精力去学习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施行它。
四、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不能单纯地依靠家长和社会的支持等外部因素,教师的自身努力同样不可或缺。除了积极接受园里的培训和与其他幼儿园的交流等,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利用周围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努力学习、汲取新的教育思想,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能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此外,教师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胆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幼儿教师不能使自己的思想禁闭,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教师交流想法,扬长避短,不断使自己更加完善。
五、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在教学行动中优化教育理念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我的对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幼儿园在对教师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1],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过程,而是一个永远没有终点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优秀教学活动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被实践、反思、改进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行动中优化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要经受时间和实践检验的。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要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进一步检验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实践、反思、再改进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要不断增强自我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进而进行调整与修正,从实践中上升到理论层面,由理论指导实践而不断地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推进幼教事业的发展。
总之,在发展适合本地区幼儿的园本课程的趋势下,幼儿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其符合时代的适宜教育理念可以大大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第四篇:开发游戏化园本课程创设民族特色区域
开发游戏化园本课程创设民族特色区域
我们幼儿园所处的社区是一个移民之乡,有来自全国180多个县市11个民族的移民陆续迁徙至此,这些民族包括:汉族、布依族、壮族、土家族、白族、回族、彝族、苗族、仡佬族、侗族、蒙古族等。这些民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比如语言、建筑、食品、民俗、节庆等,在本地区共存、交融,发展。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现实条件,为我园能将民族精神根植于幼小的心灵,向幼儿展现多民族文化这一理念付诸研究和实践之中,提供了基本必要的前提。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目的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使得“偶然的环境”变成“教育的环境”。近年来,我园在利用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对本土多民族文化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对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功能等有了初步的开发能力。在此基础上,把民族文化融合进区域活动,形成民族特色区域活动,无论是促进幼儿自身的发展,对家乡的认同感,还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都有很好的作用。
本文以中班特色课程为例,阐述我园是如何制定并开展园本课程的,以及如何从园本课程中创设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区域环境。
一、选择特色民族,编制特色课程计划
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特色民族来进行园本课程活动呢?在开发园本课程初期,教师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较浅,我们建议一个年级组选择2~3个民族,三个年级组间尽量选择不同的民族,共同开展相同的园本课程;各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点创设一个民族特色区域。这样的做法便于教师对园本课程的适应,以及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通过大致两个学期的熟悉后,可以鼓励各班教师根据自己班内幼儿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特色民族,比如班内有一名蒙古族的幼儿,那么在选择特色民族的时候,可以首选蒙古族;另外则可以根据班内幼儿的兴趣、了解程度、教师的调度(避开已选过的民族,更换新的民族)等,共选择2~3个特色民族开展园本课程。在特色区域创设方面,则各班根据选择的特色民族,创设出相应的不同类型的特色区域。
在选定特色民族之后,我们一般从民族的习俗、饮食、服饰、建筑等层面,以语言、数学、科学、社会、音乐、美术、健康等七个维度来编制课程。同时,为使课程更有逻辑性,在编制的过程中,我们从认识某民族开始,先请幼儿了解该民族的基本的习俗;在设计服饰、饮食、艺术等内容的时候,我们深入到某一个具体活动中,让幼儿感受该民族特色。
我们以某中班的特色课程为例,来感受下一学期的所制定的计划:
中班特色教育计划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与游戏,幼儿已经对少数民族有了浅显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培养幼儿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部分之一。在之前的学习中,幼儿已经了解了的壮族、苗族、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及文化,幼儿们都很感兴趣。本学期,我们将通过认知社会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美术活动、健康活动等不同的形式,使原本抽象的侗族、土家族和彝族文化在幼儿眼中具体而生动起来,从而帮助中班幼儿更好地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多民族祖国的情感。
一、具体目标:
1.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不同之处,知道要尊重他们的习惯。
2.了解侗族、土家族和彝族这三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文化。
3.初步认识侗族、土家族和彝族的服饰,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与节庆风俗。
4.引导幼儿通过制作、打扮和欣赏等多种形式,加深幼儿对民族服饰、风俗以及音乐等方面的认识。
5.在活动中能积极交往,学会相互帮助,体验快乐的情绪。
6.在区角游戏中加深对民族服饰、饮食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认识。
二、活动措施:
1.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有关侗族、土家族和彝族集?w特色教育活动,使幼儿系统了解侗族、土家族和彝族。
2.将侗族、土家族和彝族特色融入区域中,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
3.每周五下午,教师定期开展有关侗族、土家族和彝族的特色活动。
4.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协助共同收集有关侗族、土家族和彝族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
三、活动安排:
第1周:社会:可爱的侗族
第2周:美术欣赏:土家族服饰
第3周:美术手工:好看的彝族头饰
第4周:音乐歌唱:侗家儿童真快乐
第5周:社会:土家族婚娶
第6周:音乐韵律:快乐的哕唆(黎族)
第7周:语言:侗族童谣
第8周:音乐欣赏:土家女儿会
第9周:社会:火把节
第10周:语言:侗族问答歌
第11周:音乐韵律:土家族摆手舞
第12周:美术绘画:彝族包
第13周:音乐欣赏:侗乡之夜
第14周:美术绘画:美丽的织锦
第15周:音乐欣赏:跳月歌
第16周:音乐欣赏:五月蝉虫唱得好
第17周:社会:土家吊脚楼
第18周:美术欣赏:美丽的民族服饰
第19周:社会:幸福
第20周:音乐歌唱:乃呦乃(土家族)
第21周:社会:多彩的少数民族
第22周:音乐韵律:彝族娃娃真幸福
二、实施特色课程,寓教于游戏中
我们的民族特色课程主要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开展,但在集体活动中,我们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比如手工、绘画、欣赏、韵律等,尽量考虑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玩玩乐乐的过程中知道少数民族与我们的不同。
例如社会活动《火把节》,我们在具体实施活动时,不单以语言交流的形式让幼儿知道火把节的由来与庆祝方式,更创设了具体的游戏情节,让幼儿一起来体验庆祝火把节,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加强对火把节的理解。
活动内容:
中班社会:《火把节》
活动目的:
1.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了解火把节的由来。
2.进行钻、爬、跨跳、纵跳等动作练习,发展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布置活动场地:低矮灌木林、几座独木桥、竹排、害虫阵(将纸折的害虫挂在绳子上)。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彝族姑娘,邀请幼儿到彝乡过火把节。
1.师:我是一位彝族姑娘,今天邀请小朋友到我们彝乡去做客。
2.带领幼儿做开汽车状,走进布置好的场景中,边走边做准备活动。
3.认识和了解火把节。
师:今天请大家来做客是因为我们彝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
火把节到了。你们知道彝族人们是怎样过火把节的?彝族人为什么要过火把节吗?
教师进行小结: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一片欢腾,彻夜不息。
火把节来源于英雄黑体拉巴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二、幼儿参加火把节庆祝活动。
1.彝族姑娘介绍游戏名称,讲解玩法,并请三名彝族娃娃分别示范游戏的基本动作:
(1)过低矮灌木丛:钻爬;
(2)过独木桥:走平衡木,练习近平衡;
(3)跳竹排:练习单双脚跳。
2.幼儿自由选择活动项目,与彝族娃娃共同庆祝火把节。彝族姑娘分别参与、观察、指导幼儿的活动。
3.捕捉害虫:请幼儿帮彝族人民捕捉害虫。(练习纵跳)
4.彝族姑娘与幼儿一起点燃火把,烧死害虫。
5.在彝族姑娘的带领下,幼儿围成圆圈,在彝族音乐的伴奏下,跳彝族舞蹈庆祝胜利,庆祝丰收。
三、源于特色课程,创设民族特色区域
在开展特色课程的同时,我们要求各班级根据自己所选的特色民族创设出相应的、不同类型的特色区域。特色区域的创设与布置不仅能够将民族特色蕴含其中,为幼儿提供了“隐性的”学习环境;更能让幼儿把自己所学的在游戏中得到巩固与延伸。
每一个特色区域的创设都是班级老师与幼儿共同的成果,为了珍惜这份辛劳与智慧,我们请各班把优秀的特色区域进行文字描述与照片保存,课题组再进行统一的汇编,丰富园本课程资源库,今后其他老师在开展相似课程的时候,可以参照设计按照自己的需求?M行修改。
例如以下《土家小屋》,就是某中班根据特色课程的具体实施,创设而来的特色区域:
土家小屋
区角整体展示:有土家族特色的建筑“土家吊脚楼”,在房檐上选用了自然的材料竹子以及购买的植物藤条进行了装饰,并挂上了用不织布做底、红色边框的土家族图片,还在房檐上还挂上了一些玉米串、大蒜串、辣椒串等农作物,使其富有农家特色。
购买了男女各一套土家族服饰,供幼儿穿着,使幼儿游戏时能更融入土家族的角色。用扭扭棒和小夹子制作了一个简易的衣架,将衣服挂在了显眼的位置,使参与游戏的幼儿一眼就能看见。
在墙面上用打印的土家族特色美食、风俗节日以及特色建筑等图片进行组合拼贴,图片内容涉及土家族的美食、女儿节、赶年节以及土家族的美丽风景等。在置物架上,还放上了土家特色服饰等图片。
插卡区,贴上了不同形象的土家族人图示,让幼儿在选择角色时更明了,不会产生角色混淆的状况。
区角细节展示:
我园致力于建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本土化幼儿教育,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游戏化园本课程,创设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特色区域。这几年来,通过多民族文化与探索,我园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课程目标更贴近幼儿发展的实际,课程内容更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学形式更加灵活而富有创意,环境创设更加体现各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和幼儿的参与性、操作性。当然,我们的探索与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但我们会继续通过实践与学习来不断完善,让我们的孩子喜欢多民族文化,让我们的多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发展与创新。
第五篇:积极推动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建设和发展
积极推动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建设和发展——首届长三角幼儿教育发展论坛纪实
作者:
来源:早期教育2007年12月(2007-12-23)阅读数:459 网友评论:0 条
2007年9月22—24日,由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报刊社、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幼儿教育杂志社、早期教育编辑部、上海托幼编辑部承办的首届长三角幼儿教育发展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00余位幼教工作者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建设和发展”。开幕式上,由浙江大学幼儿教育发展中心友情出演的情景剧《教育,让生命灵动和绽放》彰显了幼儿园课程园本建设和发展的生机活力。围绕主题,本次论坛特邀国内(包括内地及香港、台湾地区)五位专家作了五场主题报告,并设立四个工作坊开展分主题研讨。与会代表围绕幼儿园课程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园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国际视野中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发展、上海市学前教育第二期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发展等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
一、主题报告
(一)填补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沟壑(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家雄)
朱家雄教授在论坛开幕式后作了题为“填补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沟壑”的主题报告。朱教授反思了我国二十余年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从课程编制的模式和课程实施的取向两方面分析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改革脱节的现象。例如,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园本课程”和“园本教研”等,或多或少借用了课程编制实践模式的一些基本思路。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能会对解决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起作用,但是其适用性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我国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背景下更不可能普遍适用。课程实施也远非“应该怎样做,就要这样做”的事情,因为课程实施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朱教授认为,在改革过程中出现教育理念、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改革严重脱节的问题是必然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选择课程编制模式和课程实施取向的依据并非是孰优孰劣、孰是孰非,而是其适合性。权衡课程实施生态环境中各种影响课程实施的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才是选择课程编制模式和课程实施取向的基本出发点。以这样的方式去思维和行动,才有可能缩短幼儿园课程的理念、决策与教育实践改革之间的距离。
(二)国际视野中的幼儿园课程园本建设和发展及台湾经验(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副教授林丽卿)
来自台湾的林丽卿副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全球教育背景下园本课程的兴起和发展。“园本课程”的概念源自“校本课程”。所谓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通过中央、地方与学校三者权力责任的再分配,赋予学校教学人员权责,由学校教学人员结合校内外资源与人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与评鉴。校本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起逐渐兴盛,它的发展使学校得以彰显专业的教育者角色,承担在课程发展中应承担的任务与责任。林丽卿指出,校本课程强调合作与参与,如果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校本课程的理念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失去其真正的精神与意义。
林丽卿进而提出,园本课程目标的建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考虑中央的教育政策、学校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以及幼儿园本身对园本课程建设的愿景。而现今外来的课程模式、现成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林丽卿指出了幼儿园构建园本课程过程中面临的几大问题:1.在构建园本课程时,无论是园长、教师、家长,或是教育专家、教育顾问、出版社,甚至学校董事会、股东,都不应该是完整课程的唯一决策者。2.幼儿园缺乏时间去做详细的计划、反思以及发展课程,缺乏足够的发展课程的智能和经验,缺乏经费支持。3.参与课程发展的人员不易形成共识。4.幼儿园若缺乏一种鼓励沟通、协作、讨论的文化氛围,园本课程建设将会非常困难。
(三)回归十年来香港幼稚园课程发展历程及案例分析(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李辉)
李辉博士是香港回归十年教育改革的亲历者,他从自身的经历和思考出发,为我们介绍了香港幼教课程改革的历程和经验。
1997年至2007年是香港幼教课程改革的黄金十年。在1997年至2003年,香港着力引进、移植外来的课程模式,如方案教学、高瞻课程和瑞吉欧教学法。这些外来的课程模式在推行不久之后即告失败。事实证明,西方的幼教课程模式并不适合香港的现实需要,香港幼教必须寻找自己本土的课程模式。因此,自2003年起,香港的幼教课程改革进入了自主创新阶段。2003年,故事综合活动教学法(SAIL)在香港诞生。这是首套“港产教学法”和本土化的幼教课程模式。故事综合活动教学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以故事为主要手段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它与主题综合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利用有趣的故事作主干和线索,串连不同范畴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建构完整的、有意义的整合课程,以全面启发儿童的多元智能。理论和现实都证明,舶来的西方课程会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矛盾与冲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生搬硬套西方的课程模式注定是要失败的。
(四)幼儿园课程园本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理念及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虞永平)
八十年前陈鹤琴和张宗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学前课程研究是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园本课程研究的起点。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建设应有园本意识,课程建设的园本化是一个合理的方向。我们不能因为园本课程建设的艰巨性和非普适性而否认园本课程存在的价值,否认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普遍性。园本化的本质是适宜性,这种适宜性意味着课程要适合幼儿园,适合教师,适合幼儿园所在区域的文化,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其中,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是最重要、最本质的要求。园本课程的起点是适宜性,而我们最终的追求不是“园本”,而是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虞教授在报告中分析道,当前幼儿园对“园本课程”存在以下误解:1.把园本课程等同于特色课程。2.认为园本课程建设是短期的任务。3.把构建园本课程当作赶时髦。4.认为建设园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5.把建设园本课程当作不受约束的随意行动。6.随意给“园本课程”起名字、贴标签。幼儿园在建设园本课程时也存在如下偏差:1.缺乏理论支持。2.误解理论及他人的经验。3.机械地贯彻理论。4.关注文本而不是关注过程。5.急于展示甚至推广自己的课程。虞教授进而指出,课程的园本建设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整体的课程建设,第二层次是局部的课程调整,第三层次是教学方法、策略的改进。幼儿园应在《纲要》的指导下,从自己的条件、基础、状况出发构建园本课程,切不可好高骛远。
虞教授认为,构建园本课程要从儿童出发、从社区出发、从教师出发、从课程文化出发。其中儿童是最核心的出发点。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儿童,关注儿童的想法,关注儿童的性别、气质、兴趣、学习方式、生活经验等要素对课程建设提出的特殊需求。
(五)世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
张华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要让幼儿走得更快,还是走得更远?许多经验表明,在知识、技能学习方面,中国的幼儿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走得最快的。这不仅不是幼儿和整个民族的福祉,反而是个体和社会的悲剧,因为“走得更快”很可能以阻碍幼儿“走得更远”为代价。张教授为与会代表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外国小学生学习、游戏的照片,借此说明幼小衔接的本质不是使幼儿园“小学化”,而是让儿童拥有流畅、自然、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生活。学习是幼儿精神自由的自然体现,幼儿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家长和其他成人只能为幼儿提供学习的环境或条件。教育者的使命是保障幼儿意志的自由和探究、创造权利的实现。为此,教育者必须在幼儿园和社会中确立“幼儿的标准”,即确立幼儿这一独特人生阶段的内在价值标准,其中既包括“幼儿文化的标准”,也包括“幼儿个性的标准”。张教授最后在报告中指出,重建幼儿学习的有效方法是走向“探究学习”,这是发挥幼儿学习主体作用、保障幼儿精神自由、实现幼儿探究创造权利的根本途径。
二、研讨工作坊
分主题一:幼儿园课程的历史传承和发展
课程问题是幼儿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全国各地幼儿园都在不懈探索,努力创建符合自身需求,凸显自身特色的课程。江苏南京实验幼儿园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体系,他们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顺应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合理选择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科学组织教育过程,促进儿童的发展。许多幼儿园注重挖掘传统教育资源,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教育思想。浙江上虞鹤琴幼儿园秉承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发展了五指活动课程,提倡课程内容要源于幼儿的生活,课程目标要根植于幼儿的发展,“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由张雪门担任首任园长的浙江宁波第一幼儿园丰富和完善了张雪门的行为课程体系,进一步凸显了行为课程的最大特色,即“生活化”“行为化”“本土化”。上海宝山区山海幼儿园地处陶行知先生的第二故乡,他们秉承陶先生倡导的对儿童开展科学教育的理念,确立了以环保教育为切入点的科学教育办园特色。浙江慈溪实验幼儿园则注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他们认为,区域活动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与集体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丰富课程资源,浙江杭州大关苑实验幼儿园还深入挖掘节日教育资源的价值,进行一系列节日主题活动的研究。通过交流和研讨,大家认识到,“课程不是一种固定的框架,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流程”。幼儿园应权衡课程实施的生态环境,不断实践、反思,创建符合自身需要的课程。
分主题二:园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园本课程的建设与推进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目前很多幼儿园都立足本园实际构建园本课程。浙江湖州实验幼儿园在汲取多年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历经50年,形成了独特的园所文化,仓U建了特色鲜明的情感课程。它以终身教育观、情感理论等为理论依据,旨在培养健康活泼、自主自信、乐于探究、合作创造的适应21世纪生活的儿童。浙江杭州新华实验幼托园从2001年开始探索托幼一体化课程,以情绪健康和身体健康为重,确立“开心、开口、开步、开窍”的婴幼儿发展目标。江苏南京太平巷幼儿园和上海崇明县西门第二幼儿园在园本课程建设道路上分别摸索出适合各自幼儿园的田野课程和绿色教育。田野课程具有理念包容、目标整合、内容开放、形式多样、资源丰富、过程动态、评价多元的特点;绿色教育则与环境创设密不可分。它们都从生态角度出发,强调以幼儿的生活为中心,培养幼儿初步的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幼儿关注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上海黄浦区荷花池幼儿园创建了以艺术教育为主的园本课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收获了音乐、语言、美术“三朵金花”齐开放的艺术教育成果后,他们又提出了“整合与自主”的艺术教育思想与操作方式。围绕园本课程管理,浙江大学幼教中心周熔老师指出,课程的园本化是在追寻一种新的对学习的含义和价值的理解,重构教师与幼儿在交往情境中的意义和关系,寻找最适宜的园本管理。总之,园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各幼儿园需要在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园的课程。
分主题三:国际视野中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发展
来自长三角各省市的六位园长就全球一体化趋势中如何以国际视野审视、吸收、借鉴他国的优秀文化,并结合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来建设和发展幼儿园的课程介绍了他们的思考和实践探索。浙江省级机关北山幼儿园通过多年的探索,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吸取了方案教学“以儿童为本”的精髓,在开放性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深入探究。浙江上虞爱弥儿幼儿园位于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的家乡,他们不仅认真研究、秉承陈鹤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的理念,还认真解读和吸收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自然教育课程”的实践和探索。上海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介绍了他们在实践蒙台梭利课程园本化过程中的思考。他们提出,应特别注意处理好蒙氏课程与上海二期课程及本园特色之间的关系,使蒙氏课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相结合。江苏南京第一幼儿园从国际视野下“培养目标的定位——现代人与世界人”“课程研究的取向——本土化与国际化”“课程文化的选择——一元化与多元化”“课程交流的方式——走出去与引进来”四方面介绍了他们建设和发展幼儿园课程的经验,开拓了与会教师的思路。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李辉博士、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系林丽卿副教授主持并积极参与了代表们的交流。李辉博土说,吸收、借鉴他国的幼儿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必须与中国的国情、地方的地情和幼儿园的园情结合起来,不应盲目跟随。他认为,如果只是照搬国外的某种课程模式,那不叫借鉴,更不是创新。
分主题四:上海市学前教育第二期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发展
上海市学前教育第二期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讨吸引了许多代表的参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周洪飞老师首先就“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形成”作了专题报告。她指出,教师在整体把握幼儿在园活动时间与内容方面及课程整体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幼儿园课程编制的意义,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研发能力和课程实施的质量。之后,周洪飞老师就幼儿园如何设计科学而有特色的课程方案提出了若干基本要点。接着,上海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王海蕾、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龚敏、南汇区宣桥镇中心幼儿园夏美红分别从实践层面作了“课程的园本建设与发展”“关注日常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注平衡:课程变革的边界”等专题发言。
工作坊是载体,研讨是手段,研讨工作坊还给与会代表和专家提供了充分的互动时间。与会代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什么是弹性的作息制度”“‘低结构’活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什么活动适合分组教学”,等等,专家们积极回应,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会议的学术性质。
本次论坛还组织与会代表赴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浙江省级机关北山幼儿园、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杭州新华实验幼托园及浙江省军区机关汪庄幼儿园观摩教学活动。与会代表就展示的教学活动与点评、互动专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为期三天的论坛为与会代表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与会者不仅加深了对幼儿园课程园本建设和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而且就各自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经验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首届长三角幼儿教育发展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经三家承办单位协商,第二届长三角幼儿教育发展论坛将在上海举行,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