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感受

时间:2019-05-12 13:5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感受》。

第一篇:2016年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感受

2016年杭州“千课万人”归来有感

汪玲玲

5月12日至15日,在漫天飞舞的柳絮中,我踏进了西子湖畔的红星文化剧场,有幸参加了 “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学习力提升的研讨观摩活动。为期三天的活动,共安排了18节观摩展示课,8场专家报告,每天上午2,3节课,下午3,4节课,真正的体现出“千课万人”活动的大容量、大视眼,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可想而知。

这样高强度的安排,身体的感觉是很疲累的,但是,名师的风采,专家的魅力,让我舍不得少听一节课,我觉得我不能辜负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实属不易。那时候,我的身心无时无刻不处于兴奋的状态,我要不断的去聆听专家的思想,充分的感受,尽我所能地吸收其精华。

三天的时间里,让我近距离的感受了大师们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高超但又看似朴实的课堂演绎,让我的心灵得到了震撼,带给我不一样的情绪和不同角度的思考。名师的课让我收获颇丰,感慨万千!

次活动的主题是大数据时代下的现代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力的提升。第一天的第一节就是由德高望重的朱乐平老师上的。朱老师虽然年近60,头发花白但却一直坚持上课,研究课。他的课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很有数学味,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令人敬佩。

黄爱华,刘德武,华应龙.....等数学名师都在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课课精彩。参加这次活动,让我看到数学名师们在信息时代下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啊,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学生在变,课堂也要变,我们每位教师也要挤出时间想想自己课堂今后要走的方向。

第二篇: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有感

杭州学习有感

张虹

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有幸走入杭州“千课万人”的大课堂,接受知识的洗礼,收获求知的喜悦。三天的活动,共计20节精彩课例,8位专家的经典点评,可谓异彩纷呈。

在此次学习中,我近距离的聆听课例、欣赏各位名师的经典点评。让我印象颇深的是黄慧老师所执教的译林版课程《Signs》,黄老师基于教材搭建支架,基于学情提供语言材料。在课前确定了一个明确而科学的目标;上课过程中鼓励学生为完成目标而树立信心,培养责任心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整堂课学生们经历了由“能学”到“想学”到“会学”到“坚持学”的过程。黄老师在其支架式的教学过程中犹如放风筝的人,在不断拓宽学生思路的同事,紧牵主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拓宽视野。

黄老师短暂的40分钟展示,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站在讲台上的我们,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有人说,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演员。那么,作为“演员”就应该能够根据“剧本”的情节要求,能够扮演符合要求、观众喜欢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因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同而不同,但其共性,教师的角色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即研究者。应该由教书匠向反思型教师转变,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教师通过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自觉地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剖析与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问题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素养。

二、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善与其工作对象——学生的关系,实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到师生学习共同体关系的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方式上,而且还应该体现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教师应该是一个未来合格的社会人的启迪者。

三、教师也是管理者。教师是构成学校的主要部分,也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有对学生管理的职责,它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教师管理的主要范围是校园、是班级,但也不排除对学生离校之后的管理。这里的管理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管理,而是一种科学、民主、切合实际的管理,这就要求作为管理者的教师也应该调整管理行为和角色。

四、教师还是学习者。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构成学习的共同体,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正如《学记》所说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

从不同的角度看,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教学角度看,教师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辅导者;从社会的角度看,教师是伦理道德的教化者;从教养的角度看,教师也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因此,教师的多种职业角色既体现了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和重托,也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目前,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师和学生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对等,使得教师成为教育的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两种不同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正是由这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所带来的。如在课堂上,学生的话语权被教师控制着,呈现的方式是教师是语言的“警察”而不是语言的“导游”。

聪明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启发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学生独立思考后的个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让我们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一些唤醒,少一些压抑;善于创造性的发挥、富有发现美的眼睛,英语课堂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世界!

第三篇: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总结

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总结

一、累并快乐

11月5日---9日,在冯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数学组一行12人有幸来到浙江大学华家池逸夫体育馆参加期盼已久的“千课万人”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本次活动历时4天,邀请到了吴正宪、柏继明、朱乐平、俞正强、刘延革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及全国赛课一等奖的老师,联袂推13场专题报告、31节研究示范课,6个互动点评环节,多角度、多元化,名师云集,优课荟萃,相互切磋,各显风流。来自全国各省市的3400多位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参与盛会,共同探讨思索 “生本课堂”的命题。活动 每天早上8:10---12:10,下午1:30----5:30,晚上7:00---10:10。因为参加会议的人很多,我们报道的时间又比较迟,所以住的宾馆比较远。为了抢到稍微好一点位置,我们早上6点30分起床,晚上结束后回到宾馆已经近11点了。此次学习总的感觉是“累并快乐着”,可以如此近距离目睹名师们的风采,感受“生本课堂”,真是受益菲浅。

二、名师演绎,学本课堂

名师们巧妙的课堂预设,幽默的课堂语言,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无不让我们真正领略了专家的风采。但真正让我感动的不是这些,而是名师们的课堂中能真正的“以生为本”,能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去思考,课堂中能情智共生,能以情促智,以智生情。使数学课不仅仅是“1+1=2”这种单纯知识技能传播的过程。

所谓“学本课堂”就是以学习者为本的课堂。这里的学习者不是单纯的指学生,而是指教师、学生和直接参与者。也就是说,在学本课堂中,没有纯粹的教师,教师身份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教师是大同学。具体而言,学本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在师生关系方面,有别于教本课堂,师生关系步是上对下的长幼关系、授受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人文和谐的发展关系。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追求的是一种真学习。在教学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不是那种传授和告知关系,而是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和关系。师生共同创建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创建人文、自由、开放、多元、灿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实现真实、自由、自主的阳光学习。通过学本课堂学习,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学习者生命得到精彩绽放。

搭建了解放学生,让学生成长为问题解决的主任的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问题发现生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将学习还给学生,将方法教给学生。

搭建了思维绽放,让学生成长为展示对话的主人的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展示对话的主任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展示对话学习方法,创建“说”的课堂,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来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感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那么这种以说为主线的对话拉动了每个学生的思维系统,激活了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思辨能力,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能言善辩,富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给每个学生搭建了思维绽放的平台。

搭建了团队成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本课堂注重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的建设,使每位同学都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任。这种机制是创新的,超越了个体接受式教学范式,为小组和班级全体成员的合作成功搭建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

名师们以其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巧的教学设计,机智的反馈点评,让会场的掌声一次次的响起。而且,在各位老师的课堂上,良好的贯彻了“学生为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老师们去鼓励大家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去讨论出现的问题,研究可以解决的办法;让孩子们自己上讲台去讲解自己的方法,并且让下面的孩子去反馈是否明白,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里有了自主的感觉,更积极、更认真的去听其他人的发言,去思考问题。

第一天上午俞正强老师讲“平均数”的课上,从孩子们可能遇到的跑步报成绩出发,启发孩子们去思考报哪个值合适,课堂上孩子们积极思考,无论真实的反应“不清楚”也好,还是有学生说出了不曾出现的值“13”也好,都是孩子们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面对没出现的“13”,有的孩子质疑这个值都没有,怎么能用?充分的让孩子们思考发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俞老师的引导,孩子们逐渐的找到原因,得出答案“平均数可以是没有出现的数”、最合适的值是平均数,也就是“用所有的数相加除以总个数”,一步一步的让孩子们去探索,在生生交流和师生质疑、交流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孩子们的思辨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融入其中,在平等的、自主、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期间,大家情不自禁的一次次鼓掌,当课铃声响起,俞老师宣布下课时,很多孩子不断的向俞老师提着问题,在不舍中一一和俞老师击掌离开。名师的课堂,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生命课堂,什么是真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做课堂的主人,喜欢这门学科,喜欢这个老师。

北京的吴正宪老师,是一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专家,她用很多在自己教育教学中与学生发生的故事阐述了她的儿童教育主张。她真正走进了孩子心灵,让孩子能够快乐的、认真的、自信的爱上学习。儿童该学什么样的数学呢?她认为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学简单一点的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学动手做的数学、学“不太严格的数学”也就是“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她的基本观点是:“三读懂”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真正读懂学生、真正读懂教材、真正读懂课堂。她不但从数学的角度阐述了她的观点,还从整个教育观出发,提出只有学“术”、悟“道”、得“道”,才能幸福快乐地享受,高品味的教师职业生活。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容闳学校的幸福生活。她的课堂是轻松的,快乐的,尊重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充分的去表达和发现。在“认识方程”一课中,她不断的让孩子们针对这一课题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学习的开始,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上路,从天枰称物开始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挑选不同的重量,自己去贴式子,不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还有谁想说的”,让孩子们充分的表达自己,做课堂的主人。让孩子们在动手的同时不忘记整体记录的内容。从整理的内容中让孩子们去观察发现,小组交流想法,班级交流。老师和学生互动合作,共同研究发现。整个课程思路清晰,将学习还给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在整理学生发言和讲解中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学的更自主、也更轻松。

还有其他许多老师都各有其法,课堂氛围轻松自在,惊喜不断。王开杰老师的“神奇的三角形”一课,从开始利用各种与三角形相关的物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感受三角形的神奇,激发了他们探索三角形的热情,还是课堂中他与孩子们间有趣的对话,从点到线、到面的去探索三角形,发现三角形。利用小棒摆三角形去探索所需的根数,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还有徐长青老师,他的课堂激情澎湃,和孩子们良好互动,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拼摆,去说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去找规律。和孩子们亦师亦友,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学习有感

欣赏了一场场对数学精的彩演绎,感触颇多。

感触一:课堂需要“激情”,但决非煽情,课堂还需“本色”。

本次上课的各位名师,其课堂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课堂上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看似热闹却没有必要的小组讨论。老师上课就像小时候听姥姥讲故事,亲切平和,过渡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又不失数学味,数学课充满欢声笑语,充满趣味激情,充满生命活力。

感触二:把课堂放手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题”意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名师的课堂,老师说的并不多,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

感触三: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适当放慢脚步,聆听每个孩子的心声,尊重学生稚嫩的思考,思维的萌芽,有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点再耐心点。

此外,本次活动通过每课必评、一课多评、半天总评、全天总评等多维并立地深度挖掘每一节课,极大地提升了评课的力度和深度。除此之外,组委会还刊登与会老师的精彩课评,开通短信平台,极大地浓化了研讨的学术氛围。组委会还特地开设了学生课评这一栏目,让上课的学生对课堂进行真实、真性地点评。这些都为以后我校数学组承办各类活动积累了经验。

四、学习所思

台上一刻,台下十年。功在课内,意在课外!

巧妙设计,来自勤奋钻研和独特见解,精彩互动,源于先进理念和足够自信。课堂教学要有快节奏,但在关键处,还要放慢,再放慢„„

给予学生更多的等待,更多体验,让数学既“好吃”,又“有营养”,让数学变得简单,变得朴实。

四天的观摩课中,我们细细地品味着名师课堂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这些年数学组致力于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在大家听完课的交流中发觉我们很多做法与大师们的观点不谋而合,可以说我们已经上路了。当然有比较,就有差距。我们也清醒地知道,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还在路上。

第四篇: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汇报

杭州学习汇报

这次杭州“千课万人”之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

好的数学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滋润生命。

——华应龙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的开场。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讲课到铃响,你任劳任怨地分析那课文,可知道学生心里真勉强。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讲,教学总是简单,交流太难,不是你的,就不要多讲。铃响了,你还努力在讲,你还要讲几分钟吗? 你这样讲解到底累不累? 明知学生心里在埋怨,只不过想好好讲透课,可惜学生无法给你满分。多余的牺牲,你不懂心痛,你应该不会只想做个“讲师”,噢,算了吧,就这样忘了吧,该放就放,再讲也没有用,!傻傻等待,学生学会依赖,你总该 为学生想想未来!

光看还不算,黄老师还让我们全体在场者和着音乐一起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开场。我也借鉴一下,活跃一下气氛吧!

这次杭州“千课万人”活动整体可以用一个“大”字来形容。第一是“大气”,全国五湖四海的老师们怀抱着一颗提升自我的热切之心,不远万里来到杭州,而组委会也是以无数数学界大咖所执教的高品质精品课回报。第二是“大容量”,短短四天时间,光白天我们就可以欣赏并学习到33节好课和6场报告会,晚上则是以论坛形式进行,直到十点。这次活动每天都有一个活动专题及相对应的课程安排。

第一天的主题是: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会数学核心概念。第一堂课的执教者徐长青老师凭借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以及幽默睿智的教学语言,使得学生们在一个又一个极富创意与连接性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收获知识。记得曾经有位数学名师如是评价徐长青老师:我老婆是个超铁杆韩剧爱好者,但是自从看了徐老师的视频课,她再也不看韩剧了。确实,这次徐老师所执教的《重叠问题》堪称此次活动的开门红,让学生和老师们从开始一直笑到了结束。课堂从《理发师的困惑》入手,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我也曾试过以“两对父子为何只有三个人”作为导入,现在一对比,才知道不管是从情景设置,还是从提问以及教学语言方面,我都做得太不够。如徐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这个故事并模仿父子的声音,又如在孩子回答出有一个爷爷、一个爸爸、一个儿子后,徐老师的一句句看似寻常的追问“还对呀,她都弄出个爷爷来了。” “不对不对,看我看我,父子是4个人,怎么就是3个人了呀?”,直到学生用手指表示三人之间的关系,用到了“既。。。又”的关联词时,徐老师才停止追问。紧接着而来的抢椅子游戏和猜拳游戏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真心佩服徐老师的巧妙设计以及游戏中的一步步引导。而从好爸爸与坏爸爸的评选活动中,徐老师又对所学内容做了进一步拔高,出现了多集合圈图。课程从始至终尊重了学生的学情与知识接受程度,“集合”这一不属于小学生的术语从未出现,只是在最后以一句“其实你还真不比知道她叫什么,在若干年后的初中课本中你便会与他相见”作为结束语。

第三堂,大名鼎鼎吴正宪老师登场。由于未及时了解教学进度,吴老师所执教的四年级内容《乘法分配律》的上课学生改为三年级。通过这节课,我收获了两点。第一:备课中的“备学生”真是重要。由于三四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认知程度的差异,一节好课最终成为了一堂普通课。第二,我意识到听课过程中也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吴老师课堂最大的特点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自己当小老师”从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与自信,从而爱上数学。而这节课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是“你们对我的算式(说法)还有什么问题吗?”,就这样一层层的问题下来,学生已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再配合上教师恰到好处的总结,一节课就这样轻轻松松结束了。所以以至于吴老师的很多课在下课时,学生都会意犹未尽,以不舍作为最后的情感体现。

下午张齐华老师所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位数学老师的智慧。课前,张老师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了自己的名条,通过轻声呼唤几个孩子的姓名和及时的表扬,老师与孩子间的距离一下子就变得很近。这让我体会到,想要与孩子们距离更近一步,有时候往往只需要一声鼓励与赞扬。名条的第二个作用是方便老师及时的叫举手学生回答问题。可别小看这些名条哦,他可是还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呢。在这里,先卖个关子!紧接着,张老师出示了一个照片墙,让学生们找出他“正宗的“儿子。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找出了一个又一个张老师的儿子,而张老师的回答也是极有趣味。最后张老师以一句“别吓我,我可没有这么多儿子。你们说是我没有说清楚还是你们没有找出来?”制造了第一个小高潮,让学生指出他的“表述不清”。此处可真是“无声胜有声”呀,由学生口中说出来的更有价值和意义。然后张老师以挑战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在位置所表示的数对,从而明确数对的一一对应性质。最高潮处,莫过于让学生用一个数对口令命令全班学生起立了,学生的想法各异,首先是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全体起立”,然后是(3,X)(X,3)的出现,最后当(X,Y)这一形式从学生口中说出,全场气氛达到最高潮,以至有的学生还为自己的精彩发现而发抖,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呀!这里面有学生为自己想法的突破暗自叫好,有老师为张老师的循循善诱的结果的敬佩。通过这节课,我还意识到,每一位小学老师自己也是个孩子,他们沉浸在学生的学习世界,感受着学生带来的美好体验。好啦,揭示谜底,张齐华老师的这些名条找出谁是“既。。又”的作用及特点时再一次发挥作用。

第二天的主题是:新课标 新变化 新解读,大问题 新思考

新实践。从这天起,我开始了每天五点多起床,十一点多睡觉的“苦行僧”生活。一开始郑毓信老师就进行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另类”解读。讲座中落实到了一线教育,提出了“数学三十六计”,并就“不要为了动手而动手,闭上眼就是内化”做了深刻讲解。并结合现在学生学情,重点解释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写进新课标的意义。然后,著名大师黄爱华老师以“为什么圆形井盖不会掉下去”问题的抛出,开始了《圆的认识》的教学。学生整堂课围绕着这样一个大问题,自己动手到黑板上写出了自己所了解的各种圆的特征。然后每一个学生阐述完自己的观点都会问一句“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作为结束语,这恰恰也是一个个思想火花的碰撞点。

这是黄老师及其团队正在探讨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的关键词是:生命自由,思考独立,主动表达,即时分享。这种教学方式特别忌讳以下几种问:成串的“连问”(让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以及表达的机会),简单的“碎问”(教师提问没有目的性导致学生思考问题无方向性),随意的“追问”(脱离了数学的严谨和逻辑性)。他们还提出了以下四个教学主张:

一、教师的高尚不在于讲台上用过多的时间来表现自己知识的富有,而在于为学生 腾出尽可能多的思考与创造的时空;

二、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问题或提问,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集中、更深入的 思考和探究;

三、一个有张力的数学课堂必然是最大程度的接近孩子真是思维,使其得以展示和 完善;

四、课堂要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

此次报告会的气氛一直都很轻松,与黄老师的为人和蔼可亲有关,也与教师们对此 课题的兴趣有关。所以不得不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下午的课程有多节几何与图形课程,教师们用理性的态度与教学手段使得学生们掌握了 知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魏洁老师在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对潜能生的关爱与坚守。魏洁老师先从学生所搜集的有小数的资料入手,让学生既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对本课的内容有了一份自信。当发现到一位潜能生对知识点的不理解后,老师抱住学生的肩膀,轻轻站到了学生的一旁,表达出了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同样不解,请求帮助。一个学生讲解,潜能生不懂,再来一个,就这样,三遍过后,在魏老师的引导下,潜能生终于懂得。回想自己教学时,可曾有过这样的耐心和爱心?恐怕是没有的。

而以“把公开课上成随堂课,把随堂课上成公开课”为宗旨的贲友林老师则将《圆的认识》上出了不一样的数学味。课上通过让学生画圆引出“半径、圆心”等相关概念,并进行了延伸。最值得一提的是贲老师的课后练习,不得不赞呀!先是在方格纸上的两点间画一个圆,学生先后画出了三个不同圆心的圆,接着是在方格纸上三点之间画圆,这下孩子们的思维小匣子一下子被打开,画出了无数个圆,并总结出找到圆心的方法。。。纵观本老师的课堂,就是让学生不断的写,不断的说,从而使学生知识得以内化,从而达到老师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让我领悟到,一节优质课或许应具备以下要求: ① 从学生“学”的角度研读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② 把握好教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③ 新知的引入和过程的转折明了、有趣; ④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⑤ 教学过程富有弹性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思考余地)第三天的主题是“数与形的有效结合,好玩与理性的融合”。这一天,我终于迎来了“我就是数学”的数学狂人——华应龙老师。曾经有学生在学分数时问华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华老师,你的生活中几分之几的时间是给了数学呀?”华老师如是回答:“我生命中二分之一的时间是数学,另外二分之一的时间是为了数学。”这是一个狡猾的“老狐狸”才有的回答。是啊,华老师是一只不折不扣的狐狸。从课题你就知道,《台湾长什么样》。这哪里是数学课,恐怕是语文课,科学课,地理课吧!真正是吊足了胃口。原来这是我们一直所忽略的一节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而这次课题的产生得益于华老师的一次台湾飞行之旅。这样一种灵感的产生,让我想到了当年落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苹果。一开始华老师出示了数张台湾著名景点照片,抛出问题“没有去过台湾的请举手,想去吗?”,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然后出示如下PPT:

台湾本岛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4千米,海岸线长约1139千米。学生马上打开了话匣子,猜测她是瘦瘦长长的,也许是个椭圆形。师不急不慢引导学生算出周长约是1100千米,比海岸线短,从而推断台湾是一个坑坑洼洼的类似长方形图形,在师给定的长方形上开始第一次创作。通过面积等的约束,孩子们最终画出了心中的台湾。而本课主题也最终揭示:周长相等的图形不一定面积相等;周长越长,面积不一定越大。

这节课,华老师始终强调:“发现问题即是收获。”不得不说,华老师是个极具数学涵养的数学人,随后华老师还做了《我不只是数学》的报告会,并得出“治大课若烹小鲜”的最终结论。

最后一日,收官之日,这天的主题是:感悟数学思想,积淀活动经验。数学界元老刘德武老师带领一票教学新星们送上了一堂堂趣味横生的数学课堂。

匆匆四天,学习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有如下不成熟体会。

第一,作为一名老师,要尽可能的去爱每一个学生,爱是时间最强大的的力量。教师要用爱去设计孩子们喜欢、易于理解的课堂,教师要用心去感受与体会学情,教师要用爱去鼓励每一位学生敢于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用爱去融化每一颗怕错、不懂的心;

第二,课堂上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多说,“发现即是收获。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提与课堂相关的问题,学会从更深层次去提问并自己解决问题,这不得不说需要教师的耐心等待与精心辅导。在课堂上将“你懂了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的问话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须知,在尘埃中静静开花,也是一种教学艺术。

第三,听名师课,听任意一位老师的课,保持着一种批判的态度很重要。当看到缺点时,学会多去从缺点中找优点,当看到优点时,学会多从优点中去找缺点。学会从对角度去思考问题,才是最佳的思考问题方法。以上便是我这次的杭州之行所感所得,谢谢。

第五篇:杭州“千课万人”学习体会 -[模版]

聆听课堂,历练成长

------《千课万人》听课之感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2017年11月22日我和我的同事们有幸来到这样一个令人们所向往的美丽城市——杭州;在杭州西湖体育馆参加了我已期待已久的“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理想课堂”研讨观摩活动,在享受美丽风景的同时,更让我享受的是名师课堂,享受“千课万人”的魅力。

在短短的四天观摩学习中,我们走进名师,走进名师的课堂。一堂堂激情四射、精彩无比的示范课;一场场见解独特、观点鲜明的报告;一次次思维碰撞、火花绽放的互动点评;都让我深有感触,大开眼界,让我的心灵一次次震撼,让我这样的年轻教师美美地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有营养”的“数学大餐”。

一、名师印象

在为期四天的观摩学习中,总共听了26节示范课,其中包括刘德武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吴正宪老师的《认识比》,杭州名师唐彩斌的《三角形面积拓展练习》,朱乐平老师的《高》,俞正强老师的《负数的认识》,江萍老师的《认识面积》,江苏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的《数据影响决策》,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的《小数的意义》,刘伟男老师的《用数对表示位置》,来自天津的快板老师徐长青的《数与形》„„等等。这些课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每堂课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一位在舞台上执教的老师,都是那么敬业、那么认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教学风采以及他们对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

吴正宪老师,时时处处以人为本,交流、对话、反思,丰富灵动的“聊着聊着就会了”教学策略令观众折服;唐彩斌老师,理性、深刻、丰富,关注数学思维,几何画板的应用更是令课堂增光添彩;袁晓萍老师,清新、1 真实、自然,素材新颖敢于创新;朱乐平老师,充满睿气,激情四溢,整堂课高潮迭起、引人入胜;黄爱华老师,不疾不徐,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罗鸣亮老师,语言清晰,层层深入,注重让学生说理;胡允社老师,教学形式多样,资源丰富,轻松流畅;华应龙老师,博学多才,独具慧眼,思维敏锐,教学生学会思考、拥有力量;刘伟男老师,设计精妙,传递智慧;陈玉华老师,思路清晰,有条有理,与学生真诚互动;张齐华老师,拥有幽默的语言能力,教学设计匠心独具,引导学生掌握策略;朱国荣老师,开朗幽默,调控课堂能力超群,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徐长青老师,聪明睿智,关注学生,课堂内容简约但细致而深入;王洋老师,温柔漂亮充满魅力,浑身充满张力,教学设计精巧、层层剥开、关注细节„„

二、精彩演绎,感触颇多

感触一:课堂需要“激情”,但决非煽情,课堂还需“本色”。本次上课的各位名师,其课堂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课堂上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看似热闹却没有必要的小组讨论。老师上课就像小时候听姥姥讲故事,亲切平和,过渡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又不失数学味,数学课充满欢声笑语,充满趣味激情,充满生命活力。例如:朱乐平老师的四年级的《高》这一课:他巧妙地设计课堂,通过比“高”,勾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冲破难关,到达胜利的彼岸。

感触二:把课堂放手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题”意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名师的课堂,老师说的并不多,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罗明亮老师在展示《长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了数学思维的方法。

感触三: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适当放慢脚步,聆听每个孩子的心声,尊重学生稚嫩的思考,思维的萌芽,有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点再耐心点。在张齐华老师的课堂谈话中,我又学上了一招,今天又“涨知识”了:张老师不走偶像路线,讲究“内涵”,从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入,立竿见影。这样的课堂,没有一个学生不会喜欢的。正如一位老师感言:张老师亲切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在不断激励中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学生的本质,让我们看到别样的课堂。

经过这样一次观摩学习终于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有更深一层地理解了:那就是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中让学生得到智慧,让老师智慧成长;让学生智慧地学,教师智慧地教,师生在生成中智慧得到成长,享受过程中的精彩。

听了这么多专家的课,觉得他们的课犹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大师”就是“大师”,真是与众不同。这些大师们幽默、睿智的语言让人折服;让人听了为之感动!大师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数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教学要成功,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润泽灵魂。

黄陵小学 王瑛瑛

2017年12月

下载2016年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感受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感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杭州千课万人学习心得

    于聆听中收获 于笑声中前行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有感 阳春三月,桃花明艳,新柳如烟。14日下午,我们赶赴于水波潋滟的西子湖畔,和来自天南地北的同仁一起,坐在逸夫体育馆里聆听......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体会

    外出学习培训总结 ——杭州„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 李萍 2015年4月,我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学本......

    2016杭州千课万人数学学习心得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观摩会有感 在春意盎然的四月,带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天堂般的杭州,参加“千课万人”第二届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本......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心得体会

    杭州“千课万人”听课心得体会 2017年11月7日,我校语文组一行10人有幸又来到秋意浓浓的西子湖畔,参加了在杭州西湖体育馆举行的“千课万人”核心素养下的全国小学“理想课堂......

    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学习情况汇报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学习情况汇报(发言稿)金东区孝顺镇中心小学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去杭州听课学习的机会......

    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有感:花开自在

    花开自在——杭州"千课万人"学习有感"孩子们,请闭上眼睛。""现在,你可以想象了。有一朵花开在了你的心上。对,一朵花,一朵你最最喜欢的花……"伴着悠扬的音乐,王崧舟老师开启了他......

    千课万人

    2013年11月27日上午八点整,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杭州市浙江大学逸夫体育馆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千课万人组委会倾力承办,整个会场座无虚席,人数......

    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活动有感 我有幸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撇开繁忙的工作,带着一份对与大师同一课堂的期盼,我和同事一起来到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