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略谈机关文稿写作之心得(公文写作心得合编)
从事党政机关文稿写作10余载,领导讲话稿也写了不少。闲来无事,突然想梳理一下心得体会,以期与同行相互交流。有人说,天下文章一般抄,写领导讲话稿无非是网上搜搜,报上抄抄,还不简单?其实不然,机关文稿写作是一门大学问,也是当好秘书的必修课。你知道,当秘书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你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稿被领导改得面目全非。你知道,当秘书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你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稿被领导责令重写。
你知道,当秘书最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你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稿被领导连连“夸奖”:“好,好,好”,随后往办公桌上一丢,开会时却翻出自己的笔记本……呵呵,估计你离光荣下岗也不远了。当秘书难,写好文稿难,让领导满意难,所以你得细心揣摩,掌握诀窍,方能游刃有余。
心得之一:文稿定位要适应领导。有句话说:“欲研究材料,先研究领导”。什么样的文字材料才是好材料,不是用词华丽,文采飞扬的材料,而是适应领导的材料。所以,你得经常去接触领导,关注他近期讲些什么,写些什么,信息越多越好。记住,尤其是领导经常重复的话要高度关注,一般领导重复三遍以上的观点就是他认为比较成熟的观点,写讲话稿时切切不可遗漏。当然,还得研究领导的讲话习惯,如果喜欢讲排比句的,讲话稿中就多用一些排比句式……总之,一切以适应领导为上。
心得之二:交稿时间应恰到好处。也许,有时你会接到比较得心应手的讲话稿,不消半小时就完成了,随后马上交给领导,美滋滋地等着领导表扬呢?你错了,稿子写得再好也没用。这时,领导会想:“这小子这么快就完成了,工作标准不高,敷衍了事吧?”所以,即使稿子改得比较完美了,也别急着交差。当然,也不能交得太晚,否则会给领导留下“办事拖拉、效率不高”的印象。那什么时候交稿为好呢,我感到:以来不及重写为宜,呵呵,不要太累了自己嘛!
心得之三:写稿质量需拿捏得当。即使你写稿水平高,也别锋芒毕露,得学会低调。也许,作为秘书,最享受的是领导对你写的稿子一字不改;而作为领导,最难受的是对你写的稿子一字改不了。先说一个小故事,一个机关有两个文字水平不相上下的秘书,秘书A习惯把文稿写得十分完美,秘书B却经常留一点无关紧要的错误之处让领导修改。数年后,秘书A原地不动,秘书B却青云直上。秘书A想不通,秘书B一语道破天机:“不是我不能把文稿写好,文稿让领导修改,一方面让领导体现水平高人一筹,另一方面让领导感觉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仔细想想吧,你写的文稿不需要领导修改,你直接当领导得了”。个中道理,不说你也应该明白了吧。
初学写作者尽快“上路”的途径——机关公文写作知识讲座
(一)任何一个刚刚走上文字秘书岗位的人,只要他是热爱这项工作的,都想尽快熟悉情况,尽快独立成文,甚至巴不得一下子就成为“大手笔”。这里所说的“大手笔”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和各部门、各单位中那些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文字秘书们。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大手笔”,是因为:有较丰富的知识,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古今中外、党政财文等各方面的知识均有所涉猎,并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有较深造诣;有较扎实的文字功底,熟悉谋篇布局、语法修辞等各种要领,通晓机关各种文稿写作常识并能娴熟运用;有较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善于以文辅政,为领导出谋献策;有较高的写作水平,不仅才思敏捷,倚马可待,而且文笔精彩,质量优良;不仅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而且富有创造性;不仅能出色完成自身的写作任务,还常常担任改稿、统稿任务,发挥“龙头”作用。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各级机关从事文字工作的人虽然成千上万,但能够称得上“大手笔”的人还是不多,有的单位甚至千挑万选还找不着一个。难怪常听一些领导同志抱怨:找一个过硬的“笔杆子”太难了,简直比找老婆还难!找不着,有些领导同志只好亲自动手写稿,或者列个提纲先到会上去讲,尔后让秘书去整理。其实,秘书们又何尝不着急呢?他们也想成为令人羡慕的“大手笔”,但由于种种原因,总是迟迟上不了路,写出来的东西多半被领导“枪毙”掉!
那么怎样使更多的机关文秘人员成为“大手笔”?我想,领导的重视和培养固然十分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文秘人员自身的刻苦努力。自身不努力,领导再重视也没用。作为文字秘书,在写作上要有“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这不是狂妄,而是一种气概。如果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不给自己施加压力,那就永远也成不了“大手笔”。另外还要掌握方法,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就会成熟得快一些。具体地说,要过好“三道关”,坚持“三勤”,做到“三不”。
“三道关”即知情关、适应关、基础关。所谓“知情关”,就是尽快熟悉情况,通过看书看报、阅读文件、参加会议、下基层调研等各种渠道,对本地、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工作运行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慢慢进入“角色”。所谓“适应关”,就是尽快适应机关工作的“气候”和文秘工作的职业特性,包括工作性质、职责范围、基本要求和有关规章制度,还包括怎样与领导和同事相处、怎样思考问题、怎样与基层干部和群众打交道等。这一点,对于没有从事过机关工作和文秘工作的同志尤为重要。适应得快,工作就能很快上路;适应得慢,上路自然也要慢一些。所谓“基础关”,指的是机关文稿写作的基本常识,包括机关公文的种类、格式、行文规则、写作要求、处理办法等等,都要了解和掌握。多看、多琢磨、多请教,抓住带有规律性、规范性的东西,慢慢就能熟悉了。
“三勤”即勤积累、勤练笔、勤比较。积累资料对于文秘人员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不仅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手段。同样是读书看报,有些人也许作为一种消遣,漫不经心,看过就丢,但文秘人员绝对不可以,而要处处留心,注意积累。所谓积累,就是把学到的、看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和其他必须掌握的东西通过一定的方式(或工具)集聚起来并使之日渐增多。积累其实就是知识的储蓄。其作用何在呢?一是备查,以防遗忘;二是引用,方便写作;三是启发,帮助思考;四是“营养”,充实知识。即使有些东西永远也用不上,但由于经过记载,印象加深,实际上对你的知识功底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勤于积累,不仅初学写作者应该做到,就是那些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的“大手笔”也不能忽视。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对知识的积累也应是永不停止、永不满足的。文秘人员需要积累的东西包括很多方面,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大政方针和重要言论;二是格言、佳句;三是大事、要事(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国内的和国外的,本地的和外地的,物质文明领域和精神文明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成果和重要经验教训等);四是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五是基本情况和工作运行情况。积累的内容可以有所侧重,综合部门的要相对全面一些,专业部门的要相对集中一些。总之怎样有利于增长知识,做好工作就怎样积累,惟一不可取的是偷懒省事,无所用心,视积累为额外负担。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所追求的正是“厚积而薄发”,不“厚积”则无以“薄发”。每一个有志成才的文秘人员,都应通过学习和积累,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富翁”。所谓“勤练笔”,当然是很重要的“必修课”。因为是新来乍到,拿大稿子毕竟还差火候,还是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从写“豆腐块”、“火柴盒”开始,比如通知、简报等,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当然也可以自我加压:大稿子起草任务既然暂时还摊不上,那就偷偷地按商定的提纲也从头至尾写上一遍,哪怕搜肠刮肚生拼硬凑也不要紧,毕竟是一种锻炼。然后承担某一部分,然后独立成篇,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久而久之就摸出其中的门道了。所谓“勤比较”,就是反复研读那些质量较高的文稿,看看人家怎么写的,设想如果自己来写会写成什么模样,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还有一个好办法是,把自己起草的、被领导或“大手笔”们改过的稿子好好保存下来,即使改得面目全非也不要紧,然后逐行逐段、逐字逐句地进行对照分析,搞清楚人家为什么这么改,自己那样写为什么不行,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
“三不”即不怕失败,不固步自封,不三心二意。所谓“不怕失败”,是指在初学写作阶段,要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气,大胆地写,刻苦地练,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底子”亮出来,成功了固然好,失败了也不要紧。事实上,这个阶段往往是失败之作居多,但正是这一次次的失败,成为一步步通向成功的阶梯。有的同志缺乏这种心理素质,好胜心太强,太爱面子,生怕写出来通不过、遭人笑,所以写起来缩手缩脚,老半天憋不出几行字,这样反而成问题。还有的同志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枪毙”了,或者被改得面目全非了,就垂头丧气,妄自菲薄,这种心理也是很要不得的。所谓“不固步自封”,即不满足于一时之得、一尺之进,而要不断自我加压,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有的同志刚刚摸到一些门道,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学习放松了,口气也大起来了,甚至搞起“文人相轻”那套东西来,这种骄满情绪必然成为前进的绊脚石。要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强中更有强中手,更何况你才刚刚上路呢?只有永远把成绩当作新的起跑线,才能不断有新的进步、新的突破。所谓“不三心二意”,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说句实在话,秘书虽然算不得什么官,但毕竟身在官c,而官c是热闹的、复杂的,甚至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这种情况下,为秘书者特别要做到“心静”二字,不静则浮,不静则躁,不静则难以成大器。
文字秘书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机关公文写作知识讲座
(二)有的文字秘书可能文字基础非常好,但不一定能写好机关公文稿,只能说具备了写好机关文稿的条件。这是因为机关文稿有其独特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起草机关文稿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要求,如果把握得不好、不准,即使你驾驭文字的能力再强,文章也未必能对得上路。
机关文稿无论是领导讲话、重要文件、工作总结、调研文章等“大块头”文章,还是通知、批复、纪要、信息等“小块头”文章,都必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教育、法律乃至宗教、涉外、军事、保密、统一战线等多方面的知识,每一门知识又包括了方针政策、专用术语、不同时期的任务与要求等大量具体的知识。如果缺乏这些方面的知识,不仅材料写不下去、写不对路,还难免说外行话,甚至还可能说错话。这一点,对于党委、政府文字综合部门的工作人员尤为重要。
作为专业部门的秘书人员,也许你对部门工作的相关知识烂熟于心,但你也不能不了解其他有关方面的专门知识。因为一个部门的工作不可能孤立运行,而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与其他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协调、配合运行。如果各部门文秘人员不努力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仅仅知道或者仅仅强调本部门的工作和利益重要,写起材料来各行其是,那就有可能出现政策打架、步调不一的现象,就会影响机关总体工作的有效运转。
所以,作为一名称职或者基本称职的文字秘书,除了要掌握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和各种机关文稿的写作常识外,还要重点掌握以下方面的基本知识:
一是历史知识。以史为镜,可以知替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不懂历史意味着浅薄。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中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认识、把握和继承、利用。作为文秘人员,除非毕业于历史专业,不可能都对历史有全面的、详细的了解,但对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主要阶段、主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经验教训等应有较清楚的了解,对党史、建国以来的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更应熟记于心,对地方史和有关专业史也应有所掌握。这不仅是拓宽知识面的需要,也是胜任本职工作的需要。起草文稿很多时候会用到历史知识,不少领导同志发表讲话也会运用有关史实,或用于探讨事物发展规律,或用于阐释某种道理,或用于印证观点、警示世人,如果我们不懂得一定的历史知识,常常会陷入对某个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说清楚但说不清楚,想说透彻但说不透彻的窘境,文章就会欠缺深意和厚度而显得单薄、干涩。
二是理论知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而理论的运用又经常且大量地出现于机关文稿中,所以文秘人员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思维的苍白,甚至带来是非观念的模糊和政治立场的偏颇。因此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现阶段特别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用这一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写作。也许有同志会说,理论都是些玄而又玄甚至使人厌烦的大道理,我们不是搞理论的干吗要学?学了用得着吗?芽这话大错特错。首先,既然你在机关从事文秘工作,理论不能不学,政治不能不讲,否则就要犯错误;即使别人厌学、不愿学或者装模作样地学,但文秘人员非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不可。其次,说到用得着用不着的问题,关键看你怎么用。不动脑筋,照抄照搬,当然没用;空洞说教,脱离实际,当然没用;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当然没用;固守教条,缺乏创意,当然没用。我们所需要的是,通过打牢理论功底,增强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学会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并以此贯穿于文稿写作之中。
三是经济知识。经济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中心,包括起草文稿在内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起码经济常识的文秘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这对于党委综合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文秘人员尤为重要,因为党委是对两个文明建设起核心领导作用的,组织、纪检、宣传、统战等各项工作无不与经济工作密切相关,而客观上,文秘人员接触党务工作多,接触经济工作少,但起草文稿又必然接触大量的、多个方面的经济问题,所以在学习经济知识方面应比其他部门文秘人员更主动、更自觉一些。政府综合部门和专业经济部门的文秘人员似乎好办一些,因为你天天都在和各种经济政策、报表、动态乃至各种矛盾和问题打交道,但也有一个懂得多与少、深与浅的问题。概而言之,无论哪个行业的文秘人员,都必须努力学经济、懂经济。这包括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规律、经济政策及常用名词术语等,尤其要注意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和有关知识,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还必须学习有关新理论、新概念和涉外经济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贴近改革与建设的实际需要,通过起草文稿为加快发展献计出力。
四是科技知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因而起草机关文稿也离不开对科技知识的掌握。要了解科技革命的历史,了解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趋势,以适应推进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同时要积极掌握现代化办公有关技能,使自己成为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新型人才。
五是法律知识。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提出的宏伟治国方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正日益广泛地覆盖全部经济和社会活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越来越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因此,作为机关文秘人员,毫无疑问要努力学法、懂法,包括基本法和有关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即使不可能全部学深学透,也要尽可能地多学、多懂一些。这样,起草文稿时才能体现依法办事的原则,正确使用有关法律概念和规定,不至于出现与法律法规相悖的现象。当然,作为政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的文秘人员,则应学得更精、懂得更多一些,在学法、守法、用法方面当表率。特别在对外经济交往当中,很多关系需要依*法律来调整,很多矛盾需要运用法律来解决,所以不仅单位负责人要懂法,文秘人员也应懂法,否则就可能给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六是领导科学知识。文秘人员虽然不是领导,但所从事的工作是直接为领导服务的,就必须懂得一定的领导科学知识。领导科学所包含的内容很深、很广,文秘人员不可能全部掌握,但对最基本的内容,如决策要素、决策过程和决策实施方面的知识,驾驭全面、组织指挥、化解矛盾方面的知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领导水平方面的知识等等,都应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起草文稿中全面、准确地领会和反映领导意图,才能在决策中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实际上,文秘人员天天与领导打交道,包括请示汇报、参加会议、陪同搞调查研究等,对领导的决策过程、领导方法和工作风格等方面可谓耳濡目染,只要你有“心”,这方面的知识不难掌握。怕就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善于捕捉和积累这方面的知识,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隔离于领导活动之外,仅仅从“做文章”的角度去考虑学什么和思考什么。
除上述方面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必须掌握的知识,各部门也还有各自的专业知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学历史可以使人深刻,学理论可以使人清醒,学经济可以使人精明,学科技可以使人聪慧,学法律可以使人机敏,学领导科学可以使人成熟,一句话,有了这些知识,工作中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当然,如果能懂得一些文学和音乐知识,那就更好了。
世界上的知识浩如烟海,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第一,根据本人的知识基础和工作需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做好学习计划,选定一批必读的书目;第二,根据难易程度和业务的关联程度,把必读书目分为粗读和通读两大类,粗读即一般了解,把主要的东西记住就可以了,哪怕一目十行也不要紧;通读要逐字、逐句、逐段认真阅读,做到基本弄懂弄通;第三,在粗读、通读的同时,择定个人的主攻领域,即“专”的方向,然后重点研读这方面的书目,即精读,并结合实践进行思考,举一反三,加深记忆和理解,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目的;第四,在精读的同时,不能疏忽了粗读和通读有关书目,即不能片面求“专”而疏于求“通”,要通过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穴如零碎时间用于粗读和通读、整块时间用于精读?雪、采用不同记忆方法?穴如一般内容记大意、重点内容记原意?雪,区别不同理解程度(如全面理解和局部理解,深度理解和一般理解)等,使学到的知识既全面又有重点,既不因过于宽泛而停留于一知半解,又不因过于偏狭而显得孤陋寡闻。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新潮迭起的情况下,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新知识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注意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难以胜任本职工作。为此,我们必须以一种强烈的“知识恐慌”感迫使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写作思维能力与社会实践——机关公文写作知识讲座
(三)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而没有过硬的写作能力,你可以去当领导或干点别的什么,而不能当秘书;反之,光有过硬的写作能力而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就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写作中就可能出偏,你也不会是一个优秀的秘书。这就是说,文字秘书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才能胜任本职。常听人说:选一个县长、局长、科长并不难,要选一个优秀的文字秘书有时却很难很难。这话不无道理。这当然不是说秘书比他们都高明,而是由其工作性质和特点所要求、决定的。
关于写作思维能力的问题。起草文稿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强还是弱,思维方式对头还是不对头,直接影响着文稿的质量。比如起草讲话稿和文件,虽然领导交代了思路和观点,虽然手头有大量的资料(或素材)可供利用,但文章还得*调动自己的思维去完成,包括观点怎样阐释,素材怎样选用,形势怎样分析,任务和要求怎样提出。也就是说,一旦进入构思和写作过程,秘书的思维活动也就进入了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在有些人看来,当秘书的似乎永远只能当秘书,因为他天天吃饱饭就只晓得埋头搬弄文字,还能干得了别的什么?持这种看法的人不知道,文字正是从思维活动中“搬弄”来的,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哪来的文字?尤其是那些高质量的文稿,不正是反映着起草者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较高的认识水平吗?舍此,领导的意图再正确,也不可能成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文字秘书应具备怎样的思维能力?我认为,除了布局谋篇、组织文字本身所需的思维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包括看问题的高度、深度和准确程度以及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符合实际、科学可行等等。具体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承认不承认,事物总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尊重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使文稿贴近实践需求并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假如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侧面而看不到另一个侧面,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看不到不利的一面,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写作中常常需要分析经济形势,如果只看到成绩而看不到问题,就会使人们滋长盲目乐观情绪,影响今后的发展;反过来,如果只看到问题而看不到成绩,又会使人们丧失信心,同样会影响今后的发展。只有既看到成绩又看到问题,既看到困难又看到希望,才能使人们正确认识形势,从而以成绩为起点,化压力为动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
二是要辩证地看问题,纠正和防止“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是过去“左”的路线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思维误区,它无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规律,好就是绝对的好,差就是绝对的差,不是甲就是乙,不是乙就是甲,绝对化,走极端,所谓“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还有工作方法上的一刀切、—边倒、—阵风、一个模式、一种声音等等,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时至今日,这种思维方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纠正,但在一些同志头脑中仍未绝迹。比如,一讲放开搞活,就放松管理,对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听之任之;一讲加强管理,就又卡又压,铁板一块,连正当的放开搞活措施也“管”死了;一讲加快发展速度,就不切实际地强逼硬赶、大哄大嗡,甚至搞假数字、假典型、假政绩;一讲注重效益,就慢吞吞、懒洋洋,把速度与效益对立起来,连能够争取的快速度也不去争取。所有这些,都是因为缺乏辩证思维所致,于决策、于发展都十分不利,不仅领导者要注意防止,文字秘书也应注意防止。
三是看问题要深刻,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表现在文稿写作中,就是要把话说透,把问题点准,把带有规律性和根本性的东西揭示出来,而不能浮光掠影,流于表面。比如讲到某些干部工作作风不实,仅仅罗列“不实”的表现是不够的,仅仅从外部环境找原因也是不够的,而要从责任心、事业心和世界观方面抓要害、挖根源。又如讲到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若说都是由于基层干部缺乏政策观念所致,那是片面的、不符合事实的,实际上,多数地方农民负担重都是由于经济基础太差,发展不快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加快发展也才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类似这样的问题,起草文稿时经常会碰到,所以一定要深入思考,想清楚了、想透彻了再下笔。当然,更重要的是,平常就要注意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使自己的眼光多—些洞察力、穿透力。
四是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未雨绸缪,争取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对于领导工作、文稿起草工作都十分重要。领导讲话、工作计划、文件和献策性的调研报告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预”,都需要在预测事物发展走势的基础上提出工作任务和目标。某些带战略性、长远性、全局性的工作,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如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和中部地区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我国加入WTO后有利的方面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有哪些?应怎样趋利避害,调整和优化我们的产业结构?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预测、分析并提出对应措施的。也许有的同志要说:预见不预见是领导的事,我们按领导的意见写就是了,要“预见”何用?不。作为文字秘书,理应胸怀全局,洞察大势,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和提出见解,这对于写好文稿、当好助手和个人成长,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五是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防止就事论事,见子打子。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具体而复杂的,每时每地都涌现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机关文稿要起到推动社会实践的作用,就不能局限于某一具体的事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善于推理和判断,抓住事物的本质,从特殊中发现一般,从个性中抽出共性,从理性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某些农村地区社会风气不好,封建迷信活动盛行,宗派活动屡禁不止,民事纠纷时有发生,计划生育、征收税费等项工作难以开展,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产生这些问题,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必有一种带共性、根本性的原因在起作用,比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农村思想阵地失控,被愚昧、腐朽、落后的思想所占领。找准了这个原因,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行标本兼治,着重治本,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从根本上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增强思维能力,除了多学习、多积累,还要“多思”。要勤于思考,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能漫不经心,不动脑筋;要敢于思考,既要掌握“已知”,更要探求“未知”,而不能停留在现成的经验和答案上;要善于思考,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而不能泛泛而谈,人云亦云;要敏于思考,做到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审时度势,成竹在胸,而不能麻木不仁,反应迟钝。一句话,植下“多思”之树,方能收获硕果。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及,即“被动思考”和“主动思考”的关系问题。“被动思考”这个提法不一定准确,我所指的是:文稿起草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通常是按照领导意图和一定的文章规范进行的,这当然也是秘书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不可能由个人海阔天空地胡思乱想。但这种“被动”并不像有些同志所理解的那样,只能把思路死死地“框”在领导意图之内,领导说怎么写就怎么写,领导的思路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种“被动”当中也可以有而且应该有“主动”,这就是说,在基本遵循领导意图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进行扩展、延伸和完善,尤其在起草那些领导意图交代得不明确、不具体的文稿时,在根据调查研究提出决策建议时,“主动思考”更显得必需。由此又可以说,文字秘书的思维活动应该有点“不安分”的劲儿,应该有点儿记者的敏锐、哲学家的深刻、文学家的犀利,应该开阔而不是狭窄,应该新颖而不是守旧,应该生动活跃而不是死水一潭。
文字秘书只具备了一定的写作思维能力还是不够的,因为起草文稿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是就写作而写作、摆摆架子做做样子的,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切合实际,要切合实际就要懂得必要的实践知识。有些文稿之所以写得空洞无物、脱离实际,就是因为“不出门”,不接触实际,不了解基层情况,不懂得实践所需的基本知识,不明白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有什么想法和需求。比如讲到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它的概念、内容和基本要求文件上、报刊上都讲得很清楚了,但你光知道这些还不够,还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出任务和要求,包括确立什么样的主导产业、建立什么样的产品基地、龙头企业怎样建设、需要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等等,没有这些,哪怕你写得天花乱坠,也是一纸空文。有诗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不能光啃书本,还要注重实践。书本知识加上实践知识,才是全面的、实在的、管用的知识。
有些同志说:我并不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但整天忙于应付材料,不是看就是写,哪有时间和条件去参与实践呢?这就要看各人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方式方法如何了。事实上,文字秘书参与实践和了解实践知识的机会是很多的,比如:
——有目的地介入某项工作,了解掌握该项工作的性质、特点及相关知识。如,你对企业改革不太熟悉,可以到一个企业去了解改制方案如何制订和施行;你对商品流通不太熟悉,可以去考察一个市场或一个商贸企业,甚至可以帮助推销某个产品。总之,可以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只要多介入、多了解,也就慢慢熟悉了。
——通过调查研究,既掌握第一手资料,又从中获取实践知识。调查研究的对象本来就是两个文明建设第一线出现的新情况、新典型、新课题,是人们各个方面、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成绩与不足、经验与教训、意见与建议,无不包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只要多留心、善捕捉,调查研究的过程也可以成为丰富实践知识的过程。
——利用接近领导和参加会议的机会获取实践知识。领导者既是指挥者又是实践者,其领导活动既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包括某个问题怎么处理、某项重大活动怎么组织、某项决策怎么形成等等,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其中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参加决策性的会议、部门的专业性会议和有关的研讨会、论证会等,听领导讲话,听典型发言,包括不同意见的争论,都是掌握实践知识的极好机会。
——多向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请教,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客观上,由于文字秘书毕竟不是直接从事改革与发展第一线的工作,主动介入实践的机会也十分有限,因而大量的实践知识要以间接方式获得,向人请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一般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或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向他们请教,哪个方面不懂就向哪个方面的行家请教,必定大受裨益。在这里,关键是要放得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虚怀若谷,不懂就问,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似懂非懂,自己糊弄自己。
实践是一部无字大书,要读懂它,绝非一日之功,惟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方能日益长进。同时,单位领导也要从爱惜人才和培养人才出发,有意识地安排文字秘书尽量多接触实践,包括安排他们下基层调研、随同领导参加有关活动、驻村驻厂、与有关专业部门建立经常性联系等,使之能经常接受实践知识的辐射和熏陶,从而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怎样写好领导讲话
领导讲话稿难写,很多文秘人员对此深有感触。笔者从事办公室工作多年,有如下体会,在此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体会之一:功夫在平时,闲在不闲间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战如此,写文章同样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平时的日积月累,储备不足,肚子里没货,一旦接到文稿任务,决不可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讲话稿的写作,并不是从接受任务这一刻才开始的,此前的一系列日常工作都属于酝酿准备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对一个优秀的秘书而言,秘书工作辛苦,这是一个重要的体现。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秘书工作轻松,也体现于其中。因为平日花了功夫,关键时刻就能从容应对,显得“清闲”,反之,平时积累不够,面对文稿则会一筹莫展,折腾来折腾去,总写也不对路。平时的积累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文件报刊。广泛阅读文件报刊,有助于及时领会上级精神,学习外地经验做法,把握上情、了解外情。目前已步入网络时代,要学会利用网络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善于作笔记,把有价值的信息摘录下来,以备将来拿来为己所用。二是深入调查研究。领导讲话稿是对当地工作的要求、布置,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针对性。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要掌握本地实际情况,不能不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要围绕上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本地重点工作,深入基层调研,并形成理论调研文章,其中的素材在今后的讲话稿中常常能派上用场。三是学会“听会”。讲话稿如何把握领导的思路,贴近领导,“听会”是重要渠道。实际上,领导在大型会议上所作的讲话,往往是前一阶段点滴观点的“集成”,而这些观点主要体现于平时小型会议领导的即兴讲话中。要善于在“听会”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有些具有较大利用可能性的内容予以标注,以便需要时及时、迅速地查找。上述工作做好了,就为既快又好地写作讲话稿奠定了坚实基础,稿子不仅有望早日拿出来,而且比较容易实现上情与下情的结合,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正确体现领导者的意图。体会之二:前开后聚合,放收两相宜
任何文章的写作都有两个运思过程,即起笔时的发散性运思和定稿时的收敛性运思。在面对讲话稿时,要先根据会议主题、讲话场合、参会对象等,明确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大胆地“放”,打开思路“胡思乱想”,罗列出与主题相关的讲话观点及相应素材。这些内容准备好了之后,接下来就是予以整合,紧扣主题确定可用的材料,并按照一定的布局形成写作提纲,作一些展开即成为富有条理的文章,这个过程就是“收”,也是正式行文。人们常说“文无定法”,这是不错的,但写作大体上还是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文章无法又有法”。讲话稿的结构,一般有两类。一是3W承接式。即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也就是重要性、具体措施、保障条件。比如一篇谈领导干部事业心的讲话稿,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是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最根本的要求,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二层是“强烈的事业心,最终要体现在励精图治、加快发展上”;第三层是“增强事业心,需要加强学习和党性锻炼,需要营造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这是最为常见的三段论模式。二是观点并列式。即以几个并行的观点统领内容,组合成篇。比如一篇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稿,分别从科学发展观的四项内容,即“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统筹兼顾这一根本要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统一”四方面展开。“放”和“收”是辩证统一的,“放得开”才能有话可说,“收得拢”才能说所当说。一“放”一“收”,是讲话稿写作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两个过程。
体会之三:不厌百回改,千锤始成金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翻来覆去多打磨打磨,才能臻于至善。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唯陈言之务去”、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仅唐朝就可找出如此之多有关选词炼句的经典名言,可见写文章是要舍得下力气锤炼的。如何改文章,这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于写作者自身来说,自己的文章要让自己看出问题来,并进行纠正,还真是不容易。笔者认为,在修改过程中,不妨从“五看”入手,静下来看一看,潜心揣摸,反复敲打。一看主题是否扣紧。离题万里,这稿子就是废稿。要先看文章大标题是否紧扣会议主题,再看各大标题下的小标题是否紧扣所属的大标题,层层围绕中心,文稿主题鲜明,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扣紧的,要通过增加过渡性语句等适当的方式予以补救。二看框架是否合理。审视一下,看有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顺序,内容的安排有没有错位,文章整体结构有没有做到环环相扣、周密严谨。三看内容是否遗漏。阐述道理的,观点准不准、全不全,道理讲得透不透;讲举措的,办法够不够、实不实,措施有没有到位。四看重点是否突出。面面俱到的讲话,看起来八面玲珑,其实,由于平均着墨,难免如蜻蜓点水,让人不知所云。“浓妆淡抹始相宜”,要着眼于增强讲话的针对性,本地实际工作中极需解决的方面予以“浓妆”,一般性要求予以“淡抹”,甚至略去不提。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有忍痛割爱的气度,即使是自己冥思苦想的所谓神来之笔,如果有可能因辞害意,也要毫不犹豫地舍弃。五看文句是否准确。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语病,同时,还要看看哪些表述不太符合领导的语言风格。这个过程可以采用“模拟演练”的方法,即自己多念几遍,这样更能够发现问题。
优秀的讲话稿“成如容易却艰辛”,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如果思路对头、方法正确,平时又肯用心,写作时会比较顺利一些。
第二篇:略谈机关文稿写作之心得
略谈机关文稿写作之心得
(公文写作心得合编)
从事党政机关文稿写作10余载,领导讲话稿也写了不少。闲来无事,突然想梳理一下心得体会,以期与同行相互交流。有人说,天下文章一般抄,写领导讲话稿无非是网上搜搜,报上抄抄,还不简单?其实不然,机关文稿写作是一门大学问,也是当好秘书的必修课。
你知道,当秘书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你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稿被领导改得面目全非。你知道,当秘书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你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稿被领导责令重写。
你知道,当秘书最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你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稿被领导连连“夸奖”:“好,好,好”,随后往办公桌上一丢,开会时却翻出自己的笔记本……呵呵,估计你离光荣下岗也不远了。当秘书难,写好文稿难,让领导满意难,所以你得细心揣摩,掌握诀窍,方能游刃有余。
心得之一:文稿定位要适应领导。有句话说:“欲研究材料,先研究领导”。什么样的文字材料才是好材料,不是用词华丽,文采飞扬的材料,而是适应领导的材料。所以,你得经常去接触领导,关注他近期讲些什么,写些什么,信息越多越好。记住,尤其是领导经常重复的话要高度关注,一般领导重复三遍以上的观点就是他认为比较成熟的观点,写讲话稿时切切不可遗漏。当然,还得研究领导的讲话习惯,如果喜欢讲排比句的,讲话稿中就多用一些排比句式……总之,一切以适应领导为上。
心得之二:交稿时间应恰到好处。也许,有时你会接到比较得心应手的讲话稿,不消半小时就完成了,随后马上交给领导,美滋滋地等着领导表扬呢?你错了,稿子写得再好也没用。这时,领导会想:“这小子这么快就完成了,工作标准不高,敷衍了事吧?”所以,即使稿子改得比较完美了,也别急着交差。当然,也不能交得太晚,否则会给领导留下“办事拖拉、效率不高”的印象。那什么时候交稿为好呢,我感到:以来不及重写为宜,呵呵,不要太累了自己嘛!
心得之三:写稿质量需拿捏得当。即使你写稿水平高,也别锋芒毕露,得学会低调。也许,作为秘书,最享受的是领导对你写的稿子一字不改;而作为领导,最难受的是对你写的稿子一字改不了。先说一个小故事,一个机关有两个文字水平不相上下的秘书,秘书A习惯把文稿写得十分完美,秘书B却经常留一点无关紧要的错误之处让领导修改。数年后,秘书A原地不动,秘书B却青云直上。秘书A想不通,秘书B一语道破天机:“不是我不能把文稿写好,文稿让领导修改,一方面让领导体现水平高人一筹,另一方面让领导感觉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仔细想想吧,你写的文稿不需要领导修改,你直接当领导得了”。个中道理,不说你也应该明白了吧。
初学写作者尽快“上路”的途径——机关公文写作知识讲座
(一)任何一个刚刚走上文字秘书岗位的人,只要他是热爱这项工作的,都想尽快熟悉情况,尽快独立成文,甚至巴不得一下子就成为“大手笔”。这里所说的“大手笔”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和各部门、各单位中那些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文字秘书们。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大手笔”,是因为:有较丰富的知识,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古今中外、党政财文等各方面的知识均有所涉猎,并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有较深造诣;有较扎实的文字功底,熟悉谋篇布局、语法修辞等各种要领,通晓机关各种文稿写作常识并能娴熟运用;有较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维能力,能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善于以文辅政,为领导出谋献策;有较高的写作水平,不仅才思敏捷,倚马可待,而且文笔精彩,质量优良;不仅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而且富有创造性;不仅能出色完成自身的写作任务,还常常担任改稿、统稿任务,发挥“龙头”作用。
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各级机关从事文字工作的人虽然成千上万,但能够称得上“大手笔”的人还是不多,有的单位甚至千挑万选还找不着一个。难怪常听一些领导同志抱怨:找一个过硬的“笔杆子”太难了,简直比找老婆还难!找不着,有些领导同志只好亲自动手写稿,或者列个提纲先到会上去讲,尔后让秘书去整理。其实,秘书们又何尝不着急呢?他们也想成为令人羡慕的“大手笔”,但由于种种原因,总是迟迟上不了路,写出来的东西多半被领导“枪毙”掉!
那么怎样使更多的机关文秘人员成为“大手笔”?我想,领导的重视和培养固然十分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文秘人员自身的刻苦努力。自身不努力,领导再重视也没用。作为文字秘书,在写作上要有“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这不是狂妄,而是一种气概。如果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不给自己施加压力,那就永远也成不了“大手笔”。另外还要掌握方法,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就会成熟得快一些。具体地说,要过好“三道关”,坚持“三勤”,做到“三不”。
“三道关”即知情关、适应关、基础关。所谓“知情关”,就是尽快熟悉情况,通过看书看报、阅读文件、参加会议、下基层调研等各种渠道,对本地、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工作运行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慢慢进入“角色”。所谓“适应关”,就是尽快适应机关工作的“气候”和文秘工作的职业特性,包括工作性质、职责范围、基本要求和有关规章制度,还包括怎样与领导和同事相处、怎样思考问题、怎样与基层干部和群众打交道等。这一点,对于没有从事过机关工作和文秘工作的同志尤为重要。适应得快,工作就能很快上路;适应得慢,上路自然也要慢一些。所谓“基础关”,指的是机关文稿写作的基本常识,包括机关公文的种类、格式、行文规则、写作要求、处理办法等等,都要了解和掌握。多看、多琢磨、多请教,抓住带有规律性、规范性的东西,慢慢就能熟悉了。
“三勤”即勤积累、勤练笔、勤比较。积累资料对于文秘人员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不仅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手段。同样是读书看报,有些人也许作为一种消遣,漫不经心,看过就丢,但文秘人员绝对不可以,而要处处留心,注意积累。所谓积累,就是把学到的、看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和其他必须掌握的东西通过一定的方式(或工具)集聚起来并使之日渐增多。积累其实就是知识的储蓄。其作用何在呢?一是备查,以防遗忘;二是引用,方便写作;三是启发,帮助思考;四是“营养”,充实知识。即使有些东西永远也用不上,但由于经过记载,印象加深,实际上对你的知识功底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勤于积累,不仅初学写作者应该做到,就是那些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的“大手笔”也不能忽视。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对知识的积累也应是永不停止、永不满足的。文秘人员需要积累的东西包括很多方面,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大政方针和重要言论;二是格言、佳句;三是大事、要事(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国内的和国外的,本地的和外地的,物质文明领域和精神文明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成果和重要经验教训等);四是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五是基本情况和工作运行情况。积累的内容可以有所侧重,综合部门的要相对全面一些,专业部门的要相对集中一些。总之怎样有利于增长知识,做好工作就怎样积累,惟一不可取的是偷懒省事,无所用心,视积累为额外负担。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所追求的正是“厚积而薄发”,不“厚积”则无以“薄发”。每一个有志成才的文秘人员,都应通过学习和积累,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富翁”。所谓“勤练笔”,当然是很重要的“必修课”。因为是新来乍到,拿大稿子毕竟还差火候,还是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从写“豆腐块”、“火柴盒”开始,比如通知、简报等,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当然也可以自我加压:大稿子起草任务既然暂时还摊不上,那就偷偷地按商定的提纲也从头至尾写上一遍,哪怕搜肠刮肚生拼硬凑也不要紧,毕竟是一种锻炼。然后承担某一部分,然后独立成篇,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久而久之就摸出其中的门道了。所谓“勤比较”,就是反复研读那些质量较高的文稿,看看人家怎么写的,设想如果自己来写会写成什么模样,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还有一个好办法是,把自己起草的、被领导或“大手笔”们改过的稿子好好保存下来,即使改得面目全非也不要紧,然后逐行逐段、逐字逐句地进行对照分析,搞清楚人家为什么这么改,自己那样写为什么不行,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
“三不”即不怕失败,不固步自封,不三心二意。所谓“不怕失败”,是指在初学写作阶段,要有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气,大胆地写,刻苦地练,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底子”亮出来,成功了固然好,失败了也不要紧。事实上,这个阶段往往是失败之作居多,但正是这一次次的失败,成为一步步通向成功的阶梯。有的同志缺乏这种心理素质,好胜心太强,太爱面子,生怕写出来通不过、遭人笑,所以写起来缩手缩脚,老半天憋不出几行字,这样反而成问题。还有的同志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枪毙”了,或者被改得面目全非了,就垂头丧气,妄自菲薄,这种心理也是很要不得的。所谓“不固步自封”,即不满足于一时之得、一尺之进,而要不断自我加压,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有的同志刚刚摸到一些门道,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学习放松了,口气也大起来了,甚至搞起“文人相轻”那套东西来,这种骄满情绪必然成为前进的绊脚石。要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强中更有强中手,更何况你才刚刚上路呢?只有永远把成绩当作新的起跑线,才能不断有新的进步、新的突破。所谓“不三心二意”,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说句实在话,秘书虽然算不得什么官,但毕竟身在官c,而官c是热闹的、复杂的,甚至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这种情况下,为秘书者特别要做到“心静”二字,不静则浮,不静则躁,不静则难以成大器。
文字秘书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机关公文写作知识讲座
(二)有的文字秘书可能文字基础非常好,但不一定能写好机关公文稿,只能说具备了写好机关文稿的条件。这是因为机关文稿有其独特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起草机关文稿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要求,如果把握得不好、不准,即使你驾驭文字的能力再强,文章也未必能对得上路。
机关文稿无论是领导讲话、重要文件、工作总结、调研文章等“大块头”文章,还是通知、批复、纪要、信息等“小块头”文章,都必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教育、法律乃至宗教、涉外、军事、保密、统一战线等多方面的知识,每一门知识又包括了方针政策、专用术语、不同时期的任务与要求等大量具体的知识。如果缺乏这些方面的知识,不仅材料写不下去、写不对路,还难免说外行话,甚至还可能说错话。这一点,对于党委、政府文字综合部门的工作人员尤为重要。
作为专业部门的秘书人员,也许你对部门工作的相关知识烂熟于心,但你也不能不了解其他有关方面的专门知识。因为一个部门的工作不可能孤立运行,而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与其他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协调、配合运行。如果各部门文秘人员不努力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仅仅知道或者仅仅强调本部门的工作和利益重要,写起材料来各行其是,那就有可能出现政策打架、步调不一的现象,就会影响机关总体工作的有效运转。
所以,作为一名称职或者基本称职的文字秘书,除了要掌握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和各种机关文稿的写作常识外,还要重点掌握以下方面的基本知识:
一是历史知识。以史为镜,可以知替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不懂历史意味着浅薄。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中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认识、把握和继承、利用。作为文秘人员,除非毕业于历史专业,不可能都对历史有全面的、详细的了解,但对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主要阶段、主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经验教训等应有较清楚的了解,对党史、建国以来的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更应熟记于心,对地方史和有关专业史也应有所掌握。这不仅是拓宽知识面的需要,也是胜任本职工作的需要。起草文稿很多时候会用到历史知识,不少领导同志发表讲话也会运用有关史实,或用于探讨事物发展规律,或用于阐释某种道理,或用于印证观点、警示世人,如果我们不懂得一定的历史知识,常常会陷入对某个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说清楚但说不清楚,想说透彻但说不透彻的窘境,文章就会欠缺深意和厚度而显得单薄、干涩。二是理论知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而理论的运用又经常且大量地出现于机关文稿中,所以文秘人员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论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思维的苍白,甚至带来是非观念的模糊和政治立场的偏颇。因此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现阶段特别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用这一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写作。也许有同志会说,理论都是些玄而又玄甚至使人厌烦的大道理,我们不是搞理论的干吗要学?学了用得着吗?芽这话大错特错。首先,既然你在机关从事文秘工作,理论不能不学,政治不能不讲,否则就要犯错误;即使别人厌学、不愿学或者装模作样地学,但文秘人员非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不可。其次,说到用得着用不着的问题,关键看你怎么用。不动脑筋,照抄照搬,当然没用;空洞说教,脱离实际,当然没用;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当然没用;固守教条,缺乏创意,当然没用。我们所需要的是,通过打牢理论功底,增强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学会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并以此贯穿于文稿写作之中。
三是经济知识。经济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中心,包括起草文稿在内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起码经济常识的文秘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这对于党委综合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文秘人员尤为重要,因为党委是对两个文明建设起核心领导作用的,组织、纪检、宣传、统战等各项工作无不与经济工作密切相关,而客观上,文秘人员接触党务工作多,接触经济工作少,但起草文稿又必然接触大量的、多个方面的经济问题,所以在学习经济知识方面应比其他部门文秘人员更主动、更自觉一些。政府综合部门和专业经济部门的文秘人员似乎好办一些,因为你天天都在和各种经济政策、报表、动态乃至各种矛盾和问题打交道,但也有一个懂得多与少、深与浅的问题。概而言之,无论哪个行业的文秘人员,都必须努力学经济、懂经济。这包括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规律、经济政策及常用名词术语等,尤其要注意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和有关知识,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还必须学习有关新理论、新概念和涉外经济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贴近改革与建设的实际需要,通过起草文稿为加快发展献计出力。
四是科技知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因而起草机关文稿也离不开对科技知识的掌握。要了解科技革命的历史,了解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趋势,以适应推进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同时要积极掌握现代化办公有关技能,使自己成为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新型人才。五是法律知识。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提出的宏伟治国方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正日益广泛地覆盖全部经济和社会活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越来越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因此,作为机关文秘人员,毫无疑问要努力学法、懂法,包括基本法和有关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即使不可能全部学深学透,也要尽可能地多学、多懂一些。这样,起草文稿时才能体现依法办事的原则,正确使用有关法律概念和规定,不至于出现与法律法规相悖的现象。当然,作为政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的文秘人员,则应学得更精、懂得更多一些,在学法、守法、用法方面当表率。特别在对外经济交往当中,很多关系需要依*法律来调整,很多矛盾需要运用法律来解决,所以不仅单位负责人要懂法,文秘人员也应懂法,否则就可能给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六是领导科学知识。文秘人员虽然不是领导,但所从事的工作是直接为领导服务的,就必须懂得一定的领导科学知识。领导科学所包含的内容很深、很广,文秘人员不可能全部掌握,但对最基本的内容,如决策要素、决策过程和决策实施方面的知识,驾驭全面、组织指挥、化解矛盾方面的知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领导水平方面的知识等等,都应有一定的了解。只有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起草文稿中全面、准确地领会和反映领导意图,才能在决策中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实际上,文秘人员天天与领导打交道,包括请示汇报、参加会议、陪同搞调查研究等,对领导的决策过程、领导方法和工作风格等方面可谓耳濡目染,只要你有“心”,这方面的知识不难掌握。怕就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善于捕捉和积累这方面的知识,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隔离于领导活动之外,仅仅从“做文章”的角度去考虑学什么和思考什么。
除上述方面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必须掌握的知识,各部门也还有各自的专业知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学历史可以使人深刻,学理论可以使人清醒,学经济可以使人精明,学科技可以使人聪慧,学法律可以使人机敏,学领导科学可以使人成熟,一句话,有了这些知识,工作中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当然,如果能懂得一些文学和音乐知识,那就更好了。
世界上的知识浩如烟海,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第一,根据本人的知识基础和工作需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做好学习计划,选定一批必读的书目;第二,根据难易程度和业务的关联程度,把必读书目分为粗读和通读两大类,粗读即一般了解,把主要的东西记住就可以了,哪怕一目十行也不要紧;通读要逐字、逐句、逐段认真阅读,做到基本弄懂弄通;第三,在粗读、通读的同时,择定个人的主攻领域,即“专”的方向,然后重点研读这方面的书目,即精读,并结合实践进行思考,举一反三,加深记忆和理解,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目的;第四,在精读的同时,不能疏忽了粗读和通读有关书目,即不能片面求“专”而疏于求“通”,要通过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穴如零碎时间用于粗读和通读、整块时间用于精读?雪、采用不同记忆方法?穴如一般内容记大意、重点内容记原意?雪,区别不同理解程度(如全面理解和局部理解,深度理解和一般理解)等,使学到的知识既全面又有重点,既不因过于宽泛而停留于一知半解,又不因过于偏狭而显得孤陋寡闻。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新潮迭起的情况下,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新知识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注意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难以胜任本职工作。为此,我们必须以一种强烈的“知识恐慌”感迫使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写作思维能力与社会实践——机关公文写作知识讲座
(三)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而没有过硬的写作能力,你可以去当领导或干点别的什么,而不能当秘书;反之,光有过硬的写作能力而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就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写作中就可能出偏,你也不会是一个优秀的秘书。这就是说,文字秘书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才能胜任本职。常听人说:选一个县长、局长、科长并不难,要选一个优秀的文字秘书有时却很难很难。这话不无道理。这当然不是说秘书比他们都高明,而是由其工作性质和特点所要求、决定的。关于写作思维能力的问题。起草文稿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强还是弱,思维方式对头还是不对头,直接影响着文稿的质量。比如起草讲话稿和文件,虽然领导交代了思路和观点,虽然手头有大量的资料(或素材)可供利用,但文章还得*调动自己的思维去完成,包括观点怎样阐释,素材怎样选用,形势怎样分析,任务和要求怎样提出。也就是说,一旦进入构思和写作过程,秘书的思维活动也就进入了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在有些人看来,当秘书的似乎永远只能当秘书,因为他天天吃饱饭就只晓得埋头搬弄文字,还能干得了别的什么?持这种看法的人不知道,文字正是从思维活动中“搬弄”来的,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哪来的文字?尤其是那些高质量的文稿,不正是反映着起草者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较高的认识水平吗?舍此,领导的意图再正确,也不可能成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文字秘书应具备怎样的思维能力?我认为,除了布局谋篇、组织文字本身所需的思维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包括看问题的高度、深度和准确程度以及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符合实际、科学可行等等。具体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承认不承认,事物总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尊重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使文稿贴近实践需求并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假如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侧面而看不到另一个侧面,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看不到不利的一面,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比如写作中常常需要分析经济形势,如果只看到成绩而看不到问题,就会使人们滋长盲目乐观情绪,影响今后的发展;反过来,如果只看到问题而看不到成绩,又会使人们丧失信心,同样会影响今后的发展。只有既看到成绩又看到问题,既看到困难又看到希望,才能使人们正确认识形势,从而以成绩为起点,化压力为动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
二是要辩证地看问题,纠正和防止“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是过去“左”的路线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思维误区,它无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规律,好就是绝对的好,差就是绝对的差,不是甲就是乙,不是乙就是甲,绝对化,走极端,所谓“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还有工作方法上的一刀切、—边倒、—阵风、一个模式、一种声音等等,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时至今日,这种思维方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纠正,但在一些同志头脑中仍未绝迹。比如,一讲放开搞活,就放松管理,对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听之任之;一讲加强管理,就又卡又压,铁板一块,连正当的放开搞活措施也“管”死了;一讲加快发展速度,就不切实际地强逼硬赶、大哄大嗡,甚至搞假数字、假典型、假政绩;一讲注重效益,就慢吞吞、懒洋洋,把速度与效益对立起来,连能够争取的快速度也不去争取。所有这些,都是因为缺乏辩证思维所致,于决策、于发展都十分不利,不仅领导者要注意防止,文字秘书也应注意防止。
三是看问题要深刻,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表现在文稿写作中,就是要把话说透,把问题点准,把带有规律性和根本性的东西揭示出来,而不能浮光掠影,流于表面。比如讲到某些干部工作作风不实,仅仅罗列“不实”的表现是不够的,仅仅从外部环境找原因也是不够的,而要从责任心、事业心和世界观方面抓要害、挖根源。又如讲到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若说都是由于基层干部缺乏政策观念所致,那是片面的、不符合事实的,实际上,多数地方农民负担重都是由于经济基础太差,发展不快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加快发展也才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类似这样的问题,起草文稿时经常会碰到,所以一定要深入思考,想清楚了、想透彻了再下笔。当然,更重要的是,平常就要注意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使自己的眼光多—些洞察力、穿透力。四是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未雨绸缪,争取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对于领导工作、文稿起草工作都十分重要。领导讲话、工作计划、文件和献策性的调研报告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预”,都需要在预测事物发展走势的基础上提出工作任务和目标。某些带战略性、长远性、全局性的工作,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如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和中部地区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我国加入WTO后有利的方面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有哪些?应怎样趋利避害,调整和优化我们的产业结构?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预测、分析并提出对应措施的。也许有的同志要说:预见不预见是领导的事,我们按领导的意见写就是了,要“预见”何用?不。作为文字秘书,理应胸怀全局,洞察大势,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和提出见解,这对于写好文稿、当好助手和个人成长,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五是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防止就事论事,见子打子。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具体而复杂的,每时每地都涌现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机关文稿要起到推动社会实践的作用,就不能局限于某一具体的事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善于推理和判断,抓住事物的本质,从特殊中发现一般,从个性中抽出共性,从理性的高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某些农村地区社会风气不好,封建迷信活动盛行,宗派活动屡禁不止,民事纠纷时有发生,计划生育、征收税费等项工作难以开展,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产生这些问题,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必有一种带共性、根本性的原因在起作用,比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农村思想阵地失控,被愚昧、腐朽、落后的思想所占领。找准了这个原因,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行标本兼治,着重治本,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从根本上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增强思维能力,除了多学习、多积累,还要“多思”。要勤于思考,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能漫不经心,不动脑筋;要敢于思考,既要掌握“已知”,更要探求“未知”,而不能停留在现成的经验和答案上;要善于思考,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而不能泛泛而谈,人云亦云;要敏于思考,做到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审时度势,成竹在胸,而不能麻木不仁,反应迟钝。一句话,植下“多思”之树,方能收获硕果。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及,即“被动思考”和“主动思考”的关系问题。“被动思考”这个提法不一定准确,我所指的是:文稿起草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通常是按照领导意图和一定的文章规范进行的,这当然也是秘书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不可能由个人海阔天空地胡思乱想。但这种“被动”并不像有些同志所理解的那样,只能把思路死死地“框”在领导意图之内,领导说怎么写就怎么写,领导的思路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种“被动”当中也可以有而且应该有“主动”,这就是说,在基本遵循领导意图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进行扩展、延伸和完善,尤其在起草那些领导意图交代得不明确、不具体的文稿时,在根据调查研究提出决策建议时,“主动思考”更显得必需。由此又可以说,文字秘书的思维活动应该有点“不安分”的劲儿,应该有点儿记者的敏锐、哲学家的深刻、文学家的犀利,应该开阔而不是狭窄,应该新颖而不是守旧,应该生动活跃而不是死水一潭。
文字秘书只具备了一定的写作思维能力还是不够的,因为起草文稿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是就写作而写作、摆摆架子做做样子的,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切合实际,要切合实际就要懂得必要的实践知识。有些文稿之所以写得空洞无物、脱离实际,就是因为“不出门”,不接触实际,不了解基层情况,不懂得实践所需的基本知识,不明白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有什么想法和需求。比如讲到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它的概念、内容和基本要求文件上、报刊上都讲得很清楚了,但你光知道这些还不够,还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出任务和要求,包括确立什么样的主导产业、建立什么样的产品基地、龙头企业怎样建设、需要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等等,没有这些,哪怕你写得天花乱坠,也是一纸空文。有诗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不能光啃书本,还要注重实践。书本知识加上实践知识,才是全面的、实在的、管用的知识。
有些同志说:我并不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但整天忙于应付材料,不是看就是写,哪有时间和条件去参与实践呢?这就要看各人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方式方法如何了。事实上,文字秘书参与实践和了解实践知识的机会是很多的,比如:
——有目的地介入某项工作,了解掌握该项工作的性质、特点及相关知识。如,你对企业改革不太熟悉,可以到一个企业去了解改制方案如何制订和施行;你对商品流通不太熟悉,可以去考察一个市场或一个商贸企业,甚至可以帮助推销某个产品。总之,可以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只要多介入、多了解,也就慢慢熟悉了。
——通过调查研究,既掌握第一手资料,又从中获取实践知识。调查研究的对象本来就是两个文明建设第一线出现的新情况、新典型、新课题,是人们各个方面、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成绩与不足、经验与教训、意见与建议,无不包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只要多留心、善捕捉,调查研究的过程也可以成为丰富实践知识的过程。
——利用接近领导和参加会议的机会获取实践知识。领导者既是指挥者又是实践者,其领导活动既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包括某个问题怎么处理、某项重大活动怎么组织、某项决策怎么形成等等,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其中有很多知识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参加决策性的会议、部门的专业性会议和有关的研讨会、论证会等,听领导讲话,听典型发言,包括不同意见的争论,都是掌握实践知识的极好机会。
——多向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请教,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客观上,由于文字秘书毕竟不是直接从事改革与发展第一线的工作,主动介入实践的机会也十分有限,因而大量的实践知识要以间接方式获得,向人请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一般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或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向他们请教,哪个方面不懂就向哪个方面的行家请教,必定大受裨益。在这里,关键是要放得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虚怀若谷,不懂就问,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似懂非懂,自己糊弄自己。
实践是一部无字大书,要读懂它,绝非一日之功,惟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方能日益长进。同时,单位领导也要从爱惜人才和培养人才出发,有意识地安排文字秘书尽量多接触实践,包括安排他们下基层调研、随同领导参加有关活动、驻村驻厂、与有关专业部门建立经常性联系等,使之能经常接受实践知识的辐射和熏陶,从而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怎样写好领导讲话 领导讲话稿难写,很多文秘人员对此深有感触。笔者从事办公室工作多年,有如下体会,在此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体会之一:功夫在平时,闲在不闲间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战如此,写文章同样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平时的日积月累,储备不足,肚子里没货,一旦接到文稿任务,决不可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讲话稿的写作,并不是从接受任务这一刻才开始的,此前的一系列日常工作都属于酝酿准备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对一个优秀的秘书而言,秘书工作辛苦,这是一个重要的体现。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秘书工作轻松,也体现于其中。因为平日花了功夫,关键时刻就能从容应对,显得“清闲”,反之,平时积累不够,面对文稿则会一筹莫展,折腾来折腾去,总写也不对路。平时的积累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文件报刊。广泛阅读文件报刊,有助于及时领会上级精神,学习外地经验做法,把握上情、了解外情。目前已步入网络时代,要学会利用网络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善于作笔记,把有价值的信息摘录下来,以备将来拿来为己所用。二是深入调查研究。领导讲话稿是对当地工作的要求、布置,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针对性。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要掌握本地实际情况,不能不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要围绕上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本地重点工作,深入基层调研,并形成理论调研文章,其中的素材在今后的讲话稿中常常能派上用场。三是学会“听会”。讲话稿如何把握领导的思路,贴近领导,“听会”是重要渠道。实际上,领导在大型会议上所作的讲话,往往是前一阶段点滴观点的“集成”,而这些观点主要体现于平时小型会议领导的即兴讲话中。要善于在“听会”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有些具有较大利用可能性的内容予以标注,以便需要时及时、迅速地查找。上述工作做好了,就为既快又好地写作讲话稿奠定了坚实基础,稿子不仅有望早日拿出来,而且比较容易实现上情与下情的结合,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正确体现领导者的意图。
体会之二:前开后聚合,放收两相宜
任何文章的写作都有两个运思过程,即起笔时的发散性运思和定稿时的收敛性运思。在面对讲话稿时,要先根据会议主题、讲话场合、参会对象等,明确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大胆地“放”,打开思路“胡思乱想”,罗列出与主题相关的讲话观点及相应素材。这些内容准备好了之后,接下来就是予以整合,紧扣主题确定可用的材料,并按照一定的布局形成写作提纲,作一些展开即成为富有条理的文章,这个过程就是“收”,也是正式行文。人们常说“文无定法”,这是不错的,但写作大体上还是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文章无法又有法”。讲话稿的结构,一般有两类。一是3W承接式。即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也就是重要性、具体措施、保障条件。比如一篇谈领导干部事业心的讲话稿,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是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最根本的要求,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二层是“强烈的事业心,最终要体现在励精图治、加快发展上”;第三层是“增强事业心,需要加强学习和党性锻炼,需要营造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这是最为常见的三段论模式。二是观点并列式。即以几个并行的观点统领内容,组合成篇。比如一篇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稿,分别从科学发展观的四项内容,即“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统筹兼顾这一根本要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统一”四方面展开。“放”和“收”是辩证统一的,“放得开”才能有话可说,“收得拢”才能说所当说。一“放”一“收”,是讲话稿写作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两个过程。
体会之三:不厌百回改,千锤始成金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翻来覆去多打磨打磨,才能臻于至善。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唯陈言之务去”、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仅唐朝就可找出如此之多有关选词炼句的经典名言,可见写文章是要舍得下力气锤炼的。如何改文章,这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于写作者自身来说,自己的文章要让自己看出问题来,并进行纠正,还真是不容易。笔者认为,在修改过程中,不妨从“五看”入手,静下来看一看,潜心揣摸,反复敲打。一看主题是否扣紧。离题万里,这稿子就是废稿。要先看文章大标题是否紧扣会议主题,再看各大标题下的小标题是否紧扣所属的大标题,层层围绕中心,文稿主题鲜明,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扣紧的,要通过增加过渡性语句等适当的方式予以补救。二看框架是否合理。审视一下,看有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顺序,内容的安排有没有错位,文章整体结构有没有做到环环相扣、周密严谨。三看内容是否遗漏。阐述道理的,观点准不准、全不全,道理讲得透不透;讲举措的,办法够不够、实不实,措施有没有到位。四看重点是否突出。面面俱到的讲话,看起来八面玲珑,其实,由于平均着墨,难免如蜻蜓点水,让人不知所云。“浓妆淡抹始相宜”,要着眼于增强讲话的针对性,本地实际工作中极需解决的方面予以“浓妆”,一般性要求予以“淡抹”,甚至略去不提。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有忍痛割爱的气度,即使是自己冥思苦想的所谓神来之笔,如果有可能因辞害意,也要毫不犹豫地舍弃。五看文句是否准确。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语病,同时,还要看看哪些表述不太符合领导的语言风格。这个过程可以采用“模拟演练”的方法,即自己多念几遍,这样更能够发现问题。
优秀的讲话稿“成如容易却艰辛”,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如果思路对头、方法正确,平时又肯用心,写作时会比较顺利一些。
第三篇:公文写作心得
公文写作心得
公文写作原本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概念,曾经当班干部的时候也写过工作总结,开班会有时也让作个记录,这也算是和公文写作开始有了接触,不过还是对这些应用写作的要求不甚了了。我每次写这些东西时,总是凭着脑子里对这些文种的印象和理解去写,当然现在觉得那样的理解很是歪曲,也算是照猫画虎,“描摹”而成。至于其他的总结和会议记录等等,也没什么要求,那就按自己的理解任意发挥。好在班主任对此要求也不严格,也应付了下来。后来听说选修课开设了应用写作课程,虽然算是阴错阳差选上了这门课,但是现在倒觉得十分庆幸,这是很有必要学的,起码现在我是这么认为了,因为渐渐的觉得应用文的写作在往后的工作中接触得会是最多,用处也会很大。
对公文写作的第一印象是:格式要规范,行款要标准,语言准确。很严谨,也正是这样的严谨让我对公文写作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从来行文散漫,到了公文写作课,不得不严谨起来。
其实公文写作的严谨可以大至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养成是极有帮助的,或许说得有点过,但是习惯公文写作的人,也必定是一个严谨心细的人,大事从微而立、说得过了,谈谈我对公文写作的感想。
一、公文写作时的“非我”心态
一般文体的写作往往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抒发自己的感想心绪,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明,而公文写作一般是要站在某一群体、某一组织、某一集团的位置上,它所传达的是被代表的单位的发出的信息,接受者也往往是集团性质的或者众多个体的,所以在写作时不要总想着自己,而要多考虑文中所代表的单位的立场,因为表达的是“非我”,而非“自我”。比如:给领导草拟文件,一定弄清楚他的意图,不然急急忙忙去写,接着恐怕要经历多次“返工”的痛苦经历,因为是给领导写的,领导又是从单位和自己的行政思想出发来共同完成这份文件。
二、公文写作的结构合理、谨严、固定
简单地说,结构是文章的内容构造;安排结构,就是根据主旨表达的需要,合理地组织材料。
从根本上说,结构合理就是指结构的安排符合客观事物的构成和发展规律。
就其本质而言,实用型文章应该是一种逻辑构成,而逻辑构成则要讲求谨严性,而不能流于松散无序。
固定是实用型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各类实用型文章大都形成了统一的构成格式。
程式化是文艺创造所应力避的一种倾向,但却是应用写作所不能背离的规律。结构固定,格式规范,是各类实用型文章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三、公文写作的“朴实”文风
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喜欢文辞华美、韵味隽永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但公文写作不太追求辞藻的华丽,它的文风相对来说就要朴实无华一些,基本上很少在词句上粉饰雕琢。很多文学作品往往有唯美主义的倾向,总喜欢写东西写得很艺术化,文中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什么比喻、夸张、拟人等等,堆砌许多优美的词句和典故。但应用写作追求一个“实”字,公文不是供人们把玩鉴赏的艺术品,它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它是一种应用文体,是为了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使用,是传递交流信息、商洽处理问题的一种工具。因此,写公文时一定要避免那种不合适的文风。切记洗尽铅华、天然雕饰也是一种好的文风。
四、公文写作的语言准确、简明、平易、庄重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信息的载体、交际的工具,离开语言,写作就无法进行。
实用型文章的语言准确除了是指用词造句恰当、贴切、得体之外,还有其特殊的含义。首先,专业术语和行业用语的大量使用,会增强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或者说是应用文语言具有准确性的体现。专业术语和行业用语,是指用于特定的学科、专业领域或社会行业的意义确定的专门性词语。
任何文章的语言,都应当具有简明性。而在以高效、快速地传递信息为任务,所谓的语言简明,就是能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材料,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明明白白地传递给读者。平易即平实自然、晓畅易懂。文章语言的平易首先表现在用语的直白上。
应用文特别是用于工作的应用文大都应当带有一种庄重的风格,而语言的庄重正是形成文章的庄重风格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五、公文的“单义性”
许多文学作品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不同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和理解去诠释其中的意义,这样同样的一部作品,可能有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应用文一定要避免这种“多义性”,意义一定要明确,避免产生歧义,给不同的阅读者有这样那样的解释,否则,会造成工作中的极大混乱,比如制定的规章制度,在用词上用了一些摸棱两可的词汇,给人理解上有不同的说法,就会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造成麻烦。写应用文时一定要注意表述上的准确性,避免词不达意。
我认为,公文写作就是用简洁、准确、朴实、生动的语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的内容要始终围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思维规律。他的形式要求准确易懂、简明扼要。它的目的和任务三个,即在思想上给人以启示,在操作上给人以借鉴,在情理上给人以享受。这三个任务完成的越完美,公文的价值越高,作者的水平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格式规范,行款标准,语言准确,也就是公文写作的精髓所在了。
第四篇:公文写作心得
引子
我真正说来复习公务员断断续续也有半年时间了,我以为申论无非就是多练猛写,每天写一篇,坚持了大概有一个月,终于坚持得恶心了。但是从最开始半天挤不出来一句话到后来确实有话可说了,写作速度也上去了。每次模考或者正式考试也好,行文总是行云流水,考完感觉甚佳。但是每次考出的结果非常失望,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我甚至一度以为我天生申论就写不好了。偶遇
在最后一次考试的前一个月左右,我遇到了一位老师,他是我们学校里面中文系的老师,以前参加过职员考试申论的阅卷,我说起我公考申论的惨痛往事,他就向我索要了一些写过的文章,说可以帮我想想办法。我拿了自以为写得不错的一些申论文章给他看,看完他叹叹气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是不错,但这不是申论,申论有两点比文章本身内容还重要,那就是“结构和条理”。结构和条理,这两点的指导对于我来说就跟没说一样。他跟我细说了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两点的重要,不但要有结构,而且要结构精美,不但要有条理,而且条理要很容易看出来。这开始让我的申论写作有一点头绪了。
实践的提点
在家里复习一段时间里,我父亲帮我找了一个土地管理所的临时职位,说他们最近在做总结报告,反正我也是练习写申论,让我过去看看,有可能可以学点东西,于是我将信将疑去了那个小的单位。工作并不太累,每天统计数据,写总结些意见,让领导提修改意见,还有就是阅读大量的地方报告。我并不认为这些对我的申论有什么帮助,可当我实习完一段时间回来,有一天写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一篇申论的时候,我发现脑子里面清晰无比,写出的文章我觉得比参考答案还要深入,可能很多坛友早就明白这个事情,可是我这个时候才明白什么叫策论文--就是脑子里面有货,心里有主意。所以我开始狼吞虎咽地阅读各种新闻资料,国内的国际的,经济的社会的,然后在接下来的一次地方考试我终于突破了60分,68分,但是还是不高,所以没以绝对优势取胜。
闪光15天
这次失败并没有让我气馁,因为我发现申论不是虚无缥缈,而是有章可循,而且这些要点是不容易被重视的。所以我继续练习,但是今天写一篇明天写一篇,可没有人打分,我并不能判断我今天写的是不是比昨天的好,感觉效率很低。有一天我以前的舍友打电话给我(我的成功全靠我身边有这么多人支持我),说深圳有一个申论批改标准中心的机构,是专门训练申论阅卷人员的,在他们中心的网站上可以申请提交申论,阅卷组会给你的申论打分并且给出评审意见。这无疑绝好地解决了我的问题,我马上申请了测试账号,在接下来的15天里我除了每天打打篮球就做一篇申论,然后晚上等着评分和批改结果的出来。当你发现每天有权威人士按评审标准帮你的文章打分给评语的时候,就像你知道了对手的底牌一样的感觉,看完分数和评语马上就知道是哪里的问题,每天看完批改我就上网找找资料,补充下脑子里的材料,然后躺在床上想想今天的分高或者分低的原因,慢慢就摸透了申论评分标准的规律和脾气。我感觉这是我并不漫长的申论复习史上最有效率的15天。终局击杀
终于到了去南京考试的,因为我是外地考生,所以前一天晚上买的机票,很晚才到南京,找了个小旅馆匆匆住下来了,和以往不同,这次我的心里出奇地平静,就像是来旅游一样。我的行测向来是发挥比较稳定的,分数不高不低。申论考试的时候感觉变化很大了,我把材料仔细读了三遍,确定自己每一个材料的细节都读透了,然后刷刷刷开始下笔,我提前10分钟完成了试卷,把自己的答卷纸看了一遍,我觉得这次的分数至少在75分以上。不再是以前那种盲目自我良好的感觉,而是觉得如果不出错,一定能拿到这个分数。所以到最后考试结果出来,旁边的人觉得我人品爆发了,但我自己并不太吃惊。
【总结】
上面写得比较乱,但我把能在15天内我能从68分提高到80分的经验归结为以下三点。
1,结构与条理
每本辅导书都这么强调,但是能正真意识到这个重要性的考生并不多,这就是传说中的“熟视无睹”。结构上要注意各部分划分合理,各部分之间逻辑性强,每段开始和最后要承上启下,每段的总分结构就不用说了,一定要保证。条例上,要保证自己的文章所有的字句都在条理之内,也就是都被“就国内形势而言......就国际形势来看......”“一方面......另一方面......总之......”“短期来看......长期来看......”所包括,不是某些部分,而是全部都在条理之中。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对这一点已经理解透彻做得很好了。2,知识累积
千万不要背资料,要多看,要理解,要了解问题的核心实质所在。很多人推荐看半月谈或者人民网的评论文章,我觉得初学的时候可以这样,但是要想得高分,就要多看一些报道性的文章,直接获取信息自己加工,比看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更有深度,而且用起来也会更灵活。自从我知道这个道理之后,闲来无事就看报,看新闻,看网络报道,阅读的时候同时想想以前自己看到过类似的东西没有,这些东西的内在联系在哪里。只是累积也不需要很久,一个月半个月的持续高强度信息输入,我个人觉得也很有效。
3,吃透评卷标准
有人说要吃透材料,有人说吃透阅卷心里,其实吃透评卷标准才是关键,公务员申论阅卷的评卷标准不是公开的,但是有实战机会那是最好的,我那15天内等于每天参加了一场正式的申论考试,所以才提高得那么快。所以有考试机会就要去参加,甭管省考市考试,这种累积是非常有用的,我参加的那个申论批改标准中心的测试算是投机取巧,不过对于缺乏指导和练习的人来说绝对是捷径,但很难申请到账号。体验评卷标准,就是摸透申论评分的脾气,就像航向标一样,让自己知道应该往哪方面进步,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大踏步走,这是得高分的关键。
4,持之以恒
像我这么愚钝的人坚持半年都能考下一个难度不小的职位,大家就更没有问题了,不要怀疑,只要坚持练习,坚持总结。
第五篇:机关公文写作与处理心得
机关公文写作与处理心得
梅州市 余雄辉
所谓公文就是办理公务文书,是公务文书的简称,它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使管理职权、处理日常工作时,按规定格式制作的书面材料,是依法管理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公文处理是指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立卷)、归档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机关公文写作与处理,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是每个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公务员应具备的一项工作能力。
作为有十多年民政工作经历的我,通过对《机关公文与处理》学习,结合自身的工作,对公文写作与处理有了新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一、公文写作应把握好五个环节。
这五个环节就是:立意、主题、选材、布局、辞章。立意是写作的动机,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有些是领导授意,有些是工作需要,有些是有感而发。这些是文章立意的动机。“身高声自远”,立意要高远,要有针对性,写出的文章才有深度和力度。主题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按照立意,结合自己占有的材料,结合写作的背景和需要确定。主题要旗帜鲜明,要高度集中,要正确新颖,要切中实际。材料是用来 1 记叙、说明、议论主题的原料。选材要精当,要能表现主题。要突出“最”,要最近、最能代表、最能表述,最管用,最忌空洞说教。布局就是围绕主题合理安排材料。材料是珍珠,布局是线条,只有线条串的恰到好处,才能做成好看的项链。布局要讲辑逻辑,要讲哲学,要讲美学,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思维习惯和审美要求。辞章就是文章的语言。布局搭好了架子,就要用材料去建筑,用辞章去装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过来影响内容。辞章就是形式。应用文的辞章讲究一个“炼”字,用字要精确、选词要恰当,造句要精当,写篇要扼要,即要规范正统,又要讲究修辞,让文章活起来。
二、做好公文写作工作要有四种“自觉意识”
(一)要有明晰的效果意识。公文是一种应用性文章,是让人看、让人听,要对实际工作起指导、推动作用的。在起草公文时,写作目的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公文的行文方向、结构设置、内容组织和语言表述。起草公文,必须有明晰的效果意识,就是说你按领导指示起草一篇公文,对这篇公文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整体效果,主标题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分标题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每段内容给人留下什么印象,都要有明晰的效果预期。
(二)要有深厚的思维修炼意识。写公文、抓工作,关键靠思维。我认为,一篇好的公文必须做到“与众不同”,而不能“与众雷同”。从一定意义上说,成功就是“与众不同”。你想的、说的,跟别人完全一样,说不说、讲不讲还有什么意义?公文作品是智慧的结晶,要做到与众不同,必 2 须以深厚的思维能力作支撑。我体会,作为公文写作者要着力提高思维能力。
(三)要有明确的材料积累和组织意识。起草公文还有一个材料组织的问题。有的人认为组织材料是临到用时才需要做的工作,其实不然,临时抱佛脚是难于成就一篇好公文的,材料组织工作既需要平时的积累,又需要临时的“创造性”运用。要想材料组织得精彩,我认为需要日常的积累和收集。
(四)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述意识。公文要有一个好的表述习惯,这是说服受众、引领工作、发挥效用的重要条件。什么是好的表述?就是要有说服力,要有观点、有典型、有数据、有事实、有分析、有对策、有目标、有效果。归纳起来说,公文写作者需要养成三种基本表述习惯:一是深刻地表述;二是精确地表述;三是严谨地表述。
三、公文处理是公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文处理就是对公文的创造、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式,运转办理传递、贮存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完整生命周期中,通过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利用、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通过学习使我明白,公文处理是公务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每个公务员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