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名师上课有感
“百师讲坛”观摩课的心得体会
秋高气爽的天气,武胜县教育局迎来了远到而来的专家,组织他们在会展中心开展教研课和学术报告。我有幸听取了几位名师的讲课和汇报,他们的课堂和报告都让我记忆犹新、受益匪浅。但让我闲余下来仔细品味并结合自身在新课改教学实践思考的却是陈金龙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术报告。
作为安徽省优秀青年教师,并获得安徽省“教坛新星”称号,果然名不虚传。他的公开课《七律.长征》让我感受颇深,并且一上午都心旷神怡。当然,作为新教师,我们想要在短时间达到他的水平,肯定是痴人说梦。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是,从这短短的一堂课中,我们却能学到很多东西,会明白自己怎样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提升。他的教学让我理解了他所谓“教师做的是花的事业,根的工程”,也看到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慢慢践行以下三方面:
一、新课改的理念时时在我心
陈老师的课堂真的是很完美。观者神清气爽、如浴春风,与之配合的学生也是幸福的。整堂课其乐融融。为什么会是这样?并非他是特级教师,就能够得到学生的配合。学生们传出的朗朗书声、举起的如雨后春笋的小手、大胆地发言、积极地讨论、虚心地合作,这样的课堂给我们传达出了:教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教师主导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学生主体作用才会充分体现,也才会在教学中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二、专业化的自身素质
陈老师用幽默的语言,从自己的姓氏“陈”字开头,让学生自主发言,以“陈”组词,引之以“陈年往事”,从而引入到中共得一段往事——长征。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将学生轻松引入新课,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我们在教学中当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图片、音乐、视频、谜语、故事等各种方式导入,关键是考虑孩子的可接受性和可启示性。过硬的语文基本功。教师的威性并不只是雷厉风行,也需要用实力让学生五体投地。陈老师生动的讲解,巧妙地引导,优美的字迹,尤其是配乐朗诵时,那流利而又饱含感情的普通话。这些都无不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知识的天堂,无不震撼学生幼小的心灵。
饱满的激情。一堂课,教师都无精打采,学生怎么活跃?课堂又怎会有生动可言?他的配乐朗诵让学生耳目一新,一字一句,一词一语,甚至标点符号中都投入了他饱满的激情,这样让孩子们受到感染,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三、新颖的教学方法
他用充沛的感情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诗句、分析诗句,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抽读多种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眼前犹如出现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过皑皑雪山,走过万水千山的豪迈情形。却用一种奇特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生字,与此同时,请学生用手划、用笔写。读写并重。
学生需要知识,就适时传授。传统的诗歌讲解少不了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的解读,可是,这样的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吗?枯燥、乏味就是这样来的。在学生兴致勃勃地感叹红军英勇善战时,给出一幅字画,让学生来认识毛泽东,并适时播放带有音效的创作背景。对于这时候的学生,可谓雪中送炭。
他的公开课让我回味无穷,他的学术报告中的一句话更让我陷入沉思。“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只有适应。”平凡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教师生涯的真谛。的确,选择了教师,选择了三尺讲台,我们不能只让学生来跟着自己走,不能总责怪孩子,因为孩子犯不了大错,真正犯大错的是大人。所以,我们要适应学生,无论是学生的行为习惯,还是文化知识,都要找准方法去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合理引导他们。
这就是存在,并且,存在就是合理的!
听名师上课有感
中心小学 陈道严
2010年12月3—4日,我有幸到佛山聆听了多位著名教师的语文课,深有感触。名师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灵动的过程体现了教学的实效。名师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真正的人人参与、生命互动的课堂,它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建构,意味着自主创新。亲临名师的课堂,才感受到课堂,可以如此快乐和美妙。真正走近名师,聆听了大师们的讲课和讲座,颇有感触。
一、名师们上课和学生进行课前几分钟的交流。沟通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性,都具有艺术性,巧妙、自然、风趣的交谈和学生消除了陌生感,他们的亲切,轻松感染了每个学生和学生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情感为整堂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听名师上课,脑海里就情不自禁出现一个词语,那就是“扎实”。主要体现在:
1)名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体现了准确与生动、机智与幽默,在他们的引导下,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教学语言既生动形象,又简洁严谨。
2)老师上课扎实。这两天的语文课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有很好的体现。从这些扎实的训练中,我们真正看到了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流利到流利,从读不出味,到读出味的提升过程。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和听课老师都获益匪浅。主要体现在:
1、注重抓住重点字词教学。如张玉栋老师的《落花生》,一开始就出示一组词语让学生读,并通过对句子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读准“后园”与“空地”“播种”等词语的读音。通过他们的字词教学,我感觉到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课文的生字词语时,不能就生字教生字,就词语教词语,要利用各种手段例如创设情境等,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字词的能力,把词语的训练当成一个综合的训练,要充分运用词语的教学,辅助课文的教学。
2、注重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张祖庆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和陈金龙老师的《七律.长征》,对朗读训练非常重视,也非常到位。他们都是让学生先理解、体会词语的意思,然后想一想这些词写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再去读,再指名读。又告诉学生在读词时一定要放入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体会,这样才能读出词的味。注意把每个词都读到自己的心里,仿佛这一切事物都在自己的眼前浮现。这两位老师并不像我们平时那样告诉学生要注意抑扬顿挫,哪里要读重音,哪里要注意停顿,只是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学生的模仿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应该怎样读书。并运用多种形式,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熟读课文,如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比赛读等达到让学生读熟课文,从而理解感悟课文的目的。
最实用的一课——宋运来老师执教的《新编乌鸦喝水》
宋老师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堂精彩的作文课,作文是很多老师头疼的事情,但是今天听了送老师的课,我觉得原来作文可以教得很有趣,也感受到了学生上作文课的积极性,这实在是少见的。课上,宋从漫画入手,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起来。老师的风趣幽默,时不时引来学生和听课老师阵阵善意、轻松的笑声。指导的过程中,宋老师是一点一点出示漫画内容的,每出现一块内容,都让学生与听课的老师意想不到,这样的其实是在教会学生如何看图,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将这样的教学方法引入自己的课堂,看错漫画主旨的事情肯定可以大大减少!在这个有趣的过程中,宋老师既把写作顺序及写作技巧巧妙地渗透进去,又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经过宋老师有条不紊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欲望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大家迫不及待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
想象力是第一创造力。人类的历史是创造的历史,而创造的历史就是想象力发展的历史。孙云晓先生曾说,没有想象力,人类无法续写生命的辉煌,无法面对今日的挑战,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在一项名为“中国城市儿童的想象力与幻想”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低下。是什么影响儿童的想象力?
有的专家说应试教育是罪魁祸首,儿童天天忙于作业,没有闲暇的时间;有的专家说是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使然,不鼓励儿童有独立的见解,不鼓励异想天开;还有的专家说,现在缺乏优秀的科普作品……而我要说,当下我们的课堂缺少给予儿童想象的空间与时间。
儿童漫画与生俱来的幽默基因,使想象插上了快乐的翅膀,漫画中鲜活的形象使学生有了言说的凭据。本课唐老师从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入手,分析乌鸦喝不到水的两个主要原因。当四只乌鸦遇到相似的问题——“喝不到水”时,还能借鉴原来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吗?显然不行了。于是学生围绕“瓶口小”与“水位低”两个方面展开想象,尝试各种办法解决喝水的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是思维过程,也是想象过程。当想象有了科学的凭据,想象才会飞得更远更坚劲,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收益,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字才会有根有据,令人可信。
该堂课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让我最为欣赏的地方,是教师巧设一道道言说的“坎”,让儿童欲罢不能。教学不再是过去看图作文,拘泥于一定要请学生把画面上的景、物、人,事说个清楚,说个明白,说个透彻,而是抓取画面中的某个要素,让儿童发散开去,想象开去,即使沾点边也没有关系。我想这就是童漫作文超越于常规看图作文的优势所在吧。
第二篇:听名师课有感
听课心得
严 振
上周末有幸听王崧舟等语文大师的课,心里一下子敞亮起来。给我留下印象深的是王老师《学情视野下的语用教学》的专题讲座。谈点自己的一点体会:
语文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好多的示范课、观摩课把“是否有语用”作为评议一堂的重要标准,这是不正确的。这说明我们对“语用”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王老师告诉我们:组成语用学大厦的,有三个支点,就是“语用、意义和语境”;抛开“意义和语境”去谈“语用”就会陷入“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空白;我们提倡的“语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的”。
语言学习要和语境紧密融合。王老师说:教材的处理要言辞语境、文本语境和文化语境。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打开”能看到每一个文本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文化背景的“第三只眼”。任何一个文本三类语境都是同时并存的,老师在心目中牢牢地树立语境的视野之后,语文教学的策略和路径就会有所调整。另外,语用学习必须要和内容理解相融合、与情感陶冶相融合、与学法指导相融合,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马中学会骑马”,这就是未来语用学习改革的基本方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任重而道远。“语用”这个概念表面意思好理解,但对一线教师、对于基层的教研员来说“语用”的内涵却难以把握,对学习“语用”所涵盖的内容、范围等都处在模糊状态,如果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语文教学改革的就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有这样一个担心,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语用”的教学方法,不是每一个教师,或者说大部分教师都不能运用自如。因为从王老师的讲座中,我体会到: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语用,需要教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还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些恰恰是大多数教师所缺乏的。而且仅凭几个案例、几次培训都是难以奏效的。
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但在现行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实践活动局限在校内等等,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实践能力,是需要付出进一步的努力的。因为这些能力不是靠反复做题,学会应对考试所能获得的。
第三篇:听名师报告有感
听名师历程,与名师同行
任华钊
10月21日晚上很有幸听了刘主任的名师工作经历讲座,刘主任的演讲平实而质朴,像在与一位老友畅谈生活中的琐事,却让我在感动中思考和领悟“教育与人生”的奥秘。他讲述的都是作为一位平凡的班主任、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生活中最平凡的经历,可是他将这些最平凡的事一直坚持做着,做了三十多年,便是最伟大的坚持。
首先让我感受很深的是:在人生前面他用了“执着”这个词来修饰,这是一种何等豁达乐观的心态。快乐和幸福是每个人毕生所追求的,我们却往往在生活中迷失,不知道快乐是什么。刘主任用他最朴实的经历告诉我,快乐是一种心情,它就寓于生活中的琐事,快乐与否,取决于你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我们早已明白的哲理,我也一直向我的学生强调“学习态度决定一切”,常常抱怨他们学习态度不好,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不够勤快、不够上进,这样一来就总觉得学不好都是学生的错。其实反思一下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否认真呢?抱怨学生难教,常常是老师没有方法。于是我想,当我批评学生抄袭作文,自己作文水平不高还不认真对待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也许他真的是无话可写,是我没有引导好;当我批评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不积极时,可能是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太无趣,讲课太枯燥„„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挑剔的老太太总是抱怨对面住的那位妇人太邋遢,从窗户望过去晾晒在外的床单总是洗得不够干净,殊不知是自己家的窗户玻璃脏了。曾经嘲笑这位老太太,殊不知自己也是这样。
我们的眼睛总是关注外界的太多,关注内心的太少。常常抱怨学
生不听话,不理想;渴望别人的理解,又无从求得;抱怨工作繁多辛苦,只会让效率更低„„这种抱怨正是自己制造的绳索,捆绑着自己,人生的步履才这般艰辛。如果自己变得豁达,从改变自己入手,那么世界也将跟着改变。
第二点让我很感动的是刘主任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于学生的热爱,他勤于思考,他与他的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在用爱心浇灌爱心,用真情回报真情。虽然我深深地明白:热爱学生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但是要做到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不讽刺、不体罚,对每位学生都全面地了解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情况,我觉得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刘主任用点点滴滴的小事告诉我:这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他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思想状况,并且从方方面面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将学生的大大小小的事记在心里,对于十几年前的学生都如数家珍。我知道并不是因为他记忆力特别好,而是他将学生融入到了自己的生命中,关注学生甚于关注自己。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重点在“育”。教师唯有怀揣一颗爱心,在幼小的心田播下希望的种子,才会收获一份金灿灿的果实!做一名教师不容易,做好一名教师就更难。在学生心目中,好的教师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是他们的良师益友,跟他们分享快乐和分担忧愁。刘主任用他的经历告诉我,成为一名好老师也很简单——奥秘就在于对学生要有足够的爱、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如果你足够热爱自己的学生,处处为他们着想,才能促使你去不断思考、变换教育教学方法,才会想要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听了刘主任的讲座,让我更加明确了做一名优秀教师所应
具备的条件。只有不断的反思、摆正自己是服务于学生这样一个思想、不断地去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是一件大事,需要我们在一件件的小事上用心,做好了这些平凡的小事,便是一番伟大的事业!
教书育人是我人生的选择,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是我人生的目标,做一名卓越的教师,是我一生的追求。
2011-11-1
下午16:12
第四篇:听“名师示范课”有感
观摩“名师示范课”,收获名师风采
6月4日,有幸聆听了我校三位名师的“示范课”,其中有郭晓赟老师的《克和千克》、贺凤香老师的《小数的认识》和孙凤霞老师的《邮票中的数学》。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都不同程度的运用了我校“三环四步,以学定教,学导结合”先进教学模式,给我们青年教师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冲击。
首先,“三环”即教学的三个环节,包括自学质疑、交流探究、检测达标;“四步”即教师和学生在这三个环节中的四步,包括教师的明确目标,出示导学、视察学情,信息整合、调控探究,适时点拨、评价反馈,梳理总结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读想批疑、小组互动,初步释疑、交流反馈,探究解疑、新知练习,达成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头的灌入式方法。它已经把课堂这块舞台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又自己内部去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了一个护航的作用。
郭晓赟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的《克和千克》是一节概念性的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建立质量概念比较困难。郭老师从一开始就放手给学生,让孩子自己看书,从而了解这节课自己要学习的知识,体现了自学质疑中的自主学习和明确目标。回想自己在讲课的过程中总是害怕让孩子们去自己看书,将时间浪费掉,以后一定要改正,训练孩子读书“从现在开始”。在新知的教学过程中,郭老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从上往下,认真学习例1,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笔划一划”。孩子们带着要求,带着问题去看、学,不会走弯路。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郭老师两次运用到“三环四步”,这让我清楚地知道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每一节新授课的特点灵活的运用模式。纵观郭老师这一节课,时时、处处都让孩子们体验、感受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成功的在孩子们的脑子里建立起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贺凤香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小数》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从整数转化到分数,再从分数转化到小数是难点。贺老师在这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可能学到哪些知识,孩子们根据之前的学习经验很快的说出“什么是小数、小数有什么作用、怎么读写小数”等一些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自己确定的学习目标去学习,更有目的性。在教学过程中,贺老师提出的自学要求简练明确,易于让学生记住,同时对于学生的汇报更是强调“有序的汇报”,所以学生的学习是有顺序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会读小数,所以在读的这一部分贺老师并没有用大量的时间去教学,充分的体现了“学生会的知识不教”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例1的时候,让小组之间利用线段图去讲。小组代表先讲,之后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有了这样的一个小组做样板,其他小组以同样地方式进行,达到了每个同学都有开口说一说的机会,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机会。
从这次的观摩“名师示范课”,我学到了很多:首先,学习一种“掌控课堂”的自信和气势,摸索一种“抓住学生”的方法和技巧。就像贺老师一样,对于课堂掌控能力特别的强,同时可以抓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点事我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其次,学习对教材的充分领悟和到位解读,实现“简约而有效”课堂。就像郭老师一样;最后是学习尊重自己的课堂,学会尊重自己的学生,就像孙凤霞老师一样,充分的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只是讲解数学知识点教学匠,而是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方法的引路人。在教学中不把“学生”只当“学生”,学生也是“三人行”的一员,教学也是生活,教育也是人生。
第五篇:听名师讲座有感
听名师讲座有感
聆听名师讲座,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老师们情真意切地讲述,一次次触动着我的心弦。从五位老师胡娓娓道来中,伙看到了千千万万老师默默奉献的身影,从五位老师的娓娓道来中,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平凡中见伟大。
(一)“爱”贯穿教育的始终
无论是孙培娜老师、郭芳老师还是孙宪波、姚慧丰、柴慧娜几位老师,她们在讲述中始终围绕一个“爱”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是从心底里爱学生,爱就变成了责任,从而促使自己带病也要坚持工作。潜心钻研教材,为孩子排忧解难……尤其,当郭芳老师讲到自己拿手绢往返水房与教室几十趟醮湿水给孩子们一个个擦汗以求降温消暑的时候,我想:正是这么“小”的小事,成就了郭芳老师天使般的灵魂,慈母般的形象。为什么学生这么爱戴她,为什么学生如此听从于她—— 一切源于“爱”啊!
(二)能力有大小,耐心决定成效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安全相同的两个人,能力也各不相同,但这决定不了什么。就像先天智力稍慢的人,他们“笨鸟先飞”后天多花些时间,照样能成就一番事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捷径,只有勤奋,只有耐心。姚慧丰老师为了成功讲好一节公开课,她修改教案到深夜,试讲五六次,在一次次被否定中不气馁,寻找新思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坚持、耐心,最终令她浴火重生——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名次!成为了春光小学一位名师!
与这几位教师相比,我深感自愧不如:对孩子的爱,我们老师都有,但我没有做到那么细致,那么忘我;对孩子的教育,我缺少持之以恒的耐心; 对待教学研究,我也只是浅尝辙止不能够深入挖掘。总之,向她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