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师课有感

时间:2019-05-15 14:5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名师课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名师课有感》。

第一篇:听名师课有感

听名师课心得体会

____有感于名师张齐华的教学艺术

4月7日、8日,我们学校几位数学老师参加了“安康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观摩会:” 亲眼目睹了全国著名小学数学张齐华等六位老师的魅力课堂,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结合自己的教

学工作有以下的感悟:

一、即备好教材又要备好学生。

我们说教师教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小朋友,那么人自然要有感情,我们在教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从听课中我也发现讲课的新教师也像老教师一样对自己的学生非常地爱护,哪怕是第一次上课的老师也会在课前跟孩子培养一定的感情,因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学才会擦出教学的火花,使教学变得精彩。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

二、深度对话别嫌浪费时间

张齐华老师在执教《平均数》一课时用了一个小时,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语言生动幽默,表情丰富自然,师生之间进行了长久的“唇枪舌战”,真正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和台下的老师时不时就发出开心的笑声,露出会心的微笑。三年级的小学生在一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走神,大家笑得那么开心,重难点知识学得那么扎实,谁会因超出的时间而指责张老师呢?

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和学生进行深度对话,正如张老师所说的那个沟通漏斗:一个人想说的是100%,实际说出来的已经剩80%了,听的人只能听到60%,而听懂了的只有40%,说明我们在和学生交流对话时一定要有深度,否则就没有多少实效。只要你和学生的沟通是有价值的,不要太过在意你浪费了课堂时间,我们一定要首先做到真正有效,方才能谈及高效。

三、注重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语言风趣幽默

长久的“唇枪舌战”,真正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和台下的老师时不时就发出开心的笑声,露出会心的微笑。三年级的小学生在一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走神,大家笑得那么开心,重难点知识学得那么扎实,谁会因超出的时间而指责张老师呢?

张齐华老师也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创造的人,他在课堂上善于根据情境运用各种俗语、谚语,调节气氛,而且增强教学效果。例如

当学生说出“用4来代表3、2、7的水平时”他说“你是怎么无中生有生出这个4来的?”学生说老师和自己的学生比赛篮球是以大欺小,他就几次说“我再也不以大欺小了”,这些风趣幽默的语言成了课堂教学的调味品,课堂因他们而更加的生动、鲜活。

齐华老师自诩为一个“演员”,没错,在他的课堂上我们会看到他一会儿顽劣,一会儿冷静,有时是潜艇,有时是公交车司机,又是哭,又是笑,变化莫测,就连作报告都是神采飞扬,一会上一会下,动作到位,配音形象,这些肢体语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或许演的并不像,或许配音效果挺差,但是谁又会在意这些?学生是很宽容的,只要你能让他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他就会喜欢你。

总得来说,通过这次的听课,它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2012、4、16

第二篇:听名师课有感

王崧舟《桃花心木》听课感想

李 蓉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课文《桃花心木》,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听了王崧舟老师上完这节课,感受颇多:

一、文学语境下和文化语境双层品读

文化语境下的品读指的是对课文文本本身的学习。王崧舟老师从本课最耐人寻味的道理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孩子体悟文章讲述的道理,抓住“奇怪”指导学生理解“层层递进设置悬念”写法的好处。文化语境下的悟读则跳出了文本的圈定,从学生挖掘自身遇到的生活中的那些琐碎的“不确定”,引出林清玄所敬佩的三个著名人物人生中的“不确定”,体悟如何直面不确定的生活,从而揭示“无常”的道理。

二、多样化形式嵌合文本

如果说文本是学习的对象,那么教学过程,甚至教师本身,都代表着解读文本的外在形式。王崧舟老师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形式,处处留意文本、时时关注学生。在教学“层层设置悬念”这一写作特色时,王崧舟老师首先让孩子寻找文中出现了几次“奇怪”,再以阶梯状的ppt图像显示——从“奇怪”到“越来越奇怪”到“更奇怪”,三个词语不断上升,再配合三次品读语段,把学生的胃口随着作者的层层疑问推向了高潮。随着教学呈现形式的层层递置,学生自然体会了这种写法吸引读者的妙处。

三、深厚底蕴 潜移默化

王崧舟老师曾说,让他倍感痛心的是当今中国居然是“去中国传统文化”最严重的国家,因此,他着力开发以“儒”“释”“道”为主线的系列课程,试图重新审视并恢复中国文化的基础。在上《桃花心木》这一课前,他研读了林清玄的诸多著作,结合林清玄的经历,挖掘了其希望“用佛教里的一点点旨意,带现代人走向安定之途”的深厚内核。王崧舟老师将本课中的“不确定”与佛教的“无常”相联系,指引现代人以“修心”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同时针对五年级孩子的学情特点,拓展阅读了林清玄《菩提十书》中的《云散》一诗,用诗歌之美进行情感的熏陶和积淀,让学生的情感有所触动进而自然迸发,发出“心美,一切皆美”的感叹,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体悟到了一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意

第三篇:听名师课有感

听课心得

严 振

上周末有幸听王崧舟等语文大师的课,心里一下子敞亮起来。给我留下印象深的是王老师《学情视野下的语用教学》的专题讲座。谈点自己的一点体会:

语文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好多的示范课、观摩课把“是否有语用”作为评议一堂的重要标准,这是不正确的。这说明我们对“语用”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王老师告诉我们:组成语用学大厦的,有三个支点,就是“语用、意义和语境”;抛开“意义和语境”去谈“语用”就会陷入“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空白;我们提倡的“语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的”。

语言学习要和语境紧密融合。王老师说:教材的处理要言辞语境、文本语境和文化语境。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打开”能看到每一个文本赖以存在的土壤和文化背景的“第三只眼”。任何一个文本三类语境都是同时并存的,老师在心目中牢牢地树立语境的视野之后,语文教学的策略和路径就会有所调整。另外,语用学习必须要和内容理解相融合、与情感陶冶相融合、与学法指导相融合,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骑马中学会骑马”,这就是未来语用学习改革的基本方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任重而道远。“语用”这个概念表面意思好理解,但对一线教师、对于基层的教研员来说“语用”的内涵却难以把握,对学习“语用”所涵盖的内容、范围等都处在模糊状态,如果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语文教学改革的就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有这样一个担心,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语用”的教学方法,不是每一个教师,或者说大部分教师都不能运用自如。因为从王老师的讲座中,我体会到: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语用,需要教者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还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些恰恰是大多数教师所缺乏的。而且仅凭几个案例、几次培训都是难以奏效的。

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工夫。但在现行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实践活动局限在校内等等,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实践能力,是需要付出进一步的努力的。因为这些能力不是靠反复做题,学会应对考试所能获得的。

第四篇:听名师的课有感

名师引领,品“读”教学

是的,能有这样一次与名师近距离学习与交流的机会,真的要感谢石校长、王主任、宋主任,特别是宋姐亲自带队,凌晨3点多就来到了学校领着我们一起驱车去哈尔滨听课。虽然只有两天的学习,但收获是巨大的。听名师上课,让我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美妙感受,如聆听荡气回肠的名曲,又似品茗余香的缭绕的清茶。

窦桂梅老师上的绘本课《我的爸爸叫焦尼》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好书不厌百回读”。在教学伊始,就和同学们一齐合作读绘本;接着又采用了想象画面读等,以读促悟,以物促读。“看似简单的语言,却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文字就像头顶的一束光,一下子就照亮了你的内心”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读懂那些文字吗?如果是这么简单的话,那只叫做读字,不叫做读书。在为时两节课的教学中,窦老师就这样通过故事抓住场景、人物、语言、动作、插图颜色、插图设计、来指导学生读、写、及创作的升华。当时我边听边想如果换成是我,《我的爸爸叫焦尼》也许只会当成一个发生在父子身上的故事来教,最多也不过引导学生体会父子之爱。她却不!学完《我的爸爸叫焦尼》,学生在她的语言感召下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亲情之爱,还有“珍惜”——对圆满家庭的珍惜,对“爱”的珍惜,对所拥有一切的珍惜;更有“自信”——在并不圆满的家庭里要自信,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要自信,在失意的时候更要自信!她认为:语文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我们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在语文中获得情感和品格的教育,而是让学生的情感、品格在语文的教学中得到滋养,得到成长。我在反思我以后的教学过程,必须一点一滴的学起,一点一滴的改正自己、提高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课堂上的更加生动,更加高效。张学伟老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细致入微,耐心的朗读指导也让我记忆深刻。课堂上,张老师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实把握每一个环节不同情感的体现,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对课文情感体验之后再进行朗读。如在指导读“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刚开始学生都不能读出飘逸的感觉(范读“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几个同学读,大多都是一个基调。张老师就笑了,睿智的他首先领孩子们理解什么是“银丝”,“奶奶八十多岁了,两鬓染银霜”银丝是指什么?(银发),是呀,可孩子们,你们明明把一根细细的银发,读成了“铁丝”了嘛,学生和老师一起笑了!但就是通过这一比较,同学们顿时找到了灵感,飘得感觉就来了。在张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明白不是读得声音大,读的重,读的有分量就是朗读好。像这样的点在他的课堂上还有很多。他将这些细心的指导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融入到对课堂生成的智慧而艺术的点拨中,如春日细雨,悄然入心,润物无声。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只有深入到文本中,完全融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他才可能与文本对话。”吴琳老师的课堂就引导孩子们学会透过文本,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在教授《去年的树》一课时,她抓住主要的段落,主要的句子和重点的字词,如在“鸟儿到哪里去了”紧紧抓住后面的几句话里的“看”字,让孩子们思考,体会小鸟对树的真情和遵守诺言的诚恳,真正体会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感受到小鸟与大树那种真挚的友情,小鸟对大树信守诺言的美好品质。吴琳老师说:“指导阅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热情点燃热情,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情的读者。”作为老师,一定要多看书,不光看自己的需要的书,还要看有深度的书,要让自己的学识和世界对话。用吴老师的话说是“我们要做一个眼睛不在此岸,而在彼岸的教育者”。

此次与名师接触,让我体会到了几位名师就是在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接触文本,带领学生分分秒秒地和课文连在一起,跟作者的心连在一起,跟老师保持一致,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书要做到老老实实,全心全意。因为语文课是非常纯净的,是非常饱满的,要从我们每一节语文课上体会到语文课的“真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一路前行。

第五篇:听名师报告有感

听名师报告有感——听丁榕老师的报告有感

宝二实小李岩

2010年3月9我校全体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听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老师的光盘《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拓展途径,做一名幸福快乐有成就的班主任》。丁老师已经年过六十。从她充满人性和智慧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也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原来可以这样幸福。

丁老师睿智的话语、激情的演讲、丰富的情感、精彩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案例,使我渐渐进入聆听状态,学到了许多班主任工作的技能技巧,感受到了丁老师那崇高的人格魅力。多为学生着想:

作为全国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的丁榕老师可谓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新年之夜,当丁老师一个一个把学生送走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才得知自己唯一的年仅7岁的儿子惨遭意外永远离她而去,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作为母亲她的心里会有多苦,当时的她好后悔、好后悔,后悔没有陪儿子画画、看书。家庭的意外没有打倒她,反而她很荣幸自己拥有很多的孩子。这就是所谓的心态吧!听到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她是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真正的在为学生着想。丁老师提出的“更新观念、科学管理、艺术育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心系学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一心为学生服务。所以也就有了变“要他做”为“他要做”,变“不许什么”为“许什么”,变“劣势”为“优势”,还记得丁榕老师讲过一个例子:一生上课睡觉,做教师的怎么办?批评吗?学生不容易接受,自己往往还跟着生气,不妨说个玩笑:看真用功呀!连睡觉都还拿着书呢!一句话就说服了一个孩子,教育效果也就达到了。

听丁榕老师的讲座,真可谓是茅塞顿开,为什么很多老师都说自己让学生气得不得了,现在想来,还是没有转变观念,光从教师自己的角度出发,光注重批评学生了,却没想到这种批评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接受,所谓的说教非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引起师生之间关系的恶化。没有了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淡薄了师生情感,还谈什么教育工作呢!

教育确实是一门学问,一门很大的学问,因为我们的对象是人——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

“孩子需要什么?”

丁老师认为在教育工作中,“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是最重要的。很多时候,老师认为有意义的事,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她做了一项调查,了解学生们到底需要什么。结果发现,老师需要的,并不都是学生们所需要的。

她坐在桌前画起了表格,把学生的需要进行了深层次剖析。从需要内容分类到教育过程分析,使她和学生看到了希望。在之后的工作中,她结合学生的需要,把许多以往老师要求学生做的事,转化为令学生感兴趣的事,把“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

这是一个内化的转变过程,为此,丁榕花了许多的心思,也画了无数的表格;她设计新颖的班会,疏导学生的心结;她用书信与学生交流,变“说教”为“聆听”„„

从教40载,丁老师的学生们遍布世界各地。每每有学生打电话:“丁老师,我们想过去看看您„„”每每有学生飞越千山万水,给她带来世界各地的纪念品„„每每有学生带着子女教育问题来向她讨教„„她都幸福着,她说,没有比当老师更幸福的事情了,老师是精神的富翁,不管走到哪里,永远也不会感觉到孤独。

原来,幸福是那么简单。那么持久。又那么难得。

“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又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案例。丁老师说,那个年代最不好听的“帽子”就是“流氓”和“小偷”。校长告戒她决不能培养出国家的罪犯。那是丁老师刚刚工作时,班级里有孩子的钢笔丢了。怎么办?她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让孩子们坐端正,眼睛看着丁老师。然后特别温柔地一个一个地问孩子:我看你是没有拿。孩子说是的,不是我。丁老师又非常严厉地大声地说,如果你拿了,公安局会把你抓起来。„„就这样,孩子在一惊一乍中经受着煎熬。看来看去,发现一个都不是,又个个都是。

怎么办?

她工作的信条是:“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在这个信条的驱使下。又想出了搜身的主意。但是她知道这是犯法的。丁老师的智慧就在这里。想办法先让孩子们搜老师的身。她先把自己的包,袋子里的东西“哗啦”一下全倒出来。说,你们看,我没有拿。你们来搜老师。孩子们都不敢搜老师,说不会是丁老师拿的。那你们也敢像老师这样把书包里的东西倒出来给老师看吗?结果,她终于找到了那支钢笔。悄悄地把它藏在毛衣袖里。等搜完全班后说,你们看,是不是这支钢笔啊?同学们惊呆了,是的是的,就是这支。那你们以后丢了东西要好好找仔细找。课后还送了一支钢笔给那个那钢笔的学生。并对他说你是个好孩子,相信以后一定会成才。多年后,这个当年的“小偷”带着自己的孩子向丁老师下跪谢恩。

„„

丁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实践,列举出丰富生动的实例,向我们渗透了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新观念。她认为对学生的教育要严,但重要的是严中有情,情中有爱,不严就没有压力;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心理,学会引导学生的情绪;丁老师把学生的需要分为合理的、过分的、错误的3种,对于学生表现出的种种倾向,合理的需要要给予满足,过分的需要要给予引导,错误的需要给予禁止和纠正;每次与学生沟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教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尊重自己,有上进心、自尊心和羞耻感。

三个小时的报告一晃而过,但丁老师的天使形象会像一盏明灯一样永远照亮我的班主任之路。教育需要智慧,也更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作为一名好老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化育人。教师在课堂上传播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心科学地做教育,使受教育者知书达礼,成有对社会有用之人。同时,我更加认同: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教育要培养有个性的孩子。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更需要成为科学的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

让我们都来为孩子的“一生一世”努力。

下载听名师课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名师课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名师讲座有感

    听名师讲座有感 聆听名师讲座,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老师们情真意切地讲述,一次次触动着我的心弦。从五位老师胡娓娓道来中,伙看到了千千万万老师默默奉献的身影,从五位老师的娓娓......

    听名师讲座有感

    听名师讲座有感 2013年5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我校组织的参加赵希斌博士在青岛市福州路小学做的有关“高效与有趣的教学”的讲座,他着重讲了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形式的把握两大......

    听名师讲课有感

    听名师讲课有感 尊道小学 施清双 2015年秋季 本学期很荣幸聆听三位名师的三节数学课,他们是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基地首席专家、泉州师院尊道附小校长苏明强老师执教......

    听名师讲座有感

    听 名 师 讲 座 有 感 杨立华 这次我有幸聆听了为期两天的名师讲座,观赏了几位老师的课,又聆听了于老师的讲座,激动之余更多的是对自己,对自己的课堂,乃至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育......

    听名师讲座有感

    听名师讲座有感 XXX 2011年11月7日,在我们学校实验室很荣幸听了全国名师张老师讲座,内容教学习惯决定学习习惯,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张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讲的几个方面。给......

    听名师报告有感

    听名师历程,与名师同行 任华钊 10月21日晚上很有幸听了刘主任的名师工作经历讲座,刘主任的演讲平实而质朴,像在与一位老友畅谈生活中的琐事,却让我在感动中思考和领悟“教育与人......

    听名师课堂教学有感

    听名师课堂教学有感 新州中心小学石小琴 我们这次(4月23至24日)到凯里听课,共听了一天半,听了三位名师(支玉恒、戴建荣、吴琳)的课使我深受感动,感动于他们上的课是那么的精彩,是那......

    听“名师示范课”有感

    观摩“名师示范课”,收获名师风采 6月4日,有幸聆听了我校三位名师的“示范课”,其中有郭晓赟老师的《克和千克》、贺凤香老师的《小数的认识》和孙凤霞老师的《邮票中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