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验检疫部门法治质检心得体会.
检验检疫部门法治质检心得体会
近年来,各地政府、行政机关均对行政指导进行了一定探索并越来越多的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实践。检验检疫部门也不例外,多年来已在检验检疫监管工作中,包括行政处罚工作中运用到行政指导工作方式,也得到了很多行政相对人和上级政府部门的肯定。然而,作为新兴行政管理方式,行政指导工作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问题的是:一
些基层执法人员对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融合的正当性存有疑问,认为二者是相互冲突和对立的两个范畴,从而制约了行政指导在日常监管工作的运用和效能。由于行政处罚贯穿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各项制度之中,客观上成了衡量我国行政法制完善程度的重要实践尺度,也是检验检疫部门考量行政执法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笔者认为,要实现行政指导工作的日常化、长效化,就不能忽视行政处罚这一检验检疫部门的常用执法手段。同时,在行政处罚的实施过程中引入行政指导手段,实现二者的结合运用,对提高检验检疫执法水平,建设法治质检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检验检疫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的关系
检验检疫行政指导,是指检验检疫部门在其职能、职责或管辖事务范围内,为适应监管和服务的需要,适时灵活地采取符合法律精神、原则的指导、劝告、建议等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方法,以谋求行政相对人同意,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目的之行为。
检验检疫行政处罚,是检验检疫部门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维护检验检疫秩序,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一定形式的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检验检疫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属于不一样的行政法学范畴,存在着诸多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实施依据不同。行政处罚,其适用的首要内涵即要求处罚的依据法定,即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明文规定,具体到检验检疫部门主要是“四法五条例”。检验检疫行政指导行为的依据可分为规范性依据和非规范性依据。其中,规范性依据是指具有行政指导行为内容的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第13条规定:“本法规定必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口商品以外的进口商品的收货人,发现进口商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残损短缺,需要由商检机构出证索赔的,应当向商检机构申请检验出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9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非规范性依据是指不具有行政指导行为内容的法律原则、客观情况和行政相对人的需求等,如某检验检疫部门根据企业需求上门指导实验室建设。
2.适用范围不同。相较而言,检验检疫行政指导适用范围较宽。从对象上看,行政指导的对象包括与检验检疫职能范围相对应的所有行政相对人,而行政处罚仅指向违反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应当受到制裁的行政相对人;从内容上看,行政指导的事项十分广泛,基本上涵盖了检验检疫职能范围内的所有事项,在违法行为发生前、发生后及处置后均可以有所作为,而行政处罚则仅限定在违法行为发生后惩治和纠错方面。
3.实施方式不同。检验检疫行政指导的行为方式较为灵活多样,只要是符合法律精神、原则的方式都可以采用,包括提示、警示、劝告、劝诫、奖励、建议等,如现在很多检验检疫部门采用的质量分析、行政建议、行政处罚回访、代理单位座谈、许可企业证书到期预警等等;行政处罚为依法设定,《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有七类,检验检疫涉及到的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暂扣或吊销许可证等。
4.实施程序不同。目前检验检疫部门对于行政指导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存在较大的灵活性,执法人员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灵活运用。行政处罚程序则十分严格,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严格的行政处罚程序既将检验检疫部门官僚武断和伸手过长的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又保证其能够灵活有效地进行管理。
5.实施保障不同。检验检疫行政指导要求相对人协助具有任意性,不以强制力为保障,虽然有时行政指导行为中指明行政相对人如不接受行政指导行为,可能会产生某种具体的法律后果,但这仅是当事人未履行法定义务的结果,并非表明该行政指导行为具有强制效力。如某检验检疫部门向辖区内某商品注册登记企业发出警示:“该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将于三个月后到期,需及时准备换证复查材料并提前申请。”该企业未按照此行政指导的要求申请换证复查而导致许可证失效,此结果并非行政指导行为的强制效力。检验检疫行政处罚则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制裁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目、新设企业进出口需求等,提供“送法上门”等服务,让行政相对人第一时间了解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从而在进出口环节规范操作。
2.监管过程预警。在委托代理进口的贸易中,实际的收、发货人极有可能并不清楚检验检疫的相关规定,因此在无意中违法。这一现象在进口商品检验过程中经常发生。检验检疫部门可以在职权范围内,对发现的有可能发生违法的苗头性、倾向性行为,及时通过提示、警示、通知等方式,控制违法事态的蔓延,及早纠正违法倾向,尽量避免启动行政处罚程序。
(二)违法行为发生后。
1.不予处罚。《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检验检疫部门对已经立案的轻微违法行为,在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并且通过行政指导能达到纠正违法行为,同时能够预防再次发生的情况下,适当作出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这样在能达到相同行政管理目标的同时,还更有利于缓和矛盾,促进和谐。
2.说理式办案。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对当事人说清事理、说透法理、说通情理,以提高当事人对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认知,争取当事人的配合,增进案件的透明度,促进案件的顺利办结。这可以说是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以行政指导确保个案公正性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避免因执法不公而造成行政执法权威的落空。
(三)违法行为处置后。
行政处罚回访。在违法行为遭受处罚后,检验检疫部门可结合日常监管等工作,对受过处罚的相对人进行主动回访,了解其对案件处罚是否有想法、有疑义,并可以借机观察其事后整改情况,解答行政相对人的疑问,可杜绝以往“只罚不纠”情形,避免反复发生类似违法行为。
第二篇:检验检疫部门法治质检心得体会
近年来,各地政府、行政机关均对行政指导进行了一定探索并越来越多的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实践。检验检疫部门也不例外,多年来已在检验检疫监管工作中,包括行政处罚工作中运用到行政指导工作方式,也得到了很多行政相对人和上级政府部门的肯定。然而,作为新兴行政管理方式,行政指导工作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问题的是:一
些基层执法人员对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融合的正当性存有疑问,认为二者是相互冲突和对立的两个范畴,从而制约了行政指导在日常监管工作的运用和效能。由于行政处罚贯穿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各项制度之中,客观上成了衡量我国行政法制完善程度的重要实践尺度,也是检验检疫部门考量行政执法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笔者认为,要实现行政指导工作的日常化、长效化,就不能忽视行政处罚这一检验检疫部门的常用执法手段。同时,在行政处罚的实施过程中引入行政指导手段,实现二者的结合运用,对提高检验检疫执法水平,建设法治质检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检验检疫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的关系
检验检疫行政指导,是指检验检疫部门在其职能、职责或管辖事务范围内,为适应监管和服务的需要,适时灵活地采取符合法律精神、原则的指导、劝告、建议等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方法,以谋求行政相对人同意,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目的之行为。
检验检疫行政处罚,是检验检疫部门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维护检验检疫秩序,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一定形式的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检验检疫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属于不一样的行政法学范畴,存在着诸多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实施依据不同。行政处罚,其适用的首要内涵即要求处罚的依据法定,即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明文规定,具体到检验检疫部门主要是“四法五条例”。检验检疫行政指导行为的依据可分为规范性依据和非规范性依据。其中,规范性依据是指具有行政指导行为内容的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第13条规定:“本法规定必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口商品以外的进口商品的收货人,发现进口商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残损短缺,需要由商检机构出证索赔的,应当向商检机构申请检验出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9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非规范性依据是指不具有行政指导行为内容的法律原则、客观情况和行政相对人的需求等,如某检验检疫部门根据企业需求上门指导实验室建设。
2.适用范围不同。相较而言,检验检疫行政指导适用范围较宽。从对象上看,行政指导的对象包括与检验检疫职能范围相对应的所有行政相对人,而行政处罚仅指向违反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应当受到制裁的行政相对人;从内容上看,行政指导的事项十分广泛,基本上涵盖了检验检疫职能范围内的所有事项,在违法行为发生前、发生后及处置后均可以有所作为,而行政处罚则仅限定在违法行为发生后惩治和纠错方面。
3.实施方式不同。检验检疫行政指导的行为方式较为灵活多样,只要是符合法律精神、原则的方式都可以采用,包括提示、警示、劝告、劝诫、奖励、建议等,如现在很多检验检疫部门采用的质量分析、行政建议、行政处罚回访、代理单位座谈、许可企业证书到期预警等等;行政处罚为依法设定,《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有七类,检验检疫涉及到的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暂扣或吊销许可证等。
4.实施程序不同。目前检验检疫部门对于行政指导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存在较大的灵活性,执法人员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灵活运用。行政处罚程序则十分严格,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严格的行政处罚程序既将检验检疫部门官僚武断和伸手过长的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又保证其能够灵活有效地进行管理。
5.实施保障不同。检验检疫行政指导要求相对人协助具有任意性,不以强制力为保障,虽然有时行政指导行为中指明行政相对人如不接受行政指导行为,可能会产生某种具体的法律后果,但这仅是当事人未履行法定义务的结果,并非表明该行政指导行为具有强制效力。如某检验检疫部门向辖区内某商品注册登记企业发出警示:“该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将于三个月后到期,需及时准备换证复查材料并提前申请。”该企业未按照此行政指导的要求申请换证复查而导致许可证失效,此结果并非行政指导行为的强制效力。检验检疫行政处罚则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制裁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51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加处罚款、将查封、扣押的财务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虽然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之间存在着如上诸多的差异,而深入分析两者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意义可以得出,二者在价值层面和执法实践中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1.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本身具有关联性。《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这表明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是法定原则。事实上,对违法行为的惩戒本身就是一种警示教育,要做到标本兼治、达到行政处罚目的,必须使当事人不仅知道这样做不行,还要知道为什么不行。要达至这一目标,我们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必须加强解释、说理、答疑等基础工作,近来江苏检验检疫系统正在全面推行的行政处罚“说理式办案”即属于此,而这恰是行政指导在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所以说,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本身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2.两者在实现检验检疫行政管理目标上具有统一性。行政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全体人民的合法利益。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的目标并非实施处罚,而是纠正违法行为、预防再次发生,维持良好的检验检疫秩序。检验检疫行政指导则是以劝告、建议等非强制性方式,向相对人施加作用和影响,促使其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达到维护良好检验检疫秩序的目的。由此可见,两者在实现检验检疫行政管理目标上有着相类似的价值取向。
3.两者的结合运用有助于提高检验检疫工作效能。从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的效果来看,虽然每年执法力度不可谓不严,处罚企业不可谓不多,但违法行为数量却未在实质上减少,一些伪造、使用假冒检验检疫单证的严重违法行为仍然存在。同时,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立法已有明显的滞后性,使得行政处罚对于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并不能产生很好的纠错作用。而引入行政指导,则可能进一步降低违法行为发生率,或及时纠正轻微违法行为,从而有效地避免检验检疫监管不到位或监管效果不佳的情况。从检验检疫执法成本看,行政处罚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也设置了严格的程序,通常耗时较长、需要人力物力投入较多,执法成本相对较高。而行政指导相对于行政处罚,程序简单、适用灵活,耗费的管理成本较低。因此,二者的结合运用,恰好能取长补短,有效减少行政管理成本。
4.两者均是全面建设法治质检的题中之意。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11年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奋斗目标。2011年质检总局法制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面加强法治质检建设。这就要求,检验检疫部门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完善行政处罚机制,而如何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完善行政处罚机制,引入行政指导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法治质检又要求质检工作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托,各项工作都要有相应的程序,需要按照步骤、按照时限、按照要求严格执行。而检验检疫立法因多方面的局限,其滞后性、抽象性是难以避免的,法律空白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满足检验检疫日常执法的需求,难以提供详尽、有效的法律依据。此时,如果以传统的“无法律即无行政”的观念来限制行政行为,将可能使一些职能的履行陷入瘫痪状态。而行政指导由于更强调当事人的合意和意思自治,以灵活多样的手段、柔和的程序弥补了法律的僵化和滞后性,如果再将日常化的行政指导手段,用规范、文件的形式加以确认和完善,便可以更好地实现法治质检的内在要求。
二、关于检验检疫行政指导在行政处罚中的运用
如前所述,将行政指导引入检验检疫行政处罚在理论上有着可行性和科学性。从近年来部分检验检疫部门的实践来看,在检验检疫工作中引入行政指导,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监管效能,减少和避免监管对象不配合的现象,并能促使监管对象主动参与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实现行政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政策宣导、质量分析、行政建议等多种手段,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此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行政民主、行政法制、行政服务意识,构建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和谐关系,促进服务型检验检疫建设。
笔者认为,将行政指导引入检验检疫行政处罚过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违法行为发生前。
1.重点项目预警。检验检疫部门通过与地方政府、地方外经贸主管部门等加强联系,主动了解大型进出口项目、新设企业进出口需求等,提供“送法上门”等服务,让行政相对人第一时间了解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从而在进出口环节规范操作。
2.监管过程预警。在委托代理进口的贸易中,实际的收、发货人极有可能并不清楚检验检疫的相关规定,因此在无意中违法。这一现象在进口商品检验过程中经常发生。检验检疫部门可以在职权范围内,对发现的有可能发生违法的苗头性、倾向性行为,及时通过提示、警示、通知等方式,控制违法事态的蔓延,及早纠正违法倾向,尽量避免启动行政处罚程序。
(二)违法行为发生后。
1.不予处罚。《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检验检疫部门对已经立案的轻微违法行为,在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并且通过行政指导能达到纠正违法行为,同时能够预防再次发生的情况下,适当作出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这样在能达到相同行政管理目标的同时,还更有利于缓和矛盾,促进和谐。
2.说理式办案。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对当事人说清事理、说透法理、说通情理,以提高当事人对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认知,争取当事人的配合,增进案件的透明度,促进案件的顺利办结。这可以说是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以行政指导确保个案公正性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避免因执法不公而造成行政执法权威的落空。
(三)违法行为处置后。
行政处罚回访。在违法行为遭受处罚后,检验检疫部门可结合日常监管等工作,对受过处罚的相对人进行主动回访,了解其对案件处罚是否有想法、有疑义,并可以借机观察其事后整改情况,解答行政相对人的疑问,可杜绝以往“只罚不纠”情形,避免反复发生类似违法行为。
第三篇:检验检疫部门法治质检心得体会
近年来,各地政府、行政机关均对行政指导进行了一定探索并越来越多的在 2.两者在实现检验检疫行政管理目标上具有统一性。行政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全体人民的合法利益。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的目标并非实施处罚,而是纠正违法行为、预防再次发生,维持良好的检验检疫秩序。检验检疫行政指导则是以劝告、建议等非强制性方式,向相对人施加作用和影响,促使其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达到维护良好检验检疫秩序的目的。由此可见,两者在实现检验检疫行政管理目标上有着相类似的价值取向。
3.两者的结合运用有助于提高检验检疫工作效能。从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的效果来看,虽然每年执法力度不可谓不严,处罚企业不可谓不多,但违法行为数量却未在实质上减少,一些伪造、使用假冒检验检疫单证的严重违法行为仍然存在。同时,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立法已有明显的滞后性,使得行政处罚对于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并不能产生很好的纠错作用。而引入行政指导,则可能进一步降低违法行为发生率,或及时纠正轻微违法行为,从而有效地避免检验检疫监管不到位或监管效果不佳的情况。从检验检疫执法成本看,行政处罚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也设置了严格的程序,通常耗时较长、需要人力物力投入较多,执法成本相对较高。而行政指导相对于行政处罚,程序简单、适用灵活,耗费的管理成本较低。因此,二者的结合运用,恰好能取长补短,有效减少行政管理成本。
4.两者均是全面建设法治质检的题中之意。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11年全国依法行政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正确引导和不断教育的过程。做人必须有基本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正是向全社会提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现实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战略的需要。只有正确把握树立正确荣辱观的现实意义,才能使荣辱观教育卓有成效,促进健康社会风尚的形成。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但修身则是永恒的要求,古人在2000年前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轨迹,其核心就是把个人自身道德修养作为处世根本。做人在先,修身为基,结合社会实际,从细微之处做起,树立个人正确的荣辱观,形成自觉遵守,人人崇尚的美德,这才是立足点。
作为检验检疫工作人员,首先,应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社会人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检验检疫人员当然也不例外,作为社会的一员,人的生活工作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做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诚实守信就能形成社会整体的良好环境。人的一生要经历多个角色的演变,为人之子女,为人之父母,或为人之师。各种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为人之子女的要做到孝顺;为人父母要做到慈爱;与人相处要做到守信义。作为一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则应有良好的职业品德,而一个单位的领导或者各级负责人,则应该做到为人之师的要求。领导者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应该尽心尽力去履行职责,其一言一行当为下属的榜样,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团体。“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准则,是为人的起点和立足点,也是一个人一生始终要坚持的准则。
第二,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自身知识层次的基本要求。检验检疫机关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一定的知识层次和文化层次。作为社会的知识阶层,就应该有知识阶层的文化、价值、道德内涵和标准,而不能将自己混同市井,降低自我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知识层次的人群应该用更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要自觉用自己的知识层次来衡量符不符合“八荣八耻”的规范要求,通过“八荣八耻”来随时反省自身品德,端正自己的内心和言行举止,使自己的荣辱观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水平。
第三,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公职人员的基本条件。检验检疫部门是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国家公职人员的根本宗旨和义务。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检验检疫机关必须遵循公共行政的客观规律,履行公共行政职责,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作为政府的特殊职能部门,又需要依靠技术为行政执法提供支持和保证,满足社会对检验检疫的特殊公共需求,以执好法和服好务为事业的价值核心,这就对检验检疫公职人员的法律、技术、道德水平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因此,检验检疫公职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去做好检验检疫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必须牢记“八荣八耻”,自觉贯彻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以促进职能的发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第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是各级组织的责任。社会风气的改变不是通过文章和口头宣传就能做到的,“八荣八耻”作为全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要变成全社会普遍遵守的自觉行为,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推广教育过程。个人修养的提高,贵在坚持。坚持按照“八荣八耻”的标准去端正自己的内心世界,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检验检疫部门在贯彻“八荣八耻”过程中应该动员全体人员来共同参与,各级领导起到带头作用。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团组织、工会有责任以多种形式的载体来宣传推广正确的荣辱观,把知荣辱、树新风作为自己的责任。大张旗鼓地去宣扬,去推广,弘扬什么,抵制什么,应旗帜鲜明。各级组织有责任将“八荣八耻”具体化,落实到平时工作的环节之中。
一种良好风气的养成,一种意识和氛围的形成,领导的潜移默化作用至关重要。要求别人做到的,领导先要自己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领导自己首先不做。加强对基层群众的教育和工作环境的管理,形成良好秩序,并将“八荣八耻“的要求形成明确的、具有检验检疫文化特征的管理体系,才能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最终形成和谐机关、和谐系统、和谐社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正确引导和不断教育的过程。做人必须有基本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正是向全社会提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现实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战略的需要。只有正确把握树立正确荣辱观的现实意义,才能使荣辱观教育卓有成效,促进健康社会风尚的形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但修身则是永恒的要求,古人在2000年前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轨迹,其核心就是把个人自身道德修养作为处世根本。做人在先,修身
第五篇: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正确引导和不断教育的过程。做人必须有基本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正是向全社会提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现实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战略的需要。只有正确把握树立正确荣辱观的现实意义,才能使荣辱观教育卓有成
效,促进健康社会风尚的形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但修身则是永恒的要求,古人在2000年前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轨迹,其核心就是把个人自身道德修养作为处世根本。做人在先,修身为基,结合社会实际,从细微之处做起,树立个人正确的荣辱观,形成自觉遵守,人人崇尚的美德,这才是立足点。
作为检验检疫工作人员,首先,应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社会人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检验检疫人员当然也不例外,作为社会的一员,人的生活工作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做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诚实守信就能形成社会整体的良好环境。人的一生要经历多个角色的演变,为人之子女,为人之父母,或为人之师。各种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为人之子女的要做到孝顺;为人父母要做到慈爱;与人相处要做到守信义。作为一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则应有良好的职业品德,而一个单位的领导或者各级负责人,则应该做到为人之师的要求。领导者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应该尽心尽力去履行职责,其一言一行当为下属的榜样,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团体。“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准则,是为人的起点和立足点,也是一个人一生始终要坚持的准则。
第二,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自身知识层次的基本要求。检验检疫机关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一定的知识层次和文化层次。作为社会的知识阶层,就应该有知识阶层的文化、价值、道德内涵和标准,而不能将自己混同市井,降低自我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知识层次的人群应该用更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要自觉用自己的知识层次来衡量符不符合“八荣八耻”的规范要求,通过“八荣八耻”来随时反省自身品德,端正自己的内心和言行举止,使自己的荣辱观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水平。
第三,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公职人员的基本条件。检验检疫部门是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国家公职人员的根本宗旨和义务。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检验检疫机关必须遵循公共行政的客观规律,履行公共行政职责,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作为政府的特殊职能部门,又需要依靠技术为行政执法提供支持和保证,满足社会对检验检疫的特殊公共需求,以执好法和服好务为事业的价值核心,这就对检验检疫公职人员的法律、技术、道德水平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因此,检验检疫公职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为人民服务的本 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去做好检验检疫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必须牢记“八荣八耻”,自觉贯彻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以促进职能的发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第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是各级组织的责任。社会风气的改变不是通过文章和口头宣传就能做到的,“八荣八耻”作为全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要变成全社会普遍遵守的自觉行为,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推广教育过程。个人修养的提高,贵在坚持。坚持按照“八荣八耻”的标准去端正自己的内心世界,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检验检疫部门在贯彻“八荣八耻”过程中应该动员全体人员来共同参与,各级领导起到带头作用。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团组织、工会有责任以多种形式的载体来宣传推广正确的荣辱观,把知荣辱、树新风作为自己的责任。大张旗鼓地去宣扬,去推广,弘扬什么,抵制什么,应旗帜鲜明。各级组织有责任将“八荣八耻”具体化,落实到平时工作的环节之中。
一种良好风气的养成,一种意识和氛围的形成,领导的潜移默化作用至关重要。要求别人做到的,领导先要自己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领导自己首先不做。加强对基层群众的教育和工作环境的管理,形成良好秩序,并将“八荣八耻“的要求形成明确的、具有检验检疫文化特征的管理体系,才能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最终形成和谐机关、和谐系统、和谐社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正确引导和不断教育的过程。做人必须有基本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正是向全社会提出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现实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战略的需要。只有正确把握树立正确荣辱观的现实意义,才能使荣辱观教育卓有成效,促进健康社会风尚的形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但修身则是永恒的要求,古人在2000年前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轨迹,其核心就是把个人自身道德修养作为处世根本。做人在先,修身
为基,结合社会实际,从细微之处做起,树立个人正确的荣辱观,形成自觉遵守,人人崇尚的美德,这才是立足点。
作为检验检疫工作人员,首先,应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社会人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检验检疫人员当然也不例外,作为社会的一员,人的生活工作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做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诚实守信就
能形成社会整体的良好环境。人的一生要经历多个角色的演变,为人之子女,为人之父母,或为人之师。各种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为人之子女的要做到孝顺;为人父母要做到慈爱;与人相处要做到守信义。作为一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则应有良好的职业品德,而一个单位的领导或者各级负责人,则应该做到为人之师的要求。领导者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应该尽心尽力去履行职责,其一言一行当为下属的榜样,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团体。“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准则,是为人的起点和立足点,也是一个人一生始终要坚持的准则。
第二,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自身知识层次的基本要求。检验检疫机关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一定的知识层次和文化层次。作为社会的知识阶层,就应该有知识阶层的文化、价值、道德内涵和标准,而不能将自己混同市井,降低自我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知识层次的人群应该用更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要自觉用自己的知识层次来衡量符不符合“八荣八耻”的规范要求,通过“八荣八耻”来随时反省自身品德,端正自己的内心和言行举止,使自己的荣辱观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水平。
第三,把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符合公职人员的基本条件。检验检疫部门是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国家公职人员的根本宗旨和义务。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检验检疫机关必须遵循公共行政的客观规律,履行公共行政职责,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作为政府的特殊职能部门,又需要依靠技术为行政执法提供支持和保证,满足社会对检验检疫的特殊公共需求,以执好法和服好务为事业的价值核心,这就对检验检疫公职人员的法律、技术、道德水平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因此,检验检疫公职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去做好检验检疫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必须牢记“八荣八耻”,自觉贯彻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以促进职能的发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第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是各级组织的责任。社会风气的改变不是通过文章和口头宣传就能做到的,“八荣八耻”作为全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要变成全社会普遍遵守的自觉行为,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推广教育过程。个人修养的提高,贵在坚持。坚持按照“八荣八耻”的标准去端正自己的内心世界,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检验检疫部门在贯彻“八荣八耻”过程中应该动员全体人员来共同参与,各级领导起到带头作用。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团组织、工会有责任以多种形式的载体来宣传推广正确的荣辱观,把知荣辱、树新风作为自己的责任。大张旗鼓地去宣扬,去推广,弘扬什么,抵制什么,应旗帜鲜明。各级组织有责任将“八荣八耻”具体化,落实到平时工作的环节之中。
一种良好风气的养成,一种意识和氛围的形成,领导的潜移默化作用至关重要。要求别人做到的,领导先要自己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领导自己首先不做。加强对基层群众的教育和工作环境的管理,形成良好秩序,并将“八荣八耻“的要求形成明确的、具有检验检疫文化特征的管理体系,才能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最终形成和谐机关、和谐系统、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