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02张明喆学习道德经感想
班级:302姓名:张明喆
学习《道德经》有感
今天,钢城一小组织家长们学习了邓斌专家主讲的《道德经》,明白了《道德经》不仅是针对统治者的,而是针对所有人的,既有修身立命之方法、又有治国安邦之良策、也有出世入世之思想。老子心怀天下苍生,悲怜乱世百姓,《道德经》是让每个人都能提高道德修养,进而增强生命力,提升精神境界,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能安居乐业,百姓自然,国家安平泰。道德经对家庭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家庭更趋向核心化,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中心,老人和父母的过度溺爱,过度保护,不正确的教育思想让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的身心发展,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成长机会,家教教育出现了很多误区,教育不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家庭教育存在一些误区:
1、以孩子为中心,没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3、浪费现象严重,没有培养孩子慈与俭的精神。《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是
1、《道德经》要培养“善”的人格气质
“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老子第八章)。上善的人向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是最完善的人格,把这种上善的人格运用到家庭中,也同样能促进家庭教育良性发展。
对于孩子来说,家应是学习成长的最佳场所,要在家庭中营造一种
班级:302姓名:张明喆 积极向上、和谐进取的家庭氛围。要营造一种学习求道的精神,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培养自己拥有参与一种正当兴趣爱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心善渊”运用于家庭,心胸要善于保持沉静,不急不躁。虽然家庭琐事很多,但自己也要向深渊一样,让心沉淀,静寂下来,每天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正确处理和家人的关系,正确面对孩子的成长。“与善仁”与人交往真诚仁爱。要有付出多于索取的心态,对家人真诚友爱,平等对待,关心爱护帮助家人生活、学习和工作,让家庭充满着爱的阳光。培养孩子做一个诚挚友爱之人。
“言善信”说出的话要算数,守信用,这样孩子也会向你学习,做一个言而有信之人。
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进孩子个性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启迪孩子的智慧,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良好的家庭氛围确是塑造幸福人生、保证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
2、《道德经》可以培养孩子注重精神价值追求。
现代社会、现代家庭只重短期利益,更多只是关注孩子的身体是否健康,是否穿好吃饱,还是一种肤浅表层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胸无大志,长大后也是难担大任,更何谈建设国家,恐怕连自己的小家都难以维系。所以身为家长一定引导重视孩子的孩子的精神教育,这样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才能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3、《道德经》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
家长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这在当今中国社会已成了一个
班级:302姓名:张明喆 普通的现象。很多家长不顾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条件,勉强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很多家长甚至盲目跟风,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很怕自己的孩子落在他人之后。让孩子在繁重的学业之外,不堪重负,痛苦不已。重视孩子的教育是好事,但不能依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塑造自己的孩子。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发挥他们的优势,这样培养教育孩子往往事半功倍,孩子大人都欢喜,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道德经》培养孩子慈与俭的精神
慈是发自人内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是真实真诚的,可以化解决矛盾,解决问题。培养孩子从小就要有一颗善良慈爱之心,懂得关心、爱护他人。我们每个人和世界都是一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因此我们除了爱人之外,还要关心我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并和谐相处。我们家长要不断培养孩子的这珍贵情感。以这种爱心去和别人交往,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和谐。
“俭”应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种是物质上的。这里可以理解为节约,不浪费物品,物尽其用。不浪费粮食,一丝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孩子在家里、在学校常常剩饭,这样即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践踏,实在不应该。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从小养成俭朴的家风。
还有一种精神上的“俭”,更应该提倡。主旨是劝勉孩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给现代家长以很好的启发。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各种各样的事情层出不穷,物欲横流,班级:302姓名:张明喆 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青少年的精力更是有限,更多应关注与自己学习和德性修养相关的事情,尽可能保持一颗善良纯真之心。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培养精神领域的简选,做对自己身心发展最益的事。总之,每个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有为上进的青年,能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栋梁之才。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教育启示,《道德经》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学习的地方。不过,教育孩子也需要一个逐步认识和实践的过程,需要我们大家循序渐进,耐心认真的学习《道德经》的每一章,让道充满在家里的每一个角度,让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的道的精神滋润一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二篇:道德经感想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管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不仅仅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几大传统思想文化,也领悟了一些其中的道理,有的可以继承到现在的社会中,而有的则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形势加以改变。所以本文对《弟子规》与现代人际交往和《道德经》与管理思想以及心经作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弟子规道德经心经处世思想与行为
【正文】: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发展文化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快构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规范与美德。”《弟子规》对当代人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启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有着积极作用。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道德经》立足于史,对历史上国家的成败存亡祸福强弱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属于政治哲学。它以“道”这一范畴,对天人关系进行了论证,以“道法自然”提出了其管理思想,用自然之道提供人类社会的价值准则,以“无为”阐述了原始的自组织现象,以“小国寡民”作为自组织的治理结构,在“无为而治”方面有丰富的论述,也开启了传统政治之“术”的源头。战国时期的兵家和法家,都从道家中汲取了相关思想,而道家思想和儒家、法家的交替、辩驳与制衡,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的管理走向。
《道德经》中的理论基点是“道”,什么是“道”,老子认为是说不清楚。因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有一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来自于天地,天地的运行法则来自于道,道是自然而然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天地和人类都在自然之中。
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的管理活动以道为准则。管理活动必须要有对错、好坏、正谬的判断标准。所以人世的正当性,不能靠人世自己的尺度来证明。因为人人都有私利,从而使人人的尺度都有偏私。只有道没有偏私,因此,人类的活动要以道为标准。再进一步,即便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标准,也会由于人的行为而改变这种标准的价值效应。“天下皆知
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只有顺其自然的道,才会不受人的欲念影响,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法则,“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所以,哪怕是人类的普适法则和原理,也需要以自然之道来约束。
初读《心经》,感觉就是佛家里的高僧诵读的经文,虽然听老师讲解过后,任然是不太理解其中奥秘,但它却深深吸引了我。即使全文也就三五百字,但仿佛字字都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后来通过查询资料等方式也对《心经》有了一些感悟:当今社会中,人与物的本末倒置,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本应该是人的活动影响物的本质,但现在确是物影响了人的心性。我们脑中的思想太复杂,放不开,导致了很多的人生活得很不快乐,这都是世间万物影响了我们的表现。而《心经》则告诉我们菩萨能以般若智慧观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的就是物质,二者即是个别的,又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识也是如此。所以,菩萨可以脱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所以,物质,并不应该成为我们倾力追求的,精神的满足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属于你的,终究都能够得到;不是你的,强求也不会心生乐意。
【总结】:《弟子规》《道德经》《心经》都是告诉了我们处世的很多思想启示与行为准则,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多读多学这三部著作,其中的很多道理在本文都或多或少告诉了人们,其中大多数的道理准则都非常适合当代社会需要。倘若我们我们用他们来武装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拥有精彩的人生经历。
第三篇:道德经感想
浅谈《道德经》读后感想
张秋香07思政(1)班30号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所以在当代充满现实意义的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能让人们致虚守静、净化心灵,有利于家庭和睦、工作团结和社会稳定!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它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从诵读经典书籍中,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我比较深刻的理解主要就是老子的“尊重规律”和“无为”。
首先,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 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
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
再次,我还要谈谈的就是作为这样一个忧国忧民,具有强烈责任心的智者,老子无奈发出了无限感慨:“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我想这或许是老子的一段内心独白,让2500多年后的我们,都能微略浅显地读出他当时的苦闷和无助,真正的一篇千年孤独奇书,让所有的伟大哲学家们都要汗颜!这样的一个伟大思想者,即便是在当时,似乎也未见得有太多的人欣赏,真是应了“思想者总是孤独的”这句话。“我愚人之心也哉”,这般感叹,岂能不动人心魄!老子那种对浩渺无际的宇宙思考,竟不能共鸣于近切的同类,甚至连自己的老婆和孩子都无法理解,以致于令他发出“我是不是世上最愚蠢的人啊”的感喟。有时候,我们的一项计划或远见,无法让对方感受和认知,也会有同样的扼腕。又或许是一样的事情,而当时正处在周朝末世的先贤与礼制的衰退之际,各地九族封邑的主人们都在图谋自己的利益,觊觎别人的土地和人民。王室飘摇,民心无主,人人都追求眼前之乐。老子看在眼中,忧在未来,迫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老子只是比我们体验得早,所以就领悟的早和深刻而已,故而有了这般感叹罢了!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第四篇:《道德经》感想
读《道德经》有感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社会现实,老子以超然的态度去审视自然,审视社会和人生,写成了以自然主义为核心思想的《道德经》。老子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是由于自然价值的失落和自然秩序的破坏,治理社会混乱的根本方法是重新认识自然价值并回归自然秩序。
一、老子的自然哲学
“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五处提到了“自然”:(1)“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3)“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所说的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事物未被干扰时的本质存在和事物按自身规律运动并和其他事物保持和谐而自在自为的状态。从老子对自然的论述看出,老子所说的自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事物存在的本然状态,这种状态使事物成为自身而不是他物,即承认事物自身是事物存在的原因和依据,事物的存在是不需要外力干扰、不需要外在依据的,如“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指一种基于“道”和“德”基础上的本然存在;二指事物运行规律的本质,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其规律是“道”,而“道”又按照“道法自然”的规律促使事物产生、成长、运动、发展,在本质意义上,自然是道的本质;三是指事物运动的规律,这种规律在过程上表现为事物相互作用过程的混沌,但在结果上又内在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相互作用的一种随机性结果。过程的混沌和结果的随机性就是一种“自然法则”。
二、从自然到无为:老子自然哲学的社会管理向度
从自然哲学对世界自然本性的认识出发,老子认为,自然是贯穿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和普适法则,是人类进行管理的依据。人类管理必须尊重、符合、运用自然法则,才能取得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相统一的管理效果。在自然法则的运用上,“天道”是人类效法的最佳的管理模式,由于“天道”的无目的性、无意识性.在自我运行和管理万物时,按照“道法自然”的精神和“无为”的管理模式管理自我和万物。不干涉万物,让万物依据自身的本
质存在,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发展;人类由于自身欲望的膨胀,采取有为的方式
进行管理,违背了人存在的自然本性.扰乱了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无法达到管理应有的效果。
自然哲学落实到管理实践上就是“无为”,“无为”是老子自然哲学推出的基本的管理方法,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指顺自然而为。顺自然而为也就是让万物各顺其性命而自为;二指不私为,不为己而为,此种含义下,“无为”的“无”含有“无我”之意,即不含自我私意的作为;i指不妄为,事物的自然性决定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界限,管理要在事物的自然性范周内,而不能不顾事物的本质妄为,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要实现“无为”管理,管理者必须遵守以下的管理原则:其一是“清静”。要使管理活动能顺应自然,必须首先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事。克服轻率、躁扰的弊病,不把握趋向和时机,不采取行动。老子认为:领导人尤其是君主这样的最高统治者,如不遵守清静的原则,轻举妄动,朝令夕改,就必然会在全国引起纷扰、混乱,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它一再强调:君主要“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对于大国的领导者、管理者来说.轻举妄动,朝令夕改造成的后果是尤为可怕的,由此引起的纷扰、混乱将更为广泛,复杂和难以收拾。因此.老子特别告诫大国的领导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些都是要求管理者保持清静。其二是“寡欲”。老子认为:多欲和纵欲违背事物的自然本性,管理者在失去自然本性后必然采取“有为”的行为进行管理,而有为又干扰了被管理者的自然本性,必将激起被管理者的抵制,使整个社会陷于纷乱和不宁。老子把“寡欲”看作实现无为之治的一个先决条件,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川。老子认为理想的管理只要君主自身寡欲和崇俭,就会上行下效,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人人安于朴素、简陋生活的社会风气:“我无欲而民自朴”。其三是“下民”。老子提出了管理者必先“下民”的管理原则,强调:“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并且以百川归海作比喻说:“江海所以能为百泽王者,以其善下之”。“下民”的实质是以被管理者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者为主体。其四是“愚民”。老子认为:人们智慧的发展必然使人类社会背离自身的原始自然
状态。而且必然使人们更趋向于有为,使无为之治越来越难于实现。要实行无为之治必须“愚民”,“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愚民”不是让人民愚昧,而是让人们回归到质朴的自然本质状态。
“无为”既是事物的自然本质对管理的要求,又是事物回归自然秩序、实现自然管理目标的保证。自然秩序是老子自然管理的终极管理目标,“无为”的管理方法消除了管理者的主体性,管理者不进行主观干涉而是让管理客体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而然地成长、发展。在管理主体营造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有利
环境下,管理客体充分展现自身的自然性,并和其他的管理客体一起构成有机的自然秩序。正是由于“无为”的方法是按照管理客体的规律顺其自然地进行管理,一切管理行为的目的是让事物自身自由发展,其结果必然是事物恢复自身的自然秩序。因此,“无为”能够产生“无不为”的效果。
从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看:“自然”是认识;“无为”是方法,二者是形上之“知”与形下之“行”的有机统一,“自然”、“无为”构成了老子管理哲学的基本内容。老子从自然思想推出管理思想,从自然发展到无为,这是老子思想体系内在逻辑演化的实质。
三、回归自然:老子自然哲学的目的和意义
老子自然哲学“目的是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的社会秩序,一种自发的、自然而然形成的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既不需要礼乐仁义等非强制性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规范,亦不依赖政令刑罚等强制性的政府力量,而是靠社会内部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固有机制实现的”田。这种机制的实质是一种自组织机制。对于自组织机制而言,任何强制与非强制的干预、干扰都是多余的。都会破坏这种机制的结构和运转规律。老子不仅要在宏观管理上实现人类社会的理想秩序,还要在微观管理上实现人的本性的回归。因此,老子建立自然管理哲学的目的是要在人性回归自然本质的基础上建立理想社会的自然秩序。
老子自然哲学对人类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老子自然哲学为人类管理寻求了哲学的理论依据,管理是建立在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基础上。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老子的自然哲学提出了世界的本质是自然的理论,这个理论要求人类管理必须从自然出发。以自然为管理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根本价值、根本目标,自然是一切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是否合理的理论判断依据:其二,老子自然哲学为人类管理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有效管理方法,这就是“无为”的管理方法,无为的方法是自然哲学的逻辑推论,“无为”的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本身具有的可能趋向运行。无为实现了管理中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是人类管理中理性和理想的管理方法;其三。老子自然哲学提出了人类管理的另一类管理模式与儒家的礼治管理模式、墨家的“尚同”管理模式、法家的法治管理模式相比,自然管理不仅是区别于这几家的又一类可能的管理模式,而且与儒家、墨家、法家仅就人类社会内部探讨人类管理的依据.并据此建立理想的管理模式相比,老子自然管理把人类社会放入宇宙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提升了管理境界,拓展了思维方式,并形成了对当时现实管理的有效批判。
即使是在现代化的今天,老子自然哲学对人类的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老子自然哲学为人类管理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原则——自然原则。“自然”作为最高的“道”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当然也就是宇宙万物间最普遍的原则。自然具有普适性的价值,普遍地适用于处理道与万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体的身心和谐等各种关系。此外,老子管理思想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自由管理思想对今天的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第五篇:家乡美 张喆
家乡美
新兴街小学 二
(一)班张喆指导教师王海霞 我的家乡有好吃的蔬菜,尤其是土豆,很好吃。
有一条小河,叫鸳鸯河。河水有点深,原本那里的水很清很清,但,家乡的人,把垃圾丢在轻轻的小河里,把清水弄污了,我建议人们不要往河里乱丢垃圾。河边有草和树,一个牌上写着:请爱护小草吗,可人们还是要到草上去踩。小草也是生命,我们要爱护它。还有秀水广场,到了夏天,人们就来秀水广场运动,有的打羽毛球、有的踢毽子、有的跳广场舞,还有的孩子们玩滑冰…… 我的家乡虽然不怎么美,但我很爱我的家乡!
希望人们能伸出双手,共创我们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