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外服装史学习心得
中外服装史学习心得
本学期的辅修课程中,我校开设了中外服装史这门课程,而我对服装本来就很感兴趣,对于这门可以让我纵观中外数千年服装文明发展的课程我更是非常喜欢。
在整个课程的前大部分,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从古埃及古罗马时代直到现代的西方服装发展过程。老师通过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服装实物图以及自己实地参观拍摄的照片向我们讲述各个地域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服装特点,服装和时代的关系等等。我觉得西方服装史中最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文明最初兴起时的服饰,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服饰,还有一二战时期现代服饰的兴起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对世界服装中心的影响。我们不但看到了古埃及服饰的富丽堂皇、古希腊服饰的高贵典雅、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庄严、洛可可时期的艳丽自由,还看到了西方现代服饰的渊源和发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六世纪开始出现的对人体的大量人为化造型,比如女子的紧身胸衣和女子裙撑。经紧身胸衣的束造,女性的胸部被抹平出现平板僵硬的外观,腰部被勒得极其纤细,而女子裙撑的人为塑造女子下体造型更使得女性整体造型夸张,为追求一时的时髦而对当时的欧洲女性造成了巨大的摧残。
此外,我还知道了服装起源有御寒护体,吸引异性等说法,知道了古希腊时期服饰和建筑造型的一定联系,知道了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装开始了男子上宽下窄女子上窄下宽的人为化造型,还知道了路易十四在十七世纪下半叶推动法国巴黎成为世界服装中心以及在十九与二十世纪时服装的迅速变化和多元化发展。在十九及二十世纪,一大批服装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方各处开始崭露头角,而如今的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如Dior,Channel等等都是在当时开创了女装的新风尚。
不知不觉,我们已学习完西方服装史,继而开始对中国服装历史进行全面的学习。与西方服装史的极其多变化并追求时髦不同,中国服装更多的会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和等级差异,这与我们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有着巨大的关系。作为一个学生,我在学习中国服装史之前从各种历史剧纪录片中也看到过古代的衣冠服饰,但如今我对它们有了更深入更专业的了解。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服饰可谓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服饰中往往会融合如由白,青、黑、赤、黄代表的金、木、水、火、土,即“五方正色”,而寓意美好的事物如蝙蝠,寿桃,梅花等等也会频繁出现在古代人们的服饰上。同时,随着朝代的变迁,封建统治的加强,服装也有了区分官员等级和权贵阶级的作用,比如在唐高宗时代黄色也开始成为封建集权者服饰的专用色,武则天时期规定官服上“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到明清时期官服上所绣的图案已经可以完全体现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势了。而如同西方妇女的穿紧身胸衣一样,从五代时期开始中国女性就要遭受裹小脚之苦,直到民国时期才有所好转。而在民国时期后中国服饰就大大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开始向舒适性实用性和多风格方向发展了。
总而言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中西服装的发展变化历程,也体会到“衣”不仅可以体现一种文化,也可以发扬一种文化。同时我还通过服装的差异体会到中西方在风土人情,文化传承,思维创新等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些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在我未来对服装的学习和设计上都有巨大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学习中外服装史感想[模版]
学习中外服装史感想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外服装史这门课程,通过一系列文字,图片还有影片比较生动深刻的了解了中外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色彩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不但对服装理论有更深的理解,而且非常有利于我们以后的设计,因为时装的流行总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特别是对中国服装史,这是每一个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只有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服装历史文化,才更有利于我们在设计中传承中国文化做出中国特色的优秀设计。
课程开始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服装史,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从先秦到唐朝到明清的服饰。中国的服饰很明显的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卑分明的特点,衣服上的图案虽然美丽,但体现的却是阶级压迫,比如只有皇帝才可以穿龙纹,平民百姓只可以穿粗布麻衣,这一点在明清时期最为突出。中国服饰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个民族在服饰方面的交流融合,如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就是说中原汉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短衣长裤的服装样式,衣身紧窄、活动便利,起初推广时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后因行动方便于生产所以大加推广。而中国最古老,最广泛的服装样式就是汉服,汉服是指汉民族传统服装,据现代人体研究专家论证,汉服最符合人体健康,舒适度远大于现代服装,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汉服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衣扣,对人体束缚极小,而外观又高雅华贵,潇洒飘逸,不仅有中国特色而且面料环保益于健康,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借鉴汉服的特点,对现代服装进行中国式的改良。
课程后半段我们学习了西方服装史,这对于我们也并不陌生,因为在许多电影中都可以见到例如古希腊古埃及的人物造型,老师还让我们观看了电影《埃及艳后》,对当时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西方服装史最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以及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服饰,还有一二战时期现代服饰的兴起。我们不但看到了古埃及服饰的富丽堂皇、古希腊服饰的高贵典雅、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庄严、洛可可时期的艳丽自由,还看到了西方现代服饰的渊源,中西的文化差异还有西方古代服装对现代设计的巨大影响。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希腊服饰的理念,非常适用于当今的环保理念,希腊服饰优美的垂坠感,所塑造出的人体优美曲线一直是国外服装大师所热衷的服装样式。还有古埃及的饰品设计异常精美,而且样式齐全。不但有头饰、手饰、戒指,还有脚链、胸饰,甚至还有纹身的出现,无论从样式还是工艺都与现代首饰非常接近。不仅在首饰设计方面对我们有启发,而且也能延伸到服装设计中,是设计灵感的源泉之一。
纵观中外服装史,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中外服装的样式、发展,都有很大差异。中国服装采用平面裁剪,而西方服装在发展过程中发展到立体裁剪;中国服装向来强调纵向的视觉效果,如古代女性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而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中外服装的差异还有很多,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然后吸收其精华,而不能一味的只看到西方服饰的优点而忽视本民族的服饰精华。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中外服装的了解还在我们平时的设计中加深,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以后也要把眼界放宽,不断汲取中外服饰的精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
第三篇:《中外服装史》教学大纲
《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外服装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开设学期:二(本科)
总 学 时:32 其中讲授学时:30
实践学时:2 计划学分:2 先修课程:服装设计概论 讲授语言:汉语 考核方式:随堂考试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和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外服装史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中外传统服饰是人类服饰史中的宝贵财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审美素养,感受中外服装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加强对服装设计的人文性的感悟,丰富创作思路。
三、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
材:《中外服装史》 张竞琼、孙晔 编著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1.9 参考书:《中外服装史》 黄能馥、李当歧、藏迎春、孙绮 编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中国服装史》 袁仄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编著 商务出版社,1992 《中国服装史》 华梅编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西洋服装史》 李当岐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西方服装史》 华梅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外国服装史
第一章
服装的起源(2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旧石器时代晚期
2、新石器时代
3、服装起源概说
第二章
上古时代服装(4学时
讲授)知识点:
1、古埃及王国时期的服装
2、美索不达亚的服装
3、克里特-迈锡尼的服装和古希腊的服装
4、古罗马服装及其与古希腊服装的联系 第三章
中古时代服装(4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拜占庭时代
2、欧洲文化黑暗时代
3、罗马式时代
4、哥特式时代
第四章
近代服装(2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文艺复兴时期
2、巴洛克时期
3、洛可可时期 4、19世纪欧洲
第五章
现代服装
(2学时
讲授)知识点:
1、世纪之初与女装现代化
2、“二战”前后与迪奥“新面貌”
3、六七十年代与成衣革命
4、世纪之交与多元化
中国服装史
第六章:上古时代服装
(4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概述
2、夏商周服饰
3、春秋战国时期服饰
第七章
中古时代服装
(8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概述
2、秦汉服饰
3、魏晋南北朝服饰
4、隋唐服饰
5、宋元服饰
6、明朝服饰
7、清朝服饰
第八章
中国近代服装(4学时 讲授)知识点:
1、概述
2、清代服饰
3、改革开放前服饰
4、改革开放后服饰 第九章
期末复习
(2学时
实践)
1、课程总结
2、期末复习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
(一)考核方式:随堂考试
(二)成绩评定
上课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占30% 期末考试:占70%
六、编制与审核
编制人:
编制时间: 教研室审议:
系审核:
第四篇:中外美术史学习心得
中外美术史学习心得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中外美术史课程,通过这段时间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和认识,了解了祖国灿烂、悠久的美术史,并有了很深的感触与心得。
我认为古代优秀的文化如果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加以运用到今日会十分的引人入胜。当我们学习到古代的大家,一般都是画好,字也好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把篆体、楷体字当做一幅设计的基底,在以具有现代思想的主体物为前景,会是一幅不错的设计吧?会让人产生一种很深的文化底蕴的感觉,像中国的戏剧中的京剧脸谱的艺术我认为应该是中国美术史的一部分,它给人以视觉美得感受,果能够与现代设计相依结合的话,如会是一种很不错的创意。像这些创意中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的设计,相比于纯现代化得设计我认为更令人意味深长。
学习中外美术史这门课程给了我一些灵感,但是我认为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让我学得更多、体会的更深刻的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能力。这种思维应该是一种联想,它让我所想的会很深、很广的一些事物,并把这些甚至是毫无关系的事物、文化联系在一起,让一些在脑海深处那些零零散散的思绪,交融在一起,融会贯通形成流动的创新的思维。我觉得这是一种很重的思维、可以说教思想吧。
记得武衍老师说过的:“如果你只是临摹一切设计的画作那你只是一个工匠,不是一个设计师!”我认为说的很对,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永远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但是,如果你能够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
看法、拥有别人不曾有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我认为这就是成功,一个设计者会为“自己想别人不所想、及别人不所及”而骄傲而自豪的,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设计者的所应该具有,而且是必须具有的。
所以,我觉得这门课程的感悟与心得对我挺重要的,我希望在以后的继续学习中,我还会有更更得感触。
班级:09艺术设计四班(装饰方向)
学号:0908024009
姓名:张景雪 指导老师:鹿咏
第五篇: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
中外建筑史学习心得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主要的物质环境。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建筑上凝固着人的生活,他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和追求。建筑把这些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建筑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
我本身对中外建筑史比较感兴趣,所以本学期专业选修课选修了中外建筑史,特别的想去了解中国的建筑史和外国的建筑史。比起景观建筑,如果再给我一次重选的机会,我还仍是会选择中外建筑史。选修了这门课,老师的课件丰富多彩,视频也很多样化,对我的教学非常的有帮助。老师精心的备课使我的收获非常之大。虽然有时候上课的态度不是很端正,玩手机睡觉都有,但是也不是因为上课枯燥导致,而是自身的原因。我深刻的觉得中外建筑史是门非常有意义的课,对我学房地产的甚至整个学建筑有关专业的都很是有必要去学习这门课,读建筑有关的专业连建筑史都不了解岂不是让人笑话,还有这门课对我们以后学习或者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课后特意的认真地去看了中外建筑史这本书,分别初步的了解了中国建筑史的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宋、辽、金、西夏建筑,元、明、清建筑,近、现代建筑。还有外国建筑史的古代建筑,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其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古代建筑和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进行了深层次的讲解,以便我阅读时更深的理解。早在奴隶制时代,人类的建筑活动已经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埃及、西亚、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成就比较高,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其中埃及、西亚和波斯得建筑传统流传甚少,唯独希腊、罗马的建筑在欧洲一直流传,得以发展,并统称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古典文化,把它们的建筑统称为古典建筑。古代建筑又分为了古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和古美洲建筑。
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是古代西亚文明的两大核心之一,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埃及土地肥沃,农耕发达,自然条件温和。埃及人拥有相对安定的今世生活,也积极乐观的期待来世。因此,投射到建筑上,就表现为埃及人用石材建筑起庞大的陵墓和神殿。埃及建筑没有受到外来的影响,相对稳定,其象征性独树一帜。
从艺术传播和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希腊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公元前11~前8世纪是希腊神庙建筑的起始阶段。公元前7~前6世纪,希腊石造神庙开始形成,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进入了成熟阶段。这一过程也是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从诞生到成熟的过程。多立克柱式是仿男体的,又被称为男性柱,爱奥尼柱式是仿女体的。著名的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也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更准确的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及柱子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古罗马建筑擅长用券拱技术。摆脱承重墙,扩大内部空间是当时罗马人在建筑结构上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摆脱承重墙与扩大内部空间是采用十字拱。十字拱只需要四角的支柱来传递荷载,废弃了承重墙,而且十字拱便于开侧高窗,有利于大型建筑物的内部空间采光的要求。十字拱的实现也需要一个完整的结构受力体系的配合。
中世纪至18世纪建筑最主要的是拜占庭建筑。拜占庭时期最重要的是宗教建筑,一般采用穹顶和集中式形制。拜占庭的建筑是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这个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拜占庭穹顶结构体系完整也集中了统一的空间,是因为巧妙的运用了两端的半圆穹顶,以及两侧的通廊,这样便大大地扩大了空间,形成了一个十字形的平面。然而内部装饰的艺术同样具有拜占庭建筑的最高成就。它借助于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
而西欧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1减轻了拱顶的重量及侧推力,把十字拱做成框架式的,其框架部分为骨架券。2哥特式建筑使用独立的飞券作为传递屋顶侧推力结构构件使得中厅利用侧高窗的自然采光变得很容易。3将圆券十字拱等全部改用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减轻了侧推力,增加了逻辑性很强的结构线条。4哥特式建筑内部处理的最重要的一个重点是玻璃窗。玻璃窗的面积大,又是极易出装饰效果的地方。总而言之,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这些都是我在中外建筑史这本书里自己读到的能理解的东西,建筑伴随着人类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由于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期望老师能与我们多分享一些中外建筑史,也期望老师能带领我们去看看中国的古老建筑。以后在生活中我自己也会多关注一些各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和特点,特别要对我们中国的木构造建筑和清式建筑进行全面的了解。总而言之,我爱中外建筑史,我要了解中外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