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与教的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
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慨,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休戚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化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想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恰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触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化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准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纯熟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明白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第二篇:学习《学与教的心理学》心得体会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个人收获和体会:《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第三篇:教师学习《学与教的心理学》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学与教的心理学》心得体会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整本书比较实用,很好地解释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教师教学能力。学与教心理学的出现是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它首先阐明学生的学习规律,提出系统的课堂学习理论。然后在学习论的基础上阐明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课堂管理、学生动机的激发、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出现把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法统一在一个学科体系之中。有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搞清自己的教学的风格与特点。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阅读这类的好书。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第四篇:学与教心理学
1、试论述加涅关于学生心理构成及其分类的观点
(一)先天的素质(The Nature of Learner Oualities)在心理学中,传统的素质概念指人的心理发展的先天遗传基础,主要指神经解剖学基础。加涅分析了影响学习的先天素质:1.信息输入阶段的感受性;
2.内部加工阶段的工作记忆容量;3.信息提取阶段的速度。先天素质为学习提供可能性,教育无法影响它们,但应避免超越它的限制,“避免超越人类的潜能”
(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特征。1.能力(abilities):(1)一般能力(测验得到的智商):核心是认知能力。
(2)差别能力:言语流利、数字推理、空间定位等;2.人格特质:其中对学习影响较大的是学习动机与焦虑。发展中形成的素质(能力与人格特质)虽不直接参与新的学习,但会加快或减慢学习的速度,对学习起支持性作用;本身并不构成学习的必要条件。
(三)后天习得的素质(Qualities that are Learned)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态度5.动作技能 { 五种学习结果(习得的性能)}直接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是新的学习的必要组成成分。
2、怎样理解学习概念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学习是有机体凭借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行为的变化
1、学习的发生时由于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
2、学习的结果是使个体的行为发生了持久的变化
3、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行为的发生
4、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人类普遍具有学习行为,而且动物也能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情境中在教师指导下,有目地的、有计划的、有系统地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已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3、试论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张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
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4、试论述品德及其品德的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1)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组成成分。品德是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组成,品德的这四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社会上的道德要求转化成为个人需要的第一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等。(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于某种道德义务产生爱慕或憎恨、喜爱或厌恶态度的情绪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又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4)道德意志是指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5)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志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6)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成分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是内在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的总的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道德情感受阻、道德行为不能实现时,道德意志的作用更加明显。
5、试论述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
1、设臵并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这是一个教案首先要明确的。如何明确?
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所学内容作知识分类学方面的分析,以确定属于哪一类知识,有助于确立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测。
2、分析教学任务
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 明确学生学习的起始状态;
分析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
3、根据任务分析,导出适当的教学过程、方法、技术
课的类型不同,教学步骤、方法、技术也不尽相同,课的类型可以从两方面分: 第一,根据广义知识分类,有三类课: 1)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2)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3)两类知识兼有或并重的课。
第二,根据两类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三阶段,亦可划分为三类课: 1)以知识理解为主要目标的课
2)以知识的巩固和转化为主要目标的课, 以知识的巩固为目的——复习课 以知识的转化为目的——练习课。 以学生活动为主。
3)以知识的应用或检测为主要目标的课; 在一个教学单元之后,或期中、期末进行。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试卷,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评价。
4、对照教学目标,检测与评价教学结果
6、试论述奥苏伯尔学习动机观
在奥苏伯尔看来,学习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内驱力所组成:
1.认知内驱力
认知驱力(cognitive drive)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心理倾向最初都是潜在的动机因素,它们本身既无内容也无方向。这些潜在的动机因之所以变为实际的动机因素,一方面是成功学习的结果,学生预期到未来的学习可能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家庭和社会中有关人士影响的结果。
2.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由于在社会中,一定的成就总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的地位的高低。所以,取得成就成了赢得地位的前提。又因为成就的取得与能力水平是相称的。这样,对地位的追求就导致了成就的取得和能力的提高,成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由此看来,对地位的追求是动机的直接目标;成就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间接的目标。显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
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它可以促使学生把学习的目标指向将来要从事的理想职业或学术上的成就,以便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学习期间,自我提高的成就动机可以促使学生去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或较高的排列名次。总之,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努力,会使学生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地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在同伴中赢得优越的地位。显然,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
3.附属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附属的内驱力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有明显的不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两者追求的目的不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追求的是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附属的内驱力追求的是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自我能力的提高和学业成就的提高为中介,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得到公众的认可为满足;而附属的内驱力以满足或达到长者或权威的要求为中介,以得到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和赞许为满足。(3)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所对应的奋斗目标是在客观社会的影响下内化而成的个人确立的目标;而附属的内驱力所对应的奋斗目标则是由长者或权威人物给确定的。
(4)学生在附属的内驱力的促使下,从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和赞许中也会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但这种地位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所赢得的一定的社会地位不同。这种派生的地位不是由学生本人的能力或成就水平决定的,而是从他追随和依附的长者或权威人物所给予的赞许中引申出来的。
附属的内驱力有比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附属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主要成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地增强,附属的内驱力不仅在强度上有所减弱、而且在附属对象上也从家长和教师转移到同伴身上。在青少年时期,来自同伴的赞许或认可将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第五篇:《心理学与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学与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心理学与生活心得
《心理学与生活》心得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当我看到选修课程中有《心理学与生活》这一门课程时,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另外人们在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们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
人的心理现象虽然极其复杂,但又为我们最为熟悉。因为,一个正常而健康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产生着心理现象,并能自我意识到在自己身上发生的这一切。如我们能看到颜色、听到声音;能回想以前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能动脑筋,进行种种发明创造;能设想自己未来美好的情景。在这同时,我们还会在内心中产生一种复杂的体验,如高兴、满意,幸福以及忧愁、内疚等等。这些发生在人身上的复杂精神现象,即是心理学称之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的整个内容体系,就是由对上述的人们普遍存在的各个具体的心理现象研究所揭示的规律所构成的。
社会心理学中四大学派理论非常重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派的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理论,下面我就来一一阐述。
一、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理论: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罗推尔的社会行为学习理论、米契尔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具体表现(特点):
1、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2、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4、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
5、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
二、认知学派的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先驱是格式塔学派。几乎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同时,在德国就出现了以韦特海墨为首的格式塔学派。该学派认为学习是一种顿悟,当个体面临 一个问题时,会产生认知上的不平衡,这会促使个体努力去解决问题以求得新平衡,而问题解决是在对问题情景有了整体把握,并对其内在实质有所顿悟后才实现的。
贡献:对桑代克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使认知派与联结派的区别明确化,并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的过程。
局限:把学习完全归于有机体自身的组织活动,否认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把试误学习与顿悟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点。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包括创始人弗洛伊德,即他的学生阿费烈德.阿德勒、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奥图。兰克,卡伦。杭妮,史塔克。苏利文等。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
贡献:
(1)人格理论、梦的解析虽然未必完全正确,但却开风气之先,推论论证相当严谨。
(2)谘商内容潜入案主的潜入世界。
(3)着重早期经验、病例史,从人生发展来了解,相当周全。
(4)开学术风气之先,为后来各派由此出、或言语、或批判。
缺失:
(1)谘商技术艰深,学习不易,且过程甚维持久。
(2)相当主观,不够科学,效果也不明确,成败关键在于谘商员的经验技术,以及当事人的配合程度。
(3)太注重生物性的、病理的,所以被称为“伤残的心理学”及“泛性论”的心理学。
(4)忽略种族文化因素。
四、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创立,并由他的学生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主要观点有:
1、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
2、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4、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5、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6、存在于互动之中。
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在选修课中,我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学的这一学科,初步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其中包括了挫折的防御机制、大学生最常见的机制、人际关系管理、意识及其状态与层面等等,其中我们还学习了很多经典的心理学理论、以及结合大学生特点做出的心理学分析等等。这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在大学生活中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让应对这些心理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学习一定的心理知识,这对于我们自身以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完善以及身心健康的维护。
实际生活中,有时心灵是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在心理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时在他人需要的心理帮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用自己学习的心理知识去帮助他人,关怀身边的人。我相信,学的这些知识,不仅以后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心理学与生活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心理特点,也让我掌握了如何正确对待周围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自我调整,失意的时候,悲伤的时候,我会不经意地想起在课堂上为我们讲催眠术的蔡老师,使我终于明白了“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放开胸襟,包容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会很超然,成功也会不求而遇的。
虽然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带给我的收获真的很多,但我还是觉得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想去了解和领悟。如前,开始有点小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心理学专业。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因为心理学与生活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篇二:《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建筑工程学院 B14工程造价1班 曾妙玲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
这学期的《心理学与生活》由南开大学副教授管健主讲。课程总共有5讲: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第二讲《 A型人格》,第三章《吸引力的秘密》,第四章《非言语沟通》,第五章《告别压力山大》。
第一讲的《发现自我之旅》分五个方面来讲,分别是:自我概念,文化与自我, 自尊与社会比较,自我实现预言,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概念是个体所拥有的有关自己的整体信息;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表明最核心的部分是自己;在第三节的自尊与社会比较中,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会对我们的自尊产生影响。而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关于某些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行为互动改变很大,以至于产生预期的结果。在第五节自我服务偏差中讲到很多人都有盲目乐观的行为。
第二讲,A型人格。A型人格的人包括:(1)喜欢过分争先和有雄心壮志者。(2)有过高的工作要求,经常不满足现有的工作成就。(3)情绪易波动。(4)有闯劲,表现为好斗、敏捷和强烈的进取心。(5)过分争强好胜。(6)经常匆匆忙忙。(7)习惯艰苦紧张的工作,即使休息也难以松弛下来。(8)不耐烦,情绪急躁。(9)常常同时进行多种思维与动作,言语动作的节奏快者。而B型人格却与之相反,B型人格的人时间观念不强,做事更愿意授权委托他人,去允许多元化的存在方式。A型人格的正面特质:A型人格的人工作特别努力,他们有很强的工作动机,成就动机,他们比其他人要更多地沉浸在工作当
中而且还有很强的时间管理能力。负面特质:A型人格的人的抑郁感会更强,他们的内控性比较低,愉悦的体验较少,较多的情绪的压力,较低的幸福感,较低的幸福满意度,较低的健康的满意程度,较弱的家庭归属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最后,A型行为的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克服完美主义的克服暴怒,多做一些艺术的活动,多一些鉴赏的活动,更多地去交一些朋友,能够去享受到生活当中的一些乐趣,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运动。
第三讲,吸引力的秘密。《吸引力的秘密》这一讲包括: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关系中的回报以及外貌吸引力。接近性的特质体现在易得性与交往性;相似性则指出相似的他人会认同我们的信念和倾向,相似性有助于顺畅地互动;而互补性则指人们之间因为可以在角色或需求上以相互扬长补短和互相满足而形成人际吸引。
第四讲,非言语沟通。信息传递包括语言、姿势与语音。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何为“非言语沟通”、二是面部表情能否表达信息、三是身体姿势可否传达意图、四是人际距离能传达什么信息、五是情境文化怎样影响沟通。
第五讲,告别亚历山大。《告别亚历山大》讲了压力的本质,压力的反应,压力阶段模型,压力的来源,压力的管理与应对这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压力也叫应激,使机体在对生存环境中多种不利因素进行适应的过程中,由于适应和应付能力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身心紧张状态及其反应。压力通常来源于生活变故,像分居、被监禁、亲密家庭成员死亡、受伤或生病、结婚、被解雇等。最后,要管理应对压
力,就要改变压力来源,发长应对技巧,平衡生活方式,发展合力思维。
《心理学与生活》学习心得
对于我来说,心理学终究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恋人。俗语说缘分未尽。本来我本科专业想要学习心理学,无奈家人担忧前途,便作废。然而,兜兜转转还是发现最爱是心理,所以只能背着家人偷偷学。从小,我就在一个接着另一个地方流浪,环境与人情的变化,在童年留下了多少不可抹灭的创伤,我不知道。然而,就是因为这些潜在的疼痛,在背地里左右着我的人生。说起来,得非常感谢心理学,它让我开拓了不一样的视野,拥有了较同龄人宽广的胸怀。更主要的是,它让我自己治愈曾经的自己。
一不小心说偏了,话归正传。《心理学与生活》,我是在昨天一口气吞下的,最近老是赶时间,心急吃了点热豆腐,所以,我就来说说我的热豆腐吧。
管健老师第一讲讲的是认识自我。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多少哲学大家用尽了一生都很难回答的问题。在我的认知里面,认识自我包括两个方面:向外发现自我和向内发现自我。向外发现自我就是指通过外界来认识自己,比如说他人的评价,荣誉啊证明啊等等。我比较关注的是向内认识自我。在生活中,能真正面对自己的少之又少。类似我的上一辈,在他们当中,他们从来不会去思考我是谁的问题,他们关注的是生活,这是由于时代和教育影响的结果。在这其中,他们会有多少不正确的行为,对我们下一辈产生了多少影响,这个就自己慢慢去体会了。说会认识自我的问题,其实,向内认识自己,就是通过自己,通过思考、反思自己来认识,当然,由于各种因素,人们其实也很难正确的认识自己,你也得具备怀疑自己的态度,很好地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度,所以只能说越来越靠近那个真实的自己。其实,在第一讲当中,管健老师说到一个实验,讲了期待对人塑造的作用。我并不是很认同,或者说我认为期待带给我的负面影响更多。我很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加上在学习东西时心静一点,多思考一点,自然学得很快,因为这点,很多人都会对我报以期待,他们的期待不是站在我的角度出发,而是替他们曾经的遗憾或者现在的荣誉做事,让我苦不堪言。而且这其中有大部分都是我在乎的人。而且我又做不到违背自己,所以只能让他们的幻想期待破灭,于是痛苦便来了。所以,我觉得人们应该正确地对待期待,别让自己的期待伤害了自己和你所期待的那个人。
管健老师第二讲讲到A型人格。通过这一讲,我对我曾经一个比较好的同学理解多了一点。曾经我觉得他老是忙老是忙,很多时候都顾不到我们,没有时间一起出去玩。之前觉得他是不在乎,现在想想自己也是认识有偏差。他是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那A型人格下的他确实能帮助他走向成功,在这里就祝福下他吧。
第三讲讲到吸引力的问题。这其中引起我注意的是外貌在吸引力当中的作用。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都在被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我的姨妈在我高中的时候还跟我讲了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她说别做招摇的花,花蜜太甜,容易招惹蜂蝶。就是这句话,让大家都 惊叹道我的高中生活过得如隐居,形象硬是从初中的不良少女变成了超级朴素的女生。上了大学后,主张朴素的我越来越觉得,其实外貌也是很重要的,不是说爱打扮就是虚荣,穿好看的衣服就是想要招惹谁的注意,这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罢了。
通过《心理学与生活》的学习,让我又改变了我的认知,更新了知识系统,相信,在我日后的生活中,能够帮助我,感谢老师,感谢心理学。篇三:心理学与生活学习心得
学习选修课《心理学与生活》心得
——1111 我是一个对心理学比较有兴趣的人,我相信我们选修课的同学,大部分也是对心理学有着一定兴趣的。从初中开始,我就发现自己对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而且我也时常猜测别人的心理活动,观察比较别人活动与行为的联系。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知道心理活动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关系了,直到后来慢慢知道心理学也是一个年轻而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在大学,凭着这一点兴趣,我就选修了《心理学与生活》这门选修课。
在选修课中,我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学的这一学科,初步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其中包括了挫折的防御机制、大学生最常见的机制、人际关系管理、意识及其状态与层面等等,其中我们还学习了很多经典的心理学理论、以及结合大学生特点做出的心理学分析等等。这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在大学生活中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让应对这些心理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学习一定的心理知识,这对于我们自身以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完善以及身心健康的维护。
实际生活中,有时心灵是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在心理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时在他人需要的心理帮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用自己学习的心理知识去帮助他人,关怀身边的人。我相信,学的这些知识,不仅以后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许多的课时,我都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与生活》还是有它的魅力所在。
心理健康教育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所以我们要学好这门课,这门课可以让自己学到的知识很多,能让你受用一生,关键的时刻能让你知道怎么面对自己的心态和自我的意识,以后的精彩人生等我们。
在此,向讲课的1111表示真诚的致敬!
1111 2011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