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我们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关键字:近现代史 屈辱 战争 历史使命
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舞台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更是一部富民强国的探索史。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国力所限,中国的百年外交史几乎变成了一部订约、修约的屈辱史,而不平等条约也成为国人心中的一根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多次遭到列强的侵略,而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抗争,书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争之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价值,提出了人的个性解放问题;新中国的成立更是把探索推上了轨道。救亡唤起启蒙,启蒙为了救亡,民主与科学精神贯穿各个方面,影响整个时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过长期的英勇顽强的奋斗.正是这些斗争,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灭亡中国的图谋,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的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这一段历史清清楚楚地让我们懂得近代中国的演变。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到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从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中国的人民群众一直走在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利益的道路上。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从此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每一代人都肩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希望,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性世纪。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事业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信息革命的飞速前行,经济政治的竞争较量,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当代青年的视野更加宽阔,信息更加丰富,思想更加解放,面对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更加重大。
因此当代大学生“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学风,务必继续地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高效地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本领,认清世情国情,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后,深入群众,投身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各自所承担的工作中和岗位上刻苦锤炼、顽强拼搏,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将紧紧的团结;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将发奋的努力;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不再沉默;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都更加深爱我们的祖国。
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的民族将在悲愤中爆发!
参考文献:佚名——《学中国近代史有感》————百度文库
佚名——《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心得体会》————百度文库 姗姗思涵——《学中国近代史有感》————新浪博客 李高博——《学中国近现代史有感》————天涯博客
第二篇: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伟大的开端——五四运动
一九一九年爆发的五四运动,犹如响彻云霄的一声春雷,打破了辛亥革命以来的沉闷局面,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出现了高潮。
五四运动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辛亥革命后,外国侵略者,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封建军阀为了维持反动统治,极力勾结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内忧外患,日甚一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就是在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深化的基础上发生的。五四运动爆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它受到了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当时世界革命潮流的影响和推动。
五四运动既是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口号把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和动员起来,为挽救国家的危亡和争取民主自由而战斗。富于敏感的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六三”以后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全国人民的共同斗争,使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和拒签对德合约,得以实现。从五月四日到六月二十八日的这场政治斗争,就是五四爱国运动。
从一九一五年《青年》杂志创办开始,中国就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随着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的分化,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经过他们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运动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分水岭,自鸦片战争开始以来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以五四运动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五四运动的酝酿
一九一九年的春天,严重的民族危机笼罩着中国。四月底到五月初,巴黎和会的噩耗频频传来,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日益暴露。中华民族的严重危机,以及由这一场危机引发的五四爱国运动,都是紧紧围绕着日本侵占中国山东及其权益问题发生的。
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割地狂潮”中,一八九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德国借口曹州教案(两名德籍教士在山东曹州巨野县被大刀会众所杀),派舰队攻占了胶州湾。一九一四年七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日本参展的目的,是想趁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欧战,无暇东顾的机会,扩大在中国的侵略。从九月二十六日起,日本伸入山东内地;十一月七日,占领青岛,青岛的军向日本投降。至此,德国在胶州湾和山东的各项权益,全部为日本所取代。日本的侵略胃口很大,它不只是要夺取山东,还要独占全中国。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八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窃国大盗、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亲自递交了“二十一条”。袁世凯正急于复辟帝制,为了换取日方的支持,早日登基称帝,五月九日,袁世凯表示完全承认日本的要求,并命令外交总长陆徽祥在条约上签字
二.爱国热潮席卷了整个中国
“五四”前夜,中国的内忧外患日益深重,使人之祸迫在眉睫。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全国各地都有一些人开始丢掉企图依靠外力收回国家主权的幻想,痛切感到只有自己奋起反抗,才是挽救危亡的正确道路。五月四日,北京学生提出的“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口号,喊出了当时全国人民的心声;他们焚曹击章的爱国行动,鼓舞了人民的革命热情。因此,五四运动在北京一爆发,就立刻得到各地的积极响应,爱国热潮顿时席卷全国。这场运动的发展速度之快,斗争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及其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三.六三运动
“六三”是五四运动的里程碑,以它为界限把五四运动划分为两个阶段。从“五四”到“六三”,是运动的第一阶段,这时运动的中心在北京,运动的主力是青年学生;从“六三”到六月二十八日拒签“和约”,是运动的第二阶段,这时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了运动的主力。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是五四运动中的两大主力,他们高昂的爱国呼声构成了五四交响乐的主旋律。运动发展到“六三”以后,工人阶级奏出了这部交响曲的最强音,工、学、商采取了联合行动,把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推到了高潮。
四.从罢免曹、章、陆到拒签“和约”
五四爱国运动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特别是“六三”以后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斗争,使得反动派极为恐惧。北京政府被迫罢免了万夫所指的三个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专使也没有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
五.改造社会的探索
五四运动,既是爱国运动,又是文化运动,两者相辅相成。文化运动为爱国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爱国运动又推动了文化运动的发展,使原来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从一九一九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到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两年,是新、旧文化运动的交替时期。当时,在知识
界出现的围绕着关于“改造社会”的热烈探索和争论,就是这种新、旧交替的主要体现。那时,既是一个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群星灿烂,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又是新旧文化思想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的复杂局面。这种新、旧交替的状况,在“五四”后的第一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六.走十月革命的路
五四运动一年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并日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与此同时,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中,涌现出一批坚信马克思主义、决心走十月革命道路的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从而导致了一九二一年七月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这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陈独秀和胡适,都是五四时期为社会所公认的思想战线上的民主主义者,都曾被封建卫道者们攻击为“过激党”。如果说,在五四时期的历史条件下,从民主主义的思想出发,而又保留这一思想的某些原则,还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那么,他们要继续前进,成为共产主义者,就不能再囿于这种状况了。他们所面临的,是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和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尖锐课题;这同构成民主主义思想的个性解放和天赋人权等基本原则,是直接冲突的。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在已经出现的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在新的课题面前退缩了,甚至与之对立,背道而驰;能够继续前进,成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只是其中的少数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比较重视实际革命斗争,把自己学得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同实际斗争相结合,从而使自己在政治思想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坚定地相信科学社会主义,坚持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七.总结
五四运动的经验告诉我们:促成五四运动的社会矛盾最根本的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国人民如果不从封建主义的旧教条中解放出来,破除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学习资本主义的进步文化,为改造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落后面貌而奋斗,中国就没有自由和独立的希望;无产阶级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人民战胜强大敌人,争取彻底解放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为了保持共产主义思想的纯洁性,还要不断地和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作斗争。
五四运动所提供的这些基本经验应该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今天进行新的长征中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策纵 著,周子平等 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1996 [2] 汪士汉,《五四运动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 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反思近代中国人们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学生姓名:何孟凡
学
号:12514010
所在院系:医药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
所在年级:2012级
任课老师:李忠萍
完成时间:2012、11、12
反思近代中国人们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内容提要:鸦片战争无情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让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日益受到人们的反抗!面对严重的国家危机,从平民到有为青年甚至是政府大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探索!但是,古老的国家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变!侵略依旧进行,百姓的生活仍是水深火热!我们不得不对此有所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我们当代社会的一些变革,以及我们个人在处理事情上提供借鉴之处!
关 键 词:农民运动 洋务运动 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 教训经验 一、一炮轰开了国门,惊醒了熟睡的雄狮!
古代中国的文明,让世界人所敬仰,也让中国人感到骄傲!也许正是这种敬仰让西方人不断的追逐更远的目标,让他们变得更强。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自豪让我们的王朝统治者沉浸在满足中而不能突破!于是在历史变迁中世界的格局正悄然的改变着!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当工业文明来到大清王朝时,人们只是将他当做玩具一般,也许谁也没有想到这些东西会给这个王朝带来的灾难!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的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鸦片战争使得封建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地中国,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转变。面对英国的长炮洋枪,清政府表现软出弱无力,事实上清政府的反抗也是无力的!日益腐朽的制度,封建王朝在西方工业文明的面前显得无力!在抵抗英国的入侵中,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在抵抗英国的鸦片走私中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名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明显此时的中国已近陷入泥淖中!被世界所敬仰的古国文明已被西方工业文明背后的经济利益所掩埋!帝国主义的资本入侵,让这个沉浸在自我的民族从美梦中惊醒!但是,面对强大的内忧外患这个民族能否冲破阻碍再次杨帆破浪!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在一系列的变革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反思。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我们的路该怎么走?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下一页。
二、平民们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在封建社会,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贫困和不
自由的生活。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10的地主、官僚占有全国绝大多数的土地。农民租种地主土地,需要把全年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负担更为加重。正如天地会的《万大洪告示》所说:“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狼虎。”,“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的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向反抗的道路。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建立太平天国。随后,太平军从广东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6省。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位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太平天国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但是,太平天国运动与历朝历代有的农民运动是否不同?它是否给这个国家带来了真正的希望?为何它犹如昙花只是一瞬间的绽放?
太平天国的主要人员大多是属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阶级。从他们的受教育的程度上来看,他们的文化教育基本上为零,不能对整个运动提出很好的思路引领着运动的一步一步上升!从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来看,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已经跟不上历史的发展。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他也无法从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再从太平天国的领导们来看,他们所信仰的拜上帝教教义并不是的思想理论,它不能正确的指导斗争,甚至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当太平天国稳定下来时,领导集团自身的腐败开始滋长逐渐向封建地主的生活方式看齐,而当初所要贯彻的理论并未真正的实行!并且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在出理政务上有所欠缺处理方法具有片面性。在对待儒学时,刚开始把,儒学经书笼统的斥之为“妖书”后来他们对儒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主张将“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然而,删去的部分却是与太平天国宗教不相同的地方,把儒学中的封建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居安思危饭饱思淫欲古今世人都懂得道理,然而一代一代的人总是在前人犯下错的基础上继续犯错下去!太平天国的这些领导人,在稳固政权后思考的不是该如何稳定壮大自己的政权,相反他们在为争权夺势暗斗着,最终导致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大多数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为了眼前的短小利益而放弃整这个事件的永久利益!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其实与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无所差别!在已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地中国单纯的农民运动是不能改变命运!要想改变中国的命运还地另探道路!
三、没落地主的自救——洋务运动
就在太平天国运动越来越壮大时,清政府的一些大臣们开始着急了!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我们从这些洋务大臣的改进活动也许看到一些自强、奋进的希望。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这种希望是很渺茫的。第一,中国长期的小农经济下一直都是封建性质的王朝,体质并未改变科学技术也只是停留在为农业发展的这一面。封建制度的腐朽跟不上历史的发展,它留下的诟病并不是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
及武器装备既可以解决的!第二,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经济技术的落后。然而,这些封建的地主大臣他们的思想依旧是保守的,他们的这些活动是为日益衰落的清王朝而服务的,因此尽管这些活动被实践了但是并不能正真的突破体制的弊端,从而实现自强!这些洋务大臣们他们兴办洋务运动大建近代企业,他们的首要目的却是以此来壮大政府的武装力量镇压农民的起义,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洋务运动所带来的好处!例如,兴办近代企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建设新式海路军增强了国防力量,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大量的新新人才。可是究其本质,洋务运动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中国向着更先进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向去发展的。不能从根本的体制上解决问题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因素。
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我们可以吸取以下就教训:
第一、解决问题从问题的根本出发,而不是对已经更不上历史潮流的事件进行修补!如果洋务运动可以像日本的明治维新那样朝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放弃落后的封建制度,那么洋务运动可能成功!
第二、我们做事情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好方法,但不是过多的依赖别人技术方法要有所创新,最终达到不受制于人。洋务运动中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依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虎皮。
四、艰难的一百天——维新运动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90年代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同时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要求的知识分子。至此,中国有思想的知识分子终于出场在历史的舞台上!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新一轮的打击,改革迫在眉睫。这些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该如何拯救这个没落王朝!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在这场维新变法中,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之前的洋务运动在中,只是学习技术而不改变制度实难有所突破。但是,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了封建守旧派的强烈抵抗!如何突破这层的障碍,是这些维新派人士必须解决的!因为这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历史的时间最终证明在突破这层障碍中,维新人士的解决的办法是欠缺的,导致了变革的最终失败!
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革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进步的一面。维新派在民族危机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才能走上富强的道路!他们的政治实践和理论思想,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上制度,在一定上程度冲击了封建制度。维新派在思想体制方面的突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现代的一些社会体制改革中,许多措施都只是改点形式并不能从体制上突破,因此要有所作为我们必须创新,改变思想再换种观念!
虽然维新运动这么多的进步方面,然而它还是失败了!我们不得不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反思。
在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刚开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维新变法的社会环境并不理想。当然,这只是个大的背景环境,在此环境下维新派本身也具有局限性。首先,不敢与封建决主义裂。他们企图通过依靠光绪帝“以君权雷厉风行”,通过和平、合法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在思想上,需要借着孔子的旗号。其次,他们对帝国主义持有幻想。改革变法中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环境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出路,却希望得到日、英的支持。最后,维新派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一些改良活动大多是在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中,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这最有力量的一份子。康有为在每次的上书中,都要反复的提醒光绪帝不要忘记人民群众反抗的危害,而不是好好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
所以,维新变法事件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就是:第一、审时度势。了解好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为我们办好事情提供一个好的方向,从而借助有利的社会因素避免不利的一面。第二、着手提升自己的实力。只有自己的实力提升了,才不会在整个事件中处于不利的局面。取消一切对别人的依赖,不对别人保佑幻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解决事情上全力以赴。
五、终结封建制度的运动——辛亥革命的爆发
中华民族的自救运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提升。从农民的自救运动到洋务运动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从维新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中国人民都在为自强为摆脱西方列强的侵入的努力奋斗着。
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派,维新人士的改革以失败告终!民族危机却继续加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在中外反动派的势力的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较大规模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这些斗争说明,随着晚晴政局的演变,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因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本得到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阶级基础。维新变法运动以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些列活动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中坚力量。孙中山等人发起救国社团为资产阶级革命做足了资产阶级思想宣传。最后辛亥革命爆发之时,全国各省纷纷响应,成功建立起新的临时政府推翻了清政府。从辛亥革命的环境背景,以及它的准备实力来看它足够成功的使当时的中国实现转型。可是,它最终结果只是有所建树还是逃不了失败的命运!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好好总结下他失败的原因了!
在我们的历史大纲上就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做了如下总结:
从客观上来说,是在帝国资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式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国家是不允许的!
从主观上来说: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这些原因大多数是人为造成的,假设一下如果是我们处于当时的环境所有的决策要有我们来确定,我们又会怎么去思考!会不会在手忙脚乱中失败,会不会让我们的成果也让别人窃取?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我们可以汲取很多有用的经验。改革一定要得民心,再由人民群众去执行,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在现实的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方案出来了往往收到很多人的抵触,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并未参加到方案的策划中人们不清楚不了解自然就不习惯突然出来的方案。
失败往往就在离成功最接近的地方。准备的越充分就要越小心,越要反思自己是否有欠缺的地方。像辛亥革命准备如此充分的革命依旧失败了,我们不得的引以为戒。
六、吸取历史的教训完善现实的生活
近代中国受到的屈辱是我们国人必须谨记的。近代的人们为自强为民族的尊严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谨记爱国!同时,先辈们在探索国家出路时出现的经验教训我们也应当借鉴。
就当今中日关系来说,日本购岛事件是对中国国家主权又一次侵犯。从二战结束以来,新中国的成立我们不允许再有破坏国家主权的事情发生,所以对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我们强烈的谴责日本乃至后来出现一些打砸日系车的不理性的爱国行为。从历史发展的经验中我们应当非常清楚的了解在对外关系中,只有国家实力决定一切。所以对日本的行为,我们应当冷静相信政府的努力,而我们人民大众要做就是为振兴中华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面对历史,总结历史,吸取教训,学得经验,才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为中华民族之崛起,不断奋斗吧!
参考文献: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2、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篇(1840-191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3、《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版
第四篇: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1.在鸦片战争前,中国衰落、西方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两个根本性变化是什么?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6.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7.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8.为什么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9.辨析: 1938年,历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根本上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化吗?”
10.材料分析:
材料1.《资政新篇》提出了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洪秀全在该书中多处写下“此策是也”,“钦定此策是也”。但《资政新篇》在太平天国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贯彻执行。
材料2.康有为曾在戊戌变法前断言:以中国之广土众民,又有日本学习西方的经验可资借鉴,必定“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定,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却以失败告终。
材料3.孙中山曾沉痛指出,清朝被推翻后,“官僚之流毒日益加盛,破坏虽成功,建设上却一点也没有尽力”,“政治、社会上种种黑暗,比前清更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材料4.孙中山曾不止一次叙述他怎样“不得不”选择非和平的、暴力革命的缘由。他在《伦敦被难记》中承认,他早年曾投身于“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援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运动,只是在多次碰壁之后,“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陈天华在1905年所作《绝命辞》中自称:“去岁以前,矣尝渴望满洲变法„„燃至近则主张„„欲使中国不亡,惟有(与清王朝)一刀两断。”
材料5.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它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为了支付巨额赔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清王朝的统治已经难以为继。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 300余起。其中,一部分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材料6.“辛亥革命的条件并不充分具备,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辛亥革命之所以于此时爆发,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革命志士鼓吹、争取的结果。”
————《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近代史研究》1995年1期
(1)、材料1、3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要点: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结合材4、5,评价材料6的观点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中国近代是一个世界多种政治体制的实验田,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没开始呢.文化上已经90%的西化了,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西方的,数理化,都是西方的.现在试图振兴国学,但我认为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