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诗歌情感感受古诗魅力

时间:2019-05-12 14:1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握诗歌情感感受古诗魅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握诗歌情感感受古诗魅力》。

第一篇:把握诗歌情感感受古诗魅力

把握诗歌情感感受古诗魅力

摘要:古诗文鉴赏作为高考语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学习中也有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高效的开展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工作,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一直探索的方向。笔者这篇文章从古诗情感的把握上,浅谈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经验,并对高考答题技巧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古诗文鉴赏;高中语文;教学实践

引言:

在高中阶段,古诗文鉴赏主要考查的是一个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所以高考题型往往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对于技巧的考量,如人物的形象特征、艺术的表现手法、语言的表达技巧等;二是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如作者的思想心境、观点态度等,技巧可以以条论说,是学习的基础,而作者情感的把握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需要漫长积累的过程。所以本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具体阐述诗歌的鉴赏方法。

一、加强阅读能力,赋予古诗意境与美感

有言之曰,于学习,听与读,并重之。诵读文学作品,往往可以调动人身上的多个感官,使得人的大脑处于一个高度集中的状态,不仅增强记忆,让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一种全身上下协调统一的状态下,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也可以更加准确。《死亡诗社》中基延教授让同学们用大声朗读的方式,跟随他进入了一个酣畅淋漓的世界,让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融入他们的生活,这其实就是给我们传统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即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知不觉的积累过程慢慢增强的是学生的语感,提高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该怎样读好诗歌,笔者认为大致应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音准必须恪守,方可深究其意

学生在上课前,需预习次日学习的内容,利用工具书等辅助工具,查找学习文章相关材料,熟悉每一个字的发音和释义。老师则需在课堂上强调通假字、重音字等一些重点理解的内容,让同学们对是个有一个初期的了解,对于历史的诗句,弄清典故的渊源和出处[1]。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确定好诗歌的发音及文意,否则在后期的大量阅读后,改变错误的读音就会变得难上加难。

(二)节奏则为关键,美感从中体现

古诗词讲究的是韵味与节奏,培养的是学生对于美的一种感觉。所以在节奏的划分中,分句停顿就显得格外关键。如《诗经》中五言名篇往往采取的就会二二一的读法,而四言则喜欢从中句断开,比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读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一种划分方式是源自于人们的阅读习惯,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说诗歌的美就是靠着朗读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三)融入自身感情,达到情感共鸣

诗歌这样一种题材,事实上最开始就是用来抒发情感的,最开始没有成为一种体裁的时候,表情达意才是诗歌创作的最初目的。所以在朗读时,走进作者,了解他的诗歌特色与风格,才是阅读最重要的部分。如边塞诗人的诗歌往往沉郁顿挫,或者慷慨激昂,就不可以婉约惆怅之语表达。

二、全面了解作者,知人则可论世

有过教学经验的老师往往知道,在开始讲述一篇古诗文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本首古诗文创作于这个作者的哪个时期。因为一个作者创作风格的形成和他所处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知人则可论世,就是此道理。我们从作者的其它作品出发,深入探索作家的创作之路,可以在拿到一个陌生的古诗文时,快速进入赏析。比如杜甫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往往包含报国无门,忧国思家之情,而李白则家境相对优越,诗歌风格也主要以豪放为主。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在乱世沦为阶下囚,深感无助与悲哀,创造下的《虞美人》自然也有肝肠寸断的悲伤。这些或念或思,或悲或喜的感情,正是诗歌的精华,也是真正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地方,所以认真研究作者生平,对于古诗文情感的把握会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学生也不可出现惯性思维,看到作者的名字就决定了这篇文章本身的感情基调。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诗人把这种起伏会表达在古诗文中,所以注意区分诗歌创作的时期也是赏析的重点,比如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诗歌写的是少女情窦初开,透着轻快之意,而后期历经坎坷,只剩下了惆怅,哀愁成了诗歌的主要基调。这些都需要学生仔细把握,避免出现理解偏差过大的问题。

三、意象与意境的体悟,是诗歌情感把握的突破口

古代诗歌的形象分为意境与意象两个部分。意象是指带有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c景物,意境则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客观存在事物结合而产生的艺术境界[2]。在古诗文鉴赏教学中,不仅需要一定的表达技巧,更多的还需要走进作者与作品本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才能引起最大程度的共鸣。古诗文这样一种以语言的极度精炼著称的文学体裁,深究其背后丰富的含义才是学习的重点[3]。

作者的感情往往融入在客观存在的景物里,因为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许多自然界中的事物被赋予了它独特的意义,莲花象征一种纯洁,而松、竹、梅被借代为君子;也有许多作者把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运用在诗歌中,《山海经》中曾提到一种白猿,它的鸣叫有着悲伤之意,所以有了“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了“杜鹃啼血猿哀鸣”。在阅读中,这些固有的形象背后的意思必须要熟练掌握,才可以对于作者的感情有一个精准的把握,而不会偏离主题[4]。

四、结束语

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按照作者的铺陈叙述展开联想与想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理解,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活跃度。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是语文考试中比较重要的简答类题,虽然分值不多,但也是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关键,需要受到学生和老师的一并重视。古诗文阅读与鉴赏中,对于精准把握诗歌情感感受的探索,依然是任重而道远,往往大量平时工作的积累,才能真正从质变转为量变,“诗眼”的抓取等也不做过多的渗透,灵活运用答题技巧,若有兴趣,可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

参考文献:

[1]邓小莲.高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方法[J].2015(8):222-223.[2]许华忠.浅谈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J].2015(2):68-69.[3]熊诒鑫.浅析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与策略[J].长江丛刊,2016(27):110-110.[4]屈怀志.浅析如何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J].祖国:教育版,2013(6):116-116.作者简介:王叶??(2000-)女,浙江舟山人,民族:汉,学生,学校:浙江舟山普陀中学。

第二篇:浅析徐志摩诗歌情感魅力

【内容摘要】徐志摩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个很有声望的诗人。感情极其丰富,而且相信感情的力量,可以改造人生,改造世界。所以他的文字异常热烈、真诚、富于感人的魔力。尽管徐志摩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浪漫诗人,但他在诗中却极力做到有节制的表现,不让感情泛滥成灾。这种以理性节制情感为原则的美学主张与“中和之美”是一脉相承的。本文通过对其诗歌情感的简要分析,领略徐志摩在其诗歌中所表达独特情感魅力。他的一生却曾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正是这种追求和痴迷与现实的不协调,使他的诗歌表达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愫;丰富的爱情经历,又不得不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他内心的万种柔情;诗歌中离愁别绪更是表达得柔肠百结,却有甜蜜忧愁,构成了徐志摩内心独特情感世界,魅力无穷。

关键词: 情感哀而不伤柔情万钟甜蜜忧愁

浅析徐志摩诗歌情感魅力

王 慧 勇

徐志摩自诩“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因此,他的“心灵的活动是冲动性的,简直可以说是痉挛性的”。“感情是我的指南,冲动是我的风”。他心头凝聚这般感情,赋予生灵们以情、以语,高歌长嚎,放任不羁,正如一匹野马驰骋在茫茫草原,蹄印载着他的活力。N·爱伦堡说过一段名言:“一部作品,不论它写得多么有才气,如果它的思想、秉性和感情不一致,就会失去吸引力。”我们读徐志摩全部的诗歌作品,不单是为了认识当时的社会生活,或是从中受到什么教益。诗歌的使命决不仅仅在此。特别是徐志摩的诗。我们更需要的是诗人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通过读者心灵折射的情感魅力。

一、抒怀理想,哀而不伤。

徐志摩虽然生命短暂,他的一生却曾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徐志摩出身于一个封建、买办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五四”精神的濡染,使他成为一名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一种“爱、自由、美”的理想。他的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社会里不仅不易开花结果,还常常遭到扼制与摧残。“理想主义”的碰壁,使徐志摩对黑暗的现实环境产生不满与反抗,同时他也把理想寄托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他曾在《自剖》一文中写道:“个人最大的悲剧是设想一个虚无的境界来谬骗自己:骗不到底的时候,你就得忍受‘幻灭’的莫大痛苦。”

因此在徐志摩的诗中,对他心目中一些美好事物,热情,勇敢,执着的追求和这种追求的失望乃至近乎绝望的“眸冷骨累”的气质,构成了他性灵中最突出的特点。但这种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的失利没有使徐志摩就此沉沦,而是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了自己哀而不伤的情愫。《为要寻一颗明星》里的骑手,“宁可自己倒下也要追求”“水晶似的光明”。在《海韵》中,徐志摩把厌倦而妄想超脱人世,追求自由而终归幻灭的形象,赋予一个“单身的女郎”、“散发的女郎”、“胆大的女郎”、“勇敢的女郎”。她没有夸父逐日的跋涉,没有普罗米修士受难的苦痛,甚至没有精卫填海的坚毅。有的只是在声声呼唤之中“徘徊,徘徊”、“高吟,低哦” “婆娑,婆娑”、“蹉跎,蹉跎”,最后在黑暗吞没了星群,海潮吞没了沙滩的时候“再不见,再不见”了。多么美丽,多么缠绵,又多么坦然!理想和死神同在,追求和毁没同归,勇悍中含蕴着悲凉。《我有一个恋爱》虽然以“恋爱”为题,表现的也仍是这个破碎的灵魂,对于现世的失望和对那个渺茫,遥远,不可企及的“不昧的明星”的向往和追求。《他眼里有你》表现诗人上天入地“望不见”“上帝”“听不见”“上帝”。在极度的困惑之中,只相信在“活泼,秀丽,褴褛的”孩子的眼里“才有你”。他自幼勤奋好学,先历史,经济,转而攻文学。旅美遨欧,寻找到了什么呢?满眼是尘世的污染,圣洁的上帝只剩下在孩子童真的眼里。《车眺》展出一幅幅田园的美景。而结尾真正赞美的是“月亮在昏黄里上妆”,而太阳“心慌慌的向天边跑/他怕见好,他怕她见/怕她见笑一脸的红糟。”阳光和阳光下的世界不过一片“红糟”正如同他在给陆小曼的信中所说“青天是白白的出太阳”。现实是那样使他厌恶,只好去追求月夜的“昏黄”。

再看他的《难得》,写追求纯真友情的。

难得,夜达般静

难得,炉火这般的温

更难得,无言的相对

一双寂寞的灵魂!

也不必筹营,也不必评论

更没有虚矫,猜忌与嫌憎

只静静的坐对着一炉火

只静静的默数远巷的更

喝一口白水,朋友

滋润你干裂的口唇

你添上一块煤,朋友

一炉的红焰感念你的殷勤

在冰冷的世界,朋友

人们方始珍重难得的炉薪

在这冰冷的世界

方始凝结了少数同情的心

“灵魂”是这样的“寂寞”,“世界”是这般地“冰冷”,只有“一口白开水”“一炉”“难得的炉薪”可以“凝结”“少数同情的心”。

徐志摩的诗既没有郭沫若的奔放,亦没有闻一多的深沉,有的是飘逸、空灵,淡淡的忧伤,如潺潺溪水,如清风明月。他的大部分诗作没有愤怒,没有呐喊,没有慷慨高歌,甚至也没有希望和恐惧,有的只是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静视和对自然的依恋。他追求的就是一种宁静、和谐、无冲突的美的境界,表达的就是经过理性筛选、过滤了的情感。他总是将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给以稀释,以防其“杀”了诗的美感。《情死》中的“玫瑰”,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和象征,既象征爱悄的终极,又展示了真情实爱的绚烂华丽。

“玫瑰!我顾不得你玉碎香消,我爱你/花瓣,花萼,花蕊,花刺你,我—多么痛快哪/尽胶结在一起,一片狼藉的猩红,两手模糊的鲜血/玫瑰,我爱你”。

徐志摩和黑暗社会格格不入,在个人婚姻问题上大胆背叛,但是始终寻找不到光明的出路,寻找不了安宁的绿州。他对现世的厌倦,对天上星星般渺远的光明的追求,对未受污染的童贞的向往,对黄昏月色的迷恋,对难得同情心的珍惜,都带着无可奈何的抑郁和忧伤。正象他把英文的忧郁——melanchdy译成“眸冷骨累”一样,这是看多了,看腻了,看透了,看厌了的“眸冷”,是寻多了,寻遍了,寻烦了,寻不了的“骨累”。外界的风刀霜剑和内在的冰肌冻骨的忧郁,如同终年不消的冰川,积年不化的冻土。那是何等的抑郁和忧伤。这种和现实不合拍的孤傲,对朦胧理想的寻觅以及寻觅不着的黯然神伤,彷徨忧郁,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典型心态。也易于在一切现实中迷惘的青年读者心中引起灵魂的震颤。

徐志摩诗的“柔美流丽”是有名的,他即使在讲痛苦和死,也充满了浪漫色彩,总是闪耀着让人欣喜的光辉。朱自清做出了非常准确的把握:“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徐志摩的诗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绵延无尽的神伤而非精神的萎靡,他始终能够把这种情感的度把握得恰到好去。

二:讴歌爱情,柔情万钟。

徐志摩对“爱”的追求与探索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引领着徐志摩的诗歌艺术,在他的诗歌成熟时

期,仅半年的学步便使他的诗歌显得更加成熟,这绝大部分源于他对爱情的执着。他把美好纯洁的爱情作为生活和生命的现实内容和理想追求,坦诚直率书写爱的赤诚和坚贞。这种对爱的自由、爱的权力的珍惜和抗争,甚至甘以生命殉爱,是诗人处身黑暗污浊环境洁身自好挣扎向善的一个证明,也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向来极力回避爱的传统文学观念的大胆叛逆,具有人性的光芒。胡适之先生在《追悼志摩》,这样写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

徐志摩的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一夜》《猛虎集》《云游》中都有大量的爱情诗。他的爱情诗在他的抒情中占有特殊地位。他的爱情或通过一个新颖动人的比喻,或一个别开生面的场面,或一段并不复杂的情节,表现一缕情思,一点感情波澜,一刹那遐想。所写的爱情,几乎都是痴情:有甜蜜忠贞的爱恋,有温柔的絮语,有旦旦信誓,有因爱的热切而生的埋怨。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阵清风

醒群松人醉

去山中浮动

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

轻柔如同叹息

不惊你安眠

化清风问候恋人,吹松针落窗前“不惊你安眠”。美妙的景色,美妙的想象与美妙的情思,三者溶而为一了!如果说,“我”想攀附月色去看看她,或者说“我”想化一阵清风吹拂她,就未能脱俗。《山中》这样想象,极度的思转而成为对恋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化浓为淡,融冰若水,这正是徐志摩爱情诗的魅力所在。

徐志摩对初恋的抒写,是浓烈,真挚,清丽的爱情遐想。如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诗人就想变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一定要“飞扬”到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的“她”身上,才肯“消溶,消溶,消溶”“溶入她柔波似的心胸!”诗人宁可失去自我,只要能获得爱。这是何等的痴情,何等的执着,又是何等的动人。

徐志摩的《起造一座墙》期望热恋中的人的爱:

……有纯钢似的强

在这流动的生里起造一座墙

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

任凭白蚁咬烂千年的画壁

就使有一天霹雳翻了宇宙——

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

恋人的坚贞,爱情的自由。徐志摩一个比喻将它表现得多具体,多真切,确能引起少男少女的共鸣。

志摩《决断》中的爱,更坚决。“生,爱,死——/三连环的迷迷/拉动一个/两个就跟着挤”。如果说志摩写初恋真切,清丽,写热恋如火如茶,那他写失恋则如怨如诉,缠绵悱恻。他写《落叶小唱》追念逝去了的爱情,他的《在那山道旁》写重温昔日与心爱的人分别时欲说还休的情景,他用《珊瑚》表达了失恋的心情。“你再不用想我说话/我的心早沉在海水底下”,虽然心已沉,可并未死。还希望对方也来在“这珊瑚骨环绕的又一世界”“交互你我的幽叹”失恋了,仍那般痴情,那么一往情深。尤其是他的《我等候你》,在长达七十八行里 心中的痛苦说得淋漓尽致。

在徐志摩的大多诗作中,爱与死经常联系在一块。从情感的角度看,死是爱的最高形式,从哲学的角度看,死是生存的唯一实在:“我不说死吗?更不畏惧/再没有忧虑,再不吝惜/这躯体如同一个俘虏”《爱的灵感——幸运之一》这首诗是徐志摩最长的一首诗,也是其最好的情诗之一,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徐志摩自己一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另外一种表现。浪漫的人生激情既以退去不占主导地位,现实的泥土还没深陷进去,有的只是从从容容,毫不畏惧地对待生与死的情怀。

三、浅吟离别,甜蜜忧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渴望美满,追求美好生活是人性的天性。然而,现实往往不依人们主观意志转移,有情人难成眷属,才相聚时又道别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它留给人们的当然是伤感与遗憾。但是离情别恨是古今中外诗歌的传统主题,要在这块园地里推陈出新,独树一帜,是很不容易的。徐志摩足迹遍世界,朋友满天下,他时时处在与人、与地,甚至与这人世间的别离的预感之中。他善于在诗中抒发此种情感,言人所未尝言的奥秘,开人所未尝开的天地。他的离别诗是独树一帜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音译,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惜别情怀,却不见一个离别、伤感的文字。作者将自我情感外化,将自已“甜蜜的忧愁”转移到一位日本女性身上,以一位日本女性离别时欲说还休的“娇羞”神态,以及连续两个“道一声珍重”这令人柔肠寸断的韵味,把作者的离别伤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至。

徐志摩诗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离别诗应该是《再别康桥》。这是诗人一九二八年秋访欧归来作于返国途中的。康桥是徐志摩摆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去英国改攻文学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乡。康桥对他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著在谨严的格式之中,他将对母校的惜别之情写得别具一格。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的一开始,便创造了轻盈柔和的气氛。诗人是踏着晚霞而来的,所以才“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几分委婉,几分惆怅。这淡淡几笔点出了淡淡的离愁。诗人不忍用高歌来破坏这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来诉说自己内心无法言喻的失落感。河畔上的柳枝,在晚风晚霞的吹拂与映照下,富丽又妩媚,多姿又多彩。金色的影子倒染一池秋火,怎能不令人再三流连,为之倾倒呢?今晚终究是离别,一切已成为过去,因此,“不能放歌”。诗人是沉默的,客观上的景物也都染上他的主观色彩;高吟的夏虫为之沉默,欢愉的康桥为之沉默。也许只有别离的笙箫在吹奏着一支无字的歌,那只有诗人自己才能感受到。感情的真挚、细腻,流露了深深的空幻。诗人将那种浓郁的离愁点化得淡雅、缥缈,将离别时那种沉重的心绪藏于心底,使全诗显得飘逸、空朦。“再别”本包容着十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但这种复杂的情感化为诗时,则从头至尾表现出对自我的压抑,对情感的克制。如“轻轻的”一连用了三个,含蓄委婉地将诗人心头的沉重、依恋曲折地表达出来。在整个诗中,没有因难以割舍的别情而潸然泪下,更没因理想的破灭而号啕痛哭。弥漫全诗的只是淡淡的忧伤,悠悠的惜别,内含不尽之意。这正是情感经过理性的洗礼后所能达到的一种诗歌境界,所以有着永久的生命力。

徐志摩的离别诗不仅写与人别,与地别,而且写他要与这人世别,请看《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

披散你的满头发

赤露你的一双脚

跟着我来,我的恋爱

抛弃这个世界

殉我们的恋爱!

„„

顺着我的指头看

那天边一小星的蓝--

那是一座岛,岛上有青草

鲜花,美丽的走兽与飞岛;

快上这轻快的小艇

去到那理想的天庭--

恋爱,欢欣,自由--辞别人间,永远!

此诗作于一九二五年二月,当时在北京因徐志摩与陆小曼女士恋爱一事闹得满城风雨,“离婚再恋爱”遭到了世俗的非难。志摩对那种陈腐的偏见、顽固的社会感到绝望、愤慨。他要呐喊,要抗争,与其说是写恋爱,不如说写诗人的理想:冲破现实的牢笼,从荆棘中和冰雹下闯出一条路来,“去那理想的天庭”。

社会容不得他的自由爱恋,他也就不能容忍这没有爱的社会,诗人开笔就愤怒地喊到“这是个懦怯的世界”与其生活在这样一个容不得恋爱的社会,还不如“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去那理想之中的美丽小岛,那里才有“恋爱、欢欣、自由”诗人在末尾对这懦怯的世界的回答是“辞别了人间,永远”这种离情别恨,是生之离,爱之别,但却是欢欣的,即使是这种生死离别,徐志摩也将其抒发得淡淡的甜蜜浅浅的忧愁,丝毫不见悲观颓唐,这真是独树一帜的离恨之歌。

徐志摩至情至性奔放不羁的人格力量,熔铸成一种哀而不伤、柔情万种、甜蜜忧愁等独特的艺术情感。而这情感的内核无疑是三个大写的字:“爱”、“自由”、和“美”。正是这种充满了现代精神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的单纯而又坚定的信仰,才衍生出他诗歌中音韵曼妙而又缠绵悱恻的情感律动。有希冀、又有失落;有激越、又有迷茫;有徘徊、又有执着;有欢愉、又有痛苦;有坚定、又有怀疑。更有一种挥之不去欲罢不能的怅惘几乎笼罩弥漫了他所有的诗行。他永远处在一 张紧张的追求当中,求而不得,而又不断的寻求。而这种信仰与追求灌注到他的诗歌里,不管是何种情感,在我看来,都是美丽的,不仅是优美,还有壮美。即便是那种带有悲剧性质的情感,也因了这种追求本身而增加了诗歌的厚度和强度,这种从更高层面上揭示了生命本质的情感,这种因历尽黑暗又穿越了黑暗而纯净闪光的情感,就显得格外的荡人心魄、感人肺腑。

参考书目:

① 徐志摩诗文网(http://)

②《徐志摩经典作品选》 刘文元、陈宝生当代世界出版社

③《徐志摩名作欣赏》谢冕中国和平出版社

④《新月诗魂——名人笔下的徐志摩》赵遐秋东方出版中心

第三篇:感受诗歌的魅力

感受诗歌的魅力

对我而言,那是一个神灭而美丽的字眼。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我结识了它——“诗歌”。那月夜下诵读《唐诗三百首》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

小时候喜爱诗歌,确切的说是钟爱背诗。每当一首诗脱口而出时,总能听到大人们的赞许声,眼见小朋友们投来的羡慕的目光,心里便对李白,杜甫,王昌龄充满了感恩。即使我并不理解,但我爱诗——一个孩子纯粹的骄傲,诗歌曾带给我荣誉。从泰戈尔开始,原来是个不一定非要如此整齐,才明白原来不只有唐代才盛产诗人。《园丁集》《新月集》,泰戈尔的简约教会我深刻,而他飞扬的文字让我真正学会感受。还记得那首诗:

“哪儿有一种执著,超过岸对海的痴情——以同一种姿势环抱大海。”

我为他精妙的设计而折服,各位那份执著,那份静默着的深沉的永恒所打动。于是我开始认识莎士比亚,认识席勒,认识普希金,试着读懂《欢乐颂》,读懂《船长》,更试着去发现美,去汲取思想,去感受,去成长……席勒的《欢乐颂》可以让长期浸在忧郁中,为面包而贱价出卖作品的贝多芬动容,在黑夜里汲取到阳光的温暖,用一曲《欢乐颂》唤醒了整个维也纳沉睡的心。这难道不应归功于诗歌的魅力?因为成长,诗歌带给我的不再是骄傲,荣誉,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双眸和一颗日益丰富的心。事实上,我并不清楚,是成长让我懂得诗歌,还是因为诗歌,我成长……

诗的韵味教会我欣赏,诗的意境教会我妄想,诗的含蓄教会我深刻,诗的永恒教会我呵护……他唯独没有教会我创作。只是因为在我心里那是一片“处女地”,不容办点玷污。直到我读了名人传记。毕加索酷爱作诗,而他的文字不曾为人所接受,人们的评价是:画你的画去吧!而米开朗基罗由于一生工作于教皇的枷锁下,他的诗歌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他们都不曾放弃过诗歌创作,因为挚爱,也因为那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封邮给生活也寄给自己的信件。在发现原来诗歌也是一种随性的艺术而非诗人的特权。于是,我开始尝试创作,不介意指责,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最深刻的体验:“那是天空的音符”,真正的诗歌并非这首《雪》而是那天空的精灵。于是是个不再只是平铺的纸页,美的载体和随性的艺术,他不再抽象,因为它是立体的,是斑斓的,依旧美丽而神秘。

原来,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读不完的诗……

第四篇:诗歌的情感把握20131203

诗歌的情感把握20131203

教学目标:

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教具:多媒体、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是唐代的张籍创作的《节妇吟》,同学们先来齐读一遍,体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学生齐读: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生: 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学生适当讨论后)

生: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回到应试层面上来看,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中,2008年全国18套试卷中有9套考查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2009年则有了多达10套以上试卷涉及。纵观这些试题,我们会发现试题的命题动向有了新的变化。

二、命题动向

我们可以将高考情感类诗歌考查要点归纳为三类:

(一)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的分析

(二)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三)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师:这类题型较难,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很难做到准确全面,这就需要同学们具备扎实的基础、巧妙的方法和使用的答题技巧。

三、技巧方法探究:

(一)基本方法

1、读题目。

师: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

尤其注意诸如“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字眼。

(带领学生一起抓诗题中的关键字)

《书愤》:“愤”即感慨与忧愤之意;

《忆江上吴处士》:“忆”即忆念之意;

《天下怀李白》:“怀”即怀念之意;

《闺怨》:“怨”即幽怨之意;

《独坐敬亭山》《春夜喜雨》《征人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田园乐》

2、看作者。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

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曹丕志得意满,《燕歌行》志深笔长;曹植少年才俊,《白马篇》英逸豪迈。

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2,熟悉的诗人。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3,寻找情感载体

师:诗人把感情汇聚在某一物象上,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

(1)意象:自然意象、人事意象

月——思乡念亲(带领学生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

松竹梅——高洁坚贞杜鹃——悲惨凄恻

雁——相思离愁(带领学生背诵“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登高、凭栏——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悲伤(带领学生背诵“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吹笛、吹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内心孤寂

折柳——惜别怀远

(2)特别关注:

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

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

(二)能力提升,三首情感类诗词鉴赏评析

课堂活动:和学生一起完成这三首诗歌的赏析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 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

课堂实录:

师:先从题目入手,应首先抓出哪个字?

生:归。

明确了诗歌情感和思乡有关。

师:首联中哪两个动词最重要?

生:去——离开,归——归来

师:再通过两个时间词的暗示,这就表明了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了。

请同学归纳颔联中传达的信息。

生:身在异地他乡,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

师:很好,颈联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年龄增大。二呢?

生:乡情日浓。

师:尾联写自己风尘仆仆赶路,表现出了什么情感?

生:归情急切。

明确答案

答案: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课堂实录:

师:标题中应把握的是哪个词?

生:登楼——通常表达报国之志、壮志难酬。

师:谁来说说岳飞?

生:精忠报国之人,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师:诗人登黄鹤楼遥望北方失地,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呢?

诗文中由“想当年”、“到而今”领起的这两组句子构成了一种什么关系?

生:对比。“想当年”的繁盛与“到而今”的满目疮痍形成了对比。

师:所以诗人首先是发出了昔盛今衰的悲慨。针对“想当年”、“到而今”的情境,还会有什么思想情感呢?

生1: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

生2: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

生3:对百姓的同情。

师:接下来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生1:想象。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于是变得斗志昂扬。

生2:特别是想象胜利后再登黄鹤楼,心情变得舒畅了。

明确答案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转而到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最后在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之后表现出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

问:“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课堂实录:

师:依然请同学来分析诗题和作者给我们的暗示。

生1:标题名为《春日》,再加上首句“韶光大半去匆匆”,所以会抒发伤春之情。

生2:注释中说“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处于这样的背景下,应该会有忧国之情吧?

师:是的,后两联中,有个典故需要注意,怀王死后,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

明确答案

答案:“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二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强调答题规范性:

1、层次清晰,注意分点作答,凸显层次。

2、吃透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注意基本格式:“由开头……转而到……”。

3、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注意思维的全面严密。

四、即学即用

课堂练习——

(一)裴给事①宅白牡丹(无名氏)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 ①裴给事:裴潾,以门荫入仕,一生 “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唐敬宗宝历初年,曾任给事中。

就本诗第三、四句,结合全诗谈谈其中寄寓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解析指导】

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

参考答案:

1、白牡丹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高洁之感,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

2、表现了对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

(二)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转而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三)待储光羲①不至(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②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③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④。

[注] ①储光羲:唐代诗人,王维的朋友。②要欲:好像。

③了自:已经明白。④空复情:自多情

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解析指导】

诗人很渴望和友人见面。重重门户从清早就打开,坐着等待友人的到来,想听听载着到来的马车发出的声音,这一个细节,写活了抽象的友情。首联写动作,颔联写心情,其实都是写渴望,和渴望中些微的焦急,在这一切的核心,是爱。颈联一转,从写心情转移到写景。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跳跃。有等待经验的都知道,我们在等人的时候,为了避免焦虑,会自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即便是最枯燥的风景,我们也看得津津有味。颈联表达恰好表达出了等待者久候人不至的心情。时间已经不早,晚钟已经响起,诗人已经等待了一天,诗人一天都在等待,但是友人未至,而且又下起小雨,而“过”字,也许也可以这样解释:春雨都来了,你还不来。可以想象自然的光线已逐渐暗下去,雨在若有若无地降落,在这种阴郁,潮湿,幽暗而又寂静的环境和氛围中,愁绪在以喷泉的速度生长。尾联十字,一声长叹。

【参考答案】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及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这是一篇游子伤春怀人之作。

上片写惜春思归。“急雨收春,斜风约水”。写暮春时节,雨急风斜。这第一句写得别致新颖,其中“收”字尤见功力。不言春将尽,不言春归去,而曰“急雨收春”,看一“收”字,至使“急雨”反客为主,造语生动俏皮。急雨收回春天,斜风拂掠水面,而“浮红涨绿鱼文起”接着写暮春时节水面上的景致。红化凋零,飘飘洒洒落满江面;江水上涨,绿波荡漾;鱼儿游弋,激起阵阵波纹。这里的“鱼文”二字最易引起人的暇思。中国自古就有鱼雁传书之说,书信常被称为“鱼书”或“雁书”。这“鱼文”仿佛就是幻化了的书信,勾起游子无尽的相思。“年年”两句直写惜春。游子珍惜春天,舍不得春天离去,见春将尽,落红飘零,意绪万千。正如辛弃疾所云“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游子惜春,可春并不理会,春归时也不懂得招呼游子,不知约游子结伴而还。春本无知,春本无晓,如此怨春,似乎无理,然而更显其情真意切。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无理有情之妙。

上片惜春思归,下片自然而然地转入怀人。“留恨城隅,关情纸尾。”写当初与妻子的离别及日后的书信传情。城隅,即城角,当初与妻子离别之处。不忍离别,却又不得不离别,于是便有“留恨城隅”。一个“恨”字笼罩了下片,也为读者理解全词提供了一个契机。不能相见,只能在书信纸尾看到妻子的一片关切之情了。接下去作者描摹了抒情主人公凭栏远眺的镜头。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借凭栏远眺写愁绪。李煜有句云:“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辛弃疾有句云:“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阑干长对西曛倚,”写抒情主人公倚着栏干长久地凝视着西天的落日。熟悉中国古典诗词的人都懂得这是一个痛苦的形象。结尾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诗句,杜诗云:“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以遥望对方所见的景致极写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贺词云:“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写夫妻老矣,却关山阻隔、江南渭北天各一方。这结处用语质拙,不雕饰,不张扬;江南渭北已溢出无限情思,而鸳鸯白头更让人感慨万端。

贺铸善于写情,往往情真意切,此篇便是一例。贺铸善于处理结处,此词上片结处的无理而妙,下片结处的质拙含蓄,都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启迪。[1]

3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宋太祖贺皇后族孙。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第五篇:运用情感纽带 感受音乐魅力

运用情感纽带 感受音乐魅力

——初探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秦红莉

(三门峡市东风小学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摘要】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笔者依据新课标理念,首先分析了情感体验与音乐欣赏的特点,然后根据特点认为可以从拓展音乐时空感知多种情境、视情境教学的不同引发真实情感、借助联想创造诱发心中美感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 情境 联想创造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音乐教学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特别是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音乐是一门最擅长于抒发感情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人类通用语言——心灵之声。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因此,音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情感交流。一则,要通过音乐动之以情,感之以形,晓之以理,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其乐观向上的精神,并“使之爆发出火花”,达成审美教育的目的。再则,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以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愿望。忽视情感性的音乐教学,不仅会阻碍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而且是对其音乐兴趣的扼杀。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情感进一步发展和变化。我们在音乐教学上应该如何运用情感这一特殊纽带,引导学生打开心灵之窗,感受音乐美的魅力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拓展音乐时空,感知多种情感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案,对学校四、五、六年级学生作了一番有关音乐喜好的调查。从中不难发现三个年级的学生对于课堂上所学的歌都抱以“一般”的态度,同时“令人讨厌”这一项所占的比例也很高。另外,我们还发现学生对于课外的各类通俗、流行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也给我们的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拓展音乐时空,正确选择课本外合适的教材,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那么应该选择哪些音乐呢?首先,作品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作品应该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并且贴近小学生的表现能力,是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定期进行音乐展示,这样可以防止那些无意义音乐作品的侵入。

二、重视情境教学,引发真实情感

从字面理解,情境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世界。从另一个角度说,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因此,情景教学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关键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导情感投入

情境的设置包括学习环境和组织教学的情境创设两方面。环境设置就是布置一个特殊的音乐教室,可以张贴各类音乐图片、音符,放置各种头饰、打击乐器,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定的音乐情境。组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听着音乐律动进教室,感受音乐氛围,安定情绪,进而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感受情境,诱发情感共鸣

感受情境主要是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者多媒体精彩直观的画面为切入口,在教师引导下,来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欣赏乐曲《苗岭的早晨》时,教师通过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展开联想:清晨的太阳刚刚升起,小鸟在树上唱歌„„使学生迸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三)拓展情境,引起情感升华

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在情感投入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

(四)转化情境,达到情理合一

伍德曾说过:“音乐能使人们沟通思想,联系感情,改进德行;它能把人们带到更高更美的境界。”因此我们要懂得转化情境,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生从情境转化中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

三、借助联想创造,诱发心中美感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里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实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入其中,诱导他们设身处地地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感觉,这就是联想法。它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音画”展开联想。

由情入手,注重思维,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已成为音乐教学的主流理念。音乐教学绝不仅仅是靠一张嘴和一台录音机,它更需要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用情感去浇灌、去融合,奇迹往往诞生于其中。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特有的魅力,也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然而,无论是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还是新生代在特殊发展年代给我们造成的危机,都对我们音乐教育者提出警告: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丰厚自身的知识面和文化底蕴,不断探索和研究教学中的新课题新方法,是我们面对时代的筹码。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下载把握诗歌情感感受古诗魅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握诗歌情感感受古诗魅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2010年11月11日 一、教学内容: (标题 (同上) 课本页码 教参页码 )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 2.能力目标:探寻把握诗词情感......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祁阳四中语文二轮复习专题5: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 教案 主备人:桂华锋 上课时间: 学情分析: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古诗表达的情感类型,希望通过对类型的掌握及答题技巧的掌握能够解决高......

    如何把握诗歌情感(样例5)

    如何把握诗歌情感 山东高密市第五中学 张爱燕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语言凝练,情感丰富。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

    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

    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 教学目标: 1、分析近几年长沙中考题型,了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题题型。 2、掌握快速把握诗词思想情感的基本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感古诗大全

    人人都会有自己的情感,那么你知道关于情感的古诗句由哪些吗?下面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些情感古诗大全吧!情感古诗大全1、相亦,力百花。春到屎坊,拒成灰始。2、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

    从抒情方式把握诗歌的情感

    从抒情方式把握诗歌的情感 古诗鉴赏最大障碍是读不懂诗歌,把握不了诗歌的情感内容。这有诗家语言的疏离陌生之因,有时间距离和历史情境之异,也与我们对诗人抒发情志的规律把握......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学设计

    高考诗词鉴赏复习--------情感主旨类 教学设计 张家窝中学李丽 一、教学目标: 1.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2.准确判断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3. 掌握情感主旨类题的答题模式 二、教......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的把握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的把握 【教学导引】 : 本讲内容是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或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讲解题材与情感的联系,也可以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