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有感
读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有感
童敏
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子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读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而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一定要提得起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而已。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老师学习,决心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虽然有些一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尝了甘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人,无论对父母还是其他长辈。哪怕是对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一直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我能做到将心比心。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了。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老来孤独的心,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几个养老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这个寒假,悉细照顾父母,和他们促膝谈心,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玩,和他们一起观赏花灯焰火,看民间扮玩。经过这一假期,我欣喜地发现,老人越来越开朗了,吃得越来越多了,身体也越来越好了,脸上开始有了光泽,皱纹也少了。想想确实有道理,作为他们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心情怎能不舒畅,胃口怎能不好呢?
在学校里,我也尽力把《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落实到工作中去。首先先要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论语》里有一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期以来,老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遗失了这根本的一条,因此实效性不大。今天,当我切身感受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时候,心里的滋味十分复杂。试想:我们做老师的自己连讲台都收拾不整洁,学生又怎么可能收拾得好抽屉呢!“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我要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来督促自己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要合乎《弟子规》的要求。在生活细节方面,我有时对学生指手划脚,今后要小心、严谨、细致地身体力行。比如捡垃圾,擦桌子,整抽屉等等。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其次要与同事友好相处。努力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以前,我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今后要注意修正。
总之,读了《细讲弟子规》一书,我感悟甚深,受益匪浅。通过此次读书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细讲弟子规》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学习来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以及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学习中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充分保证执行能力,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观看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有感
观看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有感
李雪玲
现在在教育中提倡让学生学习背诵《弟子规》,在教学中我们也让学生开始练习背诵。通过假期的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的学习,我对《弟子规》又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弟子规》是我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它对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行为都有指导作用,如果我们都能按照《弟子规》的教诲去做,那么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就能更加和谐。
有人说《弟子规》是给小孩学的,这话不完全正确。《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本,孩子应该学,但我们成年人也一样应该学习。因为《弟子规》讲的是前贤的教诲,是生活的规范,它能使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种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应明白,所以每个人都应学习《弟子规》。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使我受到很多教育,其中受教育最深的是《弟子规》的第一篇“入则孝”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入则孝”的意思是说在家里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孝是道德的根本。
我们的身体受之父母,没有父母的养育,就没有我们的生命。因此我们应无条件的孝敬父母。那么怎样做才是对父母的孝敬呢?《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话,从表面看它的意思就是说父母的呼唤,要马上应承;父母的命令,有马上执行;父母的教诲,要恭恭敬敬的听取;父母的责备,要虚心的接受,这些都是孝心的体现。俗话说“孝顺孝顺,孝就是顺,顺就是孝”我们应顺应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心意,如果他们的要求是错误的,我们做子女的也不能顶撞他们,我们应做到“谏使更”并且要“怡吾色,柔吾声”;如果父母的责备是错误的,我们也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的成长可谓是呕心沥血,但他们不图我们的回报,就象歌曲《常回家看看》里面唱的那样,他们就图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可是看看我们现在做的,虽然能给父母一些物质享受,使他们不愁吃穿,但每天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搪塞父母,不能常回家看看,对父母的呼唤、命令、教诲、责备都不能做到“应勿缓,行勿懒,须敬听,须顺承”。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我认识到了自己对父母做的还很不够,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像《弟子规》里说的那样去做,常回家看看,抽时间多陪陪父母,使他们过的更幸福,更开心快乐。
第三篇:读蔡礼旭有感
读蔡礼旭有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过:“人人都希望过上美满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这让我想起了蔡礼旭的 老师「幸福美满的人生」讲座,一个人幸福与否,根源在于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正确,人生就扎下了正确的根基。如此,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人,才会有幸福圆满的人生。
他一句句幽默的话语,一段段的引经据典,让人找到了“聚精会神”这个平常词的内涵。在一次不经意中观看了蔡礼旭VCD讲座。随着讲座的延续,我的心灵一次次得到震撼,一次次得到共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西方人的童年是天堂,中年是战场,老年是坟墓。他们不注重孝道,人到高龄后,每天在养老院里面坐吃等死。没有天伦之乐的老人,内心很孤寂,很空虚。”而我们东方的中国人呢?我们的童年是拿来积福的,成年时要懂得造福人民,造福社会,晚年才能享福。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态度与规划。这是一种心灵的归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我们向往的归宿是天伦之乐,父慈子孝,夫妻和睦,最关键的是我们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还记得蔡老师在《弟子规》中讲过“人的潜力就像冰山,要用哪兩把钥匙才能开发呢?蔡老师给孩子讲课时画了一个冰山,但只能看到他百分之五,大多部分都被海水埋没了,蔡老师告诉孩子们:“人的潜力就跟冰山一样,大部分都埋没了。那么怎么把这九十五开发出来?老师今天送你们两把钥匙把它开发出来。第一把是孝顺,第二把是礼貌。礼貌其实本质就是恭敬之心。”在孝 顺父母的基础上,礼敬所有的人,这样心量自然会放宽,量大福就会大,当心理没障碍时,智慧自然就打开了。”
我读了这段话心里想: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父母的心中都是小皇帝或小公主,在父母百般疼爱中成长,大都缺乏孝敬父母和礼貌待人的意识。但是,孩子如果没有孝敬父母的心,没有礼貌待人的心,将来长大做事、待人就不会宽宏大量,也永远干不成大事业。而我们却一点也不体会我们的父母,把他们当仇人,认为他们把自己喜欢的生活强加给我们,我们是悲哀的,但是今天蔡礼旭老师让我们读《弟子规》,真的让我感到脸红,有多少件事我有做过啊。
因此,我们的父母不要在生活上一味的疼爱孩子,在学习上让孩子整天忙着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要在品行上时刻教育孩子从小必须孝敬父母,讲礼仪懂礼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所以希望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弟子规》。我们做教师的要带领学生认真诵读《弟子规》,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让每个学生牢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用圣人训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习惯,力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懂礼貌,讲诚信,排除心理障碍,用好两把钥匙,刻苦学习打开智慧之门,将来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我们不能以爱的名义对我们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很容易伤害我们最爱的人,所以我们要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
教科院088班
朱丽芳
2081634211
第四篇:观蔡礼旭《弟子规》有感[模版]
观蔡礼旭《弟子规》有感
片头曲让人倍感清心,经查是王俊雄的《花间梦事》,很是喜欢,或许是爱屋及乌,便很快融入了蔡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解。
由于时间紧迫,到目前为止我看了二十二集,听到蔡老师一个个之前从未听到过的理论,每每都觉得自己有生以来活得有些平凡,也深深责备自己竟有那么多不可原谅的错误观点。
1.之前无数次听到“活到老,学到老”等类似的言论,总认为它仅仅是一句平凡的语言,却从未思考里面蕴含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像齐白石大师一样,在弥留之际,还画了生命中最后一幅画中之王——牡丹,生命不息笔不辍。但反观自己,每想弥补自己在工作上所需的知识,总会有“现在学有点晚”的思想,但蔡老师讲的“学习不在于多,而在于做”,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以后要为之努力。
2.小时候家里很不富裕,父亲属兔,母亲属龙,人们常说兔和龙属相相冲,性格不合。现在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父母会为钱的事起争执,而我从小心思细腻,总觉得我只要学习好,多帮助母亲做些家务,以后考上大学,毕业后能缓解父母的矛盾。小时候的经历让我在大学也很是勤奋,也让我懂得父爱母爱所构建的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性格和价值观的影响,在观看弟子规之前,我都认为上学毕业找份好工作,是让我将来的孩子衣食无忧,但现在我明白了,人要懂得去关爱,父母之爱,亲情之爱,都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感谢贫穷”。3.出门在外,每次给父母打电话总是报喜不报忧,其实我深知他们还是担心,担心我住的是否舒适,担心我的工作是否顺心,担心我钱是否够用。每次我心情不好,都会想到父母在家是否不开心,好几次打电话回家都应验了蔡老师讲的“曾参母亲用扎手之法呼唤儿子回来”的事例。当初去到离家千里的广州,从未想过离父母很远会有很大关系,现在想想,命运让我体验了远离家人的那种思念,所以倍感珍惜。要像蔡老师讲的那样“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除了这些让我深感自责的观点,当然,也有很多观点让我连连点头。“百善孝为先”,学孝是家人的言传身教,奶奶的婆婆(下称太奶奶)由于当年日本入侵时,眼睛生病没能及时就医,在五十多岁就失明了,奶奶在饮食,坐卧,洗漱等很多方面,都必须帮助太奶奶,包括夜间喝水,奶奶都要起来好几次给太奶奶倒开水,这个习惯持续了四十多年,在我小学四年级时,太奶奶很安详的去世了,没有任何病痛的折磨;每次父亲生日,他都会买些东西给奶奶送过去,我疑惑,父亲解释说:“他生日那天是奶奶最痛苦的一天。”当蔡老师讲到“人的生日即是母亲的受难日”我平凡而普通的父亲教育了我,很庆幸——我还算孝顺。
每次看完一集,临近结尾都会响起《龙井茶园》,让我总是闭目净心听完,视频才看一半,我一定会继续认真研读,让自己成长。
王金软
2016年7月30日
第五篇: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一)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子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读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而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一定要提得起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而已。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老师学习,决心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虽然有些一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尝了甘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人,无论对父母还是其他长辈。哪怕是对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一直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我能做到将心比心。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了。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老来孤独的心,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几个养老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这个寒假,悉细照顾父母,和他们促膝谈心,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玩,和他们一起观赏花灯焰火,看民间扮玩。经过这一假期,我欣喜地发现,老人越来越开朗了,吃得越来越多了,身体也越来越好了,脸上开始有了光泽,皱纹也少了。想想确实有道理,作为他们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心情怎能不舒畅,胃口怎能不好呢?
在学校里,我也尽力把《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落实到工作中去。
首先先要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论语》里有一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期以来,老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遗失了这根本的一条,因此实效性不大。今天,当我切身感受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时候,心里的滋味十分复杂。试想:我们做老师的自己连讲台都收拾不整洁,学生又怎么可能收拾得好抽屉呢!“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我要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来督促自己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要合乎《弟子规》的要求。在生活细节方面,我有时对学生指手划脚,今后要小心、严谨、细致地身体力行。比如捡垃圾,擦桌子,整抽屉等等。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其次要与同事友好相处。努力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以前,我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今后要注意修正。
总之,看了《细讲弟子规》,我感悟甚深,受益匪浅。通过此次读书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细讲弟子规》就是让我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学习来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以及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学习中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充分保证执行能力,为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二)初读《细讲弟子规》就真的感觉是一本好书,说的虽是平常的事,讲的却是不一般的道理;细细品味《细讲弟子规》,直悔自己接触的太晚、太迟,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之前怎么都闻所未闻?
《弟子规》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出来,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从生活面把它整理出来,所以他能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蔡礼旭老师又对弟子规的每一句都深剖细解,才能使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症结一一找到可以处理的方法。
一场好梦、好戏需要智慧,智慧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沉淀。“养子使作善也”,当孩子有颗“善良的心”,他就有善良的行为。看别人家的孩子,在我眼中,皆为十全十美,而很清楚自己孩子并非十全十美,要达到十全九美都很难。但现在读完《细讲弟子规》,我很清楚:教育孩子有颗善良的心,用智慧沟通,用德育引导,孩子一定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
晚上散步的时候,我给孩子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寓意,也告诉他“瓜田李下”这个成语的出处,希望他为人处事可以不让别人有“瓜田李下”之嫌疑,延伸到“入虚室。如有人。”到同学、朋友、亲戚家,要做到,入无人之室,就如有主人在一样,不乱翻主人东西。看时下热播电视剧《龙门镖局》时,剧中的“大当家的”被一系列的所谓的巧合弄的伤痕累累时,告诉孩子“宽转弯。勿触掕。”“事勿忙。忙多错。”那么,这些“巧合”是绝对可以避免的。在游览北京清华大学时,有两个导游为排队等候参观的事大打出手,告诫孩子“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远离是非恩怨,避免恶俗污染。
在饭店等人吃饭时,孩子吵吵饿,告诉孩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再给他讲一个德育>故事:宋代有一个叫陈昉的家族,一家十三代同居,七百余口人,同时吃饭,就连他家里的一百多条狗也能做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这样,绝对让他记忆深刻。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细讲弟子规》中学到的!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在生活上,“父母呼,须应承。”“父母责。须顺承。”“步从容。立端正。”“衣贵洁。不贵华。”在学习上,“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在做事上,“此未终。彼勿起。”
“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能做到此,一定不会“失诸正鹄”的。教育孩子以“德”为本,且勿宠溺孩子,“宠猪举灶,宠子不孝。”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上行下效,愿我们都拥有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