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人文科技讲座心得体会
听讲座心得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不知不觉我已近快毕业了,现在回忆起来,这大学四年来的听讲座,我从中受益匪浅。还记得第一次去听讲座场景,那时的我还只是一个傻乎乎的大一新生,只是听说听讲座可以加学分就去听。现在想想未免觉得有些荒唐,但却就是这个看似荒唐的行为,让我从此迷上了208那个有着浓浓的学术气息的讲学厅,让我在大学的四年里不至于真的荒废了一切!
大学这四年,听过多少讲座,早已数不清;这四年,听过多少讲座,说都说不过来。每一次讲座,都有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教授们、讲师们,每一位,无不是陆海潘江,他们那幽默、诙谐、睿智的言语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激励着我,指引着我。
虽然有一些讲座的具体内容我已忘记,但有一些却留个我很深刻的印象。比如我听过的赵玲玲教授关于“如何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的讲座,听完以后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作为一名大四的准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那我们应如何从中脱颖而出?除了高学历的证书外,基本的面试技巧和职场礼仪也是我们迈向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开始,赵玲玲教授讲述决定第一印象要素中包括外表、举止仪态、交谈内容。讲座围绕着主题简述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出男女正确的着装方式。套装、配饰选择与色彩搭配均以简单、大方、稳重为主,衣服的面料要选择质感好的。
二:简述正确的站姿、坐姿、行姿。如站时要挺胸收腹,行走时优雅稳健。
三:从肢体语言方面提出建议。
四:简述应聘面试时的礼仪,包括进出门礼仪、交谈礼仪、肢体礼仪。
讲座共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老师对男女生的穿衣礼仪、穿衣色彩的搭配以及站姿、坐姿、行姿进行讲解,还现场找了两位同学手把手的教。第二环节是进行如何化好面试妆的介绍,达到了讲座的高潮。老师亲自为现场的同学作模特,给大家做示范,从各个细节入手,仔细描述在职场中需注意的问题。
又比如我听过的王乐夫院长关于《我的美丽祖国在长春》的讲座,听完以后我确实是有很大的感触。讲座是关于周游方面的,旅游能给人带来灵感,很多时候,有一些难题一直被困住了,久久不能得到解决,有时侯出去逛逛,也许久突然来了灵感,一切难题都因迎面而解。旅游还能使人的心胸更加宽广,在很多情况下,喜欢旅游的人心胸都是比较宽广的,并不是因为其心胸宽广才喜欢上旅游,而是在旅游的过程养成的一种气质。爱旅游的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和各式各样的事接触,渐渐地人也就变得大气,而这种大气会让别人觉得更乐意与之相处。
在这大学的四年里,我很庆幸自己能坚持去听了那么多各种各样的讲座,我也在这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完善自我,为自己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积聚着能量,我希望终有一天,我也能像我的老师们一样,以自己丰富的学识、不俗的谈吐去滋养我的学生们!
第二篇:聆听大学人文科技讲座有感
聆听大学人文科技讲座有感
转眼间已经大四了,临近毕业,走在校园中总感觉有那么一丝丝离别的伤感在校道中弥漫,时刻提醒着我自己,我的大学生涯即将要写上句号了,当初稚嫩的我踏进广技师的情景还仿佛历历在目,好多人总是评论说这学校的面积太小了,不符“大”学的名号,但是我这个人比较乐观,不会在意学校面积是否符合“大”学名号这种问题,因为我是来上大学的,不是来上“大”学的,正所谓古人有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精彩的大学生活,而现在也依依不舍地迎来了毕业季。回忆起这四年缤纷多彩的校园生活,有太多令我难忘的人事物,其中不得不说的就包括排着长长的队伍在讲学厅外等候入场以及站着听完讲座后拥挤地离场的情景。
常听一些人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的缩影,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立的思考和选择能力以及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形”。通过大学四年的生活之后,我明白了这些人这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大学的生活真的是可以树立填补人的三观,并影响其一生。一开始进入大学校园时,是刚刚从压抑的高考中解放出来的时候,犹如从地狱突然到达天堂的感觉,觉得一切都太自由了,自由到自己无法突然间适应这种巨变带来的冲击,所以对于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一开始十分地迷茫,没有人会教你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一切都得自己独立完成,这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和焦虑不安,还好那时候学院组织了辅导员对我们新生进行了心理辅导的讲座,组织开展一系列关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面对压力、如何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具有指导性思想的讲座。听着老师讲关于生活、情感、人际交往、未来等等的一些话题,也情不自禁的思考起自己的人生,然后三省吾身而后行,这令我受益匪浅。
转眼间大学时代的讲座就要离我而去了,总的来说这几年我在讲座中的收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轨迹,有的人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有的人牢骚满腹,总以为与众不同,而到头来仍一无所。但是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那么是什么在造就我们的不同呢?我们做任何事情,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客观因素,而在于我们做事的态度。客观困难的确存在,但关键在于我们是直面困难、解决困难,还是回避困难、在困难面前放弃,这便是一个态度问题。现在我们即将告别青青校园,步入社会,重新面对人生的另一挑战,或许道路不一定那么平坦,但是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不为困难所吓倒,一定就能够战胜困难。
二、为人处事要时刻保持谦逊的作风。四年的时光,在这属于我的校园中,听过的讲座内容逐渐也随着时光的消逝慢慢淡出我的脑海,但是依稀还记得曾经的某一次讲座是讨论学习这个话题的。从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结束,整个过程都在不停地学习,人的生命太渺小了,而世界又是那么的大,我们只有不停的汲取生活中的养分,才能够不停地增长见识以面对这个足够强大的世界。而当今的社会正在快速地发展当中,如果想要在生活面前做一个强者,就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习不同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而现在,经过大学四年的洗礼,我们这群学生即将转变身份投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中,虽然学生时代的生活将要进入尾声,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的学习也就此宣告结束,步入社会中等待我们去学的知识更多,我们更要时刻保持谦虚、虚心的求学态度,活到老,学到老。
不由得再次感慨,大学生活真的不到百日就要结束了,以后想要在再听这些讲座的机会就真的是可以说没有了,回想这几年在大学校园中学会的一切,其中不少就是从这些讲座中学到领悟到的,真的很舍不得这种久居象牙塔的感觉,如果可以再来读一次大学,我相信对我又会是形成一种不同的三观吧,可能我会变成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的我也说不定,大学真是神奇,不只是仅指它的讲座,包括它的一切。
第三篇:人文科技讲座心得体会
人文科技讲座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文科技讲座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文科技讲座心得体会1作为白云校区的第一届学生,遥想初来乍到时白云校区只有荒凉的几座建筑,荒凉偏僻的背后是刚踏入校园求知若渴的激情和奋发向上的动力。偌大的白云校区,野草丛生的背后是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匮乏,连图书馆都没有的我们渴望知识的洗礼和熏陶,在没有网没有书的日子里,我们只能通过阅读教材认真听课中度过,憧憬着的丰富多彩校园生活太遥远。在学习道路上茫然的我们在白云恍如隔绝尘世,内心安然沉静的背后是空壳的灵魂。
20XX年11月,当学术讲座走进白云时,无数12级学子和我一样拿起宿舍的椅子前往还没有装修好的饭堂三楼听讲座,犹记当初为了抢到好位置,讲座开始前的两个小时就去排队,还带本小本子认真地做笔记,没有地方坐的同学还席地而坐,只为汲取知识。演讲的老师在上面讲着,同学们在下面听着,下午的阳光晒进食堂里,照在同学们后背,食堂里响起的是老师演讲的声音和底下同学们刷刷做笔记的声音。一双双盯着演讲者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满足,老师也讲得起劲,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拉长到了两个小时,汗水已经湿透了他的衬衫。一场知识的盛宴下来大家意犹未尽,这让我想起了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尽管搬到了穷山恶水的云南,无所的学生和老师们都能饱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严谨的治学态度。成长中的白云有其艰苦期,纵使荒凉落寞,不变的是求知向上的精神品质,而人文科技讲座正如一汪清泉送来了一抹甘甜,是精神传续的纽带,带给一个新生求学道路上的希望,丰富了我们学识的同时也让白云校区愈发有人文气息。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2年周卫忠院长的讲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周卫忠老师,是我院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西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西方文学、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重点研究俄罗斯文学和文论,近年来侧重巴赫金诗学研究。先后开设过《外国文学》、《西方文论》、《西方文化概论》、《俄罗斯文学专题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巴赫金诗学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在西方文学、西方诗学、西方哲学和文化的研究中有一定成就,尤其在巴赫金诗学研究领域较有造诣。周老师生动地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在小说当中展现出的哲学思想,引发了我的深思,也因此我开始喜欢上俄罗斯文学和哲学,开启了我对哲学的认识和思考。尽管不是文院学生,但可以说听过周老师的讲座后,我开始大量阅读有关俄罗斯文学的`书,对俄罗斯民族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说看小说成为了除了专业课之外的第二兴趣。看文学作品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思考,也让我浮躁的心沉淀下来。
学术讲座在白云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四年里经历过10次讲座,虽然讲座的质量不一,涉及到学科范围也很宽广,也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金融的,有科技类的,有人文类的,讲座的地方也有饭堂到了礼堂课室,越来越正规越来越正式的同时也见证了白云校区的成长。在如今这个注重物质的时代,开设讲座在大学变得难能可贵,学术讲座的背后是大学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体现。学术讲座的举办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求知精神的延续,是大学自由思潮的交融碰撞。四年的学术讲座对于一个行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不舍的,走出社会也就没能听到这么多元化的声音,那颗逐渐浮躁的心也没法再回归这片学习至上的的净土,心中不免叹息遗憾。在这个社团占据半边天的学校,校园生活沉浸在娱乐和交际的社团活动中,学术讲座的无疑是一份令人安心的净土,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讲座质量提高的同时,一些同学抱着为了学分而刷印章的目的去听讲座,讲座的秩序混乱等情况,还有就是一些高质量的讲座却一票难求的境地,盖章的鸡肋要求还不如学生的自发兴趣来得实在。学校的讲座制度成为被学分至上逐渐污染的境地,个别听讲座同学态度散漫,讲座设置无提问环节、缺乏学生交流都难免让人为一个高质量讲座感到遗憾。
四年讲座获益匪浅,但愿讲座越办越好,不要为了盖章而盖章,不要让学分制污染了这块福地,也让学生能在四年的讲座时光里且听且珍惜。
人文科技讲座心得体会2从刚进入大学到而今大学四年生活即将结束。此间听了很多场的讲座,现在就听过的人文与科技讲座谈谈自己心得。
科学和人文从来都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着的领域,它们代表着人类探索研究自然的两个方面的成就,同时也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主体精神。其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科学精神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去解释和看待。
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艺术精神,亦即诗意的精神。这种精神以想象为其主要特点。它并不是要真实的反映现实,而是在脱离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意识活动。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发展,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是有个性的,在此意义上常常发展为个人主义。多元精神坚持价值和意义的多样性,反对统一化、普遍化的要求。人文精神有追求永恒价值的倾向。人文精神有超出目前的状况、不计较当前的得失,尤其是物质利益得失而为信仰、目标或价值而献身的倾向,具有非理性的特点。科学精神,是一种实证精神,是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理性的本质就是符合逻辑和规律,就是要有可控制性,就是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而科学最严格地体现了这一点。科学必须成体系,必须具有严格的逻辑自恰性,必须精确等等,这些都是理性特征的体现。
在进行高等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结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学精神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概念、新体系、新方法。学生科学观的建立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它是经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只要从头到尾接受它的灌输,循序渐进,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这个学科。但是,人们在把握以先辈们的智慧荟萃成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常常忘记了它的反面:因为省略了这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把人们在生生不息的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达方式、还有不完善或错误统统去掉了,留下来的虽然是目前为止这个领域里最正确的知识,但它的生命却凝固了。人们通过教科书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用它解决具体问题,但人们也被它禁锢了思想,把它当成真理的标准,难以发现它所有的缺陷,就导致难以永远走出它的思维框架。专业人士乐于重复有限的科学事实,而缺乏有想象力的大胆假设和艰辛论证,从而导致没有创造性的科学追求。有些中国学生去美国后,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远比那里的同龄人多,就因为教科书灌输式的学习模式。但是,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体验,没有无数试错性的游戏,没有个人化的即兴探索,独立工作、探索创新的能力远不及别人。
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要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科学观。我们要培养学生反对知识迷信、科学崇拜、科学主义、教科书主义,建立为求知而求知,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理论敢怀疑、敢探索、敢想象的态度,而不是对科学顶礼膜拜,奉之为遵守客观规律的迷信。要克服教科书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从课程教学本身着手,课程设置应当适当社会需求;上课应当有更多的对话,更多的思考;多一些学科历史,多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多一些问题,包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从课程之外着手,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还是自修、研究、对话、交流、游戏、实践的园地。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扩散和推广,也是文化的创造和再生。科学精神立足于特定的哲学、信念,并依托广泛的文学、艺术修养,专业研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广泛的文化修养,其中主要是人文修养,而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本身。任何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阶梯。一切思想在它最终的状态下是一致的,共通的。科学的每一重大发展都与非科学的滋养有关。哲学构成各种文化形式、各门学科内在的思想基石。
总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战胜“科学迷信”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选择。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教师更要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须明确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科学精神、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第四篇:科技技术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浅谈车联网行业的发展
我从事于上海博泰悦臻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工作任务是车载娱乐终端的软件功能评测。在2010年我公司为上汽集团推出全时在线inkanet系统,除了传统车机的导航、娱乐功能,还增加了实时路况、一键通导航,并能通过语音指令来拨打电话、查股票、收短信、在线聊天。真正实现了互联网与汽车相结合。
车联网给所有人带来无限的想像空间,车联网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及控制等技术,对道路和交通进行全面感知,实现多个系统间大范围、大容量数据的交互,对每一辆汽车进行交通全程控制,对每一条道路进行交通全时空控制,以提供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为主的网络与应用。
在2013年的上海车展博览会上,上汽集团推出了inkanet第三代系统,奔驰、宝马、沃尔沃、日产、福特、丰田等也已全面进入智能行车系统,吉利的G-Netlink、比亚迪(BYD)的“i”系统、华晨的E-drive也纷纷加入这一波的车联网大潮。
车联网的热度一直在增加,不但被汽车业界看好,甚至吸引其他行业逐步渗透到车联网行业来。车联网正在颠覆传统的汽车工业。Google在2010年宣布制造无人驾驶汽车,规模化生产已指日可待;苹果在今年宣布了iOS in the car计划,本田、现代起亚、宝马等汽车公司已与其合作。
车联网产品的形态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呈多样化。车机自带通讯模块会增加硬件成本及通讯成本,通过MirrorLink技术使车主在车上时可以用手机实现联网,既可以降低车机本身的成本和服务成本,又可以实现车联网的一些功能,并能将车主不在线的时间吸引到互联网上来,通过互联网开发出不同的增值服务。另外OBD加手机APP的产品形态也已非常流行,此类产品的价格便宜、免安装,只需手机下载一款手机软件,通过蓝牙或者其他连接技术将车辆信息发送到手机端,实现远程诊断。
车联网技术虽然发展迅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车联网产品还没有行业或国家标准,每家车载系统的“接口”还不尽相同,就更谈不上车联网的商业模式了,目前我们公司正致力于车联网行业标准的推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车联网产业一定会蓬勃的发展。作为一名车载行业的工作人员,我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新科技知识,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工作阅历,才能紧跟车联网技术发展的脚步,为车联网行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东南大学人文讲座听课笔记范例
2009年10月20日 18:30 教1-111
题目:李白的世界(上)——我辈岂是蓬蒿人 主讲人:莫砺锋 主要内容:
针对李白的出生年月(神龙之始还是长安元年)、出生地点(四川江油、湖北安禄还是洁尔吉斯斯坦)、效法“终南捷径”而隐居的名山大川、李白的配偶、李白被何人举荐(韩荆州还是玉真公主)等主题,莫教授结合了多方史料进行考证,详尽、完整而又客观地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李白。心得体会: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直是我欣羡的偶像。“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何人有他的恣肆汪洋!酒入豪胸,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他的笔下,我感触到明媚的江南,亦被气势雄浑的大川瀑布所震撼。可以说,我最初对“美”的意象,就是来自于李白的直抒胸臆。
但其实我未曾真正的了解过他,我知道的,不过是他几次著名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人生在世几十年,我却只见证了几个惊鸿一瞥,实在难以达到对李白这个人的“了解”和“认同”。细细考据史料,了解他做的每一件事,对友人的态度,政治抱负以及一塌糊涂的失败,让我倍增亲切之感。他虽是“诗仙”,但也是凡人,与我有一样的情感,人生也甚多坎坷与挫败不得志,甚至不算很有智慧,犯傻地犯过一些低级的政治错误。正是这样的经历,才造就了豪气干云的李白,大大咧咧蔑视“会稽愚妇轻买臣”的李白,豪言“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得之东篱,失之桑榆。政治上的不得志造就了伟大的诗人,如果李白政治上成功,我们今日见到的就只能是一个三流的政治家,而非一流的诗人!
2009年10月27日 18:30 教1-111
题目:李白的世界(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主讲人:莫砺锋 主要内容:
作品是人格的外化,本次讲座以作品为导入,剖析了李白的人格。
1、李白并非一直狂放,在《上安州李长史书》中其词卑微,谦卑之态尽显。
2、李白真正的狂不在于敢“凤歌笑孔丘”,而是自比大儒孔子。
3、李白自命不凡,眼界过高。其关注的层面只限于最上流的社会,可谓是“置身云端”,诗词中极少有提及民生疾苦、底层人民生活现状的例子。
4、山水诗投射了其浓郁的个人想象色彩,寄放了他无处安放的精神。
5、李白之酒醉,虽是借酒浇愁,但也反映了其对社会既定秩序的反抗意识。心得体会:
杜甫的“酒中八仙歌”重笔墨地描写了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诗仙给我的印象即是衣袂飘飘,几欲羽化飞升。他似乎总是洒脱不羁的,“千金散尽还复来”。他也总是随意的,“我醉欲眠卿且去”。他总是狂傲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也总是积极奋进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狂傲,癫狂,醉酒等历来被认为是诗人自在不羁浑然天成的性格的写照。但实际上,落寞的诗仙只是靠饮酒,靠歌咏来寄托他“无处安放的精神”。开元到天宝年间,社会衰落,玄宗亲手开创的“开元盛世”逐渐走向末路。李白怀才不遇,只能借酒来表达他心中的愤慨,他傲然地表现出了他的反抗意识,以及对社会既定秩序的蔑视。
李白这种“空想的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对当代人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要求“天赋人权”,人们要有自我的尊严。不卑不亢,自我肯定。
2、立足于现实的追求如果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由于人的生命并不是物质的存在,与其沉浸在得不着的痛苦中,不如自己创造一个环境与意念,使其在“有限的环境中实现无限的自我”。
2009年11月1日 14:00 焦庭标馆 题目: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主讲人:易中天 主要内容:
经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纷乱年代,天下各国重新“资产重组”划分势力范围。在当时混乱无主的思想领域大背景下,涌现出了先秦诸子百家齐争鸣,百家齐放的盛况。尤其以“儒墨道法”四家为尊,各自提出了自己主张的救世之策。
儒家之“仁爱”,道家之“无为”,墨家之“兼爱”,法家之“不爱”,这些都曾在历史上某个时代成为主流,被大肆赞扬,但同时也暴露出其不足。易中天教授对四家之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并讲解了汉武帝以及当今社会治理对这几种思想的运用。心得体会:
1、儒家素来主张“仁爱”,其逻辑起点为“亲亲之爱”,强调“孝悌”。“孝”即纵向的父辈、子辈、孙辈之爱,“悌”为横向的兄弟姐妹之爱。所以,从逻辑起点上,儒家要求人们先爱自己的亲人,再横、纵延伸,对人性中爱的来源解释较为合理。但从中也可看出,儒家有不平等的思想(横纵都是逐级减弱的),但正是其“不平等而对等”成为其主张的核心,也从此被历代帝王所推崇,作为治国策略的纲领,如“拥军爱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墨家推崇“计划经济”,讲究自食其力、按劳分配、各尽所能、公平正义。“兼爱”即为平等地爱,不能像儒家一样有阶级利益上的不平等。墨家以技术见长,器械、发明等是墨家开创的先河。
3、道家之“不爱”,认为“不需要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本就不管不治人,人又何苦“自治”乎?庄子认为天下乱子皇帝,因为“有爱必有恨,有亲必有疏”,统治者的管理反而扰乱了既定社会秩序,所以应“不救”、“不治”,正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但道家的思想只适用于“人祸”,若有“天灾”,“不管不治”必不成行。故道家的思想更多应用于个人,而非用于治国。
4、法家是彻头彻尾的“制度论”,认为“爱无用”,必须用严明的刑法来惩治犯错的人。以帝王为中心,不保护人民利益,拒绝“中庸”,执行苛政。汉武帝名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的治国方针为法家思想,实为“明儒暗法”!
2009年11月3日 18:30 教1-111
题目:杜甫的世界(上)——醉里眉攒万国愁 主讲人:莫砺锋 主要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介绍了杜甫的人生际遇,分析其性格的起伏转折。年轻时(35岁以前)杜甫是一个如李白般“裘马轻狂”豪情满怀的青年。但自其入长安为仕之后,“长安十年”造就了他忧国忧民愁云惨淡的形象特征。
杜甫以其独特的视角记录下了动荡的社会态势,用敏锐的观察能力体察百姓的疾苦,预言国家的前途。因此,其诗多被称为“诗史”,为现实主义的典范。心得体会: 杜甫在现存的文物古迹游览点的雕像莫不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苦难形象出现,纵览他这一生,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久不重用的困顿一生。就连他的死,都传说成“因饥饿过度,暴食牛肉而患病至死”,是赤裸裸地甚至让人尴尬的现实主义。
即便如此,杜甫的一生仍是“诗意的人生”。在穷困潦倒之际,杜甫能依靠巨大的精神力量进行创作,充实地生活,这本就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杜甫写诗千锤百炼,用尽生命的力气构造了壮丽的生活,为祖国文化贡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的人生境界由此得到提升。一部杜诗描写了底层百姓的非正常死亡,更道尽了中华的文明史。诗意的人生是有意义,有境界,充实地人生。李白的浪漫,陶渊明的闲适都是诗意,杜甫的充实、坚定同样也是诗意的人生!
2009年11月9日 19:00 焦庭标馆 题目:梁山伯与祝英台 主讲人:江苏昆剧院 主要内容:
祝英台假扮男装到杭州求学,路遇同求学的贫寒子弟梁山伯,祝英台与梁山伯结拜为弟兄。同学中有太守之子纨绔子弟马文才,识破祝英台的身份欲与之结亲。
三载同窗,祝英台与梁山伯互生情意,但是心地纯良的梁山伯一直只把祝英台但男儿看待。三年后,他们都带着夫子的赞赏返乡,数日后,梁山伯看到英台所赠之金钗方明白其心意。梁山伯到祝英台家提亲时,不料被马文才捷足先登。山伯悲愤而死,祝英台在出嫁花轿路过梁山伯墓前时,感动天地,与梁山伯双双化蝶,至此翩跹于山水之间。心得体会:
这是我第一次听昆剧,梁祝的故事虽然老套,但是经过精心的编排,配以悠扬的音乐,与演员至情至性的表演,依然让人感动不已。全剧共分七幕,分别展现了草桥结拜,拜别恩师,长亭送别,**顿起,梁祝重逢,山伯逝去,化蝶等七个连贯的片段,从而勾勒出了整个故事框架。
昆曲中的比喻和咏叹让我印象深刻,在梁祝长亭送别时,为了向愚钝的山伯表明自己羞怯地女儿心事,祝英台一连咏叹了并蒂莲,池中鱼,比翼鸟,伞等意象,来比喻二人之间的关系。全剧中,抒发人物心情的唱段都是“一咏三叹”,反复吟唱,将兜兜转转的心事显得更加九曲回肠,令人唏嘘不已。
2009年11月10日 18:30 教1-111
题目:杜甫的世界(下)——推公之心古亦少 主讲人:莫砺锋 主要内容:
闻一多认为杜甫对整个文化史的影响十分巨大,本次讲座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对杜甫的政治理想、价值取向、忠君意识、民族大义等的影响。杜甫思想核心扎根于儒家,政治理想为人“尧舜”。来源于家族传统的儒家观念,杜甫将“仁爱”的精神推己及人,从小事做起表达他对生命的爱。心得体会:
在大儒的排行上,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人被赋予了同样尊崇的地位。是什么使得这一介贫寒布衣,一生虽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的政绩,但可以与其他几位政治家、忠臣烈士齐名?
儒家倡导的是“人皆为尧舜”,强调舍生取义、杀生成仁。杜甫的启发意义在于他用儒家思想造就了高尚的品格,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天下大事并认为自己对民族繁荣国家复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具有贫民的自豪感与尊严。儒家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杜甫就是“草根英雄”的典范。
2009年11月23日 18:30 教1-111
题目:儒者品行 盖世典范——《礼记.儒行》 主讲人:彭林 主要内容:
“礼”本是六经之一,孔门七十子后学礼记的文集经整理归并后,挑出四十九篇成《小戴礼记》,由经学大师郑玄作注后被列入唐代“九经”、宋代“十三经”,礼记在通俗意义上是一本关于“礼”的辅导材料。
本次讲座讲授了《礼记》中的《儒行》篇,孔子受到鲁哀公的挑衅,遂论述“儒行”,讲述君子以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刚毅、仕、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交友、尊让等十六个方面。心得体会:
毁掉一个社会的文化,远比物质的毁灭更可怕。泱泱文明古国快要不复存,中国面临着“失礼”的危机。此“失礼”,不仅为“礼貌”、“礼仪”,更代表着一种精神风貌与风骨气节。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舶来理论驱动下,许多知识精英们致力于追逐利益与财富,却不复有儒者的操守与气节。儒者并非毫无保留的奉献者,只不过他们不屑于争夺险恶的蝇头小利,表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儒行》的劝谏,是一种处世的哲学和生存的智慧。在当今扭曲的价值观下,很多人认为“儒者的操守”与“个人成就”(升官致富等)相斥,清高之人无积财。实际上,二者并不矛盾,儒行者因为有更大的生存目标,充实地让自己的生活比只追求物质的人更有意义。他们不是不能升官致富,而是这种生活对他们不是最适宜的,积食而肥,他们只是在有操守,有气节地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认可的成就,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