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本课堂原理》读书笔记 申时仲

时间:2019-05-12 14:5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本课堂原理》读书笔记 申时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本课堂原理》读书笔记 申时仲》。

第一篇:《学本课堂原理》读书笔记 申时仲

《学本课堂原理》读书笔记

长风中学高中部 申时仲

序言感悟

《学本课堂原理》始终围绕从“教”到“学”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即“以学生为本”到“以学习者为本(不仅是学生,而是一切参加学习活动的人)”的转变。本书具体阐述了创建学本课堂的各种原理,描述了学本课堂的概念、理念、原则、模式、方法、多元课型、操作策略等内容。它将引领我们走进深度课改的新世界,帮助我们成功地实现从“教本课堂”向“学本课堂”转型,让我们领略“学本课堂”的无限美好风景。全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概念——学本课堂。学本课堂,是指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这里的学习者不是单纯的指学生,而是指教师、学生和直接参与者。也就是说,在学本课堂中,没有纯粹的教师,教师身份将发生本质性变化,教师是大同学。具体而言,学本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

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章节要点归纳

第一章 课堂规律:由“教本”到“学本” 由“教本”到“学本”是课堂发展的必然规律:它强调从“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的课堂”走向“学习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堂。其理念的先进性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师生关系,而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同学关系,是一种彼此帮助、彼此激励、彼此指导、彼此成长的发展关系。

今后课堂发展的新方向:“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当然,“问题导学型”不是凭空产生的。当学生不具备认知能力时,课堂教学应该注重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功能,其课堂教学范型是“教师知识传递型”;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以后,课堂教学应该注重教师的导学功能,课堂教学范型是从“教师知识传递型”逐步走向“教师导学型”;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后,课堂教学范型从“教师导学型”再走向“问题导学型”;当学生学会问题为主线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课堂教学范型从“问题导学型”走向“自我导学型”。

第二章 思维转型:由“师生传递”走向“师生合学”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基本形成了一种单一的、固定的、狭隘的教学过程思维模式,即老师先讲学生后做的 “先教后学”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产生于农耕经济背景下的封建教育时代,并沿用至今,它的弊端就不一一陈述,时至今日,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寻求新的思维模式,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思想转变过程中,人们先后提出了“先学后教”、“先学后导”、“先学后研”的教学思想。对于这些教学思想我们应该理性对待,科学对待,冲利用这些教学思想,遵循规律,理性选择,创造出适合学生各阶段发展需要的学本课堂。

“先教后学”教学思维属于初级阶段的教学思维,比较适合低年级课堂教学(学前班、小学一、二年级)。

“先学后教”教学思维适合于中年级的课堂教学(小学三、四年级)。

“先学后导”教学思维属于中级阶段教学思维,适合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阶段乃至高中以上阶段的课堂教学。

“先学后研”学习思维阶段属于高级阶段教学思维,适合于高中、大学、研究生教育。

第三章 基本概念:由“教与学分离”走向“学与导合一”

所谓学本课堂,是指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其理论基础是素质教育思想、终身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论等,其实践依据和逻辑推理是我国未来学习型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学本课堂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每名学习者的生命得到精彩绽放:

1、搭建了解学生,让学生成长为问题解决的主人的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问题发现生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将学习还给学生,将方法教给学生。

2、搭建思维绽放,让学生成长为展示对话的主人的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展示对话学习方法,创建“说的课堂”,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来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3、搭建了团队成长,让学生成长为合作学习的主人的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建设,在角色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引入了“学科长”这一关键性角色,让每名学生在小组中成为某一学科的“学科长”,做到人人都是“学科长,科科都是领头雁,课课都有领头雁”,使每名学生融入团队学习中,建立“行政”和“学术”双元管理体系,重点解决每名成员的“学不学”和“会不会”的问题。

第四章 核心理念:由“以学生为本”走向“以学习者学习为本”

从学习型社会构建角度来看,与未来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学习型课堂将是突出“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理念的素质教育课堂,是学习者之间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追求人本主 义思想的人本课堂,是培养学习型公民,创新型公民的素质教育课堂。

“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理念能够让学生成长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在学本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学生的尊严得以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得以真正呵护。学生地位才有了真正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逐渐的成长为爱学习,会学习的学生。学生和教师也都自然地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渐成长为学习的主人。

在没有接触到学本课堂这本书,我个人一直认为,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忽视了一个问题,教师也是课堂的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应该以学生为主,共同学习。做到真正的学本课堂。

第五章 内涵转型:由“知识传递型”走向“知识构建”

跳出“向40分钟要质量”的狭隘课堂观,要倡导“向学习过程要质量”的多元、科学课堂观,目的是指向学习者学会终身学习。

学本课堂是知识构建型课堂,即教师、学生及参与者共同的“学习场所”,其内涵体现为“知识构建”。其表现有自主构建、对话构建、活动构建。第六章 基本原则:由“如何教”走向“如何学” 在学本课堂视野下,教师、学生、家长要树立科学意识、科学态度,不能自以为是,不能迷信真理,要挑战权威,敢于质疑,尊重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追求效益最大化。教师、学生、家长要树立创新意识,对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要大胆创新。

在学本课堂视野下,教师和学生要在教学全过程中遵循“师生合作”原则。

在学本课堂视野下,同学之间要做到“生生互导”,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相互帮助做到人人都会;师生之间要做到“师生相导”,只有学生有学习需要,教师要无私、及时、有效地给予指导。

在学本课堂视野下,提倡“携手式”教学方式,由过去的“牵手”转变为“推手”。

在学本课堂视野下,教师要学会多元视角观察事物,学会全方位思考所面对的各种问题,逐步养成结构思维的好习惯。

在学本课堂视野下,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潜能和智力水平,不完全依靠教参、教辅,成长为教学的真正主人。

在学本课堂视野下,教师要走出“不好意思”的禁区。超越现实,面向未来,为学生终生成长奠基。

在学本课堂视野下,教师要理解实施智慧导学对学生 成长、人才培养、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战略意义;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做好结构化课堂设计;课中开展合作探究;教师要在学生合作探究中给予“两关两导”策略;教师要在课堂中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通过学本课堂实现高公平教育、高均衡发展教育、高成就教育。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第七章 内在特征:由“单向控制”走向“多元民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决定着课堂特征。在教本课堂中。师生的关系是单

一、封闭、上对下的控制关系,学生要服从老师的安排,这样的课堂特征体现为“单向控制”,教师就像“领导”,学生就像“奴隶”,学生总是被动服从老师的安排和调动,久而久之,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就丧失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多少人因此而被抑制的成才的时机。

而在教本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人文、和谐的合作关系,这就让课堂的特征体现为“多元民主”的人文关系。

中学阶段的学本课堂主要是“问题导学型”的学本课堂,因此应把“问题”要素嵌入课堂,达到国家培养人才战略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以及参与学习者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将以平等身份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作为“大同学”的教师要开发合作型智慧导学策略,要根据学生对话学习需要给予智慧引导,启用多元激活策略。

“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在问题引领下,师生共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学本课堂终极目标是创造一个人人愿学习、人人都学习、人人会学习的真学习环境。

第八章 模式引领:由“课中传递”走向“过程建构”

教本课堂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向学生传递知识,讲授知识。那学本课堂呢?是不是也有一定的模式呢?

看完本章我发现学本课堂关注的是学习者(教师,学生)之间如何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对话学习来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重点关注学习者在学习全过程中是如何建构的。师生学习行为模式始终贯穿一个主线“问题”,即“先学后导--问题评价(FFS)”有效教学模式,通过这个模式,转变教学思维,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五步”教学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先学后导“和”问题评价”这两个关键词一直贯穿始终。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学习,要依照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等各个阶段都要嵌入评价,保障教师和学生的问题生成质量以及问题解决的质量,逐渐养成问题学习的好习惯,怕诶杨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本章中还有几个模式图解,给我们很好的呈现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是创建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的最重要的有效途径。在接下来是笔者对每个学校的课堂考察。不难发现,“过程建构”型教学模式下,学习者(教师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一个很轻松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思想得以解放,老师的戒尺得以放下,和谐的课堂中,学习者共同进步,彼此了解,主动探究。

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重点,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道受业,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我们把二者糅合起来,称为学习者。以问题学习为主线,以评价学习为手段,以团队学习为平台,以任务驱动为途径,以思维学习为目标,指向学习者学会终身学习的高质量学习模式。

在学本课堂表现下,我们还是要强调教师必须培养学生适应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新学习能力。

第九章 课型体系:由“单一新授课” 走向以体现“问题导学”为特征的多元课型体系 学本课堂把课型分为基础课型、基本课型和拓展课型三个层面。

基础课型主要包括团队创建指导课、结构预习指导课和学习能力指导课;基本课型主要包括问题发现评价课、问题生成评价课、问题解决评价课、问题拓展评价 课和问题综合解决课;拓展课型主要包括单元回归拓展课、回归拓展评价课、能力提升评价课、能力测试评价课和情感发展体验课。

第十章 基础课型操作:由基于“舞台式”

忽视能力走向基于“团队学习”培养新学习能力

基础课型不是常态课型,其目的主要是搭建团队学习的平台和培养学生的新学习能力。

团队创建指导课旨在创新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将舞台式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将学生“单打独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团队合作式”的主动学习方式。

结构预习指导课是基础课型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增强高质量预习意识,掌握结构化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

“学习能力指导课”是基础课型的主要组成部分,旨在全面培养学生新学习能力。

第十一章 基本课型操作:由“新授课”

单一课型走向体现“问题导学”特征的多元课型

教本课堂视野下,我们主要是依靠“新授课”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系统全面地给学生讲授知识,至于学 生掌握多少、学得如何是学生的事情。而在学本课堂视野下,课堂是学生、教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地方,是师生共学、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师生共同培养能力、师生共同丰富情感的地方。

第十二章 拓展课型操作:由“复习课” 单一课型走向体现“回归建构”特征的多元课型 在教本课堂视野下,我们在复习阶段主要是通过“复习课”“练习课”“试卷点评课”等课型来完成复习任务。终究都是题海战术,学生累,教师苦,成绩依然是平平淡淡。而且低效的很,这种思维在基础教育中常常占据主角,但在学本课堂下,创新复习课体系,建立体现“建构知识、问题解决、拓展训练”等要素的多元课型体系。走向“回归建构”的多元型课型,真正师生和谐,成绩进步,大家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回归拓展”是拓展课型的主要组成部分,实行六字诀(纳、练、思、展、问、练)。能力测试评价课”和情感“情感发展体验课”。这些都是围绕问题导学进行的。

第十三章 保障机制:由权威性“听评课”教本教研 活动将走向以“三研两会”为途径的学本导研新体系 “三研两会”特指新校本教研、组本教研、团本教研、学科团队会议和行政团队会议等五个学本教研活动。“三研两 会”的目标是真正实现诊断教学,探讨问题,提升品质,促进师生发展。

一、学本教研新思维

学本教研倡导“师生共研”的新思维、新理念,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智慧导学以及师生如何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等方面。

二、学本教研新特点

一是内涵建构性; 二是全员参与性; 三是主体积极性; 四是生成探究性; 五是专业发展性。

有序、有效地开展“三研两会”,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增强团队意识,建立教师团队,整合教师资源,焕发教师激情;二是学校教师评价体系要创新,由过去教师个体评价走向教师团队的集体评价,发挥团队负责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广大成员的积极参与作用。

三、学本教研新途径

建立“三研两会”为主要途径的师生合研的新教研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三研两会”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激活他们的生命活力,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高质量的学本课堂创建活动中。学习总结

通过对《学本课堂原理》一书的学习,收获颇多。从思想上,我对教育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反思自己过去这二十三年的教学:很多时候,感觉自己教书还算可以。但仔细想来,那不过是“时间加汗水”的结果。毕竟,在赢得多数学生及家长认可的同时,更多让人回忆的是为之付出的艰辛和酸楚。是啊,怎样让自己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怎样才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从而,做一个快乐、幸福的老师。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

我相信,有学校领导的超前意识,有专家团队老师的悉心指导、培训。我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将会得到全新的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学本教育理念,将学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长风中学高中部 申时仲

2016年8月18日

第二篇:《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读完《金字塔原理》,我好似接受了一次逻辑结构设计的重新洗礼,乍一看,这本书的内容讲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但当仔细拜读之后,就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金字塔原理》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以柔克刚,用情景和案例将我带入一个易于理解的关于文字的逻辑世界。之前也有很多老师曾说过,写文章要有逻辑性等话语,不过如何才叫有逻辑、这样写为何不够有逻辑性、怎样可以变得更有逻辑性的解释却并不多,看了这本书之后,对于“向上”、“向下”以及“横向”联系等逻辑关系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金字塔原理》不仅在写作上,更关键的是在思考逻辑上帮助我理清了思路。例如,有时我会根据现有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对于素材本身的逻辑关系可能没有重新的梳理,因此,形成的文件或多或少会有逻辑不清晰的地方;而若是暂时不考虑素材本身,先直接按照目标需求进行逻辑架构的搭建,再对素材按照搭建好的逻辑进行区分整理,反而会更为快速的形成准确的文章架构和纲要。

《金字塔原理》帮助我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界定问题”和“结构性的分析问题”有条不紊的进行应对。首先,遇到问题时要明确应该做什么,然后从资料入手,建立逻辑树,进行是非问题分析,这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明晰的应对方案必将很快会水落石出。

知道不等于学会,学会不等于做到,《金字塔原理》始终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产生价值,才能对自己实现有效的提升,才能让问题得到最快速和最高效的解决。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温故而知新,将书中的案例和分析方法再多读几遍,加深理解,更好地将文中的思路运用到写作、思考和问题的解决上,相信这些思路和方法一定会让自己受益匪浅、受用一生。

第三篇: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法律学习需要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张亚光 1108030 《金字塔原理》一书教我们运用金字塔原理去逻辑的表达、思考、解决问题。而对于学习法律的我们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的内涵是用逻辑去解决问题。我们学习法律都知道,法律所涉面之广,虽涉及知识之多是为我们所共识的。如何学习这一综合性学科,了解庞大的法律体系是我们所一直探索追求的。《金字塔原理》中提到了一个“奇妙的数字‘7’,指出“人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大脑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一个项目,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出现需处理项目增加到4—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纳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庞杂的信息在一时间涌向受众时,”受众往往会选择性的接收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内容无法使受众接受,并记忆,这是知识的传达者和接收者所不乐意的结果。因此,为了使受众能更容易的接受信息,也为了使我们能更轻松的记忆信息,便需要我们运用金字塔原理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然后再呈现出来。这样,我们先记忆出大的分类,再随之而牵出大分类下的小项目,如此便使得原本冗杂的信息能更加有条理的传达、记忆。

对信息分类是个很好的记忆与表达方法。而另一个比较好的表达方法是结论先行。就是说在表达时,我们先将自己的结论传达给受众,然后再把立论的理由一层一层的展开。这在我们进行案例分析时尤为常见。当我们表达自己对案例的分析的观点时,我们往往在综合考虑分析整个案件后得出一个当事人有罪、无罪或是该处以何种惩罚的结论。然后再对案件抽丝剥茧,逐步分析,为什么认定当事人有罪,为什么处以这样的处罚。紧紧围绕着已给出的结论,从案例中寻找支持结论的证据,最终使结论正确而有说服力,也可以使自己的陈述连贯而紧凑。当然,这只是表达时所用的方法,在对案情的分析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先得出结论再分析,对案情的分析过程是可以逆而行之的,对案情抽丝剥茧,提炼出结论。然而,表述观点时采用结论先行,一方面,可以使受众更清晰的了解到你所要表达观点;另一方面,后面的分析全部围绕结论而展开,罗列支持结论的证据,可以使前后的表述有更强的逻辑性,文字更具严谨性。如果不先把结论呈现出来,就很容易造成你讲了半天人们还是无法理解你的意思。在《洞穴奇案》一书中,五位大法官,五个观点清晰的罗列于他们的陈词之首,让人们可以清晰高效的了解到他们观点的核心。这样给读者一个心理准备,使读者能够尽快地了解他们的分析过程与立论依据。

《金字塔原理》所要传达的方法、理论还有很多,包括序言的写法、演绎推理的步骤等等。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写作、学习中也或多或少的使用着金字塔原理,只不过我们使用的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引用。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运用好金字塔原理绝非易事。运用好《金字塔原理》的理念和方法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与运用中慢慢体会的。书本读完了,而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过程才刚刚开始。如何把金字塔原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尤其是法律的学习中是我今后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努力深入理解金字塔原理的内涵,学以致用,运用好金字塔原理去表达,去思考,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第四篇: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曼昆》

2009110019 简力

不得不说实话,我是个相当笨拙的人,年纪轻轻,就落下糊涂的毛病,真是羞愧;又一说,是母亲的遗传,头脑简单,反应迟钝,说了你未必相信。总之(我很讨厌这个词),我缺乏机灵,但心肠不坏;笨嘴拙舌,又孤僻自卑。

我虽然承认自己轻微弱智,但因此热爱追求真理。我在蒙昧中清醒,去寻解除这黑暗的药。求助于人,周围虽不乏高明敏慧之士,但都热爱事业和金钱,没时间和我探讨分外之事;无法,只有读书,沿着哲人之路,拾人牙慧,也算开阔了见识,增长了智慧。我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很让一部分人不解,或嘲笑,或讥讽,不得人心。实在不明白,愚蠢的我真的不可救药?

说真话,以我的水平,读完这本书相当吃力,原因有三:一,记忆力差且粗心;二,抽象思维混乱;三,想象力浅薄。即便是这样,我囫囵吞枣,鸭子食蜗牛般读完了此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有些失望,书上所讲的东西和理论大多是常识,没有我认为的像一个新世界。但这些常识都是我之前忽略掉的,作者拿来分析,得出结论,显现道理,高明之处就在于此。这本书,我的文档显示900页,我以每天50页的速度阅读。最后一天,急于求成,看完了最后一百页。我怀着侥幸心理,浮光掠影,得过且过,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读其他的专著和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了。

《原理》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对人的解读。在分析经济时,首先要研究人,人的位置被放在主导地位,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人的习俗、习惯和民族心理都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地域的不同,经济不同;施行经济政策时,需要因地制宜。书中谈到教育,谈到工业对工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的意义。比如,劳动时间过长,工人工资过低,他就无法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他自身对政治权利和文化艺术的无知,又影响后代的茁壮成长。陷入穷困的循环,而少有才俊之士的出现。这就要求政府,施行良好的福利政策,给工人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对自身技能和社会生活更多的追求。

研究经济学或好的经济学家一定要具备以下几点:知觉、想象、推理、同情和谨慎的能力。如若具备这几点,可以说不仅仅是经济学家,一切自然科学的研究要求也大致如此。起先我对其中一个词颇感意外,经济学是理性抽象的科学,为何要具备“同情”一词的人文色彩,但是如果没有“同情”心,经济学就成了冷冰冰的律令,失去了它的灵魂。经济学的目的是让这个世界繁荣,但其根本是让大多数人,尤其是穷人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此书的轮调也正是印证了这点。这就要谈到国民收入的分配,这也是是对整个财富的再分配,对资本家课以重税和遗产税,让让穷人得到补助,不使贫富差距过大,就是对公平的最好的保障。国民收入分配这一章节,我却没能读懂,实在遗憾。

作为入门级的经济学读物,此书所讲理论皆基础知识,理论和概念很少,作者似乎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写一本通俗的作品。大约是翻译之故,读来及其拗口,很多篇幅枯燥乏味,叫人欲睡。纵观全书,表现大于解释,通俗讲叙取代抽象理论,对人和经济的研究更偏向于前者。这也是此书最大的优点,经济学服务于经济,终归服务于人。

第五篇:管理学原理读书笔记

《管理学原理》读书笔记 管理

阅读书目:《管理百年》作者:斯图尔特·克雷纳

概述:选择斯图尔特·克雷纳这本《管理百年》是因为这本书是管理学中的经典之作,回顾了1900-2000这一百年中管理这门科学从萌芽到发展到现今的成熟阶段的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了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有条理的历史性的回顾,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每一个管理的历史性阶段作出的深刻的反思,他并没有全盘接受过去的被视为权威的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分析和观察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进行单薄的陈述。所以这本书折射出了作者对于管理的永不满足的态度和批判性的精神,就像作者在书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这一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一百年来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读完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部分便是最初的管理者们的纯粹的对效率的追求到中期的对于组织的重视再到后来的对人的探求,当然这种分法并不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对不同的管理内容的思考,只不过是在某一些时期中,某些探讨显得也尤为重要而已。而书中对于历史的回顾也主要是用具体的研究者或管理者和具体的案例来呈现的。

追求效率::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阶段,生产力已经被极大地提高,资本家管控的工人开始越来越多,管理的思想开始渐渐的萌芽,但是管理却并不被重视也没有基本的定义,直到亨利法约尔的出现,他开始意识到管理师一门科学,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他给出了关于管理的严格的定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最重要的是他明确了管理者的职能所在,这开启了这个对管理探索的新的世纪。在法约尔之后的最杰出的管理者应该非泰勒莫属了,科学管理概念的提出让他一举成名,曾经有人评述说科学管理的精要就是对“对创造能细分体力劳动的流程的压倒性的重视”,的确,在科学管理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泰勒对于效率的强调,在他的思想中,工人必须要用严格的是时间管理来督促他们不磨洋工,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处最多的产品,这就是多即是好的信条。这当然极大的促发了生产力的提高甚至把人类的生产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科学管理中缺乏信任,基本的尊重还有沟通,工人只是生产的工具,在后来的出现的理论中可以被归为“X”型人,没有规定,督促就不能完成最大量的任务,这在当时的年代这些问题并没有凸现出来,科学管理只是给了资本家,工厂主等人更好的剥削工人的知识基础,虽然造成的结果与泰勒的初衷相悖而行。泰勒的一个忠实而又成功的跟随者便是福特了,福特汽车的创始人,生产线的发明设计者,最优秀的公司的总经理,这些头衔或许都不能全面的概括出福特的贡献和成就。福特是科学管理的实践者和创新者,他的公司的成功毋庸置疑地说明了这一理念的成功,当然,他的个人的敏锐的对市场的直觉等因素也不容忽视,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对于工人们的几乎无缝隙的控制,追求市场导向而不是客户导向,过于自负的判断以及对利润的过度追求最终导致了在福特下任后福特汽车公司的一步步衰落,而几乎同时期成长起来的松下公司则在关注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责任感和对员工的信任和沟通,从而走的也更加的远。不得不说,者20年是人们疯狂地追求效率的时期,虽然后来很多人对这一时期出现的理论等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必要的阶段为后来的人们进一步探寻管理的真谛准备了条件。

发现组织

《管理百年》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清晰发展脉络的便是组织了。在泰勒和福特时代,组织被他们长时间的忽视,发现组织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合理的组织架构模式的人是马克思·韦伯,他提出了影响了后来的好几十年的官僚组织模型,组织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等级制度,非人格性,维护既定的规律,劳动的专业分工,效率的原则是这个模型中最重要的部

分,虽然一出世就饱受诟病,但后来的许多的组织都是按照这个方式架构出来的,所以韦伯的理论对于组织结构的清晰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这种官僚模型无疑会造成人员的冗杂,譬如说每一个人都愿意找到不如自己的人来帮助自己;无条件的忠诚,即使组织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犯了错误;组织的不灵活性等等。当组织逐渐纳入思考,因为适当的组织方式而获得巨大成功的组织越来越多,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通用汽车公司。当斯隆上任后,他对这个庞大公司的组织进行了改造:主要是发展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团队,这个团队分布于组织的各层,他们不再只局限于用直觉来进行决策,而是分析得到的各种数据来帮助决策,很显然,这样的理性带来了很大的效益,第二就是讲公司分成了各类事业部,每一类事业部分管自己的业务,互不干扰,鼓励创新,将则责任分配到了个人,这些措施是通用公司快速地发展起来。所以说,福特为管理奠定了基础,而斯隆则建立了向上发展的阶梯。不过后来的通用公司也因为这样的组织模式导致公司过于庞大笨重,难以运转而一度陷入了危机。这个危机是大范围的,在70年代左右,人们开始发现了大组织的弊端,管理者也愈来愈无效,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的角色让很多人都大吃一惊,管理者只是在各种角色中疲于奔命而不能做到有效的管理。之后便是大规模的组织陷入了瘫痪,而有些专项欧洲的目光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即是美。一个小的团队会更好地完成一项工作,但这也不是绝对,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个小的团队还必须要包括几种必要类型的人才可以。通用汽车公司最后也是靠着对团队的改造而成功复活。同时,组织被看成是由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组合成的一个整体,这些新的观点也改变了人们对有组织的刻板印象,而近年来的新型组织,如矩阵模式,管理模式,新模式等都在说明组织的形式是多样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固定的,没有哪一种组织模式是万能的,是可以应用于全部的企业的,所以我觉得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认真的思考自己的公司的优缺点从而挑选或创新出最适合自己公司的组织的模式,才能建立起一个更有效的的系统。

探索个人

如果说组织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关于组织中的人的探索的确是慢了那么一拍,直到三十年代的梅奥做的那个著名的霍桑试验之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组织众人的重要性,而在此之前,人被当做是工具,是机器,是没有思想没有主动性的需要鞭策的劳动力,然而梅奥的实验说明了工人的人际关系,态度,情感和知觉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绩效和结果的。这项发现的重要性在于人,或者说工作中的人,组织中的人第一次得到了公平的体面的对待。这也直接引起了后来大量的关于激励的研究出现,最早的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不同的层次,再到后来有XY理论,赫茨伯格的保健激励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解释人们在工作中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怎样做才可以使人们的满意度更高,这些研究都是基于对于人性的最初的发现和认知。梅奥之后的值得一提的研究者便是玛丽·福列特,她的观点比梅奥还要更深一层,她认为人是任何活动的中心,传统的上下级的领导关系应该被互惠的领导关系所代替。而她的四项也被体现在了后来的罗斯福新政中。到了80年代时,当美国经济再一次出现了问题时,关于人的探讨又被放到了中心位置,而事实证明,这些探讨对于皇后来的组织的改革是有很多益处的。

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很多的重要的管理上的方法或大的事件,如战略管理,质量管理,组织营销,日本德国的战后复兴等,但是由于篇幅所限就不能一一列举了。这本书带给我最重要的体验并不是流水一般的历史事实,而是从这些事实和思想中折射出的一个时代的景象,每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的出现都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的产物,这也是我的最大的感悟,从效率到组织,从组织到个人,再从个人到组织,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可以引起我们足够的思考:当时的好的方法,当时组织中出现的问题是不是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组织呢?或许一个好的管理者也要通过这些等大量的对于过去管理历史的阅读才能更快的成长更快的中找到最合适的管理方法吧。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出现的时间还实在是太短太短,到现在为止应该

还有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解释。所以这句话放在这里依旧很合适: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下载《学本课堂原理》读书笔记 申时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本课堂原理》读书笔记 申时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20100516178 谭苏成按计划读了此本《经济学原理》(N.GregoryMankiw著 梁小民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我想说读此本很不容易,原因有:借之不易,不知道......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的作者:N .格里高利 · 曼昆 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当学生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他讲授过各种课程......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这样评价经济学家群体的分裂程度,他说:“即使把所有经济学家首尾相接地排成一队,他们也达不成一个共识。”曼昆在《经济学原理》......

    空间原理——读书笔记

    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 本周阅读了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冯纪忠的文章《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建筑中的空间概念,是客观存在的反应。从空间组合的角度......

    德育原理 读书笔记

    《德育原理》学习摘录主编 檀传宝(志行天下) 笔记摘录: △德育是促进学生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过程。 △“新性善论”:德育所能做的事情其实很有限,它只能提供一种有利于道......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会计078班 2110907206 李婧媛一 马尔萨斯简介 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牧师和教授。马尔萨斯主义(Malthusi......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

    人口原理 本周阅读了英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著名经典著作《人口原理》。本书从两个不变法则出发::①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②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论证人口以几何级数......

    德育原理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 信仰与道德、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敏感、现实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研究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在于目前中国德育现实中业已存在的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