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 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3 21:2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原理 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原理 读书笔记》。

第一篇:德育原理 读书笔记

《德育原理》学习摘录主编 檀传宝(志行天下)

笔记摘录:

△德育是促进学生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过程。

△“新性善论”:德育所能做的事情其实很有限,它只能提供一种有利于道德生长的价值引导环境而已。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社会文化及成人榜样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克里夫贝克认为:理想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对话。

△现代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是现代教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三条:学校的民主化;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哈什等人在《德育模式》中从一个道德行为的组成要素的角度,认为道德教育理论应当关注“关怀、判断、行动”三个方面。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公正团体学校和参与性民主实验。

△价值澄清理论,主要关注价值观教育,源于课堂对话。

△诺丁斯通过哲学的推理和论证建构了道德教育的关怀理论,她以“关怀”为核心,根据对自我、对他人、对动植物、对器具以及思想等不同的关怀为中心组织了一整套课程体系,并提出了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四种道德教育应该关注的教育要素。

!1992年,美国28位专家参加了科罗拉多州阿斯彭的约瑟夫松学院主办的主题为“道德与品德教育:应当、能够和将要做些什么?”的研讨会。会议结果是成立了“品德关注联盟”。号召培养学生的6种基本品德。

△2000年,美国“品德教育伙伴组织”公布了“有效的品德教育的11条标准”作为优质品德教育鉴别与评价的依据。这11条标准是:

一、提倡以核心伦理价值作为美德的基础;

二、品德必须要综合理解,应包含思想、情感与行为;

三、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有意识、积极和综合地提高学校生活所有层面的核心价值;

四、学校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或关怀的社区;

五、学生要有机会参与道德行动以发展自己的品德;

六、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有教育意义和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并鼓励和帮助所有学习者在这些课程学习上获得成功;

七、品德教育必须激发和发展孩子们内在的学习动机;

八、学校教职工应当共同承担德育的责任,努力保持与用以教育学生的核心价值的一致;

九、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合乎道德的学校和学生管理;

十、学校必须要求家长和学校所在的社区作为支持品德教育的伙伴;

十一、品德教育评价应当注意评估学校有无公认的品德标准、员工对品德教育的支持和学生对美德认可的程度。

另外,品德教育专家、密苏里大学(圣路伊斯校区)教育学院的马文•博克维兹教授等人也在他们最近的研究中,归纳了有效的品德教育的八大要素:

一、学生得到了尊敬和关怀的对待;

二、学校存在积极的角色榜样;

三、有自律与发挥影响力的机会;

四、提供反思、争论和合作的机会;

五、学校有明确的品德教育的目标与标准;

六、提供社会技巧的训练;

七、提供实施道德行为的机会;

八、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有一个支持达到品德教育标准的(社会)大环境.△经师易得,人师难逢

△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等已揭示,教育者的人格是学生进行价值学习的关键性中介。

△由于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对情感、信念、态度等因素起作用的教育领域,更具有“陶冶”的性质。因此对教师的修养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态度的改变、信念的确立、行为的实施才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

△德育目的:价值态度的改变是最要害的目标;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杜威的存在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目标的实现远比个体社会适应要真实的多。△道德教育的目的组成不妨可以借鉴古老的揭示,即理解为: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最基本的是:知、情、行。

△社会人格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之间是辩证的关系。

△进行道德教育,应该合情、合理、可行。

△全球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香港教育署早在1996年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已将人类的普遍价值(普效性价值)作为核心价值来设计公民教育课程。普效性核心概念和价值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取向包括生命神圣、人性尊严、自由、真理、理性、情感、审美意识、创造力、个人独特性、真诚、勇气;社会价值包括平等、自由、公义、友爱、共同福祉、关心人类整体福祉、容忍、守望相助。

△1980年,16个国家国际道德教育会议的报告中曾归纳出各国道德教育计划应该共同强调的内容,共有四类:(1)社会价值标准,如合作、正直、社会责任、人类尊严等;(2)有关于个人的价值标准,有忠厚、诚实、宽容、守纪律等等;(3)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如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国际理解、人类友爱等;(4)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如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等等。

△供构成的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四个层次。

△道德教育内容不过是一种价值环境的组成部分。

△麦克费尔是英国教育家,他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不应在学习道德判断,而应当让学生学会体谅和关心别人,因别人的幸福而感到幸福。基本教材《起跑线》,之后又编写了《生命线》教材。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麦克费尔认为,讨论、角色扮演、对话、讲故事等是最有效的方法,道德教育应该摒弃说教和权威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活动课程是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

△最高形态的道德教育应当是一种“无教之教”,而形成“无教之教”的唯一途径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

△道德教育应当考虑兴趣,也应当考虑教育本身所应有的价值引导的特点。

△学生德育主体性原则要求的是杜绝那种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形式主义的活动。

△杜威认为,有效的学校环境必须具有三重特征:第一,是一个简化的环境;第二学校环境必须是一个净化的环境;第三,学校环境必须是一个整合的环境。

△杜威认为,学校应该办成一个雏形的社会,“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隐性课程:从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杰克逊认为,构成学校班级生活的有三个重要的隐性课程因素,第一是群体;第二是表扬;第三是权力。

学校是社会规范同化最有力的场所,社会化、价值学习等是隐性课程的核心内容。

△道德教育如果不关心隐性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

△学校德育的使命在于精心组织最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成长的影响内容、环境去自觉的影响学生。

△传统的德育过程模式,康德认为,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是:1“管束”-抑制人天生的野性;

2、“教化”-让儿童学会礼貌和智慧;

3、“陶冶”-使儿童明辨是非,走向道德自律。△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

△美国德育学家里克纳等人就是既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其道德反思能力,又强调教师的作用、直接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纪律的作用。

△在个性发展中的任何东西都无法直接从外部引申出来。

△不管我们如何安排德育过程,出发点都是道德学习动机的发动。

△道德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对道德关系进行处理的教育。

△德育过程所说的活动和交往是一种能够引发价值思考、体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优化道德行为模式的交往和活动。

实际上,社会心理学家已经证实,非正式团体往往对成员更具有吸引力,价值影响更大。△道德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复杂性和反复性,这两方面的任务都需要一个长期坚持和反复的教育过程。

△德育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等待的事业。

△德育方法的选择标准:最为经济的达成最大、最佳的预期道德教育效果。

最为经济指的是完成特定德育目标时,所使用的德育方法耗费的物力、人力、时间最少,所使用的程序最为简单等等。

△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道德信念问题、道德情感问题;从方法的角度看,不能作用于学生的道德情感,不能有助于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的德育方法都是不合格的方法。

△道德教育的价值性使教育意图的处理变得困难起来,一般教育活动教师公开自己的教育意图没有问题,有时甚至还有积极作用;但是道德教育过程过于空开的教育意图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心理抗拒,消弱教育效能;所以道德教育在方法上必须处理的问题是:要么公开教育意图,但是必须真诚,不致学生反感;要么采取为间接、巧妙的形式实施道德教育。因此,德育方法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是师生间能否建立亲密和信任的人际关系。

△德育的情境性:一种方法在此时此刻、此一个个体身上有效,但换一个时空环境,对同一个个体可能没有效果。所以情境性决定了德育方法实际上只能是德育艺术。

△教师不能给学生以道德良心,而只能将其固有的道德良心唤醒。道德教育也要由小处着眼,次第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个日积月累、精心照看的工作。

△对话法在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领域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

△讨论法本身应当成为学生民主的道德和社会生活实践的一部分;如何减轻讨论法中过多的人工痕迹(计划性、目的性、结论性)等是讨论法能否真正实现培养道德思维能力的关键。△情感陶冶法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途径有三: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威尔逊的家庭化模式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典型。

△理想激励机制的关键是主体自身对于道德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杜威说过: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

△道德实践法的基本形式:模拟活动、社会实践、日常规范训练。

△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

△任何道德教育过程的实质都是主体道德自我建构的实现。

△马卡连柯说过:方法和目的的关系应当是检验教育逻辑的正确性的实验场所。

△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认知发展方法模式;社会学习方法模式;价值澄

清方法模式;社会行动方法模式。

△社会环境是个体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在影响方式上可以解释为“文化性和隐蔽性”。

△纵观中外德育史,道德个体所受到的最激进的影响往往都来自社会;而学校文化则往往具有保守性。

△一般而言,家长的教诲只有部分内容为学生所接收,社区如果没有适当的机制只能是与校园不相干的“自然环境”。

△教育管理范式的变迁还具有德育的潜在课程意义,影响对学生的平等观念、市场意识、效益观念和拼搏精神等品质的培养。

△阶级心理、民族心理、青年心理等对学校的影响的侧重点不同,重要的机制是模仿和从众。△许多社会问题凸显,国内有学者已归纳为:(1)社会失调。如人口问题、就业问题、农民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家庭问题、贫富分化,干部腐败等;(2)社会颓败。如:关系网、公费吃喝、毁坏公物、利己行为、假冒伪劣;(3)社会病态。如:卖淫嫖娼、淫秽物品、拐卖妇女儿童、吸毒贩毒;(4)社会犯罪。青少年犯罪、公职人员犯罪、车匪路霸;(5)心理失调。自杀率上升、精神病患者增加。

△大众传媒的迅速而有效的传播,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个体独立判断力的衰减。

△现代化进程在最先进的国家既带来了组织和分工的严密,也带来了人群内部的感情荒漠。△冲突的多元价值观带给社会主体的是价值选择的困难,而这一选择困难既使个人产生无所适从的“边际人”的感觉,也是学校德育陷入了显现课程与隐性课程、学校课程与社会影响的巨大差距。

第二篇:德育原理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 信仰与道德、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敏感、现实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研究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在于目前中国德育现实中业已存在的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题的实践和理论上的回避。“价值无根性”的德育已经导致了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如果不加以矫正,中国德育所面临的危机将日益严重。本研究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重点进行了宗教信仰与道德教育、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人生信仰与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的研究。

作者简介 檀传宝,1962年生,安徽省怀宁人,教育学博士、博士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美育专业委员会委员。1983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曾在一所农村普通完全中学工作过8年。硕士、博士阶段分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1991——1993)、南京师范大学(1993——1996)。1996——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出站后留校工作,现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主要研究方向: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教师伦理学。

主要研究成果有个人专著《德育美学观》(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美善相谐的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教育学术论文7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绪论

第二章 德性、德性生活的实存与历史——对于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本质的思考

第三章 试论对宗教信仰的社会观照与人生观照

第四章 论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

第五章 圣育与德育——小原国芳“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关系思想研究

第六章 政治信仰与道德建设——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两种抉择

第七章 政治信仰与道德素养培育有效性的探索——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几点共性

第八章 幸福教育论

第九章 圣贤教育论——对一种中国古代教育德育智慧的再认识

第十章 信仰与人格——信仰教育的道德教育意义及其确认 德育专著导读《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

檀传宝,1962年生,安徽省怀宁人,教育学博士、博士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美育专业委员会委员。1983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曾在一所农村普通完全中学工作过8年。硕士、博士阶段分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1991——1993)、南京师范大学(1993——1996)。1996——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出站后留校工作,现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主要研究方向: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教师伦理学。

主要研究成果有个人专著《德育美学观》(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美善相谐的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教育学术论文70余篇。

《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是檀传宝在20世纪末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学校德育思考的成果之一。内容摘要如下:

信仰与道德、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敏感、现实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研究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在于目前中国德育现实中业已存在的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题的实践和理论上的回避。“价值无根性”的德育已经导致了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如果不加以矫正,中国德育所面临的危机将日益严重。本研究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重点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宗教信仰与道德教育

从社会批判的角度看,宗教的确是“人民的鸦片”;但是如对宗教进行人生关照,又不难发现其在终极价值关怀上的某些特殊意义。在宗教信仰体系之中,终极信仰往往能够给信仰者以饯行道德的精神根据和神圣体验。宗教组织也往往能在进行信仰与道德培育时最充分地

利用人类文化的全部成果。因而宗教道德教育具有十分突出的神圣性、精神性和文化性。研究宗教之信仰与道德教育的模式,发掘宗教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对学校德育的改善是十分必要的。本书以小原国芳为个案讨论了如何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掘、利用宗教的道德教育资源问题。小原国芳对宗教文化的开放心态,对人生理想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借鉴诸多宗教范畴如“使命”、“爱”、“良知” 等等解释、解决学校德育问题的思考都是富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

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

传统的中国人(尤其是儒家)总体上以哲学形态的信仰而非宗教信仰的方式去满足其对于终极价值的需要。中国古人常以修身上的至境追求去求得其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以道德推论政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逻辑之一。“文革” 时期,中国(大陆)则反其道而行之,上演了一幕以政治取代道德的社会与教育的悲剧。学校德育有必要以史为鉴,探索政治信仰与道德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对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比较研究不难看出:有效的德育目的必须内在于德育过程之中,同时也必须通过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的统一才能实现;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互动,是有效德育的前提条件之一;学校道德教育环境的创造是有效德育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活动是教育之本,无论是信仰教育还是道德教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都是最为重要的中介环节。

三、人生信仰与道德教育

人生信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信仰形态。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必须以人生信仰为中介形式。人生信仰与道德教育关系的两个重要关节点乃是幸福观与圣贤人格问题。首先,人生问题可以还原为对幸福的追寻,对人生意义(或幸福)追寻的关键是道德实践规范问题。教育的目标之一应是个体的幸福,而幸福(由于其精神含量)又是一种必须通过教育去培养的能力。无论是感受幸福或是创造幸福,主体既需要建立其根本的人生信仰体系,又需要建构其日常道德行为的规范系统。其次,人具有未完成性及超越自身的需要,“学为圣贤”不仅是一种价值导向而且也有其人性的根据。中国古代德育充分肯定“学为圣贤”的必要性,通过对圣贤人格的优越性的充分展示,设计出分层次的圣贤学习目标,以及试图在政治与教育体制上对圣贤教育予以制度保证等等。这些有关圣贤人格教育的智慧是今日德育可资分析、借鉴的宝藏。

信仰道德人格建构有论证、聚合、圣化与提升的作用。要提高中国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扎实地开展信仰教育。为此应当:1.确认信仰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2.按照信仰形态开展信仰教育;3.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实际设计合适的信仰教育形式并使之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

詹万生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历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的主题报告、开幕词和总结报告,全面阐述了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实验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管理措施,真实记录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阅读此书,可对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和实验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实验报告集》

詹万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荟萃了“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的系列实验读本??《德育》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成长册》的几十篇实验报告。这些实验报告是在历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评审出来的优秀成果基础上精选出来的,是全国几十个实验区、千所实验校、万名实验教师研究成果的精华。

《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詹万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为基本原则,以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为纬,以小学德育、中学德育(中职德育)、大学德育等层次系统为经,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构建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为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模式。

《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研究论文集》

詹万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荟萃了本课题实验区、实验校承担的子课题的研究论文几十篇。这些论文是在历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评审出来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精选而成的,是全国几十个实验区、上千所实验校、上万名实验教师研究成果的精华,内容涉及小学、中学、中职、中师及大学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的研究,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道德教育底蕴的寻绎——《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评介

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一书,是我国青年学者檀传宝博士继《德育美学观》之后的又一力作。在书中作者指出,人性固然是生物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但人的本质却是对于生命意义的精神性的企求。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有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本源的功能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现代人解脱了传统社会种种条规的束缚与禁锢,可能也必须独自面对世界——一个人们有了更多需要也有了更多满足需要手段的世界。在纷繁的世界面前,现代人也就有了更多无所执著的空虚与无所依傍的孤独。也正因为如此,有所执著才成了现代人渴求的精神品质。有所执著也就是信仰,而信仰是个体道德之所以能够存在的根基。没有信仰,道德就可能蜕变为牟取私利的伎俩。该书从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和人生信仰三个层面探讨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详尽论述了信仰对道德人格建构有论证、聚合、圣化与提升的作用,认为要提高中国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必须开展信仰教育。终极信仰往往能够给信仰者以践行道德的精神根据和神圣体验。研究宗教之信仰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模式,发掘宗教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对学校德育的改善十分必要。

德育原理 读书笔记1德育即道德教育

发表日期:2012/10/12 0:00:00 作者:缪献文

教育旨在教人做人.其核心是道德教育。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是育人教书而不是教书育人,教师首先是人师而后才是经师。“德育”顾名思义指的是道德教育,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唯独我国教育界认为这不过是狭义的“德育”。除此之外,尚有广义的“德育”,不但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包括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国防教育、青春期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礼仪训练、军事训练、训练辅导、心理咨询等。由于受到本土社会意识发展状态的影响,半个世纪以来,德育概念在我国迅速泛化,形成了当代中国的“大德育”,对“大德育”的思考:

1、“大德育”的合理性

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学校生活中不存在绝对独立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然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况且,“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对年轻一代的政治、法制教育以及宗教的或世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试图通过各种改革加强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的联系。

2、“大德育”的难题

在“大德育”的概念框架下讨论和研究德育,存在不少理论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学校德育外延的不断膨胀,日益暴露出来。

德育的无所不包本已让人无从确切把握, 而通过政策又不断添加“新”的内容, 既没有将这些“新”内容恰当地整合进现有的德育内容框架中, 这些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也未厘清, 不便于研究与具体操作。掌握“大德育”中不同内容各自的教学范畴、方法, 并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 远远超出了一般教师的个体能力限度, 是他们的专业发展很难达到的, 也是目前我国现有师资培养与培训模式无法提供的。师资水平与现实需求之间严重不匹配, 这成为中小学德育深入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学校德育实践。德育没有摆脱与政治的同构性, 把德育问题与政治问题密切联系甚至混淆起来。德育的政治化倾向弱化了对学生的诚信培养。上述这些问题都对“大德育”提出了挑战, 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作出解析与说明, 更需要从政策层面予以准确界说, 以引领学校德育实践的健康发展。

3、德育即道德教育

把德育概念的外延限定在道德教育上,使之与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等相对区别开来。这种限定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有助于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建设,而且具有实践意义----根据不同的社会规范,实施不同的教育,毕竟更加切合实际。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要强调“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不可分割。在现实中需要调整学校德育内容,加强道德规则的教育,改变以往那种“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

第三篇:德育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教师道德:作为职业活动行为主体的教师在个体一般道德基础上,发自内心对职业生活各种要求的认同,是教师所秉持的职业道德认识、职业情感以及在从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行为,对职业伦理规范的自觉遵守并践履以德行的面貌展示出来的一种品质,是对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整体把握。P

532 教师道德修养:就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自觉的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培养和自我陶冶的功夫和过程。教师道德修养包含了教师遵照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学习、体验、反思、修炼和提高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客观的实践活动,以及在每个阶段所能达到的道德境界p52。德育过程: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具体来说,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P11

德育目标的层次:是指同一个目标在不同级次学校班级的过程中,具有高低不同的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实际标准。P130德育目标的序列:是指把同一目标中不同层次,按照到底的不同要求,顺序形成一个承前启后的体系。P130德育的途径:是指教育者为传递德育内容、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的各种路径(渠道)的总称,由参与者、方法、手段等要素组成。P140学校德育管理: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任务,运用科学管理思想,结合学校德育的特点而进行的行动策划,并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积极实施的过程。P158

8学校德育的评价:是指运用测量或评鉴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潜在的和外显的综合素质如思想品德、世界观、气质、性格的差异及其功能行为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活动。P178学生档案袋:是指有关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取得的进步以及所反映学习成果的一连串信息的汇集,即每一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反思报告、评价结果以及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收集。P187

二简答新型德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p48

答:(1)教师既是德育教育者又是道德学习者

(2)教师既是道德示范者又是道德实践者

(3)教师既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道德修养的意义p

53答:(1)教师道德修养的特殊性

(2)教师道德对教育事业具有促进作用

(3)教师道德对未成年学生具有示范作用

(4)教师道德地社会生活具有导向作用教师道德修养的内涵p5

4答:(1)充满爱心、忠诚事业

(2)努力钻研、学为人师

(3)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师德育修养的方法p56

答:(1)学习与实践

(2)自行与交流

(3)认同与发展

5.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p58

答:(1)教师的德育意识

(2)教师的德育知识

(3)教师的德育能力

6.教师德育能力发展依存的条件?p60

答:(1)掌握必要的德育知识与技能是发展德育能力的先决条件

(2)德育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德育活动内容的正确选择

(3)德育活动过程的合理安排和德育方法的恰当运用

7、教师德育意识的构成4答:

1、教师对自身道德意识现象的体验

2、教师对学生道德实际表现的体验

3、教师获得对德育活动的体验

4、对德育环境的体验

8、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特点

3答:(1)做人与成长(2)明理与习德(3)长期与反复

9、皮亚杰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p79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10、人本主义的道德情感教育原则p86

1)真诚

2)接受和信任

3)移情性理解

4)主动倾听

11、学校德育中师生关系的性质 p97

1.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之交流

2.教师和学生的创造之生成3.教师和学生的情理之互动

4.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之协同

12、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p130

1..社会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

2.学生自身对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

3.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4.制定者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期望及其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13、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p1

311)继承、借鉴与创新的统一

2)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

3)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4)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14、学校德育管理的基本模式p16

31)学校德育目标管理模式

2)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模式

3)学校德育制度管理模式

4)学校网络德育管理模式

15、德育日常评价的重要方面?P186

答:

1、评价的内容要明确。

2、评价要真诚。

3、评价要是适时、适度。

四论述

1.学校德育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原则?p100

答: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是关键要素,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讲求工作的艺术性,才能够实现此目标.(1)目标趋同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工作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需要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在总的方向上一致或趋

同,都要以达成教育目标为重,要以学校教育要求为最终结果,不断修正师生双方目标.只有这样,师生才能互相

合作,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争取达到共同的目标.(2)尊重信任原则: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出发,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使

道德要求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亲近教

师,熨衣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3)心理相容原则:是指师生相互吸引,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教师和学生心理相容度高,师生关系表现更

高的良好状态,德育内容和要求就容易被学生接纳和吸收.在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否心理相容,对整个德育活

动过程影响很大,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心理相容为师生关系达到和谐,融洽创造了条件,从而提高德育效果.(4)智能互补原则:指在师生群体内,由于所担负的角色不同,因而需要担任不同工作的人员相互合作,互为补充.智

能互补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水平互补,思维类型互补,能力专长互补,知识构成互补等.德育活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智力活动,针对教师个体来说,构成智力的各要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长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形成一个最佳的互动和互补的师生结构,才能有效的提高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15、学校德育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答:(1)教师要向学生表达教师之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教师的工作对象首先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是与教师有着同等人格尊严的个体,此时教师的爱会作为一种外部的情感因素,能够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动机,成为学生推动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师爱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力量,给学生以温暖,提供学生成长中所需要的稳定、安全和一般性的支持,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受到鼓舞,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因此,对学生表达教师之爱是至关重要的,关乎着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2)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对话沟通

师生之间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通过对话形成真正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理解,即精神获得沟通。教师的角色理应是对话者和理解者,从而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以角色换位来“移情”和理解学生,并达到共情从而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总之,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通过与学生交谈和说理,进一步建立起学生的理性行为,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要向学生展现民主作风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让学校充满了友爱、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们在老师面前能畅所欲言,这不仅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待,而且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如语言、思维等,这些都与教师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总之,教师在与学生的各种交往中,要建立起诚挚、平等、互敬、互尊、互重的友好关系,向学生展现民主作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与学生进行道德合作

教师和学生的道德合作,就是指教师在道德教育活动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协同的意识和心态的反映。合作是以师生关系为中心的诸多教育关系的健康与协调,教师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集体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合作,给学生得到的成长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宽松环境,平等、合作、健康的师生关系,尉氏县学生得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p117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①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教育活动范畴;

② 是从外部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③ 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① 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于人的素质发展范畴;

② 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

③ 是道德主体与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们再谈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时,指的是一种个体德行发展客观过程中的规律,而我们讲德育规律时,则是指我们自觉地控制事物,间因果关系或变量间的关系,使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目标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规律,所以我们说,德育过程论在探讨德育规律时,探讨的是施教与受教之间的变化规律,是从教的角度探讨教育者如何实施德育的过程,而不是指单方面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德育过程规律与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正确区分是认识德育过程规律的前提。

4、德育过程中开放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原则p12

3教育过程的开放性要求教育一方面一开放的心态冲破传统道德教育的封闭,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道德的理解,另一方面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已发生的社会变革而带来的道德上的变化。开放式的道德教育不是以禁锢学生的思想为目的,而是促进学生的到的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道德观为目的。用一种单一的到的教条和道德信仰体系教育学生,并采取一切措施压迫学生接受这些教条的做法,都会阻碍学生理智和道德的发展。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原则要求作为道德教育内容的价值准则和规范系统必须向学生开放接受学生的检验。是学生的道德观点经过自己的理智思考而自由选择。现代德育过程理论认为的是个体的完整的人格特征。个体的道德发展以受教育者的自觉的生命实践活动为基础,是首要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实践完整生命活动的展开。作为道德发展的主体,受教育者的身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他们的个体性,主动性,完整性在道德上是统一的。所以,德育不能着眼于德性的单一方面,不能强调单项的道德知识的接受与片面的行为操练。否则,个体道德的健全发展就是不可能的。

5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的原则p12

4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指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系统地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这是由于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因素的广泛性和社会性所决定的,谈到外部因素的整体影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总和综合地教育出来。”

德育影响的一致性指的是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各方面因素和力量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德育影响的连贯性则是指教育过程运行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德育过程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社会相会影响、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如何利用各种外部因素,形成教育的合力,成为现代德育所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为此,作为学校教育来说,应首先保持校内

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的一致,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成为学校德育的整体优势。其次,应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统一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积极组织学生进社会实践,一方面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和践行能力,同时,也起到优化外部环境的作用。最后,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地提出适时、适度的要求,并将这种要求贯彻到底。

6、小学生德育内容体系的基本内容?P138

答:根据小学生生活的环境、交往对象及身心特点,我们认为小学德育重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与自己、个人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规范、意识和行为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进行自我认知及活泼开朗、合群、乐学等健康的人格教育。

(2)、法纪教育。主要进行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小学生守则及交通规则等教育。

(3)、道德规范教育。主要进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在家庭美德方面,主要进行尊老爱幼、爱父母家人等教育;在社会公德方面主要进行文明礼貌、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等意识和行为教育;在个人品德方面主要进行城市、善良、友爱、谦让等平的教育。

(4)、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人生观中的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惧困难和挫折的人生态度教育。

(5)、政治意识教育。主要警醒爱国旗、国徽、国歌,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爱中华民族的故土山河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第四篇:德育原理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2、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3、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4、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2、教育(德育)有法(方法),但无定法。为什么是这样?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1、在某地召开的德育工作会议上,与会的一位负责德育工作的校领导抱怨学校不重视德育工作,说“学校整天上课补课,我们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请分析:在学校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除了有“不重视德育”这一原因外,还说明了德育自身一种怎样的观念?你认为应怎样解决好“连时间都没有”的问题”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多元化社会生活条件下学校德育应如何看待和把握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问题。

第五篇:《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读完《金字塔原理》,我好似接受了一次逻辑结构设计的重新洗礼,乍一看,这本书的内容讲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但当仔细拜读之后,就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金字塔原理》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以柔克刚,用情景和案例将我带入一个易于理解的关于文字的逻辑世界。之前也有很多老师曾说过,写文章要有逻辑性等话语,不过如何才叫有逻辑、这样写为何不够有逻辑性、怎样可以变得更有逻辑性的解释却并不多,看了这本书之后,对于“向上”、“向下”以及“横向”联系等逻辑关系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金字塔原理》不仅在写作上,更关键的是在思考逻辑上帮助我理清了思路。例如,有时我会根据现有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对于素材本身的逻辑关系可能没有重新的梳理,因此,形成的文件或多或少会有逻辑不清晰的地方;而若是暂时不考虑素材本身,先直接按照目标需求进行逻辑架构的搭建,再对素材按照搭建好的逻辑进行区分整理,反而会更为快速的形成准确的文章架构和纲要。

《金字塔原理》帮助我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界定问题”和“结构性的分析问题”有条不紊的进行应对。首先,遇到问题时要明确应该做什么,然后从资料入手,建立逻辑树,进行是非问题分析,这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明晰的应对方案必将很快会水落石出。

知道不等于学会,学会不等于做到,《金字塔原理》始终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产生价值,才能对自己实现有效的提升,才能让问题得到最快速和最高效的解决。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温故而知新,将书中的案例和分析方法再多读几遍,加深理解,更好地将文中的思路运用到写作、思考和问题的解决上,相信这些思路和方法一定会让自己受益匪浅、受用一生。

下载德育原理 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原理 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法律学习需要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张亚光 1108030 《金字塔原理》一书教我们运用金字塔原理去逻辑的表达、思考、解决问题。而对于学习法律的我们在我们......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曼昆》 2009110019 简力 不得不说实话,我是个相当笨拙的人,年纪轻轻,就落下糊涂的毛病,真是羞愧;又一说,是母亲的遗传,头脑简单,反应迟钝,说了你未必相信。......

    管理学原理读书笔记

    《管理学原理》读书笔记 管理 阅读书目:《管理百年》作者:斯图尔特·克雷纳 概述:选择斯图尔特·克雷纳这本《管理百年》是因为这本书是管理学中的经典之作,回顾了1900-2000这一......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20100516178 谭苏成按计划读了此本《经济学原理》(N.GregoryMankiw著 梁小民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我想说读此本很不容易,原因有:借之不易,不知道......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的作者:N .格里高利 · 曼昆 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当学生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他讲授过各种课程......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这样评价经济学家群体的分裂程度,他说:“即使把所有经济学家首尾相接地排成一队,他们也达不成一个共识。”曼昆在《经济学原理》......

    空间原理——读书笔记

    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 本周阅读了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冯纪忠的文章《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建筑中的空间概念,是客观存在的反应。从空间组合的角度......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会计078班 2110907206 李婧媛一 马尔萨斯简介 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牧师和教授。马尔萨斯主义(Malth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