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判断题(20分)
1、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理想。()
道德行为只是道德教育的体现,做好事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2、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之上的。()
因为只有自己想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才会进行品德的修养。
3、数学课教学不可能有德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内容的一部分,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肯定和鼓励也是属于德育内容的一部分。
4、德育过程是将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
人不是社会政治或某个宗教规范下的特定产物。
5、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目的和学生思想矛盾积极转化规律而制订的。()
思想性与科学性的原则才能上升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
6、榜样教育法在德育方法体系中是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一种基本方法。()
不一定,说理教育法的使用也很广泛。
7、开展课外和校外活动,不能听任学生自由地独立自主地活动,教师必须时时紧跟着,以防出现差错。()
德育要有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不能只用间接经验换取的。
8、宗教在德育中没有积极意义。()
好的宗教如基督教会让人们敬畏生命、孝顺父母等,这是积极意义。
9、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班级成员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并在认识、行动上保持一致。
10、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脱离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
这是理想的,但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情况,如骗子教他的孩子骗人就只属于教学而不是教育。
11、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理论加实践。()
知不一定是理论,也可以使实践经验。
12、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过程就是接受间接经验的过程,德育也不例外。()
还需要直接经验。
13、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提出了暗示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利用于道德教育。()
这属于陶冶教育法,一定的情境更能激发儿童的道德教育。
14、儿童品德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是德育的第一出发点。()
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是德育的依据,教师要据此进行学生的道德教育。
15、德育课程改革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应该是教师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生活实际等来进行改革的。
16、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目的和学生思想矛盾积极转化规律而制订的。()
思想性与科学性的原则才能上升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
1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内在品德认识和情感外化为相应的品德外显行为表现的桥梁。()
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别人才能评价自己的行为甚至情感是否道德。
1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
集体教育的力量很大。
19、各门学科,虽然不是专门的德育课,但每门学科在其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担负着德育的任务。()
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很多学科都在教学过程中无形地渗透着道德教育。
20、档案袋,又称文件夹、工作包或作品集,是学生瞬间的、片断的资料。()
小学会有小学档案袋,初中有初中的,每个阶段不同。
21、说理教育法在德育方法体系中是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一种基本方法。()
德育方法包括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等,其中说理教育法用得最多。
22、佛教在我国德育历史上扮演着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角色。()
佛教要求人们向善、做好事、积功德,古代贵族派粮食给百姓也很多。
23、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
光靠陈述性知识是无法实施德育教学的,即使是“主要”也是偏颇的。
24、艺术鉴赏在德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是因为艺术有普遍“比德”效果。()
如梅花比喻傲洁,莲花比喻不同流合污。
25、集体是指为了实现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按一定原则组织起来的高级形式的群体。()
具有了明确的共同目标、健全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和谐相处等多个特征才能成为高级形式的群体。
26、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有时一些必要性的吃苦如劳务反而能对学生产生更大的教育影响。
27、教师在进行德育前,首先要考虑社会、学生、家长以及课程四个因素。()“首先”过于片面化
28、德育方法相互分别,不能混用。()
德育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情境教育法中也能穿插说理教育法。
29、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自己能自己教育,也能受别人教育,甚至自主教育更能产生影响。
30、中国教师李吉林首创情境教学法,这一方法适用于德育。()
德育方法包括陶冶教育法,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获得道德教育。
二、名词解释(请以你自己的表达方式描述它们的定义,20分)
1、德育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活动。
2、品德
品德,即品质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
3、“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目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称为“五伦”。
4、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
5、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苏联的教育家,著作是《教育诗》。关于马卡连柯的教育观是:
1、教育要在集体里进行的。
2、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
3、反对体罚。
6、品德
品德,即品质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
7、德育课程
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体现,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其中,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为综合课程,高中阶段采取的是板块形式。
8、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也是构成个人道德品质的要素。
9、“居敬”
“居敬”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个思想,它包括了五个含义:一是将身心收敛内不使其放纵或散逸;二是人内心时时处于一种敬畏的状态;三是内心时时处于一种警觉、警醒的状态;四是专
一、无适;五是整齐严肃。
10、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家,在德育方面,他强调为了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教师和家长就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11、体谅情境
体谅情境是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12、实验情境
根据德育目标,创造一个道德实验如“海因兹偷药”的道德实验,并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让学生在实验中评价道德、认识道德。
13、说理德育法
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14、榜样德育法
榜样德育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15、陶冶法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三、简述题(30分)
1、请举出一个德育原则并简述如何执行这个原则。
2、请你给一位学习成绩很好却非常骄傲的女初中生写一个期末评语。
3、请列举“德育途径”(三种以上)并作简要说明。
4、上课时,有学生不停说话,致使教学秩序混乱,请你组织几句话解决这个尴尬。
5、请列举“陶冶”的一种形式并作简要说明。
6、“说理”德育方法的缺点是什么?
7、列举德育途径(三种以上)并作适当评述。
8、上课了,老师将教案放在讲桌上,这才发现讲桌上全是打碎了的玻璃,教学无法进行,请你组织几句话解决这个尴尬。
9、试举一种“榜样”形式,并作简要说明。
10、简述现时期道德教育革新的趋势。
四、案例分析题(15分)略
五、综合题(15分)
有一段背景材料:材料略。请围绕此材料设计一个主题教育的片段。要求有主题、有目的、有过程、有形式。教育执行时间约10分钟。
第二篇:德育原理
一、名词解释
1教师道德:作为职业活动行为主体的教师在个体一般道德基础上,发自内心对职业生活各种要求的认同,是教师所秉持的职业道德认识、职业情感以及在从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行为,对职业伦理规范的自觉遵守并践履以德行的面貌展示出来的一种品质,是对教师职业生活的一种整体把握。P
532 教师道德修养:就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自觉的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培养和自我陶冶的功夫和过程。教师道德修养包含了教师遵照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学习、体验、反思、修炼和提高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客观的实践活动,以及在每个阶段所能达到的道德境界p52。德育过程: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具体来说,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P11
德育目标的层次:是指同一个目标在不同级次学校班级的过程中,具有高低不同的要求,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实际标准。P130德育目标的序列:是指把同一目标中不同层次,按照到底的不同要求,顺序形成一个承前启后的体系。P130德育的途径:是指教育者为传递德育内容、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的各种路径(渠道)的总称,由参与者、方法、手段等要素组成。P140学校德育管理: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任务,运用科学管理思想,结合学校德育的特点而进行的行动策划,并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积极实施的过程。P158
8学校德育的评价:是指运用测量或评鉴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潜在的和外显的综合素质如思想品德、世界观、气质、性格的差异及其功能行为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活动。P178学生档案袋:是指有关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取得的进步以及所反映学习成果的一连串信息的汇集,即每一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反思报告、评价结果以及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收集。P187
二简答新型德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p48
答:(1)教师既是德育教育者又是道德学习者
(2)教师既是道德示范者又是道德实践者
(3)教师既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道德修养的意义p
53答:(1)教师道德修养的特殊性
(2)教师道德对教育事业具有促进作用
(3)教师道德对未成年学生具有示范作用
(4)教师道德地社会生活具有导向作用教师道德修养的内涵p5
4答:(1)充满爱心、忠诚事业
(2)努力钻研、学为人师
(3)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师德育修养的方法p56
答:(1)学习与实践
(2)自行与交流
(3)认同与发展
5.教师德育素养的结构?p58
答:(1)教师的德育意识
(2)教师的德育知识
(3)教师的德育能力
6.教师德育能力发展依存的条件?p60
答:(1)掌握必要的德育知识与技能是发展德育能力的先决条件
(2)德育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德育活动内容的正确选择
(3)德育活动过程的合理安排和德育方法的恰当运用
7、教师德育意识的构成4答:
1、教师对自身道德意识现象的体验
2、教师对学生道德实际表现的体验
3、教师获得对德育活动的体验
4、对德育环境的体验
8、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特点
3答:(1)做人与成长(2)明理与习德(3)长期与反复
9、皮亚杰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p79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10、人本主义的道德情感教育原则p86
1)真诚
2)接受和信任
3)移情性理解
4)主动倾听
11、学校德育中师生关系的性质 p97
1.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之交流
2.教师和学生的创造之生成3.教师和学生的情理之互动
4.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之协同
12、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p130
1..社会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
2.学生自身对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需要
3.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4.制定者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期望及其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13、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p1
311)继承、借鉴与创新的统一
2)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
3)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4)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14、学校德育管理的基本模式p16
31)学校德育目标管理模式
2)学校德育常规管理模式
3)学校德育制度管理模式
4)学校网络德育管理模式
15、德育日常评价的重要方面?P186
答:
1、评价的内容要明确。
2、评价要真诚。
3、评价要是适时、适度。
四论述
1.学校德育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原则?p100
答: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是关键要素,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讲求工作的艺术性,才能够实现此目标.(1)目标趋同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工作目标和学生的发展目标需要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在总的方向上一致或趋
同,都要以达成教育目标为重,要以学校教育要求为最终结果,不断修正师生双方目标.只有这样,师生才能互相
合作,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争取达到共同的目标.(2)尊重信任原则: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出发,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使
道德要求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亲近教
师,熨衣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3)心理相容原则:是指师生相互吸引,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教师和学生心理相容度高,师生关系表现更
高的良好状态,德育内容和要求就容易被学生接纳和吸收.在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否心理相容,对整个德育活
动过程影响很大,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心理相容为师生关系达到和谐,融洽创造了条件,从而提高德育效果.(4)智能互补原则:指在师生群体内,由于所担负的角色不同,因而需要担任不同工作的人员相互合作,互为补充.智
能互补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水平互补,思维类型互补,能力专长互补,知识构成互补等.德育活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智力活动,针对教师个体来说,构成智力的各要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长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形成一个最佳的互动和互补的师生结构,才能有效的提高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15、学校德育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答:(1)教师要向学生表达教师之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教师的工作对象首先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是与教师有着同等人格尊严的个体,此时教师的爱会作为一种外部的情感因素,能够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动机,成为学生推动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师爱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力量,给学生以温暖,提供学生成长中所需要的稳定、安全和一般性的支持,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受到鼓舞,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因此,对学生表达教师之爱是至关重要的,关乎着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2)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对话沟通
师生之间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通过对话形成真正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理解,即精神获得沟通。教师的角色理应是对话者和理解者,从而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以角色换位来“移情”和理解学生,并达到共情从而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总之,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通过与学生交谈和说理,进一步建立起学生的理性行为,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要向学生展现民主作风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让学校充满了友爱、和谐的气氛,让学生们在老师面前能畅所欲言,这不仅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待,而且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如语言、思维等,这些都与教师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总之,教师在与学生的各种交往中,要建立起诚挚、平等、互敬、互尊、互重的友好关系,向学生展现民主作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与学生进行道德合作
教师和学生的道德合作,就是指教师在道德教育活动过程中与学生之间协同的意识和心态的反映。合作是以师生关系为中心的诸多教育关系的健康与协调,教师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集体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教师与学生的道德合作,给学生得到的成长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宽松环境,平等、合作、健康的师生关系,尉氏县学生得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p117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①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实施属教育活动范畴;
② 是从外部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③ 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① 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于人的素质发展范畴;
② 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
③ 是道德主体与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们再谈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时,指的是一种个体德行发展客观过程中的规律,而我们讲德育规律时,则是指我们自觉地控制事物,间因果关系或变量间的关系,使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目标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规律,所以我们说,德育过程论在探讨德育规律时,探讨的是施教与受教之间的变化规律,是从教的角度探讨教育者如何实施德育的过程,而不是指单方面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德育过程规律与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正确区分是认识德育过程规律的前提。
4、德育过程中开放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原则p12
3教育过程的开放性要求教育一方面一开放的心态冲破传统道德教育的封闭,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道德的理解,另一方面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已发生的社会变革而带来的道德上的变化。开放式的道德教育不是以禁锢学生的思想为目的,而是促进学生的到的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道德观为目的。用一种单一的到的教条和道德信仰体系教育学生,并采取一切措施压迫学生接受这些教条的做法,都会阻碍学生理智和道德的发展。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原则要求作为道德教育内容的价值准则和规范系统必须向学生开放接受学生的检验。是学生的道德观点经过自己的理智思考而自由选择。现代德育过程理论认为的是个体的完整的人格特征。个体的道德发展以受教育者的自觉的生命实践活动为基础,是首要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实践完整生命活动的展开。作为道德发展的主体,受教育者的身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他们的个体性,主动性,完整性在道德上是统一的。所以,德育不能着眼于德性的单一方面,不能强调单项的道德知识的接受与片面的行为操练。否则,个体道德的健全发展就是不可能的。
5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的原则p12
4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指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系统地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这是由于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因素的广泛性和社会性所决定的,谈到外部因素的整体影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总和综合地教育出来。”
德育影响的一致性指的是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各方面因素和力量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德育影响的连贯性则是指教育过程运行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德育过程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社会相会影响、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如何利用各种外部因素,形成教育的合力,成为现代德育所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为此,作为学校教育来说,应首先保持校内
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的一致,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成为学校德育的整体优势。其次,应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统一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积极组织学生进社会实践,一方面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和践行能力,同时,也起到优化外部环境的作用。最后,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地提出适时、适度的要求,并将这种要求贯彻到底。
6、小学生德育内容体系的基本内容?P138
答:根据小学生生活的环境、交往对象及身心特点,我们认为小学德育重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与自己、个人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规范、意识和行为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进行自我认知及活泼开朗、合群、乐学等健康的人格教育。
(2)、法纪教育。主要进行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小学生守则及交通规则等教育。
(3)、道德规范教育。主要进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教育。在家庭美德方面,主要进行尊老爱幼、爱父母家人等教育;在社会公德方面主要进行文明礼貌、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等意识和行为教育;在个人品德方面主要进行城市、善良、友爱、谦让等平的教育。
(4)、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人生观中的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不惧困难和挫折的人生态度教育。
(5)、政治意识教育。主要警醒爱国旗、国徽、国歌,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爱中华民族的故土山河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第三篇:德育原理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2、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3、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4、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2、教育(德育)有法(方法),但无定法。为什么是这样?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1、在某地召开的德育工作会议上,与会的一位负责德育工作的校领导抱怨学校不重视德育工作,说“学校整天上课补课,我们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请分析:在学校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除了有“不重视德育”这一原因外,还说明了德育自身一种怎样的观念?你认为应怎样解决好“连时间都没有”的问题”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多元化社会生活条件下学校德育应如何看待和把握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问题。
第四篇: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山东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管理学原理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领导 3.沟通
4.管理幅度
5.组织文化
二、判断题
()1.分权越彻底,管理越有效。()2.只要实际绩效与标准不完全符合,就立即采取行动和纠正偏差。()3.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成反比。()4.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领导()5.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的管理绩效有消极的影响。()6.组织规模一定下,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小。()7.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影响组织的效益和发展。()8.法约尔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9.科学管理认为人是“社会人”。
()10.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种属性。
三、填空题
1.从决策的起点看,可把决策分为()和()。2.管理者的角色可分为()、()和()三类。
3.在价值链分析中,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可分为()和()二类。4.组织设计的原则有()、()及()。
5.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来源有()和()二种途径。
6.按照是否反馈,沟通可分为()和()。7.根据时机、对象和目标的不同,可将控制分为()、()和()。8.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将强化分为()和()。9.领导方式大体可分为()、()及()三种类型。10.人类活动的三个特点是()、()和()。
四、简答题
1.扁平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如何? 2.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3.分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5.组织决策受哪些因素影响?
6.决策者的理性限制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克服?
五、案例分析题
1)林肯公司的激励制度
林肯电气公司总部设在克利夫兰,年销售额为44亿美元,拥有2400名员工,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激励员工的方法。该公司90%的销售额来自于生产弧焊设备和辅助材料。
林肯公司不设最低小时工资。员工为公司工作两年后,便可以分享年终奖金。该公司的奖金制度有一整套计算公式,全面考虑了公司的毛利润及员工的生产率与业绩,可以说是美国制造业中对工人最有利的奖金制度。在过去的56年中,平均奖金是基本工资的95.5%,该公司中相当一部分员工的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员工年均收入为44 000美元左右,远远超出制造业员工年收入17 000美元的平均水平。在不景气的年头里,如1982年的经济萧条时期,林肯公司员工收入降为27 000美元,这虽然相比其他公司还不算大坏,可与经济发展时期相比就差了一大截。
公司1958年开始一直推行职业保障政策,从那时起,他们没有辞退过一名员工。当然,作为对此政策的回报,员工也相应要做到几点:在经济萧条时他们必须接受减少工作时间的决定,而且要接受工作调动的决定。有时甚至为了维持每周30小时的最低工作量,而不得不调整到一个报酬更低的岗位上去。
林肯公司极具成本和生产率意识,如果工人生产出一个不合标准的部件,那么除非这个部件修改至符合标准,否则这件产品就不能计入该人的工资中。严格的计件工资制度和高度竞争性的绩效评估系统,形成了一种很有压力的氛围,有些工人还因此产生了一定的焦虑,但这种压力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据该公司的一位管理者估计,与国内竞争对手相比,林肯公司的总体生产率是他们的两倍。
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后,公司还是年年获利丰厚,没有缺过一次分红。该公司还是美国工业界工人流动率最低的公司之一。前不久,该公司的两个分厂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美十佳管理企业。
问题:
1.你认为林肯公司使用了何种激励理论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为什么林肯公司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2)巴恩斯医院
10月的某一天,产科护士长黛安娜给巴恩斯医院的院长戴维斯博士打来电话,要求立即做出一项新的人事安排。从黛安娜的急切声音中,院长感觉到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因此要她立即到办公室来。5分钟后,黛安娜递给了院长一封辞职信。
“戴维斯博士,我再也干不下去了,”她开始申述:“我在产科当护士长已经四个月了,我简直干不下去了。我怎么能干得了这工作呢?我有两个上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要求,都要求优先处理。要知道,我只是一个凡人。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适应这种工作,但看来这是不可能的。让我给举个例子吧。请相信我,这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像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昨天早上7:45,我来到办公室就发现桌上留了张纸条,是杰克逊(医院的主任护士)给我的。她告诉我,她上午10点钟需要一份床位利用情况报告,供她下午在向董事会作汇报时用。我知道,这样一份报告至少要花一个半小时才能写出来。30分钟以后,乔伊斯(黛安娜的直接主管,基层护士监督员)走进来质问我为什么我的两位护士不在班上。我告诉她雷诺兹医生(外科主任)从我这要走了她们两位,说是急诊外科手术正缺人手,需要借用一下。我告诉她,我也反对过,但雷诺兹坚持说只能这么办。你猜,乔伊斯说什么?她叫我立即让这些护士回到产科部。她还说,一个小时以后,她会回来检查我是否把这事办好了!我跟你说,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好几次的。一家医院难道就只能这样运作吗?”
问题:
1、这家医院的组织结构存在哪些问题?
2、请你给出改正的建议。
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3分)1.管理: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2.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3.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整个管理工作都与沟通有关。
4.管理幅度: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总是有限的,这个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被称作管理幅度。
5.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特定组织在适当处理外部环境和内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所发明、发现或发展起来的基本假说的规范。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2.×;3.√;4.×;5× 6.√;7.√;8.×;9.×;10.√
三、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初始决策、追踪决策。2.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3.基本活动、辅助活动。
5.内部选拔、外部招聘。6.单向沟通、双向沟通;7.预先控制、现场控制、成果控制;8.正强化、负强化9.专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10.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四、简答题(共35分,每题5分)1.扁平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如何?
优点是:由于层次少,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从而可以使高层尽快地发现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同时,由于信息传递经过的层次少,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也较小;此外,较大的管理幅度,使主管人员对下属不可能控制得过多过死,从而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局限性: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每个主管从较多的下属那儿取得信息,众多的信息量可能淹没了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者,从而可能影响信息的及时利用等等。2.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们的要求,同时也是他们对总目标的贡献;管理人员和工人靠目标来管理;管理人员用目标对下属进行考核和奖罚。
3.分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促进分权的因素:组织的规模;活动的分散性;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
(2)不利于分权的因素:政策的统一性;缺乏受过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4.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个人的欲望,提高员工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5.组织决策受哪些因素影响?
(1)环境。(2)过去决策。(3)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4)伦理。(5)组织文化。(6)时间 6.决策者的理性限制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克服? 表现在:知识有限;预见能力有限;设计能力有限。克服的方法:决策权力下放;组织民主决策;
五、案例分析题(共20分)
略
第五篇: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一、1、政治
2、国家 概念
3、国家的职能
4、国家的政治职能
5、一国两制
6、民主共和制
7、政治文化
8、政治价值观
9、政治社会化
10、政治革命
11、政治团体
12、压力集团
二、简答题
1、简述国家权力的特征
2、简述“分权制衡”原则的制度安排
3、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特征
4、简述政党的特征
5、简述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政党的功能
6、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特征
7、简述政治团体的特征
8、简述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
9、简述集团政治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0、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
11、怎样理解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12、简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13、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一种政权组织形式的特点。
三、论述题
1、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
2、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3、试论述国家消亡的必然性
4、试分析作为一种政体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5、试论述作为国家组织原则的“分权制衡”原则
6、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 7.试论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及其优越性
8、试论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政治学原理答案
一、概念
1、政治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国家
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断,对国家的涵义作了界定:“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3、国家的职能
由国家本质所决定的国家活动的总目的和总方向,是全部国家机器活动的总和与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
4、国家的政治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5、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6、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权力机关都是通过公民普遍参加的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的,并有严格的任期限制,实行某种形式的分权和制衡。
7、政治文化
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8、政治价值观
人们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人们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活动的标准,并由此形成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标准。
9、政治社会化
是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10、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的激烈的政治大变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
11、政治团体
政治团体就是那些区别于政党和国家机关,有组织地去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代表特定集团的利益,是政治团体存在的基础;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是它的主要任务;通过影响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来实现集团利益,是政治团体的基本政治性质。
12、压力集团
压力集团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集团。
二、简答
1、简述国家权力的特征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国家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自国家产生以后,国家权力就垄断了有组织地、系统地使用强制力的合法性,不再允许任何其他形式的暴力组织的合法存在。
第二,普遍的约束力。国家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对全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即不仅对被统治阶级成员具有约束力,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也要在国家权力的约束之下。第三,主权性。主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
2、简述“分权制衡”原则的制度安排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而又互相制约和平衡。分权制衡原则在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中,通常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安排:
(1)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2)每一个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3)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3、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具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第三,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其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
4、简述政党的特征
政党的特征,是指政党的基本特点。第一,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
第二,政党由阶级、阶层或某些重要的社会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第三,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
第四,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拥有政治纲领,是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五,政党与政权密不可分,掌握政权是政党的主要目标。这是政党区别于任何其它社会组织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5、简述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政党的功能
第一,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政党的首要任务就是争取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部分群众的支持。
第二,集中阶级意志。政治统治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进行的统治。政党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它会在集中阶级意志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第三,行使国家权力。政党不仅要把阶级意志集中起来,还要把集中起来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政党的目的就是要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6、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特征
第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前提。第二,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主要内容。第三,宪法和法律是各党活动的基本准则。
7、简述政治团体的特征
第一,政治团体的社会基础是具有相对具体、集中、单一的利益和目标的人群。第二,政治团体建立的目的,是影响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第三,政治团体是一种非政府组织,属于社会团体的范畴。
8、简述政治团体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政治团体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工具。第二,政治团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新的有效媒介。第三,政治团体与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9、简述集团政治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第一,世纪转折时期的社会变化是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在转型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的旧的社会组织已经解体,但新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形成了利益集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
第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说明了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发展。即是两大对立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以及阶级之外社会利益集团的出现。第三,利益集团的出现是权力制约的需要。国家权力的膨胀需要一种社会性的制约。利益集团作为“居间职业团体”,其实质是一种平衡日益扩张的国家权力的社会性因素。
10、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团体不是完全独立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之外的利益群体,从法律形式上说,它们是群众团体,从其地位、作用看,它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组织和活动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11、怎样理解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
(1)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
(3)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结构合理化与政治管理高效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4)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复杂矛盾,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谋求渐进发展。
12、简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第一、国家权力属于劳动人民所有,建设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共和国。第二、人民代表会议是实现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最好制度形式。
第三、人民代表会议掌握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有经验的代理人”即人民代表掌管国家事务。
第四、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人民“当家作主”,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广泛的民主,必须与参与之有序、决策之集中以及政治活动的制度化相结合。
第五、共产党是动员和组织劳动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领导力量。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核心组织,共产党的领导直接决定着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如何实践、能否实现。第六、用法制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将政治文明建立在宪法和由宪法构建的政治与法律体系上,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路径。
13、答案略
三、论述
1、试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理解。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这说明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政治的性质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但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过程,反映着阶级关系及阶级利益的复杂关系。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这里的阶级关系不仅包括了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了其他类型的阶级关系。具体地说,主要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领导阶级与同盟者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等。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无论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还是人民掌握政权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存在与解决,都是通过政治权力实现的。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它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它,就能从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中找到其规律性,从而在政治实践中通过运用政治规律实现自己的阶级意志,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
2、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及其根源。从民族的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阶段,不同民族或民族集团之间在各方面交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所引起的问题表现为: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纠纷、民族压迫、民族斗争和民族运动等形式和现象。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民族差异、剥削制度、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2)民族问题不是孤立的抽象存在物,它总是与特定的时代条件相关,是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发展总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社会革命和政权问题,所以民族问题与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革命和政权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问题的依赖性来看,民族问题如何解决,在什么程度上解决,受当时社会政治总问题的制约;另一方面,从民族问题在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来看,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将关系到革命能否成功、政权是否稳定,对于国家的治乱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试论述国家消亡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起源是社会内部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同样,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也推动着国家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和更替,最终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将使国家完成一种复归——超越阶级社会,走向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的社会。因此,国家的消亡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4、试分析作为一种政体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作为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特点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一切国家机关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国情决定的。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下,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制与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的显著区别之一,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安排。
5、试论述作为国家组织原则的“分权制衡”原则
资产阶级国家把“分权制衡”作为组织和设计国家机构的基本原则。(1)分权制衡,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分立与制衡,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而又互相制约和平衡。
(2)分权制衡原则在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中,通常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安排: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每一个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分权制衡的原则在各国采用的具体形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体制。
6、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
民主是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保障公民的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且从来都是与专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金钱民主”。它由资产阶级操纵,保障资产阶级成员的政治权利的实现,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资本主义民主同时意味着对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
(2)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新型的民主,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的民主,是广泛的、真实的民主。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从而为公民享有民主权利提供经济保障。社会主义民主以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前提,无产阶级政治权力不仅使得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获得了政治统治者和政治管理者的主体地位,而且为这一地位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通过不同于资本主义民主的一系列制度,规范民主的运行和公民权利的实现,它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建国家机构,保证人民的最高权力地位,实现对行政权和司法权的控制和监督;它以共产党作为民主的领导力量,保证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的实现;它以人民监督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使得公共权力按照人民的意志运行;它以社会主义法治作为民主的法律基础,从而使得公民的权利具有了法律保障。
(3)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同时又是一种新型的专政。这种新型的专政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它与一切剥削阶级的专政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在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以被剥削阶级代替剥削阶级掌握政权,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由被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使劳动者成为对剥削阶级实施专政的主体,剥削阶级和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
第二,人民民主专政则是占人口多数的工人和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少数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分子、敌视和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势力的专政,因此,它把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变成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第三、从专政职能在国家职能中的作用来看,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志和要求,它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有着强大的社会和政治力量的支持,对于社会和自身的发展具有明确的认识和充分的信心
7、试论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及其优越性?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的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现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其次,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和自治法规定的广泛的自治权,并力求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
再次,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只要存在一定少数民族聚居的,构成一级自治单位,就可以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我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表现为:第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
8、试论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民主集中制作为一条原则,首先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中明确提出来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与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是一致的、统一的,整个国家机构按照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并运转,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共和制与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的显著区别。
2、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设置和组织的实践中,民主集中制的内容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 行民主集中制,目的是要保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
⑵ 除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外,对国家的元首权、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也都有明确的划分。
⑶ 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和做出其他决定,均经过充分讨论,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政府及政府各部均实行首长负责制,集中行使权力。
⑷ 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