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尔特 《符号学》原理 读书笔记
媒介文化研究:读书笔记
(三)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读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
○李建楠
罗兰•巴尔特的著作《符号学原理》是用结构主义的方式研究广义的,或者说是本来意义的符号学。结构主义的中心观念其实不是结构,而是系统,结构是相对零星散乱而言,而系统是相对孤立、片段而言的。系统强调的是部分(或组成、因素)脱离了系统就不再有意义。罗兰•巴尔特十分重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并吸收了叶尔姆斯列夫等人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符号学理论。他在《符号学原理》一书中沿用了与他们相同或类似的理论,并借用索绪尔的二分法对符号学的原理进行讨论,提出了符号学构架的原则。他深入发展了索绪尔的理论,同时也对其中不完善和不合理的部分加以修改。
巴尔特赞成索绪尔提出的建立符号学的设想,并对他预料的符号学内容做了补充,但与索绪尔的观点不同,他认为符号学只是语言学的一部分,是具体负责话语中大的意义单位的那部分;而不是索绪尔主张的“语言学是普遍符号学的一部分,哪怕是有特殊地位的一部分。”这是全书的立论基础。他认为任何符号学系统都要有言语的介入,例如电影、广告、照片必须配以文字说明证实其含义。本书以二元对立的形式从言语与语言、能指与所指、系统与组合、外延与内涵四个部分分析了结构符号学。
在言语和语言的关系上,巴尔特一方面袭承了索绪尔的观点,大体承认了语言和言语的二分法,但对于索绪尔重语言轻言语的观点巴尔特又是不赞同的。所以巴尔特详细论述了语言和言语的辩证关系。“语言既是言语的产物又是言语的工具,二者处在真正的辩证关系之中。”另外,巴尔特把索绪尔的言语 /语言二分法作为符号学的出发点,把这一对概念在超语言或元语言领域获得了丰富发展。他认为言语/语言的对立可以被理解为信息/信码、实施/模式、或过程/系统的对立,这样就建立了符号学的结构主义模式。
接着巴尔特分析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语言学中认为,所指并不是一个事物而是该事物的心理再现。符号学中的所指可以由语言符号承担,而能指是一中介体,能指的实体始终是物质的。也就是说,实物符号要借助其他符号——语言符号来实现自己。意义所依赖的不是记号的物质性,而是其符号功能,正因为一种特定的声响或词代表、象征或者表征一个概念,它才能在语言中作为一个符号去起作用并传递意义,也就是结构主义所说的“意指。”巴尔特认为,“意指”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将能指与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该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但意指的过程是任意的、专断的。它不是能指与所指之间单一的互相关系,而更重要的是两个不定形物的,或像索绪尔所说的两个“流动性领域”同时切分行为。意义
媒介文化研究:读书笔记
(三)并不终结于所指,意义是序列的重新排列,因此是符号学即“分节学”,符号学未来的任务乃是寻觅人类对现实的切分。
巴尔特用较大篇幅讨论了组合和聚合两大关系,他称之为符号系统。在巴尔特看来,组合根本上就是由“可加以切分的实体”构成的,而系统则是一种聚合关系。他提到雅各布森的隐喻和换喻,这主要是体现在结构关系上。他认为,“语言的,也是所有符号学系统的一个特点是,其区别性与构成性往往不可能分开。”在这一部分他还提出了聚合问题中最具争议的“二元制”问题。“严格意义的符号学,是可以对各种对应型的普遍分类加以利用的。但是符号学研究的扩展很可能导致对聚合的序列关系而不仅仅是对应关系的研究。可以肯定二元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和公认的原则,同时二元制也是一种“元语言”。
在最后一部分巴尔特论述了内涵系统、外延系统与元语言。语言学实际就是研究符号学的符号学,或者说就是符号学的元语言。巴尔特说:“符号学就是一种元语言,因为它把作为被研究系统的第一语言(或对象语言)处理成第二系统,这个对象系统通过符号学的元语言被意指,而元语言又通过一个内涵过程被把握。”巴尔特强调结构语言在文化符号中的作用,而形成了直接意指层和含蓄意指层的构成分析。直接意指层涉及意义的第一个层级,是单纯的、基础的层级,能指与所指之间是描述性的。含蓄意指层是普遍的、综合的、芜蔓的,在这一层级中,所指同文化、知识、历史密切交流,是根据社会意识形态、普遍信仰、结构概念及社会价值体系等更广泛的领域来解释各种完成了的符号,这是代表了“他性”的信息和意义,巴尔特称之为“元信息”或“神话”。符号学应该透过文化文本的表面意思,达到其底层及各种隐喻层背后的意思。
巴尔特强调结构语言学在文化符号中的指导作用,但是其基本精神还是符合其语言学中心论的。巴尔特认为,符号学研究的目的,是语言以外的意指系统重新建立和运作起来,他所依据的是结构主义的构想。从这个层面讲,符号学的精义可以说是实践性大于理论性的,强调的是如何借取和运用各种理论工具来处理具体的文本意义分析。
第二篇:《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读书笔记(本站推荐)
詹巴蒂斯塔·维科《新科学》的目的是:构造“人的物理学”。“原始人”对世界的反应不是幼稚无知和野蛮的而是本能地、独特地“富有诗意的”他生来就有“诗性的智慧”指导他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并且把这些反应变为隐喻、象征和神话等“形而上学”的形式。(就教育而言其“原始人”概念是否意味着“学生的原创性思维”?)任何神话在古代人一般经历的实际经验中都有其基础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试图把一种令人满意的、可以理解的、人化的形式强加于这种经验。维科认为这种形式是从人的心灵本身产生的它成了人类心灵视之为“自然的”、“既定的”或“真实的”那个世界的形式。这就确立了“真实—事实”原则:人认识到是真实的与人为地造成的东西是同一回事。当人感知世界时他并不知道他感知的是强加给世界的他自己的思想形式存在之所以有意义(或“真实的”)只是因为他子那种形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因此“……如果我们对此深思熟虑的话那么诗的真实就是形而上学的真实与之不相符合的物理的真实就应被视作谬误。”人类不是什么先决条件而是制度建立过程的结果、效果、产物。这就是说人创造神话、社会制度实际上他创造他所感知到的整个世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创造了他自己。这种创造过程包括不断地创造各种可以认识的、重复的形式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称为“结构”的过程。维科把这种过程看作是人固有的、永恒的、确定的特征特别在社会制度的创立方面它的作用是持续不断的由于它具有重复性因而其结果是可以预测的。(我们的教育方式同样可以找寻这样重复的——即规律性方式!)人类在一个人造的世界上就得习惯于并且不得不默认这些东西尽管人类仍把这种世界看成非艺术的、“自然的”世界。人类和人类社会不是根据在它们之前就已存在的模式伙计化塑造的。没有预先存在的、“既定的”人的本质没有预先缺点的“人类本性”。人性的具体形式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人类制度的体系所决定的。在“诗性的智慧”中人类表示直接地对付这个世界而是间接的通过其他手段即不是精确地而是“诗意地”对付这个世界。“在人类制度的本质中必定有一种为任何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语言它毫无例外地抓住人类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事物实质一如这些事物本身可能具有形形式式不同的方面一样。”(任何事物——包括教育都有一种这样的精神语言!)什么是结构?皮亚杰:整体性概念、转换概念、自我调节概念。整体性:是指内在的连贯性。实体的排列组合本身是完整的并不只是某种由别的独立因素构成的混合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支配这套规律在结构之内赋予各组成部分的属性要比这些组成部分在结构之外单独获得的属性大得多。因此结构不同于一个集合体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不会以它们在结构中存在的同样形式的真正独立地存在于结构之外。转换概念:结构表示静态的。支配结构的规律活动着从而使结构不仅形成结构而且还起构成作用。
自我调节:为了有效地进行转换程序它不向自身以外求援。第三篇:符号学原理的园林景观形态设计论文
[内容摘要]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对于园林景观内涵表达与形态设计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指导意义,它使园林景观设计的元素对设计传达更加科学准确,使得设计表现具有功能性、指示性、象征性、审美性、情感性、表现性,使得设计表现手法更加准确和丰富多彩。
[关键词]符号学;环境艺术;园林景观;形态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叉学科,设计的展现具有语言特征,因而我们可以运用符号学的原理探究设计符号形势与意义之前的微妙关系。符号学原理按照结构语言学分为四大类:语言和言语、所指和能指、系统和组合段、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这些分类是以二分法形式呈现的;概念的二分法似乎往往存在于结构的思想中。符号学具有在跨文化与学科交叉处促进语义互通的可能性,有助于解读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审美与情感的表达,从而有助于传承和创造新的符号、秩序、形式与文化。
一、园林景观形态设计中的语法学
园林景观形态设计中的符号,都是通过特定感知系统确定其语义所指代的形式。能指与所指,即表象与现实,能指是可感知的层面,是符号的表现形式;所指是抽象的引申,是不可直接感知的,也就是符号的意义,这好比一棵树有生在土地上的枝干与叶子,同样也有深埋地底不可见的根基。园林景观设计中将符号分为图像性、指示性、象征性。图像性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相似而构成,表现形式与内在存在相似,从而借助原形的意义表达新事物的意义,其优点在于简洁直观,很多景观设计中都应用了图形性符号,利用几何或非几何元素,对具体原形进行归纳总结,构成艺术符号。例如,模纹花坛外形均采用规则的几何图形,花坛内图案除了用大量矮生性草花外,也可配置一定的草皮或建筑材料,使整体效果突出。指示性符号,是所指与能指之间具有实质性的因果关系或纬度上的联系,例如,坐落在岳麓山的岳麓书院与爱晚亭等,每个建筑都有其特有的牌匾或楹联等指示性的标志,指示性符号是真实且不脱离意义进行的构建。象征性符号:是指与其他对象没有相似性或直接联系,所以它具有完全自由的表征对象,可以在传播过程中约定俗成、稳定不变地被应用。例如,中国植物中梅、兰、竹、菊,被人称为“四君子”,以松柏象征坚贞。再者,园林设计中常见的景墙、洞门、洞窗、漏窗等都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一种设计手段,不仅是通过、穿过、采光功能的需要,不同的造型与装饰纹样也代表了不同的等级或寓意。
二、园林景观形态设计中的语用学
信息作为意义的介质,在园林景观符号语用学系统中,首先从主述者应用到涉物,再将信息传达给接受者,并在同一语境的背景下,领悟到符号的解读,这其实也是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其中编码过程符合语义与语构的双重规则;解码过程则意在将接收的信息复原重建,同样应符合语义与语构的双重规则。从园林景观设计师编码到接收者的解码,因受到获取信息的量、完整度、感觉与知觉、推理与联想、不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解码的过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从思想到物质客观存在,园林景观设计师已经通过符号学语用学系统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在同一语境下,即可解读到主述者表达的含义。
三、园林景观形态设计中的语义学
在园林景观形态设计符号学的语义中主要突出的四点:造型与形态、色彩与光线、比例与尺度、选材与质感。①造型与形态,是园林景观的主要信息载体,它与信息之间有一种代码化的联系,是物质表现的符号,其中“型与形”利用特定的造型设计语言,例如模仿设计、移植设计、替代设计、组合设计等对原形的简化、变形、叠加、拼贴、概括,利用创造设计思维方法进行功能上、视觉上以及意义上的编码。②色彩与光线,光线的一点变化都会影响色彩的呈现,色彩不仅仅承载着色彩特定符号的代表,也同时承担着物体审美含义与文化的展示,同时还兼顾社会意识形态与宗教的表达,这种编码承载的信息能够使个体差异化增大从而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③比例与尺度,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其表现在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大小,普遍来说,比例尺度适宜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例如,黄金分割比就广泛地应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同样,特定条件下设计编码时也会应用夸大尺度起到强调的作用,使得接受者领悟到威严庄重、宏伟壮观的信息。④选材与质感,不同材质具有不同的语义,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综合作用,加上不同语境下的综合解码分析,给人不同的生理与心理体会,且根据不同选材(花种、草种、树种、石材、金属、陶瓷、玻璃、塑料、皮革等),以及不同材质的组合与设计,让其具有视觉美感与使用价值双重作用。
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属于空间造型艺术范畴,是科学、技术、艺术、生活的结合体。首先,园林景观设计和符号学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因而使得基于符号学原理的园林景观形态设计研究成为可能。其次,从设计学角度来看,园林景观设计是人为创造的符号,是客观的且被人所感知,这种感知形式语言,不仅从空间上与时间上、概念上与实体上、视觉上与物质上都形成一种复合,而且是能指与所指、物质与精神、编码与解码、逻辑与规则的合一。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需要满足空间布局和功能上的需求,在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内涵设计与文化设计,让园林景观从内而外地表达艺术的美。
参考文献:
1.罗兰巴特尔.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88
2.余继宏.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家具形态研究.2009博士论文
3.柯镇昌.从植物意象看瑞昌剪纸“以人为本”民俗意蕴的存在.创意与设计,2013.3
第四篇:《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读完《金字塔原理》,我好似接受了一次逻辑结构设计的重新洗礼,乍一看,这本书的内容讲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但当仔细拜读之后,就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金字塔原理》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以柔克刚,用情景和案例将我带入一个易于理解的关于文字的逻辑世界。之前也有很多老师曾说过,写文章要有逻辑性等话语,不过如何才叫有逻辑、这样写为何不够有逻辑性、怎样可以变得更有逻辑性的解释却并不多,看了这本书之后,对于“向上”、“向下”以及“横向”联系等逻辑关系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金字塔原理》不仅在写作上,更关键的是在思考逻辑上帮助我理清了思路。例如,有时我会根据现有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对于素材本身的逻辑关系可能没有重新的梳理,因此,形成的文件或多或少会有逻辑不清晰的地方;而若是暂时不考虑素材本身,先直接按照目标需求进行逻辑架构的搭建,再对素材按照搭建好的逻辑进行区分整理,反而会更为快速的形成准确的文章架构和纲要。
《金字塔原理》帮助我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界定问题”和“结构性的分析问题”有条不紊的进行应对。首先,遇到问题时要明确应该做什么,然后从资料入手,建立逻辑树,进行是非问题分析,这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明晰的应对方案必将很快会水落石出。
知道不等于学会,学会不等于做到,《金字塔原理》始终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产生价值,才能对自己实现有效的提升,才能让问题得到最快速和最高效的解决。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温故而知新,将书中的案例和分析方法再多读几遍,加深理解,更好地将文中的思路运用到写作、思考和问题的解决上,相信这些思路和方法一定会让自己受益匪浅、受用一生。
第五篇: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法律学习需要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张亚光 1108030 《金字塔原理》一书教我们运用金字塔原理去逻辑的表达、思考、解决问题。而对于学习法律的我们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的内涵是用逻辑去解决问题。我们学习法律都知道,法律所涉面之广,虽涉及知识之多是为我们所共识的。如何学习这一综合性学科,了解庞大的法律体系是我们所一直探索追求的。《金字塔原理》中提到了一个“奇妙的数字‘7’,指出“人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大脑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一个项目,这就意味着当大脑出现需处理项目增加到4—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纳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于记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庞杂的信息在一时间涌向受众时,”受众往往会选择性的接收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内容无法使受众接受,并记忆,这是知识的传达者和接收者所不乐意的结果。因此,为了使受众能更容易的接受信息,也为了使我们能更轻松的记忆信息,便需要我们运用金字塔原理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然后再呈现出来。这样,我们先记忆出大的分类,再随之而牵出大分类下的小项目,如此便使得原本冗杂的信息能更加有条理的传达、记忆。
对信息分类是个很好的记忆与表达方法。而另一个比较好的表达方法是结论先行。就是说在表达时,我们先将自己的结论传达给受众,然后再把立论的理由一层一层的展开。这在我们进行案例分析时尤为常见。当我们表达自己对案例的分析的观点时,我们往往在综合考虑分析整个案件后得出一个当事人有罪、无罪或是该处以何种惩罚的结论。然后再对案件抽丝剥茧,逐步分析,为什么认定当事人有罪,为什么处以这样的处罚。紧紧围绕着已给出的结论,从案例中寻找支持结论的证据,最终使结论正确而有说服力,也可以使自己的陈述连贯而紧凑。当然,这只是表达时所用的方法,在对案情的分析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先得出结论再分析,对案情的分析过程是可以逆而行之的,对案情抽丝剥茧,提炼出结论。然而,表述观点时采用结论先行,一方面,可以使受众更清晰的了解到你所要表达观点;另一方面,后面的分析全部围绕结论而展开,罗列支持结论的证据,可以使前后的表述有更强的逻辑性,文字更具严谨性。如果不先把结论呈现出来,就很容易造成你讲了半天人们还是无法理解你的意思。在《洞穴奇案》一书中,五位大法官,五个观点清晰的罗列于他们的陈词之首,让人们可以清晰高效的了解到他们观点的核心。这样给读者一个心理准备,使读者能够尽快地了解他们的分析过程与立论依据。
《金字塔原理》所要传达的方法、理论还有很多,包括序言的写法、演绎推理的步骤等等。其实,我们在平时的写作、学习中也或多或少的使用着金字塔原理,只不过我们使用的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引用。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运用好金字塔原理绝非易事。运用好《金字塔原理》的理念和方法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与运用中慢慢体会的。书本读完了,而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过程才刚刚开始。如何把金字塔原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尤其是法律的学习中是我今后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努力深入理解金字塔原理的内涵,学以致用,运用好金字塔原理去表达,去思考,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