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查报告----过年:感受我们身边的传统
《调查报告----过年:感受我们身边的传统》
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二〇一二年一月二十三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今日:在春节前夕,每家每户都在门上、窗上、墙上等等地方贴上了春联,表达意味着喜庆、祥和的意义。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联同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有民俗学家认为,中国有一系列的年俗都是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需要加以整理和保护。春联是中国独有的春节民俗形式,中国的春联与京剧、昆曲一样堪称国粹,其格律的严谨、寓意的深邃、形式的优美是外国文字所无法企及的,但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越来越不会做‚对子‛了,某种意义上这是文化艺术的倒退。春联需要保护和抢救,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延续下来,甚至可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篇:走进清明感受传统调查报告
《走进清明 感受传统》调查报告
霞峰镇中心小学六(4)班
指导老师:余慧 组长:方缓
组员:李安凯、李甜甜、徐美娜、翁少虹、陈龙 课题研究涉及的学科:语文
一、研究的背景:
中国的传统节气节日——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着优良的传统文化,古现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吟咏“清明”的优秀诗歌。但是我们发现,身边的同学们对于这个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内涵等都不是很了解。
在我们霞峰镇每年清明节扫墓期间,因为烧纸钱、放鞭炮、点蜡烛而引发的山林火灾有很多起。国家现在提倡文明祭扫,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二、研究的目的:
了解清明节的来历,成史及一些传统习俗。积累并有感情地朗诵有关清明节的诗歌
学会采用多种途径收集有关清明节的相关资料,并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运用。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初步学会研究的一些方法,如调查问卷法,访问法等等
通过探究清明节的相关活动,体会到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探究文明的扫墓方式及其意义,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研究的方法:
调查问卷法、访问法
四、研究计划:
1、选题
2、小组分工会议 3、借助网络查找资料
4、进行问卷调查
5、收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6、成果展示
五、组员分工
1、撰写研究报告:方媛,李安凯
2、制作问卷调查表:徐美娜 3、问卷的发放:全体成员
4、整理统计问卷:徐美娜,翁少虹
5、资料的整理分类:陈龙,李甜甜、李安凯、六、分析
1、清明节扫墓时会烧纸钱的有28人,占93.33%。
2、清明节扫墓时会点蜡烛的有15人,占50%。
3、清明节扫墓时会放鞭炮的有18人,占60%。
4、觉得以上三种祭扫的方式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人有20人,占66.67%。
5、如果国家倡导文明祭扫表示会支持的有22人,占73.33%。通过访问我们知道每年霞峰镇因为扫墓时烧纸钱、放鞭炮、点蜡烛等等祭扫行为造成多起火灾。现在国家已经提倡文明祭扫了。因此,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倡议人们文明祭扫,保护生态环境。• • • •
七、建议
文明祭扫同样可以传承中华民族儿女行孝、慎终追远等优良的传统,还可以保护环境,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提议人们在清明节祭扫时不带纸钱,不带鞭炮,不带蜡烛,带上鲜花祭拜先祖,英烈,也可以通过写追思卡、植一棵树,网上祭奠等等低碳环保的方式祭扫。
第三篇:综合《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二小五5班主题活动方案
通过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及习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观察生活中存在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
活动重难点:
1、重点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感受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2、简略了解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感受我国丰富的民风民俗。
3、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有关我国民风民俗的网站。
2、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活动过程:
活动一:诵读古诗引题
1、同学们,最近我们班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在诵读中,我们品味诗歌的魅力,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展示一下,好吗?
2、同学们背得真好,你们有没有发现,在我们刚才背诵的诗里暗含着一些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清明节、春节、中秋节)
3、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子就说出藏在诗中的节日了。端午节、清明节、春节、中秋节都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每一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身边民俗(板书课题)
4、在这4个传统节日里,你对哪个节日最感兴趣呢?下面我们就分小组来研究吧!
活动二:走进中国节
1、四人一组,选好各组研究的主题。
2、我们最先过的是哪个节呢?(出示春节)(1)交流春节的来历。(2)说说家乡过年的习俗。(3)谈谈过年的方式。(4)调查:现在我们也来选择一个自己最希望的方式。显示统计结果:外出旅游()个,在家休息()个,抓紧时间学习补课()个,和亲人团聚()个。
(5)小结: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注重亲情、崇尚团圆的民族,不管身处何方,背井离乡的游子们都会在春节回到亲人身边共渡佳节。
3、自由介绍其他主要的节日。(1)谈话:人称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下来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还有不少呢!你能说出我国其他一些主要的传统节日吗?(出示: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2)说明:这些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3)准备活动: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那我们就从不同节日的时间、吃的、活动、传说或故事几方面来向他介绍吧。分组练习介绍,选好代表。
(4)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交流。
4、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会有什么感想呢?(自由说)
5、教师小结:老师也很有感想,无论是最隆重的春节,还是春节过后的元宵,还是春夏之际的清明、端午,还是处于秋季的中秋和重阳,每一个节日,世世代代的人们都是那么地注重家人团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真是一个崇尚团圆的民族啊!
6、过一回少数民族的节日。
(1)交流:我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不同的民族都有它们特有的节日与风俗,各地区少数民族的节日可有趣呢。(2)你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3)收看录像。(4)小结: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绚丽之花。活动三:课堂小结延伸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绽放着不同的文化之花。课后继续去查阅资料吧,你们可以登陆网站“国家文化网”“中国民俗网”“苏州旅游网”,一定会让你们大开眼界的。
大家也可以在需要某些资料的时候,进入“google”“百度”等搜索网站,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好的材料,让你收获更多惊喜!板书:
身边的民俗
传统佳节 传递亲情
民风民俗 传承文化
共同分享
第四篇:传统的过年
传统的春节
我听到很多人在抱怨过年是越来越没滋味了,现在又临近过年,你是否又在想怎么过年让您过的精彩些。或许你想要回家,或许你想要聚会,或许你想要旅行。不管你想要干什么,你是否想过过一个传统的新年。
还记得小的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于没有电视。大年三十,一家人不是坐在电视机旁,而是出门找自己的朋友,大人就在一起聊天,下棋,打牌。小孩子就在一起游戏,正月初一时,我们穿上大兜兜的衣服,跟着爸爸挨家串户的拜年,然后领糖果、核桃。越来越大了以后,我们再也懒得出去拜年了,村里也一直用广播一遍遍的喊:不要拜年,见面说新年好就行了。我还记得有一年爸爸一个人出去拜年回来后,很失落的说:“以前大家都挨家串户的拜年,能够认识一下村里的小孩子、新媳妇,现在可好,见个人都不认识,还说是一个村的,说出去都让人笑话。”会像这样的话,忽然觉得很心酸,是过年越来越没味道了,还是人情越来越淡薄了。我常年在外,每次回家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陌生人,彷佛这里不再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老爸喜欢下象棋,虽然他的棋很臭,一棒子人围在一起,吆喝着“跳马跳马”、“出俥出俥”、“上相”等,热闹极了,一盘棋,不再是两个人得棋局,而是一圈人得棋局。这里没有金钱利益,也没有观棋不语的规矩,有的只是热闹。现在也常常听到吆喝声,只不过便的不一样了,“对九”、“两百”、“端锅”,相信喜欢赌博的人对这些都不陌
生,这就是推牌九时常说的话。现在村子里也流行赌牌了,赌牌时也有很都围观者,但是因为涉及利益,围观者基本上不会出声,只有参与者在吆五喝六。金钱,真的是拉开人与人关系的利器。
今年新年,我决定回家时,把手机、电脑都束之高阁,我要与家人在一起,大年初一我要跟着老爸去拜年,让老爸炫耀一下,他的女儿长大了。我要陪老妈烧一次香,即使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生长在五星红旗下,我也要陪老妈祈祷,祈祷老天爷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幸福团圆。今年的新年,我决定过一个传统的新年,让自己回归朴实,回归到生我养我的土地上。
第五篇: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习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一种文化底蕴,一种精神上的追求,然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过年习俗。无锡春节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类似“恭贺新喜”等话,互相祝贺。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祝。无锡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小年朝——年初三。无锡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
安徽春节民俗调查
在安徽,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习俗来庆祝春节,迎来新的一年。
腊月初八的早晨,安徽人要喝腊八粥。喝过腊八粥,人们就要开始准备过年了。
腊月二十三,人们要祭灶王爷和大扫除。相传只要祭了灶王爷,一年都会平安。而扫除则需要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打扫干净,以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三十是除夕,这天要做的事情可就多了。这一天,人们要去祖坟祭祖,以求祖先保平安。春联也是在这一天贴的。在除夕之前从各地赶回来的家人们要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吃饭前要放鞭炮,还要点一柱香。饭后,大家在一起吃瓜子,看春晚。晚辈给长辈“辞岁”,长辈给晚辈压岁钱。而午夜大家还要一起吃顿饺子。
正月初一大家都要早起,身着新衣,给家里人拜年。从初二开始人们就可以去四处拜年了,拜年者要带礼物,受拜者要设宴款待。
另外,过年时还要做甜甜的“过年糖”,迎来一年的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