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方式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12:3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过年方式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过年方式调查报告》。

第一篇:过年方式调查报告

农村的过年最为朴实和热闹,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传统习惯相对于城市保持的时间要长。但随着我国社会变化的加快,从90年代开始,农村传统的过年活动在慢慢地变化,有些持续了几百年的活动慢慢地消失了,传统意义中的“年”所具有的价值正在被淡化,人们逐渐用新的方式来度过新年。过年越来越被其它因素诸如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讲究了。家人团聚这一意义仍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学的人总要赶回来吃年夜饭。但最热闹的这几天一过,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气氛马上冷清了许多。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但由于社会发展,过年方式也并不再单一,而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学生我也对现今人们的过年方式通过网络投票展开了调查,调查数据如下

通过网上统计显示

a.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过;18(90%)

b.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过;2(10%)

c.除夕会看央视春晚;9(75%)

d.除夕不会看央视春晚,可能玩儿些别的或睡觉;3(25%)

e.年饭自己家人做,在家吃;11(91.67%)

f.年饭找人做或出去吃或订餐送到家里;1(8.33%)

g.春节不外出了,就在家附近会会亲友什么的;10(90.89%)

h.计划旅游、爬山……等外出活动。1(9.11%)

数据表现及其分析

纵观整体,大部分春节活动仍然并无多大变化,与家人团聚,看春晚,在家吃年饭,走亲访友的去拜年仍为多数,但多元化的活动也逐渐萌芽,一些习惯也将逐渐被取代,人们春节期间的活动也将更为丰富,过年方式也出现了向多元化发展的势头。总而言之,人们的过年方式将更为丰富多彩。

在怎样丰富的过年方式,团聚永远是其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活动也必以团聚作为基础。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以团聚为主旋律的春节期间,虽然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过的占有90%,但仍有10%的参与者因工作各种原因无法与父母家人团聚。团聚的传统开始有些崩裂。相信因无法回家的人们也会以其他活动(如聚餐)来实现“团聚”,共度春节。

央视春晚即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我们过年的活动,自1983年开始,除夕看春晚也逐渐成为了习惯,甚至成为传统。虽然现在人们对央视春晚褒贬不一,春晚也越来越无法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仍有75%的参与者坚持收看春晚,除夕不会看央视春晚,可能玩儿些别的或睡觉的人占有比例25%。虽然看春晚这一新兴而传统的过年方式开始逐渐被其他活动所取代,但仍占很高比例,可以看出人们对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夕期间,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吃年饭是再惬意,温馨不过的事了,人们到是也没有打破共吃年饭的传统,但是场所方式却有所改变,在外吃或订餐的占8.33%。91.67%的人仍然在家里吃年饭,在以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以后不再自己做饭而外出或订餐的比例会整体增加。

在春节期间的活动中,计划爬山,旅游等外出活动的人开始萌生,春节活动逐渐多样化,9.11%的参与者有丰富的春节活动,而90.89%的参与者只仅在家附近会会亲友。但走亲访友也不是春节期间的唯一活动了,丰富的外出娱乐活动也必定将成为新的春节亮点。

对未来过年方式的预测

预测未来几年来的春节,随着经济发展,虽然管理方式将更为人性化,但加班忙于工作的人也将更多,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比例也许将会增加。央视春晚虽受挑战,但制作之用心,底蕴之深厚,自是其他电视节目无法相抗衡,向比之下,仍为央视春晚更有滋味,所以收看央视春晚的人数将会减少,然后再回增。在如今思想开放,节奏渐快的社会当中,人们对于饮食也更为随便,年饭是不是一大家人一起做并不甚为重要了,而且饭后的繁复家务也自会另人厌烦,所以以后在外吃或定餐的比例会逐渐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资料所占比例的增加,人们户外活动也将丰富起来,使得春节期间旅游外出的人也会骤增,以后在过年期间仅走亲访友的比例也将减少。总的来说,过年方式不是单一的停留或单一的向旅游爬山发展,而是各有千秋,过年方式也在向多元化发展。

过年方式多元化的原因

①在大环境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改革开放不仅鼓了人们的腰包,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口味。

②经过改革开放的人们也成为了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解放的人们也逐渐打破一些旧俗,为春节活动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所占份额减少,使得人们对吃喝也就不甚在意,所以人们对于制作年饭的方式,途径有所改变,繁复的家务也抑制了人们在家吃年饭的想法。使在家中自己做年饭也就不是唯一的选择了。反而在外吃或订做所占比例却逐渐升高。

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资料所占比例增加。对于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春晚的高要求也是人们对高文化生活追求的反应。旅游爬山等活动中所含的精神上的享受也逐渐为人们所追捧。使外出旅游爬山等活动的风气渐盛

⑤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上的稳定,文化上的繁荣,都对春节活动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那过年丰富多彩的活动又从何谈起?过年方式多元化其实也就是国家稳定发展的表现,也只有国家的稳定发展才有现在以及将来丰富多彩的过年方式。

余尝统计于市,无奈风雪冰天,人心不古,拟于公交车站统计之,本趁众侯车时无聊,可供资料,比之求问路人,大为方便,未料二三小时已过,配合者仅六,大多中年妇女,男性配合者仅为一,不屑者,挖苦者,推脱者甚众,感慨人世,天薄地冷,更拟打车问司机以求资料,既用七元,亦无悔矣,后未从之。苦闷阴郁,遂归以求他法。

最近,我们在家在农村的50位在杭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过年方式变化的调查,他们切身感受着农村过年方式的变化,同样,他们的想法,也预示着未来农村过年方式的变化,透视出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的变迁。

传统方式渐行渐远

年夜饭小家吃

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农村吃年夜饭,总是一大家人围坐在大圆桌前,上首坐着祖父母,一家子人轮流向二老敬酒、祝寿。但现在这种情况可能有所改变。

接受调查的人中,在回答“最近几年您家年夜饭在哪里吃”这个问题时,只有13.3%的人回答“在祖父家吃”,6.7%的人回答“未分家,大家庭里面吃”,加起来也只有20%左右,但是有70%的人回答“在自己家里和父母一起吃”,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小家过年。传统的大家庭思想、四世五世同堂的观念已经逐渐在农村淡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人们更加注重小家年的质量,而不是“大家”的形式。

这同时也反映出老人们的孤寂处境,分家以后,老人们平时和子女的见面机会就少了,要是吃年夜饭时也不能聚在一起的话,那么老人心中会作何感想?对那些丧偶的老人来说,他们心中的孤独尤甚。

过去农村普遍存在着逢年过节全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吃饭这样的风俗,但现在只有36.7%的人表示还有这样的习惯。传统的农村社会,血缘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现在随着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分散为一个个小家庭,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不那么紧密了,各家都有各家过年的打算,所以也就很难像过去一样聚到一起吃饭了。

灶神还在送

送灶神、请祖宗、送红包等活动过去在农村中总是很常见,现在仍有40%的人表示村里还有“送灶神”的习俗,“请祖宗”有60%,“送红包”有50%。这些习俗还是比较多地保留了下来。

过去很多农村都有“杀年猪”的习俗。小时候每当年关临近,一些养猪的人家就把养肥的猪杀掉,小孩子是不准看的,被大人派去通知亲戚乡邻们。杀好了猪,一半请亲戚乡邻们吃,一半留给自己,过去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如现在,平时很少吃猪肉,所以杀一次“年猪”相当改善了一次生活。

但调查显示这一年俗现在已经在逐渐减少,只有36.7%的人表示村里过年还能见到杀猪。的确,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猪肉平时就可以经常吃,所以杀年猪就失去了改善生活的意义。只是这一习俗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增进亲戚相邻的感情,现在不杀了,各家只顾自己吃买来的猪肉,浓浓的人情味也没了。

与“杀年猪”一样,“舂年糕”的风俗也已经衰退了,只有近1/3的人表示村里还有这风俗,笔者老家现在也很难找到门前放着做年糕用的石臼和木柄石槌的人家了。

年货腌得少

自己制作年货的风俗也在改变,过去在为新年做的准备中,自己腌制或风干点年货是必不可少的。年关将近,家家就会撑起一条竹竿,上面晾满了处理好的鱼、鸡鸭、猪腿、腊肠等;此外家里的盐钵里面,揭开盖子你会发现白花花的盐上面,也放上了一些肉或者鱼之类的。但自从买来了电冰箱以后,鸡鸭鱼肉等都可以吃新鲜的了,腊肠等也可以买现成的,家里嫌麻烦便都不做了。

调查也显示,56.7%的家庭过年还在腌制年货,风干年货则只有近1/3的家庭在做了。过去鸡鸭鱼肉没现在丰富,等到过年买太贵了,而且还可能买不到好的,因此每户家庭都要提前准备;那时又没有冰箱,只好风干起来或腌起来,这样才能保证过年吃到丰盛的大餐。现在东西也丰富了,冰箱也有了,但是感觉怎么也找不回那些东西特有的风味了。

送礼依然风行

像杀年猪、舂年糕、全家族一起吃饭、风干腌制年货这样的习俗,是与过去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联的,时过境迁,这些风俗慢慢消失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有些风俗却不容易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比如说送礼。

90%的受调查者表示近几年过年期间送过礼。至于他们送礼的目的,77.8%的人认为是“农村的习俗”,也有近3/4的人认为“维系亲戚间的感情”,可见传统、人情在人们眼中还是很重的。

40.7%表示“对帮助过我们家的人表示感谢”。在农村,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是常有的事,现在更是如此,比如某家的孩子放完暑假要回杭州上学,另一家刚好有人要开车去杭州办事,就可以搭一下便车;作为回报,这家在过年的时候可以带点礼物拜访那家,两家的感情就拉近了。

随着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日渐增多,这样的事情肯定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基本上都是相互认识的,想外出办点事情,可以先托人打听打听;要是有力不能及的事,村里能人不少,可以请他们帮忙。所以人们之间的帮助只会越来越多,作为答谢的送礼也会越来越多的。

现在过年向城里学

娱乐打牌看电视

调查涉及农村居民过年期间的娱乐方式,90%的受调查者选择“看电视”,其次是打牌(73.3%)和打麻将(40%),超过30%的就这三项,说明农村居民空闲时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依然有待提高。此外有益于身心的“体育锻炼”虽然只占10%,但是说明居民们注重健康,注意提高生活质量的观念已经在形成。

旅游不是新鲜事

调查还涉及农村居民是否选择过年时外出旅游,结果表明有26.7%的家庭出去旅游过,看来最近几年的“旅游热”也影响到了农村。在出去旅游过的人中,去过省内景点(除本地外)的最多,占62.5%,其次是去过本地名胜(37.5%),去过省外的也占到了12.5%。由此看出,居民大多选择方便的短途出游为主。

在传统的意义上,过年主要就是待在家中,享受家人团聚的时光,要外出也是走亲访友,“旅游过年”说明这种传统观念已经在改变了。

记得以前村子里外出闯荡的人少,去过外面的人都被认为是“见过世面”的,村里人往往会对他们投以羡慕的目光;村里人对外面的了解少,对出门在外总是隐隐约约有着一种恐惧的心态。但现在随着交通、通讯的发达,居民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与外界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外出也不那么希奇了。随着出去的人越来越多,居民外出也有了照应,想到某个地方去,总可以在那里找到亲戚熟人。以前出去,还担心语言不通,但现在家家户户在看电视,普通话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了。有了这些条件,在外旅游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气氛年轻人在闹

“现在过年,都是年轻人在闹了,同学聚会、朋友见面,你来我往添了不少热闹的气氛。”一位受调查者这样感叹。

“临近过年,我的短信、电话,以及qq上的消息也多了起来,很多朋友、同学都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让我到他们家里玩。上初中、高中时有很多农村的同学,去年春节期间,七八个要好的同学结成队,轮流到各自的家里面去玩,那几天可真是过瘾。要招待这么多客人,各家的父母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总是笑眯眯的。”

调查问卷中显示有26.7%的人表示过年是“与老友、老同学聚会的好时机”,这部分人多是年轻人,现在是他们在带动这个过年的气氛了,这与过去不同。

过去过年,老人是受关注的焦点。很多传统的仪式,像祭祀祖宗、全族的人在一起吃饭,主角都是老人。现在随着传统大家庭的分解,全族的人吃饭也不大聚得起来了;祭祀祖宗的风俗仍在,但是这一传统也隐隐有了“断代”的危险。

老家的祠堂里,现在过年时仍然比较热闹,但在祝福祈愿的都是老一辈的人,稍微年轻一点的很少,而且都没有老人们那样的虔诚。

一位被调查者说:“年轻人很少会想到主动去祠堂,我虽然每年都去那边,但都是祖母提醒我去的。去了以后祈愿词我也不会说,是奶奶在一旁替我说,然后我跪下来向祖宗磕头。去祠堂的年轻人少,而且多半是像我这样外出读书的,由老一辈陪同去,希望得到祖宗荫庇,学业有成。很多年轻人都干脆不去那边了,嫌仪式太繁琐,又没什么意思,祭祀的那几天都早早地出去玩了。”

很多地方过去有过年时给老人磕头的习俗,小孩子和年轻人在村子里碰见老人都要磕头,老人是备受尊敬的。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已经由向村里所有老人磕头发展到向自家的老一辈磕头,也有人已经不在乎这种习惯了。

春节的“神圣”不会改变

团圆成第一要素

在接受调查的人中,73.3%的人表示过年是“与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而当问及年初一最愿意干什么时,63.3%的人选择“呆家里”,这些说明在人们心目中,过年所代表的“团圆”、与亲人团聚的传统意义仍没有改变。虽然农村的变化很大,但是受调查的农村大学生们都表示,春节在他们心里的重要作用和神圣的价值不会改变。

只是在人们回忆中,过去的年是多么的红火热闹,它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它的重要性和全国范围的喜庆环境使人们对年抱有一种期望——今年能像过去一样的红火、热闹。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过年了。人们的期望得不到满足,便很容易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回到老家,经常会听到很多人皱着眉头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年味变淡是事实

调查中也反映了这一点,近2/3的调查对象认为“年味”越来越淡了。当问及年味变淡的原因时,42.1%的人认为是“传统的过年方式过时了”。社会变化的速度在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传统的吃团圆饭、贴春联、放鞭炮等人们已司空见惯的过年方式难以推陈出新,跟上变化的潮流。

有1/3的人认为是外出打工、上学的增多,人聚不齐。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容易,人们的生活不再限于农村这个小圈子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百姓的过年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希望大家过年越来越开心!

第二篇: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篇1

春节,可是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中影响最为深远,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其间的习俗难以言尽,可这习俗也不见得是“好”的,不过也有些是不错的。

“蒸糕蒸馒头”我认为这个习俗马马虎虎。我爷爷也蒸这玩意儿,还特地买了个大蒸笼,不就是为了讨个“蒸蒸日上”嘛,再说,现在都吃惯了面包,很少有人再吃这种玩意儿了,过年时吃的东西净是些大鱼大肉,结果爷爷家留了一大堆没吃。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习俗成立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去年估计许多在单位工作的人都吃了蒸的糕和馒头吧,准备“蒸蒸日上”,可这金融风暴不还照样来?所以说,吃这些东西啊,不一定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保佑,只要意义到就行了。

到了大年三十,一家子人就开始忙活了起来,我的任务是贴春联和“福”字。我往春联角上弄些浆糊,看好位置一贴,哈,位置正好,红红的纸像是在报喜呢!下面就是贴“福”字,这可是我自己写的,所以贴起来特别有成就感。对了,还有倒着贴,福倒(福到)嘛。看来,我们家可是要“迎福进门”了。我又四处转转,看到水缸里养着八条黑鱼,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是妈妈告诉我,这叫做“年年有鱼(余)”。噢对,过年还有“送灶”和“接灶”的习俗。一般在腊月二十四的时候,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在这一天都要举行送灶仪式。在那天,奶奶在厨房煮赤豆饭,爷爷在那儿清刷灶面,还在灶神龛前摆放酒饭糖果(这糖是麦芽糖,俗称“灶家糖”,特别粘牙齿),还有给灶王爷坐骑使用的清水和草料。神龛两旁贴了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燃柱焚香,恭敬如仪,就算把灶神送上了天界。这在灶神龛前摆放麦芽糖是人们担心灶神在玉帝面前说坏话,所以用麦芽糖粘住他嘴巴。看爷爷们迷灶,我总觉得又荒唐又滑稽,既然要灶神“上天言好事”,又要用糖封住他的嘴,这与其叫敬神,还不如叫愚神。到了大年三十,再摆上贡品(不摆糖),点上香烛,放点爆竹,迎接灶神归来。中午祭祖,俗称“烧经”,爷爷在供桌上摆了点菜啊,饭啊,然后又点上了香烛,又在铁笼子里烧了好的纸钱,全家人从爷爷开始磕头祭拜,以此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晚上,一家子人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大家围坐谈话,有说有笑,气氛甚是祥和。而且,我们小孩子还收到好多红包,这可以保佑我们平平安安的。大家高兴的不得了,把钱都藏得好好的。吃完饭,大家就涌到外面去放爆竹了,你放一个,我放一个,气氛甚是欢乐,大家争着比谁的鞭炮响(因为是同一种的),看谁玩儿的花样多。我的`衣服还被炸了一个小洞,可我一点也不在乎,过年,放炮仗可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事,大家还说什么“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真是兴致盎然。到了晚八点,一家人就坐在床上看春晚,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时,屋外的炮仗声轰鸣,除旧迎新,新的一年又来了!此时,爸爸妈妈都用手机来发短信拜年,过年气氛甚是浓郁。早晨一大早起来,妈妈早已经准备好了早饭:青菜烧豆腐——清清白白;红豆饭和年糕——红红火火,节节高。噢,对了,大年三十还要烧一盘红烧鱼放在桌上,还不能吃,以示“年年有余”。吃完了饭,我们一家子穿着新衣服,走访各个邻居,表达对他们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这个年,大家都过的很开心,但愿就像人们所愿的那样“好事不断”!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篇2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生活场景。

我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我了解到过年这个习俗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为了充分了解其他地区的过年风俗习惯,我对长期在北京工作的舅舅,和在四川工作的叔叔进行了问卷试调查,调查如下:

北京的过年习俗问:舅舅,请问北京人过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答:北京人过年需要做的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在这个时间做什么事都做好。问:那北京人过年有什么习俗呢?答:按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腊八那天他们会熬一种腊八粥,还会泡腊八蒜。从腊八起铺子上就会摆上年货。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年的“彩排”,过了二十三就过除夕了,别提还真热闹。

四川的过年习俗问:叔叔,你长期在四川工作应该对四川的过年风俗有一些了解吧?

答:四川过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丰盛,但不吃饭。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二十七、八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正月要给祖先上坟。

问:叔叔,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吃饭吗?

答:我听说是因为“饭”和“犯”同音,为了避违。

总结分析:这两个地方跟温州有着不一样的过年习俗,有些习俗还非常特别,这样的习俗想必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为了更清晰的把各地的过年习俗表现出来,我把不同的地区的过年习俗制成了表格形式。

地区

过年特别习俗 四川 吃香肠·腊肉,正月给祖先上坟 北京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逛庙会 上海 送灶君菩萨上天,选则一晚谢年·谢神,送穷 江苏 “打神鼓”,“掘元宝”,喝“元宝茶” 陕北 五月十五要“转灯”·“打花” 温州 晒酱油鸡、酱油肉,放开门炮、关门炮,炊松糕

总结分析:各个地区的不同的春节风俗习惯,给各个地区的人带来了过节的喜庆和热闹,也正是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让中国成为了一个拥有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的国家。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篇3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 徐夕夜晚上0时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5。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6。拜年

给家人邻居拜年也是有规矩的,在大年初一,必须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的时候则必须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初三和初四才能外出给街坊邻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总之,新年新开始。我相信在充满激情、热闹的20xx年里,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篇4

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

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

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9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我知道了这些后,一大早就像个小淑女乖乖的,表现特别好,妈妈自言自语到:“这孩子是怎么了,难道是长大了,懂事了,不过一夜之间,变化也太快了吧”我在一旁偷偷地乐着,自己默默品味着这节日的'滋味。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蒸馍花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在北方,就是蒸些豆馒头,我缠着姥姥也要参加包馍馍,磨了好半天,姥姥才同意我包一个,看上去和简单,真的动起手来,可是有些力不从心,要把豆陷包到里面,还要把馒头包圆,不简单。要是平时我还真没有这耐心,不过是过节要做的事情,还是细心,小心翼翼地包着,终于包好一个豆包包,虽然不漂亮,但是我手里的果实。姥姥还给我讲,在南方还有春节包粽子的风俗呢,我的思绪飘到了遥远的南方,看着面板上的馒头,竟都变成了可爱的粽子。

除夕夜: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篇5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调查时间:xx年xx月xx日

调查目的:现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进行春节习俗的来由进行调查,是期望大家能够经过对春节习俗的`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调查人员:郝慕伦

调查方法:上网搜索

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完美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明白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头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为什么要守岁

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她爱上一个穷小伙子。玉皇明白后十分恼怒,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受罪。多亏王母娘娘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封了穷小伙

“灶王”一职。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皇对此十分生气,就规定灶王爷夫妻一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

为了能从天上多给人们带些东西回来,灶王奶奶是想尽办法收罗,今日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馒头,大后天打酒,一向到除夕晚上,才将东西收罗的差不多。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灶王奶奶连夜赶回人间。家家户户的人们则是一夜不睡觉,点起旺火、香烛、燃响鞭炮,迎接灶王奶奶回到人间。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篇6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那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向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先,这八枚铜钱是由变的,在暗中帮忙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那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代替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先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头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完美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可是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此刻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齐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此刻的饺子一模一样,并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一样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一样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齐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齐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少数民族是怎样过春节的

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篇7

调查时间:xx年xx月xx日

调查人:xx

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每当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春节一般指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过了小年,便迎来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初夜,岁除。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了,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福等。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起年夜饭来,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愉快最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和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我的家乡每家每户吃年夜饭时会先放挂鞭炮,然后关上门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团圆饭。年夜饭过后,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又称守岁钱等。因为是用红色的袋,故又称红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汤圆

过完除夕,便迎来了新的一年,接下来的几天,父母会带领孩子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春。

3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早上每家每户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各家都会准备好果盒,糖果和各种各样的食品。初二,父母会带我们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会带上很多礼物比如烟酒饮料等,去外婆,外婆则准备一桌丰盛的伙食招待我们。接下来的几天,便到亲戚朋友家,同样主人家会准备一桌美味佳肴招待客人。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每年都过春节,各地的人们都要放烟花爆竹、吃饺子……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们做了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春节习俗的书籍,阅读报刊。

2、上网浏览春节习俗的资料

3、和身边的人交流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三、结论:

1、春节时人们都会把最好的吃的、喝的、穿的、玩的通通拿出来,人们都会异常的高兴。人们还会去走亲访友充满祥和的气氛。

2、民间的活动丰富多彩,不一样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庆祝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朴实的性格。

3、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而盛大的节日,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在每年的'春节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过去人们过春节主要是为了能吃好、穿好。此刻可不一样了,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春节对现代人来说有着更深的意义,那就是幸福。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篇9

前言:了解春节

我们都知道在去年奥运年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实行塑料袋的禁用。但是在我的调查数据中显示35%的人群还没有真正地去执行。不过我们知道这是需要一个过渡期的。对于政府社在环境保护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访者的态度是政府的环保的监管力度还是有待提高和改进。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当代许多大学生专业不对口,发现自己所学知识难以达到市场需求,从而缺少了很多从事社会实践的机会,自然对社会调查报告也是采取不在乎的态度。

我们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接玉皇——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调查显示,选择做技术工人或农民的人数合计不到8%,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当前工人和农民的境遇和社会地位的确无法与其他几种职业相比。而且这一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即使农村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也远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学生劳动的机会更少。家长、老师仅对学生的成绩提出要求,甚至还向学生灌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事实上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学生中的大多数也将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大军,追求较高层次的职业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对劳动的鄙夷的态度既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因此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生产劳动的深厚感情是一项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下,针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资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了。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实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经济、管理、旅游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协同配合,对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评价、预测合理的旅游规模等,从而提出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一定要从美学的观点出发,按规划的要求,提出严格禁止在风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建工厂企业;严格控制在风景区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风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并提出在必要地段,实行封山育林,确保风景区生态平衡,以努力把风景区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健康,构成为一个适合于康乐消费的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大年三十是“除夕”。

有些人经常随便地把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塑料杯,还有白色的塑料袋,往小河随手一扔,就一走了之了。里面的污染物会渗透到深水里。水就会污染,也会造成白色污染。

现在世界上的能源供应量已经为数不多了,我们必须在能源枯竭之前开发新的能源,所以我们要知道能源的发展史,这样才可能找到新能源。而且,光这样是不行的,如果能源的污染太严重的话,恐怕还没等能源枯竭,地球早已成为混球一个。所以我们要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保护能源。正因为这样,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大年初一早晨,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每户人家都要起来。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爆竹,即做爆竹的纸必须是红色的,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现在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被调查家庭中有近60%的家长都在双休日为孩子安排了兴趣班课程,有关子女的各项支出中,占据前两位的是:上兴趣班(占80%以上)和买书(近60%)。

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结尾:春节的意义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篇10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

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少数民族是怎样过春节的

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说起春节,有这么一个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除夕夜,顾名思义。“除夕”中的“除”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除夕夜,则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在这个除旧部新、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中,人们的讲究特别多:首先,贴春联、门神、福。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而福倒着贴意思是福到了。然后,大家欢聚一堂,一起吃饺子或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它谐音年年高,包含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采用黏性较强的谷物制成,北方多用小黄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过,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更喜欢的春节食品是饺子。饺子: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过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饺子保存下来。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而且春节这一天吃的饺子必须在除夕12点以前包好。饺子好吃,关键在于饺子馅,纯肉的,纯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样无穷,口味可异。可以根据自己口味任意变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欢吃饺子。在春节所吃的饺子中,有一个包着豆腐馅的。谁吃到豆腐馅的饺子,谁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发财,人们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饺子里。古人说的好:“爆竹声中一岁除”,诗中的爆竹,指的就是鞭炮。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那么爆竹怎样来的呢?这就是一本书中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在这个晚上,人们彻夜不眠,守候着新一年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相信这特殊、而别有意义的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还会流传下去。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篇11

一.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三.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到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四.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到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五.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身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篇12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但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因而春节对于中国人是最欢庆的节日。今天的我们,对春节到底还有着何种看法呢?为此,我们来做一个调查报告。

我们以开放题“提到春节习俗,您会想到什么?”要求被访者回答三个所想到的词汇。提及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吃年夜饭/团圆饭(24.05%)、办年货(17.72%)、放烟花鞭炮(13.92%)。紧随其后的是:贴对联(11.39%)、压岁钱(8.86%)、扫尘(6.33%)、走亲戚(5.06%)、拜年(3.80%)、守岁(1.27%)。

您的春节怎么过?

A.八成被访者选择在家休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好不容易能放个年假,大多数人选择在家休息。既能调整疲劳的神经,又有了难得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调查数据表明,在本次调查中有80%的被采访者选择在家休息,而计划春节期间走亲戚的只有18.57%,选择旅游的更是少之又少,仅占被采访者的1.43%。

B.九成被访者选择在家自身做饭。虽然大大小小的饭店早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饭的订餐活动,甚至增添了各种优惠、特色服务和娱乐活动来吸引顾客。不过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中有90%的人还是选择在家做年夜饭,而只有10.00%的被访者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们选择在家做饭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这意义不同的“团圆饭”。一位受访者这样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年当中有大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过年了,就有几天时间呆在家里,还是自身一家人在一起做饭吃有意思,热闹、有气氛。到饭店吃是省事,但过年不就图个热闹吗?”

C.三成多被访者选择短信拜年.现代通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拜年方式也从传统的“走亲串友”多元化成打电话、发短信等多种方式。本次调查发现,人们在拜年方式选择中,短信拜年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76%。30.93%的被访者选择打电话拜年,23.14%的被访者选择登门拜年,还有6.19%的被访者选择发电子邮件拜年,另外,3.98%的被访者选择了其他方式。现代通讯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力在过春节中也可见一斑,越来越简洁的拜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D.近一半被访者过春节不会祭祀。按照习俗,过年都要祭灶。调查表明,31.78%的被访者表示过春节会祭祀,22.20%的被访者说无所谓,而46.02%的被访者却表示过春节不会祭祀。一些古老的春节习俗还是随着时代变迁在淡去。

春节习俗过时了吗?

A.近九成的`被访者认为年味犹存。不可否认,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过年的很多环节都在淡化并且趋无。于是,很多人认为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然而,这次调查多少给我们一些信心,调查表明,88.57%的受访者认为年味没有变淡。

B.八成多被访者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按照老规矩,过了小年,直到初五,每天都有相关的安排,一些程序已经日渐简化。调查表明,只有17.14%不愿意完全按照传统习俗过年,这说明,大部分人还在延续着老的传统。春节的生命力还在。

C.七成多的被访者支持申遗。春节将至,“拯救春节”的声音再次传来,只不过这次声音更大。春节是一种民俗传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调查表明,74.29%的被访者支持春节申遗。

据调查,过年消费依然火爆。虽然消费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其一,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高度集中。其二,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旧日过年,尚有很多风俗故事,如今,大多人都会觉得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这是家里老人常说的话。

市民年话。

“记得小时侯过春节,妈妈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艳子慢慢回忆自身的年事。有时候她会回老家过年,印象中,每个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鸡鸣之时,开始烧香、点灯、摆供品、放花炮、祭祖,然后每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长辈给压岁钱,图个吉利。吃罢早餐后,家人便亲自登堂,出门拜年,互道些吉祥话语。她说,去年大年初二她还上街了,街上人不多,感觉春节好像逐渐萧条了。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生命力勃发,冬去春来。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春节还是应该得到重视吧,毕竟那是我们的传统。如今,有些人的节日习俗观念已变的越来越淡薄,而仍有一些人依然记着祖宗遗留下来的财富。我们不能学习那些观念淡薄之人,相反,传统节日应该发扬光大,让大家的心里多一份温暖,让世界见证中华民族发展的同时,见到龙的腾飞。但愿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5千年的文化底蕴,她的历史魅力和传统庆祝活动,会让我们骄傲于“我们是中国人”!

过年习俗调查报告 篇13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XX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小年:

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较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三.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第三篇:春节促销方式调查报告

春节促销方式调查报告

1.调查方式:

对于促销方式的调查分为两部分:促销时间段和促销手段。

在时间段方面,寒假期间主要是春节和情人节,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情人节在正月12,故而情人节促销也相对火爆,同时春节的促销方式也是花样百出。调查地点选择了促销手段较为集中的西安各大超市和大型商场,包括:开元商城、民生百货、人人乐购物超市、易初莲花购物超市、华瑞万家购物超市等。春节的调查还包括了家电零售店:苏宁电器、国美电器、赛格电脑城。结果汇总方面采用文字概述的方式。

2.调查结果汇总:

从1月中旬开始,各商场春节前的促销就陆续展开了。在经历一轮轮促销之后,春节前,各商场推陈出新,用不同的促销策略备战虎年最后一个大型促销。春节前正是冬装出清,春装抢先上市的季节。开元商城促销从1月28日开始至1月31日截止,主要以冬装打折、春装上市为主要促销方式,加上商场为聚拢人气搞送礼品等活动。据调查,冬装最低打5折销售,当然也有不打折依然维持原价的品牌。一些品牌的春季女装抢先上市抢先上市,价格没有上涨,由于颜色鲜艳,面料比较薄,十分抢人眼球。

其次,商城在2.11至2.14过年以及情人节当天举行主题为“真爱一世”的活动,冬款服饰5-7折。珠宝以及化妆品实行打折、送礼等相结合的促销方式。另外,民生百货等商场还采取几倍积分、积分兑换现金的方式促销。总之,春节前是虎年最后一次大型促销,打折、直接降价是商场最普遍的促销方式。除此之外,西安赛格电脑商城独树一帜,与众多百货业看齐,全年365天,天天正常营业,据调查,今年春节,更是要推出重磅促销,耗资近百万元开展“2011春节送酒” 的大型促销活动惹火新年IT市场。2月3日至7日,只要在赛格购物满99元的顾客就可以参加抽奖,100%的中奖率,可以领取到三星手机、索爱手机、富勒足球鼠标、华润万家购物卡、卡特尼特级干红葡萄酒等新年惊喜奖。别具一格的西安年货会也引爆了年货采购市场,从2009年元月起,西安糖酒食品年货会作为陕西省新春年货购物节的主会场,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誉,同时,它所具有的1.承办单位用九年时间精心培育成功的品牌展会;上千个展位的规模打造古城最大、最全的年货采购中心;2.超过百万的强大广告支撑,形成全社会的聚焦点;3.多种渠道、多项措施将吸引大批高端客户及团购单位等优点已经使之成为商务部全国50个重点支持的促销节庆活动之一。

但是促销方式也是有弊端的,打折促销能激发部分潜在的消费需求,增加购买量。但消费者整体的消费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商家不断打折促销已经使消费者形成一种“不打折不购物”的消费心理,这势必对平常时段的商家经营带来较大的冲击。同时,一些商场存在多种价格欺诈行为及误导性的价格标示等行为,这些行为就是通过消费者过年大采购等行为来完成的,它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违反了国家法律。

3.总结:

商品零售作为社会内需的主要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国外贸易的日益扩大,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日益多样化,购买方式的变化更是巨大。同时服务业的迅速增长带动了整个商品零售业的变化,消费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也促使商家自身的提升。总之,打折、直接降价是商场最普遍的促销方式,不过无论是对于商家还是消费者来说,促销手段只是外表,每个消费者都想要物美价廉的商品,因此商品得价格和质量才是根本。商家讲诚信,消费者理性消费,这是永久不变的道理,莫不可因为促销而疯狂购物。

近年开放的“直销”方式给传统的超市化购物带来了更多的影响。同时中国的营销业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更新变化。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的去控制这些行业的前进方向,但零售行业作为经济的根本对于其他经济研究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无论是金融、财政还是国际贸易,这些都离不开最基础的产品销售。关注商品零售是相当有意义的。

在我看来,关注一个行业不只是看看表面现象,只有深入市场调查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情况和最有价值的结果。即使我们不能像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那样去系统的调研,但是采取亲临现场调查的方式可以积累经验,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面对毕业后巨大的就业压力,应早早有所准备。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就是增加社会经验的一种好的方式。

第四篇:春节消费方式调查报告

春节消费方式调查报告

2011年春节将至,在这个传统而与又重大都的节日里,喜欢热闹,喜庆的家乡人民会选择怎样的方式改过大年呢?他们的年夜饭会在哪里吃呢?哪些消费领域最能吸引人的眼球呢?哪的黄金周是否依旧金光灿烂呢?孩子的新消费方式又有哪些不同?有人说,在这一年的辛苦转来的钱正是为了欢度春节。所以说这是一花钱最多的一次节日。于是,驱使我就春节消费方式仅赢了一次调查。

消费投向哪里?

在调查中,大多数成年人的消费投向五花八门,个中方式都 在选择之。不过购置衣服以微弱优势胜出。其次,是餐饮,再次是送礼,接下来是文化娱乐,压岁钱,购置日用品,旅游等。

新年就要传新衣,春节购物往往是一些女士在节日期间的首选。在一家公司上班组说,他们这些职场女性因为工作关系难得凑到一块,刚好利用节假日休息时光可以购物。另外,为家人添置新衣,这也是春节女士们的的工作之一。民以食为天,对很多人来说,春节活动基本上围绕池进行。家乡人春节期间在食品方面到底要花多少钱呢?大约在春节的前20天,超市就进入销售高峰,顾客一次购物花费大多500—1000元之间,又少部分人在1000—2000元 左右。在购买食品方面,我了解到,有以以下几种食品几乎成了家家必备品。又各类小吃,糖果,瓜子。

餐饮消费也是家乡人民春节的一大消费支出之一。对多数人来说,春节期间走亲拜友就等于吃吃喝喝,在家附近一些酒楼了解到今年春节从年三十到初三就得席位早定一下。人们的平均,消费大多为700元,还有超过千元。

在酒店消费的市民大多是图个方便,不愿下厨,但也有不少数人为追求家庭气氛,在家中招待亲友。

送礼开销过大,亲朋好有互相拜年,自然少不了送礼。如今,送礼已成为了

过年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有的家庭甚至超过了吃喝支出,在对一小区的随机调查中发现,过年的人情消费最多超过5000元,最少也有千元,这其中包括拿给亲朋好友的礼品,礼盒,给孩子们的压岁钱等。

其实,春节人情消费的增加 只是有几个缩影,不仅是春节,就是平时人情的消费也占人们消费的很大一部分,成为一项主要消费。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人们习惯将白酒作为回赠的礼品,选择白酒送礼方的家庭不比率达到69%,平均送礼金额也是白酒,最高可达到1493元。

近年来,春节游一直很火爆。我在市里的一些旅行社了解到,一线旅行路线基本排满。在春游报表上,大年初一和大年初二的海角游已经满座,而前去咨询的市民络绎不绝。

调查显示,在旅游形式上,51%的人选择随团游,43%d的人选择自助游。在地里位置上,广东,厦门,深圳,云南等气候宜人的南方城市和相对较冷的北方城市(哈尔滨,长春)。在境外游方面,香港仍是许多人的首选。春节打算在哪过?

相对五一,十一,元旦的等节日,调查显示春节更令人关注,83%的人认为所有节日中春节 最要。53%认为春节要在家里过,16%的人们认为一旅游方式度过,27%的人一走亲访友的形式度过,友4%的人认为会以充电健身的方式度过。

年夜饭在哪里吃?

62%的表示在家里吃,38%选择在饭店吃。

送礼送什么?

69%人选择白酒,27选择保健品,极少人选其他。

压岁钱怎么花?

67%的人选择购物,20%选择吃喜欢的东西,13%选择旅游。

以上是我对2011春节状况的调查,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第五篇:拜年的方式调查报告

拜年方式的调查报告

“新年好啊!”春节正一步一步的临近,不少人为了办年准备得手忙脚乱,不亦乐乎,什么贴门神、贴春联、放鞭炮、买年货、做年夜饭„„最重要的要数拜年了,那么拜年的方式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的调查情况:

一、传统的拜年方式

1、拜家里长辈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接受拜年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逢外人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等吉祥的话语。

2、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意。

3、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初,只要到了院子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没有过多的礼节。

二、现代化的拜年方式

1、短信拜年

春节期间,“手机一族”们纷纷用手机发短信拜年。调查发现,学生短信拜年位居第二,仅次于登门拜访这种传统的方式。短信拜年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短信早已“满天飞”了。年的那份

2、视频拜年

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电子邮件这种比较新颖、便捷的拜年方式正在悄然蔓延。它的方便快捷也使忙碌的现代人能在足不出户的条件下给亲朋好友送上一份美好的祝福。假如在电脑上安装摄像头,就更妙不可言了。视频化的拜年方式将会大大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让天南地北的人可以真正实现“零距离”交流。

3、写信、发明信片

写信、发明信片,这种几十年前流行的方式,已经有了濒临灭绝的势头。因为许多人不愿花费较多的时间去书写。

同学们之间互赠贺卡也大不如从前,主要是因为大家对“年”味的淡薄。许多人不再赠送贺卡。虽然年已过完,但我对于年的那份美好的憧憬、期盼,还将长时间留在脑海里。

无论拜年方式怎样改变,人们之间感情将永远不会变!

下载过年方式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过年方式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筑使用方式调查报告

    建筑使用方式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幼儿园2008年1月25日,上午10点至12点;老人院2008年2月3日,上午10点至12点。 调查者姓名:郑凯竞,班级:建62,学号:2006010052 1. 基本情况 (1) 单位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查报告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查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

    调查报告& 新兴旅游方式

    关于“旅游业未来方向:个性化旅游时代”的调查报告调查:邹薇201102034130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物质上的满足转向对精神上追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展现了人们对精神层次的需求。......

    大学生休闲方式调查报告

    大学生休闲方式调查报告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随着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逐渐增多,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时间安排与利用方面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而大学生健......

    过年放烟花的调查报告(五篇)

    新年人们对放烟花研究性学习报告 班级:高一年级525班 一.研究背景 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隆回县九龙广场每晚都放了烟花,很多人对放烟花都有不同的看法,在刚刚过完新年,我就上大街上......

    漳平市和平镇过年民俗调查报告

    漳平市和平镇过年民俗调查报告我的奶奶家就在和平,家里保留了大部分的过年民俗每到过年,家里就会有浓浓的喜庆气氛,家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开心地准备迎接新年。 从农历二十......

    大学生出行方式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出行方式的调查报告1 一、调查主题关于大学生旅游情况的调查二、调查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旅游越来越成为热点。作......

    合肥市图书零售方式调查报告

    合肥市图书零售方式调查报告 专业:新闻学姓名:偰强学号:JH104057 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阅读方式不断的发生改变,但纸质阅读需求量却不会因此而减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