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体会
教育是艺术 为师是为人
---读<<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
一、教育是艺术
教育具有艺术性,换一种说法就是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所说的,教育就是 一种艺术。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它追求的是永远要求达到而从来没有充分达到的一种理解,即追求一个‘完人’的理解。‛康德说:‚在人类的种种发明中,有两件事是最困难的,一是政治的艺术,二是教育的艺术,他把教育视为是艺术,主要是指教育要有艺术般的创造性。‛杜威也说:‚教育的艺术是一切人类艺术中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一种艺术。‛
教育艺术是一门最复杂、最难把握的综合艺术,与其他形式的艺术相比,它并不是注重艺术技能技巧的掌握,而是注重于对艺术创造性这一本质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搞教育的人尽管并不一定要有多高的艺术技能技巧,但他必须懂得艺术,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艺术修养的高低。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其教育艺术水平就一定比别人高,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就同一个人而言或者是在同等条件下,艺术修养高显然比艺术修养低更有利于教育艺术的实施。因此,提高师生的艺术修养直接关系到教育艺术的顺利进行。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是一种广义上的表述,我们不能狭隘地认为,既然教育是艺术,那么教育就必须唱啊、跳啊、画啊等等,而应该是从教育活动与艺术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特性上去理解,应该是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艺术‛这一层面上去理解
我认为要运用好教育艺术,教师自己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下真功夫:
首先要充分掌握教育心理学。要多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学生的灵魂深处有了一番较为透彻的了解,那么,破解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自然就多了几分自信的筹码。例如,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时候,不如反其道用之,则更有效,更能激起学生的内动力。
其次要充分掌握好教育的政策法规。心中存了教育的政策法规,其实就是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性和底线。例如,关于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对于那些特别不服从管教,且屡教不改的学生,在其他激励手段失效,其他思想工作失灵的情况下,那么,只有启动‚留校察看‛、‚劝退‛等处分等级,杀鸡儆猴。这样做,也许对约束学生,促进学生加强组织纪律性有帮助。
第三要坚守教育职业道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名言给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为什么要‚学高‛呢?且不说‚一桶水‛与‚半桶水‛的关系,单是讲课堂艺术、辅导艺术,就足以引起我们重视了。不可以设想,老师在课堂上有气无力地讲,学生在课桌趴下一大片的‚悲惨‛局面,不可以设想在辅导时老师‚支支吾吾‛的窘迫。为什么要‚身正‛呢?‚身正‛本身就有示范的作用,言传身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可以想象一个平时要求学生不许迟到而自己则动辄迟到的老师,在学生面前还有多少威信可言。
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只要我们用心的投身教育,从心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爱,那么教育终究会得到善良的回报 的。如果每一个人能够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那么我们一定会在学生教育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愿教育艺术之花在美丽的校园不断绽放其流光溢彩!
二、为师是为人
曾经有一个学校做了一个有关‚好教师‛的调研,结果很有意思。学校领导心中的‚好教师‛标准,‚教学质量高‛高居第一位。而学生的情况则恰好相反,他们主要是看教师的人格魅力。排在前面的七条标准都和教学无关。对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而言,很是令学校领导人大吃一惊。而事实上真的很吃惊吗? 回忆我们自己上学的经历就知道,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留下最深刻记忆的老师首先是要有人情味的、有爱心的、跟学生总是特别亲切地相处的。而那些看似严厉的、教学质量看似很高的老师在我们的心中却并没有多深的记忆印象,当然也更不会使我们感到他们对我们到底教育了什么。只觉得他们仅仅是一台只会教书的机器罢了。
所以,我们虽然不能保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育成才,使他们都考入理想的学府;但是应该保证,能使他们都感觉得到老师在时刻的关心着他们。实际上我觉得做教师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要爱学生,也就是要具有强大的父母本能。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让每个孩子们感到你的爱的存在性,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信其道‛。这种情感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本能的东西。
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学生,首先我们就要给与他什么样的教育。要让孩子有爱心我们就要平时给孩子更多的爱心教育;要让孩子有自信心我们就要给孩子在困难当中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要让孩子有耐心我们就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宽容与理解;要让孩子们爱学习、爱思考我们就要爱学习爱思考……总之,做人和教人是一回事。你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怎样生活那么你就会教你的学生怎样的做人和怎样的生活。因此你教育孩子这些教育的道理,就是自己做人的道理啊
第二篇:读书体会(模版)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读后感
这是尹建莉出的第三本书,这是一本比较长,比较零散的书。尹建莉老师历年来收到了数十万封的家长来信,讲述了他们在教育孩子,甚至于家庭纠纷和个人成长痛苦中的种种困惑和疑虑,尹老师挑了100封左右具有代表性的信来给予回复,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我细细的读了每一封信和回答,其中的困惑有的我也有,有的我没有,阅读的过程中,家长的话语,仿佛映照出我自己的内心,种种焦虑和困惑。而尹老师的每次解答,有的犀利直接,有的温和,但每一封信都流露出她的真诚善良的内心,不虚伪,不站在制高点,而是像一个朋友,坐在你旁边,温和的看着你的眼睛听你静静倾诉,然后用语言和眼神抚慰你,一点点熨平内心的波澜和皱褶,这感觉真是好极了。我自己都觉得在阅读的这几天中,我也变得平和,宽容起来,不那么尖锐刻薄了。
她不止是提供了基础理论:尊重,爱,自由,不管孩子就是最好的管等,还给出了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和途径,因为其实大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把这些道理吃透,融入到生活中,其实真的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而具体到每个日常细节,落实到每天的生活琐碎中的时候,功力就立刻见分晓了:
你是否真的接纳了,践行了这些理念;还是只是学了个皮毛,想要用“爱和自由”做借口更好的控制孩子呢?
对照着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观点,从而更好的理解那些朴素但却不见得教育理念。
根据来信的问题细分:分为几大部分:
1.划清与孩子的界限
2.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情
3.请允许孩子慢点长大
4.吃喝拉撒睡不用“精细化管理”
5.好关系才有好教育
6.家庭是学习的第一站
7.性教育。人际关系培养等
8.教育需要清醒和勇气
9.接纳自己才能更好的接纳孩子
每个部分都值得细细品读,如果遇到和信中类似的情况,那么更是捡到宝了,可以去好好看看学习下了。
摘录一些喜欢的,其实整本书我都很喜欢,朴素但充满智慧的语言处处皆是:
1.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为难。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里的体贴,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2.生命一直是流动的,一直是变化的,思想也是一样。思想的成熟就像是吃馒头一样,当我迟到第四个感觉很撑的时候,绝不能说前面三个没什么用,任何一个阶段的思考和探索都是有价值的,最高的价值不在于哪一种思想完全正确,而是我们作为某个社会或家庭的角色,一直在用心的寻找着更美好的方案,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放手的分寸怎么拿捏?)
3.没有一种深刻的相处可以凭技巧完成,对某一局部关系的修复会暂时带来另一局部关系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会恒定和长久。所有关系的轴心-你自己-如果不改变,围绕着你的一切人和事都不会改变。(妈妈的强势是弥散在家中的甲醛)
4.我说这个事想让你放下批判,既不在意婆婆事什么样的人,也不在意婆婆嘴里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们一定都是正常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你们有一个关系,共同爱着一个男人,但是你们是分属于2个家庭的2个女人,本来就不应该搅合在一起,如果双方都喜欢对方介入到自己的是,彼此协助,这是最理想的,如果双方都看对方不顺眼,各过各的日子是好的。(坚定的把婆婆打发走)
最后引用她自己的话作为结束:
对于孩子心灵的工作其实不仅仅是教育,它是无边界的,涉及父母的做人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心理健康程度。
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进化成更好的人。
第三篇:读书体会
博览群书 躬行课堂
——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
永宁中心校沙堤小学 龚雅莉 第一次听说窦桂梅老师是06年在永春师范培训知道的,后来就陆陆续续有看了她的视频课,越来越欣赏。于是上网关注她的博客,到她的博客去寻找智慧的源泉。
每次读窦老师的文章,都让我感触颇多,喜欢她写出来的激扬的文字,喜欢她细腻的情感,钦佩她出众的文采。
最近又从当当网上买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认真拜读后,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在书中无论是对教师的婉言劝说,还是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无论是对现状的把脉诊断,还是对未来的展望憧憬,窦老师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阅读与反思。“好教师从哪里来”、“好教师到哪里去”、“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我们能做什么”„„聚焦在同一个胶片上,合着光晕而来的是闪亮的“阅读、反思”两词的大写、定格。
阅读,走向教师的智慧——
对于常常被冠以幼稚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我们该以怎样的自信面对众人,该以怎样的素养立足讲台?窦老师的回答是“阅读”。读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千万不要误认为教师只需读教学参考书够了,“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作为影响着孩子,需带着孩子回归母语、回到童真的语文教师来说,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广度和温度。因为阅读,对《师恩难忘》的“感念”才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因为阅读,才能以“聊”的轻松方式揭示《三打白骨精》的“向善”主题,通过环境、情节、人物三大板块的课文与原著的比较阅读,实现名著导读的课堂基本模式;因为阅读,《丑小鸭》“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怀存谦卑”的形象才如此深刻而又鲜明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继而影响着他们未来发展之路;因为阅读,识字课充满自信,作文课彰显大气;因为阅读,才能以一个语文教师独特的视角欣赏到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眉清目秀”,咀嚼“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的抽离。
读书能让人静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潜心阅读,并感受着阅读所带给我们的丰盈的滋润时,我们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襟吗?对于教材的处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构吗?我们的课堂不就有了呼吸的流畅和生命的灵动吗?我们的学生不就有了美的熏陶与善的引领吗?而这不就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吗?我们常常指责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读书显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浮躁投射。我们指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养,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能独守孤灯,潜心阅读呢?很多人认为窦老师只是一个特例,一个无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级教师呢?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唯有做一个有专业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才能自信于这三尺讲台,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反思,走向智慧的老师——
如果说阅读让我们站在了更多人的肩上,远眺了无限更深处的美景,拥有了一颗宁静、宽容、淡泊、细腻的心,那么反思,则让我们一次次地回到原点,深刻剖析,在“自我与他我”的对话中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专业,清理淤塞——那些遗憾的、痛苦的、失败的、沮丧的,继而再次自信地出发。“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反思,是咀嚼课堂压力和困厄的坦然,是肯定之余的发现、否定之余的思索。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始终不会迷失自己。日常的只言片语、点滴滴滴,最终汇成的是涓涓细流也或成海,而你也在流动的声浪里听到属于自己心灵花开的声音。从《珍珠鸟》的教学轨迹,从伴随着备课、上课所记录下的《深入决定深度》、《将“信赖”进行到底》、我们看到的是窦老师对于课堂的反复追问,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为一次次的反思,让她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反思,是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的澄明,是携手互助的通途、助人成长的载体。窦老师“优点说透、缺点不漏,方法给够”的听课评课要旨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喜爱、信服。而她深入课堂所记录下的“捉虫”、“拣金”也编成了《梳理课堂》,成为教育类畅销书。《三打白骨精》一课,引发的是她长达几万字的反思,有对教材的解读,主题的确定,备课的思考,还有对教师其人的评价,她把此作为送给老师的特别礼物。这礼物怎能不令老师欣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发展,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前行者给我们重锤敲击,给我们棒头一喝,更给我们跃而上台阶的跨步。“敲打”之后是“收获”——这是执教者在读到窦老师的反思后写下的反思,是带着感悟因爱而生的喜悦。
这是我第一次读《回到教育的原点》,几天来我沉迷其间。因为我“窄”而“浅”的阅读,以致无法用更为深刻而哲理的语言来表述我的感受,只觉得“热情如火,激情似焰”的窦老师带给我的是她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博览群书、躬行课堂、在写作中沉淀生命——这便是我眼中的窦桂梅,心中的智者。
第四篇:读书体会
博览群书躬行课堂——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
永宁中心校沙堤小学 龚雅莉第一次听说窦桂梅老师是06年在永春师范培训知道的,后来就陆陆续续有看了她的视频课,越来越欣赏。于是上网关注她的博客,到她的博客去寻找智慧的源泉。
每次读窦老师的文章,都让我感触颇多,喜欢她写出来的激扬的文字,喜欢她细腻的情感,钦佩她出众的文采。
最近又从当当网上买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认真拜读后,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在书中无论是对教师的婉言劝说,还是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无论是对现状的把脉诊断,还是对未来的展望憧憬,窦老师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阅读与反思。“好教师从哪里来”、“好教师到哪里去”、“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我们能做什么”„„聚焦在同一个胶片上,合着光晕而来的是闪亮的“阅读、反思”两词的大写、定格。阅读,走向教师的智慧——
对于常常被冠以幼稚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我们该以怎样的自信面对众人,该以怎样的素养立足讲台?窦老师的回答是“阅读”。读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千万不要误认为教师只需读教学参考书够了,“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作为影响着孩子,需带着孩子回归母语、回到童真的语文教师来说,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广度和温度。因为阅读,对《师恩难忘》的“感念”才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因为阅读,才能以“聊”的轻松方式揭示《三打白骨精》的“向善”主题,通过环境、情节、人物三大板块的课文与原著的比较阅读,实现名著导读的课堂基本模式;因为阅读,《丑小鸭》“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怀存谦卑”的形象才如此深刻而又鲜明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继而影响着他们未来发展之路;因为阅读,识字课充满自信,作文课彰显大气;因为阅读,才能以一个语文教师独特的视角欣赏到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眉清目秀”,咀嚼“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的抽离。
读书能让人静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潜心阅读,并感受着阅读所带给我们的丰盈的滋润时,我们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襟吗?对于教材的处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构吗?我们的课堂不就有
了呼吸的流畅和生命的灵动吗?我们的学生不就有了美的熏陶与善的引领吗?而这不就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吗?我们常常指责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读书显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浮躁投射。我们指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养,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能独守孤灯,潜心阅读呢?很多人认为窦老师只是一个特例,一个无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级教师呢?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唯有做一个有专业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才能自信于这三尺讲台,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反思,走向智慧的老师——
如果说阅读让我们站在了更多人的肩上,远眺了无限更深处的美景,拥有了一颗宁静、宽容、淡泊、细腻的心,那么反思,则让我们一次次地回到原点,深刻剖析,在“自我与他我”的对话中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专业,清理淤塞——那些遗憾的、痛苦的、失败的、沮丧的,继而再次自信地出发。“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反思,是咀嚼课堂压力和困厄的坦然,是肯定之余的发现、否定之余的思索。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始终不会迷失自己。日常的只言片语、点滴滴滴,最终汇成的是涓涓细流也或成海,而你也在流动的声浪里听到属于自己心灵花开的声音。从《珍珠鸟》的教学轨迹,从伴随着备课、上课所记录下的《深入决定深度》、《将“信赖”进行到底》、我们看到的是窦老师对于课堂的反复追问,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为一次次的反思,让她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反思,是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的澄明,是携手互助的通途、助人成长的载体。窦老师“优点说透、缺点不漏,方法给够”的听课评课要旨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喜爱、信服。而她深入课堂所记录下的“捉虫”、“拣金”也编成了《梳理课堂》,成为教育类畅销书。《三打白骨精》一课,引发的是她长达几万字的反思,有对教材的解读,主题的确定,备课的思考,还有对教师其人的评价,她把此作为送给老师的特别礼物。这礼物怎能不令老师欣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发展,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前行者给我们重锤敲击,给我们棒头一喝,更给我们跃而上台阶的跨步。“敲打”之后是“收获”——这是执教者在读到窦老师的反思后写下的反思,是带着感悟因爱而生的喜悦。
这是我第一次读《回到教育的原点》,几天来我沉迷其间。因为我“窄”而“浅”的阅读,以致无法用更为深刻而哲理的语言来表述我的感受,只觉得
“热情如火,激情似焰”的窦老师带给我的是她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博览群书、躬行课堂、在写作中沉淀生命——这便是我眼中的窦桂梅,心中的智者。
第五篇:读书体会
读书体会
李介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方法,而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读书效果。每个爱读书的人都有自己好的读书方法。这里我就读书方法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多读经典。一般人们把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称之为经典。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有外国的名著。我读过《红与黑》《罪与罚》。《欧也妮·葛朗台》等,这些著作具有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以其持久的生命力和震撼力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多读经典实际上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根基的探寻,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个民族精神灵魂之所在,能够与大师们在心灵上交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进步的坚实支撑。
二、有选择性的读书。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我们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积累和更新日趋迅速。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结合自己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长推荐的书我正在读《《明朝那些事》,从中我体会到做什么事一定要坚持到底。我还爱读《读者》,每篇文章都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洗涤。作为语文教师,相应学科的教育专刊和《新课程标准》也是必须的。
三、学践结合。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实际上讲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道理。我们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的目的在于用所学的知识去改造我们自身和我们生活的世界。
四、读书贵在坚持。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坚持学习就意味着面临被淘汰。同样我们今天又处于一个追求急功近利的浮躁时代,许多人忙于追名逐利而无心静下来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坚持读书就显得迫切而可贵。我给自己规定每天读书四十分钟,每天进一步一点点,人生成就不可限量。
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我从以下几点来做: 1.让孩子读的书自己先读,帮助孩子选择书目。
2.要求孩子每天下午来到学校读书半小时。做摘录,写读书笔记。3.根据每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布置学生读相应书目。如学习第五单元,我让学生读四大名著。学习第七单元,让学生读《史记》《儒林外史》。学习14课《再见了亲人》一课后,让学生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大背景有所了解,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4.开展讲故事和演课本剧的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交流读书体会。
5.开展新书介绍、好词好句交流、互换读书等多种形式,激发读书兴趣,并且在班内树立读书典型,加以表扬,形成大家都读书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