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关爱务工子女工作总结(定稿)
魏都路小学关爱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开封市魏都路小学座落在魏都路中段,东临黄河大道,西靠夷山大街,交通十分便利。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走过六十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学校现有教职工三十多人,学生九百多名,其中外来农民工子女八百多名,成为了开封新区外来务工子女最为集中的一所小学。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周边的五县区内,其余则来自省内各区域,如商丘、周口、许昌等地。魏都路小学遵循以人为本,采取人文的教育方式,通过联办、联建的方式,帮助外来农民工子女树立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城市、新环境、新学习、新生活。在魏小外来务工子女,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学校领导及老师们给予他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了给这些外来务工子女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在市妇联、区妇联的关怀和帮助下,成立了魏都路小学“爱心家园”,并联合开封市妇联“巾帼志愿服务”以及“河南大学志愿服务”积极开展志愿者爱心关注农民工子女行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在他看来:读书是教育最本质的活动;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读书是发展学生智慧的最基本的途径。创建“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型学校”,是我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书香校园”领
导小组,将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制定了魏都路小学读书活动实施方案,成立师生读书活动组织,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读书主题是:读书——让心灵沐浴书。每班还制定了适合自己班级发展的读书活动计划,利用每周三下午第三节时间开展“师生共享阅读”活动,另外在学生中,开展了“八个一”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读书:①制定好一个读书计划;② 设立一本读书笔记;③每月读一本好书;④ 每天有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⑤每周摘录一句名句名言;⑥ 每学期每人参与编写一份读书手抄报;⑦每学期一篇读书心得体会;⑧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向家长汇报读书感觉。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和我校还结成大手拉小手帮扶对子,在“爱心家园”里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提供学习辅导,还给这些孩子提供生活帮助、精神抚慰、等志愿服务。他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各种活动都安排的井然有序。例如:组织一二年级进行体育游戏,组织三到六年级同学进行“百科知识竞赛”。活动中不但培育了务工子女学生的集体主义感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每次活动后务工子女学生都会很兴奋拉着志愿哥哥姐姐的手说“和哥哥姐姐在一起很开心”。志愿者的到来使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市妇联领导也非常关心学校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自2013以来,多次组织“”河南大学创行团队”的志愿者来我学开展“健康生活、美好未来”关爱农民工子女系列活动。活动的内容包含有流动儿童家长的“绿色网络、助飞梦想”网络安全活动,有“护花行动”女童安全知识主题讲座,还有针对儿童的口腔卫生、用眼卫生和皮肤护理等卫生保健知识普及和心理辅导等。此项活动均在每年的11月分开始,活动持续一个月时间,至12月份结束。活动的开展每年都受到农民工家长的好评和农民工子女的欢迎!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热爱家乡文化、更好地传承传统,2014年3月27日学校大队部邀请市博物馆专家将木板年画引进校园、带入课堂,使校园成为年画的传播阵地,使年画这一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专家向学生们介绍了开封木板年画的历史传承、艺术特色以及制作工艺。随后又将自己精心收藏的木板年画珍品逐一向同学们做了展示和讲解。同学们边听边学,争先走上操作台,亲身体验年画制作的乐趣。
2015年 3月23日,河南省开封市气象局举办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当天,学校大队部组织学生参加此次活动。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气象科普馆、科普画廓、气象台、观测站等场所,观看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演示,听取气象专家讲解气象科普知识,来参观的学生围着气象专家,提出了一个又
一个问题,学生们拿着笔和纸边听边记。
我校临近小火车道,为了加强这些外来学生的安全意识。2015年5月7日 学校组织了爱路护路宣传教育。邀请了郑州铁路公安处开封站的工作人员到校给学生讲安全铁路知识。提高学生们的爱路护路的意识,减少铁路意外事故发生,以及怎样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等等。
为了增强外来务工子女的法律意识,市妇联和开封中级人民法院联合我校外来务工子女看展了“模拟小法官活动”。学生们来到开封市中院二号厅,换上“小法官”的服装,准备好案例资料,精神抖擞地上厅,“审判长”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公诉人员、辩护人及法定代理人......一场模拟审判结束,参与的农民工子女表现的有模有样。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农民工子女更好的学法、懂法做守法的好少年.为在全市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市妇联、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将此项活动编导了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公益片《今天我来当法官》,并于今年“六一”期间在开封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了,市综治办、市妇联、市中院、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决定联合组织全市中小学生收看了此活动。
在2015年5月28日,在魏都路小学校园内进行了“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公益片首映式”。并且市妇联又投入5万多元在魏都路小学建立“爱心家园”,成立“羽翼艺术团”,设立志愿服务基地,让孩子在感受爱和温暖的同时,汲取知识的营养,享受艺术的乐趣,帮助每一位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当天上午,羽翼盘鼓队员们的盘鼓表演、学生们满怀思念的歌曲《虫儿飞》、手语表演《感恩的心》、“爱心妈妈”与孩子们爱的结对等节目,将现场变成了爱的海洋。
在2015年暑假7月1日---8月20日,为了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校联合区妇联组织开展了“爱心家园”有意义的暑假系列活动,活动主题为:“共享阳光、快乐暑假”.学生在假期中参与“饼干DIY ”,在爱心家园里面学习做手工,在归国留学老师的课堂上免费感受快乐英语的不同教学方法......人们常说:“青山因为有了绿水的相伴才显得更加秀美,天空有了白云的映衬才显得更加蔚蓝”,我要说:“我们魏都路小学所有的外来农民工子女因为有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一定会更加的努力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回报学校。” 筑一份温馨,让候鸟来栖。让我们携起手来,让关爱成为习惯,送农民工子女一片天空。
开封市魏都路小学 2016年5月
“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汇报材料
开封市魏都路小学
第二篇:关爱务工子女总结
关爱进城人员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2016--2017学年五2班 陈双珍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校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比例逐年递增,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校周围市场相对集中,进城经商、务工人员较多。这部分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较差。进城务工子女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养家糊口,疏于对孩子的必要的生活、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处于游离状态,必然会导致形成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二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值相对较低,重视程度不高,或者缺乏对孩子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致使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距。三是学生心理特征存在偏差。流动人口家庭儿童的一般情绪表现为自卑与自强相结合、抑郁、烦躁、情绪低落、焦虑、孤独。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学校管理工作增添了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感到仅靠学校的力量难以解决,只有把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局,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把务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区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初步构建起了务工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教育帮扶体系,搭建关爱平台
1、是实施暖心工程。通过对周边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情况进行调查,积极采取措施动员其入学,着力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让他们感到政府关心的温暖。
2、是实施安心工程,对来就学的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教育、评优评先等方面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安心学习。学校还建立了教师与务工子女、城市学生与务工子女 “一帮一”、“手拉手”帮扶机制;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创新教育管理体系,搭建成长平台
流动人口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给其子女更多的关爱,是学校践行“以人为本”宗旨的关键,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为此,我们牢固树立“特别关爱”的理念,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服务家庭、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实施。建立务工人员子女成长档案,通过编唱“学生行为规范歌”、“文明礼貌新歌谣”、评选“文明小卫士”等形式,加强对礼仪常规、文明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之尽快与城区学生融合,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师生交流谈心,及时疏导解决他们自卑、失落等心理健康问题,消除他们的自悲感,树立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务工子女学生的基础,作业布置上设立“特色餐”,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学习与行为习惯上的偏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小小书法家”、“体育小明星”等竞赛活动,充分展示自我,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努力营造和创设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的氛围和环境。
三、创新一体化教育体系,搭建服务平台。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因此我们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相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设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辅导讲座等形式,举办“亲子共读”、“评选书香家庭”等活动,提高家庭文明素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协调发展。
面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的艰巨任务,我们将继续本着“关爱每一位孩子,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教育理念,持续做好管理教育的文章,使所有在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其它小朋友一样,同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为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管理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2014-2015学年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4----2015学
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市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部署,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全县未成年人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随迁农民工子女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农民工子女”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1、建立健全教师与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家访制度。
要求班主任每月与“农民工子女”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农民公民子女”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2、注重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201
4XXX小学校
年9月
一年级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1----2012学年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我校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年逐渐增多,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困难,生存边缘化,同时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帮助和关心。
一、工作内容
我年段班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寻求了多方帮助,我们注重活动的延续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1、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使学生能尽快融入城市;在中队中积极开展“小状元”、“小飞兔”、“明日之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2、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六.一”儿童节时,买了可爱的智力玩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二、工作成效
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们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其他同学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三、经验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生活在镇江这座城市当中却又只能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文化氛围却又难以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和依赖之情。他们的父辈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奉献着智慧和青春、挥洒着辛劳和汗水,这些孩子的成长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因此,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继续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工作纳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服务范畴,让城乡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在金山小学这片热土上,构建“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感情,少一点指责”的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二年级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
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特拟定以下计划: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年级生源多数来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因此安排好他们的就读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也可以我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在划定范围内的学校不能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要求的,应按相对就近和方便的原则在相邻学校入学。严格执行湖南省学籍管理规定。
三、积极帮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
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四、定期家访,促进发展。
开学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初步制定家访实施方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则按计划进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学校与家庭的学习、表现情况,自行申请教师家访,使自行申请与整体安排
相结合,既体现了家访的灵活性,又体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
通过家访我将会拉近学生与我的距离,家长与我的距离,使学生更加亲其师,信其道,使家长了解了我的工作,认同我的教育方法。而我也将理解家长的心态。有的家长平时很少和我沟通,对学校、老师的工作有不理解的地方。我相信通过家访,我和这些家长将会消除误解,并真心欢迎他们为孩子的教育提供宝贵意见。通过必要的家访,我相信我的班级将会更有凝聚力,更加团结。
二年级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校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比例逐年递增,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校周围市场相对集中,进城经商、务工人员较多。这部分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较差。进城务工子女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养家糊口,疏于对孩子的必要的生活、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处于游离状态,必然会导致形成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二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值相对较低,重视程度不高,或者缺乏对孩子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致使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距。三是学生心理特征存在偏差。流动人口家庭儿童的一般情绪表现为自卑与自强相结合、抑郁、烦躁、情绪低落、焦虑、孤独。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学校管理工作增添了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感到仅靠学校的力量难以解决,只有把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局,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把务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区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初步构建起了务工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教育帮扶体系,搭建关爱平台
一是实施暖心工程。通过对周边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情况进行调查,积极采取措施动员其入学,着力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让他们感到政府关心的温暖。二是实施安心工程,对来就学的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教育、评优评先等方面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安心学习。学校还建立了教师与务工子女、城市学生与务工子女 “一帮一”、“手拉手”帮扶机制;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创新教育管理体系,搭建成长平台
流动人口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给其子女更多的关爱,是学校践行“以人为本”宗旨的关键,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为此,我们牢固树立“特别关爱”的理念,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服务家庭、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实施。建立务工人员子女成长档案,通过编唱“学生行为规范歌”、“文明礼貌新歌谣”、评选“文明小卫士”等形式,加强对礼仪常规、文明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之尽快与城区学生融合,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师生交流谈心,及时疏导解决他们自卑、失落等心理健康问题,消除他们的自悲感,树立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务工子女学生的基础,作业布置上设立“特色餐”,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学习与行为习惯上的偏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小小书法家”、“体育小明星”等竞赛活动,充分展示自我,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努力营造和创设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的氛围和环境。
三、创新一体化教育体系,搭建服务平台。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因此我们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相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设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辅导讲座等形式,举办“亲子共读”、“评选书香家庭”等活动,提高家庭文明素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协调发展。
面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的艰巨任务,我们将继续本着“关爱每一位孩子,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教育理念,持续做好管理教育的文章,使所有在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其它小朋友一样,同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为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管理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朱子小学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工作计划 2014----2015学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县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农村留守人群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部署,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全县未成年人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农民公子女和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1、建立健全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家访制度。
要求班主任每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农民公民子女和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2、注重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朱子小学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我校充分认识到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工作,开展好相应的活动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近年逐渐增多,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困难,生存边缘化,同时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帮助和关心。
一、工作内容
我年段班开展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爱行动寻求了多方帮助,我们注重活动的延续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1、关注校园生活
我们创造条件设计多种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了解,互相认同。如,提倡“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使学生能尽快融入城市;在中队中积极开展“小状元”、“小飞兔”、“明日之星”等评比活动,对人格教育的评价,起到了导向和激励作用。心理辅导老师为同学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在开学期间开展“手拉手 一本书 传友情”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通过手拉手结对的形式,通过主题队会、红领巾广播,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服务和帮助,使他们在读到一本好书的同时,交到一个好朋友,留下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2、关注个性发展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每学期开展送温暖活动。“六.一”儿童节时,买了可爱的智力玩具送给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使他们同城市的学生一样享受节日的快乐。
二、工作成效
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进城务工者对于我们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其他同学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生存情况的浪潮。
三、经验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生活在镇江这座城市当中却又只能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文化氛围却又难以割舍对故土的眷恋和依赖之情。他们的父辈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奉献着智慧和青春、挥洒着辛劳和汗水,这些孩子的成长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关心。因此,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继续把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工作纳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服务范畴,让城乡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在金山小学这片热土上,构建“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感情,少一点指责”的和谐氛围,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生活状况,及时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第五篇:2013-2014学年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
常袋镇中心校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县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农村留守人群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部署,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全县未成年人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1、建立健全教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家访制度。
要求全镇班主任每月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农民公民子女和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2、注重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常袋镇中心校
2014年7月